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luludexin
shiluludexin
关注数: 63
粉丝数: 77
发帖数: 2,065
关注贴吧数: 10
求各位经验吧友们帮我鉴定一下 我是新手,偶然看到元宝鸽图片便喜欢上了。前几天在网上买了一对白色元宝鸽,可是公鸽子不到三天就得嗉囊炎挂了。后来又在同城鸽友买了一只公的,这只灰色公的身体看似强壮。不知道这两只鸽子是真的元宝鸽吗?灰色是公白色是母吗?谢谢赐教
鸽吧里的朋友们帮我鉴定一下 这两只鸽子是我从两个人手里买的,原来在网上买一对白色的元宝鸽,结果公的到家不久就得嗉囊炎挂了,后来又在同城买了一只,卖鸽人说是公的。我也不敢确定,灰色的很健壮个子明显比那只白色的大。爪子也很粗壮。鸽友们帮忙看看是不是一公一母,顺便看看是真的元宝鸽吗?能看出来年龄吗?我是新手,谢谢😜我上图
评剧和豫剧到底哪个剧种令人担忧因为最近在快手和火山上看到很多 评剧和豫剧到底哪个剧种令人担忧 因为最近在快手和火山上看到很多关于评剧和豫剧的小视频,这两个剧种视频比较多。于是发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豫剧演员年轻的要比评剧多很多。评剧演员不是岁数太大,就是体态臃肿,而豫剧男女年轻演员都很多,看着有活力,也看到希望。目前豫剧的年轻演员就像评剧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样多,看着评剧有点青黄不接。而且目前各个小基层剧团的演员,表演唱比较粗糙,缺少细腻感。真的希望评剧团队快壮大起来,国家改善戏曲界政策,吸引更多年轻男女参与进来。
冯玉萍和曾昭娟两位老师哪个唱像花派 前两天我在戏缘看了曾昭娟老师在戏缘举办的2017年度戏曲总决赛任评委,主持人参赛的王进和曾老师同唱”绣鞋记”大堂那段,曾老师示范清唱了开头几句,我听的浑身都起鸡皮疙瘩,我这个喜欢喜评剧的都听得特别不舒服,说心里话真不如王进唱的听着舒服。伶人王中王,曾老师和冯老师都去了,她们两位都唱花派有名的代表作——牧羊圈席棚一段了,虽然曾老师唱的是自己的代表作‘’赵锦堂‘’但是整体上听着就是不如冯玉萍老师唱的给力,那种算是花派疙瘩腔的声音发出来,反正我听着都十分的不舒服。不知道朋友们是啥感觉。
评剧吧为什么变得冷清了 评剧吧就像评剧爱好者的家一样,凡是喜欢评剧的人会经常光顾评剧吧,都希望从吧里找到或者听到自己想知道的,想听到的,吧友们虽未谋面,但是却因为有了评剧的牵线,成了像亲人一样的朋友。不过现在评剧吧冷清多了,起码给我的感觉是如此。冷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新帖子不多。第二是恢复帖子的人没有了以往的积极性,现在的评剧吧既【和谐】又【太平】,少了如火如荼的争论,多了沉默却少了生机。是帖子不够吸引人还是激不起评剧爱好者的兴趣呢?是评剧缺乏让人心动的素材呢?还是戏迷朋友们吝啬的自己笔墨口舌呢?我觉得贴吧不能怕争,更不能怕吵,因为有了争论才能知道有人在真正关心,但是不能人身攻击,文明争论。吧主和吧友们要热情点,发个帖子死气沉沉,慢慢的发帖自己都没有积极性了,都成了看客岂不是有些悲哀吗?
唐山评剧票友大赛可以个人名义报名吗 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名额,可以以个人名义报名吗
戏曲的春天来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iqiyi.com%2Fw_19rtd504bh.html%3Fdummy%3D&urlrefer=9cab87590e5e55c33f8d1b787badb1bf
河北省承德市评剧团新编抗战评剧【打狗棍】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77%2Fv_MTQwMDQxNjgy.html&urlrefer=2d805ab56bc5ee1f6578f88aeca5a674
承德市里哪里有卖质量好毛笔的 我想买勾线笔,小叶筋之类的?先谢谢啦!
