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最忆杭州º
临江郡太守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11
粉丝数: 536
发帖数: 52,247
关注贴吧数: 11
杭州,是一座出门就是世界遗产的城市 上周天气好,出门去家门口的世界遗产西湖逛一圈。 照片发给我一个西南某地的朋友,他问我你这是去景区了吗?还是你出门就是小桥流水? 对,杭州就是出门就是风景,出门就是世界遗产,出门就能爬山,就有湖光山色,是连走路骑车都能到的。 家门口就是景区,这是很多城市所无法理解的。 特别是有一些城市市内的景观非常的匮乏,旅游都是要去郊区乃至周边城市的风景区,在他们眼里距离个几十上百公里,要坐地铁转火车,都是非常近的,都是可以“当天来回'的。 杭州就主城区市中心的自然风光的集合程度,确实是和很多大城市不同的。杭州植物园,仁寿山公园。群山环抱西湖的手划船全部歇业,这几天重新开放了。江南文学会馆,民国建筑穗庐。春花杭州就是出门就是此等风景,让人以为是去了专门的景区。 这些照片发给别的城市的人,以为我是专门去了专门的景区,收费的地方,其实都是杭州就在马路边很随便,根本不用钱的地方。
这个西湖群山环抱的层次和厚度怎么样?是不是很无敌。 平日里都是在地面看,或者在山顶上看,从湖东无人机航拍的角度来看,效果更佳啊。@尩仔
尝试自己给常见普通品种的野春兰命名 两年前的春节偶然得赠了三盆从绍兴会稽山区挖来的野生下山兰,当时种的时候即有两盆有花,后来也开花了,不过之后没多久便下了一场雪,因为是露天摆放花就被冻萎了,之后就没有再开花,不过发了不少新株,慢慢的也没怎么再去关注这几盆兰花,觉得兰花不好种,能活就挺不错了也无所谓她开不开。 之后今年前几天偶然发现了其中两盆隐藏在花盆背面的花苞,居然时隔两年又开花了,而且开的挺多。 于是对于兰花的兴趣被点燃,开始查找一些关于兰花的知识,慢慢的也了解到一些关于兰花的知识,比如春建墨寒,瓣型花,汪字宋梅,还有兰花各个部位的名称,比如外三瓣,捧瓣,唇鼻等。 不过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普通的野生兰花根本没有名字。 一般而言,植物学中对于植物品种应该是有比较详细的命名的,然而对于兰花却似乎不是这样。 春兰,建兰,春剑,都只是一个大类的名字,而其中包含的品种却没有详细学名。 或者汪字,龙字,宋梅都是对特点培育的品种的一种艺术化的命名,而非植物学的学名。 在兰花的百科词条下也查到一些较细的学名分类,但春兰依然只有一个大类的学名即春兰。 春兰下的分类只有瓣型区分,普通春兰就是竹叶瓣型春兰,然而竹叶瓣型春兰依然不是一个确切的名字,只是依据瓣型的一种分类,竹叶瓣型的春兰依然有很多不同颜色和形态的。 所以这只是一种形状分类,就像轿车,SUV一样的分类,但轿车,SUV都是有很多不同的品牌,具体车型的。 当时刚刚得到这几棵兰花的时候我也查过这种兰花叫什么,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得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有求知欲,好奇,喜欢去查她的具体名称,学名,要知道她具体是叫什么。 当时查到了春兰,下山兰等名词,也无法查到更多,以为就叫春兰,或者叫下山兰。 又因为是最普通的一种,就姑且叫做了普通春兰。 之后因为兰花没有开花这件事也渐渐抛之脑后,直到这几天重燃对于兰花的兴趣,又开始查这种兰花叫什么。 才知道春兰也只是所有在春天开花的兰花的大统称,依然没有得到一个详细确切的名字,并且了解到兰花有这么多不同的品种。 反复查询也没有结果,春兰,春兰普草,最后知道普通的真的没有名字,就叫普草。 而普草同样是一个概略名,所有没有明显特色的都可以叫普草,所以还是没有意义。 很奇怪,这样一种常见的普通春兰,竟然没有一个植物学上的确切学名,没有被命名。 虽然可以姑且唤作普通春兰,然而依然不是很满意,那就只好自己来命名了。 思来想去,想个什么名字好呢?一般生物学对于物种的命名比较常见的一是特征,比如花的颜色,形状这些特点,红,黑,白,纹瓣 ,虎头等。 比如叶子的特征,大叶,细叶,硬叶。 还有就是以产地命名,比如东北虎,华南虎,华东冷杉,华南梅花鹿,云南早樱。 兰花的品类艺名用这两种方式的也比较常见,比如金岙素,就是最初就是在余姚金岙被发现。 温州素,就是在温州发现的素心花。 萧山蔡梅就是萧山产的。 至于兰花的品类命名还有很多别的方式,比如瓣型,宋梅。或者是命名人的姓名,汪字,万字。 或者是一些艺术化的名字,绿云,环球荷鼎。 因为这种兰花是普通的山中常见兰花,并不是我培育的,不是我发现的,也不是属于我个人的。 植物学上是有以发现其物种的植物学家的姓名来命名的惯例,但我又不是植物学家,只是简单的命个名。 而且我也不喜欢简单的用自己的姓来冠名的这种方法,所以姓氏法肯定不用。 艺术化,或者特征,又非常难。 我反复观察,发现这种兰花不愧为“普通春兰”,因为确实很普通没有什么显著的特点,看上去花型也难说特别美让人能诗性大发,给她取一个艺术化的好名字如绿云,翠蝶这种,硬要起也显得很做作,太假了,因为本来就不是这么漂亮的兰花品种。 特别是如果用特征取名,又因为其没有明显的,很显著特别的特点,如果以特征起名则会取出一大串。 我观察到的特征如下:竹叶瓣,草绿色,落肩,花瓣根部很细,有明显收根,舌上两道紫红色斑,花瓣内侧中心会一条有紫红线,捧瓣内部也有紫红色的晕,苞壳是淡紫红色,花杆也是淡紫红色,花瓣上有蜂窝形的六角脉络纹,大卷舌,花瓣很尖细。 特征太多,又没有一个代表性的特点,很那归纳精简成一个简单的名字。 而且很多特点都是其他不同的兰花所共有的。 比如草绿色,江浙的精品兰花也是这种颜色,竹叶瓣,叶片尖细的也很多,有紫红晕,也有很多。 很难命名一个简短的名字,如果要命名可能会变成一长串,比如竹叶绿紫红斑卷舌六边纹春兰。 这也不行,我想要一个简单方便的名字,最好两字,不超过四字。 好像相对其他兰花比较少见的是花瓣上有六边形蜂窝状的纹路,看了一些兰花画板上大多是直纹没有形成蜂窝状的纹路。 但看到一张兰花的图片上发现也有,而且我对于兰花了解太少,见的太少,我也不确定有多少种兰花有这种特征。 如果叫“六边兰”,“蜂窝纹兰”,好像也体现不出其明显的特色,让人觉得没头没脑的,这兰花是六边形的吗?还是长的像个蜂窝? 所以用特征命名这种方法也很难让人满意,也不是很顺口。 那么剩下的,思来想去,也只有用产地来命名了。 搜索了一些江浙,浙江兰花的帖子,发现这种普草在浙江的下山兰中很常见,而产地多见于绍兴,宁波,舟山等地。 因为没有确切的学名,我无法搜索到这种兰花确切分布范围和原产地。 我对于兰花知识的了解,其实只是这两三天的事情,了解和积累是很有限的。 当然我似乎也看到过一些其他地区的普草跟这种差不多,想必在别的地方应该也有分布。 但因为我自己得到的兰花就是绍兴山区弄来的。 而我本人实际上得到过两批野生的下山兰花,在大概十多年前我也得到过几棵野兰花。 当时还小,但记得刚来的当年也开过花,后来因为没有种好就都枯了。 这也是两年前第二次有人送我兰花的时候我很担心的原因,因为第一次的这批野兰花统统没有种活。 我觉得野生的东西是很难养的,我很担心在家里的花盆里养不活这些本来生在山上的野生兰花。 这两批兰花其实都是出自同一个地方,同一片山区,即绍兴的会稽山区。 而且品种样貌都完全一样,说明是在绍兴山区很常见的模式品种。 包括我去江浙兰花,浙江兰花吧看了看大家分享的下山兰,也都看到了这种兰花。 广泛看到这些同品种的浙江下山兰主要都是出自宁绍平原,会稽四明山区,舟山群岛这些地方。 说明在这些地方是常见的,主要的品种。 这些地方都被称为“浙东”,于是我决定用“浙东”,作为产地命名。 全名叫:浙东草兰。 起初打算用我所得兰花的出处绍兴命名。 比如"越州","会稽“,”绍兴“等名字,后来发现这个范围太小了,这种普通兰花明显还分布在浙江的很多别的地方,比如宁波,舟山,台州,建德等地,于是我决定用大一点的“浙东”来命名。 