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luludexin shiluludexin
关注数: 63 粉丝数: 77 发帖数: 2,065 关注贴吧数: 10
流派继承者怎么【跑】才能追上老师呢? 中国戏曲流派纷呈,各个剧种都有自己的名片代表式人物。这些创派宗师都成了流派继承者不可逾越的高度。单单的说评剧流派宗师,人家唱的的确是美,让人有爱不释手、百听不厌的感觉。更会不由自主的拿这些大师的经典完美的唱腔去衡量后辈那些继承者。 大师是怎样炼成的?的确,大师们的确有他们的过人之处,有他们牢不可摧的演唱基础,那是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下炼成的,那个时候谈不上现在所谓的科学发声,那纯粹是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而言传身教,就这些扬长避短的宝贵经验也让那些大师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我自己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一派宗师,是和他们在形成流派之前,也是根据自己嗓子高低条件,扬长避短地利用自己的嗓子分不开的。他们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嗓子,怎么唱才能唱出自己的特点,唱出美感来。因此,评剧诞生了很多流派。 因为好多原因,致使现在的年轻后辈们只能跟着流派走了。貌似在戏曲界不加入个流派就很难生存下去的样子,这算是大势所趋的弊病吧。单拿现在评剧界里的王平、王晓凌和小玲玉三位比较出色的旦角演员来说,他们三位都有自己的特色嗓音,而且是很容易让人接受的唱腔。我觉得他们如果按着自己的特色发展会很好,在实践中很好的利用的自己特色,强化自己的特点,会越来越好。如果加入了流派,肯定嗓子发声会改变。如果只是借鉴流派的演唱方法,而不改变自己的特点还好。可是作为一个流派继承者,这样恐怕又很难,加入了流派你就该唱本流派的戏,人不是机器,开关左面开是唱花派的,右面是新派的,上面是白派的,下面是韩派的。嗓子也是天生赋予的,如果你违背了上天赋予自己的好条件,那么自己曾经的长处也变成短处了。目前有几个大师的亲传弟子,唱的的确是棒,但是感觉平时他们说话都挤着说了,是不是学了太投入造成的呢?也许是我自己的错觉吧。 在举个例子,我认为黑评的赵立明是继承张派最成功的,他的嗓子就是为张派而生的。我觉得后辈们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如果自己的嗓子真的和大师的比较接近,就可以宗其流派,还有自己没有特色的也可以宗其自己可以学的流派。有自己特色的呢,就要让自己的特色健康成长,好好雕琢自己的特色。
评剧是什么 “味” ? 喜欢评剧的人很多,不过我想谁也说不出评剧到底应该是什么味道,评剧的味道是看不到的,用嘴也尝不到,但是,评剧能用耳朵分辨出来。所以把新凤霞和小白玉霜那一代大师们的脍炙人口经典之作,称之为评剧,我想会有百分之百戏迷认同。 不否认白玉霜和刘翠霞那一代的艺术家唱的不是评剧,虽然他们也是一个流派的宗师,也曾大红大紫过,但是,那个时候的评剧和新凤霞和小白玉霜这一代的评剧相比较还是青涩了些,就像没有完全成熟的果子。说说现在的评剧,只能在院团的牌子上找到“ 浓厚” 的评剧味儿,【某、某、某评剧院或者团】 看一出新编的评剧,我想大多数评剧戏迷都在拼命的用耳朵寻找评剧味儿,因为是他们在用【评剧】这两个字来演绎什么故事,所以戏迷们才掏钱来欣赏的。没有做过调查,但是我敢肯定,现在的戏迷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喜欢上新凤霞和小白玉霜、花淑兰等一代评剧艺术家的作品而喜欢上评剧的。培养戏迷很重要,但是也不要丢掉戏迷。我觉得专业院团和名家、作曲们,你们一定要拉着戏迷一起走,不要只顾自己在前面跑。就像一条不熟悉的崎岖山路,领头的司机大哥不要太自信了,娴熟的驾驶技术,不代表你不会翻车。不要和后面的司机兄弟拉的太远,万一你跑的离集体太远了,出了个闪失差错,想让人救你,都来不及了,哪怕是简单的拉一下,望着空旷的四周你只能干瞪眼。 评剧院团的领导、编剧、作曲必须明白,自己创作的新作品是演给谁看的。戏迷真的很爱很爱评剧,希望真的能看到演员演的是戏迷所想的,更是想看的,耐看的,看了一次还想看的。真要是这样发展下去,我就不信,我们戏迷的耳朵那么难伺候,戏迷更不想给评剧院团领导、编剧、作曲施压力,谁都不容易,戏迷就是想让自己喜欢的评剧能茁壮成长。 就这么简单。
