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最忆杭州º
临江郡太守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11
粉丝数: 536
发帖数: 52,247
关注贴吧数: 11
日式河豚料理,或许就是江南清淡尚鲜原味饮食理念的巅峰体现
杭州人吃的正宗江南早餐 杭州新丰小吃的葱油拌面,虾肉馄饨,本来我也会点牛肉粉丝或虾肉小笼,今天点了馄饨,一般早上吃两样。
杭州人吃的正宗江南早餐 杭州新丰小吃的葱油拌面,虾肉馄饨,我也会点牛肉粉丝,今天点了馄饨。
两广号称只有自己是南方,为什么却喜欢修和北方一样的平顶房?
两广号称只有自己是南方,为什么却喜欢修和北方一样的平顶房? 而反观江南,都是传统的南方人字形坡顶。 这里就不比传统建筑了,就新建筑民居而言,江南依然保持传统的南方人字顶传统,为了省成本其实大把的房子的屋顶还是用的传统的木结构,完全保留传统民居的做法。 而岭南却都是这种平顶房子。 一个常识,南方多雨水,所以房子多用坡顶,利于排水,而北方才有平顶房,雨水少,屋顶用来晾晒。 所以,从这一点而言,江南比岭南更南方。 而且广东人解释的理由居然是:广东人觉得坡顶是土楼,平顶的才是洋楼,我很奇怪西方的房子不也是坡顶的吗?这个洋从何而来?广东人认为的洋,难道只有南洋? 广东人号称自己最传统,最保留传统,然而抛弃了传统南方建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岭南农村民居江南民居
所谓的西部风景就只有所谓的“美丽”吗? 是否还有别的东西在西部高原吹的口中被选择性的忽略了。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江南,梅雨。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北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在骂梅雨,发大水,看海,不过一瞬间看到词人笔下的梅雨,还挺美。
今天吃晚饭又聊起来了,我一个远方堂姨,她女儿这两天在云南玩 说今天在洱海,我说起怎么没发点朋友圈,我堂姨说,这几天云南天气也不好,她女儿照片拍回来也说,天气不好,本来洱海应该是蓝蓝的,现在也不是特别好看。 我当时就说了,西湖是不管什么天气都好看,雨西湖甚至是比晴西湖更好。 当即我们所有人都同意,我们家里都是杭州人。 所以说,西部的这种景观,她有她的震撼,适合这种壮美,鲜艳的景色。 但西湖的这种淡雅,却是经得起各种角度,时间,季节的轮换,都能有别样的美。 就适合江南的烟雨空濛,所以说,淡妆浓抹总相宜,古人对于西湖的赞颂其实都是对的。 现在的人看不起古人的吹嘘,认为都是吹牛,是古人没见过世面,何其可笑。
一张神奇的图片,知乎的史上最详细版神级闽语分布图
一张神奇的图片,知乎的史上最详细版神级闽语分布图,也涉及江浙
今天的贴吧热搜推荐博眼球,螺蛳拟被列入保护动物。
去杭州旁边的湖州新市古镇,用杭州话都可以沟通。
我昨天去杭州隔壁的湖州新市古镇,用杭州话可以沟通。 杭州绝对是吴语,新市镇商业开发很有限,也不收门票,大部分基本还是本地人家在经营,我去那边就都是用杭州话和他们沟通的,完全可以互相理解,听得懂。 杭州话不是吴语,绝对是不懂装懂人的谬论,杭州话和周边吴语的互通度并不低,完全是正常的水平。
湖州德清新市,到处是什么梅花糕,茶糕,烧麦,汤包 粉丝馄饨面都找不到,正宗新市羊肉也没吃到,大概现在不是冬天,梅花糕茶糕杭州都没见过,听说临平有的,杭州城里没见过,第一次吃,也不好吃。
正宗的江南水乡古镇,湖州德清新市镇。 说浙江不是江南?打肿你的脸!江南水乡,最典型的就是苏州,嘉兴,湖州周边这一块了。
端午节下大雨,连西湖浴鹄湾都变成了浑水
为什么杭州有三个世界遗产,而底蕴深厚的广州却一个没有?
为什么广州从未成为过南中国的中心? 东吴-东晋-南朝-南宋-明朝
为什么说直到19世纪末 ,广州依然从未超越杭州 ?
