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上华鹰 沽上华鹰
关注数: 98 粉丝数: 54 发帖数: 1,206 关注贴吧数: 8
雷华英咸水沽建国大街老故事(61)百货部,咸水沽人最常光顾的 雷华英 咸水沽建国大街老故事(61)百货部,咸水沽人最常光顾的地方 2018-02-01 08:2333 百货部,咸水沽人最常光顾的地方 咸水沽百货部,就在津南影院(1965年新建)对过。它应该在1956年建成。据《津南区供销志》,此年用同样一张图纸,在咸水沽、葛沽、小站、双港等建了百货部。确实,1973年到葛沽,那个百货部确实和咸水沽的一样,好像叫作“葛沽百货商场”。 咸水沽百货部的建成,对咸水沽繁华中心的西迁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咸水沽最早的繁华中心是在庙前头。庙前头因早市、和平戏院等繁华起来。1954年,津南影院开演,尤其是百货部的建成,使的繁华逐渐向新的中心转移。尤其是经过大跃进,个体商业基本不在,到此时,繁华中心就彻底转迁于此了。1963年,新兴路的建成,在其南头形成一水产市场,就更巩固了这一地区的繁华。 百货部,是当时咸水沽及其周围几十个村庄的人们经常关顾的地方,扯布做衣、买鞋买袜、秋衣秋裤……这里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经营这些用品的地方,就是上学的孩子,也要经常要来这里的。作业本要买,铅笔要买,橡皮要买……记得小时候,我也经常到里面,最常光顾的地方就是这卖文具的地方,最常买的东西是16开的白纸,花上2角6分钱,买100张,那男售货员,戴着眼镜,白白净净,40多岁,5张5张的数着,很是认真。回家后,订几个本,就可以写作业了。那时老师不像现在这样,要统一的作业本,所以,作业本也是五花八门的。 每逢春节前夕,是百货部最忙的时候。家里再没钱,也要让孩子们穿上一身新衣服。于是,百货部这些天有时就非常拥挤。尤其是各生产队决算分红的日子相差不了几天,百货部当然就人满为患了。 百货部,人们经常光顾,跟津南影院就在跟前也有关系吧,来早了,到里面逛一逛;散场了,到里面遛一遛,也是挺惬意的。因此,咸水沽百货部关门的时间就玩一些,一般都是晚上7时半以后。而葛沽百货商场刚刚晚上5时就上门,因为葛沽影院最早在快到海河了,以后建的又快到津沽公路了。所以葛沽百货部虽然也是葛沽比较繁华的地方,可一到晚上就冷冷清清了。 咸水沽百货部,总有近40年的兴旺时期。 1993年以后,新兴路逐渐消失,津南影院也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咸水沽繁华的中心逐渐难移津沽大街,百货部也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知是新世纪的哪一年,它成了惠安花园的一部分。 这是津南影院,对过就是咸水沽百货部。
新兴路今昔1963年,第一条连接咸水沽建国大街和津沽公路的道 新兴路今昔 1963年,第一条连接咸水沽建国大街和津沽公路的道路修建好了,它把咸水沽两条主要街道连接起来了。它,就是新兴路。 经过解放后近15年的发展,街外的津沽路有了很快的发展,津沽酒厂,造纸十厂,纤维厂,南建,南郊影剧院,区委、区政府,银行,咸水沽中学,咸水沽一小,咸水沽医院……纷纷出现在津沽路上,的确需要一条路把建国大街和津沽路联系起来了,新兴路真是应时而生了。 新兴路在四里长街的正中,建国大街入口处,有津南影院、大百货部、粮油站、三八副食店、区公安局、邮局……沿新兴路一路往南,有咸水沽二小、猪肉门市部、牛羊肉门市部、刻字社、黑白铁社、自来水厂、教堂(袜子厂)、蔬菜水产市场……出来新兴路,过津沽路,就是南郊影剧院,往西走一点,就是区委,小百货部。新兴路把咸水沽两个最繁华的地方联系起来了。 在1963-1993年的30年中,新兴路绝对是咸水沽人最熟悉、最喜爱、最离不开的道路。如今,却繁华不在了。大概是1993年,在新兴路南头建起了新兴市场,就是现在的华润超市,占去了新兴路的三分之一,后来又在道路两旁建起了惠安花园住宅,新兴路不足5米宽了,只是行人走走罢了,现在的年轻人大概都不知还有这样一条道路了吧! 老邮局正对着新兴路
