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luludexin
shiluludexin
关注数: 63
粉丝数: 77
发帖数: 2,065
关注贴吧数: 10
多出伴奏不是在传播评剧吗? 喜欢评剧的人,都喜欢哼哼几句,唱的好的学会这段就想学下一段。因为有的人也不都是什么流派都能唱的,因此限制住了。我建议那些大的院团多出些评剧伴奏,如果那些名家的都挖掘的差不多了,就把那些当代名家新戏的伴奏制作出来,还有那些没有成为流派的老艺术家那些脍炙人口的段子也做出来。戏迷们都会喜欢。 有些戏迷还自己花钱制作呢,看看人家的精神多可贵,那才是真正爱评剧,有条件的评剧院团就是懒得干这有益于评剧发展的好事。有些自己喜欢的段子愣是没有伴奏,岂不是可惜。其实那些戏迷自己制作的伴奏质量还是比专业制作的差些的,那样会带坏一些喜欢评剧的人,因为他们就会按着有缺陷的伴奏走。传播评剧,发扬评剧做评剧伴奏也是重要一项啊。 其实也可以制作一些经典折子戏的伴奏,向我们这里要是演个小节目,没有乐队这样的人才,在网上又没有,有的还有原声,比如,杀庙一折,我听过一个伴奏,道白都是原声,韩琦的也是原声,等到秦香莲唱就不是了,这样也是缺陷。总之我想把评剧伴奏搞好也是传播评剧的一项有益做法。
罗家沟的路什么时候通车啊 什么速度啊,都修快两个月了,可想宽城的领导素质
评剧和流行歌差距有多远 如果喜欢有人问评剧迷你喜歌曲吗?回答的人肯定大多数会说喜欢。但是问喜欢歌曲的人,你喜欢评剧吗?回答喜欢的人肯定不是很多。到底歌曲和我们喜欢的戏曲——评剧有多大差距呢?造成差距的原因在哪里呢? 不可人否定的是戏曲是一门地道的艺术,唱、念、做、打、舞都要柔和到剧情当中,那样才能把人物刻画出来。演出一出戏大概都在90分钟左右,甚至更时间更长。而流行歌曲,比较简短,没有那么多程式化的东西,随意性很多。 戏曲容易受流派限制,哪位名家把一出戏唱红了,后学者就会以这个为标准。所以唱传统戏难,唱新编的更难。所以说戏曲更新换代都很慢。歌曲就比较快,目前就按九十年代人流行歌唱演员来算,我想到现在只有二十来年的时间,走红的歌星远比整个戏曲界成名的演员多。 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演一出戏要很多部门,什么服装、道具、化妆、伴奏等等,所以说耗资也是巨大的。而唱歌的远远要比戏曲简单多,最简单自己可以一个人出去唱,用过吉他就可以了。 年轻人是戏曲和歌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年轻人去欣赏戏曲和歌曲,恐怕这个剧种和所谓的歌唱家就会没有市场,所以会慢慢的枯萎,直至消失。歌曲为什么能抓年轻人的心,为什么流行歌容易让人心动,这就值得我们戏曲人去研究了。年轻人喜欢看的是年轻人在舞台上演绎,看戏,听戏,让戏迷感官上,听觉上都认可了,我想戏曲会有些进步。
当代哪些评剧名家不输“梅花奖”评剧名家? 不否认得梅花奖的这些名家都是评剧界的精英,他们给评剧也增添了无限光环和荣誉,第一届梅花奖评剧界就有谷文月、王曼苓两位评剧名家;第二届又有刘萍老师获得了。还有刘秀荣、曾昭娟、崔连润等评剧名家获得二度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获得梅花大奖的冯玉萍老师,又给评剧增了光。还有那些名镇一方的一度梅的评剧名家,让评剧界梅花朵朵开。 但是,这些名家得到的荣耀光环单靠他们一个人是远远得不到的,乐队配演等很多方面的配合才让他们得到了梅花奖。但是也有些没有机会或者错过了得梅花奖机会的名家也大有人在,而且他们的艺术水平是评剧界公认的,艺术水平和得了梅花奖的那些名家们毫不逊色。比如:白派团的王冠丽、天津评剧院的剧文林、丰润评剧团的董玉梅、中评的齐建波、锦州的林慧欣等等,还有好多都是很棒的评剧名家。 还有如果不抓紧机会,就会失去机会的现在名家有,孙路阳、吴丹阳两位老师。我觉得中评该给孙路阳个机会,他是有实力得奖的,是名符其实的实力派演员,他完全有能力填补评剧魏派花脸没有梅花奖空缺的人。
评剧三大院团谁会是未来的当家小生? 中评现在主要的小生戏都是李金铭老师担纲主演,天津现在是剧文林老师主演,赵斌老师小生是很棒的,可是不知道现在做什么?沈阳的小生戏不是很重,较其他院团小生戏份少,目前按人气看,冯子洋算是排头把小生交椅了。因为冯子洋年纪轻,小生算是接上了。但是中评和天津谁更有实力接替小生头牌呢?
