😘背包去旅行🐯 染指红颜笑YH
关注数: 176 粉丝数: 1,384 发帖数: 39,017 关注贴吧数: 534
【文章】记忆中的锡伯往事(盛丰田) 所有的小孩都爱听故事,我看到现在的小孩子缠着妈妈或爸爸讲故事时,就想起小时候妈妈给我讲故事的情景,不过那时侯我的妈妈讲故事是没有故事书的,她讲的都是她的妈妈或爷爷奶奶给她讲过的故事。 长大成人后,妈妈很少再给我讲故事了,她讲的故事大部分在我的记忆里已慢慢模糊,而留下来的都和我们锡伯民族历史相连,我相信一个民族的历史少不了故事,真正的历史都有动人的故事,岁月磨去的是故事无关紧要的叙述,而岁月磨不掉的却是历史中最生动的细节和最鲜活的人物。 关于西迁往事 我是锡伯族,小时候,我们家曾和一家锡伯族老乡为邻多年,这家邻居家中很少来亲戚,而我家亲戚很多,常常有亲戚自老家来,虽然生活质量因此而下降一些,但家中很热闹,邻居家就比较羡慕∶啧啧,你家亲戚真多,亲戚多了多好,不像我家,一年连一个活物都不进来。 可我家就有兄弟偶尔也发出烦言。这时候,我母亲就开始给我们讲故事∶她小时候听老一辈人说,邻居这家人的祖先曾经诅咒过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我母亲说,锡伯人从东北老家西迁时,邻居家老祖先的大儿子被选中参加西迁,到伊犁驻防,当时,老祖先的孙子刚满3岁,老祖先和儿子约定好,儿子西迁去伊犁时把大孙子留给爷爷奶奶,到了出发那天,儿子变卦了,走出一天的路程后,儿子偷偷溜回家,看到自己3岁的儿子正在大门外玩耍,于是抱起儿子就跑,老祖先发现后就在后边追,眼看追不上,就诅咒了自己的儿子∶你这不孝之子,到伊犁让你人丁不旺,家道败落。到现在,这些诅咒成了现实,他们家族的人丁越来越少,一直兴旺不起来。 根据史书记载∶清朝乾隆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统一新疆后,为了巩固西部边防,开发新疆,从盛京(今辽宁沈阳)所属各城调遣 “携眷驻防”锡伯官兵1020人连同眷属共3275人西迁伊犁。锡伯人从东北出来,坐着牛车沿漠北路走了一年,历尽艰难险阻,最后来到伊犁。 史书上记载∶乾隆三十年下半年锡伯族携眷官兵抵达伊犁后,将其安置何处成为伊犁将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为什么定居在察布查尔?我母亲告诉我的故事是这样的∶当时锡伯人的首领到处勘察适合锡伯人居住的地方,有一天他们来到伊犁河边,看到伊犁河里一半是鱼一半是水,于是他们大喜,决定就沿着伊犁河定居。 锡伯人定居察布查尔一定不会是这个原因,这不过是民间的一个传说,但是伊犁河里鱼非常多则是事实,因为我母亲还告诉我们,在她奶奶小的时候,鱼是吃不完的,我母亲是1902年出生的,她听奶奶说,奶奶小时候时,所有锡伯族人家到秋季都要腌大量的鱼,怎么腌呢?不是用缸或其它大容器,而是在院子里的地上挖几个像菜窖一样的坑,把秋季捕捞的吃不完的鱼,腌在这些大土坑里,放一层鱼,埋一层盐碱土,一层一层,每家都要腌好几大坑鱼,而且都是一膀子长的鱼。 至今,锡伯人还有一种煮鱼的传统方法叫 “雨炖子”,用原水煮原鱼,主要佐料是椒蒿,它是一种河边常见的蒿本植物,鱼汤里要打入一点面糊,撒点韭菜花,味美无比
