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最忆杭州º 临江郡太守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11 粉丝数: 536 发帖数: 52,247 关注贴吧数: 11
尝试自己给常见普通品种的野春兰命名 两年前的春节偶然得赠了三盆从绍兴会稽山区挖来的野生下山兰,当时种的时候即有两盆有花,后来也开花了,不过之后没多久便下了一场雪,因为是露天摆放花就被冻萎了,之后就没有再开花,不过发了不少新株,慢慢的也没怎么再去关注这几盆兰花,觉得兰花不好种,能活就挺不错了也无所谓她开不开。 之后今年前几天偶然发现了其中两盆隐藏在花盆背面的花苞,居然时隔两年又开花了,而且开的挺多。 于是对于兰花的兴趣被点燃,开始查找一些关于兰花的知识,慢慢的也了解到一些关于兰花的知识,比如春建墨寒,瓣型花,汪字宋梅,还有兰花各个部位的名称,比如外三瓣,捧瓣,唇鼻等。 不过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普通的野生兰花根本没有名字。 一般而言,植物学中对于植物品种应该是有比较详细的命名的,然而对于兰花却似乎不是这样。 春兰,建兰,春剑,都只是一个大类的名字,而其中包含的品种却没有详细学名。 或者汪字,龙字,宋梅都是对特点培育的品种的一种艺术化的命名,而非植物学的学名。 在兰花的百科词条下也查到一些较细的学名分类,但春兰依然只有一个大类的学名即春兰。 春兰下的分类只有瓣型区分,普通春兰就是竹叶瓣型春兰,然而竹叶瓣型春兰依然不是一个确切的名字,只是依据瓣型的一种分类,竹叶瓣型的春兰依然有很多不同颜色和形态的。 所以这只是一种形状分类,就像轿车,SUV一样的分类,但轿车,SUV都是有很多不同的品牌,具体车型的。 当时刚刚得到这几棵兰花的时候我也查过这种兰花叫什么,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得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有求知欲,好奇,喜欢去查她的具体名称,学名,要知道她具体是叫什么。 当时查到了春兰,下山兰等名词,也无法查到更多,以为就叫春兰,或者叫下山兰。 又因为是最普通的一种,就姑且叫做了普通春兰。 之后因为兰花没有开花这件事也渐渐抛之脑后,直到这几天重燃对于兰花的兴趣,又开始查这种兰花叫什么。 才知道春兰也只是所有在春天开花的兰花的大统称,依然没有得到一个详细确切的名字,并且了解到兰花有这么多不同的品种。 反复查询也没有结果,春兰,春兰普草,最后知道普通的真的没有名字,就叫普草。 而普草同样是一个概略名,所有没有明显特色的都可以叫普草,所以还是没有意义。 很奇怪,这样一种常见的普通春兰,竟然没有一个植物学上的确切学名,没有被命名。 虽然可以姑且唤作普通春兰,然而依然不是很满意,那就只好自己来命名了。 思来想去,想个什么名字好呢?一般生物学对于物种的命名比较常见的一是特征,比如花的颜色,形状这些特点,红,黑,白,纹瓣 ,虎头等。 比如叶子的特征,大叶,细叶,硬叶。 还有就是以产地命名,比如东北虎,华南虎,华东冷杉,华南梅花鹿,云南早樱。 兰花的品类艺名用这两种方式的也比较常见,比如金岙素,就是最初就是在余姚金岙被发现。 温州素,就是在温州发现的素心花。 萧山蔡梅就是萧山产的。 至于兰花的品类命名还有很多别的方式,比如瓣型,宋梅。或者是命名人的姓名,汪字,万字。 或者是一些艺术化的名字,绿云,环球荷鼎。 因为这种兰花是普通的山中常见兰花,并不是我培育的,不是我发现的,也不是属于我个人的。 植物学上是有以发现其物种的植物学家的姓名来命名的惯例,但我又不是植物学家,只是简单的命个名。 而且我也不喜欢简单的用自己的姓来冠名的这种方法,所以姓氏法肯定不用。 艺术化,或者特征,又非常难。 我反复观察,发现这种兰花不愧为“普通春兰”,因为确实很普通没有什么显著的特点,看上去花型也难说特别美让人能诗性大发,给她取一个艺术化的好名字如绿云,翠蝶这种,硬要起也显得很做作,太假了,因为本来就不是这么漂亮的兰花品种。 特别是如果用特征取名,又因为其没有明显的,很显著特别的特点,如果以特征起名则会取出一大串。 我观察到的特征如下:竹叶瓣,草绿色,落肩,花瓣根部很细,有明显收根,舌上两道紫红色斑,花瓣内侧中心会一条有紫红线,捧瓣内部也有紫红色的晕,苞壳是淡紫红色,花杆也是淡紫红色,花瓣上有蜂窝形的六角脉络纹,大卷舌,花瓣很尖细。 特征太多,又没有一个代表性的特点,很那归纳精简成一个简单的名字。 而且很多特点都是其他不同的兰花所共有的。 比如草绿色,江浙的精品兰花也是这种颜色,竹叶瓣,叶片尖细的也很多,有紫红晕,也有很多。 很难命名一个简短的名字,如果要命名可能会变成一长串,比如竹叶绿紫红斑卷舌六边纹春兰。 这也不行,我想要一个简单方便的名字,最好两字,不超过四字。 好像相对其他兰花比较少见的是花瓣上有六边形蜂窝状的纹路,看了一些兰花画板上大多是直纹没有形成蜂窝状的纹路。 但看到一张兰花的图片上发现也有,而且我对于兰花了解太少,见的太少,我也不确定有多少种兰花有这种特征。 如果叫“六边兰”,“蜂窝纹兰”,好像也体现不出其明显的特色,让人觉得没头没脑的,这兰花是六边形的吗?还是长的像个蜂窝? 所以用特征命名这种方法也很难让人满意,也不是很顺口。 那么剩下的,思来想去,也只有用产地来命名了。 