咸水沽建国大街老故事(59)田家坟广场那些事在咸水沽小学(田 咸水沽建国大街老故事(59)田家坟广场那些事 在咸水沽小学(田家坟小学)的对面,是一片面积很大的广场。这地方曾经是田氏人家的坟地,于是有了田家坟这一咸水沽人无不知晓的称呼。不知哪一年,田家把坟迁移他处,可此地仍然叫田家坟。 田家坟没有了坟,成了沽上人集会活动的场所。刘国华先生在《古镇稗史》《解放前后田家坟广场的演出活动》中介绍:解放前车,开过粥场,放过盒子,跑过马戏。1937年出会时就放过盒子,那是咸水沽最后一次放盒子。解放后,政府广场西头盖了戏台,正对着田家坟小学,大型的集会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五十年代初期,还没有津南影院,在这里放过露天电影《钢铁战士》《白毛女》和不少苏联早期电影。天津市话剧团曾在此演出大型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1952年,咸水沽四街曾排练演出大型话剧《李闯王》。(详见原文) 那是1958年或1959年吧,正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时候,群情激昂,干劲冲天,白昼大搞生产运动,夜间文艺演出也很热闹。我那时十一、二岁,忘记了哪一天,只记得是晚上,一场京剧正在田家坟戏台上演,戏名就叫《秦香莲挂帅》。时隔六十年,剧情早已忘记,只有秦香莲穿着元帅服的形象还有印象,我想,总归是秦香莲打败陈世美吧。 大约一年半载之后,田家坟广场再也没有热闹了。一是群众集会少了,后来就到咸水沽一中操场集会了。其实就在《秦香莲挂帅》上演的同时,由马连良(或是他名人)演出的《打渔杀家》就在原咸水沽中学(那时还不叫咸一中)操场上演,大概是庆祝小站公社成立。二是在街外狐仙庙建起了南郊剧场,不再露天戏台演戏。田家坟戏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60年前后,一条公路出现在田家坟小学的门前,把建国大街和津沽公路连接起来,田家坟广场消去了一小半。不久,在小学对过又建起了大肉门市部、牛羊肉门市部,广场就剩下一小半,还有那孤零零的戏台。戏台哪一年消失的呢,不得而知了。
咸水沽建国大街老故事(57)我的母校:田家坟小学建国大街从东 咸水沽建国大街老故事(57)我的母校:田家坟小学 建国大街从东向西,过了五金部,就是一个糖果商店,沿其向南行走不足50米,就到了我的母校。 我的母校,是上小学五、六年级时的学校。那时学校门前的新兴路还没有修建,对过是一个宽广的广场,人们叫它田家坟广场。顾名思义,这广场以前肯定是田家的坟地。不错的,据雷永海老人说,咸水沽最早居住就是王氏和田氏。田家坟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闹大水后就迁走了。坟是迁走了,名却留下,以致学校都这样称呼:田家坟小学。 其实,这学校是有正式的名称的,我刚进入这个学校时称咸水沽小学,大概是六年级时,在现咸水沽四小旧址新建了咸水沽一小,田家坟小学就称咸水沽二小了。 在此,我有许许多多的同窗,也有不少的老师让人难以忘记。班主任黄老师,戴一副眼镜,白白净净,文文气气,教语文。算数老师是女性,也戴眼镜,同样的文文气气。还有教写字、珠算的薄老师,是一个忠厚长者。我们的吴校长,上嘴唇长着一个很大的痣,看着也不严厉。有一孔主任,也戴眼镜,却不显文气,透着威严。 田家坟小学,是咸水沽小学的主校,由两个院子构成。我上学的地方,有四间教室,正房两间,东房一间,南房一间。这地方,后来改成了培智学校。另外一个院在此院往南一些,是老师办公的地方,后来重建,改成津南区教育教学研究室。咸水沽二小则搬到新津南影院后、老海河岸边,前几年又搬到红旗路最北边,米兰花园对过。 田家坟小学历史悠久,创办于民国五年(1916年),称天津县民立第二十一小学,后改名为天津县公立第十二小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