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vity2012 gravity2012
关注数: 102 粉丝数: 177 发帖数: 26,510 关注贴吧数: 38
楞伽经里的增益和损减。我知道你们看不懂,但还是发一下吧,万一呢 在《楞伽经》中,增益(梵文 samāropa)与损减(梵文 apavāda)是破除凡夫对世界本质错误认知的核心概念,二者构成了佛法修行的根本方向——破增益、补损减。这一思想贯穿全经,尤其在“境界自心现”的教义中得到深刻阐释。 一、增益:对心外实有的虚妄执着 增益是凡夫最根本的认知颠倒,表现为将心识变现的现象误认为独立存在的真实外境。例如,我们固执地认为桌椅、山河等“客观世界”是心外实有的,这种误执被称为“无而计有”。《楞伽经》指出,这种增益源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使众生陷入“能所分离”的二元对立模式: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被割裂为二,从而产生对“自性”(常一不变性)的执着。 具体而言,增益包含四种类型: 1.无相应增益相: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的自相、共相生起实有执着,认为其本质固定不变。 2.无见应增益见:在无我之法中虚构“我、人、众生”等实体,如外道执着灵魂或补特伽罗(人我)的存在。 3.无因应增益因:错误建立心识生灭的“初始因”,例如认为识从无因中生,或依赖眼根、色尘等因缘实有生灭。 4.无性应增益性:对虚空、涅槃等无为法产生实有执着,将其视为与有为法对立的“真实存在”。 这些增益本质上是“戏论”,因众生不了“万法唯识”,将自心显现的幻相当作真实,如同翳眼之人误认空中毛轮为实有。 二、损减:对圣者境界的否定与遮蔽 损减是增益的必然结果,表现为凡夫因深陷二元对立,而否定圣者亲证的真实性。例如,众生因执着于“心外有物”的认知模式,无法理解圣者所证的“真如”(法性),从而否认其存在,导致“有而计无”的断见。 《楞伽经》强调,圣者证悟的真如并非虚无,而是超越能所对立的“不二境界”。例如,佛陀亲证的涅槃并非“灭尽”,而是离生灭、常断二边的真实法性。凡夫因增益心外实有,必然损减这一真实性,如同盲人否认光明的存在。 损减的典型表现包括: - 否定因果业力:认为善恶行为无报,陷入虚无主义。 - 否定如来藏:不承认众生本具清净佛性,将心性等同于染污识。 - 否定中道实相:执着“空”为绝对断灭,背离“现空不二”的真义。 三、增益与损减的内在关联 二者是同一错误认知的两面:因增益而损减。凡夫对心外实有的执着(增益),必然导致对圣者境界的遮蔽(损减)。例如,若执着“桌子”为实有,就无法理解“桌子”本质是心识变现的幻相,更无法领悟圣者所证的“桌子即真如”之理。 这种关联在《楞伽经》中以“二边见”呈现: - 常见(增益):认为现象永恒存在,陷入“有”的执着。 - 断见(损减):认为现象彻底断灭,陷入“无”的执着。 经中以“离四句、绝百非”破除这两种极端,揭示“不常不断、非有非无”的中道实相。 四、破增益与补损减的修行路径 《楞伽经》的核心修行目标是通过了境如幻、自心所现的观照,彻底扭转增益与损减的颠倒: 1.破增益: - 观照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领悟外境本质是心识的显现,而非独立存在。 - 以“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破除对名相的执着,直达离言自性。 - 断除“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中的遍计所执,证悟依他起即圆成实。 2.补损减: - 承认圣者亲证的真如并非虚无,而是“不空如来藏”——心性本净,含藏无量功德。 - 通过“自觉圣智”契入“现空不二”的境界,即现象(现)与空性(空)本为一体,如金与金饰不一不异。 - 转染成净,以清净种子替换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最终证得“无生法忍”。 五、经典依据与实践意义 《楞伽经》以“无垢如來藏,遠離邊無邊”的偈颂,概括了破增益、补损减的终极目标: - 离增益:如去除金中的杂质,显现金的本质; - 离损减:如肯定金的存在,不因其被杂质包裹而否定其价值。 这一思想不仅是理论认知,更是实践指南。例如,禅宗初祖达摩以《楞伽经》印心,强调“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要求弟子通过观心破执,直达“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太虚大师更将其纳入“人生佛教”体系,指出破增益需从日常生活的“当下观照”入手,补损减则需在利他行中彰显真如妙用。