搜索了一些江浙,浙江兰花的帖子,发现这种普草在浙江的下山兰中很常见,而产地多见于绍兴,宁波,舟山等地。 因为没有确切的学名,我无法搜索到这种兰花确切分布范围和原产地。 我对于兰花知识的了解,其实只是这两三天的事情,了解和积累是很有限的。 当然我似乎也看到过一些其他地区的普草跟这种差不多,想必在别的地方应该也有分布。 但因为我自己得到的兰花就是绍兴山区弄来的。 而我本人实际上得到过两批野生的下山兰花,在大概十多年前我也得到过几棵野兰花。 当时还小,但记得刚来的当年也开过花,后来因为没有种好就都枯了。 这也是两年前第二次有人送我兰花的时候我很担心的原因,因为第一次的这批野兰花统统没有种活。 我觉得野生的东西是很难养的,我很担心在家里的花盆里养不活这些本来生在山上的野生兰花。 这两批兰花其实都是出自同一个地方,同一片山区,即绍兴的会稽山区。 而且品种样貌都完全一样,说明是在绍兴山区很常见的模式品种。 包括我去江浙兰花,浙江兰花吧看了看大家分享的下山兰,也都看到了这种兰花。 广泛看到这些同品种的浙江下山兰主要都是出自宁绍平原,会稽四明山区,舟山群岛这些地方。 说明在这些地方是常见的,主要的品种。 这些地方都被称为“浙东”,于是我决定用“浙东”,作为产地命名。 全名叫:浙东草兰。 起初打算用我所得兰花的出处绍兴命名。 比如"越州","会稽“,”绍兴“等名字,后来发现这个范围太小了,这种普通兰花明显还分布在浙江的很多别的地方,比如宁波,舟山,台州,建德等地,于是我决定用大一点的“浙东”来命名。 狭义的浙东指甬绍舟三个地级市,主体是浙江的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附近。 而广义的古代浙东则是浙江钱塘江以南的所有地区,叫做浙东。 包括邻近浙东的浙北杭州,湖州等地,就在旁边,也都是相邻地区,也可以算进这个概念之中。 还有浙西的严州,严州历史上也在浙东和浙西两个行政区内有过反复归属,所以同样可以纳入。 所以这个名称应该说大小相对合适,没有过分专指,又能体现出地域特点。 而草兰的草字则涵义很多,首先春兰的别名就叫草兰。 草的意思就是普通的,常见的,土的。 绍兴一带把本乡本土的常见土狗就叫做草狗。 所以草字继承了绍兴本土传统的命名方式,草就是普通,本土,乡土,寻常,常见的意思。 所以草兰即普通兰花,普通品种。 另外草字也代表了这种兰花的颜色是草绿色。 另外普通的兰花也被叫做“普草”。 所以这个草字可谓“一语四关”。 所以浙东草兰这个名字以我主要了解到的常见产地命名,再加上草兰,全名可以叫做:浙东草春兰。 因为我倾向于取的是一个植物学的学名,或者说是一个相对正式一点的名字。 而不是那些兰花精品的品名,艺名。 况且这种普通兰花也没什么特别的特色和美艳动人之处,所以我并没有遵循精品艺兰取名的这种方式。 我取的不是一个艺草品名,而是模仿植物学命名的一种方式。 如果说非要来一种像宋梅,汪字一样的这种艺兰名。 我还没有想好,有一些想法。 比如:会稽香(我的兰花出自会稽山,会稽诸山皆有兰,会稽山区也是最早勾践种兰花的地方,也是历史悠久,和兰花很有渊源的地方,绍兴本地把当地山上的兰花叫做“兰香花”,当然这其实也就是个大略的名字,不是具体品种,其实就是兰花,只不过因为其有香气所以加了一个香字,那就把这个香字加上艺名之中,也显得比较文雅,艺名可以不将就其确切的分布,主需要是命名人的兰花产自哪里,叫哪里就可以,甚至不是其真实产地,而是得到兰花的人的居住地,也可以,所以不需要考虑大地名,直接用绍兴,会稽山这种小地名即可) 再如:西施(西施来自绍兴,西施文化在绍兴遍地,也是相当普遍,虽是四大美女,但其实也已经用的比较泛滥,并不特殊,相对普通,也比喻其与西施同出一地,也有西施之美,这种兰花也与西施有些渊源) 再如:绿竹,绍兴竹,哺鸡,哺鸡竹(以瓣型加尾作为兰花品名也是常见惯例,梅瓣的比如宋梅,上海梅,荷瓣的比如郑同荷,胜利大荷。因为此花出自绍兴,竹叶瓣,是那就叫绍兴竹,因为是绿花,也可以叫绿竹,貌似也比较好听。哺鸡,哺鸡竹,是因为送我兰花的人挖到此兰的地方盛产一种叫哺鸡竹的竹子,在绍兴山区很常见,此兰花又是竹叶瓣,所以可以叫哺鸡竹,简单点两个字可以就叫哺鸡,也与哺鸡竹这种竹子相区别) 当然,这种兰花更不是艺草,所以实际上并不需要有艺名,只是随便胡乱的想想。 主要还是其”学名“,”大名“,浙东草兰。 这样一种常见的兰花品种,连个具体确切的名字也没有,实在是让人觉得很奇怪。 也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希望大家以后看到这种普通春兰的时候,就叫她:浙东草兰 最后放上自己拍的典型模式图片 花瓣,花型叶片,整株样貌
江南兰王沈渊如,江浙品兰大家。 沈家先祖在太平天国举事时举家迁居梁溪(无锡),在迎迓亭建造一栋深宅大院定居,先祖置产、开厂建业,至民国初年,在沪、宁一带拥有十三家股份工厂,主要为织造、百货业,传闻沈家有白银五千七百两,黄金六瓮,也真是富甲一方。沈氏自民国十四年即开始艺兰,得了“兰王”之雅号,号称千兰室主。 沈渊如14岁开始摆弄花草,自此爱兰成癖,直至成为海内外闻名的“江南兰王”。无锡荣文卿、曹涵美、荣德生等都是座上客,瞎子阿炳也时常由老婆牵着到门上来卖唱。 933年,东北沦陷,难民流离失所,大批涌向内地。沈渊如就在无锡公花园同庚厅举办了“兰花义展”,将门票所得捐助给难民救济会。 日本人贪婪蚕食中国的资源,连兰花名种也成了他们的目标。小原荣次郎曾派人找沈渊如谈判,要把他的珍贵兰花品种带到日本去。 沈渊如面对气焰日盛的日本人说:“图片资料可以给你,但兰花一株都不卖。” 日本人便唆使地痞流氓迫害沈渊如,沈渊如不为所动:“我宁与兰花一块死,玉石俱焚。”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也是在公花园的同庚厅,沈渊如汇集艺兰同好再次举办兰展,把当时中国最有名的一株蕙兰“曹荣大荷”,改名为“胜利大荷”。江南兰王之名,随着爱国义举震惊了海内外。 其子沈荫椿著有书籍《兰花》,记述父亲一生收藏的名贵兰花及养殖方法。 是江浙品兰文化的集大成宝典。 无锡人精于养兰,赏兰的眼光高,不会随便跟风,总是低调,大概是江南兰王留下的传统风尚吧。
