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dejin2010 yangdejin2010
杨得进,男,汉族,河南泌阳人,中共党员,获得中等职业教育资格旅游服务与管理教师从业资格证,从小喜欢河南戏曲,热衷于河南豫剧、曲剧与越调等剧种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忠实观众,铁杆戏迷,俗称杨得进与戏曲有缘;他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践行自己对中国戏曲热爱与传承的诺言,他励志做一名德艺双馨的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者,他追求卓越但卓尔不群,他坚信善胜者求其势而不责于人。
关注数: 169 粉丝数: 127 发帖数: 3,708 关注贴吧数: 68
三城生活 07 关键词:杨得进与戏曲有缘 作者:杨俊进 体裁:小说 性质:剧本 主人公:杨得进 河南泌阳人 地点:海南省海口市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城西校区学院路4号) 时间:2006年10月 正文: 我深知,放弃很轻松,坚持却很难。有时候自己自作多情、出力不讨好,却毅然坚守自己的道德和人道主义底线,自讨苦吃,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自己也不会为自己找借口与理由,就是别人眼中认为我特傻帽、特二、特一根筋等,不图别人回报不图别人关注,就图个心安。 就拿戏曲来说,很多同龄人都不喜欢甚至排斥,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看的、老年人关注的,年轻人应该喜欢流行歌曲与网络游戏,他们认为年轻人喜欢戏曲认为不正常、影响工作与生活,我坚决反对这种消极观念。 杨得进:我是杨得进, 读书进过大学校门, 是个知识分子文化人, 连续热爱河南戏曲的河南豫南人, 能写会算不算笨, 学习传统戏曲没有错, 戏曲路上先做好戏迷, 站在成功戏曲名家的肩膀上, 励志传递中国戏曲文化正能量, 传播中国戏曲文化, 不要灰心与意冷, 谁人成功之前不经失败与坎坷, 有彷徨有迷惑那就是对的, 莫管别人如何笑话我, 金钱至上社会谁管我死活? 感谢戏曲艺术家的点拨与指点迷津, 无师怎能会自通? 可怜自己现在不能拜戏曲老师, 都怪自己不努力学习戏曲, 名师出高徒, 名师也要收高徒, 即将而立之年的我, 到何年才是我的出头之日? 没当想起此事只能暗自悲伤, 不出名不出戏谁愿意收我做徒弟? 我暗自思忖, 先自学后拜师, 时刻准备着等待机遇的出现, 虚心好学是根本, 骄傲图虚名终究害自身! 想到与得到之间要做到, 我要相信自己,为自己鼓劲加油,不轻言放弃,坚守自己的努力方向与目标,是金子早晚会发光! 杨得进:每个人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业,最根本的是挣钱,房子、车子、妻子、孩子等压迫得每个人都喘不过起来,谁有心谁愿意关注我、支持我? 我觉得人在自己的每个现在和明天都要有所追求,不能碌碌无为。看淡一切,当自己确定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的时候,一切都是外围与背景。 当爱情变为亲情的时候, 当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 当一辈子无论如何拼命挣钱就是买不起妻子渴望的房子的时候, 当、、、、、、 暂时逃避喧嚣与无奈, 聆听与学习戏曲的魅力, 淡定与从容, 以小取胜, 以德服人。 有人说,我早晚要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不知道是出于他的真心还是讽刺挖苦我,求解? 有人说,说得话特难听,就是不把我当回事,这种人我要远离。 我不在刻意讨好与取悦任何人,世态炎凉,不愧我心,顺从我心,好好生活,享受生活中有戏曲的每一天。 杨树参天入云端, 得到天地恩泽眷。 进德修业为梨园, 繁荣戏曲把力添。
李振乾老师:河南戏曲艺术的发展瓶颈 河南戏曲艺术 记得一直以来,都有许多戏剧名家经常在政协会上,提出过戏曲演员工资低的问题。全国文艺界河南工资最低,省直偏低。大家一再呼吁看来这不是什么虚设与强词。 全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多个,但是,现在屈指算来大概还剩下二百七十多个。民族传统的东西极需要保留保护,但是,现在逐渐在缩小减少,为什么?我想,无非还是工资待遇问题造成的危害比较大。戏曲演员也是人,他们也需要生存,如果解决不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想要留住人才继续弘扬民族艺术很难。有了好的生存环境,他们才有可能安心的继续发扬研究传统艺术的精髓。反之,大家为了生存改行的改行,做生意的做生意,谁还去发扬国粹振兴民族文化啊!? 他们得先吃饭,现在什么东西都在涨价,戏曲演员工资不涨。他们很难驾驭基本的生活。你还让他们在那里给你,咿咿呀呀的抱着个民族的东西不撒手,可能吗? 戏曲艺术工作不是主流,很容易被圈外人忽视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这方面的文化负责人,应该为大家争取更大的份额,让他们这群守着民族文化而吃饭难的群体,有个良好的生存状态。那样保留、创新、开拓民族艺术才有保障。最起码不会把老祖宗给留下来的宝贵家产,统统在短暂的时间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灭亡吧。卢书记给省直八院团拉了资助,卢书记调任怎么办? 下边县、市团最辛苦如何解决? 所以,弘扬戏曲艺术,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要从实际出发——办实事——保传统。曲剧在河南更应大力支持!