评剧界谁能摘得改版【梅花】的戏曲第一个大奖呢 中评我真希望孙路阳,王平,王丽京三位老师能有拿到的。天津的王云珠。沈阳吴丹阳老师。
评剧真应该向豫剧学习 学习什么呢?学习豫剧的【梨园春】不管怎么说,豫剧戏迷实力还是很大的,主要的实力体现在有大部分年轻的戏迷涌现,那么多小戏迷涌现给豫剧增添了新的血液,让豫剧青春活力倍增。评剧戏迷不少,但是分布比较广,年轻的比较少。豫剧有这么多年轻戏迷那是【梨园春】的功劳,梨园春把戏迷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都给挖掘出来了。评剧就没有这么幸运,评剧没有这样一个平台。 虽然现在的梨园春办的有些走样了,但是还是给豫剧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河北宽城评剧团【李三娘打水】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ODExMTMxMjI0.html%3Ffrom%3Ds1.8-1-1.2&urlrefer=ab2f93bbb7b0e37eded8bc47a9d4c7d6
流派继承者怎么【跑】才能追上老师呢? 中国戏曲流派纷呈,各个剧种都有自己的名片代表式人物。这些创派宗师都成了流派继承者不可逾越的高度。单单的说评剧流派宗师,人家唱的的确是美,让人有爱不释手、百听不厌的感觉。更会不由自主的拿这些大师的经典完美的唱腔去衡量后辈那些继承者。 大师是怎样炼成的?的确,大师们的确有他们的过人之处,有他们牢不可摧的演唱基础,那是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下炼成的,那个时候谈不上现在所谓的科学发声,那纯粹是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而言传身教,就这些扬长避短的宝贵经验也让那些大师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我自己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一派宗师,是和他们在形成流派之前,也是根据自己嗓子高低条件,扬长避短地利用自己的嗓子分不开的。他们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嗓子,怎么唱才能唱出自己的特点,唱出美感来。因此,评剧诞生了很多流派。 因为好多原因,致使现在的年轻后辈们只能跟着流派走了。貌似在戏曲界不加入个流派就很难生存下去的样子,这算是大势所趋的弊病吧。单拿现在评剧界里的王平、王晓凌和小玲玉三位比较出色的旦角演员来说,他们三位都有自己的特色嗓音,而且是很容易让人接受的唱腔。我觉得他们如果按着自己的特色发展会很好,在实践中很好的利用的自己特色,强化自己的特点,会越来越好。如果加入了流派,肯定嗓子发声会改变。如果只是借鉴流派的演唱方法,而不改变自己的特点还好。可是作为一个流派继承者,这样恐怕又很难,加入了流派你就该唱本流派的戏,人不是机器,开关左面开是唱花派的,右面是新派的,上面是白派的,下面是韩派的。嗓子也是天生赋予的,如果你违背了上天赋予自己的好条件,那么自己曾经的长处也变成短处了。目前有几个大师的亲传弟子,唱的的确是棒,但是感觉平时他们说话都挤着说了,是不是学了太投入造成的呢?也许是我自己的错觉吧。 在举个例子,我认为黑评的赵立明是继承张派最成功的,他的嗓子就是为张派而生的。我觉得后辈们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如果自己的嗓子真的和大师的比较接近,就可以宗其流派,还有自己没有特色的也可以宗其自己可以学的流派。有自己特色的呢,就要让自己的特色健康成长,好好雕琢自己的特色。
各位是怎么看刘萍老师版本的【朱痕记】 评剧名家刘萍、马泰、刘淑萍版的【朱痕记】我特别喜欢,虽然这是一出白派戏,但是有马泰和刘淑萍两位评剧大家的加盟,让这出戏又锦上添花。青衣、老旦、老生都有出色的演唱。刘淑萍老师的朱母在牧羊山和结尾的两段唱,特别好听,刘淑萍老师把西路评剧加了进去,那是相当过瘾了,台下掌声就知道魅力了。不能不说马泰老师的朱春登,特别是【望坟台】成了马派的经典唱段。刘萍老师的白派我是认可的,所以特别喜欢刘萍老师的唱腔。刘萍版的【朱痕记】和小白大师版本的在唱腔上多少有点改变,但是我觉得是很好的。 我觉得这个版本的就是个综合美,因为听了刘淑萍老师的朱母抓人的唱段和马泰老师的精湛演唱,不管听花淑兰老师和小白大师版本,起码朱母和朱春登我会用刘淑萍老师和马泰老师的演唱去衡量。可能是他们两位的表演太完美了。
原地踏步的评剧【流派】 中国评剧流派里面发展最好的就是新派和花派,有弟子再给注入新的血液,也就是在创作新的作品。白派和洪派,魏派算居于第二吧,白派王冠丽老师和洪派张俊玲老师还有魏派孙路阳老师虽然自己创作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还是有的。其他的流派如马派,张派,韩派,李派,筱派,鲜派等几乎是原地踏步,新作品没有而且经典作品也很少复排演出。 魏派只要【秦香莲】不在舞台上绝迹,魏派就消失不了。同样,张派只要有【花为媒】张派也不会消失。但是马派和筱派、韩派、鲜派就显得可怜多了,也比较危险。特别是马派更让人担忧,目前成了可有可无的流派了,再传弟子应该是没有吧。
为什么白派评剧名家刘萍老师不怎么收徒弟呢 谷文月老师目前又在赤峰收了徒弟了,为什么刘萍老师很少收徒弟呢?