转载:《华语音乐的盛世崩塌与,周杰伦微博超话的旧闻新说》 转载:欢迎转发! 《华语音乐的盛世崩塌,与周杰伦微博超话事件的旧闻新说》今早看到一篇推送,讲述了20年前,2000年时期的华语乐坛,周杰伦的横空出世将华语乐坛引入到新世纪的全新时代,神仙打架,到今天充斥着网络神曲,口水歌,小鲜肉,演员,男团唱跳歌手的“垃圾分类”时代。 20载光阴确如白驹过隙,回看当年,恍如隔世。没曾想,20年前台湾流行乐坛的巅峰时代,却恰恰是盛世的末尾,在周杰伦之后竟然再无下一个有其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划时代天王级别的歌手出现。随着周杰伦创作巅峰期的逐渐过去,华语歌坛陷入了长时间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后时代的网络歌曲,韩国的男团女团,网络古风,到近年来的小视频神曲。 我特别喜欢阅读这种深度的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下回溯过往的时间轴,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唤起很多记忆与共鸣,当然更多的还是思考和回溯时间线带来的上帝视角的全局感,仿佛就在看着一张年表大事记,将过往发生的关键的时间点一一列出,经历过的人一回想,发现确实是这个时间,发生的这些事,都有记忆,只是当时不知道后面世界的走向和发展,也没有那么深刻,而只有当你站在如今的高度去回溯,你才会看的这么清楚明白,这也是我喜欢看这种深度文章的原因。关于这篇文章的东西我也不过多复述了,想谈谈关于我自己的想法。毫无例外的,这篇文章又提到了周杰伦,乃至封面用的就是周杰伦第一张专辑《Jay》的封面。 无论如何,20年前21世纪的华语音乐,周杰伦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过去的人,正是他的出现将华语乐坛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正如文中所说:世纪之交,有一条线划开了20世纪与21世纪的音乐,简单的说,这条线就是周杰伦。 作为一个在最青春的年纪经历过那个台湾流行乐坛巅峰年代的人,并且有着对于音乐的极度热爱和音乐素养的人而言,我对于这个话题恐怕太有发言权了。 曾经在几年前看到过有人发2005年台湾电台的时下最热歌曲排行榜,周杰伦正好在那一年发行了他的第五张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主打歌夜曲,同上榜的还有张韶涵,飞儿乐队,王蓉,林俊杰,王力宏,潘玮柏...当时就真的觉得是神仙打架,一转眼已经过去了那么久的时间,感慨万千。 正如那篇文章一个人的评论:当年的这些歌手都凑在了一个时代,如若不然,他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可以代表一个时代。 确实如此,当年的百花齐放万家争鸣到如今的万籁俱寂,那个年代的歌手放到今天确实大可以说一句: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更遑论是周杰伦这种真正代表一个时代的跨时代的顶尖音乐人,君不见周杰伦出道了整整20年,依然无一人可以以后来者的姿态挑战他,取代他,哪怕窥视其巅峰王座的资格都没有,可见华语歌坛的后继无人,在经历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之后竟再无后继之人。今天看的这篇文章又让我想起去年的旧闻,就是周杰伦蔡徐坤微博超话打榜的事件。那次事情热度极高,一时间网络沸腾,被现今娱乐圈,歌坛现状压抑已久的人们纷纷借此事件表达出了对于当代流量明星塑造方式的看法。 当时的我同样看到了很多写关于这个事件的推送,今天使我想起来又回去翻看去年的文章,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他可是周杰伦啊》,言下之意直指两代人认知的巨大鸿沟——你居然对周杰伦的影响力一无所知? 其事件的起因不过是一个蔡徐坤的粉丝(一看就是年纪不大绝不会早于98年)在豆瓣上问,为什么周杰伦的超话热度榜单那么低?评论都不过万,演唱会的票为什么还那么难买?演唱会不是应该和粉丝之类的挂钩的吗?周杰伦真的有那么多粉丝吗?难道他的粉丝都什么都不干吗? 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网络世界的海啸。