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启 死人强子
关注数: 161 粉丝数: 913 发帖数: 6,339 关注贴吧数: 71
老街电诈保护伞最后的疯狂,高层跑路,基层被要求卖命,现在只剩下 老街电诈保护伞最后的疯狂,高层跑路,基层被要求卖命,现在只剩下一条路 作者:东城侠 自2023年10月27日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NDAA)发起光复果敢之战以来,长期欺压果敢民族的缅军以及助纣为虐的汉奸伪军就惶惶不可终日,特别是“1027行动”当天就占领了清水河国门,次日占领清水河全境,切断了从腊戌-滚弄-清水河-老街的道路,同时逐步推进拿下老街周边的缅伪军据点,使得老街已成为事实上的“孤岛”。 盘踞在老街的电诈保护伞“四大家族”在这一雷霆行动面前毫不情愿地交出了两千多名中国人,要知道在这些电诈公司及其保护伞的眼中每个交出去的中国人都是“行走的五十万”,而仍在园区或已转移至隐蔽地点的上万中国人又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10月28日的交人只是老街电诈保护伞的一个策略,他们一方面通过交人来缓和外界的压力争取更多的时间,一方面寄望于缅军如同以往那样大举增兵果敢解除军事威胁,那样的话现有的众多电诈公司及庞大数量的“猪仔”仍可以继续从事电信诈骗继续为这些保护伞武装提供源源不断的非法资金。 由于老街通往下缅甸的道路已切断,现在唯一能够进入下缅甸的只有空中通道,于是“四大家族”联名向驻扎在米线沟的缅军老街军分区莫觉都(Moe Kyaw Thu)准将申请通过军用直升机转移家属和财产至腊戌,而“誓与果敢共存亡”的“四大家族”之首的白所成早已在有风吹草动时就跑路到了泰国,只留下两个儿子白应能和白应苍在果敢作顽抗。
作茧自缚的明学昌家族 值此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同盟军反诈军事特别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网络上传出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致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行政管理委员会的特别信函。 信函的主题为“关于调查核实果敢自治区疑似有中国籍人员伤亡的函”,内容中涉及:2023年10月20凌晨,果敢卧虎山庄附近有人开枪,疑似造成中国籍人员伤亡,对此中方表示高度关切。敦请果敢方面立即对相关情况及人员伤亡情况开展调查核实,并敦促明学昌给予中方明确答复,并说明事实真相。同时,中方再次严正声明,请果敢方面务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当地中国籍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并要求果敢方面尽快调查核实并及时反馈相关情况。落款日期为2023年10月21日,函末还附有临沧外事办具体联系人及电话号码。明学昌,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四大家族之一明家掌门人,果敢地区最猖獗的电信诈骗窝点——卧虎山庄的主人即为明学昌的儿子明国安,明国安的儿子,即明学昌的孙子明光忠,则被知名学府——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对于中方这封问责信函中所涉事件的真相是这样的:2023年10月20日凌晨3时,明国安的卧虎山庄诈骗窝点在偷偷转移电诈人员时,其中部分受过军训的电诈人员欲组织逃离,被缅伪警察21营在百鹤庄园附近开枪屠杀100人,伤残者无数,被抓回的有4人被活埋,均为中国国籍。故中方才致函果敢缅伪政权,指名道姓要求明学昌给出说法。但是有眼无珠的明家始终没有给予中方明确答复。然后在如湄公河案中惨死的中国船员般惨遭明家屠杀的百余名中国冤魂头七之日,流浪在外多年的果敢同盟军反诈作战开始了。这其中有何玄妙之处,我们暂且不作胡乱猜测。就从胡作非为的果敢四大家族之恶行来说,人不除之,天亦会除。明氏一族胆敢任意屠杀如此多的中国公民,可见其已经到了何等人神共愤的地步。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
