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世界 小小书世界
关注数: 1,855 粉丝数: 1,332 发帖数: 3,150 关注贴吧数: 72
【国画】金廷标《仕女簪花图》 画作名称:《仕女簪花图》 画 家:金廷标 作品年份:清 原作材质:绢本,设色 画作尺寸:纵223cm,横130.5cm 馆藏链接:故宫博物院   《仕女簪花图》轴,清,金廷标绘,绢本,设色,纵223cm,横130.5cm。署款:“臣金廷标恭画。”钤印一方,模糊不辨。   图中精致的家具、富丽的陈设所构筑出的典雅高贵的环境,表明此图表现的是宫廷女子日常生活的景象。梳妆打扮是贵族妇女每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她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图绘晨起的女子对镜理妆的情景。她为了取得良好的照镜角度,不禁起身而立,双目注视着桌上的铜镜,同时,左手缓缓地往云鬓上插玉簪。情节生动,人物举止自然,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准确传神的艺术表现力。   图中女子杏脸桃腮,皓齿朱唇,身段婀娜多姿,富于曲线变化,体虚力弱中显现出娇柔典雅的娟秀气,体现出清代仕女画清新俊秀的时代特征。人物衣纹用笔顿挫转折,线条遒劲刚健,与以界画方式表现的家具及室内装饰物所采用的守规守矩、见棱见角的线条相互呼应,笔墨格调于统一中显现出所绘物象不同的质感。此幅构图颇具机巧,近景为全身像的簮花女子,中景系若隐若现的理书侍女,远景是含烟带雾的翠竹一隅。繁复的画面,既未掩簪花的创作主题,又通过近、中、远三景的自然展现加强了画幅的立体、纵深效果,从而在有限的画面上扩展出无限的空间。 撰稿人:李湜
【国画】马远《踏歌图》 画作名称:踏歌图 画 家:马远 作品年份:南宋 原作材质:绢本,设色 画作尺寸:纵192.5cm,横111cm 馆藏链接:故宫博物院   “踏歌”是中国南方乡间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着节拍,边歌边舞,欢庆收获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就好像过年过节一样快乐热闹。   从表面上看,《踏歌图》像是一幅表现自然山川风貌的山水画,而实际是一幅描绘人间生活的风俗画。作者马远在图中安排了不多的几个点景人物,使画中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画家并没有去描绘乡间踏歌盛况的全貌,而是选取了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乡民形象:一个中年村民,因为高兴多喝了几碗酒,步履蹒跚,摇摇晃晃,醉意十足,但是那个盛酒的葫芦却没有忘记,仍然好好地背在肩上;一个白胡子老汉,同样也喝了不少酒,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高高抬起,双脚离地,手舞足蹈,兴奋异常。他们的举止行为已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合,所以显得特别滑稽可笑。作者马远描绘了这几个成年人之后,觉得还不足以表达欢快纵情的气氛,特地在画幅的左下角安排了男女两名幼童,他们回过身来,瞪着惊异的眼睛,看着自己的长辈,平时家长的恃重和威严怎么都没有了?年龄稍大的女孩,还用手捂住了嘴巴,偷偷在发笑。这两组点景人物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把“踏歌”欢愉快乐的情绪推向了极致。可是细看图中,作者只不过画了六个人,却能将气氛渲染得如此充分。从这六个村民身上,完全可以感受到整个村庄中传出来的歌声、踏地的节拍声和欢快的笑声。画家马远“以一当十”、“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实在是太高妙了。   几个人物在图中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却最为引人注目。人物线条挺拔刚劲,人物动态活泼有趣,都显示了马远不凡的技艺。   马远画山石的方法也极有特点。他运用毛笔的侧锋平扫,以表现陡峭的山势和坚硬石头的质感,山石犹如巨斧劈出一般,这种用笔的方法被人称之为“斧劈皴”,从《踏歌图》轴中亦可见一斑。在画幅的构图方面,马远也有创新。他喜欢将图中的山石集中于某一边角,形成虚实的对比,故此他有了“马一角”的称呼,当然在这件作品中这一特点不是十分明显。马远画树也有自己的习惯,他经常把树的枝条画得向下斜拖,所以有人将它归纳为四个字“拖枝马远”。   在马远的这幅《踏歌图》的上方,题有五言绝句一首,这是南宋皇帝宁宗赵扩抄录北宋王安石的诗句。诗为:“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这是南宋皇帝对太平盛世的企盼,供奉宫廷的画院画家马远即以此诗为题作画。 撰稿人:聂崇正
【国画】赵佶《祥龙石图》 画作名称:祥龙石图 画 家:宋徽宗赵佶 作品年份:北宋 原作材质:绢本,设色 画作尺寸:纵53.9cm,横127.8cm 馆藏链接:故宫博物院   卷首画有一块立状太湖石,石顶端生有异草几株。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其形貌占据了奇石必备的五个审美条件:瘦、漏、皱、透、丑。细看石上,有楷书“祥龙”二字。宋徽宗将此类奇石异草的出现,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赞之“挺然为瑞”,竭尽全力绘之。图左有宋徽宗为祥龙石而作的瘦金体题诗:“祥龙石者,立于环**之南,芳洲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胜涌,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廼亲绘缣素,聊以四韵纪之。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云凝好色来相借,水润清辉更不同。常带瞑烟疑振鬣,每乘宵雨恐凌空。故凭彩笔亲模写,融结功深未易穷。”署款“御制御画并书”,押署“天下一人”,钤朱文印“御书”、“宣和殿宝”,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印“不佳,真伪待考”(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但《祥龙石图》卷被公认为是宋徽宗的真迹。鉴定徽宗真迹的标尺除了瘦金体“御制御画并书”、“天下一人”画押及朱印“御书”和双龙御玺外,书画风格也是一项重要依据,即结合赵宋家族的书画历史特别是徽宗本人的美学思想及北宋绘画的历史发展状况,寻找其中存在的风格上的逻辑关系,再结合当时及晚一辈名人的题识,综合多种因素来判断。    有史以来,宋徽宗第一个在艺术创作上实现了诗书画印的完整统一。在《祥龙石图》卷中,徽宗的题画诗不在卷尾,而是作为画面构成的一个部分,这必定是作者将构思和构图同时经营的结果,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该卷构图极简,用色颇精,格调雅致,具有典型的北宋院体绘画的艺术风格。画家以墨笔层层渲染出太湖石的坑眼,结构分明,笔墨细腻入微,极其工整精雅,极可能是写生之作。该卷钤有元内府“天历之宝”等印玺,拖尾有清代陈仁涛、吴荣光的题跋,《辛丑消夏记》著录。 撰稿人:余辉
