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vity2012
gravity2012
关注数: 102
粉丝数: 180
发帖数: 26,630
关注贴吧数: 38
开悟之后干什么?就是等死。是不是有点惊讶? 注意这个等死不是消极,也不是住空,而是大地平沉之后看到了终点,狂心顿歇,只剩等待到站。 只是等最终到站还有些时间,不妨做一些菩提心行,利益利益众生,了一些因果,打发打发时间。
十二因缘解释了一切 根因是无明,那么后面的都是贪执 根因是般若,那么后面的都是妙用 所以问题不在果地,而在因地。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命运剧本的编排逻辑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一、恐惧与命运:业力的回响 "怕什么来什么"在佛法中,本质是心念与业力的共振现象。佛教认为,我们的命运并非随机或宿命,而是由"业力"(Karma)这一因果律决定的精密系统。 核心原理: - 心生则种种法生:内心的念头是外在现实的根源(《华严经》) - 念力有力量:强烈的恐惧会形成能量波,吸引相应的境遇(吸引力法则与佛教因果的共通点) - 业必感果:任何心念和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善恶有报,如影随形 二、恐惧的根源:执着与无明 为什么我们会害怕? 佛法揭示:恐惧源于"我执"与"法执"——对自我和外物的执着。 《心经》开示:"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恐惧的深层机制: 1.爱欲→忧→怖的链条: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说四十二章经》) 当我们执着于某物(财富、关系、成就),便会担心失去,进而产生恐惧。 2."我"的幻影: 所有恐惧最终都指向对"我"的执着——怕死、怕失去、怕不被认可,皆因将虚幻的自我当真。佛教称之为"无明"(avidya),即对事物真相的无知。 三、"怕什么来什么"的运作机制:业力显化 恐惧如何吸引所怕的事物? 佛法给出三重解释: 1. 心念的创造力:"吸引力法则"的佛教版本 念力即业力,强烈的恐惧如同"负面磁铁": - 当我们专注于"怕生病",身体会释放相应的生物信号,影响免疫系统,增加生病几率 - 当我们预期"会失败",行为会不自觉地配合这种预期,最终导致失败(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 - 当我们心怀"会被伤害",便会吸引具有伤害性的关系(业力牵引) 2. 十二因缘:命运剧本的源代码 佛教揭示的**"十二因缘"**系统,解释了恐惧如何编织命运之网: plaintext 无明(无知)→行(造作)→识(心识)→名色(身心)→六入(感官)→触(接触)→受(感受)→爱(贪爱)→取(执着)→有(业力形成)→生(出生)→老死(痛苦) 关键点:"取"(执着)会产生强大的业力,如同编写好的"生命剧本",决定下一期生命的走向。恐惧正是最强的"取"之一。 3. "业力磁场"的共振效应 我们的内心状态形成特定的"能量场": - 充满恐惧的心灵如同发射低频"负能量波",与同样频率的事件产生共振 - 这就是为什么"害怕是诅咒,疑久必生真"(佛教谚语) - 当我们被恐惧控制,看待世界的滤镜会扭曲,只看到印证恐惧的证据,忽视其他可能性 四、超越恐惧:改写命运剧本的钥匙 佛法不仅解释"怕什么来什么",更提供破解之道: 1. 转变"怕果"为"畏因"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智者害怕种下恶因,凡夫只害怕承受恶果。 - 与其担心失业(果),不如反思工作态度与能力(因) - 与其恐惧疾病(果),不如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因) 2. 破"执"见"空":《心经》的智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洞见能斩断恐惧链条: - 认识到财富、地位、关系等都是因缘和合的暂时存在,非永恒不变的实体 -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必须拥有"或"必须避免",恐惧自然减弱 - 这就是"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的解脱境界 3. 