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神仙鱼 自由的神仙鱼
关注数: 8 粉丝数: 20 发帖数: 2,954 关注贴吧数: 1
千秋悠客作品集 几天不见,千秋悠客的作品已经成了系列。我就效仿前华夏吧主的做法,将之汇总成集。以示感谢与鼓励。不过千秋悠客的缺点是,错别字太多。想是打字太快了吧。以后的内容,还是请千秋悠客自己添加吧。我看李广难封 http://post.baidu.com/f?kz=194779575王立群读《史记》之一错再错 (捉虫)http://post.baidu.com/f?kz=196114739千秋悠客读《史记》·驳论篇:给朱大可上一课 http://post.baidu.com/f?kz=196927650(附朱大可原文http://post.baidu.com/f?kz=196926223)千秋悠客读《史记》·驳论篇:驳易中天《晁错之死》 http://post.baidu.com/f?kz=196936041千秋悠客读《史记》·汉武帝之一:三十而立 http://post.baidu.com/f?kz=196012939千秋悠客读《史记》·汉武帝之二:卫青封侯 http://post.baidu.com/f?kz=196092995千秋悠客读《史记》·汉武帝之三:青云直上 http://post.baidu.com/f?kz=196373653千秋悠客读《史记》·汉武帝之四:才高遭忌 http://post.baidu.com/f?kz=196409311千秋悠客读《史记》·汉武帝之五:倒行暴施 http://post.baidu.com/f?kz=196863844千秋悠客读《史记》·汉武帝之六:公孙丞相 http://post.baidu.com/f?kz=197166519千秋悠客读《史记》·汉武帝之七:社稷之臣 http://post.baidu.com/f?kz=197191596千秋悠客读《史记》·汉武帝之八:酷吏张汤 http://post.baidu.com/f?kz=197206164千秋悠客读《史记》·汉武帝之九:淮南大案 http://post.baidu.com/f?kz=198419187千秋悠客读《史记》·汉武帝之十:张汤之死http://post.baidu.com/f?kz=199246757
【史记译注】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王延海 译注 【说明】此文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作者采用“以文传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下》)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相如一生游粱、娶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而与此有关的文和赋却全文收录,“连篇累牍,不厌其繁”(李景星《史记评议》),计有《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八篇,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自己的记述,足见作者“特爱其文赋”(茅坤《史记钞》),“心折长卿之至”(牛运震《史记评注》)。  司马迁通过这些文赋,写出了汉代辞赋大师司马相如穷困潦倒的境遇,表现传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汉武帝时代的显赫声威的感受,他既赞美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思想,铺排宫室苑囿的华美和富饶,显示中国人民创造物质文明的伟大才智与功绩,又主张戒奢持俭,防微杜渐,并婉谏超世成仙之谬,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盛世之下一个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情。  司马迁对相如及其文赋的评价,皆寓于相如的文章之中,他肯定《子虚赋》、《上林赋》倡言节俭的主旨,高度评价相如作品的讽谏作用与《诗经》无异,反映了作者重视作品教化作用的文学观念。实际上相如文赋的思想都是司马迁赞成的思想,他不过是借传主之文来反映自己的思想罢了,正所谓“驱相如之文以为己文,而不露其痕迹”(李景星《史记评议》)。这也正是这部《史记》中最长最奇之作的高超艺术手法的一个突出例子。  文章中记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婚恋的故事,写得宛转浓丽,极富新奇的故事情趣,颇似生动的小说,所以清人吴见思在其《史记论文》里,称其为“唐人传奇小说之祖”。它给后世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和原始的素材。
【史记译注】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王延海 译注   【说明】本文是公孙弘和主父偃的合传,并附录了徐乐、严安的两篇奏疏。至于篇末的王元后的诏书和班固的赞语,皆为后人所加,非司马迁原文。  传中记述了平津侯公孙弘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经历,肯定了他官高戒奢,躬行节俭,倡导儒学,有益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功绩;也肯定了他谏止征伐匈奴和罢通西南夷,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指斥了他曲学阿世,“为人意忌”等缺失。  传中也记述了主父偃与徐乐、严安谏止征胡及通西南夷之事,表现了他们反对穷兵黩武,重视民间疾苦的思想;特别记述了主父偃“诸侯得推恩分子弟”的主张,这是名为推恩,实则削藩,打击诸侯势力的极好主张,对于加强和维护汉代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有重要意义。传中虽对主父偃骄横之势有所讽刺,但对他的不幸也表示同情,特别是对当时的世态炎凉深有感慨,寓含着司马迁自己的身世之感。  此文把公孙弘和主父偃这样两个虽有共同的政治态度,但却是冤家对头的人,放到同一传中加以记述,更能看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传文中插入徐乐和严安的奏疏,因其思想与主父偃和公孙弘的思想一致,因而并不感到游离,相反却起到强化主旨的作用,显示了司马迁谋篇布局的缜密性和处理材料的灵活性,给后世写史者以启发。  本传选材主要集中在如何对待匈奴和西南夷的问题上,中心突出,有利于表现主题。另外本文记事简约,前后照应紧凑。特别是论说的内容多以奏疏形式出现,使叙论相间,浑融交错,既突出了史实,又很好地阐明了司马迁的观点。“太史公曰”一段,作者以“悲夫”二字收束全文,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和艺术效果。