曾经的西安评剧团新派传人——张瑾 张瑾老师的嗓子是很甜美的,比新大师冲些。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AwOTQxMjYw.html&urlrefer=e1201b653dd248a46022d94c03c340db
设立‘梅花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梅花奖已经设立30年了,三十年来各个大些的剧种几乎都得了梅花奖,而且不止一枚。这也让一些演员为戏曲付出的血汗没有白费,梅花奖让他们的心有所慰籍。但是这‘梅花奖’设立又无法完全认同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梅花奖’设立我觉得也有不小的弊病,有些演员把梅花奖当成自己的荣誉,忙着给自己量体裁衣拍大戏争取梅花奖,导致一些优秀演员没有大戏演,从而让他们心灰意冷,也弄得青黄不接。 我觉得弊大于利了,不知道朋友们怎么想?
评剧不是同时代代表人物可以这么分吗 如果把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金开芳等艺术家算一辈;那么小白玉霜、新凤霞、鲜灵霞、花淑兰、筱俊婷、魏荣元等算一辈;谷文月、尚丽华、李秀云、马淑华、李红霞等算一辈;曾昭娟、王冠丽、刘慧欣、宋丽等算一辈;郑岚、小灵玉、赵立明、王婧等该算一辈吧?可以这么分吗?不能按师承分,就按现在的和过去的为评剧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们。
承德有评剧票友吗 如题,想结交评剧票友。
吃‘评剧’这碗饭的要携起手来 看到长春评剧团的今天,我们也就看到了评剧的明天。希望全国的评剧院团携起手来,共同为长春评剧院兄弟院团度过难关。全国这几家大的评剧院团就要像亲兄弟一样,互相帮助互相提携,因为今天长春评剧院的今天,也就是其他评剧院团的明天。不能隔岸观火,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团结就会一一消失掉,都把这个事当成自己的事,我想困难就不大了。 但是我们评剧人的确也要争气,不能没有作为,的确要排出好的东西出来,混吃等死实在是要不得。
舍得满头青丝发,为了评剧这朵花 因为地域和其他关系能一次见到那么多艺术家我真的很激动,说实话,在化妆间门口路过好几次我也没有认出短头发的评剧名家张俊玲老师来,等着她在台上表演完了,我才和朋友一起去找张老师合影留念,当朋友和张老师说话的时候我才知道那个衣着朴素短发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俊玲老师。为人随和的她,让艺术家和我们没有那么远的距离。 舞台上俊逸潇洒,声腔优美动人,舞台上的她就是完美的化身。也许就是为了洪派小生艺术发展,为了更好的塑造艺术形象,她放弃了满头秀发,哪怕是剃光了头发,哪个女人不爱美,心中心酸滋味我想只要张老师心里最清楚。 看着张老师我心里想的就是祝福她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能创造出更多好角色,排出更多好戏。
你反思过吗? 我有时候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接受能力太差了,为什么总是停留在欣赏老戏上而无法接受新戏。总是对新戏‘挑三拣四’的呢?挑唱腔、挑音乐、挑表演,是不是我要求多了呢?还是现在的新戏真的存在这些毛病呢?
评剧白派《朱痕记》PK花派《牧羊圈》 评剧‘朱痕记’和‘牧羊圈’是我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和花淑兰两位大师的代表作,这两出戏凝聚了白派和花派艺术的精髓。其实我是听刘萍老师唱的白派‘朱痕记’而喜欢上的,自从喜欢上白派的‘朱痕记’后就把这出戏当成完美的,唯一的一出戏。 因为同事把这盘我喜欢的‘朱痕记’借去后弄丢了,我没办法就在音像店去淘宝。结果音像店老板推荐给我了花派版的‘牧羊圈’,我三心二意的买回家,听了一会觉得还是没有什么感觉,总觉得不如白派的好听,后来就搁置起来,实在想听戏了,就拿出来听听,但是心里总是和白派的作比较,仍没有让我喜欢上,这就是戏曲先入为主的弊病,当时也不懂什么花派‘韩派的’。后来上网后听得多了,见识也广了,也听了好多名家和戏迷唱花派‘牧羊圈’的段子越发的耐人寻味,特别是‘赵锦堂跪席棚’这段,听着特别过瘾. 这两出戏虽然内容是相同的,但是两位大师各自唱出了本流派的风格,戏中经典的让戏迷传唱的段子也不一样。但是这两出戏的魅力是有目共睹的。
在你心里评剧‘是’什么 评剧恐怕是我今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但是她承载不了我生命全部,不过心里会给她留一个很大的空间,在那个空间里可以养些花草和鱼,在放个藤椅,闲暇时,心情不好的时候到那里逛一逛,在藤椅上闭着眼睛享受花儿散发的幽香。如果夜宿于此肯定经不起露侵风凉,还有蚊虫的侵扰,毕竟那不是睡眠的地方。——评剧就算是我心里的花园吧
大剧团的表演,小剧团的味道 刚看了一小段赤峰评剧团的一小段演出,听着评剧味道十足,其实我们县评剧团的演唱也很棒,让你听着贼拉拉的过瘾,毫无疑问的感觉那才是正宗的评剧。 而大的院团,排演新戏,唱腔革新的很多,感觉如赵丽蓉老师小品里说的,咋感觉不像唱评剧的,好东西都给糟蹋了。美其名曰要和现代什么什么的接轨。也不知道到底跟谁去接轨了,反正跟我这个欣赏比较落后的没有接上轨。 现在就是一些县的剧团,没有那么大的资本去折腾,请不起所谓的著名的戏曲音乐家来编创新评剧曲调,反而踏踏实实的继承评剧精髓。但是一些小的剧团因为诸多因素,在整出戏过程表演中,显得比较粗糙,但是评剧味道是足够的。 大的院团在表演上那是比较细腻的,而且能把评剧演成话剧。