狭义的浙东指甬绍舟三个地级市,主体是浙江的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附近。 而广义的古代浙东则是浙江钱塘江以南的所有地区,叫做浙东。 包括邻近浙东的浙北杭州,湖州等地,就在旁边,也都是相邻地区,也可以算进这个概念之中。 还有浙西的严州,严州历史上也在浙东和浙西两个行政区内有过反复归属,所以同样可以纳入。 所以这个名称应该说大小相对合适,没有过分专指,又能体现出地域特点。 而草兰的草字则涵义很多,首先春兰的别名就叫草兰。 草的意思就是普通的,常见的,土的。 绍兴一带把本乡本土的常见土狗就叫做草狗。 所以草字继承了绍兴本土传统的命名方式,草就是普通,本土,乡土,寻常,常见的意思。 所以草兰即普通兰花,普通品种。 另外草字也代表了这种兰花的颜色是草绿色。 另外普通的兰花也被叫做“普草”。 所以这个草字可谓“一语四关”。 所以浙东草兰这个名字以我主要了解到的常见产地命名,再加上草兰,全名可以叫做:浙东草春兰。 因为我倾向于取的是一个植物学的学名,或者说是一个相对正式一点的名字。 而不是那些兰花精品的品名,艺名。 况且这种普通兰花也没什么特别的特色和美艳动人之处,所以我并没有遵循精品艺兰取名的这种方式。 我取的不是一个艺草品名,而是模仿植物学命名的一种方式。 如果说非要来一种像宋梅,汪字一样的这种艺兰名。 我还没有想好,有一些想法。 比如:会稽香(我的兰花出自会稽山,会稽诸山皆有兰,会稽山区也是最早勾践种兰花的地方,也是历史悠久,和兰花很有渊源的地方,绍兴本地把当地山上的兰花叫做“兰香花”,当然这其实也就是个大略的名字,不是具体品种,其实就是兰花,只不过因为其有香气所以加了一个香字,那就把这个香字加上艺名之中,也显得比较文雅,艺名可以不将就其确切的分布,主需要是命名人的兰花产自哪里,叫哪里就可以,甚至不是其真实产地,而是得到兰花的人的居住地,也可以,所以不需要考虑大地名,直接用绍兴,会稽山这种小地名即可) 再如:西施(西施来自绍兴,西施文化在绍兴遍地,也是相当普遍,虽是四大美女,但其实也已经用的比较泛滥,并不特殊,相对普通,也比喻其与西施同出一地,也有西施之美,这种兰花也与西施有些渊源) 再如:绿竹,绍兴竹,哺鸡,哺鸡竹(以瓣型加尾作为兰花品名也是常见惯例,梅瓣的比如宋梅,上海梅,荷瓣的比如郑同荷,胜利大荷。因为此花出自绍兴,竹叶瓣,是那就叫绍兴竹,因为是绿花,也可以叫绿竹,貌似也比较好听。哺鸡,哺鸡竹,是因为送我兰花的人挖到此兰的地方盛产一种叫哺鸡竹的竹子,在绍兴山区很常见,此兰花又是竹叶瓣,所以可以叫哺鸡竹,简单点两个字可以就叫哺鸡,也与哺鸡竹这种竹子相区别) 当然,这种兰花更不是艺草,所以实际上并不需要有艺名,只是随便胡乱的想想。 主要还是其”学名“,”大名“,浙东草兰。 这样一种常见的兰花品种,连个具体确切的名字也没有,实在是让人觉得很奇怪。 也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希望大家以后看到这种普通春兰的时候,就叫她:浙东草兰 最后放上自己拍的典型模式图片 花瓣,花型叶片,整株样貌
湖光山色一词即出自杭州西湖 湖光山色【解释】: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出处】:宋·吴自牧《梦粱录·五代人物》:“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钟为人物,所以清奇特,为天下冠。” 可见江南风光之秀丽,西湖风光之奇美,绝非虚言。 北宋仁宗《赐梅挚知杭州》即写到: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杭州吴山山顶故有有美堂,其名即来源于此诗句,苏轼曾于吴山有美堂写下《有美堂暴雨》。 宋欧阳修也著有《有美堂记》 於是始作有美之堂。盖取赐诗之首章而名之,以为杭人之荣。 今夫所谓罗浮、天台、衡岳、洞庭之广,三峡之险,号为东南奇伟秀绝者,乃皆在乎下州小邑,僻陋之邦。若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惟金陵、钱塘。 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馀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於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 说的很清楚,别处的好风景自然多,然多处于荒郊野岭,能集闹市,山水名胜于一处的,则屈指可数,所以不要说什么中西部山区随便什么一个都比西湖美,那些美的不在一个大城市无缝对接的市中心。
江南兰王沈渊如,江浙品兰大家。 沈家先祖在太平天国举事时举家迁居梁溪(无锡),在迎迓亭建造一栋深宅大院定居,先祖置产、开厂建业,至民国初年,在沪、宁一带拥有十三家股份工厂,主要为织造、百货业,传闻沈家有白银五千七百两,黄金六瓮,也真是富甲一方。沈氏自民国十四年即开始艺兰,得了“兰王”之雅号,号称千兰室主。 沈渊如14岁开始摆弄花草,自此爱兰成癖,直至成为海内外闻名的“江南兰王”。无锡荣文卿、曹涵美、荣德生等都是座上客,瞎子阿炳也时常由老婆牵着到门上来卖唱。 933年,东北沦陷,难民流离失所,大批涌向内地。沈渊如就在无锡公花园同庚厅举办了“兰花义展”,将门票所得捐助给难民救济会。 日本人贪婪蚕食中国的资源,连兰花名种也成了他们的目标。小原荣次郎曾派人找沈渊如谈判,要把他的珍贵兰花品种带到日本去。 沈渊如面对气焰日盛的日本人说:“图片资料可以给你,但兰花一株都不卖。” 日本人便唆使地痞流氓迫害沈渊如,沈渊如不为所动:“我宁与兰花一块死,玉石俱焚。”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也是在公花园的同庚厅,沈渊如汇集艺兰同好再次举办兰展,把当时中国最有名的一株蕙兰“曹荣大荷”,改名为“胜利大荷”。江南兰王之名,随着爱国义举震惊了海内外。 其子沈荫椿著有书籍《兰花》,记述父亲一生收藏的名贵兰花及养殖方法。 是江浙品兰文化的集大成宝典。 无锡人精于养兰,赏兰的眼光高,不会随便跟风,总是低调,大概是江南兰王留下的传统风尚吧。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绍兴下山春兰盛开
水光潋滟晴方好,西湖重新开放,水质极佳。
种了两年的兰花开了,浙江绍兴山区的普通野春兰 虽无名贵,但高洁相通,家里不是养花的,就有人送我随便种种,今年开的还不少。
江南之兰花,于春盛开,文人独爱兰。 江南是中国最早人工种植兰花的地方,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是最具文人品性的花卉。 中国栽培兰花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载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 魏晋以后,兰花已用于点缀庭院。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 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 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等诗句。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 浙江金华兰溪,以县中兰荫山盛产兰花,而得名兰溪。 江南的山中皆有野生兰花生长,最多的就是这种普通春兰。 我的兰花,就是我的友人从会稽山中偶然挖到赠与的
有人说黄山找不出像庐山一样仙的图 还说黄山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这是在秀智商吗?黄山传说可是轩辕黄帝炼丹成仙的地方,所以才叫黄山,居然问黄山能不能找出仙阙飘飘的图片?@尩仔 我找出来了怎么办,你吃屎吗?
