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aaaaa 清静aaaaa
精气合神~
关注数: 3 粉丝数: 1,873 发帖数: 16,522 关注贴吧数: 45
说说“三层功夫” 形意拳三层功夫三种境界,始于郭云深,显于孙禄堂二位先生。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三体式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以上是网上抄来的不知是否准确。} 虽然,明暗化提法自郭云深始,但三层功夫、三种练法,古已有之。而且,从字里行间看,郭公也是据古有之说,融自身体悟,而形成的明、暗、化三层功夫学说。 按古法,三层功夫为:初层、中层、上乘。 初、中功夫又各含两部,上乘功夫只含一部。共计三层五部。{本来是八门五部三层,八门被太极拿去用了。} 各部功夫,练法不同。 简言之,初层上部,练手法,下部练步法。(此修如酿,两产若获,其有矩。) 中层上部练身法,下部练跌法。(此修如饮,两产自醉。其有矩。) 上乘功夫,由人化己,无可无不可。(于此修者,卦有矩而我之变无矩,此谓将人化己。至有矩者以为我之自然化也。) 综上,郭公三层功夫学说,宗古法而有创新,循规矩而含体悟。非是空穴来风,闭门造车。 @赛博坦守护者 @通用普惠罗罗
神运经 神运经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 腾之基,故形气盛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 上为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方合而即离。动以静为本,故身虽急而心 自暇;静以动为用,故气虽结而神自扬。既知往来闪烁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归,纵横者, 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上为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浅深。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 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 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上为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往来任气之自然。气欲 满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 悍。 上为第四章,言体用之义 山不汗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先用内功经、纳卦 经、十二大劲全局精习微妙,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 凡用此功,切记不可用高步,更不可用单步,须立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足底更要着意, 将丹田元气比住,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足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 然用时因敌布阵,又当有高、低、远、近、虚、实之变化,亦不可固执。刚柔动静之间, 成败得失之机系焉,可不慎与!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夫然后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 敛精神得以飞腾变化,真是知静之为静,动亦静也;知动之为动,静亦动也,盖以静用动, 非以动用静也。此于神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 内柔而外刚,知体用之妙矣。呜呼,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缓用疾,方是真疾。此中之妙, 皆得之于象外,而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久研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 上为第五章,言体用之法。
内家拳练法的两个阶段浅说 内家拳练法分基础和武功两个阶段,我简称之为AB段。 A段练法:就是养气,把氣养至圆满。各派用词不同,都是指一个东西。即精神内敛、聪不外驰,静心专注于内一者。也叫养灵根。刘殿堔的“丹田论”说的健丹田既是。薛颠称之为“丹田充实法”,孙禄堂称之为养中和之气、文火、武火。。。 养气,本来三言五语的事,但不好表达,说了也难理解、难做到,所以,历来非良勿度,否则徒惹麻烦。 吕祖说,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问谁? 忘:忘物忘我。守,精神内守。降心:静心,心不动,牢栓心猿。因为人心是识器的。他的任务就是便是环境、事物。修炼反其道而行之。不为:无为。 动静知宗祖:一动一静之中,内里真气蕴蕴,自己心知肚明,还能有什么疑问的?宗祖:真气。真气是生命的本源能量。。。。 养到什么程度可以算完成A段,进入B段的修炼?简单说,练到完成通五脏。练气,从通三关、通十二经、通六奇、通五脏,层层有内景,步步有验证。