端午节来聊聊我们的江南的粽子
江南端午食“五黄”。
江南端午食“五黄”。
杭州端午吃“五黄”习俗。
江南民间的端午吃“五黄”习俗。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及雄黄酒。 江南的端午还有吃“五黄”与“五白”的的食俗。“五黄”者,为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雄黄酒(说法不一,有人将黄梅、黄泥螺也作五黄之一。因雄黄有毒,现今将雄黄入白酒内饮者已少见,今多见以黄酒替代雄黄酒)。“五白”者,为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茭白。端午食“五黄”与“五白”的菜,可清热降火,健脾和胃。 为什么在端午节吃五黄?这是因为雄黄是一味中药,用雄黄末与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黄酒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也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而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则是端午时节的当令食品。五六月份的黄鳝,有“赛人参”之说。此时的黄鳝肥嫩鲜美,营养丰富!而“五黄”中的黄瓜有“第一瓜果”之称。农历5月。能吃到新上市黄瓜,时间上正好与端午对上,也就自然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另外,黄瓜有清热解毒、解渴生津之功效!吃咸蛋是端午的习俗。咸蛋黄因有个“黄”字,故也入于“五黄”之内,端午吃咸蛋黄,寓意着健康平安!至于黄鱼,则端午时节的大、小黄鱼,量多质优,为这一时节的主打海鲜,营养丰富且当令的大、小黄鱼,理所当然地列入端午必食的“五黄”。 我在杭州,今天就吃了白切肉,要用酱油蘸,酱油里面放蒜瓣,说是杭州人端午必吃的一道菜,原来是这个典故,怪不得家里今天做了白切肉,很适合夏天吃。
南方,江南,梅雨,南方人的潮,北方不懂。
南方,江南,梅雨,南方人的潮,北方不懂。
端午节来聊聊我们的江南的粽子
端午节来聊聊我们的江南的粽子
端午节来聊聊我们的江南的粽子 粽子所谓南咸北甜,咸粽子实际上主要的代表就是以我们江南嘉兴为中心的江南肉粽,以嘉兴为中心分布向周边递减,最有名的就是嘉兴粽子,五芳斋,江南人路过嘉兴的高速服务区,也要买正宗的嘉兴粽子吃。 以嘉兴为中心的浙北,苏南,上海,就是传说中的吃肥肉咸粽子的地方。 我们杭州也是,杭州紧邻嘉兴,应该是咸粽子势力仅次于嘉兴的地区,以至于我从小基本吃的绝大部分都是肉粽,极少吃一些别的甜粽,如豆沙粽等。 今天央视的端午节广告也提到了绍兴肉粽,绍兴也是肉粽的势力比较大,不过,到绍兴南部进入山区,诸暨,嵊州等地就反而吃的都是白米粽子,甜的,或者蘸糖吃,豆沙,或者是红豆,红枣,反而比较接近北方,和杭州不一样,以至于到那边吃粽子就不太习惯口味。 实际上应当来说,中国大部分地区吃的粽子,应该都以甜的居多,包括我们这种咸粽势力最大的地区,也有甜粽子的存在,肉粽是比较特别的一种,主要在江南也就是分布在吴语太湖片的这一片区域中。
端午节下大雨,连西湖浴鹄湾都变成了浑水
今天没看到日环食的来聊一下,我09年看过日全食。
总有人以为杭州不是吴语,那为什么吴语研讨会要在杭州举行?
总有人说杭州不是吴语,那为什么吴语研讨会要在杭州举行?