《宗镜录》中的“开悟十问” 1.汝所悟之“心”,究竟是因缘和合的妄心,还是不生不灭的真心?其体性是空是有,抑或非空非有? 2.汝之开悟,是依经教义理推究而得,还是经善知识指点当下契入,或是于日常境缘中自然明了?此悟是“解悟”还是“证悟”? 3.既言开悟,面对贪嗔痴等烦恼生起时,是能即时照破不随,还是仍会随境流转?烦恼与菩提究竟是一体还是异体? 4.汝如何看待“生死”与“涅槃”?是认为生死实有、需向外求涅槃,还是知生死本空、涅槃不在生死之外? 5.佛与众生的差别何在?若言“众生皆有佛性”,为何众生沉沦、佛得解脱?汝悟后见众生是众生,还是见众生本即是佛? 6.既已开悟,是否还需起修?若需修,所修者是“修心”“修行”,还是“无修之修”?若言“放下”,是连“放下”之念也一并放下,还是执着“放下”之相? 7.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日常境中,汝之“悟心”能否恒常照了,不被顺逆境界迷惑?是“对境即乱”,还是“境来不拒、境去不留”? 8.汝之所悟,与诸大乘经典中“明心见性”的义理是否契合?若有相悖之处,是经教有误,还是汝悟有偏? 9.汝曾以所悟请教过真正的善知识吗?其对汝之见地是印可还是驳斥?若未印证,何以确定自身非“增上慢”? 10.既言开悟,是否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是仅求自身解脱,还是念念愿为众生离苦得乐?
为什么说心不诚无法得正法 从佛法角度而言,“心不诚无法得正法”的核心在于心的状态决定了与佛法的相应程度。这一命题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深入解析,结合经典与实修案例揭示其内在逻辑: 一、信心为道元功德母:佛法实践的根基 1.信心的本质是与自性相应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中的“信”并非简单的信仰,而是对自心本具佛性的深刻体认。印光大师指出,真信需“深信凡圣同心,无二无别”,即相信众生心性与佛无异,唯因迷惑颠倒而枉受轮回。若心不诚,便会陷入“疑信”或“浅信”——表面学佛却心存怀疑,或仅以功利心求福报,如同“墙上草”随风摇摆,无法建立稳固的修行根基 。 2.信心清净方能契入实相 《金刚经》强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实相般若超越语言文字,需以离相之心证悟。心不诚者往往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着诵经、念佛等形式,却忽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义。如某老妪虽诵经万遍,却因傲慢心和功利心深重,最终堕入恶道,印证了“心地不真,果遭遇曲”的因果律。 二、因果律与动机的净化:心行不二的佛法逻辑 1.动机决定业力的性质 佛法认为,“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以贪心、嗔心或我慢心修行,即便行持善法,亦会积累“有漏功德”,无法导向解脱。例如,净土宗强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具足,若念佛时夹杂求名闻利养之念,便与弥陀本愿不相应,难以往生。 2.心诚则业障转智慧 心诚者能如实观照自心烦恼,将修行转化为净化业力的过程。禅宗公案中,弟子因“吃茶去”的机锋顿悟,正是因心无挂碍,方能在日常中体悟空性。反之,心不诚者常以佛法为逃避现实的工具,或试图通过诵经“交易”功德,最终如《地藏经》所述,“举心动念无非是罪”。 三、三学六度与心诚的实践:从理论到证悟的桥梁 1.戒定慧以心诚为前提 - 持戒:表面持戒而内心贪嗔,如同“竹篮打水”。《梵网经》强调“菩萨戒以心为戒体”,心诚者自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修定:心不诚者易陷入“枯木禅”或“狂禅”,唯有以恭敬心摄持,方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 生慧:《楞严经》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心诚者通过止观双运,渐次破除无明,证得般若智慧。 2.六度万行皆需真诚摄持 - 布施:若以“我能施、彼受施”之心行布施,即便散尽家财,亦属“有相布施”。 - 忍辱:心诚者能在逆境中观照“无我相”,如释迦牟尼佛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因无嗔恨心而证得忍辱波罗蜜 。 - 精进:心不诚者易生懈怠,唯有以“如救头燃”的紧迫感修行,方能突破习气障蔽。 四、宗派差异中的共同法则:心诚超越形式 1.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六祖惠能强调“迷人口说,智者心行”,若心不诚,即便终日参话头、打七,亦如“骑驴觅驴”。