她的帖子被广泛转发到了各大周杰伦歌迷的论坛,杰迷纷纷表示要教育教育这些“无知”后辈。 一时间,众多从未听说过超话,从不知道怎么发超话,打榜,甚至都已经成家立业带孩子的老杰迷,纷纷拿起手机下载微博,并且四处询问如何发超话? 周杰伦的歌迷论坛晒出教程。大军已然出动,其势之大,有些脑子清楚的蔡徐坤粉很清楚周杰伦的庞大号召力,蔡徐坤阵营严阵以待想要死守。 然而周杰伦的粉丝这边却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发了很多有意思的图片。 诸如老年人学习如何使用手机,并频繁自嘲为夕阳红,最后的疯狂,问家里的小辈怎么发超话?开始在别的同时代的歌手论坛也开始拉票,于是乎,众多与周杰伦处于同时代的歌手,他们的粉丝也纷纷声援,包括很多喜爱周杰伦,听他的歌是他粉丝的公众人物也号召自家粉丝前去支持。 一位爱豆偶然间的一次发帖,引发了海啸级别的震荡,众多经历过那个时代并且对当今娱乐圈现状厌恶的人找到了发泄的机会,矛头直指当代的小鲜肉与流量明星。为何别的歌手乃至艺人都会声援杰迷的行动,这些人本该是周杰伦的竞争对手,曾经各家粉丝也都争过闹过,而为何在如今联手? 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这是8090和00后两个时代的战争,是当年那个看重音乐,看重歌手本身实力的年代与现今这个以脸取胜,靠运作包装,粉丝疯狂投入堆砌流量时代的战争。这是两代人,两个时代,两种价值观,两种审美取向的针尖对麦芒。 00后年轻,占据了当下这个时代的追星主流,而老一代的人逐渐退去,进入到工作,家庭,然而偶然一瞥看到华语乐坛的现状,所有人都不满,当然转头又投入到生计,生活之中去。 但这种不满一直都存在。 而这一切就是导火索,他们发现再也看不下去了,必须要向这些无知的后辈证明,你们追的,都是些什么玩意! 一时间,这些人仿佛回到了十几二十岁的少年,重拾年少时的激情,那些曾经同样疯狂追星的孩子又都回来了。他们并不需要证明自己还年轻,世界确实终将属于年轻人,但他们要证明的是,不是我们不说话,默默无闻,你们就真的以为我们不存在。当8090的杰迷们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近乎恐怖的在4天之内将周杰伦的超话排行从百名开外拉到第二,并在第五天创纪录的以史无前例破亿的热度超越了霸傍54周的蔡徐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切终于尘埃落定。当杰迷在谈笑之间一人一票无任何专业组织完全自发的操作,无情碾压了蔡徐坤粉丝辛苦投入,以团队化运作苦苦维持的榜首,随后,蔡徐坤粉丝团体宣布退出微博超话打榜。无知的后辈终于认清了现实,知晓了无知的代价。 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掀开了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一角——不是我们不说话,你就真的可以当我们不存在。谙呜则天地崩催,叱咤则风云变色。周杰伦巨大的号召力几乎可以呼唤一整代人,岂是一帮初出茅庐的爱豆小女孩可以对抗的。 不是说周杰伦的粉丝都老了,不追星了,我也才25岁,我这个年纪的杰迷也大有人在,正好是经历过那个时代,小学,初中,最青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那么早就需要建立家庭,带小孩,并不是周杰伦的粉丝都老了。 退一步说假设所有杰迷的年龄都定格在那个青春年华,放到去年这次超话事件,蔡徐坤的粉丝可能还是会发出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他没有流量数据呢? 很简单,那个时代的追星,根本不是这样追的。 那个年代是怎么追星的?在电脑上下载歌曲,带着mp3到学校,趁着课间时间和同桌一人一个耳机听歌,互相讨论各自喜欢的歌手又出了什么好听的歌,放学路上在路边的音像店买一张偶像的CD,磁带。 对,是磁带,周杰伦作为一个00年出道的歌手,是扎扎实实出过磁带的,如今想起来,确实恍如隔世。 所以00后们根本就无法想象,都说隔行如隔山,然而两个时代的差距似乎不会比两个行业要小,周杰伦的时代的粉丝,不知道什么微博超话,打傍做数据这种东西,顶多在QQ音乐刷刷点击量第一,偶尔去给偶像投投票,有钱的和现在一样追追明星的演唱会,参加歌迷会去接机送机这种。 两代人的不同生长环境造成了这样的误会,也恰恰是这样的误会,制造出了一个渠道,让那些小女孩爱豆们了解到了她们所不知道,不了解的时代,也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有了一个机会,去告诉他们,我们的时代,是怎么样的。 我其实很好奇,那个豆瓣的帖主,在事后在想些什么,她是否终于认识到周杰伦可怕的号召力,完爆自家的粉丝数量,周杰伦是一个时代,并非虚言,更是远远没有过气,他才是真正的顶级流量,而非其崇拜的蔡徐坤。 只需登高一呼就可一呼百应,而不是这样辛辛苦苦专业化的打榜守榜,直接打的蔡徐坤的粉丝退榜了事。记得就在前两天,元旦的时候朋友问我有没有看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说现在都是些演员在那里唱歌,我正好今年没有看跨年。 生活中也认识过一些00后,问他们平时听的是什么歌?