我微信朋友圈的实拍图片,大家看看这是哪里的海景? 不说大概以为又是江浙一带东海的海景,然而实际上是据说中自然环境最好,海景无敌的某大湾区的海景,海景最好的某地也有这样的海水啊,这好像比东海都黄
猜猜看这是哪个“南方”一线城市的繁华夏日景观? 就昨天的直播截图,其实后来还在街上走了很久,还有很多街景,我没有截图,给我的感觉真的就是典型的广东,到处是城中村,这种方块楼,人口密度很高,很混乱,就像深圳三和大神聚集的那种城中村,风格完全一样,环境真的不敢恭维。
某些人脸皮真厚,历史记载清清楚楚的事情,却一定要不承认。
吴语区若为一省,核心吴语太湖片联合,广东亦不可及也。 一个县级市昆山的GDP,跟广东第5的地级市惠州是一个量级的。 以第二张图涉及的直辖市、地级市2019年的GDP数据为标准,大概算了一下。为了省事,几个县级单位相互抵消,不做统计。该吴语省辖苏州、无锡、常州、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台州、金华、湖州、衢州、丽水、舟山15个市。 吴语省2019年GDP总量约为13.89万亿元,人均GDP13.24万元/人。 广东省2019年GDP总量约为10.77万亿元,人均GDP9.35万元/人。 广东省加香港(已换算为人民币)后GDP总量约为13.27万亿元,人均GDP10.81万元/人。 广东省加香港澳门(已换算成人民币)后GDP总量约为13.68万亿元,人均GDP11.09万元/人。 事实上吴语区还包括了皖南的几个市,如果把那几个加上,广东估计还得拉上海南一起,总量才能和吴语区持平,至于人均,差距还是挺大的。
刚才我叔叔的一句话暴露了江南人对于自我地区的真实传统认知 重发,之前那个700多回复的帖子被删了,nnp 我叔叔就是浙江本地人,我小侄女今年3岁,在吃桂圆,她问我叔叔这是什么,我叔叔冲口而出说,这是桂圆,龙眼,我们南方这里没有,种不出来。随即他意识到不对,停住了。 然后我小侄女又说,那哪里有龙眼,我叔叔说:广东。 很典型,浙江人,江南人对于南北的认知就是如此,我们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就是南方的,称自己为南方,南方人。 我叔叔意识到不对,比我们更南的南方是产桂圆的,但我侄女问哪里有,我叔叔说的是广东,而不是南方,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南方,而不会把广东,岭南,叫做南方,只会说具体地名。 江南长三角人的潜意识里,自己就是南方的,江南也自古是南方的代表,比我们更南的岭南,只是和我们同样为南方的一部分,江浙沪人不会自居为北方。 是下意识的一句话,表达出了江南人对于自己地域属性的直觉性的界定,后来发现不对,比我们更南方的岭南,是可以种桂圆的,于是说南方就不妥了,但也依然不会把广东称为南方,因为我们说的南方,南方人,主要就是指我们自己,广东只是和我们同为南方,不会把南方,南方人的称号让给岭南人。 所有的广东人要记住一件事,随意说别人是北方人,把自己称为单一的南方,是完全错误的,不懂地理,文化,历史,只以自我的坐井观天视野为基准的局限性一叶障目的观念。 首先海南要比广东更南,不要说海南以前是广东的,海南在明代以前属于广西,而且说闽语,并非粤人,琼州海峡也是真实的地理分界就摆在那里的,不以行政区划为转移。 所以为什么叫海南,广东就是海北。 自古以来,江南都是南方的代表,是历代南北朝分裂时期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北方人眼中刻板印象的南方,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典型南方人,我们的自我认知同样是如此。
杭州作为园林城市,最让人感到幸福的就是可以随时到茶田山林之间 杭州作为园林城市,最让人感到幸福的就是可以随时到空旷的茶田山林间徒步洗肺,这是很多平原,市区内无风景的城市如成都等所不能做到的。九溪十八涧算得 上杭 城一景,公交可到 龙井 茶室下,或再往前一站也可。沿着箭头方向穿过 龙井村,一路下行可达九溪烟树,再转而上行,最后可在杨 梅岭 公交站坐车返回市中心。 这条线路边玩边拍慢悠悠走下来应该在两小时之内,强度不大,风景空气都很好,值得推荐。 野趣的美景,公交单车就能搞定。
入梅催雨急,太阴悬海云。昨日傍晚的杭州月色,夏日雨后摄影 昨日傍晚,日间的梅雨停歇,雨过天晴,沿海夏日独有的东南季风带来海上云天之感,落霞平明,视线澄清,天仍大亮,但一轮银月当空,实乃天有异象之奇景。