看中评【母亲】认子一段你是什么感受 单拿【认子】这一段来说,完整的看下来,内心就两个字【感动】。不单单是王平老师唱的打动人,还有她细腻的表演和两位饰演【儿子】演员的天衣无缝的配合。就是这重要两点------表演和唱真正的融入到一起了。让看者的情感不往外跳,而是随着剧情发展而深入其中。有些戏,当你刚刚随着演唱走进戏里了,但是因为某一个音乐或者离谱的舞台表演,会让戏迷一下子又从剧情中跳出来。 由于我们的业余生活太绚丽了,单拿影视剧这一块来说,让人们的视觉和审美都疲劳了,狗血剧情太多,刚看到头结尾都想到了。那些编剧都恨不得把脑汁用尽,想些有创意的东西出来。评剧【母亲】剧情算不上独特,从戏里也能找到很多类似的影视剧情。但是,演员的演和唱的有利结合给了剧中人物赋予生命,看似平凡的戏而不在平凡,让戏迷乐意去欣赏,哪怕是剧情都熟悉的不能在熟悉。戏曲和影视剧不同的地方是,戏曲不但有剧情还有独特的唱腔。唱腔是为剧情服务的,如果没有动情的演和唱,恐怕很难打动生活在灯红酒绿文化下的麻木之心了。 没有看到整出的戏,但是如果单从【认子】这一段来说,这出戏应该能成为精品。
评剧是什么 “味” ? 喜欢评剧的人很多,不过我想谁也说不出评剧到底应该是什么味道,评剧的味道是看不到的,用嘴也尝不到,但是,评剧能用耳朵分辨出来。所以把新凤霞和小白玉霜那一代大师们的脍炙人口经典之作,称之为评剧,我想会有百分之百戏迷认同。 不否认白玉霜和刘翠霞那一代的艺术家唱的不是评剧,虽然他们也是一个流派的宗师,也曾大红大紫过,但是,那个时候的评剧和新凤霞和小白玉霜这一代的评剧相比较还是青涩了些,就像没有完全成熟的果子。说说现在的评剧,只能在院团的牌子上找到“ 浓厚” 的评剧味儿,【某、某、某评剧院或者团】 看一出新编的评剧,我想大多数评剧戏迷都在拼命的用耳朵寻找评剧味儿,因为是他们在用【评剧】这两个字来演绎什么故事,所以戏迷们才掏钱来欣赏的。没有做过调查,但是我敢肯定,现在的戏迷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喜欢上新凤霞和小白玉霜、花淑兰等一代评剧艺术家的作品而喜欢上评剧的。培养戏迷很重要,但是也不要丢掉戏迷。我觉得专业院团和名家、作曲们,你们一定要拉着戏迷一起走,不要只顾自己在前面跑。就像一条不熟悉的崎岖山路,领头的司机大哥不要太自信了,娴熟的驾驶技术,不代表你不会翻车。不要和后面的司机兄弟拉的太远,万一你跑的离集体太远了,出了个闪失差错,想让人救你,都来不及了,哪怕是简单的拉一下,望着空旷的四周你只能干瞪眼。 评剧院团的领导、编剧、作曲必须明白,自己创作的新作品是演给谁看的。戏迷真的很爱很爱评剧,希望真的能看到演员演的是戏迷所想的,更是想看的,耐看的,看了一次还想看的。真要是这样发展下去,我就不信,我们戏迷的耳朵那么难伺候,戏迷更不想给评剧院团领导、编剧、作曲施压力,谁都不容易,戏迷就是想让自己喜欢的评剧能茁壮成长。 就这么简单。
刘秀荣老师排的新戏依旧【活着】 评剧名家刘秀荣老师是新派的优秀传人,她也给评剧争了很多光。也创作出好几出新戏,灯魂、胡风汉月、梦断萧墙、宝玉与黛玉等,还有改编的评剧传统戏——马寡妇开店,唱出了地道的新派味道。 刘秀荣老师前几年的创作的新作品是和沈阳的评剧名家冯玉萍和天津的评剧名家崔连润是成三足鼎立的。连中评和这三个评剧名家作品来比较都有些黯然失色,一个省级分院团和沈阳评剧院和天津评剧院平分秋色,可以看出刘秀荣老师所在院团的实力可见一斑。 检验一出排演的新戏是不是【活着】就要看看她有没有经典段子被戏迷喜欢而传唱。而不是,很快就压箱底去了。喜欢刘老师的戏,有评剧味儿,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我希望刘老师辛苦辛苦在排一两处经典评剧出来。
【一枝独秀】应该算是一种【病态】 说病态,就要说想当初新、白、韩、花、筱等那些老艺术家的年代,按理说不应该总和那些大师级的艺术家作比较。但是,弊病发生了,不能不提一下。 首先,那个年代的艺术家的艺术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品】,在艰苦的条件下精雕细琢,给评剧带来了空前的辉煌。用百花齐放不足为过,就是那些二三流的剧团也都是人才济济,都有自己的粉丝团。 现在呢,大多数院团是一枝独秀,院领导也不知道为了什么,拼着命的为一个演员【锦上添花】,今天准备给他拍一个新戏,明天准备给他在弄出精品,后天在给他弄出得奖的。一些本来有条件的好演员就这样等的人“老珠黄”,没有在拼搏的条件和资本了。 想当初,就拿中评、天评、沈评这三个评剧大院团来说,那些大师们,哪个没有自己的 一大批代表作?新凤霞、小白玉霜、马泰、魏荣元、李亿兰、鲜灵霞、六岁红、新翠霞、花淑兰、韩少云、筱俊婷、莲小君。。。。。。等等,还有好多。 不错,随便拿出一个流派来,我想戏迷们都是无比喜欢的,但是那些大师们创造的流派早已经成了评剧的基石。都是评剧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这些艺术家貌似打造成了一个完美的【大评剧】。所以戏迷们是希望评剧百花齐放。 得瑟这么多,不管各个院团领导是有意还是无奈,戏迷就是希望多给其他流派演员一些戏可演。不能让一个很完美的桌子,缺了角,缺了腿。
