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齿动动 臼齿动动
关注数: 37 粉丝数: 156 发帖数: 1,942 关注贴吧数: 40
我想说:搞科研和智商关系真的不大 我从小时候开始,就被一种奇怪甚至是危险的论调告知:智商决定你的学习。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归结到智商上来,比如数学学不进啊,那是智商不够;物理不理解啊,那是智商不够;高考考不好啊,那是智商不够;大学真难读啊,那是智商不够;到后来,这种风气愈演愈烈,似乎整个中国社会(至少我在美国留学期间没有看到别人在IQ问题上为难科学学习者,所以我不是很了解其他社会中对智商的考量)谈智商到了“色变”的地步。 其实智商作为一个心理学中很平常的一个考量index,在早期是为了治疗弱智儿童而研发的一系列考量指标之一,为的是可以在医院更好的跟踪观察患者的治疗进程。但是随着我们社会这些年对读书、考试近乎着魔的一种心态,很多人把读不好书,学不好归咎于智商问题。 而且来这个贴吧也有一段时间,经常看到有人发帖对高智商进行挑战等等,就好像智商没到一个层级,来这个贴吧都得弯着腰谄媚的说话。不可否认的确有些人在理解能力,计算能力,社交能力有过人之处,但是归根结底普通人其实占了很大部分,就算在科研界,也不见得人人都有一颗二进制的大脑来处理海量计算。更多的人其实是花了普通人玩的时间在那里读书、学习、看论文通告,推导、编程、写实验报告。 我写这篇文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希望给吧友一个正确的思想导向:努力会给予回报,别整天想着怎么提高智商,大脑记忆能力什么的,这些就留给那些脑神经科学家去解析吧。 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好心规劝。
转帖,虽然是讲的数学,但是我认为对物理也是想通的,中学生要 虽然是讲的数学,但是我认为对物理也是想通的,中学生就要建立自己的正确的科学方法观。为了配合大家的学习,本人会不定时给予一些“略微超纲”的知识给大家,目的不是迷惑,而是更好的引导学生看待自己现在所学的东西。不多说,先请大家看一下这篇文章,批判深刻,虽然有部分语句有失偏颇,但还是一片好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douban.com%2Fgroup%2Ftopic%2F15640376%2F&urlrefer=f2bb9de3eef2c533da70739734362b60 所谓“中国学生数学NB”的神话 2010-11-14 19:04:54 来自: 酥仁月饼(爬井观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都说中国学生数理基础NB,呵呵 中国只是中学数理比较好,到了大学就甭提了。 中外工科高等教育有巨大差异,尤其体现在数理基础课上。 国内而言,首先是数学工具对中学思维的极端迁就 中国工科教材除了基本的微积分运算之外,像中学生一样喜欢用标量式,喜欢只考虑大小,忽略方向,甚至还出现过 “略去负号不写,只考虑大小”这样的语句,尽量避免使用矢量式。 而欧美的力学课程中一开始就使用大量的矩阵理论和线性空间知识,强迫学生以比较抽象的思维从比较高的视点看问题,摒弃中学思维中的部分陋习 到这里之后才发现,很多中国留学生奇怪为什么老外出题不懂的循序渐进,一上来就是如此复杂的问题。虽然他们中很多人是清华、西工大或者上交前几名的尖子。 这就是中外工科教育的另一差异 我们培养的是解决简单问题的熟练度。优秀学生也只是解决简单问题的熟练度比较高而已。我们在一些常见的简单问题上有很多结论,要求学生背下来,对这些结论的熟练与否决定了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老外很奇怪中国学生怎么背了这么多结论,而且都是他们没有刻意强调的。最重要的是,中国学生觉得这些结论很有价值,很高深。而老外觉得... 进行一下张量运算,这根本就是显然的嘛,高深个屁。 总而言之,我们长期以来“背结论”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得学生过分依赖结论。 举个简单的例子,理论力学课程中我们非常强调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套这两个公式一下子就能解决很多中式题目。 但如果一个模型,他既不是动量守恒,也不是角动量守恒,中国学生中的尖子也会很烦。因为这是不按套路出牌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