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关于燃烧弹的 热关于燃烧弹的
关注数: 291 粉丝数: 281 发帖数: 15,647 关注贴吧数: 43
关于花鼓轴承优劣~~转自公吧 大家都把自行车上的轴承叫培林,实际上培林的叫法也是外来词,专业的叫法是深沟球轴承,基本上现在自行车上用的最多的就是深沟球轴承。我也看到网友说到一种推力轴承,实际上是角接触轴承,目前很少用到自行车,主要可能还是价格的关系。 目前自行车上用的轴承有以下几种: 1:档次高的:陶瓷球混合轴承,就是钢珠是采用陶瓷球(Si3N4)的,但是内外的套圈是不锈钢的,国内牌号9Cr18,国际牌号SUS440C。优点:转动灵活,转速高,耐用;缺点:轴承沟道容易划伤,价格贵。 2:中高端的:不锈钢轴承、不锈钢法兰轴承,这些轴承和上面的区别就是里面的钢珠采用不锈钢的,材质和套圈材质一样。优点:耐用,转动灵活,价格相对陶瓷球轴承便宜很多;缺点:还没有发现,呵呵。 3:低端的:轴承钢轴承,材质GCr15,国际牌号52100。优点:便宜;缺点:不耐用。 4:受重载的:满球轴承,就是轴承内部没有轴承保持器,全部都是钢球。优点:可以受重载;缺点:转速慢,不能承受高转速。 实际上真正高端的自行车是不用轴承的(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因为在起步或急加速的时候,一旦轴承受到很大的力,轴承会有一定的塑性变形,反应到车手的感觉就是“咯噔”一下,会出现不顺畅的感觉。但是具体用什么,先前我的客户告诉过我,忘记了。希望哪位车友知道的话一并告知。 但是现在的轴承大厂都是比较好的进口油脂,价格都在6、7千块一桶,比如日本的协同油脂(Kyodo Yushi)、美国的美孚(这个价格便宜一些),高端的会用一些杜邦油脂或是克虏伯油脂,价格一般都在15000左右。实际上我们普通人很难通过油脂区别好坏。我们老百姓都有一个误区,一般销售商说轴承精度高实际上只是我们所谓的基本精度,就是轴承的孔径、外径、宽度。而这个尺寸的控制一般都能做的很好,因为国内工厂都是百分百检测的,说白了就是挑出来的。 真正轴承的好坏是要看轴承的设计和加工工艺,衡量好坏的标准是要看轴承的五项旋转精度,这个很关键。 shimano的珠档结构应该算是轴承一个变种,本质上也是深沟满球轴承,好的珠档耐用性比轴承好,就是保养麻烦,档如果坏了,花鼓基本也报废了(本人一直使用shimano花鼓=、=耐用性真不错~~~那对M495是07年末换的现在还很OK现在使用一对4400花鼓)
我就是来刷分的你信么~【转载】 关于头盔,以及脑外伤…… 前言-------------------------- 现在无盔战士越来越多,前不久安全事故也一件一件。 所以萌生利用自己的专业,写点什么。不奢望看完帖子的人都远离“无盔”, 有一个人因为看了这个帖子,而有一次戴上了头盔,避免了一次事故,我就觉得值得了。 这个贴没有什么图,也不会很有趣,但还是希望各位看客,能有一些收获。 首先说说,不戴头盔会怎么样? ------------------------------------- 暴露的多了,伤害自然大,明显。有一些可能的后果:(纯医学诊断,可忽略)轻的造成头皮血肿、头皮挫裂伤、颅骨骨折,重的造成颅内血肿(比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等)、弥漫性轴索损伤等。各种血肿是比较要命的。 【简而言之,血块,在有限的颅脑里,压迫脑组织,危及生命】 【而头盔的意义,在于降低外力的冲击力。】 来看一张图32岁一男性,头颅外伤,右上方颜色略深的区域,就是大血肿。 