我宣布!即日起江南西湖,黄山达成战略同盟! 既然有人喜欢庐山,那就以庐山,东湖为联盟,来对抗我江南之中国顶级名山名湖,西湖黄山! 你要吹庐山,那我就好好跟你扒一扒黄山。本来是西湖,现在再加一个黄山,你怕是不知道死到哪里去,哈哈哈哈哈。 黄山西湖,庐山东湖,只有东湖这个废柴不是世界遗产,进联盟都抬举你武大郎了。
江南杭州半山的雪景图,杭州市区第二大山系 天气预报今晚杭州要下雪,但估计不会太大,今年杭州还没有下过雪。
久违的西子湖,春意盎然,永远是那么美,风景次次都不同。 杭州植物园,仁寿山公园。群山环抱西湖的手划船全部歇业江南文学会馆,民国建筑穗庐。花都开好了
浙皖西湖/黄山VS鄂赣东湖/庐山 这两组对决的PK应该是没有悬念的吧,无论名气还是实力,前者都是完胜的。 黄山/西湖庐山/东湖
西湖/黄山VS东湖/庐山,这两组对决的PK应该是没有悬念的吧? 无论名气还是实力 黄山/西湖庐山/东湖
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对江南徽州之黄山赞誉有加? 而某个连黄山都没去过的人却居然敢说黄山的景色平平无奇?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位居三山五岳之首,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其地位名声之显赫远播中外。 真乃是坐井观天,无知之尽也 黄山新安徽州与我浙一脉相承,同饮一江水,都乃我浙水子民,徽杭两州自古亲近,若说庐山地近鄂东,那黄山就是近我浙西。 我们长三角的人基本都去过黄山。
这次疫情过后中国应当推行传统拱手作揖礼 本来拱手作揖就比握手要科学,不接触,还是中国自我的传统文化。 这样又卫生安全又发扬了自我传统,一举两得。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美如西子乎,春光初蓝
萧山湘湖,宁绍平原的江南风景
南京古城VS荆州古城 哪个更好看呢? 荆州古城只是一座小城,自然显得市井化,闹哄哄摆摊卖菜,大爷大妈闲聊,而南京古城乃是世界第一城墙,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地位不可同日而语。类似于东湖和西湖的这种差距。 荆州古城荆州古城内根本没有什么知名景点,南京古城内还有总统府、秦淮河、乌衣巷、江南贡院、石头城都等著名的景点。
东湖和西湖之间差了一个太湖。 不得不承认,西湖看着就是比东湖舒服。西湖观感上秀丽空濛,群山环绕,就是陨石坑一样的湖。西湖的群山体系远远比东湖更为珍贵。
连日的阴雨总算告一段落,新年继续登山,杭州半山美景 杭州半山,横亘于杭州市区东北,孤峰兀立于杭嘉湖平原之上,与西湖群山同出一脉,同为天目山之余脉。 周边的大环境自然和西湖群山没法比,毕竟是孤立的一条山脉,周边都是楼房,工厂,但作为一个就在家门口茶余饭后散步登山休闲的地方,还是绰绰有余的,面积也很大,都是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风格,一样的底蕴深厚。 也更说明了西湖群山的独到之处,有山的城市很多,然而山脚下如果都是城市,楼房,则就会显得破坏山体的自然景观,而西湖群山因为是湖泊和一个完整的山区景区,此更为难得。 踏遍武林群山,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林壑泉淙,树木繁茂,下了这么多天的雨,山间泉水水流很大,也很清澈。上山途中已走到山脊山顶远望,可见钱塘江。右侧可见西湖群山的环抱轮廓,东低西高,完整环抱,今天不算太清晰,如果视野好的话更清楚。远眺望宸阁,今天不去望宸阁了,走别的岔路,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个位置向西看,突然想到如果傍晚日落来摄影,可以拍到“望宸夕照”,一定很美。半山实际上也是很大的一片山,只是比较狭长没有形成重叠的山群,但小山余脉任然不计其数。山北的一条小山坞
武汉东湖应该改名为武汉武昌湖。 东湖是一个有地域歧视的名字。不能因为武昌主城区在湖西边所以这个湖就叫东湖,这样对湖北部、湖南部、湖东部的人来说很不公平—湖明明不在我家东部为什么叫东湖?所以说,东湖其实只是一个代号,并不是湖真正的名字一样。就像南京,也只是南面的京都一样,真名叫金陵。所以东湖,真正应该叫武昌湖。@尩仔
浙江人家的年夜饭。 这就是我家的年夜饭。没有一个辣菜,以海鲜和蔬菜为主,糯米饭更是杭州上海大地每家每户都要吃的菜。印象中本地菜一直以鲜甜为主,传统的年夜饭不受重庆湖南的外来影响,日常才吃点辣,没有湘菜川菜不加辣椒,浙江菜系不吃辣的,油焖春笋、海蜇、墨鱼、黄鱼等家常菜。
江南城市杭州的除夕传统年夜饭 正宗的江南口味,无任何北方化因素,不吃辣,年夜饭的必备传统食物是八宝饭,不吃饺子。 海蜇,墨鱼,黄鱼,虾油露四盘海鲜菜,没有胡辣汤,没有馒头等面食,有江南时鲜的春笋,腌货(酱肉,虾油露),充分证明杭州的饮食根本没有所谓外界流传的“河南”,“北方”之类的东西,杭州的饮食菜系与江南其他城市高度一致,还有狗鈤的造谣杭州过年吃饺子?统统全是胡扯
江南杭州的除夕夜年夜饭 正宗的江南口味,无任何北方化因素,不吃辣,年夜饭的必备传统食物是八宝饭,不吃饺子,海蜇,墨鱼,黄鱼,虾油露四盘海鲜菜,充分证明杭州的饮食根本没有所谓外界流传的“河南”,“北方”之类的东西,全是胡扯
小年夜快乐
小年夜快乐
群山环抱的湖泊问题终于有了最终答案 有些人还老是质问我好几次群山环抱的湖泊是什么样子的?呵呵,最后自己打脸了,好笑不? 所以我早就说了某些人早就自己打脸了,最终也只会自打脸,我说的话都是有根据的,不是瞎说的,亲自来实地考证也只会更加证明我所言非虚。
转载:《华语音乐的盛世崩塌与,周杰伦微博超话的旧闻新说》 转载:欢迎转发! 《华语音乐的盛世崩塌,与周杰伦微博超话事件的旧闻新说》今早看到一篇推送,讲述了20年前,2000年时期的华语乐坛,周杰伦的横空出世将华语乐坛引入到新世纪的全新时代,神仙打架,到今天充斥着网络神曲,口水歌,小鲜肉,演员,男团唱跳歌手的“垃圾分类”时代。 20载光阴确如白驹过隙,回看当年,恍如隔世。没曾想,20年前台湾流行乐坛的巅峰时代,却恰恰是盛世的末尾,在周杰伦之后竟然再无下一个有其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划时代天王级别的歌手出现。随着周杰伦创作巅峰期的逐渐过去,华语歌坛陷入了长时间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后时代的网络歌曲,韩国的男团女团,网络古风,到近年来的小视频神曲。 我特别喜欢阅读这种深度的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下回溯过往的时间轴,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唤起很多记忆与共鸣,当然更多的还是思考和回溯时间线带来的上帝视角的全局感,仿佛就在看着一张年表大事记,将过往发生的关键的时间点一一列出,经历过的人一回想,发现确实是这个时间,发生的这些事,都有记忆,只是当时不知道后面世界的走向和发展,也没有那么深刻,而只有当你站在如今的高度去回溯,你才会看的这么清楚明白,这也是我喜欢看这种深度文章的原因。关于这篇文章的东西我也不过多复述了,想谈谈关于我自己的想法。毫无例外的,这篇文章又提到了周杰伦,乃至封面用的就是周杰伦第一张专辑《Jay》的封面。 无论如何,20年前21世纪的华语音乐,周杰伦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过去的人,正是他的出现将华语乐坛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正如文中所说:世纪之交,有一条线划开了20世纪与21世纪的音乐,简单的说,这条线就是周杰伦。 作为一个在最青春的年纪经历过那个台湾流行乐坛巅峰年代的人,并且有着对于音乐的极度热爱和音乐素养的人而言,我对于这个话题恐怕太有发言权了。 曾经在几年前看到过有人发2005年台湾电台的时下最热歌曲排行榜,周杰伦正好在那一年发行了他的第五张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主打歌夜曲,同上榜的还有张韶涵,飞儿乐队,王蓉,林俊杰,王力宏,潘玮柏...当时就真的觉得是神仙打架,一转眼已经过去了那么久的时间,感慨万千。 正如那篇文章一个人的评论:当年的这些歌手都凑在了一个时代,如若不然,他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可以代表一个时代。 