不是喊一句“内练一口气”就是练气了,就是内家了。 一般小孩子练容易达到。成年人较难。 只有把经络脏腑畅通了,到B段练武功时,真气才不会对脏腑经络形成冲击,否则伤身。 怎么样是脏腑通了?真气在脏腑畅通无阻,内景中有阴阳和合之象,即可。 所谓“金桥上,望曲江,月里分明见太阳” “风流固种满丹田,水灌二十园。朦胧欲透红日,醉赏更悠闲。 灵感动,舞翩跹,手足全。让迎横定,顾打擒兼。。。” B段练法:就是武艺。练氣成劲,固灵根而动心。刘殿堔称之为练丹田,分聚、运两法。薛颠称之为武艺、敌将,锻炼筋骨。 A段没有完成,就去练B段,练出的功夫就似是而非。 A段B段,有时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有可能两个阶段用的是一套架子方法。这就需要老师临场根据火候,即时指导了。 总之,练内家拳是需要智慧,需要静心揣摩、参悟。 (本帖慎重跟帖,随时可能删掉) @武舞悟误
简说玄关、入静、入定 一。玄关:进入玄的通道。 玄这个字是个象形字,编草绳。引申为变化无穷,看不到结果,深远奥妙。 具体玄关这个词组,是后世修炼家提出的,是表达实修功境的一个概念。 历来很多说玄关的文章、诗词。但好像越说越难让人理解了。 其实不然。因为玄学,象内丹术、内修等,本来就是平常人难理解的学问。能领悟进去的人, 必须要具备相当水平的智慧。 就像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主讲的《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这本是非常难得的体认,是对宇宙、真气等的正确认识,但是,反倒遭到全民围攻。所以,即使是几千年后的今天,经络、真气等玄学内容,仍然是不能被广泛接受,这不正是诠释了其“玄”何其深也? 既然解释不清楚,就不解释。这是古往今来圣贤们的做法,“不遇其人不传”。而只讲其实践应用。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中医、丹道、易学等实践学科的绵延流传。如果古人去等能解释开这些玄学了才来具体应用,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灿烂国学了。 玄关是什么?是有相当功境的人,进入功态时,身体内部元气与天地间元气沟通融合,体感到的一种景象。 功境不够,玄关出现不了。功境够了,不进入功态,玄关也出现不了,所以古人说,其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 把玄关比喻成一池水的话,你站在池外时,池水既不在你身内也不在你身外。当你进入池中时,池水才是和你融为一体、氤氲滋润、杳杳冥冥。。。 二。入静、入定。 当经过集精累氣,你有了相当功境,能进入玄关了,此时你的心能安定下来,很少有思绪杂念,这叫入静态。此时只是初级稳定。对外界的声光扰动,仍然是能感觉到。只是心少有被其牵动。 随着功境进步,能深度入静后,进入一个,感知不到外界声光等波动的状态,此为入定。入定不是睡眠,此时内心仍旧清醒,只是听而不闻状。 普通人修炼,能入静已属不易。入定,需要专修者可能达到。 (个人见解,不喜者绕道。)
简说力 人们常说的: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前者称之为借力。后者称之为化力或化劲、化。 一,借力。简单直白翻译就是“借对方之力,以形成攻击对方之势。”借力的目的是完成打击对方。 两人相敌,任意一方的目的都是“打倒对方保护自己。”,所以,借力的目的,也是打倒对方保护自己。 对方一拳打来,我来个顺手牵羊拽趴下他。这是最简单的借力。破坏掉了对方的进攻。 举例:你面前一堵矮墙。你要跳过去。有两种方法,1,直接跳。2,跳的同时,一只手轻按一下墙头。2法显然比1省力。2就是借了墙的力。 实战时借力,就是这个道理。敌一拳打来,我侧面按一下敌臂(上托、下按都可以)。借这一按之力,我手臂变向、攻击敌肋或头。甚或同时借一按之力身体移动、避开拳锋。此一按同时具有破坏、牵动敌重心效果。这就是借力打力。借力以打为主。 借力,要做到轻、短、急三字。 轻,蜻蜓点水。一沾就走。 短,倏忽一下就完。令敌意仍在接触点,我已经在他处打击。 急,马上跟着疾风骤雨般反击。不但借力,还要有打。没有打不行。 二,化力。化去敌之攻击力。借力之中,就有化的成分了。但借力时的化力,以借为主。化力,以化解敌攻势为主。主要在敌方体重大的情况下用以破坏掉对方重心。 人,想形成攻击之势,无论用拳、用脚,必须自身重心稳固,才能灵活移动、发出力量。 化力即在敌方移动时,用一个与敌用力成一定夹角方向的力,作用于敌肢体或者躯干,借以牵动敌之重心。这样既避免了敌方打到我,又破坏掉敌方重心。 化劲也要一化既打。 以上是简要说了借劲、化劲。这些都是需要,1.能感知到对方要有所动作(即能神明)。2.有整劲(懂劲)的前提下应用才有效果。(四两拨千斤,是有整劲,自己感觉没用大力,对方感觉力大。是身体各部力量协调性高。) ) 化时要吸气,用阴劲。借时吐氣。 需千锤百炼。 三,整劲。全身各部位肌肉,统一协调一致发力。协调一致了,不单发出的力气大,自身重心的移动也会灵活。 所以,内家拳不练局部力,不举杠铃、哑铃等。 四,膨力。“然产其法者,乱环且圆撑之势也“。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拳式运动中,协调灵活,连贯圆撑。上下内外,贯通一气。神感心动,心动力发。