【油画】《老朱尼耶的马车》(La Carriole du père Junier) 画作名称: La Carriole du père Junier 中文名称: 老朱尼耶的马车 画 家: 亨利·卢梭(Henri-Julien-Félix Rousseau) 作品年份: 1908年 原作材质: 布面油画 画作尺寸: Height: 97 cm; Width: 129 cm 馆藏链接: 橘园美术馆 "Le père Junier" vendait des légumes qu'il allait tous les matins acheter chez les maraîchers de Bagneux ou de Verrière-le-Buisson. Il était depuis longtemps un ami du peintre ; sa femme lui faisait la cuisine. Rousseau lui devant quelque argent et monsieur Junier venant d'acheter un cheval dont il était très fier, il fut convenu que Rousseau lui ferait un tableau. Rousseau a travaillé d'après une photographie. Cependant Rousseau y apporte des modifications importantes, révélatrices de la nature de son travail. Il supprime un arbre du boulevard et surtout il joue sur la taille et la position des trois chiens. Ils prennent une fonction plastique. Le gros chien noir donne de la profondeur à la carriole. On sait que lorsque Max Weber fit remarquer à Rousseau que le chien noir était trop grand par rapport à l'échelle de l'ensemble, l'artiste lui a rétorqué que sa toile exigeait qu'il en soit ainsi. Par contre le chien miniature qui trottine devant la carriole ajoute à la monumentalité de la jument. Cette dernière se tient curieusement sur la pointe des sabots, effet que viennent accentuer les ombres portées sur le sol. Cette jument danseuse semble presque suspendue dans l'espace. Rousseau affectionne ce genre de paradoxe qui fait flotter certains personnages dans un espace purement pictural. Les passagers de la carriole à l'exception de monsieur Junier sont présentés dans une stricte frontalité comme des icônes byzantines. (百度翻译直译:“朱尼耶神父每天早晨都会去买蔬菜,在蔬菜种植园里,他会买些蔬菜,或者是在蔬菜种植园里,或者是在灌木丛里。他是画家的朋友,他的妻子给他做饭。卢梭在他面前买了一匹他非常自豪的马,于是他同意卢梭给他画一幅画。 卢梭在摄影后工作。然而,卢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重要的改变,揭示了他的工作性质。他从林荫大道上除去一棵树,尤其是在三条狗的身高和位置上。他们在做塑料工作大黑狗给了卡车深度众所周知,当麦克斯韦伯向卢梭指出,黑狗的尺寸太大,而整体的尺寸太大时,艺术家反驳说,他的画要求这样做。与此相反,小狗在卡车前面摇晃,增加了母马的纪念碑。后者奇怪地站在马蹄的尖端,地面上的阴影加剧了这种影响。这匹跳舞的母马几乎悬挂在太空中。卢梭爱上了那种让某些人物漂浮在纯粹的画面空间里的悖论。 除朱尼埃先生外,乘坐卡车的人在严格的边境上被称为拜占庭图标。)
【油画】《夏天》(Summer) 画作名称:Summer 中文名称:夏天 画 家:Thomas Wilmer Dewing 作品年份:1890年 原作材质:Oil on canvas in an original gilded plaster and pine frame 画作尺寸:52.1 x 91.4 cm framed:98.4 x 138.4 x 6.4 cm 馆藏链接: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Thomas Wilmer Dewing’s dreamlike settings stand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newly industrialized, gritty environment of late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James McNeill Whistler, Asian design, and music, Dewing believed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artist is to “see beautifully.” While slender birches sway in measured counterpoint and delicate harp music fills the air, four elegant young women perform a stately arabesque across the canvas, their glowing evening gowns a graceful beat of muted gold, rose, brown, pink, and red. Dewing’s friend the architect Stanford White made the decorative frame. (百度翻译直译:托马斯·威尔默·德温(Thomas Wilmer Dewing)梦幻般的场景与十九世纪末美国新工业化、沙砾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受到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作品、亚洲设计和音乐的启发,德温相信艺术家的目的是“看得漂亮”。当纤细的桦树在有分寸的对位中摇摆,精致的竖琴音乐弥漫在空气中时,四位优雅的年轻女子在画布上演奏着庄严的阿拉伯风情,他们闪亮的晚礼服是柔和的金色、玫瑰色、棕色、粉色和红色的优雅节拍。德温的朋友建筑师史丹福·怀特做了这个装饰框。)
《瓦瓦拉比比科娃画像》(Portrait of Varvara Bibikova) 画作名称:Portrait of Varvara Bibikova 中文名称:瓦瓦拉比比科娃画像 画 家:Konstantin Makovsky 作品年份:Circa 1903-1904 原作材质:布面油画 画作尺寸:133x84.5 cm 馆藏链接: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Varvara Alexandrovna Bibikova (1894–1923) was the daughter of the court councillor (from 1915) Alexander Alexandrovich Bibikov (1874–?) and Varvara Vasilyevna, née Mashkova. The credit for identifying the subject by tracing the painting’s history goes to Yuri Gudymenko, the keeper of Russian painting in the Hermitage. A “portrait of a young girl in a white dress with a light blue sash and a doll” is mentioned in the “List and correspondence about the entry of artworks that belonged to Bibikov”. The last private owner of the portrait was Alexander Alexandrovich Bibikov, who lived at 10, Millionnaya Street in St Petersburg. He was married twice: the first time to Varvara Vasilyevna Mashkova; the second to Liudmila Kuzminichna Sipiagina (Alexandrova by her first marriage). According to the “Bibikov Family Tree”, Alexander Alexandrovich had only one child by his first wife – Varvara. Evidently, she is the young lady depicted in Makovsky’s painting. (百度翻译直译:瓦瓦拉·亚历山德罗夫娜·比比科娃(1894-1923)是法院议员(1915年起)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比比科娃(1874-?)