观照恐惧:转化业力的契机 佛教建议不逃避恐惧,而是彻底观察它: - 当恐惧生起,问自己:"我在害怕什么?这个'我'真实存在吗?" - 深入观察恐惧的本质,会发现它如同云雾般虚幻,无实体可抓 - 这种正念观照能切断恐惧与业力的连接,阻止负面循环 4. 培养"无惧"的勇气:慈悲与智慧 真正的无畏并非天不怕地不怕,而是: - 理解无常是宇宙法则,接受变化是自然而非威胁 - 生起慈悲心,将注意力从自我恐惧转向帮助他人,恐惧自然消退 - 证悟无我,明白并无一个固定的"我"会被伤害,恐惧失去了对象 五、实践指南:日常转化恐惧的方法 1.觉察恐惧:当恐惧出现时,轻声对自己说:"我感到恐惧,这是执着的显现" 2.追溯源头:问自己:"这种恐惧与什么执着相关?是财富、关系还是自我形象?" 3.练习"放下":每天刻意放下一件小事的控制欲(如选择餐厅、路线),体验"不执着"的轻松感 4.反向思维:当害怕某事发生时,尝试祝福它(如"愿这件事顺利解决,无论结果如何"),转变能量方向 5.扩展心量:通过冥想、行善等方式扩大心量,让"小我"融入更广阔的存在,恐惧自然缩小 佛法告诉我们,命运剧本并非宿命,而是由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编写。"怕什么来什么"的困局,恰恰是觉醒的契机——当我们意识到恐惧的虚幻本质,放下执着,就能改写命运,走向"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的自由。 终极智慧:不怕"来什么",只怕"怕"本身。超越恐惧,你便超越了限制,命运的导演权重新回到自己手中。
大自在的理解 佛教所说的“大自在”,从根本上是对真如本体而言,但在现象层面也可通过色身的证悟与妙用得以体现。这一概念需结合佛教核心教义中的“法身”与“色身”关系来理解: 一、大自在的根本指向:真如法身的本然属性 1.真如为体,大自在为用 真如(又称法身、如来藏)是宇宙万有的终极本质,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特性。《大乘起信论》指出,真如作为“色心不二”的实体,能随缘显现无量色身,其本身即是“大自在甚深用”的根源。例如,佛的报身、化身虽有相状差异,但皆以真如为体,故能“遍一切处无有间断”地示现妙用。这种自在并非后天修得,而是真如本具的圆满性。 2.超越二元对立的绝对自由 大自在的本质是涅槃解脱,即通过般若智慧证悟真如空性,破除对现象世界的执着。《楞严经》描述的“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境界,正是通过观照真如自性,超越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达到无挂碍的终极自由。这种自在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是真如本体的内在属性,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二、色身的自在:真如妙用的随缘显现 1.色身非实,自在性空 佛教认为,色身(物质身体)是因缘和合的假有,本质是空性。《金刚经》明确指出:“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强调法身无相,不可执着于色身的相好庄严。因此,色身本身并无自在性,其看似的“自在”实为真如妙用的显现。例如,摩耶夫人入色身三昧时,能示现四十种清净色身,但其本质是“非色、非受、非想、非行、离识”的空性境界。 2.证悟者的色身妙用 虽色身本质为空,但证悟真如的圣者可通过“转识成智”,在现象层面实现色身的自在。例如: - 化身无碍:佛菩萨能随众生因缘示现不同色身,如《法华经》中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以种种形相度化众生。 - 业力自在:十地菩萨临近佛果时,可现“净居摩醯首罗天”之身,以胜妙天形绍佛位、行灌顶,此为真如智慧转化业力的结果 。 - 心能转境:《楞严经》云“若能转境,即同如来”,证悟者通过观照真如自性,可在色身所处的境界中保持不动摇,实现“境随心转”的自在。 三、真如与色身的不二关系 1.体用一如,即色即真如 真如与色身并非割裂的二元对立,而是“体用不二”的关系。《大乘起信论》强调“色本性即心自性,心本性即色自性”,真如通过色身的显现而彰显其自在妙用,色身则因真如的空性而不执着于相。例如,佛的报身光明虽有相状,但本质是真如智慧的化现,故《华严经》称其为“真如自在甚深用”。 2.破执显真,回归本然 佛教修行的核心在于破除对色身的执着,回归真如自性的大自在。元音上师指出:“以空为体,莫认色身;以灵知为心,勿认妄念”,强调通过观照真如,超越对色身的贪嗔痴烦恼,实现“归家稳坐”的解脱境界。这种自在并非否定色身的存在,而是在色身中见真如,于现象中证本体。 四、不同佛教流派的阐释 1.中观派:强调“缘起性空”,认为色身及一切现象皆无自性,大自在即体证空性后的无住生心。 2.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色身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结果,大自在需通过转识成智,证悟真如自性。 3.华严宗:提出“理事无碍”,真如为理,色身为事,二者圆融无碍,大自在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境界。 佛教的“大自在”,根本上属于真如法身的本然属性,是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绝对自由;而色身的自在则是真如妙用的随缘显现,本质是空性的化现。修行者需通过观照真如自性,破除对色身的执着,方能在现象世界中实现“虽现色身,心无染着”的大自在。正如《华严经》所言:“信空即是佛”,唯有体悟真如空性,方能于色身中见法身,在生灭中证涅槃,最终成就“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圆满自在。
【一句话佛学】苦乐都是色身的,关真如什么事 真如是不生不灭、自性清净的本体,色身是因缘和合的生灭法,苦乐是色身对境产生的“受蕴”(感受),皆属有为生灭相;真如本无分别、不随境转,既不执着苦乐,也不受其染著,仅为色身与苦乐现象的清净载体,其圆满性与生灭相无关。
无我相的一种方便法门 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众生,一个陌生人,一个别人,唯一特别的地方就是你能感知他的想法,你可以去理解去分析他的想法,但不要被他的想法所干扰。 以上。
许久不来,诸位故人还是老样子 不过这点时间尺度只对众生来说觉得久吧,毕竟无始劫以来都在轮回中。 但又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正念即无念,但无念就是歧义大了 无念非不起念,而是不起妄念,那么妄念又是什么?没完了。 套用儒学的一句,循天理去私欲,即为无念。
【修行窍门】先有住,再少住,再无住 有学员问:佛法高深,修行很难,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每天念头丛生,自己很想去控制,但很难控制没有头绪。有没有一种简单快速易上手的修行方法呢? 老师:先有住。不要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去对抗控制念头。先锻炼觉察,觉察每一个念头,不要去对抗评价。比如你贪婪了,就想色身正起了贪念了。你嗔恨了,就想色身正起了嗔恨了。你好色了,就想色身开始好色了。不逃避,不评价,不对抗,就像一个旁观者去观察。简单吧? 学员:这个简单。 老师:其实也不简单,此为真心观妄心,你若能坚持,时间长了就会看到念头起落,这是一切的基础。将来才能少住和无住。
唯心唯物还是能所,能所之内皆是凡夫 唯心即能,唯物即所。用这去衡量佛法,就如同用小学知识去衡量物理学,似是而非。