简说“借力”、“化力” 人们常说的: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前者称之为借力。后者称之为化力或化劲、化。 一,借力。简单直白翻译就是“借对方之力,以形成攻击对方之势。”借力的目的是完成打击对方。 两人相敌,任意一方的目的都是“打倒对方保护自己。”,所以,借力的目的,也是打倒对方保护自己。 对方一拳打来,我来个顺手牵羊拽趴下他。这是最简单的借力。破坏掉了对方的进攻。 举例:你面前一堵矮墙。你要跳过去。有两种方法,1,直接跳。2,跳的同时,一只手轻按一下墙头。2法显然比1省力。2就是借了墙的力。 实战时借力,就是这个道理。敌一拳打来,我侧面按一下敌臂(上托、下按都可以)。借这一按之力,我手臂变向、攻击敌肋或头。甚或同时借一按之力身体移动、避开拳锋。此一按同时具有破坏、牵动敌重心效果。这就是借力打力。借力以打为主。 借力,要做到轻、短、急三字。 轻,蜻蜓点水。一沾就走。 短,倏忽一下就完。令敌意仍在接触点,我已经在他处打击。 急,马上跟着疾风骤雨般反击。不但借力,还要有打。没有打不行。 二,化力。化去敌之攻击力。借力之中,就有化的成分了。但借力时的化力,以借为主。化力,以化解敌攻势为主。主要在敌方体重大的情况下用以破坏掉对方重心。 人,想形成攻击之势,无论用拳、用脚,必须自身重心稳固,才能灵活移动、发出力量。 化力即在敌方移动时,用一个与敌用力成一定夹角方向的力,作用于敌肢体或者躯干,借以牵动敌之重心。这样既避免了敌方打到我,又破坏掉敌方重心。 化劲也要一化既打。 以上是简要说了借劲、化劲。这些都是需要,1.能感知到对方要有所动作(即能神明)。2.有整劲(懂劲)的前提下应用才有效果。(四两拨千斤,是有整劲,自己感觉没用大力,对方感觉力大。是身体各部力量协调性高。) ) 化时要吸气,用阴劲。借时吐氣。 需千锤百炼。 (借力、化力,基本是占内家拳大半内容了。其实外家拳也有借力化力,只是没有单独提出、练法。借力化力能力想达到上身并不简单,这涉及到身姿内外合一等细节,本文只是一家之言,抛砖引玉,聊以开阔思路。)
说说“意”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用意不用力”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 内家拳论里面,讲到意的很多,离开意,内家拳论就是空架子。 那么,内家拳如何处理意的? 首先看,什么是“意”?:心之所忆谓之意。 什么是心?所以任物谓之心。心脏、心经的功能就是任物。可见,意就是心发动、运转、做功产生的思维产物。既意为心之动。意与心有紧密联系。心为五脏之一,五脏之间相生相克,互相作用,构成了人体生命的正常运转。那么,五脏之间是如何相生相克的?这种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生命所以存在,是因为天地间有真气流行。真气是一切生命的能源。 人体,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就是通过真气的运动、作用来达到的。 所以,心之一动,会改变气的运动,喜怒哀乐不同运动形式,造成气的不同运化。正常人体内气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和特性的。频繁受到心意的扰动,就会扰乱其规律,并激化气的散逸。 内家拳的机理,是通过强化人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功能。达到通经培元,秘固元气后,再加以炼气化劲,用于技击。 怎么样炼气成劲?是通过形、意的作用。 什么时候炼气成劲?元气圆满无亏、秘固坚实后,方可练气成劲。否则必损元寿。 所以,在基础阶段,内家拳的练法就是摒除意识。令心空空洞洞,无思无虑,免得扰动、助动了气。气是无质量的最小物质颗粒,受到一点点扰动就会散佚掉。正常人的元气,靠相互间的凝聚力深藏于命门。 初学者,其经络还未通,元气还未秘固。如果用意、用力练拳,就会扰动元气,使其紊乱、散佚掉。就像一个房间里放一堆细细的绒毛,房间空气稍有波动,就会四散飞逸。 综上,文首那些拳论,都是练气成劲的高级阶段练法。 初学者那样炼,属于没有麦子空磨磨,达不到养气培元效果。
说说“意”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用意不用力”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 内家拳论里面,讲到意的很多,离开意,内家拳论就是空架子。 那么,内家拳如何处理意的? 首先看,什么是“意”?:心之所忆谓之意。 什么是心?所以任物谓之心。心脏、心经的功能就是任物。可见,意就是心发动、运转、做功产生的思维产物。既意为心之动。意与心有紧密联系。心为五脏之一,五脏之间相生相克,互相作用,构成了人体生命的正常运转。那么,五脏之间是如何相生相克的?这种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生命所以存在,是因为天地间有真气流行。真气是一切生命的能源。 人体,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就是通过真气的运动、作用来达到的。 所以,心之一动,会改变气的运动,喜怒哀乐不同运动形式,造成气的不同运化。正常人体内气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和特性的。频繁受到心意的扰动,就会扰乱其规律,并激化气的散逸。 内家拳的机理,是通过强化人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功能。达到通经培元,秘固元气后,再加以炼气化劲,用于技击。 怎么样炼气成劲?是通过形、意的作用。 什么时候炼气成劲?元气圆满无亏、秘固坚实后,方可练气成劲。否则必损元寿。 所以,在基础阶段,内家拳的练法就是摒除意识。令心空空洞洞,无思无虑,免得扰动、助动了气。气是无质量的最小物质颗粒,受到一点点扰动就会散佚掉。正常人的元气,靠相互间的凝聚力深藏于命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