的女儿还有瓦瓦拉·瓦西里耶夫娜,née Mashkova。通过追溯这幅画的历史来确定主题的功劳归于尤里·古迪门科,他是隐士院俄罗斯绘画的保管人。在“关于比比科夫艺术品入围的清单和信件”中提到了一幅“一位身穿白色连衣裙、系着浅蓝色腰带和洋娃娃的年轻女孩的肖像”。这幅肖像的最后一位私人所有者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比比科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Bibikov),他住在圣彼得堡的1000万纳亚街。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瓦瓦拉·瓦西里耶夫娜·马什科娃;第二次是柳德米拉·库兹米尼奇娜·西皮亚吉娜(亚历山德罗娃的第一次婚姻)。根据“比比科夫家谱”,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的第一任妻子瓦瓦拉只生了一个孩子。显然,她就是马科夫斯基画中描绘的那位年轻女士。)
【油画】《荷兰小路》(A Dutch Road) 画作名称: A Dutch Road 中文名称: 荷兰小路 画 家: Anton Mauve 作品年份: 1880 年 原作材质: 布面油画 画作尺寸: 50.5 x 36.8 cm 馆藏链接: 托莱多艺术博物馆  Led by Anton Mauve, the group of Dutch painters known as the Hague School distinguished itself by its exceptional rendering of moody atmospheric effects. As a Dutch critic wrote in 1875, “The artists try, by preference, to render mood; and they give precedence to tone above color…. They have revealed the poetry of gray in a hitherto unprecedented manner.  Mauve’s A Dutch Road reveals his characteristic “poetry of gray” and his debt to the great Dutch 17th-century masters of landscape. Finding inspiration in what he considered the heroic aspects of everyday life, Mauve, along with other 19th-century artists like Jules Breton (see The Shepherd’s Star, this gallery), tried to depict nature and the “simple life” that was being swept away b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rapid urbanization. (百度翻译直译:由安东·莫夫(Anton Mauve)领导的荷兰画家团体,被称为海牙画派(Hague School),以其对喜怒无常的大气效果的独特表现而闻名。正如一位荷兰评论家在1875年写的那样,“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偏好来渲染情绪;他们把音调放在色彩之上…。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揭示了格雷的诗歌。” 莫夫的《荷兰之路》揭示了他独特的“灰色诗歌”,以及他对17世纪伟大的荷兰风景画大师的感激之情。在他认为日常生活的英雄方面寻找灵感时,莫夫和其他19世纪的艺术家如朱尔斯·布雷顿(见牧羊星,本画廊)一起试图描绘自然和被工业革命和快速城市化冲走的“简单生活”。)
【安徒生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个故事。那是我小时候听来的。从那时起,我每次一想到它,就似乎觉得它更可爱。故事也跟许多人一样,年纪越大,就越显得可爱。这真是有趣极了!   我想你一定到乡下去过吧?你一定看到过一个老农舍。屋顶是草扎的,上面零乱地长了许多青苔和小植物。屋脊上有一个颧鸟窠,因为我们没有颧鸟是不成的。墙儿都有些倾斜,窗子也都很低,而且只有一扇窗子是可以开的。面包炉从墙上凸出来,像一个胖胖的小肚皮。有一株接骨木树斜斜地靠着围篱。这儿有一株结结疤疤的柳树,树下有一个小水池,池里有一只母鸡和一群小鸭。是的,还有一只看家犬。它对什么来客都要叫几声。   乡下就只有这么一个农舍。这里面住着一对年老的夫妇——一个庄稼人和他的妻子。不管他们的财产少得多么可怜,他们总觉得放弃件把东西没有什么关系。比如他们的一匹马就可以放弃。它依靠路旁沟里的一些青草活着。老农人到城里去骑着它,他的邻居借它去用,偶尔帮忙这对老夫妇做点活,作为报酬。不过他们觉得最好还是把这匹马卖掉,或者用它交换些对他们更有用的东西。但是应该换些什么东西呢?   “老头子,你知道得最清楚呀,”老太婆说。“今天镇上是集日,你骑着它到城里去,把这匹马卖点钱出来,或者交换一点什么好东西:你做的事总不会错的。快到集上去吧。”于是她替他裹好围巾,因为她做这件事比他能干;她把它打成一个双蝴蝶结,看起来非常漂亮。然后她用她的手掌心把他的帽子擦了几下。同时在他温暖的嘴上接了一个吻。这样,他就骑着这匹马儿走了。他要拿它去卖,或者把它换一件什么东西。是的,老头儿知道他应该怎样来办事情的。   太阳照得像火一样,天上见不到一块乌云。路上布满了灰尘,因为有许多去赶集的人不是赶着车,便是骑着马,或者步行。太阳是火热的,路上没有一块地方可以找到荫处。   这时有一个人拖着步子,赶着一只母牛走来,这只母牛很漂亮,不比任何母牛差。   “它一定能产出最好的奶!”农人想。“把马儿换一头牛吧——这一定很合算。”   “喂,你牵着一头牛!”他说。“我们可不可以在一起聊几句?听我讲吧——我想一匹马比一头牛的价值大,不过这点我倒不在乎。一头牛对于我更有用。你愿意跟我交换吗?”   “当然我愿意的!”牵着牛的人说。于是他们就交换了。   这桩生意就做成了。农人很可以回家去的,因为他所要做的事情已经做了。不过他既然计划去赶集,所以他就决定去赶集,就是去看一下也好。因此他就牵着他的牛去了。   他很快地向前走,牛也很快地向前走。不一会儿他们赶上了一个赶羊的人。这是一只很漂亮的羊,非常健壮,毛也好。   “我倒很想有这匹牲口,”农人心里想。“它可以在我们的沟旁边找到许多草吃。冬天它可以跟我们一起待在屋子里。有一头羊可能比有一头牛更实际些吧。”   “我们交换好吗?”   赶羊人当然是很愿意的,所以这笔生意马上就成交了。于是农人就牵着他的一头羊在大路上继续往前走。   他在路上一个横栅栏旁边看到另一个人;这人臂下夹着一只大鹅。   “你夹着一个多么重的家伙!”农人说,“它的毛长得多,而且它又很肥!如果把它系上一根线,放在我们的小池子里,那倒是蛮好的呢。*****可以收集些菜头果皮给它吃。她说过不知多少次:‘我真希望有一只鹅!’现在她可以有一只了。——它应该属于她才是。你愿不愿交换?我把我的羊换你的鹅,而且我还要感谢你。”   对方一点也不表示反对。所以他们就交换了;这个农人得到了一只鹅。   这时他已经走进了城。公路上的人越来越多,人和牲口挤做一团。他们在路上走,紧贴着沟沿走,一直走到栅栏那儿收税人的马铃薯田里去了。这人有一只母鸡,她被系在田里,为的是怕人多把她吓慌了,弄得她跑掉。这是一只短尾巴的鸡,她不停地眨着一只眼睛,看起来倒是蛮漂亮的。   “咕!咕!”这鸡说。她说这话的时候,究竟心中在想什么东西,我不能告诉你。不过,这个种田人一看见,心中就想:“这是我一生所看到的最好的鸡!咳,她甚至比我们牧师的那只抱窝母鸡还要好。我的天,我倒很想有这只鸡哩!一只鸡总会找到一些麦粒,自己养活自己的。我想拿这只鹅来换这只鸡,一定不会吃亏。”   “我们交换好吗?”他说。   “交换!”对方说,“唔,那也不坏!”   这样,他们就交换了。栅栏旁的那个收税人得到了鹅;这个庄稼人带走了鸡。   他在到集上去的路上已经做了不少的生意了。天气很热,他也感到累,他想吃点东西,喝一杯烧酒。