【文化】“锡伯“锡伯族西迁节”保护工程启动 “西迁老人”再度“西迁” “西迁老人”再度“西迁” 作者:记者芯娜 稿件来源: 新疆经济报 发布时间: 2006-08-18 11:28:59 8月18日电 近日,记者见到何叶尔兴谦老人时,老人拉着记者的手,犹如一个孩子,他说,30多岁他走过西迁路,为他的画和了解西迁历史,今年,他再次“西迁”,他为考证“锡伯渡”沿部分路途走了8天。当地人称他是“西迁老人”。 西迁途中的一幕幕在何叶尔兴谦这位“西迁老人”的画布上一一展现出来了,老人正随着古人西迁的脚步逐一而作,创作了美术作品油画《锡伯族西迁史组画》。但是画到了额尔齐斯河岸的“锡伯渡”时,老人的画笔停下了。老人觉得光靠历史上仅有的一些文字记载,作画肯定有出入。于是,这位已经80岁高龄的老人,放下手中的画笔,想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出发,再度“西迁”中的部分路途,亲自去考究额尔齐斯河岸的“锡伯渡”。 7月的一天凌晨4点,老人的儿子开着车,陪同老人一起出发了。老人说,想让儿孙们亲自体会先人们的“西迁”之苦,了解历史。 伴随车子的颠簸,老人从察布查尔县踏着古人的脚步来到清水河、芦草沟、吉木萨尔、北庭镇、奇台、福海,走过乌伦古湖、北屯,来到额尔齐斯河、锡伯渡,领略那里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字接轨,回顾古人的西迁身影。接着老人又从阿勒泰到红山嘴、额敏河、塔城、精河,然后返回伊犁。老人所到之处,问询着当地的老人或学者,仔细记录着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每到一处,这位80岁的老人亲自考察地形及河床的宽度,根据历史记载,进行实际对证。3500公里的西迁路途,老人用了8天走完,老人说,此次的寻访,他真正感受到古人西迁时的艰辛。 老人兴奋地说,他最近就可以完成他的“锡伯渡”画幅,相信不久后,那美丽的额尔齐斯河在老人的笔下以优美的曲线“微笑”着。老人很自豪,因为他可以讲述他看到的锡伯渡和那美丽而传奇的西迁故事。 老人沉迷于西迁中,老人说,他还要为他的西迁历史画卷,在明年或后年亲自走完西迁路线,沿路写生。(完)
【介绍】双城市锡伯族简介 双城市锡伯族简介 双城县是在黑龙江省锡伯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双城县锡伯族为495户,3896人。1982年,双城县锡伯族仅为597人。人口锐减的原因有三;一是他迁,二是误报其他民族,三是大部分锡伯族人不知自己的族源、族属、族系而混迹于满族人口之中,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1985年,全县有锡伯族1870户,7317人。他们的先祖于清嘉庆年间由辽宁的复县、金县、岫岩、风城等地迁至双城堡试垦屯田。 双城县的锡伯族亦属1815年双城开垦之初。随同八旗来双屯垦的锡伯族人的后裔。 锡伯族迁到双城后,仍然保持着封建家长制,家庭中辈份最高的男子主持权力,俗称"当家的",妇女处于从属地位。 锡伯族过去在族内有公推的"莫昆达",就是氏族长,通称百户长,主持族内的祭祀、调节等事务。 1、风俗习惯 锡伯族自古就独特的习俗。由于历史的演进,以及其他民族的影响,锡伯族原来习俗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总的方面至今还有独特的痕迹。古时的鲜卑"嫁女娶妇、髡头饮宴"。所谓髡头就是剃头之意。过去锡伯族姑娘结婚时一定用线将脸上的汗毛绞去,特别是前额和鬓角,要绞得整整齐齐,俗称"开脸"或"绞脸"。这就是由髡头演化而来的。 过去锡伯族人的婚姻全由父母包办,同姓禁止通婚,至亲之间,骨血正流可通婚,骨血倒流则不可。也就是舅家的女儿可同姑家的儿子结婚,而姑家的女儿嫁到舅家则不可。婚令一般在十七、八岁前后。妻死后男方可再结娶,有女无儿者可招女婿来家养老送终,称为"养老女婿"或称"倒插门",或可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过继子"来继承家产。 