缅北电信诈骗往事 缅北电信诈骗往事:日骗百万,半夜放礼花爆竹原 8月8日,电影《孤注一掷》上映,火遍全网。以其独特的视角,揭露了缅北电信诈骗的残酷现实,引发全网热议。值得一提的是,在反诈宣传上,《孤注一掷》是成功的。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孤注一掷》只拍出了缅北电信诈骗的一部分现实,更残酷的内容还未呈现。凹凸镜DOC刊发的这篇非虚构文章,来自作者在缅北的亲身观察。 01 为了救孩子们的命,我盯上了诈骗团伙 2018年,我在缅甸金三角跟随慈善组织医疗队,因当地军政局势变化导致项目提前结束,医疗队撤到缅控区。 医疗队里那些金发碧眼的欧洲志愿者影响了我,而我也不愿回到从前那种茫然生活中去,就留在那片种植了一百年的罂粟地,在靠近大其力的山里当了志愿者教师。 我任教的学校有七十多个学生和两个老师,我教中文,另一个老师教缅文。我俩除了给学生上课,还得每天给学生做顿免费午餐,这是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对缅甸山区儿童的援助项目,是针对贫困山区儿童普遍营养不良给予的人道主义救助。 赴缅前,为了让自己多点儿本事,我专门去一家烹饪学校学了半年。主要是到了贫困山区,尽可能把什么野菜野草弄得可口些,别让自己变成瘦骨嶙峋的人。当然,也是为了集体。 因为学了这点儿本事,我还真把简单的饭菜做得像那么回事儿了。连那个一贯以大缅主义自傲的缅文老师也露出了惊奇,她只会把木瓜切成条,拌上盐和辣椒面,而我能把木瓜搞出七、八种吃法,并且把吃熟木瓜推广到了饮食仍是半原始的村民中。我成了神人,村长还劝我娶个村里的姑娘成亲,生一堆国际娃。 不过,我毕竟是来自大国的人。受国内全民经商风尚的影响,我开始琢磨怎样弄点儿钱改善学生生活。 学生普遍营养不良导致的问题令我不安。不仅有在课堂上饥饿晕倒的学生,还有因营养不良死亡的孩子。我为此难过,并不敢让学生上体育课,连唱个歌,我都担心消耗他们几百卡路里。 我盯上了村子周围几家网络赌博诈骗公司。那几个公司里至少有两、三千中国人。我想,那些中国来的年轻人肯定思念国内饮食,我计划做一些包子、饺子、馅饼以及煲仔饭,弄几种小菜,让学生到几个公司里去卖,一天挣的几百块钱不仅能用于改善学生饭菜,还能解决学习用品,甚至还可以买些药品。 我越想越兴奋,就把计划告诉了缅文老师,她听了非常赞同。毕竟她受过教育,有爱同胞之心,不仅放下了大缅主义者的清高傲慢,还多少从大眼睛里奔放出几缕对我爱慕的光芒。厨房用具是现成的,我从二年级挑了七、八个十七、八岁的学生,培训了一周后,憨厚老实的去干厨房里的活,能说会道活泼的去当销售。 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已和几家网络赌博诈骗公司的老板试探过,他们很高兴,认为这对公司员工起到了安定作用,竟然还主动提出他们的车我可以随便用。 以往我一直严厉告诫学生不准接触那些搞诈骗的中国人,尤其是警告进入青春期的女生。为了穷孩子的命,我不得不向这些骗子妥协。
突发!缅军与德昂军在缅北木姐激战,缅军已发射40-50发炮弹 8月29日上午8时许,掸邦北部木姐镇区“塞兰”村(ရှမ်းမြောက် မူဆယ်မြို့နယ် စယ်လန့်ကျေးရွာ)周边区域,缅甸国防军和德昂民族解放军(TNLA)之间发生激烈交火。 交战双方使用轻重武器,声响传得很远。缅文媒体表示,截至发稿时(缅时下午1点发稿)木姐周边的缅军营盘提供远程火力支援,一共发射40-50发炮弹。 目前,附近的村寨的村民正纷纷逃往寺庙去躲避。 据缅文媒体报道称,缅军一共约200兵力从两翼进攻,一部分兵力从“高亚村”附近的新寨向TNLA所在的“塞兰”村一带发动进攻;驻“迈萨”村的缅军小股部队从另一个位置攻打TNLA。 提供火力支援的是驻塞兰村的缅军营地、驻木姐105码的营地和贵概镇区南帕戛的营地。 从昨天开始(8月28日),上述缅军营地就开始向塞兰村的山腰实施炮击,一共打了60多发炮弹,山间的一座寺庙被炮弹摧毁并起火。 8月27日,约100兵力进入塞兰乡芒冈村,为进攻TNLA所在区域做准备,当地村寨的缅文学校暂时关闭。 此外,8月28日上午9时许,贵概镇区库勐村附近(ကွတ်ခိုင်မြို့နယ် ခိုမုန်းကျေးရွာအနီး)的库勐旧寨内,TNLA的一个营地遭到缅军的进攻,双方激烈交火。