他现在来到了一个酒店门口,他正想要走进去,但店里一个伙计走出来了;他们恰恰在门口碰头。这伙计背着一满袋子的东西。   “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农人问。   “烂苹果,”伙计说。“一满袋子喂猪的烂苹果。”   “这堆东西可不少!我倒希望我的老婆能见见这个世面呢。去年我们炭棚子旁的那棵老苹果树只结了一个苹果。我们把它保藏起来;它待在碗柜一直待到裂开为止。‘那总算是一笔财产呀。’我的老婆说。现在她可以看到一大堆财产了!是的,我希望她能看看。”   “你打算出什么价钱呢?”伙计问。   “价钱吗?我想拿我的鸡来交换。”   所以他就拿出那只鸡来,换得了一袋子烂苹果,他走进酒店,一直到酒吧间里来。他把这袋子苹果放在炉子旁边靠着,一点也没有想到炉子里正烧得有火。房间里有许多客人——贩马的,贩牲口的,还有两个英国人:他们非常有钱,他们的腰包都是鼓得满满的。他们还打起赌来呢。关于这事的下文,你且听吧。   咝——咝——咝!咝——咝——咝!炉子旁边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这是苹果开始在烤烂的声音。   “那是什么呢?”   唔,他们不久就知道了。他怎样把一匹马换得了一头牛,以及随后一连串的交换,一直到换得烂苹果为止的这整个故事,都由他亲自讲出来了。   “乖乖!你回到家里去时,保管你的老婆会结结实实地打你一顿!”那两个英国人说,“她一定会跟你吵一阵。”   “我将会得到一个吻,而不是一顿痛打,”农人说,“我的女人将会说:老头子做的事儿总是对的。”   “我们打一个赌好吗?”他们说。“我们可以用满桶的金币来打赌——一百镑对一百一十二镑!”   “一斗金币就够了,”农人回答说。“我只能拿出一斗苹果来打赌,但是我可以把我自己和*****加进去——我想这加起来可以抵得上总数吧。”   “好极了!好极了!”他们说。于是赌注就这么确定了。   店老板的车子开出来了。那两个英国人坐上去,农人也上去,烂苹果也坐上去了。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农人的屋子面前。   “晚安,老太太。”   “晚安,老头子。”   “我已经把东西换来了!”   “是的,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知道。”老太婆说。   于是她拥抱着他,把那袋东西和客人们都忘记掉了。   “我把那匹马换了一头母牛。”他说。   “感谢老天爷,我们有牛奶吃了。”老太婆说。“现在我们桌上可以有奶做的食物、黄油和干奶酪了!这真是一桩最好的交易!”   “是的,不过我把那头牛换了一只羊。”   “啊,那更好!”老太婆说。“你真想得周到:我们给羊吃的草有的是。现在我们可以有羊奶、羊奶酪、羊毛袜子了!是的,还可以有羊毛睡衣!一头母牛可产生不了这么多的东西!她的毛只会白白地落掉。你真是一个想得非常周到的丈夫!”   “不过我把羊又换了一只鹅!”   “亲爱的老头子,那么我们今年的马丁节①的时候可以真正有鹅肉吃了。你老是想种种办法来使我快乐。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这鹅系住,在马丁节以前它就可以长肥了。”   ①马丁节(Mortensdag)是在十一月十一日举行,在欧洲的许多国家里,这个日子说明冬季的开始,等于我们的“立冬”。丹麦人在这天吃鹅肉。   “不过我把这只鹅换了一只鸡。”丈夫说。   “一只鸡?这桩交易做得好!”太太说,“鸡会生蛋,蛋可以孵小鸡,那么我们将要有一大群小鸡,将可以养一大院子的鸡了!啊,这正是我所希望的一件事情。”   “是的,不过我已经把那只鸡换了一袋子烂苹果。”   “现在我非得给你一个吻不可,”老太婆说。“谢谢你,我的好丈夫!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你知道,今天你离开以后,我就想今晚要做一点好东西给你吃。我想最好是鸡蛋饼加点香菜。我有鸡蛋,不过我没有香菜。所以我到学校老师那儿去——我知道他们种的有香菜。不过老师的太太,那个宝贝婆娘,是一个吝啬的女人。我请求她借给我一点。‘借?’她对我说:‘我们的菜园里什么也不长,连一个烂苹果都不结。我甚至连一个苹果都没法借给你呢。’不过现在我可以借给她十个,甚至一整袋子烂苹果呢。老头子,这真叫人好笑!”   她说完这话后就在他的嘴上接了一个响亮的吻。   “我喜欢看这幅情景!”那两个英国人齐声说。“老是走下坡路,却老是快乐。这件事本身就值钱。”   所以他们就付给这个种田人一百一十二镑金子,因为他没有挨打,而是得到了吻。   是的,如果一个太太相信自己丈夫是世上最聪明的人和承认他所做的事总是对的,她一定会得到好处。   请听着,这是一个故事!这是我在小时候听到的。现在你也听到它了,并且知道那个老头子做的事儿总是对的。   (1861年)
【油画】《不般配的一对》(The Ill-Matched Couple) 画作名称:The Ill-Matched Couple 中文名称:不般配的一对 画 家:Lucas Cranach the Elder 作品年份:1517年 原作材质:Oil on wood 画作尺寸:27.3 x 18 cm 馆藏链接:加泰罗尼亚美术馆 The picture shows a young girl robbing a foolish old man who is blissfully unaware of anything other than her charms. She has a smile of satisfaction on her face as she slips her hand into the lecher's purse. The subject of couples of different ages has a long tradition and was a favourite theme during the Lutheran Reformation. Cranach illustrated it frequently. This scene has a moralistic bent as it depicts woman as a dangerous creature and a source of sin, humiliation and perdition. The work is signed and dated next to the girl's arm with the artist's distinguishing mark: a small dragon with its wings raised. (百度翻译直译:这张照片显示一个年轻的女孩抢劫了一个愚蠢的老人,他幸福地不知道除了她的魅力以外的任何东西。她把手伸进莱切的钱包,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不同年龄的夫妇主题有着悠久的传统,是路德改革时期最受欢迎的主题。克兰奇经常举例说明。这个场景有一种道德倾向,因为它把女人描绘成一个危险的生物,一个罪恶、羞辱和毁灭的根源。这幅作品在女孩的手臂旁签名并注明日期,上面有艺术家的显著标志:一条长着翅膀的小龙。)
【油画】《画室》(The Art of Painting) 画作名称: The Art of Painting 中文名称: 画室 画 家: Johannes Vermeer 作品年份: 1666-1668年 原作材质: 布面油画 画作尺寸: Height: 120cm; Width: 100cm 馆藏链接: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备注信息: 此画作又称《绘画寓言》或者《绘画艺术》 这幅画是维米尔向历史致敬的作品,深深表达出他对旧时代的缅怀。画中的他穿着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墙上挂的是古地图,那时荷兰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最重要的是他的模特儿,也就是头上戴着桂冠,一手拿着号角,另一手抱着书本的蓝衣女子,她是希腊神话中掌管历史的女神克莱奥。克莱奥手中的书本很厚重,看似一部著名的历史典籍,而号角则有着画家传扬自己美名的期许。 流光从画面左上溢进来,漫过墙上色彩艳丽的纺织品、克莱奥的脸和画家的后衣领,落在那一片黑白相间的方格子地板上(这种地板在维米尔的画作中很常见),优美却不见颜色涂抹的痕迹,可见维米尔的上色技巧已相当出神入化了。 这幅画内容复杂,思想性极高,表现手法臻于完美,一向被公认为稀世之作,维米尔自己很喜爱,一直留在身边;等到他死后,他的遗产处理人才将此画拍卖。过了三百年,希特勒从一个奥地利人手里抢过来,不久画作又下落不明,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才被人在一所监狱里找到。