评剧花脸名家李维铨和孙璐阳哪个嗓音更适合花脸呢 我感觉李维铨老师的花脸嗓子没有孙璐阳老师的花脸嗓浑厚,李维铨老师的嗓子是介于老生和花脸之间的声音,而孙璐阳老师花脸比较纯正,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村民注意啦,吃完晚饭到大队去开会啊 哈哈,这次召集村民来呢主要是有两个问题,第一就是换个心情,把争吧主的事都让他过去,咱为了评剧的将来的繁荣和发展该放弃的就要放弃,当吧主也就是多受累,没人给工资,也当不了吃喝,我这个人就比较是懒,啥都喜欢现成的呵呵!你去忙叨,我端着茶水看你忙叨,哈哈。。。。。。说笑了,我喜欢咱评剧吧和谐的气氛,所以我们只要喜欢评剧,我们就要努力去维护和谐的评剧吧,不要因为这个虚衔而伤了广大村民们平时好兄弟好姐妹们的和气。 开会转入正题,今天讨论的问题是,你喜欢传统戏多还是,新编戏多?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各个来开会的村民必须发言啊!我首先表个态,我喜欢传统的评剧,原来的传统老戏是音乐和唱腔合二为一的美,那才是真正的、完美的评剧。现在的评剧演员不是没有嗓子,嗓子好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少的是评剧味道。通俗点说吧,你用流行歌的伴奏你肯定唱不出评剧味道,就是新、白、韩、花、筱等等那些老艺术家用流行歌伴奏也唱不出评剧味道来。评剧用普通话有点缺点都有,优点是通俗易懂。但是缺点就是如果你评剧音乐改革太快的话容易走出“评剧的轨道”。其它剧种好歹有方言控制着,就因为有方言控制着,其它剧种也都说同一个毛病,把原来的味道都给改革没有了呢!虽然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直接会影响我们广大村民对评剧的期望和喜欢,希望某些人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喜好而让我们广大村民的队伍受损。 我就暂时说到这里,我先喝口茶水。
王平身归白派门下,是毁人还是塑人? 看到中评的王平拜师白派名家刘萍老师为师,本人没有多少兴奋。王平老师自加入中评以来,凭借着自身嗓音甜、脆、亮的优势主演了许多传统戏和新编戏。经过多年对艺术的雕琢和名家指导以及剧院的培养,早已锋芒尽显,并且被广大观众认可和喜爱。无门无派亦风流,本想她可以凭借自己的条件无限制的去发展,可是谁想她将会投身白派门下。 白派作为评剧影响最深和最广的一大流派之一,中评乃至评剧界挖掘培养白派人才也是必要的,更是义不容辞的。但是,白派的艺术特色,中评心里应该比任何院团都清楚,选择白派继承人可以,而且越多越好,但是不能随便找个人顶数。如果王平的嗓音真的适合白派,那么很多年过去了,何必等到今日在拜师呢? 选择白派继承人,起码也要对小白大师尊重,白派不是任何人都能唱的到位的,就拿目前的白派名家刘萍老师和王冠丽老师来说,白派迷们都能挑出很多和小白大师的很多差距。从王平的嗓音里能找到多少白派的味道呢?难道凭着刘萍老师艺术经验和中评的实力能把王平“打造”成地道的白派接班人吗?其实就用脚趾头去想答案也很明了的。不用说打造成小白大师艺术,就是把王平打造成第二刘萍也不太可能。 不是说王平老师唱的不好,她在我心里是个好演员,很喜欢她的演唱,喜欢她嗓音的自然美。流派继承人,起码要有自身条件和第二次雕琢之说。中评随便找个人来顶替白派的空缺,其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唱白派戏,戏迷会认可吗?难道找个白派的继承人就这么难吗?其实喜欢白派的人,唱的不错的白派也不是没有,像曹露霜等年轻人,只是中评不肯去挖掘,只是在“自家”人堆里随便挑。现在不知道是王平愿意还是中评有意而为。如果是自愿,自己为了丰富自己的演唱水平和艺术风格,也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自己走自己的路子比较好,因为她现在有很多戏迷喜欢她的演唱,所以还是走自己的路。如果是中评让王平走白派路子,还是不要毁人了,那样王平的路将不会那么好走。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家,我就是写出了我的想法。
新派弟子谁是“万能”的 呵呵用万能好像不是很贴切,我要表达的是新派弟子很多,但是谁是能继承新大师代表作最多的人呢?个人认为继承比较好的只是刘秀荣老师,像比较有名的经常上演的新派代表作如《乾坤带》、《刘巧儿》、《花为媒》、《三看御妹》、《杨三姐告状》、《无双传》等我想刘老师都能上演的。谷文月老师几乎没有听说她碰过《无双传》、《乾坤带》(也许我孤陋寡闻)戴月琴老师也是不错,但是感觉也没有刘秀荣老师继承的全面。其他弟子我想更是有限了。
中国评剧院难道把白派‘取消’了吗 曾经的小白玉霜大师给中国评剧院乃至评剧界带来多少荣誉啊,从而成了评剧界不可缺少的一个大流派,但是现在中评却没有了这个给中国评剧院带来无限辉煌的‘白派’。白派从刘萍老师这里就断档了,可悲更可气,不是白派没有人才,就是没有人去挖掘。就连中评的新派也萎缩了。
天津的评剧名家赵斌老师现在哪里去了 原来赵斌和曾昭娟是黄金搭档,现在曾昭娟和剧文林老师合作了,可惜了赵斌老师那个纯正小生的嗓子,现在很少看到听到了,他去别的团了吗?