脑子的容量是有限固定的,怎么大的血肿,只能使脑组织受压。 压住你的皮肤一小时会怎么样?对,发红,然后呢?可能水泡,然后可能组织坏死。 那换成脑组织,道理一样,自己想。 这些伤害会导致什么? ------------------------------------- 轻的是我们常说的头皮一个“包”重则手术,或者连手术的希望都没有。 为什么要花钱买头盔,或者为什么要花大钱买好头盔? ------------------------------------------------------- 在这我没有给头盔品牌站队呐喊的义务,我只说,我买了头型合适的最贵的头盔。为什么?因为再贵的头盔没有一次脑出血抢救贵。基本的手术费用数千起,不包括用药和急诊抢救费用。更不包括损伤后的康复费用。最次最次,一个头盔一定比一场丧葬费便宜。总之,命最贵。另外,咨询脑外科医生,在杭州的综合医院里,脑外科手术中,外伤性的占了1/4-1/3. 那头盔是万能的吗?---------------------------- 不是!外力过大,头盔的保护会显得有限。所以,下坡别学山猫,旺旺那些禽兽是必须的。我们没有那压弯的技术。有本事,破了他们的爬坡记录先。另外,戴头盔后颈部的保护相对薄弱,这个是救助我后面会说。 摔车伤到头,怎么救助?------------------------------------ 自救/////////// 清醒的情况下,首先是自救。如感觉颈部痛,【不要贸然活动】 尝试手脚能否自行活动,要保持一定的姿势,躺着会比较合适,利用通讯设备等尽力呼救。有同伴的话就好很多,让他们与你交谈来评估意识水平,【搬运时注意保护脊柱】 如果头部有大的出血情况,先暂时用稍微干净点的布、衣物等用力压住、控制出血,就地取材,争取时间。不要忽视头皮出血,严重时会引起休克,压迫止血是紧急情况下最有效的止血方法。 但是,【耳朵里流出的任何液体(包括血液和其他),不要擦拭】 他救/////////// 有些内容上面中已写,首先要评估伤员的意识水平,简单的说就是呼叫伤员后看其是否有反应,如果清醒,看看有没有出血的地方,告诉伤员【不要随便活动肢体】,有条件的话可以用重物固定伤员的颈部,然后就是尽快呼救。如果昏迷,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尽快呼救,有医学知识的人就可以评估是否有呼吸、心律,CPR是非常有效的急救措施,然后尽快呼救。 后言: 澳洲在90年代就规定骑车出门必须戴头盔,路上看到大伯大妈买菜去,头上的头盔严严实实。虽然这在现在的国内还有距离,但是既然玩车,就尊重自己的爱好,把头盔戴好。水平有限,只能絮絮叨叨这些,欢迎指出错误。欢迎讨论。 ---------------------------------------------- 原文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chinabike.tv%2Fforum.php%3Fmod%3Dviewthread%26tid%3D70364%26fromuid%3D139914&urlrefer=5117286176c22d518b442d91ccb4ef3c 公吧搬运
