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神仙鱼 自由的神仙鱼
关注数: 8 粉丝数: 20 发帖数: 2,954 关注贴吧数: 1
报任安书——支菊生 译注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本书卷一百四《田叔列传》中附有褚先生补记的《任安传》。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本文原载《汉书·司马迁传》,后又收入《文选》,两书文字略有出入。这里以《汉书》所载为底本,以《文选》参校。
剪桐封弟(转)   公元前1064年,宏图大略的周武王满怀着对江山社稷的无限眷恋和事业未竟的深深遗憾在灭商两年之后英年早逝。   太子姬诵继承了王位,史称周成王。   据说,成王即位时年仅十三岁,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年幼的成王需要在周公的背负下(年龄更小,可能不到3岁)接受诸候和大臣的朝见。九百多年后的汉武帝后元元年,这一场景被绘成图画,连同托孤的重任与荣耀一同交付给了深得信任的大臣霍光。   因为成王年幼,由周公代摄国政。也曾有过恐惧流言日的周公先后平定了三监之乱和唐候之乱。此时的成王,需要做的仅仅是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未来的天子,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了弟弟:“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候,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   “剪桐封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有记载。   剪桐封弟的佳话流传千古,在广为称颂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了疑问,其代表作便是山西人柳宗元的《剪桐封弟辨》。也有人认为,“剪桐封弟”应为“翦唐封弟”,即翦灭唐地分封给叔虞,其依据是古时陕西一带“桐”、“唐”同音,但这一推断缺乏有力的佐证。现在,一说剪桐封弟,几乎所有的作者都要提及柳宗元的这篇被称为议论文典范的文章。那么,《剪桐封弟辨》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公元805年,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曾侍读东宫的翰林学士王叔文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柳宗元与刘禹锡都是此次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柳宗元的这篇文章正是为他们的政治革新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制造舆论影响,“凡王者之德,在行者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很有些要打破两个凡是,以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来革除德宗留下来的弊政的意思。因此,《剪桐封弟辨》是在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下产生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明显的针对性、倾向性。柳宗元毕竟是文学大家,他抓住了有利于他的论据,回避了不利于他的史实,将这篇文章写得言简意赅、明快锐利,颇有说服力,以至于这篇文章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时周朝初定,和后来的许多新生王朝一样,都急需将本族子弟和姻亲分封到各地,以这些同姓诸候国筑成一道藩篱西周王室的坚固屏障。叔虞做为成王为数不多的亲弟弟,分封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周公的劝封也只是一个时机的问题。当然,一件封藩建卫的政治大事就在儿童的游戏中完成,这的确显得草率而又容易让人质疑,但是,纵观历史,无论过去的封建社会,还是后来的专制时代,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也是专制与独裁的特性使然。周成王当时只是一个少年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去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在专制社会里,一个出尔反尔、朝令夕改、不讲信用的统治者对国家、对人民都将是一个灾难,因此,君无戏言成为封建帝王必须恪守的古训。假如周幽王少年时代也有一个周公去教导他君无戏言,那么,还会有日后的烽火戏诸候吗?因此,我认为,剪桐封弟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周公的做法不仅无可指责,而且令人称道。《说苑》评价说,周公旦可以称得上一个善于进言的臣子,他的劝导使成王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谈。   我想,幼年即位的成王之所以成为周王朝少数几个贤德的君主,与周公的教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假如没有周公当年的进言,三千年前的晋国历史和我今天的《沧桑阅尽话太原》就将是另外一种写法。最后我们再画蛇添足,多述一笔:永贞革新仅进行了一百四十六天便在宦官集团与部分大官僚的激烈反对下结束,王叔文等人被杀,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被贬,当了二十六年太子的唐顺宗即位仅仅八个月便被迫退位。中国的改革何其艰难也!
关于英雄——“一人兴邦,一人丧邦”续 上次老花镜对“一人兴邦,一人丧邦”的理解着眼在英雄的作用上。按梦寒的定义,凡在历史上有过丰功伟绩的人,都可以算作英雄。拿破仑也是英雄。对拿破仑这个英雄的理解和在历史上的作用,维克多.雨果已经写得非常清楚了。在历史的发展中,民众和英雄的作用谁轻谁众、谁主谁次,雨果也论述过。谈谈我的理解……有段时间,我喜欢玩《文明》这款游戏。游戏中,有个“英雄”的设定。但凡一支军队在战斗中多次获胜,就有机会升级为精锐部队。而精锐部队在战斗中可能诞生出“英雄”。中国在游戏中出现的英雄顺序为:项羽、卫青、岳飞、戚继光和彭德怀(美国人对这个在战场上将他们逼和的军人评价很高啊!)游戏中另外还设定一种英雄,叫科学巨匠!如牛顿和达芬奇。他们将在该文明发展到一定条件下时随机出现。从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对英雄的定义其实和我们说的“时事造英雄”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英雄的出现依靠民众的意愿(希特勒也是)。英雄的作用是一般民众所无法相比的。他们的出现就象基因突变的种子,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品质。有的品质是好的,有的则相反。而民众是英雄的选种员。不过,有时的选种也会出错。英雄和民众哪个重要?英雄重要,但他不是根本。