回答是网络歌曲。 我都很不理解究竟他们所说的网络歌曲具体是指什么?是我们那个时候的许嵩,汪苏泷,后弦这些吗? 显然不是,他们连潘玮柏王力宏的歌都没怎么听过,许嵩汪苏泷也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网络歌曲,不可能是00后的喜爱。他们所说的网络歌曲,显然不会是我们曾经理解的网络歌曲。 也并不像我们这代人的回答,问我们平时听什么歌,我们会说具体歌手的名字,我听周杰伦,听五月天,听林俊杰,还是听欧美的如后街男孩,林肯公园。或者专业一些,说歌曲的音乐曲风种类,比如我听的是摇滚,是RNB,是嘻哈,还是Rap。 我也曾听说00后吐槽说在KTV看到同龄人唱的都是些啥?都是档次品味极低的一些网络神曲口水歌。 也听到过00后表示欣赏不了周杰伦,喜欢日语歌,或者古风,我当时就回了一句:00后的审美最low。 这一代00后陪伴他们所成长起来的音乐,那种歌曲乐坛的环境,无疑与我们这些与之相距其实并不远的90后,确实有着极大的差别。 且不论孰优孰劣,这种代沟客观存在。 当旧时代的人对新时代的人发出这样那样的质疑的时候,也总有人会说,我们的父母看周杰伦也是同样的不理解,同样的鄙视。 但我想说,华语乐坛的退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历史的车轮并非永远向前,我们可以接受风格的改变潮流的转向,但这不是艺术水平层次倒退的借口。 我这个公众号的介绍也曾说过不只是诗词,纵论天下事,然而我其实没有发过文学以外其他领域的评论,今天或许是第一次。 好的音乐,是可以穿透时间力量,好的音乐人,歌手,同样不是昙花一现,靠流量数据堆砌起来的粉白整容脸。 出道20年,4年不曾发专辑的周杰伦随便出一首单曲,依然可以霸占全网的流量铺天盖地。 出道20年早已结婚生子的老男人依旧可以让无数的自媒体孜孜不倦的宣传怀念那个他所开创的时代。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音乐,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娱乐圈,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在怎样的流行音乐之下成长? 答案还不够明显吗?
【Jay〗『嘉年华』华语音乐的盛世崩塌与周杰伦微博超话旧闻新说 转载:欢迎转发! 《华语音乐的盛世崩塌,与周杰伦微博超话事件的旧闻新说》今早看到一篇推送,讲述了20年前,2000年时期的华语乐坛,周杰伦的横空出世将华语乐坛引入到新世纪的全新时代,神仙打架,到今天充斥着网络神曲,口水歌,小鲜肉,演员,男团唱跳歌手的“垃圾分类”时代。 20载光阴确如白驹过隙,回看当年,恍如隔世。没曾想,20年前台湾流行乐坛的巅峰时代,却恰恰是盛世的末尾,在周杰伦之后竟然再无下一个有其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划时代天王级别的歌手出现。随着周杰伦创作巅峰期的逐渐过去,华语歌坛陷入了长时间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后时代的网络歌曲,韩国的男团女团,网络古风,到近年来的小视频神曲。 我特别喜欢阅读这种深度的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下回溯过往的时间轴,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唤起很多记忆与共鸣,当然更多的还是思考和回溯时间线带来的上帝视角的全局感,仿佛就在看着一张年表大事记,将过往发生的关键的时间点一一列出,经历过的人一回想,发现确实是这个时间,发生的这些事,都有记忆,只是当时不知道后面世界的走向和发展,也没有那么深刻,而只有当你站在如今的高度去回溯,你才会看的这么清楚明白,这也是我喜欢看这种深度文章的原因。关于这篇文章的东西我也不过多复述了,想谈谈关于我自己的想法。毫无例外的,这篇文章又提到了周杰伦,乃至封面用的就是周杰伦第一张专辑《Jay》的封面。 无论如何,20年前21世纪的华语音乐,周杰伦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过去的人,正是他的出现将华语乐坛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正如文中所说:世纪之交,有一条线划开了20世纪与21世纪的音乐,简单的说,这条线就是周杰伦。 作为一个在最青春的年纪经历过那个台湾流行乐坛巅峰年代的人,并且有着对于音乐的极度热爱和音乐素养的人而言,我对于这个话题恐怕太有发言权了。 曾经在几年前看到过有人发2005年台湾电台的时下最热歌曲排行榜,周杰伦正好在那一年发行了他的第五张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主打歌夜曲,同上榜的还有张韶涵,飞儿乐队,王蓉,林俊杰,王力宏,潘玮柏...当时就真的觉得是神仙打架,一转眼已经过去了那么久的时间,感慨万千。 正如那篇文章一个人的评论:当年的这些歌手都凑在了一个时代,如若不然,他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可以代表一个时代。 