王冠丽敢挑战白派名剧《朱痕记》吗 我这样说,是因为天津花派名家曾昭娟的《赵锦堂》现在有一定的影响力了。虽然花派的《牧羊圈》和白派的《朱痕记》风格不一样,流派更是不同,但是我很希望看到白派的经典剧目《朱痕记》经过王冠丽老师的团队精心打造在复排出来奉献给广大的戏迷们。
黑评的《风起同仁堂》就此‘夭折’了吗 中评的《风起同仁堂》现在算是火了,可是黑评的《风起同仁堂》却‘夭折’了,也许我用词不当,但是的确如此。王向阳版的《风起同仁堂》不管是从唱腔和灯光方面都是一流的,我也很喜欢她那新派浓郁的唱腔。可是当初黑评明星版的《风起同仁堂》主要演员只剩王向阳了,孙璐阳和赵斌等主要演员都撤到中评的《风起同仁堂》的队伍里了。黑评的《风起同仁堂》就这样昙花一现了,这说明什么呢?几个院团凑合到一起名家联袂演出的新戏的还是弊大于利,事实说明精品还是要靠自己打造出来。
北京电视台真能折腾人 我感觉这次‘国粹传承评剧比赛’北京电视台也够能逗人玩儿的,初赛把选手聚到北京筛选一次,进入复赛过个七八天还得再去一次,就几天来来回回的哪里有时间去折腾,浪费财力人力。京、津、冀地区和辽宁省还有远在江苏也有选手参加了,戏迷是爱评剧,但是也没有电视台这么捉弄人的,来来回回车费住宿费得谁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啊?你们不负担也就罢了,但是可以把初赛和复赛放在一起啊,老是向单位请假领导也不乐意了,这样的比赛不参加也罢。
宽城去北京的班车都几点到北京啊 宽城去北京的最早班车是几点啊,几点到北京啊,麻烦朋友们告诉一下。谢谢。。。。。。
小玉霜的<大脚夫人> 由于地域关系,在我所在当地很少看到评剧,所以只好在网上“淘宝”。小玉霜老师的代表作《大脚夫人》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品之一,小玉霜老师把‘大脚夫人’这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性格泼辣,不畏强权(不惧怕贵妃的威胁);爱憎分明,大公无私,心地良善,(得知自己儿子被打死真相后,没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己儿子报仇,虽然是杜撰的,但是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精神和气度是可少见的,何况还有一颗爱国之心。 根据剧情发展,小玉霜老师的唱腔算是给这出戏锦上添花,让这个人物真正的树立起来。加上刚利民老师的精彩表演,这出戏不管是剧情上还是唱腔上都算的是精品,所以说这出戏是值得推广和复排的。希望中国评剧院重视起来。
评剧名家谷文月的“重量” 不可否认评剧名家谷文月在评剧界的算的上是“重量级艺术家”,在评剧的推广和新派的发扬上她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评剧电影《杨三姐告状》发行后在戏曲界的影响,又给新凤霞和小白玉霜等老艺术家们创造的评剧辉煌再添上一笔重彩。“杨三姐”人物的塑造成功,使谷文月成了家喻户晓的评剧演员,这也说明了谷文月把发展评剧的接力棒成功的接在了手中。谷文月是建国后评剧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接班人,她这一代成长起来的演员如,刘萍,李维铨等等真正尝到了戏曲演员的苦与乐,在老艺术家的光环里工作有荣幸也同时有更大的压力,等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被观众认可和喜爱的时候,戏曲市场又逐渐走向低迷。他们这代人的戏曲基本功打的非常坚实,没有一定的实力和基础是无法在当时也算辉煌的戏曲界混的,不像现在的戏曲人,只要肯喜欢唱喜欢演戏,就如获至宝,用一句特俗的话说“划拉到篮子里就是菜”。(我说的不是普遍的戏曲演员)自然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人总有唱不了或者离开我们的那一天,谷文月老师这一代人,真正的接过重担,给评剧注入了新的生命绿色。谷文月老师的演唱特色和影响力可以说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艺术家当中首屈一指的,在评剧界和戏曲界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在公共场合出现,她是评剧,评剧就是她。 在继承新派方面,更不可置疑的很好的继承了新派,并且很好的发扬了新派。新大师突然不能登台演出,她接过了新派重担。她的善于表达,和蔼的笑脸和精湛的演唱功底不但很好的宣传了新派也宣传了评剧。流派的传承包括京剧流派也没有师徒完全唱的相似的,毕竟人的发声位置和方法不一样,所以不能千人一声。新凤霞大师因为过早的离开了心爱的评剧舞台,有的新派段子没有来得及精打细磨,谷文月老师在演出的时根据自己的条件多少有些改动,《三看御妹》里就有一段,唱法上和新大师有些差别,不过我很喜欢她改后的唱法。但是新大师的光环谷文月老师永远也突不破的,新大师的唱腔都是那么清新自然,让人听了心旷神怡,心神舒泰。因为她的演唱特色是根据自己嗓音天然形成的,而宗新派的弟子们学新大师的演唱而失去了自己自然的东西。谷老师退休后在公共场合宣传评剧也在宣传新派,而且培养新派的接班人,而刘秀荣和王向阳、罗慧琴等新派弟子在各个领域拍新戏来发扬新派,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方式。这也是新派枝繁叶茂的原因之一。 不管怎么说谷文月老师给评剧和新派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此我希望谷老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多为评剧出头露面,多宣传评剧。