【油画】《等待》【Waiting (L'Attente)】 画作名称:Waiting (L'Attente) 中文名称:等待 画 家:德加(Edgar Degas) 作品年份:1882年 原作材质:Pastel on paper 画作尺寸:48.3 × 61 cm 馆藏链接:盖蒂中心(Getty Center) A young ballet dancer bends forward to massage her foot, while her somberly dressed older companion sits silently beside her on a bench. They appear to be waiting, perhaps for an audition or its outcome. The two figures are a study in contrasts: The athletic dancer dressed in a dazzling costume reflects the glamour and artifice of the stage, while the ****bily dressed, bent figure represents the drabness of everyday life. Edgar Degas painted modern life; his subjects, including laundresses, milliners, nightclub singers, horse races, and the ballet, reflected contemporary Parisian occupations and diversions. From the 1860s onward, Degas frequented the Paris Opéra, where he made numerous studies of performances, rehearsals, and backstage scenes. Later, he would refine and combine these motifs in his studio, in exercises of daring technical skill and compelling psychological subtlety. Here he demonstrated his complete mastery of the pastel technique. Delicately blended strokes are combined with bold hatching and emphatic slashes; pink, blue, and creamy tones describe the dancer in contrast to the dark, severe form of the older woman. (百度翻译直译:一位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弯腰按摩她的脚,而她那穿着阴沉的年长同伴则静静地坐在长凳上。他们似乎在等待,也许是为了一场试镜或是结果。这两个人物是一个对比研究:穿着耀眼服装的体育舞蹈演员反映了舞台的魅力和技巧,而衣衫褴褛、弯腰驼背的人物则代表了日常生活的单调。 埃德加·德加描绘了现代生活;他的主题,包括洗衣、女帽、夜总会歌手、赛马和芭蕾舞,反映了当代巴黎的职业和消遣。从19世纪60年代起,德加经常去巴黎歌剧院,在那里他对表演、彩排和后台场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来,他将在工作室中,通过大胆的技术技巧和令人信服的心理微妙的练习,提炼并结合这些主题。在这里,他展示了他对粉笔技术的完全掌握。微妙的混合笔触与大胆的阴影和强调的斜线相结合;粉红、蓝色和奶油色的色调描绘了舞者与年长女性黑暗、严厉的形式的对比。)
【油画】《捉迷藏》(Hide and Seek) 画作名称: Hide and Seek 中文名称: 捉迷藏 画 家: James Tissot 作品年份: 1877年 原作材质: oil on wood 画作尺寸: 73.4 x 53.9 cm 馆藏链接: 美国华盛顿区国家画廊 In early 1874 Degas wrote, "Look here, my dear Tissot. . . you positively must exhibit at the Boulevard [in the first impressionist exhibition]. . . Exhibit. Be of your country and with your friends." Degas and Tissot, who met as students during the late 1850s, stayed in close communication even after Tissot fled to London in 1871 to avoid punishment for activities in the abortive Commune. Arguing that the benefits of declaring his allegiance to French art outweighed the potential harm it might cause among Tissot's London audience, Degas urged Tissot to show with the impressionists and thereby affirm his ties to France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Degas and realism. Although he chose not to accept the invitation, Tissot, like Degas, worked in a realist vein. Hide and Seek depicts a modern, opulently cluttered Victorian room, Tissot's studio. After Kathleen Newton entered his home in about 1876, Tissot focus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intimate, anecdotal descriptions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secluded suburban household, depicting an idyllic world tinged by a melancholy awareness of the illness that would lead to her death in 1882. The artist's companion reads in a corner as her nieces and daughter amuse themselves. The artist injected an atmosphere of unease into this tranquil scene by comparing the three lively faces peering toward the infant in the foreground at the left with an ashen Japanese mask hanging near Mrs. Newton in the entry to the conservatory. (百度翻译直译:1874年初,德加写道:“看这里,我亲爱的蒂索。…你必须积极地在林荫大道上展览[在第一次印象派展览中]。…附件。德加和蒂索是19世纪50年代末在学生时代结识的,在1871年蒂索逃到伦敦后,他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避免对堕胎公社的活动进行惩罚。德加认为,宣布效忠法国艺术的好处超过了它可能对蒂索伦敦听众造成的潜在伤害,他敦促蒂索向印象派人士展示,从而确认他与法国的关系,尤其是与德加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尽管他选择了不接受邀请,但蒂索和德加一样,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工作。《捉迷藏》描绘了一个现代的、富丽堂皇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房间,蒂索的工作室。