锡伯人的婚姻一般为三个过程:说亲、定亲、迎亲。当儿子长到15岁左右,父母就开始为其物色品貌相当的姑娘,二老看好后,就请媒人去东家提亲。如属相不相克,女方家长又不反对,男方家长则去女方家正式相看姑娘。相亲有公开和不公开两种,后来发展到带儿子相亲,称“对相对看”,双方同意后即由女方开出“礼单",这就算正式定亲了。一般的礼单上写。喜猪几口,喜酒几坛,洋钱若干,再之布匹、首饰等物。定妥后,根据婚期由男方父母及媒人送至女方家,称之为"过礼"。姑娘要给未来的公婆"装烟",婆婆要给没过门的媳妇戴金银首饰,并给装烟钱。过一段时间待财礼齐全后,由男方选择吉日良辰,通知女方结婚日期,称之为"定日子"。 婚礼一般举行三天。头一天杀猪,做好一切准备,第二天女家将陪送的嫁妆送至男方家布置新房;男方则将扎的抬轿停在院内。称之为"亮轿"。农村则扎好轿车,第三天天亮前,新郎在"奥父、奥母"(本族中有威望、善于应酬事务而又是儿女双全的老年男人女人当娶亲父和迎亲母,锡伯语称为奥父奥母)的陪同下,即乘轿动身去女家迎亲。新娘上轿要身穿大红袱,身背铜镜,肩搭数串铜钱,两臂夹着"宝瓶",头梳双抓髻,外蒙红盖头,由新妇哥哥或叔叔抱上花轿,然后摆队鸣锣开道,哨呐声声,返回新郎家里。中途如遇水井,要用红毡遮避一下,喜轿到家门前不能马上下轿,要稍等一刻,叫做"憋性"。下轿后,男前女后脚踩红毡院“拜天地”。进洞房前新郎用秤杆将新娘的盖头挑到房上去,然后进洞房“坐福”、饮“交杯酒”。待打扮整齐由小叔子拉着下地,拜祖宗、拜灶王,接着拜直系亲属,接受“磕头钱",饮宴时要"拜席",散席婚礼即完毕。双城的锡伯族不闹洞房。第二天由婆婆带着新娘到直系亲属家装烟。第三天上祖坟装烟。第七天新郎新娘同去女方家,称为“回门”。这些仪式现已大部分改变,仅有一部分仍在延用着。 锡们族死人过去实行土葬,各个房族都有自己的坟地,极贫困者埋在公用坟地里,称为"乱死岗子"。老人、病人咽气时,儿女最好都在身旁,叫做"送终"。在即将咽气前将寿衣穿好,净面剪指甲;咽气后把尸体停放在堂屋的板床上。头前放一盏灯和一碗饭,称"长明灯"和"倒头饭"。并置一瓦盆,烧纸时用。尸体脸上蒙"蒙脸纸",胸口放一小碟米,作镇邪用。先由子女到附近庙上去"报庙",然后派人赴亲友家"报丧"。同时,家中人则赶制“孝服”,直亲晚辈要全身穿重孝。男人不戴“孝帽子",只是在平日的帽子上缝上一块白布,女人头缠孝带,又称之为"包袱",一般长5尺,叠成4折,两端成箭头样垂于脑后,孙子在孝服的左肩上缝一小块红布,外孙则缝在右肩上;曾孙孝服背后要缝红布叉,玄孙穿红色孝服,背后缝白布叉,再下辈则穿花布孝服。将尸体装入棺木中称为"入殓"。棺木放在院中,上搭灵棚,有前来至祭者,家中男女在棺之左右叩头回拜。将棺木送至坟地称为"出殡",出殡前要将棺盖钉死,钉钉时,子女跪在棺前喊"躲钉",出殡时长子将盆举过头顶,摔在地上,称为"摔丧盆”。然后,打着“灵头幡”,将棺送入墓地埋葬。头朝西北,脚向东南。由长子填第一锹土,然后大家动手填土埋葬。回来后把死者枕头内所装的糠秕在门前烧掉,然后吃“回灵饭”。死者亲属每隔7天到坟地为死者烧纸钱一次,叫做"烧头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烧七终了。到百天时要烧"百日",到周年时要烧"周年",烧了周年为止。老人死后子女穿孝百日,丈夫死后妻子守孝3年。穿孝期间不得参加娱乐活动,女人不着鲜艳服装,老人死后当年过春节不贴五彩年画,不贴红对联,称为"背素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