【修行误区】贪求不苦 不少人学佛是为了从苦中解脱,他们认为开悟后就不苦了,学了半天发现该苦一样苦,甚至因为怠慢因果忽视世俗,导致生活一团糟,苦上加苦,嗔恨大起,怀疑佛法。 还有的自认有一定境界,清净一段时间后,又被七情六欲所困,烦恼顿生,反复退转。 以上都是陷入贪求不苦的误区。殊不知苦有两种,胜义苦和世俗苦。 胜义苦,即无明苦,真如被五蕴幻象遮蔽而颠倒妄想之苦。此苦解脱后可获得真乐真净。 世俗苦,即五蕴苦,只要你的色身在就会承担世俗因果,生老病死求不得之苦,无法避免,但可通过智慧消减。佛陀当年也有衰老疾病中毒之苦,但这些都是五蕴幻象,是假有。 所以,要分清哪些苦是需要承担的,哪些苦是庸人自扰。过度是贪,不足是痴。
【通俗易懂聊佛学】什么是着相 相就是世间万物,一般情况下,只要你对某事物投入了精力,就会被其所牵制成为束缚,金钱,感情,包括修行,这就是着相。某事物不分真实虚幻,游戏是假的,你一样会沉迷。而这份精力就是“念”。 有人会问,那我对什么事都不花精力,“无念”行不行?这是枯禅,把人当死物,否定现象和因果。 那么如何才能不着相?就是你得明白,这份精力本身也是相。
无我相,就是别把自己当人 人之所以我执我慢,就是太把自己当人了,源自末那识的自我构建。 五蕴身只是你来世间修行的工具,是因缘和合的一堆血肉罢了。同样的人相,众生相也是如此。
怎样才算利益众生? 一味地布施钱物 满足众生的需求,就是利益众生吗?当然不是。 教育孩子都知道惯子如杀子,更何况众生?盲目布施只会激发众生的贪嗔痴,反而是害了他们。 所以,雨露要有,雷霆也要有。让众生吃苦头长记性,也是必要的。
何为不生不灭?为何不生不灭? 为什么要强调不生不灭,你想通了吗?
为什么叫开悟的楞严,楞严经殊胜在哪了? 都说读楞严容易开悟,楞严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五十阴魔,色受想行识每阴对应一个区宇,每个区宇都会有魔象,修行人能通过,便叫过某阴,直至五阴全过,有点像修仙闯关游戏。 楞严殊胜处在于,每一阴魔的具体表现都写得很清楚,修行人要知道阴魔皆为内生,体会阴魔象征的内涵,对照“症状”来确认自己的修为进度,非常明确。 一般来说,能过想阴,即入见道位。识阴若尽,则诸根互用,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
楞伽经里的增益和损减。我知道你们看不懂,但还是发一下吧,万一呢 在《楞伽经》中,增益(梵文 samāropa)与损减(梵文 apavāda)是破除凡夫对世界本质错误认知的核心概念,二者构成了佛法修行的根本方向——破增益、补损减。这一思想贯穿全经,尤其在“境界自心现”的教义中得到深刻阐释。 一、增益:对心外实有的虚妄执着 增益是凡夫最根本的认知颠倒,表现为将心识变现的现象误认为独立存在的真实外境。例如,我们固执地认为桌椅、山河等“客观世界”是心外实有的,这种误执被称为“无而计有”。《楞伽经》指出,这种增益源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使众生陷入“能所分离”的二元对立模式: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被割裂为二,从而产生对“自性”(常一不变性)的执着。 具体而言,增益包含四种类型: 1.无相应增益相: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的自相、共相生起实有执着,认为其本质固定不变。 2.无见应增益见:在无我之法中虚构“我、人、众生”等实体,如外道执着灵魂或补特伽罗(人我)的存在。 3.无因应增益因:错误建立心识生灭的“初始因”,例如认为识从无因中生,或依赖眼根、色尘等因缘实有生灭。 4.无性应增益性:对虚空、涅槃等无为法产生实有执着,将其视为与有为法对立的“真实存在”。 这些增益本质上是“戏论”,因众生不了“万法唯识”,将自心显现的幻相当作真实,如同翳眼之人误认空中毛轮为实有。 二、损减:对圣者境界的否定与遮蔽 损减是增益的必然结果,表现为凡夫因深陷二元对立,而否定圣者亲证的真实性。例如,众生因执着于“心外有物”的认知模式,无法理解圣者所证的“真如”(法性),从而否认其存在,导致“有而计无”的断见。 《楞伽经》强调,圣者证悟的真如并非虚无,而是超越能所对立的“不二境界”。例如,佛陀亲证的涅槃并非“灭尽”,而是离生灭、常断二边的真实法性。凡夫因增益心外实有,必然损减这一真实性,如同盲人否认光明的存在。 损减的典型表现包括: - 否定因果业力:认为善恶行为无报,陷入虚无主义。 - 否定如来藏:不承认众生本具清净佛性,将心性等同于染污识。 - 否定中道实相:执着“空”为绝对断灭,背离“现空不二”的真义。 三、增益与损减的内在关联 二者是同一错误认知的两面:因增益而损减。凡夫对心外实有的执着(增益),必然导致对圣者境界的遮蔽(损减)。例如,若执着“桌子”为实有,就无法理解“桌子”本质是心识变现的幻相,更无法领悟圣者所证的“桌子即真如”之理。 这种关联在《楞伽经》中以“二边见”呈现: - 常见(增益):认为现象永恒存在,陷入“有”的执着。 - 断见(损减):认为现象彻底断灭,陷入“无”的执着。 经中以“离四句、绝百非”破除这两种极端,揭示“不常不断、非有非无”的中道实相。 四、破增益与补损减的修行路径 《楞伽经》的核心修行目标是通过了境如幻、自心所现的观照,彻底扭转增益与损减的颠倒: 1.破增益: - 观照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领悟外境本质是心识的显现,而非独立存在。 - 以“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破除对名相的执着,直达离言自性。 - 断除“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中的遍计所执,证悟依他起即圆成实。 2.补损减: - 承认圣者亲证的真如并非虚无,而是“不空如来藏”——心性本净,含藏无量功德。 - 通过“自觉圣智”契入“现空不二”的境界,即现象(现)与空性(空)本为一体,如金与金饰不一不异。 - 转染成净,以清净种子替换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最终证得“无生法忍”。 五、经典依据与实践意义 《楞伽经》以“无垢如來藏,遠離邊無邊”的偈颂,概括了破增益、补损减的终极目标: - 离增益:如去除金中的杂质,显现金的本质; - 离损减:如肯定金的存在,不因其被杂质包裹而否定其价值。 这一思想不仅是理论认知,更是实践指南。例如,禅宗初祖达摩以《楞伽经》印心,强调“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要求弟子通过观心破执,直达“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太虚大师更将其纳入“人生佛教”体系,指出破增益需从日常生活的“当下观照”入手,补损减则需在利他行中彰显真如妙用。
帆小子说的唯物空是什么? 他的意思应该是不要以物理学角度去理解空性,这小子有时候真有点郭靖的意思,慧根奇特。 空性是离言的胜义谛,从唯物角度去解空性,怎么解都是错的,因为都在七大内,属于世俗谛。
空性是手,不是月 你要能参透这七个字,那了不得
笑解公案偈 公案纷纷竞揣摩, 一屁能参万象罗。 却笑愚痴添注脚, 只缘豆饱气偏多。
解公案比做语文阅读理解还离谱 大师放了个屁,有人能天花乱坠解这屁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其实大师就是豆子吃多了
看如今人们修行没方法开悟没标准,就知道将来为何经书会消失了 末法时代被称为“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的时期,因众生贪嗔痴炽盛,难以领悟佛法真谛。《佛说法灭尽经》描述经典失传的过程:首先是《首楞严经》等核心经典消失,继而十二部经全面消亡,最终连文字记载都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僧团腐败(如“魔作沙门,坏乱吾道”)与戒律松弛成为常态,修行者“不诵经文耽于歌舞伎乐”。 《法灭尽经》将佛经消失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首楞严经》和《般舟三昧经》的失传,其次是十二部经(泛指佛教三藏经典)的全面消亡,最终连文字记载都不复存在 。经文还以“沙门袈裟自然变白”象征佛法外在形式的衰微 。这种描述既包含对经典文本的直接预言,也暗含对修行者德行退失的隐喻。 末法时代的共同特征是“魔道兴盛,众生福薄”,佛经消失被视为这一时代的必然结果 。
骗子说愚蠢的人看不到皇帝的新衣 于是大臣们怕暴露自己的愚蠢,纷纷夸赞起皇帝的新衣来,款式颜色都说的头头是道,相互附和
为什么会有人无知无畏到觉得佛法很简单? 随便两下就能开悟?慧能的故事看多了,有了后遗症?