【一枝独秀】应该算是一种【病态】 说病态,就要说想当初新、白、韩、花、筱等那些老艺术家的年代,按理说不应该总和那些大师级的艺术家作比较。但是,弊病发生了,不能不提一下。 首先,那个年代的艺术家的艺术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品】,在艰苦的条件下精雕细琢,给评剧带来了空前的辉煌。用百花齐放不足为过,就是那些二三流的剧团也都是人才济济,都有自己的粉丝团。 现在呢,大多数院团是一枝独秀,院领导也不知道为了什么,拼着命的为一个演员【锦上添花】,今天准备给他拍一个新戏,明天准备给他在弄出精品,后天在给他弄出得奖的。一些本来有条件的好演员就这样等的人“老珠黄”,没有在拼搏的条件和资本了。 想当初,就拿中评、天评、沈评这三个评剧大院团来说,那些大师们,哪个没有自己的 一大批代表作?新凤霞、小白玉霜、马泰、魏荣元、李亿兰、鲜灵霞、六岁红、新翠霞、花淑兰、韩少云、筱俊婷、莲小君。。。。。。等等,还有好多。 不错,随便拿出一个流派来,我想戏迷们都是无比喜欢的,但是那些大师们创造的流派早已经成了评剧的基石。都是评剧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这些艺术家貌似打造成了一个完美的【大评剧】。所以戏迷们是希望评剧百花齐放。 得瑟这么多,不管各个院团领导是有意还是无奈,戏迷就是希望多给其他流派演员一些戏可演。不能让一个很完美的桌子,缺了角,缺了腿。
你是因为哪个【流派的美韵】而喜欢上评剧的? 我是喜欢小白大师的【秦香莲】喜欢上评剧的,因为那个时候话匣子和收音机里几乎播放的都是【秦香莲】,就这样紧跟着新大师的【刘巧儿】、【花为媒】又能经常听到,所以慢慢的加深了对评剧的喜爱。那个时候,叔叔、大爷、大娘们呆着没事或者说笑话的时候就爱哼哼几句,或者用戏里的词用到生活中,因此让我对评剧又多了份喜爱。例如,我印象里最深的就是我小姨在我家呆着的时候,因为姥爷、姥姥去世的比较早的原因小姨从小就爱在我家呆着,小姨大我11岁,小姨老是逗我,我生气了就往门外走,于是小姨就半说半唱的学着【花为媒】里的李茂林;“你早就应该走,还得等半天。。。。。”。当时都让小姨气的我走也不是占也不是,现在想起来比较好玩。 上了初中时候才慢慢的在市面上看到有卖花淑兰大师的【茶瓶记】这出戏,真正遨游在评剧海洋里的时候是上网之后,才更多的了解评剧各个流派的特色还有其他没有形成流派的但是知名度很高的艺术家,从而喜欢上了评剧的几大流派,和那些没有流派的唱腔、戏、和艺术家本人。这些艺术家让我欣赏的唱腔美感在我的心里都是完美的。我品戏不品人,我关注的是他们的流派特色,特别是演唱特色,舞台表演我就不是很关注,只要是自己喜欢听的就可以。随着岁数的增长,也明白了一点,这些艺术家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说白了他们也是普通人。从古至今,不管是将相还是王侯,诗人画家,普通百姓,谁是完美的?没有,真的没有。名人也许比普通人多的是累,心累,为自己已经打出【牌子】去的形象端个架子,戴着一个假面具而已。 也许地域关系,也许是宣传关系,也许是小白大师和新大师的确在评剧界影响广泛的原因,我就是这么喜欢上评剧的。在我的心里,不管是不是有流派或者还是没有流派的一些老艺术家我都喜欢,听着哪个真正唱评剧的艺术家的戏我都是种享受。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有了评剧的辉煌成就。
评剧马派老生真的要‘“空前绝后"了吗 马泰老师创造的马派声韵,不但影响了整个评剧界,也给戏迷留下了很多经典唱腔。更可以自豪的是,马泰老师改变了评剧完全以旦角为主的过往,生角也可以挑梁唱主演了。这种突破可惜的是只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暂,如昙花一现,随着马泰老师退休后就终止了。本来发展势头比较良好,但是现在又回归以旦角为主了。如果没有特别过硬艺术魅力的老生浮出水面,看来很难再突破这样的局面了,目前最出色的的马派弟子张文鹏老师看来就等着退休了。等他退休了,现在还真没有地道的马派弟子出现。小生的舞台生命力应该是和旦角一样强盛的,只要有优秀旦角就少不得小生演员,什么时候”绿叶“是不能少的。花脸恐怕也不会少,评剧《秦香莲》是评剧的看家戏,这出戏在戏迷的心中根基比较深厚,虽然这出戏以评剧青衣为主的戏,但是因为魏荣元老师演唱魅力太吸引人了,因此这出戏魏派也算是占据了半壁江山。魏派花脸可以胜任戏曲里各个角色,比如武将(花脸)如曹操一样的奸臣官宦等。需要老生的戏也不少,但是马派老生应该挑梁唱戏,一些老生戏虽多但是不一定用马派来唱,目前马派势头看着挺可怜。马派弟子也算是不少,但是没有把马派艺术给真正延续下去的。中评可以让白派在中评绝种,马派更不在话下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