大约在1876年,凯瑟琳·牛顿进入他的家后,提索几乎只专注于对偏远郊区家庭活动的亲密的、轶事般的描述,描绘了一个田园诗般的世界,有一种忧郁的意识,这种意识会导致她在1882年死亡。这位艺术家的同伴在角落里读着,她的侄女和女儿正在自娱自乐。这位艺术家将三张活泼的脸与一张悬挂在音乐学院入口牛顿夫人附近的灰白日本面具相比较,给这一静谧的场景注入了一种不安的气氛。)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 快乐王子的像在一根高圆柱上面,高高地耸立在城市的上空。他满身贴着薄薄的纯金叶子,一对晶莹的蓝宝石做成他的眼睛,一只大的红主石嵌在他的剑柄上,灿烂地发着红光。   他的确得到一般人的称赞。一个市参议员为了表示自己有艺术的欣赏力,说过:“他像风信标①那样漂亮,”不过他又害怕别人会把他看做一个不务实际的人(其实他并不是不务实际的),便加上一句:“只是他不及风信标那样有用。” (①或译定风针。)   “为什么你不能橡快乐王子那样呢?”一位聪明的母亲对她那个哭着要月亮的孩子说,“快乐王子连做梦也没想到会哭着要东西。”   “我真高兴世界上究竟还有一个人是很快乐的,”一个失意的人望着这座非常出色的像喃喃地说。   “他很像一个天使,”孤儿院的孩子们说,他们正从大教堂出来,披着光亮夺目的猩红色斗篷,束着洁白的遮胸。   “你们怎么知道?”数学先生说,“你们从没有见过一位天使。”   “啊!可是我们在梦里见过的,”孩子们答道。数学先生皱起眉头,板着面孔,因为他不赞成小孩子做梦。   某一个夜晚,一只小燕子飞过城市的上空。他的朋友们六个星期以前就到埃及去了,但是他还留在后面,因为他恋着那根最美丽的芦苇。他还是在早春遇见她的,那时他正沿着河顺流飞去,追一只黄色飞蛾,她的细腰很引起他的注意,他便站住同她谈起话来。   “我可以爱你吗?”燕子说,他素来就有马上谈到本题的脾气,芦苇对他深深地弯一下腰。他便在她的身边不停地飞来飞去,用他的翅膀点水,做出许多银色的涟漪。这便是他求爱的表示,他就这样地过了一整个夏天。   “这样的恋爱大可笑了,”别的燕子哺哺他说,“她没有钱,而且亲戚太多。”的确河边长满了芦苇,到处都是。后来秋天来了,他们都飞走了。   他们走了以后,他觉得寂寞,讨厌起他的爱人来了。他说:“她不讲话,我又害怕她是一个**,因为她老是跟风调情。”这倒是真的,风一吹,芦苇就行着最动人的屈膝礼。他又说:“我相信她是惯于家居的,可是我喜欢旅行,那么我的妻子也应该喜欢旅行才成。”   “你愿意跟我走吗?”他最后忍不住了问她道,然而芦苇摇摇头,她非常依恋家。   “原来你从前是跟我寻开心的,”他叫道。“我现在到金字塔那边去了,再会吧!”他飞走了。   他飞了一个整天,晚上他到了这个城市。“我在什么地方过夜呢?”他说,“我希望城里已经给我预备了住处。”   随后他看见了立在高圆柱上面的那座像。他说:“我就在这儿过夜吧,这倒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好地点。”他便飞下来,恰好停在快乐王子的两只脚中间。   “我找到一个金的睡房了,”他向四周看了一下,轻轻地对自己说,他打算睡觉了,但是他刚刚把头放到他的翅子下面去的时候,忽然大大的一滴水落到他的身上来。“多么奇怪的事!”他叫起来,“天上没有一片云,星星非常明亮,可是下起雨来了。北欧的天气真可怕。芦苇素来喜欢雨,不过那只是她的自私。”   接着又落下了一滴。   “要是一座像不能够遮雨,那么它又有什么用处?”他说,“我应该找一个好的烟囱去,”他决定飞开了。   但是他还没有张开翅膀,第三滴水又落了下来,他仰起头去看,他看见——啊!他看见了什么呢?   快乐王子的眼里装满了泪水,泪珠沿着他的黄金的脸颊流下来。他的脸在月光里显得这么美,叫小燕于的心里也充满了怜悯。   “你是谁?”他问道。   “我是快乐王子。”   “那么你为什么哭呢?”燕子又问,“你看,你把我一身都打湿了。”   “从前我活着,有一颗人心的时候,”王子慢慢地答道,“我并不知道眼泪是什么东西,因为我那个时候住在无愁宫里,悲哀是不能够进去的。白天有人陪我在花园里玩,晚上我又在大厅里领头跳舞。花园的四周围着一道高墙,我就从没有想到去问人墙外是什么样的景象,我眼前的一切都是非常美的。我的臣子都称我做快乐王子,不错,如果欢娱可以算作快乐,我就的确是快乐的了。我这样地活着,我也这样地死去。我死了,他们就把我放在这儿,而且立得这么高,让我看得见我这个城市的一切丑恶和穷苦,我的心虽然是铅做的,我也忍不住哭了。”   “怎么,他并不是纯金的?”燕子轻轻地对自己说;他非常讲究礼貌;不肯高声谈论别人的私事。   “远远的,”王子用一种低微的、音乐似的声音说下去。“远远的,在一条小街上有一所穷人住的房子。一扇窗开着,我看见窗内存一个妇人坐在桌子旁边。她的脸很瘦,又带病容,她的一双手粗糙、发红,指头上满是针眼,因为她是一个裁缝。她正在一件缎子衣服上绣花,绣的是西番莲,预备给皇后的最可爱的宫女在下一次宫中舞会里穿的。在这屋子的角落里,她的小孩躺在床上生病。他发热,嚷着要橙子吃。他母亲没有别的东西给他,只有河水,所以他在哭。燕子,燕子,小燕子,你肯把我剑柄上的红宝石取下来给她送去吗?我的脚钉牢在这个像座上,我动不了。”   “朋友们在埃及等我,”燕子说。“他们正在尼罗河上飞来飞去,同大朵的莲花谈话。他们不久就要到伟大的国王的坟墓里去睡眠了。那个国王自己也就睡在他那彩色的棺材里。他的身子是用黄布紧紧裹着的,而且还用了香料来保存它。一串浅绿色翡翠做成的链子系在他的颈项上,他的一只手就像是干枯的落叶。”   “燕子,燕子,小燕子,”王子要求说,“你难道不肯陪我过一夜,做一回我的信差么?那个孩子渴得太厉害了,他母亲太苦恼了。”   “我并不喜欢小孩,”燕子回答道,“我还记得上一个夏天,我停在河上的时候,有两个粗野的小孩,就是磨坊主人的儿子,他们常常丢石头打我。不消说他们是打不中的;我们燕子飞得极快,不会给他们打中,而且我还出身于一个以敏捷出名的家庭,更不用害怕。不过这究竟是一种不客气的表示。”   然而快乐王子的面容显得那样的忧愁,叫小燕子的心也软下来了。他便说:“这儿冷得很,不过我愿意陪你过一夜,我高兴做你的信差。”   “小燕子,谢谢你,”王子说。   燕子便从王子的剑柄上啄下了那块大红宝石,衔着它飞起来,飞过栉比的屋顶,向远处飞去了。   他飞过了大教堂的塔顶,看见那里的大理石天使雕像。他飞过王宫,听见了跳舞的声音。一个美貌的少女同她的情人正走到露台上来。“你看,星星多么好,爱的魔力多么大!”他对她说。“我希望我的衣服早送来,赶得上大舞会,”她接口道,“我叫人在上面绣了西番莲花;可是那些女裁缝太懒了。”   他飞过河面,看见挂在船桅上的无数的灯笼么他又飞过犹太村,看见一些年老的犹太人在那里做生意讲价钱,把钱放在铜天平上面秤着。最后他到了那所穷人的屋子,朝里面看去。小孩正发着热在床上翻来覆去,母亲已经睡熟,因为她太疲倦了。他跳进窗里,把红宝石放在桌上,就放在妇人的顶针旁边。过后他又轻轻地绕着床飞了一阵,用翅子扇着小孩的前额。“我觉得多么凉,”孩子说,“我一定好起来了。”他便沉沉地睡去了,他睡得很甜。   燕子回到快乐王子那里,把他做过的事讲给王子听。他又说:“这倒是很奇怪的事,虽然天气这么冷,我却觉得很暖和。”   “那是因为你做了一件好事,”王子说。小燕子开始想起来,过后他睡着了。他有这样的一种习惯,只要二用思想,就会打瞌睡的。   天亮以后他飞下河去洗了一个澡。一位禽学教授走过桥上,看见了,便说:“真是一件少有的事,冬天里会有燕子!”他便写了一封讲这件事的长信送给本地报纸发表。每个人都引用这封信,尽管信里有那么多他们不能了解的句子。   “今晚上我要到埃及去,”燕子说,他想到前途,心里非常高兴。他把城里所有的公共纪念物都参观过了,并且还在教堂的尖顶上坐了好一阵。不管他到什么地方,麻雀们都吱吱叫着,而且互相说:“这是一位多么显贵的生客!”因此他玩得非常高兴。   月亮上升的时候,他飞回到快乐王子那里。他问道:“你在埃及有什么事要我办吗?我就要动身了。”   “燕子,燕子,小燕子,”王子说,“你不肯陪我再过一夜么?”   “朋友们在埃及等我,”燕子回答道。“明天他们便要飞往尼罗河上游到第二瀑布去,在那儿河马睡在纸草中间,门浪神②坐在花岗石宝座上面。他整夜守着星星,到晓星发光的时候,他发出一声欢乐的叫喊,然后便沉默了。正午时分,成群的黄狮走下河边来饮水。他们有和绿柱玉一样的眼睛。他们的吼叫比瀑布的吼声还要响亮。”   (②Menlnon:古埃及神像,相传日出时能发出和竖琴一样的声音。)   “燕子,燕子,小燕子,”王子说,“远远的在城的那一边,我看见一个年轻人住在顶楼里面。他埋着头在一张堆满稿纸的书桌上写字,手边一个大玻璃杯里放着一束枯萎的紫罗兰。他的头发是棕色的,乱蓬蓬的,他的嘴唇像石榴一样地红,他还有一对蒙眬的大眼睛。他在写一个戏,预备写成给戏院经理送去,可是他太冷了,不能够再写一个字。炉子里没有火,他又饿得头昏眼花了。”   “我愿意陪你再待一夜,”燕子说,他的确有好心肠。