缅甸华人列出物价飞涨的证据!扎了多少人的心 据缅甸媒体消息称,缅甸物价持续上涨,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这生活压力倍增。 一名仰光华人感叹称,以前一枚鸡蛋100到150缅币,去年涨到200缅币,而最近更是涨到了300到350缅币;缅甸产最便宜小包方便面,以前一包的价格为100到200缅币,现在涨到400缅币;掸邦菜花以前的价格为1500到2000缅币,现在涨到了3500缅币;猪肉之前1拽8000到12000缅币,去年16000到18000缅币,现在20000到23000缅币。 而在掸邦南部昂班分镇,当地媒体今天(8月2日)公布的各类蔬菜的批发价显示,1拽优质番茄的批发价为1750缅币;1拽优质胡萝卜的批发价为2400缅币;一捆芫荽批发价5000缅币;1拽南瓜批发价800缅币;1拽长豆批发价1800缅币;1拽白萝卜2000缅币;1根苦瓜批发价200到250缅币;2拽一包装的花椰菜批发价为1200缅币;1拽优质洋葱批发价为2600缅币;1拽优质大蒜批发价为7000缅币;1拽红皮土豆批发价为3300缅币。 而在掸邦北部地区,2021年6月,一袋大米的价格仅30000多缅币就能买到,之后价格缓慢上涨,到了2023年7月份,一袋大米的价格达到80000多缅币。 贵慨一名卖蔬菜的女性称,目前大部分菜价都上涨了。有时候日薪工人一天的工钱还买不到一箩大米。我虽然是卖蔬菜的,甚至要靠孩子们去找野菜才能生活,有时候甚至吃不上大米。现在大米价格太贵了,对于日薪工人来说,可能要15天的工钱才能买到一袋大米。 自2021年2月1日后,缅甸基础食品价格平均上涨了3倍,因为商品价格太高,民众生活很困难。 虽然当局宣布成立委员会管控物价,但从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价格涨幅来看,7月以来,包括大米在内,不少基础食品的价格仍在上涨。在当局宣布发行20000面额新纸币的消息传出后,市场更是迎来一波涨幅,而缅币也持续贬值。
缅甸克钦邦战事高度紧张,即将大打 据当地居民和克钦邦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EAO)称,东克钦邦两个地方的军事局势仍然紧张,截至周二(7月4日),军方执政团(junta)部队与克钦独立军(KIA)之间的冲突持续了一周多。 军方执政团部队已在克钦独立军驻扎在萨东(Sadon)镇和歪莫(Waingmaw)镇区楠山央(Nam San Yang)村的地区展开行动。 6月26日,军方执政团的384轻步兵营和由傈僳民族发展党(Lisu National Development Party)主席瑞敏(Shwe Min)领导的民团在萨东和中国边境城镇甘拜地(Kanpaiti)之间的一段公路上发起了联合行动。 在军方所称的“清土行动”(territory clearance operation)中,大约300名士兵逼近了克钦独立军第3营控制的地区。 一位居住在歪莫的政治活动人士说:“在截至7月4日的一周内,每天几乎都在冲突,尽管克钦独立组织(KIO)的武装派别克钦独立军起初进行了强有力的自卫,但军方执政团使用空袭来支持其地面部队,克钦独立军部队被迫放弃了一个前哨基地。” 克钦独立军发言人诺布(Naw Bu)上校证实,该组织的部队周三(7月5日)被迫撤出前线的一座战术山丘阵地。 他说:“萨东-甘拜地公路上的冲突从周三开始缓和,因为我们已经命令我们的部队从战术山丘阵地撤退。不过,另一场冲突很快就会再次爆发。” 当地居民表示,数百名军方执政团士兵仍留在该地区,局势依然紧张。 