入梅催雨急,太阴悬海云。昨日傍晚的杭州月色,夏日雨后摄影 昨日傍晚,日间的梅雨停歇,雨过天晴,沿海夏日独有的东南季风带来海上云天之感,落霞平明,视线澄清,天仍大亮,但一轮银月当空,实乃天有异象之奇景。
每年过了六一,紧接着就是江南杭州人的节日 其实过六一儿童节是扯淡,都多大的人了,62才是江南杭州的专属
这是几千万人的复习资料,没什么值得反驳的?@果城味精 @aloft8 通篇全文基本就是网上的网络小编的风格笔法,有这样的高考复习资料,如此的行文风格,是课文,考题的依据?还没什么值得反驳的?你是把我们当***?几千万人的高考复习资料为什么是一个人写出来的网文呢? 你截图是不是没有截全,选择性的忽略了呢?以为可以骗得过我
现在旅游者对西部的无脑追捧和对东部的贬低实质是当代人文化浅薄 现在的人崇洋媚外,标新立异,喜新厌旧,实则是无中国传统的文化熏陶和素养,反而喜欢这种异域风情的东西。只能理解接受更为直观现代旅游价值观下的冲击性景观,对于华夏古典的人文审美一无所知,无知无畏,因为不了解,因为无知,而缺乏敬畏与尊重。 只懂得什么小资情调,跟风,什么朝圣,净化心灵这种实质是很浅薄的,实际没有什么文化层次在里面,只是跟风的东西。 汉人去异域朝什么圣?汉人当在汉地朝圣,其本质是汉文化的衰落,古典审美的衰败,对异域文化的投降行为,以及邻近地区的汉人对于异族文化的好感,被外族所同化。 而古代的文人对这种只有鄙夷,因为这意味着塞外,意味着艰苦,危险,意味着边关,战争,胡人,劫掠,意味着离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远离世俗,文明,远离自我的文明,是野蛮,荒芜,因为就是现代人条件好了,才能这样去玩,古人去一趟九死一生,来回几年,谁要去? 对于我这种中国传统的古典文人而言,异域不是我的朝圣地,西湖反而才是朝圣,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足迹,去到千百年前文人赞咏的地方,看到与千年古人所看到的同样的风景,走在曾经的故事,典故发生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与先人对话,与所崇拜的古代文人的对话,西湖才是我的朝圣。 那些所谓的美景,什么360度观景平台,雪山,这些地方有什么文化的积淀,有什么古人的吟咏吗,有文化底蕴吗,只是异域之美而已,真以为去趟西域就能净化心灵,思考人生了? 这种对于西部的无脑追捧和对东部自然人文风景的贬低实质是当代人缺乏文化素养,文化底蕴浅薄,无脑跟风的体现。
今日杭州入梅,南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梅雨季节,初夏的雨季来了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南的梅雨。梅雨,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
今日杭州入梅,江南的梅雨季节,初夏的雨季来了。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
很多人评价西湖的风景总喜欢去对比什么西部的雪山,湖泊风景 我觉得这个逻辑存在很大的问题,或许是很多人根本不明白西湖是个什么性质的风景区, 对于大多数的一般城市而言,尤其是成都这种市区毫无景观资源的城市,他们所理解的风景,景区,那不可能在城市里,他们理解的景区就是几十几百公里以外的这种景区的风景。 而西湖不是,西湖是在杭州城市的核心区域,是杭州人家门口的东西,杭州人的风景与他们不同,是就在自家门前的东西,走路都能到的。 那么我们来想一下,在你自家门口,你需要什么样的景观呢?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观? 西湖从与城市的空间距离而言,打个比方就像是你自家门前的院子,小花园,就像你自己小区里的公园。 在这样的空间距离布局之下,你的花园,小院是什么样子的景观? 是门前一堵巍峨的雪山?还是一个像羊卓雍措青海湖这样的高原湖泊? 这样的景观可能是出现在你的家门口的吗?你又怎么可能,一座大城市又怎么可能会出现在这样的地方? 不要说什么可以看到雪山,搞清楚,能看到雪山的城市雪山也不是在家门口的,而杭州和城市和西湖的距离是0,看清楚,距离是0,没有距离。 那么,你自家的小院子,是需要怎样的景观?