确实如此,当年的百花齐放万家争鸣到如今的万籁俱寂,那个年代的歌手放到今天确实大可以说一句: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更遑论是周杰伦这种真正代表一个时代的跨时代的顶尖音乐人,君不见周杰伦出道了整整20年,依然无一人可以以后来者的姿态挑战他,取代他,哪怕窥视其巅峰王座的资格都没有,可见华语歌坛的后继无人,在经历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之后竟再无后继之人。今天看的这篇文章又让我想起去年的旧闻,就是周杰伦蔡徐坤微博超话打榜的事件。那次事情热度极高,一时间网络沸腾,被现今娱乐圈,歌坛现状压抑已久的人们纷纷借此事件表达出了对于当代流量明星塑造方式的看法。 当时的我同样看到了很多写关于这个事件的推送,今天使我想起来又回去翻看去年的文章,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他可是周杰伦啊》,言下之意直指两代人认知的巨大鸿沟——你居然对周杰伦的影响力一无所知? 其事件的起因不过是一个蔡徐坤的粉丝(一看就是年纪不大绝不会早于98年)在豆瓣上问,为什么周杰伦的超话热度榜单那么低?评论都不过万,演唱会的票为什么还那么难买?演唱会不是应该和粉丝之类的挂钩的吗?周杰伦真的有那么多粉丝吗?难道他的粉丝都什么都不干吗? 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网络世界的海啸。她的帖子被广泛转发到了各大周杰伦歌迷的论坛,杰迷纷纷表示要教育教育这些“无知”后辈。 一时间,众多从未听说过超话,从不知道怎么发超话,打榜,甚至都已经成家立业带孩子的老杰迷,纷纷拿起手机下载微博,并且四处询问如何发超话? 周杰伦的歌迷论坛晒出教程。大军已然出动,其势之大,有些脑子清楚的蔡徐坤粉很清楚周杰伦的庞大号召力,蔡徐坤阵营严阵以待想要死守。 然而周杰伦的粉丝这边却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发了很多有意思的图片。 诸如老年人学习如何使用手机,并频繁自嘲为夕阳红,最后的疯狂,问家里的小辈怎么发超话?开始在别的同时代的歌手论坛也开始拉票,于是乎,众多与周杰伦处于同时代的歌手,他们的粉丝也纷纷声援,包括很多喜爱周杰伦,听他的歌是他粉丝的公众人物也号召自家粉丝前去支持。 一位爱豆偶然间的一次发帖,引发了海啸级别的震荡,众多经历过那个时代并且对当今娱乐圈现状厌恶的人找到了发泄的机会,矛头直指当代的小鲜肉与流量明星。为何别的歌手乃至艺人都会声援杰迷的行动,这些人本该是周杰伦的竞争对手,曾经各家粉丝也都争过闹过,而为何在如今联手? 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这是8090和00后两个时代的战争,是当年那个看重音乐,看重歌手本身实力的年代与现今这个以脸取胜,靠运作包装,粉丝疯狂投入堆砌流量时代的战争。这是两代人,两个时代,两种价值观,两种审美取向的针尖对麦芒。 00后年轻,占据了当下这个时代的追星主流,而老一代的人逐渐退去,进入到工作,家庭,然而偶然一瞥看到华语乐坛的现状,所有人都不满,当然转头又投入到生计,生活之中去。 但这种不满一直都存在。 而这一切就是导火索,他们发现再也看不下去了,必须要向这些无知的后辈证明,你们追的,都是些什么玩意! 一时间,这些人仿佛回到了十几二十岁的少年,重拾年少时的激情,那些曾经同样疯狂追星的孩子又都回来了。他们并不需要证明自己还年轻,世界确实终将属于年轻人,但他们要证明的是,不是我们不说话,默默无闻,你们就真的以为我们不存在。当8090的杰迷们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近乎恐怖的在4天之内将周杰伦的超话排行从百名开外拉到第二,并在第五天创纪录的以史无前例破亿的热度超越了霸傍54周的蔡徐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切终于尘埃落定。当杰迷在谈笑之间一人一票无任何专业组织完全自发的操作,无情碾压了蔡徐坤粉丝辛苦投入,以团队化运作苦苦维持的榜首,随后,蔡徐坤粉丝团体宣布退出微博超话打榜。无知的后辈终于认清了现实,知晓了无知的代价。 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掀开了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一角——不是我们不说话,你就真的可以当我们不存在。谙呜则天地崩催,叱咤则风云变色。周杰伦巨大的号召力几乎可以呼唤一整代人,岂是一帮初出茅庐的爱豆小女孩可以对抗的。 不是说周杰伦的粉丝都老了,不追星了,我也才25岁,我这个年纪的杰迷也大有人在,正好是经历过那个时代,小学,初中,最青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那么早就需要建立家庭,带小孩,并不是周杰伦的粉丝都老了。 退一步说假设所有杰迷的年龄都定格在那个青春年华,放到去年这次超话事件,蔡徐坤的粉丝可能还是会发出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他没有流量数据呢? 很简单,那个时代的追星,根本不是这样追的。 那个年代是怎么追星的?在电脑上下载歌曲,带着mp3到学校,趁着课间时间和同桌一人一个耳机听歌,互相讨论各自喜欢的歌手又出了什么好听的歌,放学路上在路边的音像店买一张偶像的CD,磁带。 对,是磁带,周杰伦作为一个00年出道的歌手,是扎扎实实出过磁带的,如今想起来,确实恍如隔世。 所以00后们根本就无法想象,都说隔行如隔山,然而两个时代的差距似乎不会比两个行业要小,周杰伦的时代的粉丝,不知道什么微博超话,打傍做数据这种东西,顶多在QQ音乐刷刷点击量第一,偶尔去给偶像投投票,有钱的和现在一样追追明星的演唱会,参加歌迷会去接机送机这种。 两代人的不同生长环境造成了这样的误会,也恰恰是这样的误会,制造出了一个渠道,让那些小女孩爱豆们了解到了她们所不知道,不了解的时代,也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有了一个机会,去告诉他们,我们的时代,是怎么样的。 我其实很好奇,那个豆瓣的帖主,在事后在想些什么,她是否终于认识到周杰伦可怕的号召力,完爆自家的粉丝数量,周杰伦是一个时代,并非虚言,更是远远没有过气,他才是真正的顶级流量,而非其崇拜的蔡徐坤。 只需登高一呼就可一呼百应,而不是这样辛辛苦苦专业化的打榜守榜,直接打的蔡徐坤的粉丝退榜了事。记得就在前两天,元旦的时候朋友问我有没有看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说现在都是些演员在那里唱歌,我正好今年没有看跨年。 生活中也认识过一些00后,问他们平时听的是什么歌?回答是网络歌曲。 我都很不理解究竟他们所说的网络歌曲具体是指什么?是我们那个时候的许嵩,汪苏泷,后弦这些吗? 显然不是,他们连潘玮柏王力宏的歌都没怎么听过,许嵩汪苏泷也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网络歌曲,不可能是00后的喜爱。他们所说的网络歌曲,显然不会是我们曾经理解的网络歌曲。 也并不像我们这代人的回答,问我们平时听什么歌,我们会说具体歌手的名字,我听周杰伦,听五月天,听林俊杰,还是听欧美的如后街男孩,林肯公园。或者专业一些,说歌曲的音乐曲风种类,比如我听的是摇滚,是RNB,是嘻哈,还是Rap。 我也曾听说00后吐槽说在KTV看到同龄人唱的都是些啥?都是档次品味极低的一些网络神曲口水歌。 也听到过00后表示欣赏不了周杰伦,喜欢日语歌,或者古风,我当时就回了一句:00后的审美最low。 这一代00后陪伴他们所成长起来的音乐,那种歌曲乐坛的环境,无疑与我们这些与之相距其实并不远的90后,确实有着极大的差别。 且不论孰优孰劣,这种代沟客观存在。 当旧时代的人对新时代的人发出这样那样的质疑的时候,也总有人会说,我们的父母看周杰伦也是同样的不理解,同样的鄙视。 但我想说,华语乐坛的退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历史的车轮并非永远向前,我们可以接受风格的改变潮流的转向,但这不是艺术水平层次倒退的借口。 我这个公众号的介绍也曾说过不只是诗词,纵论天下事,然而我其实没有发过文学以外其他领域的评论,今天或许是第一次。 好的音乐,是可以穿透时间力量,好的音乐人,歌手,同样不是昙花一现,靠流量数据堆砌起来的粉白整容脸。 出道20年,4年不曾发专辑的周杰伦随便出一首单曲,依然可以霸占全网的流量铺天盖地。 出道20年早已结婚生子的老男人依旧可以让无数的自媒体孜孜不倦的宣传怀念那个他所开创的时代。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音乐,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娱乐圈,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在怎样的流行音乐之下成长? 答案还不够明显吗?