“你要我也给他送一块红宝石去吗?”   “唉!我现在没有红宝石了,”王子说,我就只剩下一对眼睛。它们是用珍奇的蓝宝石做成的,这对蓝宝石还是一千年前在印度出产的,请你取出一颗来给他送去。他会把它卖给珠宝商,换钱来买食物、买木柴,好写完他的戏。”   “我亲爱的王子,我不能够这样做。”燕子说着哭起来了。   “燕子,燕子,小燕子,”王子说,“你就照我吩咐你的做吧。”   燕子便取出王子的一只眼睛,往学生的顶楼飞去了。屋顶上有一个洞,要进去是很容易的,他便从洞里飞了进去。那个年轻人两只手托着脸颊,没有听见燕子的扑翅声,等到他抬起头来,却看见那颗美丽的蓝宝石在枯萎的紫罗兰上面了。   “现在开始有人赏识我了,”他叫道:“这是某一个钦佩我的人送来的。我现在可以写完我的戏了。”他露出很快乐的样子。   第二天燕子飞到港口去。他坐在一只大船的桅杆上,望着水手们用粗绳把大箱子拖出船舱来。每只箱子上来的时候,他们就叫着:“杭唷!……”   “我要到埃及去了!”燕子嚷道,可是没有人注意他,等到月亮上升的时候,他又回到快乐王子那里去。   “我是来向你告别的。”他叫道。   “燕子,燕子,小燕子,”王子说,“你不肯陪我再过一夜么?”   “这是冬天了,”燕子答道,“寒冷的雪就快要到这儿来了。这时候在埃及,太阳在浓绿的棕桐树上,很暖和,鳄鱼躺在泥沼里,懒洋洋地朝四面看。朋友们正在巴伯克③的太阳神庙里筑巢,那些淡红的和雪白的鸽子在旁边望着,一面在讲情话。亲爱的王子,我一定要离开你了,不过我决不会忘记你,来年春天我要给你带回来两粒美丽的宝石,偿还你给了别人的那两颗。我带来的红宝石会比一朵红玫瑰更红,蓝宝石会比大海更蓝。”   (③Baalbec即Heliopolis:古埃及城市,在尼罗河三角洲上,建有祀奉太阳神的庙宇。)   “就在这下面的广场上,站着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王子说。“她把她的火柴都掉在沟里了,它们全完了。要是她不带点钱回家,她的父亲会打她的,她现在正哭着。她没有鞋、没有袜,小小的头上没有一顶帽子。你把我另一只眼睛也取下来,拿去给她,那么她的父亲便不会打她了。”   “我愿意陪你再过一夜,”燕子说,“我却不能够取下你的眼睛。那个时候你就要变成瞎子了。”   “燕子,燕子,小燕子,”王子说,“你就照我吩咐你的话做吧。”   他便取下王子的另一只眼睛,带着它飞到下面去。他飞过卖火柴女孩的面前,把宝石轻轻放在她的手掌心里。“这是一块多么可爱的玻璃!”小女孩叫起来;她一面笑着跑回家去。   燕子又回到王子那儿。他说:“你现在眼睛瞎了、我要永远跟你在一块儿。”   “不,小燕子,”这个可怜的王子说,“你应该到埃及去。”   “我要永远陪伴你。”燕子说,他就在王子的脚下睡了。   第二天他整天坐在王子的肩上,给王子讲起他在那些奇怪的国土上见到的种种事情。他讲起那些红色的朱鹭,它们排成长行站在尼罗河岸上,用它们的长嘴捕捉金鱼。他讲起司芬克斯④,它活得跟世界一样久,住在沙漠里面,知道一切的事情。他讲起那些商人,他们手里捏着琥珀念珠,慢慢地跟着他们的骆驼走路,他讲起月山的王,他黑得像乌木,崇拜一块大的水晶;他讲起那条大绿蛇,它睡在棕桐树上,有二十个僧侣拿蜜糕喂它;他讲起那些佛儒,他们把扁平的大树叶当做小舟,载他们渡过大湖,又常常同蝴蝶发生战争。   (④spmnx古希腊与埃及神话中。狮身人面的怪兽。现在埃及境内尚有司芬克斯的石像。)   “亲爱的小燕子,”王子说,“你给我讲了种种奇特的事情,可是最奇特的还是那许多男男女女的苦难。再没有比贫穷更不可思议的了。小燕子,你就在我这个城的上空飞一圈吧,你告诉我你在这个城里见到些什么事情。”   燕于便在这个大城的上空飞着,他看见有钱人在他们的漂亮的住宅里作乐,乞丐们坐在大门外挨冻。他飞进阴暗的小巷里,看见那些饥饿的小孩伸出苍白的瘦脸没精打采地望着污秽的街道。在一道桥的桥洞下面躺着两个小孩,他们紧紧地搂在一起,想使身体得到一点温暖。“我们真饿啊!”他们说。“你们不要躺在这儿,”看守人吼道,他们只好站起来走进雨中去了。   他便回去把看见的景象告诉了王子。   “我满身贴着纯金,”王子说:“你给我把它一片一片地拿掉,拿去送给我那些穷人,活着的人总以为金子能够使他们幸福。”   燕子把纯金一片一片地啄了下来,最后快乐王子就变成灰暗难看的了,他又把纯金一片一片地拿去送那些穷人。小孩们的脸颊上现出了红色,他们在街上玩着,大声笑着。“我们现在有面包了。”他们这样叫道。   随后雪来了,严寒也到了。街道好像是银子筑成的,它们是那么亮,那么光辉;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短剑似的悬挂在檐前,每个行人都穿着皮衣,小孩们也戴上红帽子溜冰取乐。   可怜的小燕子却一天比一天地更觉得冷了,可是他仍然不肯离开王子,他太爱王子了。他只有趁着面包师不注意的时候,在面包店门口啄一点面包屑吃,而且拍着翅膀来取暖。   但是最后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就只有一点气力,够他再飞到王子的肩上去一趟。“亲爱的王子,再见吧!”他喃喃地说,“你肯让我亲你的手吗?”   “小燕子,我很高兴你到底要到埃及去了,”王子说,“你在这儿住得太久了,不过你应该亲我的嘴唇,因为我爱你。”   “我现在不是到埃及去,”燕子说。“我是到死之家去的。听说死是睡的兄弟,不是吗?”   他吻了快乐王子的嘴唇,然后跌在王子的脚下,死了。   那个时候在这座像的内部忽然起了一个奇怪的爆裂声,好像有什么东西破碎了似的。事实是王子的那颗铅心已经裂成两半了。这的确是一个极可怕的严寒天气。   第二天大清早市参议员们陪着市长在下面广场上散步。他们走过圆柱的时候,市长仰起头看快乐王子的像。“啊,快乐王子多么难看!”他说。   “的确很难看!”市参议员们齐声叫起来,他们平日总是附和市长的意见的,这时大家便走上去细看。 “他剑柄上的红室石掉了,眼睛也没有了,他也不再是黄金的了,”市长说,“讲句老实话,他比一个讨饭的好不了多少!”   “比一个讨饭的好不了多少。”市参议员们说。   “他脚下还有只死鸟!”市长又说,“我们的确应该发一个布告,禁止鸟死在这个地方。”书记员立刻把这个建议记录下来。   以后他们就把快乐王子的像拆下来了。大学的美术教授说:“他既然不再是美丽的,那么不再是有用的了。”   他们把这座像放在炉里熔化,市长便召集一个会来决定金属的用途。“自然,我们应该另外铸一座像,”他说:“那么就铸我的像吧。”   “不,还是铸我的像,”每个市参议员都这样说,他们争吵起来。我后来听见人谈起他们,据说他们还在争吵。   “真是一件古怪的事,”铸造厂的监工说。“这块破裂的铅心在炉里熔化不了。我们一定得把它扔掉。”他们便把它扔在一个垃圾堆上,那只死燕子也躺在那里。   “把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给我拿来,”上帝对他的一个天使说。天使便把心和死鸟带到上帝面前。   “你选得不错,”上帝说,“因为我可以让这只小鸟永远在我天堂的园子里歌唱,让快乐王子住在我的金城里赞美我。”   (巴金译)
【油画】《老磨坊》【La maison de La Crau (The Old Mill)】 画作名称: La maison de La Crau (The Old Mill) 中文名称: 老磨坊 画 家: 梵高(Vincent van Gogh) 作品年份: 1888年 原作材质: 布面油画 画作尺寸: 64.77 x 53.975 cm 馆藏链接: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In February 1888, Vincent van Gogh left the cold, dreary winter in Paris and moved to the town of Arles. There, inspired by the variegation and light of southern France, he created more than two hundred paintings in fifteen months, including “The Old Mill.” Van Gogh depicted the mill, popularly known as tabatière or Jonquet, using a thick application of paint, exaggerated angles, and vibrant effects. Van Gogh was one of the first artists to free color from a merely descriptive function. Objects did not have to be reproduced on the canvas as they were seen in real life. Instead, he