李振乾老师:河南曲剧常用曲牌介绍 河南曲剧常用曲牌介绍转 河南曲剧的曲牌分为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一共有三百多个,常用的有四五十个,我尽量介绍详细,先介绍唱腔曲牌,然后介绍器乐曲牌,大家可以在另外一个专门供大家讨论的帖子里面讨论指正。这个帖子希望大家不要跟帖。 介绍之前还要提请大家注意一下,有关韵辙(就是江洋辙、人辰辙之类的)的知识请参看还是版主的帖子,因为韵辙基本上都通用。 唱腔曲牌: (1)阳调 阳调是曲剧中应用最广泛、变化最多的一个曲牌,在所有曲牌中居于首要地位。其结构由四句构成,节拍为一板一眼(2/4节拍)。关于它的情感表现,范围最广,概括来说可分为一般阳调(喜怒哀乐)和感伤的阳调两种,通称为“阳调”和“哭阳调”。 1、叫板:书本上没有明确定义,只说是“出现在开口之前”,我不知道究竟是在开唱之前还是人物出场之前,也可能这两种都是叫板。我个人理解为演唱前为了提醒弦师准备演奏而进行的一种提示性的语句,也就是开唱之前。叫板由于人物身份与情节的不同,有喜怒哀乐之分。若从形式表现上来说还可以归纳为两种: 1)、韵白。韵白是接近自然语言的叫法,尾部稍带韵节,多用于第一种阳调(即普通阳调)。比如《祭塔》里面许世林“中军,外边打道!”就是韵白式的叫板。 2)、稍带旋律性的。旋律由于角色、情感等不同而起变化,常用于第二种阳调(即哭阳调),比如《寇准背靴》中柴郡主的“唉,我的郡马爷呀!”就是;还有《祭塔》中许世林“唉,我的母亲娘呀!”也是;等等等等,很常见。现代曲剧中,也有在普通阳调中为了表现人物角色的性格和情绪用的,如《铡美案》中王朝报:禀相爷,国太驾到!包公的叫板“晓得了——!”就是。 2、前引:前引也叫头前过门,通常是接在叫板后的打击乐和弦乐。阳调的前引可以算是万能前引,不管你要唱什么曲牌调门,都可以跟在这个前因后面唱,然后伴奏随着更改。可参见我打的谱例“普通阳调常用起板”和“哭阳调常用起板”。 3、唱法和变化唱法:阳调的应用最广泛,变化也就最多。其特征视全曲的变化,首先表现在第一句上。因为这里打谱非常麻烦,上面两句我修改了十几次才搞定,这里就没有办法再打谱了。这里特别指出净角的唱腔基本上都是阳调(特指黑头比如谢禄演的包公,有一些铜锤花脸的唱腔也用黑头唱腔,比如《二进宫》、《送京娘》中的徐延昭和赵匡胤),旋律特点非常明显,就是以中音6为主,前三句不管落什么音,最后一句的落音一定在中音5上。(我个人的看法,阳调之所以称为阳调,主要是以1、3、5三个音符为主,并且每句的落音都落在1、5、两个音符上。)另外说明一点,哭阳调并非和阳调绝对不同,实际上是一般演唱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哭的要求,使曲调伸延、速度缓慢。 阳调是曲剧最基础最常见的曲牌,也是最不容易分辨的曲牌,因为变化太大。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凡是四句四句非常工整的,最终落音又落在1或者5上的,基本上都是阳调。一般阳调如《祭塔》中从“打一把黄罗伞飘飘荡荡”到“想起来二爹娘好不悲伤”都是阳调,下面一句“可恨那”才转为别的调子。哭阳调也很常见,《陈三两》、《刘备哭灵》这些剧目的定调就是哭阳调。最经典的“陈三两迈步上公庭”就是哭阳调,“想当年三人三姓曾结拜”也是哭阳调。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上流 这也是个很常见的曲牌,也是一个表现力很强的曲调,特别适宜于叙述长篇经历。结构式两句对称——上下句的反复,从性质上看已经接近于板子音乐。唱法多由慢转快——这也是大段叙述的一般规律——故开始虽有一板三眼之感,终结却有有板无眼之感,实际上仍然是一板一眼(2/4)。这里列举最著名的四个唱段:《周仁献嫂》中周仁在坟头的哭诉(我的大老爷呀、)《卷席筒》中苍娃公堂哭诉(大老爷你稳坐在察院)、《困皇陵》中太宗哭庙(想当年天下乱干戈扰攘)、《周仁献嫂》中周玉珍自编唱的夜祭一场(咱到哪里去伸冤)。 1)、起板、间奏:旧时起板与书韵调子完全相同,把第一句的头三个字用散板提出,而后进入正腔。