本吧广告集 今天看了亦贝征集QQ&BLGO帖,让我有心梳理一遍本吧的广告。毕竟发帖人是想要有更多的沟通渠道。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发广告帖的都是匿名。有点意思……希望以后想发广告的都贴在这下面吧。并且请不要在这里跟帖。谢谢!最后发个免责声明:以下链接内容未经查实,本吧不对发帖人负责。------------------------http://post.baidu.com/f?kz=108705024 欢迎大家加入百家争鸣群23339388 作者: 61.158.228.* 2006-6-22 21:31   http://post.baidu.com/f?kz=109016817王先生讨论qq群 ,欢迎加入26502215 作者: 202.110.209.* 2006-6-24 10:32   http://post.baidu.com/f?kz=110669083欢迎加入20734278说说 作者: 222.209.223.* 2006-6-30 21:33 http://post.baidu.com/f?kz=122699114喜欢聊历史人物的请进这个群 28273633 作者: 60.4.134.* 2006-8-11 20:19   http://post.baidu.com/f?kz=127783205http://baijia.88448.com/百家讲堂论坛 作者: 222.179.90.* 2006-8-26 12:51   http://post.baidu.com/f?kz=131654999王立群QQ群:29924033 作者: 百家讲坛的阿飞 2006-9-8 17:08   http://post.baidu.com/f?kz=132983183关于百家讲坛的网站www.cctvjt.com 作者: 60.176.205.* 2006-9-14 11:24   http://post.baidu.com/f?kz=126741800百家讲坛2号群18923697 作者: harbincn 2006-8-23 18:39 http://post.baidu.com/f?kz=151054268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请进群:31433811 作者: 58.49.70.* 2006-11-28 10:20 http://post.baidu.com/f?kz=14845260233051093中国古历史群 作者: 品是非 2006-11-17 21:21 http://post.baidu.com/f?kz=161232968对王立群教授感兴趣的进群35091878 作者: 221.234.178.* 2007-1-6 15:25 http://post.baidu.com/f?kz=110562765喜欢王立群教授的留下QQ或是BLOG 作者: 亦贝 2006-6-30 15:22  
两个书生的命运 刚在为了确定“覆水难收”的是不是朱买臣,看到一篇有意思的东西。转帖了来。------------------------关于古代书生的故事与命运,我感兴趣的是朱买臣和柳七。先看看朱买臣吧。一个穷得只有靠打柴度日的书生。这个穷书生打了光棍自己一个人读书不就得了,还偏偏娶了个老婆。既然娶了老婆,就想法好好地多挣些钱养家糊口吧,但那个书呆子仍然读书不缀。古人有读书的时候“红袖添香”——烛光之下,诗书中意境,红袖的清香,该是多么惬意哟!可惜,可怜的买臣是没有这种惬意的——可能他穷得买不起蜡烛吧,最多也就是油灯;红袖添得恐怕不是清香而是唠叨:我这辈子跟了你算是倒了大霉了,你看看别人如何如何!终于,红袖再也忍受不住清贫了;于是,买臣休妻——耐不住清贫的妻子跟了一个卖肉的当老板娘去了。我想,朝庭需要书生;但需要的是少量的书生;从而,为了得到少数的但精干的书生,还是要树立一个榜样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不知道是买臣的才高,还是买臣的命好,或者是朝庭为了树立一个榜样?反正,担柴读书的买臣发迹了——当了太守!从而,有了“买臣担上书声”——书生们在清贫之中的榜样与希望!由是,有了后来的精彩的一幕:覆水难收;本已非常丰富的中国成语之中,又多了一个带有典故的成语。与买臣命运不同的是另一个书生的命运。年轻的柳七抱着和买臣同样的命运,到天子脚下了。其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对于刚刚流行起来的“词”的悟性与才华,在年轻的时候已经名振开封了。但是,其无意之间的一首词被天子来了个对号入座,这就决定了其成为名臣的抱负化为了泡影响。我想,中国的古代是有过浪漫的;而宋代的青楼就是浪漫的所在之一。因为宋代的青楼之中,众多妓女无不将以“才”——琴棋书画以及与琴相伴的“词”作为自己技压群芳而出人头地的本事。这和现在的快节奏的直奔主题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我总觉得现在的直奔主题的快节奏无异于动物的快速交配。试想,才子或者公子哥们步入青楼,和虽然系青楼女子但又同时又是才女的妓女们下下棋,谈谈诗,做做画,或许谈完书画之后再住上一宿,该是多么的浪漫之夜呀!年轻的柳七因天子的对号入座而不能入仕——虽然得了一个小小的官的身份,但其命中注定只能是这么大的前途了。但天子不用其时说了句你去填你的词去吧——无意之中,为柳七做了一个广告——柳七可以打起“奉旨填词”的招牌了。人的命运就是这样注定的。虽然天子不喜欢柳七,但宋朝的浪漫之乡使得柳七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由于柳七的词的品味,又由于柳七是奉旨填词,正好被青楼的姐妹们看上了——为了得到柳七的新词而显示出自己的才华与品味,姐妹们都以能够留住柳七而引以为荣,因为得到了柳七就可以得到其新词;同时还因为谁得到了柳七本身就可以显示出谁的品味——用现代的一句话就是:大家都挣柳七——尽管都知道,这是“倒贴”,但大家还是乐此不彼。于是,柳七就有了自己的归宿。这种归宿不是天子的朝堂而是浪漫的青楼。于是,青楼因有了柳七而更浪漫;柳七有了青楼而才华更是横溢。青楼与柳七,柳七与青楼,二者相得益彰。关于古代的书生,两个人的命运如此地反差:买臣因担上书生而清贫大半生终于得志——步入了天子的朝堂;柳七因才华而得罪天子步入了温柔之乡——但买臣似乎随着历史的脚步,除为了给书生们留下一个榜样而反复歌颂之外,其已经慢慢地消失了;柳七虽然与朝堂擦肩而过,历史的潮流并没有遮住其留下的大量的宋词。二者,谁的生活更好呢?对于书生,我常常困惑的是:以二人为例,谁的命运更好?换言之,谁的人生价值更大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