本自具足这四个字如今被用烂了,几乎等于无知自大 谁要说他本自具足,那么等于在说他是个无知自大的人
能所之内,皆是凡夫 我能不执,我能无住,我能不分别,我能放下等等 有类似想法者,依然皆是凡夫,切莫增上慢,以为得道。
【人群分析】除了疯子,佛盲和半佛盲是本吧的主要群体 这类人主要特征: 1.没读过佛经,或仅仅念过 2.读过心经和知道金刚经的一句 3.读过部分坛经 对佛法的理解全靠拍脑袋望文生义,想到哪算哪,喜欢以慧能文盲圣人的形象鼓励自己,对所有一切相关事物无脑崇拜,类似当今饭圈文化。
《宗镜录》中的“开悟十问” 1.汝所悟之“心”,究竟是因缘和合的妄心,还是不生不灭的真心?其体性是空是有,抑或非空非有? 2.汝之开悟,是依经教义理推究而得,还是经善知识指点当下契入,或是于日常境缘中自然明了?此悟是“解悟”还是“证悟”? 3.既言开悟,面对贪嗔痴等烦恼生起时,是能即时照破不随,还是仍会随境流转?烦恼与菩提究竟是一体还是异体? 4.汝如何看待“生死”与“涅槃”?是认为生死实有、需向外求涅槃,还是知生死本空、涅槃不在生死之外? 5.佛与众生的差别何在?若言“众生皆有佛性”,为何众生沉沦、佛得解脱?汝悟后见众生是众生,还是见众生本即是佛? 6.既已开悟,是否还需起修?若需修,所修者是“修心”“修行”,还是“无修之修”?若言“放下”,是连“放下”之念也一并放下,还是执着“放下”之相? 7.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日常境中,汝之“悟心”能否恒常照了,不被顺逆境界迷惑?是“对境即乱”,还是“境来不拒、境去不留”? 8.汝之所悟,与诸大乘经典中“明心见性”的义理是否契合?若有相悖之处,是经教有误,还是汝悟有偏? 9.汝曾以所悟请教过真正的善知识吗?其对汝之见地是印可还是驳斥?若未印证,何以确定自身非“增上慢”? 10.既言开悟,是否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是仅求自身解脱,还是念念愿为众生离苦得乐?
公案这东西,禅油子说你没开悟看不懂,开悟了才能看 既然你都开悟了还看公案?闲的没事干? 没开悟看不懂,开悟了没必要看,谓之尴尬
波旬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这种禅宗的新衣就是用来糊弄人的 但是你敢戳破么?
开悟如果没标准,你怎么知道自己开悟了? 或许你开悟过你都不知道
真悟的好说。假悟的怎么知道自己是假悟? 假悟的怎么知道自己是假悟,这才是当务之急。
人道众生就是人吗?只能说,暂时是 在未来,一部分人会出六道,还有一部分人会去其他五道,成为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众生。 带着未来的所报,去观察周遭众生和自己的所造,你能看到未来的圣人,未来的天人,未来的饿鬼,未来的畜牲等等,会很有意思。
摸象的盲人能吵起来,能吵起来说明还是盲人 明眼人会和盲人争吵大象的样子吗?
苦是有的,但是假的。 凡所有相皆为假有。 但若以假废有,否定或逃避因果,就是断灭空野狐禅,陷入虚无主义,容易去三恶道。 假生妙用,既然为假,缘何逃避?