宽城南环那里还修公园吗 希望南环那里也修个公园什么,那面感觉没有绿地了
真不是人走的路 今天路过碾子峪岭,天哪!路都糟蹋那样了,高低不平,还有大车浇胎流下的水都成冰了,根本无法走,车走的很慢,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大车小车左摇右晃的,那是相当的危险。从碾子峪岭到碾子峪村的路路面几乎糟蹋的没有摸样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修善好了,希望不要等出现大事故在‘亡羊补牢’。
‘呼啦一下子’又过年了 一年忙忙碌碌的真快啊,转眼一年又过去了,攒一年的钱到年底也剩不了多少。郁闷啊!礼尚往来,买新衣服,给拜年红包辛劳一年也不知道给谁挣了。过年那天吃晚饭,包饺子,守着电视看,总是重复,也挺枯燥的,羡慕有钱人到海南过春节去。呵呵
“宽城之窗”为什么没有了 我想,在宽城之窗上查些东西,可是今天找没有了,是不是改了名字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评剧团的演出照片 宽城县评剧团可能是承德市唯一一个评剧团了,演员唱功都很棒,可惜团里的 年轻人不爱学,只是唱歌。演员都四十岁以上了,虽然正是时候,但是没有了后备力量。以下是这个团演出的剧照,杜十娘,
看现在的评剧我想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内容是;秋天,一只狗熊去地里偷玉米,掰一个放在腋窝下夹着,然后再去掰下一个,再夹在腋窝下,可是第一个就掉地下了,结果到头来只把一个带回家了 。 看看现在的评剧其状况也基本如此,各个院团忙着打造新的戏,准备冲刺什么奖,或者拿回个什么奖,或者几项大奖,但是到头来,那些拿过奖的戏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也就是压箱底去了。戏迷经常唱的经常演的还是那些骨子里的老戏。
哪个‘同仁堂’好 中评的刚看完,感觉也就一般,其他角色演员几乎没有变,我自己觉得我还是比较喜欢王向阳的同仁堂,觉得王向阳不管是表演还是唱腔屡胜一筹。感觉赵斌的嗓子不给力,不如黑评表现好。
送给评剧《韩玉娘》一个字 虽然我没有从头把这出新编古装戏看完整,但是单单的浓厚评剧味道就把我吸引了,评剧之所以那么吸引人,有那么多广大戏迷,就因为唱腔美,音乐美,合二为一为一成为大美。如果两者缺一也构不成上评剧上乘经典,因此评剧必须姓‘评’。希望不管什么剧种都不要往话剧上靠,那样就会失去本色。现在有些剧种就像那些崇洋媚外的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中国好的传统都搁置起来,盲目学其他人的。爸爸不叫爸爸,叫爹地,妈妈不叫妈妈,叫妈咪。叫爸妈就那么丢人吗?呵呵扯远了,拉回来。‘韩’剧唱、念、做都很棒。特别是两人失散后刚见面时韩玉娘如泣如诉的说唱很感人。给一个字就是“好”。 期望王冠丽老师和其他白派剧团老师们再次给我们戏迷排除类似评剧味道的新戏来,谢谢王冠丽老师,如果她唱的在透亮些就好了。期待下次的精彩。。。。。。
评剧行当是戏曲界唯一可以和京剧一样划分清楚的剧种 如题,这样说比较绕口,但是我认为的确如此。京剧行当区分不管是从音乐唱腔上还是化妆或是服装上都是最清楚的。评剧旦角以白、新、花、筱、鲜等 评剧名家为代表,小生以张德福、洪影、艳铭杰等名家为代表。老生以马泰老师为代表,花脸以魏荣元大师为代表,丑以刘立明和陈少舫老师为代表。其实老旦除了筱俊亭大师的老旦,我还是比较喜欢听《乾坤带》里面张后的唱腔和板式,还有《朱痕记》里面朱母的老旦唱腔。 除了评剧行当划分清楚,下来就是豫剧了,豫剧除了老旦唱腔方面不好区别外,其他行当都很好区分,虽然马金凤老师的代表作《花枪缘》算是老旦戏,但是嗓子脆亮,和青衣花旦没有多大区别。其他剧种就不用提了,特别是越剧,很难区分的。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呵呵。
