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luludexin shiluludexin
关注数: 63 粉丝数: 77 发帖数: 2,065 关注贴吧数: 10
评剧和流行歌差距有多远 如果喜欢有人问评剧迷你喜歌曲吗?回答的人肯定大多数会说喜欢。但是问喜欢歌曲的人,你喜欢评剧吗?回答喜欢的人肯定不是很多。到底歌曲和我们喜欢的戏曲——评剧有多大差距呢?造成差距的原因在哪里呢? 不可人否定的是戏曲是一门地道的艺术,唱、念、做、打、舞都要柔和到剧情当中,那样才能把人物刻画出来。演出一出戏大概都在90分钟左右,甚至更时间更长。而流行歌曲,比较简短,没有那么多程式化的东西,随意性很多。 戏曲容易受流派限制,哪位名家把一出戏唱红了,后学者就会以这个为标准。所以唱传统戏难,唱新编的更难。所以说戏曲更新换代都很慢。歌曲就比较快,目前就按九十年代人流行歌唱演员来算,我想到现在只有二十来年的时间,走红的歌星远比整个戏曲界成名的演员多。 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演一出戏要很多部门,什么服装、道具、化妆、伴奏等等,所以说耗资也是巨大的。而唱歌的远远要比戏曲简单多,最简单自己可以一个人出去唱,用过吉他就可以了。 年轻人是戏曲和歌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年轻人去欣赏戏曲和歌曲,恐怕这个剧种和所谓的歌唱家就会没有市场,所以会慢慢的枯萎,直至消失。歌曲为什么能抓年轻人的心,为什么流行歌容易让人心动,这就值得我们戏曲人去研究了。年轻人喜欢看的是年轻人在舞台上演绎,看戏,听戏,让戏迷感官上,听觉上都认可了,我想戏曲会有些进步。
村民注意啦,吃完晚饭到大队去开会啊 哈哈,这次召集村民来呢主要是有两个问题,第一就是换个心情,把争吧主的事都让他过去,咱为了评剧的将来的繁荣和发展该放弃的就要放弃,当吧主也就是多受累,没人给工资,也当不了吃喝,我这个人就比较是懒,啥都喜欢现成的呵呵!你去忙叨,我端着茶水看你忙叨,哈哈。。。。。。说笑了,我喜欢咱评剧吧和谐的气氛,所以我们只要喜欢评剧,我们就要努力去维护和谐的评剧吧,不要因为这个虚衔而伤了广大村民们平时好兄弟好姐妹们的和气。 开会转入正题,今天讨论的问题是,你喜欢传统戏多还是,新编戏多?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各个来开会的村民必须发言啊!我首先表个态,我喜欢传统的评剧,原来的传统老戏是音乐和唱腔合二为一的美,那才是真正的、完美的评剧。现在的评剧演员不是没有嗓子,嗓子好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少的是评剧味道。通俗点说吧,你用流行歌的伴奏你肯定唱不出评剧味道,就是新、白、韩、花、筱等等那些老艺术家用流行歌伴奏也唱不出评剧味道来。评剧用普通话有点缺点都有,优点是通俗易懂。但是缺点就是如果你评剧音乐改革太快的话容易走出“评剧的轨道”。其它剧种好歹有方言控制着,就因为有方言控制着,其它剧种也都说同一个毛病,把原来的味道都给改革没有了呢!虽然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直接会影响我们广大村民对评剧的期望和喜欢,希望某些人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喜好而让我们广大村民的队伍受损。 我就暂时说到这里,我先喝口茶水。
王平身归白派门下,是毁人还是塑人? 看到中评的王平拜师白派名家刘萍老师为师,本人没有多少兴奋。王平老师自加入中评以来,凭借着自身嗓音甜、脆、亮的优势主演了许多传统戏和新编戏。经过多年对艺术的雕琢和名家指导以及剧院的培养,早已锋芒尽显,并且被广大观众认可和喜爱。无门无派亦风流,本想她可以凭借自己的条件无限制的去发展,可是谁想她将会投身白派门下。 白派作为评剧影响最深和最广的一大流派之一,中评乃至评剧界挖掘培养白派人才也是必要的,更是义不容辞的。但是,白派的艺术特色,中评心里应该比任何院团都清楚,选择白派继承人可以,而且越多越好,但是不能随便找个人顶数。如果王平的嗓音真的适合白派,那么很多年过去了,何必等到今日在拜师呢? 选择白派继承人,起码也要对小白大师尊重,白派不是任何人都能唱的到位的,就拿目前的白派名家刘萍老师和王冠丽老师来说,白派迷们都能挑出很多和小白大师的很多差距。从王平的嗓音里能找到多少白派的味道呢?难道凭着刘萍老师艺术经验和中评的实力能把王平“打造”成地道的白派接班人吗?其实就用脚趾头去想答案也很明了的。不用说打造成小白大师艺术,就是把王平打造成第二刘萍也不太可能。 