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尼诺▫ 小_尼诺
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
关注数: 107 粉丝数: 415 发帖数: 18,042 关注贴吧数: 132
关于电影画幅、画质的科普 最近看到一些吧友一味的追求“满屏”,唾弃2.39:1的宽银幕比例,在此向大家做一下科普。 一. 画幅比例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大概的将画幅分为三种(大家也不必较真),即标幅、遮幅和宽幅。 1.33:1、1.37:1均可认为是标幅。35mm胶片的全画幅(不使用变形镜头)即是这个比例。接近这个比例的还有IMAX一代激光和IMAX胶片,画幅为1.43:1,由于IMAX的银幕非常大(一代激光和胶片IMAX的尤其大,通常在500平方米以上),所以不能与标幅等同; 2.20:1至3.00:1的比例均可认为是宽幅,最常见的是2.39:1。早期标幅阶段不断发展,到了后来出现了使用3张35mm胶片并排拍摄、并排播放,这是最早的宽幅电影,后来又发明了60mm胶片,它的全画幅是2.20:1(《音乐之声》),对上下进行遮盖之后,最宽的画幅是2.76:1(《宾虚》); 1.66:1至2.00:1的比例可以认为是遮幅,最常见的是1.85:1(这也是IMAX数字和IMAX激光二代的画幅)、1.78:1(BD和电视转播电影的常见画幅)、1.90:1。宽幅的早期阶段是使用3张35mm胶片并排或者60mm胶片来实现,成本高昂,但是这种画幅逐渐流行起来,人们追求宽幅和成本的平衡,开始使用遮盖35mm的上下边的形式来播放电影,遮幅这一比例就是在这个环境下诞生的。 二. 多种画幅出现的原因 一般能够出现多种画幅版本的电影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宽幅电影的两边进行剪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AppleTV播放的《复仇者联盟4》,这种情况导致画面内容损失严重,所以不在本贴的讨论范围内;另外一种是打开遮盖,一般遮盖上下边后的电影在电视台播放时或者推出3D版本时,可能会出现去遮盖的情况,一般称之为OpenMatte。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泰坦尼克号》,本贴稍后会以《泰坦尼克号》为例和大家进行讨论欣赏电影时,应当选择什么画幅的版本。 三. 导演对于画幅的选取 导演对于画幅的选取多种多样,比如为了突出监狱守卫之严密,拥有似乎不可逾越之“高”的《肖申克的救赎》选取了1.85:1的画幅比;又比如为了凸显崇山峻岭之美,为了使镜头能够更加贴近人脸、更显私密的《断背山》也选取了1.85:1的画幅;还有为了更具史诗感,而选择极端的2.75:1的《宾虚》;还有为了强调不同画面中不同的人物主导地位而选择了1.43:1的《扎克施耐德版正义联盟》。 导演选择不同画幅的原因多种多样,具体可以百度一下,在别人的文章中有更详细的解答。 四. 以《泰坦尼克号》为例和大家进行讨论欣赏电影时,应当选择什么画幅的版本 《泰坦尼克号》作为35mm胶片拍摄的电影,在1997年首次上映时,以2.39:1的宽幅进行放映。后期发行的录像带版本有过1.33:1的比例,在2012年的3D版上映以前,VCD和DVD等媒体上均以2.39:1的比例呈现。2012年的3D版本在IMAX影院放映时,使用了1.78:1的比例放映,而普通影厅则使用了2.39:1的比例放映。2012年末发行的蓝光3D版本画幅为1.78:1,2D版本为2.39:1。2017年的20周年杜比版本,2D和3D放映均以2.39:1的画幅呈现。传闻中要届《泰坦尼克号》上映25周年推出的4KUHD版本,可以预见的,也一定是采用2.39:1的画幅。 卡梅隆曾经在采访中表示,对于3D版本来讲,他更喜欢1.78:1的比例,而2D版本,则更倾向于2.39:1。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导演的原始构图比例是2.39:1(我们先不管导演为什么这么选),在此比例下,画面不会有缺失,同时也不会出现一些干扰因素,导致画面主体偏移,致使观众对画面的理解产生干扰。 1. 以下面两张图为例:在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画面的主体是卡尔,而下图的OpenMatte版本中,由于处于前景的警察在没有被虚化的情况下,露出了更多的身体;而且在动态的画面中,警察手中舞动的素描画格外抢眼。观众对于画面内事物的敏感度是【前>后】、【动>静】,这就导致了观众对主体判断的严重干扰。而在3D版本中,可以通过景深的控制,以最舒适的景深来传达画面的主体,同时增大画幅,提高沉浸感,这就是为什么3D版要采用1.78:1的原因。 PS:在此画面过后,镜头会对准警察的上半身,再来交代警察的后续动作。2. 再以下面两张图为例:这两张图片是从年轻首次的露丝首次亮相的镜头中截取,在此画面的前一秒,镜头进行俯拍,把特写给到了露丝华丽的大帽子,交代了人物身份,到了本张截图这里,画面的主体是露丝波澜不惊、甚至是有些不耐烦的表情,为后续露丝与卡尔的对话以及对两位人物的塑造埋下伏笔。在第一张图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将注意力放到露丝的连上,而第二张图中,观众很容易因为对露丝的大帽子目不转睛而没能捕捉到露丝的表情所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再发一张上面画面的原底的剧照,画面越大,越容易对观众对主体的观察产生干扰。有人可能会说,这里看露丝的衣服也很重要,但导演其实早都设计好了,下一个镜头,就给到了露丝的中景镜头,对露丝的着装进行了展示。3. 3D版本是进行过抠图处理的,画面瑕疵较多,2D条件下观看,很多地方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抠图感,比如第二个例子里第二张图,露丝耳朵上边的帽檐有一个较大的锯齿。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场景能够看到人物与背景的严重割裂。 下图左侧花束的最上端下图人脸和头发的边缘而这些画面,在3D场景下观看,画面瑕疵几乎是不可察觉的。 总之,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电影,如果以2D环境观看,还是老老实实的看2.39:1的版本吧。 另外可能会有人有疑问:既然你说这种OpenMatte的画幅会影响2D观看环境下构图,那么为什么很多像诺兰的这种2D电影要去看IMAX版呢? 首先,这些IMAX特殊画幅电影在拍摄时,就同时照顾了IMAX与非IMAX版本的画幅进行构图;另外,本贴的最开始也说过,IMAX的银幕非常大,而人眼的上下视野角比较小,如果你不可以一直看屏幕上下边缘的话,第一眼一定是注意到画面的主体内容,不会忽略主体,同时,屏幕上下的内容都灌满,可以有效提高电影观赏的沉浸感。这与在家看电影不同,除非观者离电视非常近,否则整个屏幕的上下左右,都是可以轻松看到的。 先写这些,要去睡觉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