关于李广之死的一点猜测 我没有系统读过史记,临时抱佛脚的看了几眼。李广出于羞愤而自杀是事实。现在有人将原因归结在汉武帝和卫青的身上。那么这两位是否真的要为李广之死负责吗?刚才我对李广自杀前的心理作了个类比:香港警匪片里老警察办砸了差使,又被年轻的上司催缴报告,最后羞愤自杀。李广羞,显然是为自己的迷路找不到任何借口。自己也认为自己有错误。当然,也会埋怨自己运气不好。他的愤,可能更多的是对那位年轻上司的不服气。苏建曾经说卫青不被士大夫所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这种不尊重应该是当时士人对外戚普遍的瞧不起。这种心理现在也是很普遍的,另外也是由于那些外戚德行普遍的差。但是卫青、霍去病这两个外戚偏偏就争气了。对于这样的“裙带关系”在家总应该看重了吧?人家有能力摆在那里,你李广不服气不行。可李广就是不服气!为什么?我猜测,大概李广心里想:如果皇帝信赖我,给我重兵、决断的权力,我会比他们做得更好。有网友说了,李广之前一贯性的战绩不佳。这是事实。但很可能他和卫青的能力差别就在于皇帝的信任上了。我们看后来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同样的“裙带关系”,能力比卫青差远了,但还是打胜仗了。你还别找其他理由。所有的理由都在于皇帝给他多大的支持。那个李陵打得也不错吧?就差那一点点的支持,他最终还是被俘了。所以,我认为李广的运气差,就差在皇帝的不信任上了。
【史记译注】五帝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第一 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 【说明】《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所谓纪传体的“纪”就是指本纪。《史纪》共有本纪十二篇,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司马迁当时的帝王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迹,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本纪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或系统的编年大事记。本纪排在全书的最前头,历来被视为全书的纲,它保存了许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纵观本纪十二篇,就思想内容来说,处处反映了司马迁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往往是从客观史实出发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而不以个人好恶评价英雄的成败和朝代的兴衰;就艺术特色来说,最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当,布局合理,详略有致,抓住重点,渲染抒情,在多数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笔,人物真实,场面生动,感情饱满,或敬慕,或憎恶,或惋惜,或悲壮…… 《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帝喾(kù,酷)、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 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点,如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并非不可以重笔描绘,但都只是平平带过,而把笔力集中到尧、舜二帝身上去。这或许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黄帝开创,由尧、舜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帝王事业,又使历史事件与全篇的结构极其和谐。在叙写方式上,本篇开头对黄帝、颛顼、帝喾的记述,都是用叙述的口吻,侃侃道来;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则又利用了叙议结合,叙事中穿插对话的方式,既突出了尧、舜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政治家风貌,也烘托出为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气氛。 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的首篇。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在写作上又为以后各篇的铺展设下了伏笔。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扣紧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刻画,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础。 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