【梅花奖评比】没有评剧参加和【拼爹】有关系吗 看这次梅花奖评比剧种单子,竟没有评剧参加,觉得相当失望,中评有孙路阳、王平、王丽京。沈评有吴丹阳,天津有王云珠等等,哪个不是现在评剧的顶梁柱啊?有些机会这次失去了,就是一辈子的事儿。虽然这些艺术家也都评剧界的响当当人物了,虽然梅花奖也不是唯一鉴定一个演员演技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评剧还是需要这份殊荣的,这些名家也需要这份荣誉和肯定。因为他们的确是中国戏曲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剧文林和王冠丽等名家都是评剧界的响当当人物,他们的表演和演唱都是公认的超级棒。但是多少还是有遗憾在里面的。
评剧界老一辈的评剧名家都谁没有子女啊 我知道小白大师没有,六岁红老师好像也没有,洪影老师也没有,其他还有吗
你是因为哪个【流派的美韵】而喜欢上评剧的? 我是喜欢小白大师的【秦香莲】喜欢上评剧的,因为那个时候话匣子和收音机里几乎播放的都是【秦香莲】,就这样紧跟着新大师的【刘巧儿】、【花为媒】又能经常听到,所以慢慢的加深了对评剧的喜爱。那个时候,叔叔、大爷、大娘们呆着没事或者说笑话的时候就爱哼哼几句,或者用戏里的词用到生活中,因此让我对评剧又多了份喜爱。例如,我印象里最深的就是我小姨在我家呆着的时候,因为姥爷、姥姥去世的比较早的原因小姨从小就爱在我家呆着,小姨大我11岁,小姨老是逗我,我生气了就往门外走,于是小姨就半说半唱的学着【花为媒】里的李茂林;“你早就应该走,还得等半天。。。。。”。当时都让小姨气的我走也不是占也不是,现在想起来比较好玩。 上了初中时候才慢慢的在市面上看到有卖花淑兰大师的【茶瓶记】这出戏,真正遨游在评剧海洋里的时候是上网之后,才更多的了解评剧各个流派的特色还有其他没有形成流派的但是知名度很高的艺术家,从而喜欢上了评剧的几大流派,和那些没有流派的唱腔、戏、和艺术家本人。这些艺术家让我欣赏的唱腔美感在我的心里都是完美的。我品戏不品人,我关注的是他们的流派特色,特别是演唱特色,舞台表演我就不是很关注,只要是自己喜欢听的就可以。随着岁数的增长,也明白了一点,这些艺术家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说白了他们也是普通人。从古至今,不管是将相还是王侯,诗人画家,普通百姓,谁是完美的?没有,真的没有。名人也许比普通人多的是累,心累,为自己已经打出【牌子】去的形象端个架子,戴着一个假面具而已。 也许地域关系,也许是宣传关系,也许是小白大师和新大师的确在评剧界影响广泛的原因,我就是这么喜欢上评剧的。在我的心里,不管是不是有流派或者还是没有流派的一些老艺术家我都喜欢,听着哪个真正唱评剧的艺术家的戏我都是种享受。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有了评剧的辉煌成就。
河北宽城评剧团也改制了 本来一个很不错的县级评剧团,也名存实亡了,十来个有编制的演员,都五十来岁了,他们现在也都退休了。一个行当比较齐全的剧团就这样剩下几个临时的了,恐怕很难撑起来了。退了休的这些演员还欠他们好多工资呢,一年才发两三个月的工资,挺可怜的。但是更觉得可惜。
是不是马派也要在中评消失? 现在的中评白派没有了,马派就剩张文鹏老师了,可是也没有给他拍新戏,张文鹏老师眼看也退休了,看来马派也没有人继承了。中评看来要走无流派的路子了,新派看来也要被替代掉,将来在中评很难听到正宗的新、白、马流派了。
到底什么样的【评剧】才是戏迷喜欢的? 单单中国评剧的几大流派亲传弟子人数很多,新、白、花、魏等流派弟子也的确都排了自己的新戏,由于开派宗师的光环太耀眼了,所以他们的弟子作品总会数让戏迷和业内人士挑出很多【不足】。 的确,那个时候的不管是表演团队和领导团队,还是音乐创作团队,那是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唱的是评剧,伴奏也是评剧。 在我的心里,评剧音乐的美不亚于那些宗师唱腔的美,一些特评剧特有的经典过门,让你一听,精神为之一振,心里贼拉拉的舒服,加上那些大师级的天籁嗓音,那就是珠联璧合,严丝合缝,哎呦,那怎是一个【美】字可以形容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些戏还是走的老路子,变化不怎么大。现在的评剧不但半天才欣赏到一点评剧味儿,而且一些艺术家的功力真的不够,嗷、嗷的半天,也听不清唱的是什么。也许是嘴皮子太溜了,也许伴奏太大了,字幕没有看完没明白就是下一句了。 评剧的音乐就是评剧的魂,评剧的音乐也是评剧区别其它剧种的符号。现在不单单咱们评剧在反应这个问题,豫剧黄梅戏都失去传统的多,走的歌剧的路子。
