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凡§ §云之凡§
关注数: 3 粉丝数: 28 发帖数: 7,925 关注贴吧数: 16
谈谈诸葛亮对本地人才的选用政策(转) 在说诸葛亮的人才考核使用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蜀地在刘备入川之前的形势。川中益州在刘焉刘璋父子统治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混乱不堪,不但外来士族与土著世族之间的矛盾未能得到解决,就是刘璋本人和他的高级官员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刘璋既没有充分的力量节制骄恣的将帅,也没有能力选拔或重用优秀人才。因此他手下有点本事却又得不到重用的官员如张松、法正等便策划了迎接刘备入蜀。这种情况,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时所说:“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既利用刘璋统治集团的矛盾,夺取了益州,他对于刘璋的旧部,便不能不有一个较好的安排。《三国志*先主传》称:“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漾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这样,益州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缓和了,刘备的统治得到了巩固。之后的汉中大捷,建立了一个稳固的防线,进而逼退曹操,与这项政策的成功不能说没有关系。诸葛亮执政后,由于是外来人员,对益州土著更加注意笼络和擢用。如《三国志*杜微传》言:“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为主簿。”观此三人皆是书生儒士,其中秦宓比较有才学口辩。杜微则是一个老而且聋的人,刘备定蜀以后,他闭门不出。等到诸葛亮执政,则非把他罗致来不可。因他耳聋,两次给他做书面谈话;因他年老多病,不能做官,仍给他加上谏议大夫的名义。这是为什么?无非是以他做一个样子,以表示向益州士族开放政权罢了,颇有取前代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对于蜀汉的管理层,也就是高级白领或者说金领阶级来说吧,《华阳国志*李寿志》言“豫州入蜀,荆楚人贵”,这是事实。但蜀汉既在益州建国,诸葛亮便不能不从土著豪族中选拔一些人才。如《三国志*杨洪传》:“始洪为李严功曹,严未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其实我们如果把《蜀志》各传翻看一下,不难看出益州土著如张裔、杨洪、马忠、句扶、张翼、张嶷、李恢等都做到了重要的职位,只是比丞相、大将军位置低些罢了。蜀汉以益州一隅之地,而能与曹魏相抗衡,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较少,当为重要原因之一。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诸葛亮的用人,还是以其本人及蜀汉政权为中心,而不容许部下有结党成派之事。这或许与东汉末年的党人事件有关。土著在本地总是容易养成党派势力,因此,诸葛亮对土著虽注意擢用,但对他本人的继承者始终只从外来客卿中培养。不仅籍隶荆楚的蒋琬、费祎因他的授意而相继辅政,就是降将兖州人姜维,也因为受到他的培植而成为蜀汉政权的最后支撑者。这虽因他们有相当的才干,同时也因他们是外来人,在益州没有什么乡亲关系的缘故。不过,诸葛亮对益州土著的团结和重用,还是超过了以前。从两汉以来,在政治上一直受着歧视的益州人,对于诸葛亮向他们开放通向管理层的入口,是乐于拥护的。诸葛亮连年北伐,向益州征兵要粮,未见有土著世族的反对,在军事前线,还得到他们的积极参加,这与诸葛亮笼络土著世族、缓和主客矛盾政策的成功绝对分不开。
灯谜基本知识 1) The contents of a riddle 一般来说,一条灯谜,有三个要素:谜面,谜目,与谜底。谜面一般由精炼的短语、韵文、诗句、或字词组成。谜目则提供了解谜的边界条件,限定了谜底的范围。谜底与谜面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谜底要“扣”谜面,即谜底的内涵要能囊括谜面的内涵。有一些谜还注有谜格,来限定谜底与谜面的相扣关系或方法。2) The rules of the riddle game 词有韵律,谜有谜规。玩谜首先要了解并遵守这些规距。第一点就是谜面和谜底不能有相同的字,否则称之为“漏春”或“犯面”。第二是谜面和谜底中的字,除谐音类谜格外,不能用同音字来代替。第三条是谜底要直扣谜面,不能象拧鸭子步那样拐几个弯之后再扣谜面。最后一点就是猜谜不是直译谜面。3) The methods of solving riddles 猜谜的招法基本可归依在两大门派之下:会意和会形。会意主要是根据文字多义的特点,用“别解”的方法来扣谜面。例如:导游工作(成语一)射“引人入胜”。此处“胜”作“名胜”解。又如:放眼世界(国画家一)射“张大千”。此处“张”作“张望”解。会形则是利用文字形状多元的特点,从文字的形状、搭配、与笔画的增损来扣谜面,可不考虑谜面文字的含义。例如:他们二人丢了(国名一)射“也门”。又如:三人踢球一人倒(字一)射“似”,其中点象形“球”,一人倒寓倒立“单立人”旁。 别解会意一直被谜家视为正宗,因此谜界流传着“谜贵别解”之说。从猜谜的推理方法来讲,猜打会意谜大致可用“联想引申法”、“功能特征法”、“因果联系法”、“典故借代法”、“承前启后法”、“归纳总结法”、“奇想计算法”、“一问一答法”、和“丢字漏字法”等。这些方法都可顾其名而思其意,不必多费唇舌来一一赘述。
元宵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月儿圆,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于是正月十五就赢来了“元宵节”的美名。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提起元宵节燃灯的习俗,不能不说起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道教认为,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