确实如此,当年的百花齐放万家争鸣到如今的万籁俱寂,那个年代的歌手放到今天确实大可以说一句: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更遑论是周杰伦这种真正代表一个时代的跨时代的顶尖音乐人,君不见周杰伦出道了整整20年,依然无一人可以以后来者的姿态挑战他,取代他,哪怕窥视其巅峰王座的资格都没有,可见华语歌坛的后继无人,在经历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之后竟再无后继之人。今天看的这篇文章又让我想起去年的旧闻,就是周杰伦蔡徐坤微博超话打榜的事件。那次事情热度极高,一时间网络沸腾,被现今娱乐圈,歌坛现状压抑已久的人们纷纷借此事件表达出了对于当代流量明星塑造方式的看法。 当时的我同样看到了很多写关于这个事件的推送,今天使我想起来又回去翻看去年的文章,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他可是周杰伦啊》,言下之意直指两代人认知的巨大鸿沟——你居然对周杰伦的影响力一无所知? 其事件的起因不过是一个蔡徐坤的粉丝(一看就是年纪不大绝不会早于98年)在豆瓣上问,为什么周杰伦的超话热度榜单那么低?评论都不过万,演唱会的票为什么还那么难买?演唱会不是应该和粉丝之类的挂钩的吗?周杰伦真的有那么多粉丝吗?难道他的粉丝都什么都不干吗? 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网络世界的海啸。她的帖子被广泛转发到了各大周杰伦歌迷的论坛,杰迷纷纷表示要教育教育这些“无知”后辈。 一时间,众多从未听说过超话,从不知道怎么发超话,打榜,甚至都已经成家立业带孩子的老杰迷,纷纷拿起手机下载微博,并且四处询问如何发超话? 周杰伦的歌迷论坛晒出教程。大军已然出动,其势之大,有些脑子清楚的蔡徐坤粉很清楚周杰伦的庞大号召力,蔡徐坤阵营严阵以待想要死守。 然而周杰伦的粉丝这边却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发了很多有意思的图片。 诸如老年人学习如何使用手机,并频繁自嘲为夕阳红,最后的疯狂,问家里的小辈怎么发超话?开始在别的同时代的歌手论坛也开始拉票,于是乎,众多与周杰伦处于同时代的歌手,他们的粉丝也纷纷声援,包括很多喜爱周杰伦,听他的歌是他粉丝的公众人物也号召自家粉丝前去支持。 一位爱豆偶然间的一次发帖,引发了海啸级别的震荡,众多经历过那个时代并且对当今娱乐圈现状厌恶的人找到了发泄的机会,矛头直指当代的小鲜肉与流量明星。为何别的歌手乃至艺人都会声援杰迷的行动,这些人本该是周杰伦的竞争对手,曾经各家粉丝也都争过闹过,而为何在如今联手? 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这是8090和00后两个时代的战争,是当年那个看重音乐,看重歌手本身实力的年代与现今这个以脸取胜,靠运作包装,粉丝疯狂投入堆砌流量时代的战争。这是两代人,两个时代,两种价值观,两种审美取向的针尖对麦芒。 00后年轻,占据了当下这个时代的追星主流,而老一代的人逐渐退去,进入到工作,家庭,然而偶然一瞥看到华语乐坛的现状,所有人都不满,当然转头又投入到生计,生活之中去。 但这种不满一直都存在。 而这一切就是导火索,他们发现再也看不下去了,必须要向这些无知的后辈证明,你们追的,都是些什么玩意! 一时间,这些人仿佛回到了十几二十岁的少年,重拾年少时的激情,那些曾经同样疯狂追星的孩子又都回来了。他们并不需要证明自己还年轻,世界确实终将属于年轻人,但他们要证明的是,不是我们不说话,默默无闻,你们就真的以为我们不存在。当8090的杰迷们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近乎恐怖的在4天之内将周杰伦的超话排行从百名开外拉到第二,并在第五天创纪录的以史无前例破亿的热度超越了霸傍54周的蔡徐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切终于尘埃落定。当杰迷在谈笑之间一人一票无任何专业组织完全自发的操作,无情碾压了蔡徐坤粉丝辛苦投入,以团队化运作苦苦维持的榜首,随后,蔡徐坤粉丝团体宣布退出微博超话打榜。无知的后辈终于认清了现实,知晓了无知的代价。 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掀开了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一角——不是我们不说话,你就真的可以当我们不存在。谙呜则天地崩催,叱咤则风云变色。周杰伦巨大的号召力几乎可以呼唤一整代人,岂是一帮初出茅庐的爱豆小女孩可以对抗的。 不是说周杰伦的粉丝都老了,不追星了,我也才25岁,我这个年纪的杰迷也大有人在,正好是经历过那个时代,小学,初中,最青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那么早就需要建立家庭,带小孩,并不是周杰伦的粉丝都老了。 退一步说假设所有杰迷的年龄都定格在那个青春年华,放到去年这次超话事件,蔡徐坤的粉丝可能还是会发出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他没有流量数据呢? 