真悟的人知道自己真悟吗?当然知道 不然悟了个啥
假悟的人知道自己假悟吗?当然不知道 不然哪来的假悟
新人最好读佛经打基础,别上来就抱着坛经不放 坛经这种五六手的材料,不适合新人,大概率就被带跑偏了。 当然我知你是不会听的,因为你的业力在那
盲人摸清大象前,如何保持对大象的正知见? 那就是保持谦虚,要知道自己摸到的只是局部,避免拿着局部去和其他盲人争吵
第一个摸清大象的盲人,怎么知道自己摸清了?
如果你的认知都是对的,那么你已经开悟了 既然你没开悟,那么你的认知肯定不对。 Think about it
盲人既然不知道大象的样子,那么他质疑其他人的认知岂不是搞笑? Think about it
既然开悟的概率很小,那么你和大多数人观点一致时 是否意味着你也是凡夫一员?
无知导致愚蠢,显而易见
为什么说能改变人的只有南墙? 因为南墙即烦恼,烦恼即菩提,人只有亲自克服某个烦恼,才能得到相应的菩提。 你若想跨过烦恼直接获得菩提,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莲生淤泥而非山巅,佛法在世间。
为什么说心不诚无法得正法 从佛法角度而言,“心不诚无法得正法”的核心在于心的状态决定了与佛法的相应程度。这一命题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深入解析,结合经典与实修案例揭示其内在逻辑: 一、信心为道元功德母:佛法实践的根基 1.信心的本质是与自性相应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中的“信”并非简单的信仰,而是对自心本具佛性的深刻体认。印光大师指出,真信需“深信凡圣同心,无二无别”,即相信众生心性与佛无异,唯因迷惑颠倒而枉受轮回。若心不诚,便会陷入“疑信”或“浅信”——表面学佛却心存怀疑,或仅以功利心求福报,如同“墙上草”随风摇摆,无法建立稳固的修行根基 。 2.信心清净方能契入实相 《金刚经》强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实相般若超越语言文字,需以离相之心证悟。心不诚者往往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着诵经、念佛等形式,却忽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义。如某老妪虽诵经万遍,却因傲慢心和功利心深重,最终堕入恶道,印证了“心地不真,果遭遇曲”的因果律。 二、因果律与动机的净化:心行不二的佛法逻辑 1.动机决定业力的性质 佛法认为,“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以贪心、嗔心或我慢心修行,即便行持善法,亦会积累“有漏功德”,无法导向解脱。例如,净土宗强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具足,若念佛时夹杂求名闻利养之念,便与弥陀本愿不相应,难以往生。 2.心诚则业障转智慧 心诚者能如实观照自心烦恼,将修行转化为净化业力的过程。禅宗公案中,弟子因“吃茶去”的机锋顿悟,正是因心无挂碍,方能在日常中体悟空性。反之,心不诚者常以佛法为逃避现实的工具,或试图通过诵经“交易”功德,最终如《地藏经》所述,“举心动念无非是罪”。 三、三学六度与心诚的实践:从理论到证悟的桥梁 1.戒定慧以心诚为前提 - 持戒:表面持戒而内心贪嗔,如同“竹篮打水”。《梵网经》强调“菩萨戒以心为戒体”,心诚者自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修定:心不诚者易陷入“枯木禅”或“狂禅”,唯有以恭敬心摄持,方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 生慧:《楞严经》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心诚者通过止观双运,渐次破除无明,证得般若智慧。 2.六度万行皆需真诚摄持 - 布施:若以“我能施、彼受施”之心行布施,即便散尽家财,亦属“有相布施”。 - 忍辱:心诚者能在逆境中观照“无我相”,如释迦牟尼佛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因无嗔恨心而证得忍辱波罗蜜 。 - 精进:心不诚者易生懈怠,唯有以“如救头燃”的紧迫感修行,方能突破习气障蔽。 四、宗派差异中的共同法则:心诚超越形式 1.