网上有这出戏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oNjWpGQFosA%2F&urlrefer=d7d2d231810f0945f22c15fb180251b1觉得很好听,是中评演的,还是头一次听说的。
山后路口的电子屏早晚得【闯祸】 山后路口的电子屏播放好像是宽城各个路口违规录像,我每次坐车都会不由自主的看几眼,没有看几眼车就到路口了,万一哪个司机不留神看了,正好赶到路口有车过来多危险啊,要想普及交通教育知识啥的,可以在广场播放,那里人多,还不至于出危险。
宋丽也成立【宋派】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5a8ad75c0102v3du.html&urlrefer=bf9b397987f2a80dc414251f78a59e5d
戏迷朋友们除了唱评剧你会唱歌吗 看到好多艺术家这一辈子只会唱评剧,他们真的是以评剧为生了,如果半路改行恐怕生计都是问题。虽然我们戏迷有正当的工作,对戏曲只是业余喜欢。但是我也只会唱两句评剧,歌曲唱出来都是评剧味道,所以我现在根本不唱歌,甚至几乎不听歌。你们呢?
这段视频是新凤霞大师最后一次演出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Xs3Xy2rBsrk%2F%23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YnqdUm4nDws%2F&urlrefer=850142d75bb3411d73368470a2a28f8a这段是新凤霞大师1991年演出的,嗓子明显不行了,看着心酸。
评剧【借窝下蛋】感觉挺好的 这次评剧节涌现出好几个大院团评剧名家到一些兄弟院团演出,这种【借窝下蛋】方式让优秀人才不在囤积高阁之上,而是借助兄弟院团发挥自己的能量,也让兄弟院团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天评和中评的赵斌和张秀云两位老师到迁安评剧团演出【燕赵汉子】,中评的花脸名家孙璐阳到凌空演出【大汉名臣】,中评宋丽、张超群两位老师到廊坊演出【三寸金莲】。如果本院团能给演出机会,谁会去外地演出参赛啊!
张俊玲老师版本的《御河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zUxMjYxNDQ0.html%3Ffrom%3Dy1.7-1-86.4.26-1.8-1-2-25&urlrefer=0e644cdf6d421a44a5df318af61bda80张俊玲老师就是棒,唱、念、舞都是你那么潇洒到位,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听剧文林老师的段子都入迷了 剧文林老师的嗓子太好了,啥段子到他嘴里一唱味道都那么好听,不管是传统的明的还是新创的段子经他一唱都那么迷人好听。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yypjy.com%2Fa%2Fzaixiantingxi%2F2013%2F1118%2F5748.html&urlrefer=cfcdde45b9b2d9c3e8dbeef5baff3945
为什么评剧《包公赔情》不复排 评剧《包公赔情》不但是评剧的经典之作,也是评剧大师喜彩莲和魏荣元两位贤伉俪携手合作的一部。这部戏是老旦、花脸并重,特别是叔嫂对唱那段特别的好听,还有【蒙嫂娘】一段都是相当经典的。为什么中评不复排?这出戏还是有很大挖掘地方的,评剧电影《包公赔情》这出戏比较短,可以前 后弥补啊,打造成经典之作。
【电影】和【电视】哪个对评剧更有利 毋庸置疑的是目前电影没有电视影响面大,起码我是这样感觉的。小时候的电影【独霸】人们业余生活的时候过去了,想当初哪里有电影,人们很早的就到银幕前等候,哪怕是寒冬还是酷暑,都阻挡不住人们的脚步。新凤霞大师也凭着两部评剧电影《花为媒》、《刘巧儿》被人熟知而享誉全国。还有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女驸马》、《天仙配》、《牛郎织女》三部电影,让她把黄梅戏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随着电视逐步进入平常百姓家后,电影慢慢的淡出了百姓的生活,人们可以在热炕头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虽然现在电影在大城市依然有市场,但是乡下几乎无人问津了。特别是网络流普遍后,人们可以随时看自己想看的。 评剧要想扩大影响力,多想办法在央视播放,还是比排电影还是好处多多的,因为看电视的多,也方便。电影首映后,电脑上也差不多能搜到了,本来戏迷不太多,看电影的也不会太多。不过评剧也需要这样的一个媒体去宣传,起码能证明我们评剧有这样的拍电影实力。 我发此贴的目的不是抨击评剧电影《牧羊圈》的拍摄,我就是有感而发,我们更应该抓住在央视多表演的机会。