不是说王平老师唱的不好,她在我心里是个好演员,很喜欢她的演唱,喜欢她嗓音的自然美。流派继承人,起码要有自身条件和第二次雕琢之说。中评随便找个人来顶替白派的空缺,其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唱白派戏,戏迷会认可吗?难道找个白派的继承人就这么难吗?其实喜欢白派的人,唱的不错的白派也不是没有,像曹露霜等年轻人,只是中评不肯去挖掘,只是在“自家”人堆里随便挑。现在不知道是王平愿意还是中评有意而为。如果是自愿,自己为了丰富自己的演唱水平和艺术风格,也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自己走自己的路子比较好,因为她现在有很多戏迷喜欢她的演唱,所以还是走自己的路。如果是中评让王平走白派路子,还是不要毁人了,那样王平的路将不会那么好走。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家,我就是写出了我的想法。
评剧名家谷文月的“重量” 不可否认评剧名家谷文月在评剧界的算的上是“重量级艺术家”,在评剧的推广和新派的发扬上她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评剧电影《杨三姐告状》发行后在戏曲界的影响,又给新凤霞和小白玉霜等老艺术家们创造的评剧辉煌再添上一笔重彩。“杨三姐”人物的塑造成功,使谷文月成了家喻户晓的评剧演员,这也说明了谷文月把发展评剧的接力棒成功的接在了手中。谷文月是建国后评剧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接班人,她这一代成长起来的演员如,刘萍,李维铨等等真正尝到了戏曲演员的苦与乐,在老艺术家的光环里工作有荣幸也同时有更大的压力,等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被观众认可和喜爱的时候,戏曲市场又逐渐走向低迷。他们这代人的戏曲基本功打的非常坚实,没有一定的实力和基础是无法在当时也算辉煌的戏曲界混的,不像现在的戏曲人,只要肯喜欢唱喜欢演戏,就如获至宝,用一句特俗的话说“划拉到篮子里就是菜”。(我说的不是普遍的戏曲演员)自然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人总有唱不了或者离开我们的那一天,谷文月老师这一代人,真正的接过重担,给评剧注入了新的生命绿色。谷文月老师的演唱特色和影响力可以说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艺术家当中首屈一指的,在评剧界和戏曲界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在公共场合出现,她是评剧,评剧就是她。 在继承新派方面,更不可置疑的很好的继承了新派,并且很好的发扬了新派。新大师突然不能登台演出,她接过了新派重担。她的善于表达,和蔼的笑脸和精湛的演唱功底不但很好的宣传了新派也宣传了评剧。流派的传承包括京剧流派也没有师徒完全唱的相似的,毕竟人的发声位置和方法不一样,所以不能千人一声。新凤霞大师因为过早的离开了心爱的评剧舞台,有的新派段子没有来得及精打细磨,谷文月老师在演出的时根据自己的条件多少有些改动,《三看御妹》里就有一段,唱法上和新大师有些差别,不过我很喜欢她改后的唱法。但是新大师的光环谷文月老师永远也突不破的,新大师的唱腔都是那么清新自然,让人听了心旷神怡,心神舒泰。因为她的演唱特色是根据自己嗓音天然形成的,而宗新派的弟子们学新大师的演唱而失去了自己自然的东西。谷老师退休后在公共场合宣传评剧也在宣传新派,而且培养新派的接班人,而刘秀荣和王向阳、罗慧琴等新派弟子在各个领域拍新戏来发扬新派,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方式。这也是新派枝繁叶茂的原因之一。 不管怎么说谷文月老师给评剧和新派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此我希望谷老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多为评剧出头露面,多宣传评剧。