很简单,那个时代的追星,根本不是这样追的。 那个年代是怎么追星的?在电脑上下载歌曲,带着mp3到学校,趁着课间时间和同桌一人一个耳机听歌,互相讨论各自喜欢的歌手又出了什么好听的歌,放学路上在路边的音像店买一张偶像的CD,磁带。 对,是磁带,周杰伦作为一个00年出道的歌手,是扎扎实实出过磁带的,如今想起来,确实恍如隔世。 所以00后们根本就无法想象,都说隔行如隔山,然而两个时代的差距似乎不会比两个行业要小,周杰伦的时代的粉丝,不知道什么微博超话,打傍做数据这种东西,顶多在QQ音乐刷刷点击量第一,偶尔去给偶像投投票,有钱的和现在一样追追明星的演唱会,参加歌迷会去接机送机这种。 两代人的不同生长环境造成了这样的误会,也恰恰是这样的误会,制造出了一个渠道,让那些小女孩爱豆们了解到了她们所不知道,不了解的时代,也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有了一个机会,去告诉他们,我们的时代,是怎么样的。 我其实很好奇,那个豆瓣的帖主,在事后在想些什么,她是否终于认识到周杰伦可怕的号召力,完爆自家的粉丝数量,周杰伦是一个时代,并非虚言,更是远远没有过气,他才是真正的顶级流量,而非其崇拜的蔡徐坤。 只需登高一呼就可一呼百应,而不是这样辛辛苦苦专业化的打榜守榜,直接打的蔡徐坤的粉丝退榜了事。记得就在前两天,元旦的时候朋友问我有没有看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说现在都是些演员在那里唱歌,我正好今年没有看跨年。 生活中也认识过一些00后,问他们平时听的是什么歌?回答是网络歌曲。 我都很不理解究竟他们所说的网络歌曲具体是指什么?是我们那个时候的许嵩,汪苏泷,后弦这些吗? 显然不是,他们连潘玮柏王力宏的歌都没怎么听过,许嵩汪苏泷也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网络歌曲,不可能是00后的喜爱。他们所说的网络歌曲,显然不会是我们曾经理解的网络歌曲。 也并不像我们这代人的回答,问我们平时听什么歌,我们会说具体歌手的名字,我听周杰伦,听五月天,听林俊杰,还是听欧美的如后街男孩,林肯公园。或者专业一些,说歌曲的音乐曲风种类,比如我听的是摇滚,是RNB,是嘻哈,还是Rap。 我也曾听说00后吐槽说在KTV看到同龄人唱的都是些啥?都是档次品味极低的一些网络神曲口水歌。 也听到过00后表示欣赏不了周杰伦,喜欢日语歌,或者古风,我当时就回了一句:00后的审美最low。 这一代00后陪伴他们所成长起来的音乐,那种歌曲乐坛的环境,无疑与我们这些与之相距其实并不远的90后,确实有着极大的差别。 且不论孰优孰劣,这种代沟客观存在。 当旧时代的人对新时代的人发出这样那样的质疑的时候,也总有人会说,我们的父母看周杰伦也是同样的不理解,同样的鄙视。 但我想说,华语乐坛的退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历史的车轮并非永远向前,我们可以接受风格的改变潮流的转向,但这不是艺术水平层次倒退的借口。 我这个公众号的介绍也曾说过不只是诗词,纵论天下事,然而我其实没有发过文学以外其他领域的评论,今天或许是第一次。 好的音乐,是可以穿透时间力量,好的音乐人,歌手,同样不是昙花一现,靠流量数据堆砌起来的粉白整容脸。 出道20年,4年不曾发专辑的周杰伦随便出一首单曲,依然可以霸占全网的流量铺天盖地。 出道20年早已结婚生子的老男人依旧可以让无数的自媒体孜孜不倦的宣传怀念那个他所开创的时代。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音乐,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娱乐圈,答案还不够明显吗?欢迎转发
关于文化意义的江南塑造形成过程的一点新思考 此贴要多亏@於菟归山 同学的发帖,给我开了脑洞,让我有了关于我长期深入研究的江南概念的新的思考方向和问题切入的角度。 之前我一般都致力于钻研何处是江南,江北不是江南,扬州不是江南的问题上,对于同样为初始江南的长江中游楚江南的问题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虽然我曾经想到过长江只在下游有分界功能这个问题。 但还是没有深入的往这方面去想,直到今天看到这个帖子,让我突然之间感到醍醐灌顶。 那么就刚刚了解到的思路,做一些我关于这方面的新的思考,这只是刚刚新鲜出炉的我的新的思考,还没有做过详细的考证和修正,有错漏之处是难免的,还需时间打磨。 他的原文是这样的: 荆州一带的长江两岸,属于同风俗、语言、饮食的地区,他们三观接近,说着西南官话,相互认同感强,经济条件接近,他们根本不会在意江北或江南。 长江流经到岳阳,南边有一个洞庭湖,洞庭湖区基本上都是上世纪49后填湖造田的移民,每个县有每个县文化、语言,相互认同感低,也没有形成什么洞庭湖文化。 长江流域大都市武汉,三重镇一体武汉文化,根本没人说江南或江北。 长江经武汉流经九江,很巧有一个著名的大湖——鄱阳湖。鄱阳湖的情况跟洞庭湖相似,鄱阳边上的都昌、上饶代管鄱阳县,语言、风俗各不同,根本不存在鄱阳湖文化。 长江从九江北上南京,南边丘陵大山,江南的味儿开始有了,这片土地受江南徽州文化极深,不少古建筑的外观有着江南的模样。 