used color to express his feelings about the subject. A lapis-painted mountain range against a sea foam sky represents his joy in the beauty, light, and warmth of the south. Although van Gogh was often criticized for working too quickly, the careful brushwork of this painting reveals otherwise; you can clearly see where he varied the direction of his paint to delineat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landscape. Van Gogh once wrote that he thought about each painting at length in advance, thus he could work fairly quickly when he finally began to paint. His response to criticism was, “When anyone says that such and such is done too quickly . . . they have looked at it too quickly.” (百度翻译直译:1888年2月,文森特·梵高离开巴黎寒冷沉闷的冬天,搬到阿尔勒镇。在那里,受法国南部杂色和光线的启发,他在十五个月内创作了两百多幅油画,其中包括“旧磨坊”。梵高描绘了磨坊,通常被称为塔巴蒂·雷尔(Tabati_re)或乔奎特(Jonquet),使用了厚厚的颜料、夸张的角度和充满活力的效果。梵高是最早将色彩从单纯的描述性功能中解放出来的艺术家之一。物体不必像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那样在画布上复制。相反,他用色彩来表达他对这个主题的感受。一幅浅蓝色的山脉映衬着大海的泡沫,代表着他对南方美丽、光明和温暖的喜悦。尽管梵高经常因工作太快而受到批评,但这幅画的细致的笔触却揭示了另一个事实: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梵高在哪里改变了他的绘画方向,以描绘出风景的不同部分。梵高曾经写道,他对每一幅画都提前考虑了很久,这样当他终于开始画画的时候,他就可以很快地工作了。他对批评的回应是,“当有人说这样那样做太快了。…他们看得太快了。”)
【油画】《政治女性》【L'Ambitieuse (Political Woman)】 画作名称: L'Ambitieuse (Political Woman) 中文名称: 政治女性 画 家: James Tissot 作品年份: 1883-1885年 原作材质: 布面油画 画作尺寸: 142.24 x 101.6 cm 馆藏链接: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L'Ambitieuse (Political Woman),”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Reception,” belongs to a series of fifteen large paintings that James Tissot executed between 1883 and 1885. The series, entitled “La femme à Paris,” contains some of his most trenchant observations and comments o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Parisian society. The political arena inhabited by this painting’s subject is a social one. The visual narrative Tissot unfolds throughout the composition implies that this young woman aims to improve her own position by making herself a stylish and vital guest in the ballrooms and salons frequented by the French upper class. As described in an exhibition catalogue published by the Arthur Tooth Gallery in London, where this work was shown in 1886, the central figure’s pink dress, “ . . . is a marvel of the dressmaker’s art, with its multitude of tiny flounces, its black girdle, its pink sash, and the color of her pink ostrich feather fan has been carefully studied and matched.” At the time he created this work, Tissot had only recently returned to the city. In 1871, he fled the chaos of the Franco-Prussian War and the Paris Commune for London. With “La femme à Paris,” Tissot attempted to document what made the modern Parisian woman unique, while also proving that he was still attuned to the pulse and inner workings of this fashionable urban society. (百度翻译直译:“L'Ambitieuse(政治女性)”,也被称为“接待处”,属于詹姆斯·提索于1883年至1885年间所创作的15幅大型绘画系列。这部名为《巴黎女性》的连续剧,包含了他对19世纪晚期巴黎社会的一些最尖锐的评论和评论。这幅画主题所代表的政治舞台是一个社会舞台。Tissot的视觉叙事贯穿整个作品,这意味着这位年轻女性旨在通过使自己成为法国上流社会经常光顾的舞厅和沙龙中的时尚而重要的客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正如亚瑟图斯画廊在伦敦出版的展览目录中所描述的那样,这幅作品于1886年在伦敦展出,中心人物的粉红色连衣裙。…这是一个裁缝艺术的奇迹,她有许多细小的荷叶边,黑色的腰带,粉色的腰带,以及她那粉色鸵鸟羽毛扇子的颜色,都经过了仔细的研究和搭配。“在他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提索只是最近才回到城市。1871年,他逃离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对伦敦的混乱。Tissot试图通过“巴黎女性”,记录现代巴黎女性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证明他仍然与这个时尚城市社会的脉搏和内在运作协调一致。)
【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Volga River trackers) 画作名称:бурлак на волге 中文名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画 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作品年份:1870-1873年 原作材质:布面油画 画作尺寸:131.5×281 cm 馆藏链接: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 该画描绘了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 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