谁在往死了整评剧 我是个地道的评剧迷,可以说从小身心就浸泡在评剧里面。儿时在名叫‘落子’戏台下追逐玩耍,到慢慢的被台上的唱腔、音乐和鲜艳的衣服所吸引。然后再从喇叭里听大师们的《秦香莲》、《刘巧儿》......而入了迷。到现在成了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是现在想在自己周围看一出自己喜欢的评剧就太难了,除非不上班,除非让自己的腰包鼓鼓的,除非让自己的腿变长,一下子从自己的家门迈到像北京、天津、唐山那些大城市那些评剧氛围浓厚的城市去看。曾记得儿时戏台下接踵摩肩的人群没有了,评剧曾经在我们这里也是很火的,但是现在真的断档了,因为没有评剧没有出来培养下一代的戏迷,评剧戏迷萎缩的相当严重,作为戏迷真的很痛惜。如果能像河南《梨园春》那样举办评剧比赛,那样就会涌现出很多很多的戏迷。可是现在评剧就像没有父母的孩子,说是河北生的,可是河北只生不养,什么长在北京、天津和什么东三省,可是现在哪个省市真正的为评剧付过责任,咱们不跟京剧比,有国家撑腰,咱就跟河南比。京津冀和东北三省面积比河南大的多,人也多的多。可是就是比不了。如今的评剧就像失去生活能力的年迈老人,昔年的荣光已经不再,儿女们都嫌弃老迈而不愿意奉养,可悲呀,可悲。 想听、想看评剧,我们会玩电脑的只能在网上搜索着,没有电脑的只能期盼从电视上‘施舍’给他们点他们喜欢的评剧,但是不管是省市电视台还是央视打着戏曲频道幌子的频道根本不会给机会。有钱的花两个钱去到市场上买光盘,没有条件的(没有vcd),只能忘记评剧,不去想评剧,甚至慢慢的就淡忘了评剧。如今的评剧已经和京剧一样贵族化了,只能到大剧场里去看,我有时候就想,是不是唱评剧的把评剧给整死了?有的剧团宣传说的天花乱坠,什么足迹踏遍了东三省或者燕赵大地,我的乖乖,我这只猎鹰眼睛都盯干巴了,也没有看到那些所谓大剧团的影子飞过。戏迷都知道,现场的感染力是电脑和电视里面无法比拟的,说白了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恨、怨自己气的脑袋疼,嘴角起火泡自己受罪,管好自己得了,想听戏自己还能动动电脑,想听谁的就听谁的。也许朋友们会说我很消极,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何况我还没有胳膊粗呢,没有力挽狂澜之力啊!
评剧改革的步子应该‘迈’多远才合适 喜欢评剧才特别的关注评剧改革与发展,在戏迷心中希望评剧能跃居京剧之上。评剧通俗易懂、优美动听,受到各个阶层的人们喜爱。评剧在漫长的一百年蜕变中,到如今好似耄耋一样的老人,步履越发艰难,身体的各个零件和消化器官好像都在慢慢退化了。评剧的最美时代是小白玉霜和新凤霞等大师那一代,那个时代的老艺术家给评剧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已经成了后辈们无法逾越的高山。 为了评剧继续生存下去,现在的评剧人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用他们的话说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生存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评剧。因此他们又把重点放在了唱腔音乐改革上,还有服装道具上。 唱腔改革目前可以说是比较失败的,排一出新戏几乎没有几个戏迷说好,因为属于评剧精髓的东西改革的都没有了,评剧的精髓就是在戏中能让戏迷提神的‘东西’。在每个戏迷心中都有他们心中的最爱最经典的唱腔和音乐。所以说评剧改革就不能放弃太多,步伐更不能太大,要让戏迷们不知不觉中就慢慢接受了才可以。不要说其他的普通评剧人,就是现在的二度梅就是三度梅,五度梅的流派传承弟子就是累吐血了,在戏迷心中也不会超过那些创派宗师们。所以说在你们排演的新戏里还是要多加入老师那些经典唱腔音乐,那样就会让戏迷感觉新戏没有脱离评剧圈儿。举个例子,新派的弟子谷文月、刘秀荣等弟子在她们的新戏里都有新凤霞老师创造的经典曲牌。谷文月老师在她的新戏《牡丹仙子》中用了‘蜻蜓调’用的恰到好处,让人听着就是舒服。如果说评剧是个美丽的‘花环’那么评剧的各个流派就是花环上的五颜六色的花儿,是那些老艺术家们赋予了评剧的生命与辉煌,他们就是评剧的符号和音符。因此评剧传统的、经典的曲牌唱腔是不能丢的,要好好的继承、更要利用好这些‘金子’般的评剧经典,来发展评剧,使评剧在冒新芽。 再说说评剧的革新服装,其实服装是辅助品,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没有必要耗巨资和那些兄弟剧种‘显摆’和‘比赛’。有的服装就是一出戏专用的,那样岂不可惜?好像一件像样的衣服都价值不菲,就咱一件普通衣服还吓人的贵呢!何况那些戏曲服装呢。还是把评剧唱好,好的戏流传下来的是唱腔,而不是那些虚荣。如果唱的都没人爱听,真的是糟蹋衣服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