评剧【春香传】和其他传统评剧的区别都是什么 虽然我没有看过和听过新大师的代表作【春香传】的全剧,但我从某一段中却领教到了这出戏的高难度。起码我听的段子就像【评剧的轻音乐】,传统评剧味道不是太浓厚。【春香传】这出戏也就是新凤霞和张德福两位大师能演出她的精彩,演唱出她的韵味。首先新大师嗓子甜美无与伦比,还有新大师就是评剧的名片,而且这出戏的音乐和唱腔的‘美’算是珠联合无与伦比。这出戏要是现在的一些演员首演,肯定拍砖的人不少。 这出戏和其他评剧传统戏和现代戏大不相同,能驾驭这出戏的新派弟子恐怕很难找出。说心里话我希望这样的艺术家出线。
我就纳闷了,要说嗓子嗓子条件不那么好,为啥唱的这么好听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bop3eftIFUk%2F%3Ffr%3Dundefined%26referrer%3Dhttp%3A%2F%2Ftieba.baidu.com%2Fp%2F3147011704%23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RkcXzOBtxPo%2F%3FFR%3DLIAN&urlrefer=34972d39bacf60f51efba7680f669f26 老人家都这个岁数了,但是不管唱哪段都好听,尽管录音质量不好,但是味道忒醇厚。现在的演员嗓子又尖又脆,但是我还是喜欢这样像陈年老酒一样的嗓子。
不同版本的评剧《井台会》你喜欢哪个? 中评的刘慧欣和齐建波的我觉得很细腻,齐建波把小王子演的活了,刘慧欣的李三娘很快就把观众带进了剧情。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pps.tv%2Fplay_3DOR0E.html&urlrefer=12f5459d5fe5ecb43d945b2d5efc1e2f
刘秀荣老师2007年的《乾坤带》 新派味道浓厚,很喜欢。可惜咋没有金水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34%2Fv_MTE1NDM2MTM1.html&urlrefer=f14e85fb510eb0f3e98dc8df168ffe47一折,还有【满园春色】也都没有。
河北省宽城县评剧团演出的几个片段录像 现场听着还是很好的,特别是主演。录得质量还是不太好。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zI4MjUwNTEy.html&urlrefer=9ebc2d188790aa52cf8f943f29037ae7
【张羽煮海】我觉得刘淑琴老师比刘慧欣老师唱的好 李亿兰老师的代表作【张羽煮海】好的自不必说,其传人刘慧欣老师唱的也很好,但是较新派弟子刘淑琴老师还是差些,刘淑琴老师的嗓子比刘慧欣更接近李亿兰老师,听刘淑琴老师唱这段,能听出里面有李亿兰老师的细腻和委婉,嗓音不急不冲运用恰到好处。其神韵和李亿兰老师极其相似。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vGxDnWe7Ius%23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lulvNWZBBnU%2F%3FFR%3DLIAN&urlrefer=4c54719916a41a0f75e95c68d6fe7e31
宽城三大公园哪个比较有情调 西山公园比较闹腾,周六周日就是孩子天下,算是体育运动场所。 文笔峰,有曲径通幽处的感觉,几座楼台亭子点缀在松树和其他树木之间,感觉还是挺好的,较西山公园有些情调。 泽园,我认为是比较不错的一个地方,靠着山临着水。园里的树木成林,分成几个版块。晚上还有灯光,我最喜欢泽园。
今晚的评剧【珍珠衫】谁比较出色 白派团今晚的评剧【珍珠衫】我及时打开电视看了,首先感谢央视给评剧演出机会,其次感谢王冠丽老师和其他评剧名家的精彩演出。这次的评剧【珍珠衫】应该是同剧目同一个剧团第二次在央视播出,可喜可贺。 说下一扣题的话吧,王冠丽老师演唱特色依旧,也许是个人嗓子条件就这样了,也许是岁数关系吧,低音地方有几处如果不看字幕听着有些模糊。总体听着让人比较憋的慌,有自己替她喊出去的冲动,如果王冠丽老师的嗓子能唱出亮音儿,音色方面多些起伏跌宕我自认为她是最完美的白派传人了。 王文涛老师马派老生味道比较浓厚,小生味道还是差些,王文涛老师演唱的马派特点和马惠民老师比较像。其二化出妆来也还是显得老了。 其他两个演员王云珠和滕建东听着比较舒服,我觉得王云珠和滕建东两位老师的演唱比王冠丽老师和王文涛两位老师稍微出色。白派团真给力,为评剧培养出这样两位出色的人才来。 【珍珠衫】我听过石家庄青年评剧院的徐金仙和剧文林等老师的演出视频,徐金仙老师唱的很给力,嗓子脆亮,听着很过瘾。