长江经南京直到出海口,南边有一个大湖叫太湖,太湖流域发现中华文明(良渚文明)源头,还有更早的马家浜遗址和崧泽遗址。春秋时期的太湖流域有吴越争霸。那里的百姓说着一种语言——吴越语,他们风俗同三观近,无论历史在不断地变迁,江南吴侬软语没变,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依在。 太湖流域,隋朝以前多士族,有了科举多进士、多状元,近代多院士。 吴越江南的百姓重文、理性、勤奋。饮食清淡,做事匠心。 洞庭鄱阳除了地理位置是长江南边以外,有自己的特色吗?难道嗜辣也算是特色吗! 说起吴越江南,马上让人联想到烟雨蒙蒙撑着油纸伞的少女在悠长的雨巷,说着吴侬软语枕着河边的小桥流水人家,今晚听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 而我在原贴的做出的思考回复如下: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以前学历史的时候就听到过一句话:长江的分界功能只在下游。 中游上游的长江并无什么明显的隔绝,分界的功能,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军事上。 中游湖北长江并不是防线,防线在襄阳。 再上游到巴蜀就更与防线,隔绝之类的作用无关。 沿江的大城市如武汉,重庆,都无所谓什么江南江北的差异,文化上并无什么不同。 而长江在下游变成了长江-淮河的守江必守淮的军事防线,同时也构成江南江北民系文化的不同差异,尽管在北方移民的持续冲击下江南沿江一带与江北文化也趋于一致,但在腹地依然保留区别极大的文化,造成两岸人民对于南北差异的认知。 还有一点也说的对,太湖流域,环整个太湖塑造成型了一体的文化,这种文化构成了太湖流域人对于江南认同的一致性这其实就是根本性的原因,为何文化上的江南越来越趋向于向东,向下游收缩的原因所在。 这实际上与吴语区地处江南,和江北族群在漫长的历史上形成的族群心理的分野有着极大关系。 —————————————————————————————————————— 之后我回复一个江西吧友的发言,众所周知江西吧友也一直对于吴越江南在江南话语权的地位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不满,江西得名于江南西道,理论上是江南的正统继承人,但为何江西的江南属性在现在看来并不是那么强烈呢? 之前的我,包括对于江西,湖南,江南三大名楼之类的东西我也无法做出很好的解释。 但是,在今天这个帖子的启发之下,我突然有了思路可以去试图解释这一种现象的出现。 ———————————————————————————————— 长江既然是从下游开始才有分界功能的,众所周知长江的下游自九江湖口始。 也就是从九江到南京一线长江向东北斜流才有所谓的江东,江西的称呼。 而江西在长江下游只占了湖口,彭泽两个县的岸线,岸线极短。 而且江北岸的安庆西部还是赣语怀岳片,是赣人北上形成的,所以在江南江北并没有形成大的文化差异,两地同属于赣语族群,南北两岸的对立情绪并不强烈。 这也很有可能就是为何江西虽然名字继承自江南西道,但却在江南概念文化上并不突出的一个原因。 而再往下,自安庆市区开始,江淮,吴两大族群开始隔江对峙,二者江南江北的族群意识分野才开始明显出现,在太平天国以前皖南除沿江少部分地区外都是吴语区。 同样,为什么赣东北属于徽吴文化的景德镇,婺源,上饶等地也被视为江南,而外界对于赣语区的江南概念就不那么浓厚,同样与族群的心理意识归类和分野有着很大关系。 楼主一开脑洞,果然分析问题又能有很多新的看法。 —————————————————————————————————————— 那位江西吧友的观点认为,江南概念的得名与知名实与吴语区无关。 但我现在的看法认为,文化江南概念的塑造成型,恰恰与吴语区,吴文化地区所在的江东地区的地域,地理,历史,军事等等多方面的区位因素存在着巨大联系。 这也是为何江南,从初始的一个泛指长江以南,包含长江中下游,乃至于少部分上游的概念,而逐渐浓缩提炼,演变为一种指代江东吴越地区的文化概念的重要原因。
初冬江南的凌晨到早间,总是大雾弥漫 从后半夜开始雾气逐渐聚集,浓厚,直到上午才逐渐散去。尤其在夜晚给人一种氤氲包围,恍如仙境的感觉。从秋季开始早晨就开始会有雾气出现,但还是要到初冬时节,12月份的时候雾气最浓最明显。到早晨雾气累积到最浓的时候连对面只隔十几米的楼都看不见,能见度降到极低。 注意这是雾,不是霾,是白色的,也没有刺鼻的气味,是南方江南湿度高多水汽的体现。 等到真正进入稳定的冬季,1,2月份又没有这种浓雾了,所以江南的浓雾多发生于秋冬时节,尤以秋末冬初为盛。 雾和霾的区别还有一点,雾气往往只在后半夜凌晨生成,因为这个时候水汽浓度高温度最低,在早间达到峰值,太阳出来以后就逐渐散去,因为温度升高了。 而霾则是污染物,在白天就会形成,而且经久不散,大太阳也是很重的雾霾。 雾和霾是两回事,早年命名雾霾这一名词导致雾霾不分,气象学家就主张更正雾霾这一误导性的称呼,改为灰霾更合适。另外的区别我上面已经提到,雾是白色的,无味,而雾霾灰黄色,有污染,会有刺鼻的气味,雾气的颜色更加纯净,而霾一看就让人很不舒服。 现在是九点半,雾气已经全部散掉无影无踪了,七点的时候连对面楼都看不到。 太阳出来以后就雾就散了,所以不是霾。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