谁在往死了整评剧 我是个地道的评剧迷,可以说从小身心就浸泡在评剧里面。儿时在名叫‘落子’戏台下追逐玩耍,到慢慢的被台上的唱腔、音乐和鲜艳的衣服所吸引。然后再从喇叭里听大师们的《秦香莲》、《刘巧儿》......而入了迷。到现在成了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是现在想在自己周围看一出自己喜欢的评剧就太难了,除非不上班,除非让自己的腰包鼓鼓的,除非让自己的腿变长,一下子从自己的家门迈到像北京、天津、唐山那些大城市那些评剧氛围浓厚的城市去看。曾记得儿时戏台下接踵摩肩的人群没有了,评剧曾经在我们这里也是很火的,但是现在真的断档了,因为没有评剧没有出来培养下一代的戏迷,评剧戏迷萎缩的相当严重,作为戏迷真的很痛惜。如果能像河南《梨园春》那样举办评剧比赛,那样就会涌现出很多很多的戏迷。可是现在评剧就像没有父母的孩子,说是河北生的,可是河北只生不养,什么长在北京、天津和什么东三省,可是现在哪个省市真正的为评剧付过责任,咱们不跟京剧比,有国家撑腰,咱就跟河南比。京津冀和东北三省面积比河南大的多,人也多的多。可是就是比不了。如今的评剧就像失去生活能力的年迈老人,昔年的荣光已经不再,儿女们都嫌弃老迈而不愿意奉养,可悲呀,可悲。 想听、想看评剧,我们会玩电脑的只能在网上搜索着,没有电脑的只能期盼从电视上‘施舍’给他们点他们喜欢的评剧,但是不管是省市电视台还是央视打着戏曲频道幌子的频道根本不会给机会。有钱的花两个钱去到市场上买光盘,没有条件的(没有vcd),只能忘记评剧,不去想评剧,甚至慢慢的就淡忘了评剧。如今的评剧已经和京剧一样贵族化了,只能到大剧场里去看,我有时候就想,是不是唱评剧的把评剧给整死了?有的剧团宣传说的天花乱坠,什么足迹踏遍了东三省或者燕赵大地,我的乖乖,我这只猎鹰眼睛都盯干巴了,也没有看到那些所谓大剧团的影子飞过。戏迷都知道,现场的感染力是电脑和电视里面无法比拟的,说白了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恨、怨自己气的脑袋疼,嘴角起火泡自己受罪,管好自己得了,想听戏自己还能动动电脑,想听谁的就听谁的。也许朋友们会说我很消极,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何况我还没有胳膊粗呢,没有力挽狂澜之力啊!
哇,他咋那么厉害啊 中国评剧院拍的《无双传》里面的皇帝竟然真的是豫剧小生赵岩,他咋那么厉害,评剧、豫剧他都能演,而且他直杀进中评去了。真不可思议......佩服佩服。
你们有过这样感觉吗 没工作想有份工作,有了工作又觉得时间控制的没有自由,每天重复还觉得乏味。但是真正的呆几天又觉得没有意思了,还是到单位上上班和同事在一起过的反而充实些。
中评在玩什么鬼把戏? 现在的中评不但没有了白派正宗传人,连新派传人也没有新戏可排了。中评的旦角是以新派和白派为主的院团,何况新派和白派也是评剧界影响力数一数二的两大流派。但是这两大流派发展势头白派远不如天津的王冠丽白派剧团,新派远远比不上河北的石家庄青年评剧团的刘秀荣和黑龙江评剧院的王向阳。刘慧欣和王平两位评剧名家唱的是很棒,但是她们永远也是代替不了正宗的新派和白派。 希望中评尽早把白派的空缺填补上,让中评流派再次完整起来。并且还要让新派动起来,不要让新派和白派一样慢慢的在中评萎缩甚至消失。
他们如此‘说’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新大师的形象 发这个帖子之前我想了很多,也许会遭一些人的反对,但是我觉得还是说出自己的感觉好,因为我真的十分喜欢新凤霞大师创造的新派,更喜欢新凤霞大师这个人。所以更关注新大师的一切,曾记得十年前看无意间看到新大师去世的报纸时,我顿时觉得周围的平时很熟悉的东西和环境都变了样,空气都好像凝固了,继而从心里涌现出很多可惜......,当时觉得评剧损失太大了。 言归正传,我前几天看了北京台采访花砚如、张淑桂两位评剧名家和新凤霞大师的女儿吴霜做的节目,吴霜根本不给花砚茹老师说话的机会,其实我觉得有些关于新凤霞老师的故事吴霜不见得比花砚茹老师知道多。不可否认新凤霞大师的美是戏曲界尽人皆知的,戏唱得好,人更美。但是中国人讲究含蓄美,虽然吴霜说的是事实,但是还是觉得听起来很别扭,要是这些夸奖之词要是从花砚茹和那些和新凤霞大师合作过的人口中我觉得是最妥当的。好像也是北京台,吴霜和谷文月老师做节目,吴霜讲的是眉飞色舞,根本不给谷文月老师说话的机会。要是你自己做节目也就罢了,别人说出来一句,比你在那里说十句顶用,听着也舒服。 新凤霞大师在我心里是完美的,我不希望任何人影响到她的美。
评剧《包公审太后》筱派的上乘之作 筱俊亭老师的《包公审太后》是她晚年作品,好像有七十来岁了吧,筱俊亭老师的代表作也是很多的像《打金枝》、《对花枪》等,但是我最喜欢《包公审太后》,喜欢有两方面第一,就是音乐方面,和她早期的音乐板式有很大区别,很接近中评风格。第二,就是整出戏和新凤霞老师的《乾坤带》一样几乎是唱段连起来的,而且还是那么紧凑。听着就是爽,过瘾。
中秋节快到了大家说说自己都爱吃什么馅儿的月饼 我呢比较喜欢吃五仁儿的,像那些什么水果的我是一口也懒得吃。
黑评的黑马小生 赵立明的嗓音比较像张德福老师,唱腔比较纯正、圆润。我虽无缘亲临现场看戏听戏,但是我在网上看过他排练的《无双传》就很不错,因为我对对无双传听过无数次了,平时也和你喜欢唱张派的段子,所以对很多人唱张派戏都做比较,觉得他的嗓子真的很不错。他不但高低都能唱上去,尾音还没有劈音,收的很圆润。我觉得他是目前评剧小生里难得的人才,我真诚的祝福他在评剧小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在黑评唱出自己的最好水平,为评剧小生在添光辉。