不应该就是那种园林的思维,弄点花花草草,有几棵树,有小路,亭子,有个水池养养金鱼,能坐在院子里乘凉喝杯茶,这种可亲近可休闲宜人宜居的景观环境。 难道你家的院子会搞成高不可攀,气候高寒,完全荒野都没有人为改造开发的原始景观? 这是不可能的,这不宜居。 而西湖就是杭州人,就是杭州这座城市的花园,经过了花园式的天人合一的景观塑造。 西湖的位置,与城市的关系也绝不可能是那种非人类大规模居住的高原极高山的景观。 城市的内部景观就是需要这种可亲近,可触及,可休闲的宜居景观资源。 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逻辑,但是居然从来没有人想起,拿西湖对比什么西部的雪山,湖泊,这是扯淡的,西湖的景观和这种野外景区的景观要求是不同的,提供的景观感受也是不同的。 首先这样的对比的行为本身逻辑就是错的,其次,我之前也说了很讨厌夸一踩一的行为,西湖本身就是杭州的城市花园,城市的花园,用江南园林的美学塑造,欣赏,西湖的美与那些野湖根本完全不同,你说野湖的美西湖没有,西湖的美,西湖的自然人文与城市的相协调,也是野湖不会有的。 这些对比,贬低的人,根本没有搞懂西湖究竟是什么,以为西湖是和其他这种收费景区,野外景区一样的景区。 大错特错,西湖的价值,西湖的特殊性,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搞懂,根本不理解。 西湖是一个可亲近,可放松,可休闲的一个既是公园,又不完全是公园的特殊存在,野湖不可能像西湖这样与城市融为一体,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如此之近,不要的盲目的随便定义西湖的定位,和西湖相比较的应当是各个城市的城中湖,而不是什么高原湖泊,这是不同的风格的东西,强行对比就像黄种人美女和白人美女哪个更美一样。
看航拍中国,东部的安徽黄山航拍给人的感觉也不比西部的雪山差 你说西部的风景好不好?好啊,日照金山,多牛笔,但是你要说黄山就很差? 这是不同的感觉好不好黄山的航拍是一种空濛,温婉,山水画卷的感觉,正是中国传统山水美学审美的典型体现,而西部的山线条凌厉,有气势,壮美,雪域,一种对于内地的汉人而言异域的风情。 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的东西,我看第一集云南的雪山,我觉得美,看到安徽集的预告片黄山,我一下子也被吸引住了,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或许因为我从小生长在东部,生活在传统的内地环境中,我骨子里更习惯中国传统的文人审美,让我更亲切更熟悉更没有异质感。 我很不喜欢现在这种非要夸一踩一的这种风气,好像非要说西部的山水就是完爆东部,完爆汉地上千年形成的审美,我觉得这是不够包容的体现,不知道发现不同的美,去接纳兼容不同风格的美。 美无优劣之分,只要是美,就是好的,要学会看不同的东西,体会不同风格给人的感觉。 就像很多评价西湖一样,什么西部随便一个湖能完爆西湖,这就和黄山比雪山一样,雪山是雪山的美,黄山是黄山的美,西湖是西湖的美,沧海洱海抚仙湖是苍山洱海抚仙湖的美,这是不一样的东西,西湖的温婉。细致,山明水秀就像黄山对比西部的山,毕竟二者同在钱塘江流域,一脉相承,西湖等级也是和黄山一样的,都是世界遗产,西湖在湖中的地位,就是三山五岳的级别。
江南人才不会好奇客家菜是咋样的
这样的城市气质气势怎么样,是不是比整天只有商业街拍的强多了?
或许只有读懂了宋代文人的风雅,才能理解西湖,理解江南 无聊看个电视剧清平乐,听到一曲夏竦的鹧鸪天,曲调之凄婉优美,直教人潸然泪下。 这就是文人的风雅啊,词真的是要唱才好听啊,听过唱的,再来读就觉得差点意思,宋词本来就是唱的,可惜现在的我们都不知道这些曲子是怎么唱的了。 有人弹幕说,文人墨客不是吹的。 是啊,古代的文人,诗词歌赋,还要通音律,诗词,美酒,琵琶,羌笛,曾经最为古典的华夏之风啊,宋代还有盛唐的气韵。 如今的中国,已没有这种东西,这种文人的格调,在百年的时间中消失殆尽,很多人甚至都看不起文人的风雅,自也读不懂宋风南渡,文人遗存的江南,中国古代文人所寄托的西湖,或许在我的心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文人,一个古代的文人墨客,还存留着这片土地上残存的文人基因。