【Jay〗『嘉年华』华语音乐的盛世崩塌与周杰伦微博超话旧闻新说 转载:欢迎转发! 《华语音乐的盛世崩塌,与周杰伦微博超话事件的旧闻新说》今早看到一篇推送,讲述了20年前,2000年时期的华语乐坛,周杰伦的横空出世将华语乐坛引入到新世纪的全新时代,神仙打架,到今天充斥着网络神曲,口水歌,小鲜肉,演员,男团唱跳歌手的“垃圾分类”时代。 20载光阴确如白驹过隙,回看当年,恍如隔世。没曾想,20年前台湾流行乐坛的巅峰时代,却恰恰是盛世的末尾,在周杰伦之后竟然再无下一个有其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划时代天王级别的歌手出现。随着周杰伦创作巅峰期的逐渐过去,华语歌坛陷入了长时间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后时代的网络歌曲,韩国的男团女团,网络古风,到近年来的小视频神曲。 我特别喜欢阅读这种深度的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下回溯过往的时间轴,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唤起很多记忆与共鸣,当然更多的还是思考和回溯时间线带来的上帝视角的全局感,仿佛就在看着一张年表大事记,将过往发生的关键的时间点一一列出,经历过的人一回想,发现确实是这个时间,发生的这些事,都有记忆,只是当时不知道后面世界的走向和发展,也没有那么深刻,而只有当你站在如今的高度去回溯,你才会看的这么清楚明白,这也是我喜欢看这种深度文章的原因。关于这篇文章的东西我也不过多复述了,想谈谈关于我自己的想法。毫无例外的,这篇文章又提到了周杰伦,乃至封面用的就是周杰伦第一张专辑《Jay》的封面。 无论如何,20年前21世纪的华语音乐,周杰伦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过去的人,正是他的出现将华语乐坛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正如文中所说:世纪之交,有一条线划开了20世纪与21世纪的音乐,简单的说,这条线就是周杰伦。 作为一个在最青春的年纪经历过那个台湾流行乐坛巅峰年代的人,并且有着对于音乐的极度热爱和音乐素养的人而言,我对于这个话题恐怕太有发言权了。 曾经在几年前看到过有人发2005年台湾电台的时下最热歌曲排行榜,周杰伦正好在那一年发行了他的第五张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主打歌夜曲,同上榜的还有张韶涵,飞儿乐队,王蓉,林俊杰,王力宏,潘玮柏...当时就真的觉得是神仙打架,一转眼已经过去了那么久的时间,感慨万千。 正如那篇文章一个人的评论:当年的这些歌手都凑在了一个时代,如若不然,他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可以代表一个时代。 确实如此,当年的百花齐放万家争鸣到如今的万籁俱寂,那个年代的歌手放到今天确实大可以说一句: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更遑论是周杰伦这种真正代表一个时代的跨时代的顶尖音乐人,君不见周杰伦出道了整整20年,依然无一人可以以后来者的姿态挑战他,取代他,哪怕窥视其巅峰王座的资格都没有,可见华语歌坛的后继无人,在经历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之后竟再无后继之人。今天看的这篇文章又让我想起去年的旧闻,就是周杰伦蔡徐坤微博超话打榜的事件。那次事情热度极高,一时间网络沸腾,被现今娱乐圈,歌坛现状压抑已久的人们纷纷借此事件表达出了对于当代流量明星塑造方式的看法。 当时的我同样看到了很多写关于这个事件的推送,今天使我想起来又回去翻看去年的文章,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他可是周杰伦啊》,言下之意直指两代人认知的巨大鸿沟——你居然对周杰伦的影响力一无所知? 其事件的起因不过是一个蔡徐坤的粉丝(一看就是年纪不大绝不会早于98年)在豆瓣上问,为什么周杰伦的超话热度榜单那么低?评论都不过万,演唱会的票为什么还那么难买?演唱会不是应该和粉丝之类的挂钩的吗?周杰伦真的有那么多粉丝吗?难道他的粉丝都什么都不干吗? 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网络世界的海啸。她的帖子被广泛转发到了各大周杰伦歌迷的论坛,杰迷纷纷表示要教育教育这些“无知”后辈。 一时间,众多从未听说过超话,从不知道怎么发超话,打榜,甚至都已经成家立业带孩子的老杰迷,纷纷拿起手机下载微博,并且四处询问如何发超话? 周杰伦的歌迷论坛晒出教程。大军已然出动,其势之大,有些脑子清楚的蔡徐坤粉很清楚周杰伦的庞大号召力,蔡徐坤阵营严阵以待想要死守。 然而周杰伦的粉丝这边却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发了很多有意思的图片。 诸如老年人学习如何使用手机,并频繁自嘲为夕阳红,最后的疯狂,问家里的小辈怎么发超话?开始在别的同时代的歌手论坛也开始拉票,于是乎,众多与周杰伦处于同时代的歌手,他们的粉丝也纷纷声援,包括很多喜爱周杰伦,听他的歌是他粉丝的公众人物也号召自家粉丝前去支持。 一位爱豆偶然间的一次发帖,引发了海啸级别的震荡,众多经历过那个时代并且对当今娱乐圈现状厌恶的人找到了发泄的机会,矛头直指当代的小鲜肉与流量明星。为何别的歌手乃至艺人都会声援杰迷的行动,这些人本该是周杰伦的竞争对手,曾经各家粉丝也都争过闹过,而为何在如今联手? 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这是8090和00后两个时代的战争,是当年那个看重音乐,看重歌手本身实力的年代与现今这个以脸取胜,靠运作包装,粉丝疯狂投入堆砌流量时代的战争。这是两代人,两个时代,两种价值观,两种审美取向的针尖对麦芒。 00后年轻,占据了当下这个时代的追星主流,而老一代的人逐渐退去,进入到工作,家庭,然而偶然一瞥看到华语乐坛的现状,所有人都不满,当然转头又投入到生计,生活之中去。 但这种不满一直都存在。 而这一切就是导火索,他们发现再也看不下去了,必须要向这些无知的后辈证明,你们追的,都是些什么玩意! 一时间,这些人仿佛回到了十几二十岁的少年,重拾年少时的激情,那些曾经同样疯狂追星的孩子又都回来了。他们并不需要证明自己还年轻,世界确实终将属于年轻人,但他们要证明的是,不是我们不说话,默默无闻,你们就真的以为我们不存在。当8090的杰迷们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近乎恐怖的在4天之内将周杰伦的超话排行从百名开外拉到第二,并在第五天创纪录的以史无前例破亿的热度超越了霸傍54周的蔡徐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切终于尘埃落定。当杰迷在谈笑之间一人一票无任何专业组织完全自发的操作,无情碾压了蔡徐坤粉丝辛苦投入,以团队化运作苦苦维持的榜首,随后,蔡徐坤粉丝团体宣布退出微博超话打榜。无知的后辈终于认清了现实,知晓了无知的代价。 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掀开了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一角——不是我们不说话,你就真的可以当我们不存在。谙呜则天地崩催,叱咤则风云变色。周杰伦巨大的号召力几乎可以呼唤一整代人,岂是一帮初出茅庐的爱豆小女孩可以对抗的。 不是说周杰伦的粉丝都老了,不追星了,我也才25岁,我这个年纪的杰迷也大有人在,正好是经历过那个时代,小学,初中,最青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那么早就需要建立家庭,带小孩,并不是周杰伦的粉丝都老了。 退一步说假设所有杰迷的年龄都定格在那个青春年华,放到去年这次超话事件,蔡徐坤的粉丝可能还是会发出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他没有流量数据呢? 很简单,那个时代的追星,根本不是这样追的。 那个年代是怎么追星的?在电脑上下载歌曲,带着mp3到学校,趁着课间时间和同桌一人一个耳机听歌,互相讨论各自喜欢的歌手又出了什么好听的歌,放学路上在路边的音像店买一张偶像的CD,磁带。 对,是磁带,周杰伦作为一个00年出道的歌手,是扎扎实实出过磁带的,如今想起来,确实恍如隔世。 所以00后们根本就无法想象,都说隔行如隔山,然而两个时代的差距似乎不会比两个行业要小,周杰伦的时代的粉丝,不知道什么微博超话,打傍做数据这种东西,顶多在QQ音乐刷刷点击量第一,偶尔去给偶像投投票,有钱的和现在一样追追明星的演唱会,参加歌迷会去接机送机这种。 