刘萍老师为白派要活跃起来 本来白派弟子就很凋零,刘萍老师很少像谷文月老师出现在一些评剧活动里,目前感觉白派就像一句俗语说的那样‘门口挂红灯———外面红里面空了’。白派是评剧界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大流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流派,刘萍老师的白派我很喜欢,我希望他要活跃起来,给评剧白派在添加薪火。
未来天津评剧院还有天津评剧特色吗 现在评剧界很明显,流派占据了整个院团,几乎整个院团都为一个流派主演服务,拍新戏。比如河北的石家庄青年评剧团和天津的评剧院还有沈阳评剧院都是以新派和花派为主的,虽然院团也有其他流派演员,但是他们只唱些传统的老戏,新戏都是这些流派传人的主要角色。如今的天津评剧院可以说花派曾昭娟的天下了,她唱的都是花派戏,走的是花派路子。这些年的新戏都是为她量身打造的。那些天津的大本营传人只有继承老戏的份儿,而没有创新的份儿。可以说天津评剧院自李秀云、马淑华、崔连润之后段档了。不知道曾昭娟会不会培养个得意的花派弟子来接替她。如果这样按流派继承下去,不知道天津的评剧的流派特色发展会不会受到影响。
车祸频频谁之错? 造成车祸的主要有三个原因;酒驾、车速过快、还有保险。前两个不用说了,如果没有保险,那些马路老虎们也不会那么猖獗,当司机们为某个铁矿疯狂赚利润的时候,丰厚了自己的腰包,但是有些行人的安全却很难保障。如果降低保险系数,如果百分之九十和司机挂上钩,他们肯定不会开的那么疯狂,一辆辆后八轮呼呼的在你身边驰过让人不得远远的躲避,特别是乡下道路不好,那些大车排泄气体把道路搞的乌烟瘴气根本无法看清路面,晚上大车左右有射灯特别亮,让后面的开车和骑车的人很难行驶,以上说的这些都是造成不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喜欢上评剧你是从唱腔开始喜欢的还是从音乐开始 今天无意在梨园频道里看到一段评剧是筱俊亭老师的《杨八姐游春。要彩礼》一折。是个不出名的演员演唱的,虽然没有筱俊亭老师唱的好,但是也还是不错的,主要是合着评剧独特的伴奏,听着音乐能让你精神一震,说白了特提神儿。后来我不由联想到我们评剧之所以有那么深的魅力,主要是音乐,音乐就是魂,当时我就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喜欢上评剧的,后来想想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流派,可能还是听着音乐好听才慢慢喜欢上某个流派的吧。在我的脑海里如果让我选听评剧音乐还是听没有伴奏的名家纯粹清唱,我肯定选择评剧音乐,呵呵。不知道戏友们你们是怎么喜欢上评剧的。
戏曲界的辈分真的很讲究 我只知道京剧界的辈分称谓上是很讲究的,没有想到我们喜爱的评剧也很讲究,让我对这些新老艺术家多了层钦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饭桌上听到了评剧名家李兰舫的女儿说起一个小典故,她听他父亲讲,他父亲随团去天津演出,结果和当时正红的新凤霞大师的剧团不远,很多喜欢新凤霞大师的人都去看她了,只有她父亲没有去,有人问他为啥不去,他父亲却说等着新凤霞来拜见他,当时的人很惊讶,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新凤霞大师果真来拜见她父亲了,并且称其为伯伯。可见当时的戏曲界的辈分是很严格的,同时还体现出当时的新大师是个平易近人的名家。不但老艺术家尊崇着辈分,就是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也一样值得一些人去学习的。去年去央视《过把瘾》,当时评委在点评一个唱花派的一个戏迷时,评委韩剑光老师称呼比他只大几岁的冯玉萍为小姨。因为韩剑光老师的母亲解郁文老师也是花派的弟子,尽管解郁文老师和冯玉萍老师相差近二十岁,但是同门辈分还是恪守着。不知道这种辈分还会延续多久,是不是那些大腕能不能放下架子。
以后还会出现谷文月以前那些艺术家吗 纵观现在戏曲行业衰落,造成此结果也是有很多原因的。恐怕今后也难找出谷文月(包括谷文月刘萍他们这代演员)他们这代以前那样的演员了。因为那些演员真的是千挑万选、千锤百炼出来的演员,而现在出来一个喜欢评剧的小演员就给他们带上很多很多“光环”。想想为什么那些老演员的唱的那么耐人寻味,哪怕是二三流的演员唱出来的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是他们唱的正宗评剧不假,但是和他们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是关系的,现在的演员唱戏的时候避重就轻,很少挑战高度。原来出炉一出新戏,各个剧团争着演,你把这段唱出彩来,我把那句也能唱出好来,就这样新戏经过各个剧团的打磨成了精品。而现在好像出来的就是精品了。
请问大师们,为什么纹红色的图案,在图案上起了很多疙瘩 请问大师们,为什么纹红色的图案,在图案上起了很多疙瘩,谢谢朋友告知一下。
在路上看见一串钥匙‘该捡’不该捡 前天我骑车丢失了一串钥匙,等我发现丢了从原路及时返回,连影子也没有,肯定让路人拣去了。其实钥匙捡去了也没有用,要是在原地还可能找到。要是你会捡吗?