在另一个主要热点地区,军方执政团部队于周一凌晨5点左右(7月3日)袭击了楠山央村的克钦独立军。该村由克钦独立军第5旅控制,距离克钦独立军总部所在地拉咱(Laiza)镇9公里。 大约有一千名楠山央居民逃到了歪镇上,一些家庭逃到了拉咱。对于这个地区的人们来说,被迫逃离家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们中的许多人在2011年至2019年期间都是流离失所者。 42岁的亚相(Ja Seng)说:“事实上,6月16日,缅族军(Bamar military)就开始在村庄附近对克钦独立军发动进攻。那一天爆发了一场短暂的小冲突,然后事情平静了几个星期。不过,从那时起,我们一直在准备随时逃难。”她现在和家人一起在歪莫的一座教堂里避难。 周二,冲突加剧,军方执政团部队一直在对楠山央周围的克钦独立军控制区炮击和发动空袭。 诺布上校表示,军方执政团部队正试图控制对双方都具有战略意义的楠山央,他预计未来几天将大打。 他说:“昨天(7月5日),我们没有在当地发生冲突。但军方执政团部队发射了至少10枚炮弹。今天,他们将从八莫(Bhamo)基地派遣了130多名士兵援兵。因此,冲突还没有结束。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暂停,很可能会继续。” 军方执政团部队也被部署在克钦其他城镇,以铲除克钦人民国防军(PDF)和其他当地抵抗团体。然而,当地居民表示,军方执政团部队一直在袭击没有抵抗团体的地区,并摧毁人民的财产。 他们说,军方执政团武装袭击了瑞古(Shwegu)镇区的波孔(Bo Kone)村,烧毁了8栋房屋,一千多名居民被迫逃离。据悉,一些居民也被抓。
缅甸正义组织呼吁瑞典政府调查通过印度向缅甸出口武器的情况 6月20日,缅甸正义组织(Justice for Myanmar)发布声明,要求瑞典政府制止印度向缅甸政变集团出售武器,并调查和阻止瑞典公司设计和制造的武器正通过印度到达政变集团手中。 声明表示,包括在印度获得许可的瑞典萨博集团(Saab Group )生产的卡尔·古斯塔夫肩扛式无后坐力炮(Carl Gustaf ပခုံးထမ်း မောင်းပြန် ရိုင်ဖယ်)在内瑞典设计制造的一些武器和军事装备正通过印度销往缅甸,因此,要求瑞典政府制止。 同样,瑞典议会也要求瑞典外交部长托比亚斯·比尔斯特伦(Tobias Billström)调查并采取行动。 缅甸正义组织表示,瑞典外交部长托比亚斯·比尔斯特伦已证实,卡尔·古斯塔夫肩扛式无后坐力炮自1970年开始就在印度获得生产许可,一些武器从瑞典出口到印度,其中一些武器更是通过印度运往缅甸。 声明指出,既然作为欧盟成员国的瑞典已禁止向缅甸政变集团出口武器和技术,那么瑞典政府应立即对此事做出反应并加以阻止。同时敦促瑞典除停止向印度出口武器外,还要求暂停与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向缅甸政变集团出售武器的印度公司的业务往来。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研究数据显示,印度是2017年至2021年间向缅甸出售武器最多的国家,仅次于中国和俄罗斯。根据SIPRI的清单,缅甸武器进口的27%来自俄罗斯,17%来自印度。
山果的故事 作者:蒋依 我常抱怨:日子过得不称心。我知道,这么想、也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人朝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但是,怎么算过得好?应该和谁比?我不能说我不模糊。前些日子我出了一趟远门,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了一点感悟。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的看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4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她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从缅甸华侨史看我们到缅甸工作的这代中国人正处于哪个阶段 从缅甸华侨史看我们到缅甸工作的这代中国人正处于哪个阶段 最近刚读完了《缅甸华侨史》,若有所思。