或许只有读懂了宋代文人的风雅,才能理解西湖,理解江南 无聊看个电视剧清平乐,听到一曲夏竦的鹧鸪天,曲调之凄婉优美,直教人潸然泪下。 这就是文人的风雅啊,词真的是要唱才好听啊,听过唱的,再来读就觉得差点意思,宋词本来就是唱的,可惜现在的我们都不知道这些曲子是怎么唱的了。 有人弹幕说,文人墨客不是吹的。 是啊,古代的文人,诗词歌赋,还要通音律,诗词,美酒,琵琶,羌笛,曾经最为古典的华夏之风啊,宋代还有盛唐的气韵。 如今的中国,已没有这种东西,这种文人的格调,在百年的时间中消失殆尽,很多人甚至都看不起文人的风雅,自也读不懂宋风南渡的江南,中国古代文人所寄托的西湖,或许在我的心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文人,一个古代的文人墨客,百事不会,却有满腹经纶,兼济天下。
杭州市区的山景,是极其优秀的。 杭州市区的山景极其强大,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杭州虽是平原城市,但市区拥有两大天然山脉,西湖群山与皋亭山脉。 仅仅是市区中心地带就能肉眼可见如此密度和层次的山脉自然景观,比有些地方成天拉个长焦号称自己如何如何强到不知道哪里去。 杭州山景我认为可以说甚至比湖景更加的强大,西湖之美即在于有270度完整无缺口环绕的西山的衬托。 正是有如此的湖山之美,方才早就钟灵人物为天下冠,天人合一城山一体的天下名胜,世界遗产西湖。 杭州的自然条件之优越,就最传统的老城区中心地带而言,在一二线的大城市之中,很难有匹敌者。 即便是所谓的山城重庆的渝中区亦没有如此优越的山景景观,重庆的山上都被盖了高楼了,不像杭州本身是平原城市,城市楼房只在平原,山上生态保留完整,没有城市开发,仅有山村,旅游开发,完全的城市核心区的生态涵养区。 多图,杭州山系全景展示 湖山一体,湖滨。绵延西湖北岸的宝石山城隍阁,西望湖西群山如同深山老林一般,但这是杭州的市区城山一体,景在城中,城在景中。从西湖南山长焦拍摄的雷峰塔,杭州城,和杭州皋亭山脉的合影。横亘杭城东北十余公里的皋亭山,气势不输西湖群山、皋亭山雪景环以湖山,左右映带,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西湖群山层次全景航拍,震撼。你能想象吗,这些所有的照片,全部在杭州的市区,甚至宝石山,吴山就在杭州最核心的市中心,全部没有一张的地点超出钱塘江以北的杭州老城,连余杭萧山这种近郊都没算的,某些地方的人一定无法想象,在城市内,这么近的家门口就是这样的景观,他们走70公里能找到类似的,都觉得已经是很近了。
杭州西部郊区的中式江南园林别墅,绝佳的自然环境,江南的比格 这种江南园林别墅多数是杭州本土的企业绿城开发发。杭州富阳的杭派新农村民居村庄东梓关,也是绿城操作的,体现了杭州本土企业,本土秉持的正宗江南文化,江南本土精英企业家的情怀,也是我们老江南人对白墙黑瓦墙门里的旧时生活的向往与情怀。
杭州市区的山景,是极其优秀的。 杭州市区的山景极其强大,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杭州虽是平原城市,但市区拥有两大天然山脉,西湖群山与皋亭山脉。 仅仅是市区中心地带就能肉眼可见如此密度和层次的山脉自然景观,比有些地方成天拉个长焦号称自己如何如何强到不知道哪里去。 杭州山景我认为可以说甚至比湖景更加的强大,西湖之美即在于有270度完整无缺口环绕的西山的衬托。 正是有如此的湖山之美,方才早就钟灵人物为天下冠,天人合一城山一体的天下名胜,世界遗产西湖。 杭州的自然条件之优越,就最传统的老城区中心地带而言,在一二线的大城市之中,很难有匹敌者。 即便是所谓的山城重庆的渝中区亦没有如此优越的山景景观,重庆的山上都被盖了高楼了,不像杭州本身是平原城市,城市楼房只在平原,山上生态保留完整,没有城市开发,仅有山村,旅游开发,完全的城市核心区的生态涵养区。 多图,杭州山系全景展示 湖山一体,湖滨。绵延西湖北岸的宝石山城隍阁,西望湖西群山如同深山老林一般,但这是杭州的市区城山一体,景在城中,城在景中。从西湖南山长焦拍摄的雷峰塔,杭州城,和杭州皋亭山脉的合影。横亘杭城东北十余公里的皋亭山,气势不输西湖群山、皋亭山雪景环以湖山,左右映带,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西湖群山层次全景航拍,震撼。你能想象吗,这些所有的照片,全部在杭州的市区,甚至宝石山,吴山就在杭州最核心的市中心,全部没有一张的地点超出钱塘江以北的杭州老城,连余杭萧山都一张都没有,某些地方的人一定无法想象,在城市内,这么近的家门口就是这样的景观,他们走70公里能找到类似的,都觉得已经是很近了。