话说我来普及下车架知识-。-管子车架的几何构成。主要是前叉方面 自行车的终极恶梦 虚迷效应 虚迷效应 (译文) High Speed Shimmy 高速下的虚迷效应, 当你正在悠闲的骑车, 对于刚换上的轻量化轮组得意的不得了, 在某个陡下坡, 你恣意狂奔, 达到70或甚至80公里的高速, 突然间, 你的前轮开始触动不绝, 整台脚踏车剧烈摇晃濒临失控边沿 ! 虽然你试着想煞车减速, 但已经吓的六神无主, 你可能是碰上了高速下的虚迷效应. ( High Speed Shimmy) 虚迷效应产生的原因是轨迹量(trail)的过短或不足. 什么是轨迹量 ? 如果你延着头管中心线往下画一条假想线(如图), 会与地面交于一点 此外前轮与地面的接触点为”A”, 则点A到点B的程度距离就是”轨迹量”. 所有我设计制作的车架, 永远保存至少2.5英吋(约6.35公分)的轨迹量. 所有使用轮子的交通东西都有轨迹量的考虑, 包罗大卖场里的手推车 头管的角度越陡(越接近垂直线), 表现轨迹量会越少, 因为点B会越挨近点A. 如果你增加前叉末端的弯曲偏移(Fork offset), 也会缩短轨迹量, 如图所示, 前叉末端弯曲幅度越大, 点A会越向点B方向挨近. 最糟的剧本是一台单车有接近垂直的头管, 又加上大量弯曲下端的前叉, 轨迹量会被缩减到接近0. 轨迹量代表着让单车维持直线前进,以及自体不乱的能力. 当你骑车向左弯时, 点B跟着往左移动, 前轮的点A也转向左边. 滚动的轮子会产生陀螺效应, 也是单车自体不乱中关键的一环, 但那是另一个议题, 在此提及的原因是要指出, 越重的轮胎在滚动时越能让单车保持直线前进. 公路车使用越轻的轮组及轮胎的后遗症是, 只要些微的轨迹变动, 就足以让单车对于操控的反响过于灵敏. 虚迷效应的产生, 是在高速下滑时由于路面不平或是侧风的影响, 让轮子产生少许的偏向, 此时轨迹量本来应该会发挥直线不乱的作用, 但若轨迹量太短, 不足以不乱车身原来的直线路径, 反而导致不绝地重复修正补偿, 进而造成前轮开始前后剧烈地动摇. 如果你推着卖场手推车, 快速跑过泊车场,你也会看到轮子因为一样的道理不绝的剧烈动摇. 较大的车架会因为两个原因比较容易产生虚迷效应 : 大车架照理该有较高的车身与长度, 但是学院派认为公路赛车最好要有短轮距, 所以要求制造者设计较陡的头管, 藉以缩短前后轮距离, 也因为如此而缩短了轨迹量. 大车架使用较长的管材, 车身也变得比较有弹性, 为了补偿刻意缩短的轮距, 立管角度必须缩小, 好让坐垫能后掠以容纳车前方骑者的腿长, 这样也造成骑者的重心会偏后落在后轮上方. 不管任何车辆, 只要是重心偏后轮的必然比较不稳, 问问任何一位在侧风中开过VW旧型巴士都知道. 所以, 如果你是属于身高较高并使用大尺寸车架的骑士, 而使用的车架又是属于轮距较短, 立管后掠重心位于后轮上方设计的, 在下坡时稍微前移你的重心,并弯腰采用低风阻骑姿, 假如你上半身坐的挺直, 正面胸前的风压会让你的重心更偏往后轮. 最后, 如果真的碰上虚迷效应, 试着不要惊慌, 双膝尽量贴近上管维持不乱, 并轻柔地使用后煞, 直到车身回复不乱后才去用前煞. 一辆会产生虚迷效应的单车通常是车架设计上的缺失, 你对于此无能为力除了非换车架. 不过查抄头碗的轴承是否有松动, 或是搭配略重一点的前胎以增强滚动时的陀螺效应 , 多少能修正或减低问题. 虽然车架设计已无法去改变, 藉由其它方面的补强, 也许能低落虚迷效应产生的机率. 翻译后话 : 虽然Dave Moulton 已经于1993年退休不再制作车架, 但是他的部落格中仍有许多值得参考的资料与观念, 或许车架锻造及设计日新月异, 但车架几何特性及可能产生的危险仍值得爱好自行车运动的车友注意并了解. 如果译文有词不达意或任何谬误之处, 欢迎先进不吝指正赐教,谢谢 警告:译文纸上谈兵, 目的是为了促进骑车安全, 内容仅做为参考, 请勿为了验证理论是否属实而下坡飙速!! 原作 : Dave Moulton 翻译 : Peter 出处 : 希望有耐心的能看完吧,保命的东西。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