两代人的不同生长环境造成了这样的误会,也恰恰是这样的误会,制造出了一个渠道,让那些小女孩爱豆们了解到了她们所不知道,不了解的时代,也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有了一个机会,去告诉他们,我们的时代,是怎么样的。 我其实很好奇,那个豆瓣的帖主,在事后在想些什么,她是否终于认识到周杰伦可怕的号召力,完爆自家的粉丝数量,周杰伦是一个时代,并非虚言,更是远远没有过气,他才是真正的顶级流量,而非其崇拜的蔡徐坤。 只需登高一呼就可一呼百应,而不是这样辛辛苦苦专业化的打榜守榜,直接打的蔡徐坤的粉丝退榜了事。记得就在前两天,元旦的时候朋友问我有没有看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说现在都是些演员在那里唱歌,我正好今年没有看跨年。 生活中也认识过一些00后,问他们平时听的是什么歌?回答是网络歌曲。 我都很不理解究竟他们所说的网络歌曲具体是指什么?是我们那个时候的许嵩,汪苏泷,后弦这些吗? 显然不是,他们连潘玮柏王力宏的歌都没怎么听过,许嵩汪苏泷也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网络歌曲,不可能是00后的喜爱。他们所说的网络歌曲,显然不会是我们曾经理解的网络歌曲。 也并不像我们这代人的回答,问我们平时听什么歌,我们会说具体歌手的名字,我听周杰伦,听五月天,听林俊杰,还是听欧美的如后街男孩,林肯公园。或者专业一些,说歌曲的音乐曲风种类,比如我听的是摇滚,是RNB,是嘻哈,还是Rap。 我也曾听说00后吐槽说在KTV看到同龄人唱的都是些啥?都是档次品味极低的一些网络神曲口水歌。 也听到过00后表示欣赏不了周杰伦,喜欢日语歌,或者古风,我当时就回了一句:00后的审美最low。 这一代00后陪伴他们所成长起来的音乐,那种歌曲乐坛的环境,无疑与我们这些与之相距其实并不远的90后,确实有着极大的差别。 且不论孰优孰劣,这种代沟客观存在。 当旧时代的人对新时代的人发出这样那样的质疑的时候,也总有人会说,我们的父母看周杰伦也是同样的不理解,同样的鄙视。 但我想说,华语乐坛的退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历史的车轮并非永远向前,我们可以接受风格的改变潮流的转向,但这不是艺术水平层次倒退的借口。 我这个公众号的介绍也曾说过不只是诗词,纵论天下事,然而我其实没有发过文学以外其他领域的评论,今天或许是第一次。 好的音乐,是可以穿透时间力量,好的音乐人,歌手,同样不是昙花一现,靠流量数据堆砌起来的粉白整容脸。 出道20年,4年不曾发专辑的周杰伦随便出一首单曲,依然可以霸占全网的流量铺天盖地。 出道20年早已结婚生子的老男人依旧可以让无数的自媒体孜孜不倦的宣传怀念那个他所开创的时代。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音乐,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娱乐圈,答案还不够明显吗?欢迎转发
无锡籍篮球解说员苏群在公众号按吴越风俗—小年夜
无锡的苏群在公众号提了吴越的小年夜 也算是在铺天盖地的网络微信宣传下对江南习俗的一种宣传。 可惜此人在北京多年,解说比赛的时候我看其口音已经被同化的七七八八。
杭州古城墙陈列馆全长不过66米,但是这座仿古城墙里藏着的老杭州的历史却超过1400年。陈列馆位于环城东路和庆春路交叉口的贴沙河边,坐落于古庆春门的旧址之上,贴沙河乃是昔日杭州的护城河。杭州古城墙陈列馆的外形就是一段残缺的古城墙,总建筑占地600平方米。陈列馆分为两层,一层设置南北两个区域,南区展示的是杭州城墙的真实记载,北区更多地展示了杭州城墙的传说故事。二层城楼为歇山顶式全木结构。
一则宋代的记载看有趣的“小年”习俗 到了傍晚现在听到外面很多噼里啪啦的再放炮仗。 今日23,是本地的祭灶日,习俗倒是也有,但不称小年。 以前似乎没发现这天这么隆重。 微信有一则关于小年的推送提到:到了宋代,才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小年”。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说:“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日。” 也就是南宋宫廷是24过小年,但普遍的杭州民间并没有遵从这个宫中习俗,是23祭灶,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 也非北23南24,首先河南来的南宋朝廷就是过24,然后今日南方的杭州反而过的是23。 另外,江南的小年夜并非外界的小年概念,应该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日期是不固定的,不是23或者24这种固定日期。 而是除夕前一天,农历的月份有大有小,除夕不一定是30,可能是29,那28就成了小年夜。 30除夕那么29是小年夜。 其与大年夜年三十,同样因为月份大小而不固定的除夕是一种对应的关系。
一则宋代的记载看有趣的“小年”习俗 到了傍晚现在听到外面很多噼里啪啦的再放炮仗。 今日23,是本地的祭灶日,习俗倒是也有,但不称小年。 以前似乎没发现这天这么隆重。 微信有一则关于小年的推送提到:到了宋代,才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小年”。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说:“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日。” 也就是南宋宫廷是24过小年,但普遍的杭州民间并没有遵从这个宫中习俗,是23祭灶,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 也非北23南24,首先河南来的南宋朝廷就是过24,然后今日南方的杭州反而过的是23。 另外,江南的小年夜并非外界的小年概念,应该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日期是不固定的,不是23或者24这种固定日期。 而是除夕前一天,农历的月份有大有小,除夕不一定是30,可能是29,那28就成了小年夜。 30除夕那么29是小年夜。 其与大年夜年三十,同样因为月份大小而不固定的除夕是一种对应的关系。
江南以23祭灶,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 到了傍晚现在听到外面很多噼里啪啦的再放炮仗。 今日23,是本地的祭灶日,习俗倒是也有,但不称小年。 以前似乎没发现这天这么隆重。 看了微信里的公众号:到了宋代,才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小年”。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说:“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日。” 也就是南宋宫廷是24过小年,但普遍的杭州民间并没有遵从这个宫中习俗,是23祭灶,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 也非北23南24,首先河南来的南宋朝廷就是过24,然后今日的杭州反而过的是23。
看到一则关于宋代的小年风俗 到了傍晚现在听到外面很多噼里啪啦的再放炮仗。 今日23,是本地的祭灶日,习俗倒是也有,但不称小年。 以前似乎没发现这天这么隆重。 看了微信里的公众号:到了宋代,才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小年”。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说:“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日。” 也就是南宋宫廷是24过小年,但普遍的杭州民间并没有遵从这个宫中习俗,是23祭灶,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 也非北23南24,首先河南来的南宋朝廷就是过24,然后今日的杭州反而过的是23。
赠荆楚二首 其一 楚本蛮夷不尊谥,寡廉鲜耻三户亡。 嘴含干面辣黄鹤,股对晴川糊粉汤。 不得西湖好风景,平生却好碰瓷王。 东施颦效无知尽,败北何吹扬子江? 其二 忆江南 西湖好 西湖好,苏白咏千传,吴郡嫡城山抱远,惹相江汉肆垂涎,宵小可看酸?