评剧马派老生真的要‘“空前绝后"了吗 马泰老师创造的马派声韵,不但影响了整个评剧界,也给戏迷留下了很多经典唱腔。更可以自豪的是,马泰老师改变了评剧完全以旦角为主的过往,生角也可以挑梁唱主演了。这种突破可惜的是只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暂,如昙花一现,随着马泰老师退休后就终止了。本来发展势头比较良好,但是现在又回归以旦角为主了。如果没有特别过硬艺术魅力的老生浮出水面,看来很难再突破这样的局面了,目前最出色的的马派弟子张文鹏老师看来就等着退休了。等他退休了,现在还真没有地道的马派弟子出现。小生的舞台生命力应该是和旦角一样强盛的,只要有优秀旦角就少不得小生演员,什么时候”绿叶“是不能少的。花脸恐怕也不会少,评剧《秦香莲》是评剧的看家戏,这出戏在戏迷的心中根基比较深厚,虽然这出戏以评剧青衣为主的戏,但是因为魏荣元老师演唱魅力太吸引人了,因此这出戏魏派也算是占据了半壁江山。魏派花脸可以胜任戏曲里各个角色,比如武将(花脸)如曹操一样的奸臣官宦等。需要老生的戏也不少,但是马派老生应该挑梁唱戏,一些老生戏虽多但是不一定用马派来唱,目前马派势头看着挺可怜。马派弟子也算是不少,但是没有把马派艺术给真正延续下去的。中评可以让白派在中评绝种,马派更不在话下了。
《杜十娘》里的李甲和孙富你觉得人品好点的是谁? 如果杜十娘把百宝箱拿出后,李甲见到宝物会和杜十娘好多久? 李甲为了钱财和怕家规不允许娼妓进门而弃了杜十娘,而孙富是垂涎杜十娘貌美而花钱用计谋拆散杜十娘和李甲的婚姻,稍微的比李甲好点。
赵岩来‘中国评剧院’是输还是赢 看了些赵岩的一些资料,他的豫剧不管是唱还是表演都是很潇洒飘逸帅气的,前无途量。如果他真的到中评了,我也真的为中评高兴,戏曲界知道改变剧种的艺术家有, 李亿兰老师,原来唱京剧的,黄梅戏名家王少舫听说原来唱河北梆子的,真的希望赵岩能把评剧小生好。 但是 ,中评不要毁人才,不要把挖来的演员弃之高阁,好像评剧名家周连生和赵丹红老师从长春评剧院到中评就没有多少演出机会。要多给他演出机会,不要让戏曲界同行讥笑堂堂的【中】字当头的评剧院糟践人才,赵岩也是年过而立之年了,现在正是好时候。
发一段自己的小生唱段《夸花翎》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fc.5sing.com%2F12481726.html&urlrefer=75a14b141460e1824bb67165142e1fe5###不知道能不能听到,希望朋友指教,里面有好多问题的。
评剧这样改革唱腔倒是很值得借鉴的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ku6.com%2Fshow%2FJy-FkExgXHGjyUYtl7nqGQ...html%3Fnr%3D1%26from%3Dmy&urlrefer=5e68c465f446ffb8639f457b6c45a046这段是谷文月老师的【牡丹仙子】中的一段经典唱腔,很好听。这里有【花为媒】里的曲牌,‘牡丹仙子’这出戏毕竟是新戏,但是借助了‘花为媒’里的 玫瑰调吧,一下就把听众和这出新戏的距离拉近了,毕竟花为媒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而这段玫瑰调放在牡丹仙子这出戏里恰到好处,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 现在所谓的作曲家,就知道扬鞭催马的往前跑,不分清前面的道路哪条是该走的不该走的。
赤峰评剧团来宽城演出了 二月十九是庙会,赤峰评剧团在这里演出了几天。
评剧和黄梅戏小生的嗓子是在戏曲界里小生中最阳刚的吗? 我听了京剧、越剧小生还有其他剧种的小生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媚气,也许评剧黄梅戏的小生嗓子都是本嗓吧
剧文林的小生名段是流行最多的吗 自我感觉剧文林老师的嗓子不是纯正的小生嗓子,而是介于小生和老生之间的嗓子。但是,凡是经他唱出来的段子都那么耐人寻味,百听不厌。不但有粗狂美,也有阴柔美,绕梁三日,能高入云,低能入地。渡雀河、夸花翎、绣红旗、好妈妈、一见花翎出言冷、王俊峰见牙齿、对孤灯、哭玉蝉等等。不能否认的说他拓宽了喜欢小生戏迷的选择空间,他丰富了评剧小生原来比较单纯的唱段。虽然他在和曾昭娟版本的《赵锦堂》望坟台一段和马泰老师有区别,但是他的唱法也容易让人接受,听着依旧那么好听。 我觉得他和刘秀荣老师比较像,哪里像呢,就是他们不管是自创的新段子还是经典老段子,都能被戏迷喜欢,更喜欢传唱。 虽然他不是梅花奖获得者,但是一点也不比梅花奖获得者逊色。希望剧文林老师在他活跃在舞台期间,多给我们戏迷,特别是喜欢小生的戏迷,多创造出好多好多的段子来。
名家是这样【红】起来的 我感觉新凤霞和小白大师那一代以前的著名艺术家们都是自己唱红的,用“全国著名”四个字来形容,毫不为过;建国后的一些名家是靠宣传和自己身的努力成名的;现在的所谓的艺术家百分之八十是靠网络红起来的,如果没有网络的宣传,恐怕很难被人所熟知。 目前,新凤霞和小白玉霜、谷文月是比较被人熟知的评剧名家。