《坛经》记载,惠明追法时,因“不思善不思恶”而顿悟,正是心诚契合自性的典范。 2.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 印光大师指出,念佛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若口念弥陀而心系名利,便与“一心不乱”背道而驰。唯有以真信切愿摄持,方能“乘佛愿力”往生极乐。 3.密宗:上师相应法的核心是心诚 密乘强调“弟子心若如器,上师加持如流水”。若以轻慢心视上师为凡夫,即便修持本尊法,亦难获悉地。如莲花生大士所言:“信心如油,智慧如灯,无油则灯不燃。” 五、善根福德与心诚的互动:资粮道的双向滋养 1.心诚积累善根,善根增长信心 《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心诚者通过持戒、布施等善行积累资粮,而善根深厚者更易生起坚固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心不诚者常因“因地不真”而消耗福报,甚至造下谤法之业。 2.恭敬心破除我执,开启智慧之门 佛法强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心诚者对上师、经典、三宝生起“如佛在”的恭敬心,能有效对治傲慢与无明。如《大智度论》所言:“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信心与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结语:心诚即与法界同频 佛法中的“诚”绝非表面的仪式或言辞,而是以无住之心契入实相,以无我之愿普利众生。正如《金刚经》所示,心诚者能“离一切诸相”,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最终“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反之,若心不诚,即便皓首穷经、广修供养,亦如“煮沙成饭”,终不得正法精髓。因此,修行者当以“心地法门”为根本,从净化动机、坚固信心入手,方能“明心见性,即心即佛”。
见道位即登地菩萨,要亲证真如。 在大乘佛教的阶位体系中,“见道位”与“登地菩萨”的关系需要结合具体宗派的教义来理解,核心结论是:在大乘主流观点(如唯识宗、华严宗等)中,见道位的成就者即“登地菩萨”(特指“初地菩萨”),但这一对应仅适用于大乘语境,且不同宗派对“见道”的阶位划分略有差异。 1. 大乘语境中“见道位”与“登地菩萨”的核心关联 大乘佛教认为,修行者经过“资粮位”(积累福德智慧资粮)、“加行位”(修观行、临近亲证)的准备后,首次以“无分别智”亲证诸法实相(真如),即进入“见道位”。此时,修行者正式脱离凡夫位,成为“圣者菩萨”,而“登地”(即进入“十地菩萨”的初地——“欢喜地”)正是见道位成就的标志。 具体而言: - 见道位的核心是“亲证真如”,断除“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由后天分别心产生的执着); - 登地(初地)菩萨的核心特征是“见道圆满”,以无分别智与真如相应,获得“圣者”身份,从此进入“修道位”(十地菩萨的修行阶段),继续断除“俱生起”的障碍(先天俱有的执着),直至成佛。 因此,在唯识宗、华严宗等主流大乘体系中,“见道位成就”与“登地(初地)菩萨”是同一阶位的不同表述——见道是“亲证的内涵”,登地是“阶位的名称”。 2. 不同宗派对“见道位”阶位的细微差异 尽管核心一致,但不同宗派对“见道”的具体阶位划分略有侧重: - 唯识宗:明确将“见道位”对应“十地菩萨”的初地(欢喜地),认为见道是登地的起点,登地即见道的完成。 - 天台宗:以“六即佛”和“五十二阶位”为体系,将“见道位”对应“初住菩萨”(“十住”的初住),认为初住菩萨即已亲证实相、见道成佛(分证即佛),与唯识宗的“十地”阶位划分不同,但核心是“见道即入圣者位”。 - 小乘佛教中没有“菩萨登地”的概念,其见道位对应“初果须陀洹”,断除见惑,成为小乘圣者,与大乘的“登地菩萨”分属不同修行体系。 3. 关键辨析:避免混淆的两个要点 - 小乘与大乘的区别:小乘见道位是“初果圣者”,与大乘“登地菩萨”分属不同解脱路径(小乘追求个人解脱,大乘追求成佛度生),不可等同。 - “见道”的“顿渐”与“分证”:大乘认为,见道位的亲证是“顿证”(一次性亲证实相的本质),但“分证”(部分证得)与“圆证”(圆满证得)需在后续修道位(十地)中完成,登地(初地)是“分证见道”的起点,而非终点。 总结 在大乘佛教(尤其是唯识、华严等宗派)的主流观点中,“见道位”即“登地菩萨”(初地菩萨)的成就标志,二者本质上是同一阶位的内涵与名称对应,标志着修行者从凡夫到圣者的关键转折。但需注意,这一对应仅适用于大乘语境,且不同宗派对阶位的具体划分存在细节差异,核心是“见道即亲证实相、入圣者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