现代曲剧中则经常是把第一句完全用散板提出,只是在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归入正板,接着第二句以及以后都是有板有眼的唱下去。比如苍娃“大老爷你稳坐在察院”,整句都是散板,加上一些前缀和衬词,只有最后三个字“在察院”才归入正板,然后伴奏跟着归入正板。其余三个唱例也是这样。 间奏只有两个,而且都是属于填补性质的,正好出现在第一句的头几个字的后面和第一句的尾部,第二句却什么间奏也没有。第一句头几个字后面的小间奏很灵活,常常当演唱快的时候就可以省去。 2)、曲调表现:上流的曲调,概括力是比较大的,但其变化一般是在演唱方面——比如速度的快慢、强弱的掌握等等,基本上都保持原来的曲调。涉及曲调本身的有两种,一种是极度悲伤,这时第二句的中间会根据情绪有所变化;另外一种是极度愤慨,这时除了节奏加强外,有时经常将某个音节加以对称重叠(加垛)比如《困皇陵》中“贼郭威建后周大失众望,贪酒色害忠良,三年未满就灭亡,他好似夏桀殷纣王”这一句中的“三年未满就灭亡”就是加垛。 现代曲剧中,并不仅仅只有极度愤慨时加垛,有时根据唱词也经常加垛,还拿《困皇陵》这段举例,“才保你,出汴梁,下高平,去南唐,舍生忘死去刺杀那高李二王”这一句中的“下高平,去南唐”就是加垛。 这个例子练垛板也说了。关于垛板,另有两点补充:一、垛的地方通常在第二句,以词的重叠达成叙事和加深情味的效果;二、有的加垛的地方几乎改变了整个句式,打破了原来的结构。再拿《困皇陵》举例,“陈桥驿将士哗变其势难当,一个个进贺章,焚黄表上高香,一步一叩山呼吾皇,冠冕皇袍加身上,拥立你为大宋君王。”加垛比较多,而且为了避免单调,又根据唱词的音调加了不少音乐元素,若不是最后一句回到正板上来,几乎就要转调转板了。 3)、落板:表现在全段的最后两句。落的办法正好和起相反,起板是散板转入有板,落板是有板进入散板。两句的中间再加一些不定形的小间奏(打击乐或者弦乐),最后静止在低音5或者中音1上。一般来说,缠绵悲伤的落在低音5上,比如《洛阳令》中“再问恁孤儿寡妻恁的暖和寒,恁的暖和寒哪......”就是落在低音5上;硬朗愤慨的落在中音1上,比如《困皇陵》中的落板:“(赵德芳唱)叔王,叔王啊!你自寻短见为哪般”就是落在中音1上。 (3)诗篇 诗篇(石片),广义的说是各种角色抒情时通用的曲调,柔和优美,极富表现力。结构为两句组成,一板一眼的节奏,但听起来有一板三眼之感,颇似“板子音乐”中的慢板。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平缓的情节。这里列举四个唱段:《寇准背靴》中“杨元帅死不死还不一定”、《陈三两》中“那一日陈奎讨饭去到富春院”、《打銮驾》中“八抬轿停落在背街以上”、《祭塔》中“许世林只哭得酒醉一样”到“为什么父出家母受灾殃”一段。 1、 起板、间奏、落板:诗篇的起板即是原第一句的变化形式,把第一句的上半句改作散板,尾音加长,就达到起板的效果。起板后接着奏一大过门(也即第一句的变化间奏),再唱第二句,至此算完全进入了正常唱句的反复。最著名的诗篇起板就是《寇准背靴》中的“杨元帅死不死还不一定”这一句了,简直完全就是老调门的起板,略有改动。间奏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一板共有三个间奏(其中包括第一句当中的小间奏),其余均属零碎的小间奏,可有可无。落板也比较固定,几乎各种角色都用同样的旋律、节奏,它是把上句的后半句首先用变化形式唱出,至下半句转入散板时终止。 2、 变化唱法:一般来说变化不太多,这里可归纳为三种: 1)一般的和愉快的——也即普通听到的唱法; 2)愤怒的和健壮的——曲调与上一种没有绝对区别,只是在唱法上比较硬朗; 3)略带伤感的——变化较前两种显著,特别当某句表现悲感时,速度突然转慢,曲调稍加伸展。 其他变化当然还有,如地区不同所产生的差异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3、 转板:转板是由于曲子发展成曲剧后为了适应舞台演唱的需要而产生的,从戏曲艺术上来说,自然是前进了一步。