刘萍版评剧电视剧《闹严府》 无意中搜到刘萍老师版本的电视剧《 闹严府》,这个时候刘老师很年轻啊,这出戏很好听,我很喜欢刘老师的白派,可惜的是没有在电视上看到这出电视剧,还是现在的网络好。我仔细看了演员表,可惜没有熟悉的,没有现在知名的,除了刘萍老师。
领导+演员+戏迷 评剧曾经的辉煌证明了领导、演员和戏迷是一心的,现在的演员明显重心偏离了戏迷这一边,多半倒向了领导。那些名家演员倒向领导也是中国目前的一个潮流,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都是会在乎领导感觉,这也说明领导和戏迷的距离拉的很远了。 评剧逐渐萧条的趋势也就是戏曲界的缩影,从评剧立足在戏曲界来讲,评剧需要知名演员的出线,需要他们去为评剧荣誉和脸面而拼杀征战。但是,戏迷要的是地道的评剧味儿,哪怕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就是在土台子上表演,他们也爱看爱听。 都说戏迷是剧种沃土,是衣食父母,其实真把沃土和父母当回事的人不多。现在科技很发达,如果把评剧比喻成一颗花草,他们的意识里不需要泥土味道浓香的沃土了,而是可以液水培了。领导要的是荣誉和果实,但是也不会完全脱离了戏迷,如果没有戏迷去看,去捧场,领导没有几个去台下用心去看,长此以往就会把你这个累赘演员打入冷宫。 其实说白了,现在的社会,领导、演员和戏迷就是铁三角,缺一不可。
将来评剧旦角流派会是新派和花派的天下吗 纵观评剧界,目前是流派众多,还算是百花齐放。不过现在很明显新派和花派占据了整个评剧流派的半壁江山。甚至按演戏和排演新戏来说,占据了多半。新派和花派弟子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非常恰当。新派的再传弟子都得了梅花奖,花派现在实力也是日渐雄厚。白派虽然后继者比较凋零,但是白派影响力很大,深深的扎根在戏迷心中,王冠丽老师也在拍新戏,挖掘经典老戏。所以白派也是暂时能和新、花两派并驾齐驱。 沈阳的韩派和筱派也是算勉强维持门面,多唱几处传统戏就不错了,新戏恐怕很难由这两派来主演。 天津特色的流派传人也是不太理想,和沈阳韩派和筱派差不多。 小生也就洪派还是可以独掌一面,花脸现状算是可以吧! 我很喜欢新派、花派,我从心里愿意新派和花派枝繁叶茂,因为他们两派目前是评剧的希望,但是我更希望评剧百花齐放。
我挺喜欢这版《朱痕迹》的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76%2Fv_NjQ4NjY2MjU.html&urlrefer=df598c2b2a44dd2b92a6c056773502a3 这版是刘萍老师和马泰老师还有刘淑萍老师合作的,我是第一次听刘萍老师这出《朱痕迹》知道这出戏的,觉得特别好听。
评剧小生未来十年谁领风骚? 放眼全国各个院团,几乎都出现了年轻优秀的小生演员。中评张国强很不错,盖学泉也积累了相当厚的人脉,看形势也会入驻中评,还有改剧种的曾是豫剧储备人才的赵岩,我想也会有很出色的表现。 黑评小生当属赵立明,不论唱还是身段都是小生的行当里上乘条件。 沈评小生当属冯子洋,条件也是比较硬的。 天津白派剧团小生当属滕建东,今天听了他的唱,的确是很不错的,长相做派都没的说。 天津评剧院不知道谁来接替剧文林老师手中的小生接力棒了。 石家庄评剧一团好像出色的小生也没有浮出水面。 石家庄青年评剧团,目前也没有好的小生。 长春评剧院我想更不用说了吧! 看来还是中评的实力雄厚,不管是旦角还是花脸还是小生都有比较多的储备人才。
你希望哪出戏需要复排 看白派复排即将失传的 【李香莲卖画】 得到了戏迷的大力支持,戏迷们都普遍觉得这是件大好事。我觉得【周仁献嫂】、【春香传】、【刘伶醉酒】、【败子回头】、【戴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会计姑娘】等这些戏,有些段子都是戏迷们耳熟能详的,但是剧情却不为人熟知,就冲着这些名段都值得去复排,这些戏的寓意也很好。
要是有一场这样的全国评剧名家演唱会该是多好 新派:谷文月、王曼苓、李红霞、李亿霞、刘淑琴、刘秀荣、戴月琴; 白派:刘萍、王冠丽、林惠心; 花派:郑桂芳、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吴丹阳; 韩派:宋丽; 筱派:小筱俊亭; 天津的李秀云、马淑华、崔连润、小鲜灵霞,还有河北的尚丽华。 小生:王有才、齐建波、陈胜利、赵斌、剧文林、张俊玲、赵立华、李金铭; 老生:张文鹏、黄兆龙; 花脸:李维铨、孙璐阳; 丑:刘立明。 这些名家都是在评剧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有一部分都是年近古稀了。在他们能唱的了,嗓子还不错的时候给戏迷们留下一些宝贵的唱段多好啊!可能还有其他名家我没有写出来,一时想不起来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