赠荆楚二首 其一 楚本蛮夷不尊谥,寡廉鲜耻三户亡。 嘴含干面辣黄鹤,股对晴川糊粉汤。 不得西湖好风景,平生却好碰瓷王。 东施颦效无知尽,败北何吹扬子江? 其二 忆江南 西湖好 西湖好,苏白咏千传,吴郡嫡城山抱远,惹相江汉肆垂涎,宵小可看酸?
赠荆楚小儿二首 其一 楚本蛮夷不尊谥,寡廉鲜耻三户亡。 嘴含干面辣黄鹤,股对晴川糊豫汤。 不得西湖好风景,平生却好碰瓷王。 东施颦效无知尽,败北何吹扬子江? 其二 忆江南 西湖好 西湖好,苏白咏千传,吴郡嫡城山抱远,惹相江汉肆垂涎,宵小可看酸?
赠江北二首 其一 江北江南几度秋,吴淮不共指天仇。 邗东好称己于正,却语浙间为越流。 常缚姑苏当子弟,谁知三市最看羞。 纠矛两顾骂农二,宁镇才真山越头。 其二 淮海名都是扬州,地分南北岂胡诌? 金陵京口皆淮语,谁记吴王挖邗沟?(一作:何耻唤作江南头?)
江南江北二首 其一 江北江南几度秋,吴淮不共指天仇。 邗东好称己于正,却语浙间为越流。 常缚姑苏当子弟,谁知三市最看羞。 纠矛两顾骂农二,宁镇才真山越头。 其二 淮海名都是扬州,地分南北岂胡诌? 金陵京口皆淮语,谁记吴王挖邗沟?(一作:何耻唤作江南头?)
赠江北二首 其一 江北江南几度秋,吴淮不共指天仇。 邗东好称己于正,却语浙间为越流。 常缚姑苏当子弟,谁知三市最看羞。 纠矛两顾骂农二,宁镇才真山越头。 其二 淮海名都是扬州,地分南北岂胡诌? 金陵京口皆淮语,谁记吴王挖邗沟?(一作:何耻唤作江南头?)
今日江苏南北两重天 1 月 6 日,江苏 " 南北两重天 "。淮北地区继续雨雨雨,而苏州等地竟然看到了久违的太阳。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西北部寒冬凛冽,东南部温暖如春。江苏气象统计,6 日 14 点 30 分,启东实时气温飙升至 21.6 ℃,而丰县仅 3.3 ℃,全省南北差异近 20 ℃,真正是两个季节。 苏南地区到底有多暖?南通启东最高,达到 22 ℃。而苏州全市基本都在 20 ℃ +,太仓达 21.7 ℃,昆山 21.5 ℃。苏州市气象台表示,这温度已经创下了 1 月上旬最高气温历史极值。很多小伙伴都喊起了 " 热 "! 相比之下,南京站最高气温 12.9 ℃,显然不算什么。有人调侃:对比上海的 21 ℃,杭州的 23 ℃,南京拖了包邮区气温的后腿。不过,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与常年比,南京已经算暖和的了。 —————————————————————————— 吴语区的启东都有21.6度,而江淮官话区的南京却只有12.9度,远远不及吴语区普遍的20度+,淮吴的界限似乎从未如此分明,这是巧合吗?
气候变暖,华夏将兴。 小寒节气南方24度,惊为天人。 温暖气候期对于汉人是好的,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期都是温暖期。 汉人是农业民族,气候温暖适宜农业生产,气候寒冷则会爆发饥荒,战乱,并且引发游牧民族南下掠夺,汉人总体上是一个南方的民族,喜爱温暖,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则喜欢寒冷。 都是随着秋冬的寒流朔风起马壮膘肥的时候南下侵掠。
小寒节气,24度,惊为天人 然后想起来好像上次小雪节气的时候也很热什么雪,不存在的,20几度呢
今日江南24度!最冷月1月的气温,世纪大暖冬
今天中国东南部的南方普遍20多度了,1月份这样的气温确实反常 照理说1月是最低温的一个月,气候变暖,可喜可贺,我喜欢热天。
关于文化意义的江南塑造形成过程的一点新思考 此贴要多亏@於菟归山 同学的发帖,给我开了脑洞,让我有了关于我长期深入研究的江南概念的新的思考方向和问题切入的角度。 之前我一般都致力于钻研何处是江南,江北不是江南,扬州不是江南的问题上,对于同样为初始江南的长江中游楚江南的问题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虽然我曾经想到过长江只在下游有分界功能这个问题。 但还是没有深入的往这方面去想,直到今天看到这个帖子,让我突然之间感到醍醐灌顶。 那么就刚刚了解到的思路,做一些我关于这方面的新的思考,这只是刚刚新鲜出炉的我的新的思考,还没有做过详细的考证和修正,有错漏之处是难免的,还需时间打磨。 他的原文是这样的: 荆州一带的长江两岸,属于同风俗、语言、饮食的地区,他们三观接近,说着西南官话,相互认同感强,经济条件接近,他们根本不会在意江北或江南。 长江流经到岳阳,南边有一个洞庭湖,洞庭湖区基本上都是上世纪49后填湖造田的移民,每个县有每个县文化、语言,相互认同感低,也没有形成什么洞庭湖文化。 长江流域大都市武汉,三重镇一体武汉文化,根本没人说江南或江北。 长江经武汉流经九江,很巧有一个著名的大湖——鄱阳湖。鄱阳湖的情况跟洞庭湖相似,鄱阳边上的都昌、上饶代管鄱阳县,语言、风俗各不同,根本不存在鄱阳湖文化。 长江从九江北上南京,南边丘陵大山,江南的味儿开始有了,这片土地受江南徽州文化极深,不少古建筑的外观有着江南的模样。 长江经南京直到出海口,南边有一个大湖叫太湖,太湖流域发现中华文明(良渚文明)源头,还有更早的马家浜遗址和崧泽遗址。春秋时期的太湖流域有吴越争霸。那里的百姓说着一种语言——吴越语,他们风俗同三观近,无论历史在不断地变迁,江南吴侬软语没变,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依在。 太湖流域,隋朝以前多士族,有了科举多进士、多状元,近代多院士。 吴越江南的百姓重文、理性、勤奋。饮食清淡,做事匠心。 洞庭鄱阳除了地理位置是长江南边以外,有自己的特色吗?难道嗜辣也算是特色吗! 说起吴越江南,马上让人联想到烟雨蒙蒙撑着油纸伞的少女在悠长的雨巷,说着吴侬软语枕着河边的小桥流水人家,今晚听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 而我在原贴的做出的思考回复如下: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以前学历史的时候就听到过一句话:长江的分界功能只在下游。 中游上游的长江并无什么明显的隔绝,分界的功能,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军事上。 中游湖北长江并不是防线,防线在襄阳。 再上游到巴蜀就更与防线,隔绝之类的作用无关。 沿江的大城市如武汉,重庆,都无所谓什么江南江北的差异,文化上并无什么不同。 而长江在下游变成了长江-淮河的守江必守淮的军事防线,同时也构成江南江北民系文化的不同差异,尽管在北方移民的持续冲击下江南沿江一带与江北文化也趋于一致,但在腹地依然保留区别极大的文化,造成两岸人民对于南北差异的认知。 还有一点也说的对,太湖流域,环整个太湖塑造成型了一体的文化,这种文化构成了太湖流域人对于江南认同的一致性这其实就是根本性的原因,为何文化上的江南越来越趋向于向东,向下游收缩的原因所在。 这实际上与吴语区地处江南,和江北族群在漫长的历史上形成的族群心理的分野有着极大关系。 —————————————————————————————————————— 之后我回复一个江西吧友的发言,众所周知江西吧友也一直对于吴越江南在江南话语权的地位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不满,江西得名于江南西道,理论上是江南的正统继承人,但为何江西的江南属性在现在看来并不是那么强烈呢? 之前的我,包括对于江西,湖南,江南三大名楼之类的东西我也无法做出很好的解释。 但是,在今天这个帖子的启发之下,我突然有了思路可以去试图解释这一种现象的出现。 ———————————————————————————————— 长江既然是从下游开始才有分界功能的,众所周知长江的下游自九江湖口始。 也就是从九江到南京一线长江向东北斜流才有所谓的江东,江西的称呼。 而江西在长江下游只占了湖口,彭泽两个县的岸线,岸线极短。 而且江北岸的安庆西部还是赣语怀岳片,是赣人北上形成的,所以在江南江北并没有形成大的文化差异,两地同属于赣语族群,南北两岸的对立情绪并不强烈。 这也很有可能就是为何江西虽然名字继承自江南西道,但却在江南概念文化上并不突出的一个原因。 而再往下,自安庆市区开始,江淮,吴两大族群开始隔江对峙,二者江南江北的族群意识分野才开始明显出现,在太平天国以前皖南除沿江少部分地区外都是吴语区。 同样,为什么赣东北属于徽吴文化的景德镇,婺源,上饶等地也被视为江南,而外界对于赣语区的江南概念就不那么浓厚,同样与族群的心理意识归类和分野有着很大关系。 楼主一开脑洞,果然分析问题又能有很多新的看法。 —————————————————————————————————————— 那位江西吧友的观点认为,江南概念的得名与知名实与吴语区无关。 但我现在的看法认为,文化江南概念的塑造成型,恰恰与吴语区,吴文化地区所在的江东地区的地域,地理,历史,军事等等多方面的区位因素存在着巨大联系。 这也是为何江南,从初始的一个泛指长江以南,包含长江中下游,乃至于少部分上游的概念,而逐渐浓缩提炼,演变为一种指代江东吴越地区的文化概念的重要原因。
不用等几天以后,某人早已经自己打脸 @尩仔 学我说话说什么山水自然与闹市街头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静谧山林与灯红酒绿的切换只在一瞬间。 请问你有基本的智商吗?宜昌是和杭州一个档次的城市?闹市街头灯红酒绿,这种小地方的灯红酒绿,就好比你家门口的池塘比太湖一样可笑。 什么叫真正的山水自然与闹市街头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静谧山林与灯红酒绿的切换只在一瞬间。
冬季烟雨朦胧中的江南 又到了江南冬天的雨季,雨水最近一直没有停过,整个城市笼罩在气氲烟迷之中,好在气温不算低,尚且让人感觉没那么的湿冷。
现代江南的文人雅集,还是有古江南文人雅士之风 江南自古文教昌盛,文人雅士辈出,诗歌文化悠久,而西湖更是江南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圣地。 位于西湖宝石山顶,保俶塔下的书吧,正对西湖,今日烟雨空濛,往日人声鼎沸的宝石山寂静无人,唯有雅集热闹。 江南后主,湖州籍诗人潘维的诗集分享会。 虽然是如今的现代式,是现代的陈设,喝着咖啡,不过还是有古代江南文人雅士雅集聚会的感觉。
现代江南的文人雅集,还是古江南文人雅士之风 江南自古文教昌盛,文人雅士辈出,诗歌文化悠久,而西湖更是江南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圣地。 位于西湖宝石山顶,保俶塔下的书吧,正对西湖,今日烟雨空濛,往日人声鼎沸的宝石山寂静无人,唯有雅集热闹。 江南后主,湖州籍诗人潘维的诗集分享会。 虽然是如今的现代式,是现代的陈设,喝着咖啡,不过还是有古代江南文人雅士雅集聚会的感觉。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 作者: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你的荆州老乡就说不会包饺子,湖北人也不是铁板一块 @雨馨凝凝
来华吧最讨厌哪座城市的吧友 武汉,武汉吧友鼠目寸光无知者无畏坐井观天,吹什么自己是大江大湖大武汉,完全一个内陆思维的产物,以为看到内陆的江湖就是大。 说别人是什么小江小湖,东湖如何如何强,长江大桥如何如何**,一个个被我打脸。 吹武汉能吹上天,比夸夸群彩虹屁都强。 更重要的是,吹也就算了,每个城市的人都爱说自己好,然而武汉吧友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是阴险小人喜欢玩背后举报,打小报告那是小学生小孩子才玩的手段,武汉人居然乐此不疲,只允许自己吹嘘贬低他人却不允许别的地方的吧友抨击一下武汉,真是小肚鸡肠恶心至极,还有脸说武汉真好真包容?哈哈。 武汉吧友是华吧最恶心的没有之一。
「科普」宁波绍兴并不在“浙江”以南。 很多人认为宁波绍兴在“浙江”,即钱塘江以南,这是错误的。 古代的钱塘江于杭州以东即入海,宁波绍兴北岸是杭州湾,而非钱塘江 古越绍兴的北部被称为后海,在现代以前,绍兴的曹娥江是独流入海的河流,而不是钱塘江的支流。 而宁波则更是与钱塘江几乎无瓜葛,至今北岸是实打实的杭州湾海域。 所以为何古代只说浙东,浙西,而没有浙南浙北,因为古代钱塘江在入海之前的杭州段是西南-东北走向。 至今的杭州钱塘江依然可以看出这个走向,并非严格的东西走向,所以有浙东浙西的说法。所以有些自身知识水平极差的外人要来掺和浙江的事,还要来“科普”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真的是,次次打脸次次发。 宁波绍兴本来就不是在钱塘江以南,当然也就没什么浙南的事
初冬江南的凌晨到早间,总是大雾弥漫 从后半夜开始雾气逐渐聚集,浓厚,直到上午才逐渐散去。尤其在夜晚给人一种氤氲包围,恍如仙境的感觉。从秋季开始早晨就开始会有雾气出现,但还是要到初冬时节,12月份的时候雾气最浓最明显。到早晨雾气累积到最浓的时候连对面只隔十几米的楼都看不见,能见度降到极低。 注意这是雾,不是霾,是白色的,也没有刺鼻的气味,是南方江南湿度高多水汽的体现。 等到真正进入稳定的冬季,1,2月份又没有这种浓雾了,所以江南的浓雾多发生于秋冬时节,尤以秋末冬初为盛。 雾和霾的区别还有一点,雾气往往只在后半夜凌晨生成,因为这个时候水汽浓度高温度最低,在早间达到峰值,太阳出来以后就逐渐散去,因为温度升高了。 而霾则是污染物,在白天就会形成,而且经久不散,大太阳也是很重的雾霾。 雾和霾是两回事,早年命名雾霾这一名词导致雾霾不分,气象学家就主张更正雾霾这一误导性的称呼,改为灰霾更合适。另外的区别我上面已经提到,雾是白色的,无味,而雾霾灰黄色,有污染,会有刺鼻的气味,雾气的颜色更加纯净,而霾一看就让人很不舒服。 现在是九点半,雾气已经全部散掉无影无踪了,七点的时候连对面楼都看不到。 太阳出来以后就雾就散了,所以不是霾。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