杭州郊区的中式江南园林别墅,绝佳的自然环境,江南人的比格
江南的南方观念,与广东人的所谓南方是不同的。 江南因为地理位置,位于南北冲击的前沿,历来承受北方的冲击,以南方郑权的代表与北方郑权相抗衡,反而强化了江南的南方意识。 所以,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江南因为离的近,是南北交汇的前沿,反而南方性不纯,恰恰相反。 江南的南方意识,是对真正的北方而言的,而把其他南方地区视为同属于南方,是真正的南方意识。 而广东人的南方意识更多的只是因为自身地理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对于自身的认知,其面向所有广东以外的人,也包括其余的南方人,所以广东人会把自己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人,甚至很可笑的认为海南也是,是文化上的北方。 实际是把自身的一个小区域族群,认为是南方。 因为广东远离南北冲突的前沿,所以没有这种特别强烈的对立,而是一种自己内部的小区域认知。 而中国真正的南北划分,就是二元对立的两分法,是按照秦岭淮河来分的,而不是一种小区域的方位指代,自然,江南的南方观念才代表了真正的中国南北方的意识。 所以说江南可能是全中国,南方意识最为强烈的地区。
刚才我叔叔的一句话暴露了江南人对于自我地区的真实传统认知 我叔叔浙江本地人,我小侄女今年3岁,在吃桂圆,她问我叔叔这是什么,我叔叔冲口而出说,这是桂圆,龙眼,我们南方这里没有,种不出来。随即他意识到不对,说哦,不是南方没有。 然后我小侄女又说,那哪里有龙眼,我叔叔说:广东。 很典型,浙江人,江南人对于南北的认知就是如此,我们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就是南方的,称自己为南方,南方人。 我叔叔意识到不对,比我们更南的南方是产桂圆的,但我侄女问哪里有,我叔叔说的是广东,而不是南方,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就是南方,不会把广东,岭南,叫做南方,只会说具体地名。 江南长三角人的潜意识里,自己就是南方的,江南也自古是南方的代表,比我们更南的岭南,只是和我们同样为南方的一部分,江浙沪人不会自居为北方。
钱塘大雪初霁。在炎炎夏日回忆冬日的西湖雪景。 2016年1月20日的世纪寒潮,杭州下雪,但实际下的时间不长,而且化的很快,不如之后18年的十年一遇的大雪。 大寒已过,寒潮如期,一夜冷雨,平明大雪忽起,飞霜漫天,雪雾迷茫。 见风雪如此,心往断桥,因曾览西子雪景,但不知已过几载春秋。 西子或近在咫尺,却胜似天涯,心有所忧。 然此时大雪忽霁,天光乍现,冰雪转瞬而融,思经年已去,时不再来,遂往西湖看雪。 原意往断桥,然艳阳高悬,桥上荡然无雪,客旅摩肩,遂无大兴,转往宝石山。 山中积雪尚存,未几,即临山脊,宝石虽低,却为揽胜之绝佳处。 见天色大好,湖光迤逦,雪岱晴虹,飞鸟翔空,继而绕路登岩,纵览湖光山色。 只见西山被雪,晴湖刺目,上无游船,断桥横卧,白堤如练。 保俶高塔巍然,左拥城际,右领雪山,实为西湖之目也。 后有一树,记幼时曾攀坐于其上,今横枝带雪,后映高塔,别有风情。 古谓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雪中之西湖,正为江南之绝色也。山之背阴多冰,下走极险,趋西行,山雪多积,风吹则落,又见一水潭,略积薄雪。 至近孤山,望三岛,忆明之张岱,湖心亭看雪,若生于古,则必无此等烦忧。 可驾一小舟,独上湖心亭,兴来则往,兴尽则归,无所羁绊,必无当世之诸烦也,何忧如此? 长叹,过抱朴道院,而至初阳台,记幼时曾至于此,然其年不可计数,犹忆台底之洞。 转西南而去,忽见灵隐山,山势雄浑,苍青映雪,高耸入云,宜仰视之。 下至岳王祠,沿路皆民舍,继西向,本欲往西泠湖畔,竟不知已逾,遂返。 是日,乙未年腊月十四。
西湖不美吗,那只能说明你不懂得欣赏。 初夏的西湖群山,江南特有的婉约空濛,而又不失峥嵘高峻。 一座城市核心地区的山水自然景观,有湖有山有溪,左拥城市,右揽大江,面积高达49平方公里,此等条件,非一般的城市可比。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