我参考的《河南曲剧音乐》一书因为成书较早(1956年),所以作者说诗篇以外的其他调门还未曾见到过转板,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转板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转板的方法很简单,当情感或者表演需要时,只需把第一句的后半句改唱散板,再作一间奏,就跑到其他调门上了。《河南曲剧音乐》一书中举的例子闻所未闻,这里列举一个常见的唱段:比如“八抬轿停落在背街以上”这一段中唱到“有包拯撩袍跪街上”这里,“跪街上”三个字放慢成为散板,然后稍作停顿,阳调的起板一奏,接着“宫娥才女她们笑一场”就转为阳调了。 4、垛板:通称“诗篇带垛”,其作用除了与“阳调带垛”相同外,主要是用于扩充气氛,比如同词义的词语反复等。垛的地方一般是在第二句,第一句罕见。尚未想到有哪个段子中间有“诗篇带垛”的唱法,所以就不举例了。特别注意:曲剧曲牌中另有一个曲牌“小诗篇垛子”,因为书本上给的谱例只有上下两句。 河南省曲剧团周玉珍李振乾 祝贺广东省曲剧协会越办越好!越红火!!越强胜!!!
曲剧艺术家李振乾老师:曲剧演员的功夫“唱做念打” 曲剧演员的功夫“唱做念打” 李振乾 以前话筒、音响设备落后,声音很刺耳,根本叫人听不下去,后来很长时间里,我对演员胸麦(话筒)很反感。演员有嗓没嗓全凭着“技术手段”增加音量,而不是凭真本领来演唱,未必能完全表现出人物感情?尤其是现在,多敉新生把希望全放在音响上去了,动不动说是话筒没弄好,这可真是:“科学进步了,艺术落后了”。 说也难怪,现在吊嗓太随便,往往一把曲胡为十多人吊嗓、练唱,每人唱一段,有时唱几句,唱完拉倒,没人指出好坏,更没有人纠正,这行吗?我们学戏吊嗓练唱时,一吊就是全出戏,如二进宫杨波、刘公案刘庸的戏,我都是从头唱到尾的,只可惜那时曲剧和我本人一样都年轻,加上祖上没留基业,练声不科学,虽然唱得辛苦,可是嗓子吊出来了。 我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久唱不衰的原因,得归功于早年的练嗓。现在有的青年演员,在台上多唱了几段,嗓子就哑了,主要原因就是平时不重视吊嗓子。我一直赞成“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口号,说白了,就是“勤学苦练”,除此以外,没有捷径可走。 现在重文轻武的现象很厉害,也许是为了讨好部分观众,有些人并不懂戏,也不是去看戏的,他们完全是去找乐兴趣的……。而演员不能光凭嗓好、年轻来讨好观众,当然想唱好也要付出血汗的,可是不重视唱、做、念,打全面发展曲剧艺术如何能提高呢?就拿念白这门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好的,常说七分念白三分唱,可现在很少有青年演员在这方面肯下功夫。 “做工”也很重要,演员有了好嗓子、好念白往往还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好做工,仍然很难赢得观众的掌声。演员在台上的一举一动、一哭一笑都代表人物的内心感情,演员的眼睛是人的灵魂,人物的喜、怒、哀、乐情绪都表达在演员的脸上和眼神中。有的演员进入角色了,他(她)哭的满脸泪水把装都流花了,可观众总看着她(他)在笑;因两眼和口形是在笑哇,多可惜呀; 我认为,演员演得再好,念得再好,脸上没表情,只能说是“傻唱”,“傻唱”怎么能真正感动观众呢?过去老人们“看戏”叫“听戏”,有的观众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听着演员有板有眼的唱腔。可是如今观众的要求水平提高了,不但要听唱功,还要看演员的做工,做工包括的面很广,身段、台步、动作、表情等都属于做工。 我们过去的老艺人把“十八子”都列入做工的范畴,这十八子就是“靴子、袖子、胡子(髯口)、辫子(甩发)、翎子、翅子、褶子、带子、剑穗子、马鞭子、扇子、珠子、绸子、绢子、棍子、把子、桌子、椅子等十八子。若其中有一个“子”做不到位,就会出洋相。大家最常听到评论某个演员的是———“这个演员不会走路”、“这个演员没眼”、“这个演员一付脸”或叫“哑巴脸”,可见做工里面有许多硬功夫! 不重视唱、做、念,打全面发展曲剧艺术如何能提高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