我们已经是第N代缅甸海漂。华人前辈们已经替我们走过很多路,具体到个人也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这对目前刚开始缅漂的我们,有启发意义。 从路线上看,中国人进入缅甸大致分南北两条路径。云南人大多从北部边境走陆路,再自北向南发展。福建、广东人多是通过海运进去仰光,或者下缅甸,之后也有一部分再通过陆路向北移动。 从行业来看,华人在矿业、米业、木材加工业等方面涉足颇广。而印度裔在金融,放贷方面有较大实力和发展。 国人到缅甸做生意者居多,至少也是技术工种,很少有单纯出卖劳动力的,比如人力车夫。华人群体的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华人在缅甸较早就成立了一些互助商协会等。有按血缘关系,有按地域,有按行业等。现在普遍存在的华人商会,是有传统的。 从人员在缅甸居住时间来看,一些人是流动性的,就是在中缅之间频繁来回。还有一部分已经由行商转变为坐贾,甚至和本地人通婚。娶本地女子,在缅甸本土生下第一代小孩。越来越和当地融合。 中国政府对国人到海外谋生的态度,以及身份认同,还有华人自己的心理归属感,也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政府已经取消双重国籍。一方面,中国和已经取得海外国籍的华人的关系,类似于“娘家人”。另一方面,对于保留中国国籍的海外群体,侧重于保护、引导和支持其在海外正当经营。 华人为缅甸带来资本、技术,给缅甸经济注入了活力,做出了贡献。总体上,华人历来都和缅甸政府,以及民间都保持着较为温和、友好的关系。而且,对国内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以及文化认同。成为中缅合作发展的重要桥梁。 回顾历史,在缅甸华人历来人才辈出。无论从华人族群还是个体来看,前辈们发挥艰苦创业精神,已经在缅甸这块土地有了深厚的根基和巨大发展,为我们当代的缅甸海漂开拓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现在是2023年。如今的缅甸海漂群体有新的时代特征。随着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外迁到东南亚以利用当地工资水平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如制衣厂、鞋厂、箱包厂等,不少技术和管理人员来到缅甸。这个群体比较庞大。还有就是个体贸易从业者,把中国的工业品等卖到缅甸,把缅甸的农产品、水产品等卖到国内。还有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种植业等等。以及服务于海外大型基建项目,包括桥梁、码头、电力等,出来的国企工作人员。近些年,一些年轻,高学历人才也增多了。 具体到缅甸海漂个人来说,到缅甸后逐渐要经历一个谋生到发展,甚至扎根的阶段。有的待几年就回国了,有的时间长一点,甚至在本地娶妻生子,有的自己也定居在了缅甸。从事业上来看,大多过来打工干几年挣点钱就回去了,有的时间长一点,有的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意,并且稳定了下来。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呈现惊人的相似。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今日的我们多像曾经刚到缅甸谋生的华人,而现在已经立足的华人有可能是未来的我们。向缅漂前辈们致敬、学习。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