出售荷花 本人有十多盆睡莲和荷花,都是小型品种,花盆只需直径30厘米可以放在楼的阳台阳台上养,只要阳光充足即可,农家院里可以放在水刚里养,里面可以养鱼,让你有鱼戏莲叶间的感觉。我已经养了三年了,荷花有红色,白色,和橙色等。价格面议,联系电话13832456184.
县文化局的电话号码有知道的吗 我要报个名,但不知道文化局的电话号码,希望有知道的朋友告诉我一下,先谢谢了!
评剧改革的步子应该‘迈’多远才合适 喜欢评剧才特别的关注评剧改革与发展,在戏迷心中希望评剧能跃居京剧之上。评剧通俗易懂、优美动听,受到各个阶层的人们喜爱。评剧在漫长的一百年蜕变中,到如今好似耄耋一样的老人,步履越发艰难,身体的各个零件和消化器官好像都在慢慢退化了。评剧的最美时代是小白玉霜和新凤霞等大师那一代,那个时代的老艺术家给评剧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已经成了后辈们无法逾越的高山。 为了评剧继续生存下去,现在的评剧人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用他们的话说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生存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评剧。因此他们又把重点放在了唱腔音乐改革上,还有服装道具上。 唱腔改革目前可以说是比较失败的,排一出新戏几乎没有几个戏迷说好,因为属于评剧精髓的东西改革的都没有了,评剧的精髓就是在戏中能让戏迷提神的‘东西’。在每个戏迷心中都有他们心中的最爱最经典的唱腔和音乐。所以说评剧改革就不能放弃太多,步伐更不能太大,要让戏迷们不知不觉中就慢慢接受了才可以。不要说其他的普通评剧人,就是现在的二度梅就是三度梅,五度梅的流派传承弟子就是累吐血了,在戏迷心中也不会超过那些创派宗师们。所以说在你们排演的新戏里还是要多加入老师那些经典唱腔音乐,那样就会让戏迷感觉新戏没有脱离评剧圈儿。举个例子,新派的弟子谷文月、刘秀荣等弟子在她们的新戏里都有新凤霞老师创造的经典曲牌。谷文月老师在她的新戏《牡丹仙子》中用了‘蜻蜓调’用的恰到好处,让人听着就是舒服。如果说评剧是个美丽的‘花环’那么评剧的各个流派就是花环上的五颜六色的花儿,是那些老艺术家们赋予了评剧的生命与辉煌,他们就是评剧的符号和音符。因此评剧传统的、经典的曲牌唱腔是不能丢的,要好好的继承、更要利用好这些‘金子’般的评剧经典,来发展评剧,使评剧在冒新芽。 再说说评剧的革新服装,其实服装是辅助品,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没有必要耗巨资和那些兄弟剧种‘显摆’和‘比赛’。有的服装就是一出戏专用的,那样岂不可惜?好像一件像样的衣服都价值不菲,就咱一件普通衣服还吓人的贵呢!何况那些戏曲服装呢。还是把评剧唱好,好的戏流传下来的是唱腔,而不是那些虚荣。如果唱的都没人爱听,真的是糟蹋衣服了。
承德、秦皇岛、唐山、张家口好像和河北省没有关系似的 我感觉保定、廊坊、衡水等以南的地区感觉是河北的,而承德、秦皇岛、唐山、张家口也就是地图上算是河北的,需要到省里开会办事才去那个所谓的省会石家庄。其他省会都是一个省的比较重要的城市,比如,有个重病的都会去省会的大医院看病,可是承德和唐山、秦皇岛、张家口等有小病可以在县市里看了,大病都去北京天津了。 还有河北电视里面的节目很少有承德、唐山、秦皇岛、张家口等市的人参加,特别是农民频道的,好像就是为石家庄人办的。河北围绕京津两市太悲哀了,河北就像趴在大肥猪身上的小虱子,可悲可怜。快把唐山承德秦皇岛等分出去得了。
交通局和木器厂、金矿等住宅楼有在二中上初一的孩子吗 我们孩子也在二中上初一,如果这三个位置有上初一的孩子搭伴儿走比较放心,离二中比较远,车又很多,特别是下晚自习还是有伴儿的好些,如果有的希望告诉一下。
请高手帮我鉴定一下
新派最正宗的传人是她 我十二年前有盘磁带,上面都是新凤霞大师的新派名段,但是里面也有她女儿吴霜唱的评剧新派段子,真可以说可以以假乱真,嗓子脆而亮,完全继承了新大师的演唱神韵。也许是女儿吧,嗓音方面还是有母亲的遗传。只是太可惜了,那盘磁带借给朋友听,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让我郁闷好久。偶尔在电脑上也听过吴霜的现在演唱,可惜的是和那个时候差远了。感觉不是中规中矩的唱,但是还是从她口中能感觉到新派的浓厚韵味。
宽城有线电视服务人员态度太差了 前两天去买机顶盒,那个女的一个个像个大奶奶似的,说话爱答不理的,实在太够呛,就是缺乏竞争啊!现在是唯我独尊的心态,还有按宽带的那些人员们,更是牛逼的很,烧香都懒得去啊!啥社会?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