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六祖惠能强调“迷人口说,智者心行”,若心不诚,即便终日参话头、打七,亦如“骑驴觅驴”。《坛经》记载,惠明追法时,因“不思善不思恶”而顿悟,正是心诚契合自性的典范。 2.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 印光大师指出,念佛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若口念弥陀而心系名利,便与“一心不乱”背道而驰。唯有以真信切愿摄持,方能“乘佛愿力”往生极乐。 3.密宗:上师相应法的核心是心诚 密乘强调“弟子心若如器,上师加持如流水”。若以轻慢心视上师为凡夫,即便修持本尊法,亦难获悉地。如莲花生大士所言:“信心如油,智慧如灯,无油则灯不燃。” 五、善根福德与心诚的互动:资粮道的双向滋养 1.心诚积累善根,善根增长信心 《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心诚者通过持戒、布施等善行积累资粮,而善根深厚者更易生起坚固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心不诚者常因“因地不真”而消耗福报,甚至造下谤法之业。 2.恭敬心破除我执,开启智慧之门 佛法强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心诚者对上师、经典、三宝生起“如佛在”的恭敬心,能有效对治傲慢与无明。如《大智度论》所言:“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信心与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结语:心诚即与法界同频 佛法中的“诚”绝非表面的仪式或言辞,而是以无住之心契入实相,以无我之愿普利众生。正如《金刚经》所示,心诚者能“离一切诸相”,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最终“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反之,若心不诚,即便皓首穷经、广修供养,亦如“煮沙成饭”,终不得正法精髓。因此,修行者当以“心地法门”为根本,从净化动机、坚固信心入手,方能“明心见性,即心即佛”。
你为什么学禅宗?总有个理由吧? 1.慧能“文盲圣人”的品牌形象,他行我也行 2.顿修的简单性,不用坐禅读经 3.一念成佛的便捷性,不用经年累月修行 4.禅意,喝茶插插花那种feel倍儿有面儿,高大上 5.坛经写得太好了,读完就想放下世俗去出家 6.抬头一看只有禅宗,没得选,几百年来名气大 你的理由是哪个?
辩才无碍是神通吗?当然不是 开悟后,了了分明,心念无滞,诸法圆融,自然就会辩才无碍。 辩才无碍口才一流能说会道只是表象,本质是心念通透洞察超群,世间诸法一览无余。
神会当年联合士大夫阶层打败北宗,也是满足了人们图快图简单的贪心 劣币驱逐良币,真相敌不过众生的贪嗔痴,这就是共业。 有本书叫乌合之众。
吧里经常喷的一位法师,遂搜了下看看,发现此人并不简单 体佛法师,有点东西,并不简单
你没经历过生死,你怎么知道怕不怕? 很多人丢一万块钱就要死要活的,但说看淡了生死,你自己信么?
天天说无明,有几个知道无明梵文原意的? 就说你啥也不懂,你还不高兴,愚痴众生啊
理悟就是没悟,不服的进来,把你所谓的理悟说下,我给你挑毛病 敢么?
你是不是修行的料?就看你有没有怀疑精神 不着一切相,就是不去盲从盲信,语言文字尚且是障碍,所以要大胆怀疑细心求证。 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要是别人说什么你信什么,那你大概很难证道。
这是南禅宗先天理论有问题 群体性无法判断真悟假悟。 如果一个理论连是否开悟都模棱两可,那么你怎么知道自己修的是对的错的?
自在,还有比自在更大的神通吗? 自在之乐,是为极乐。 但,自是谁?在是哪儿?你搞懂了吗?
其实不在一个层面的讨论都是对牛弹琴 你们能吵起来,说明水平都差不多
跟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跟疯子交流越交流越疯
其实三界六道十方世界,都有其深刻意义 当你某天发现了这个意义,你就真的开悟了,看到了那个所谓的实相。 这个答案唯一且确定,不会模棱两可。 祝你好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