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8dragon 1458dragon
关注数: 362 粉丝数: 200 发帖数: 15,028 关注贴吧数: 67
《资本论》里的《社畜手册》到底藏了什么秘密 《资本论》里的《社畜手册》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 知乎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zhihu.com%2Fquestion%2F1922935803656542177&urlrefer=0248079684b08e1ec4c228a263368f38 《资本论》 中的《社畜手册》揭示了劳动力商品和价值算法的秘密,以及这些秘密如何影响当代社会的劳动形态和工人的心理状态。 劳动力商品和价值算法的秘密 劳动力商品:上班族和打工族之所以愿意自称“社畜”,并不源于劳动力商品本身,而是由于价值算法。这些算法将无数的劳动力像小草一样绑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办公室和车间为载体的数字管辖社会1。 价值算法:这些算法通过隐形的“鞭子”和“芯片”,使得工人不仅被判为“经济社畜”,更自认为“身份社畜”,并试图带着这样的镣铐起舞1。 这些秘密如何影响当代社会的劳动形态和工人的心理状态 身份认同:工人通过自称“社畜”来凝聚心智,形成身份认同。这种身份不仅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更是一种对自身命运的接受和认同1。 劳动美学:劳动美学在资本逻辑下彻底沦为劳动丑学,崇高、伟大、美好的事物被流俗、经济、丑恶所取代,工人在这种环境中苦中作乐1。 《资本论》中的其他重要概念及其对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商品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资本增殖3。 商品拜物教:商品形式掩盖了劳动的社会性质,使得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模糊不清3。
花脸钟离:谈韦辰经济文学论 看到「经济文学」四个字,我就理解为「用文学作品去反映经济生活。」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堪称晚明市井经济的「百科全书」。西门庆的药材生意、高利贷经营、官商勾结手段,细致到「赏厨役几钱银子」的物价记录,呈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贪婪与人性的扭曲。 曹雪芹《红楼梦》,表面写贵族世家兴衰,实际上暗藏清代经济生态:田庄地租、奢侈品消费,以家族财政崩坏揭示封建经济的内在危机。 还有电视剧《大江大河》三部曲的原著,网络作家阿耐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史诗」,作品通过国企干部、个体户、农民企业家三类人的沉浮,解析价格双轨制、乡镇企业崛起、国企改制等关键节点,被誉为「描写改革开放第一小说」。 描写「经济生活」的作品浩如烟海,经典名作也琳琅满目。 可是,当我看了韦辰《何谓经济文学——〈桃花源记〉与〈资本论〉漫议》一文 ,才知道我的理解有偏差。为了揭示「无剥削者的社会共同体」的存在,陶渊明以先秦古楚文辞创作出传世名篇《桃花源记》。「桃花源」实际上就是关于大同社会的一个诗歌「意象」。 「桃花源」:它的道路和系统,它的如何「入境」(桃花源之诗)和「大观园」(桃花源之记)。这里是「没有阶级斗争」的理想胜地。 关于这一点,毛主席并不这样看,他老人家在《贺新郎·读史》中明确地写道:「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尽管如此,从诗路看,依旧存在一个「没有阶级斗争的社会」转入「阶级斗争的社会」的过程。《资本论》第一卷是诗路也是史路——犹如《资本论》学者所言,乃人类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诗路」和「史路」。 ——摘自 韦辰《何谓经济文学——〈桃花源记〉与〈资本论〉漫议》 韦辰,江西省《资本论》研究会研究员。 韦辰提出「经济文学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他认为《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其叙事方式和文学性表达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他提出了「意象一体」的概念,认为「经济文学」将「意」(经济学理论)、「象」(文学形象)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的表达方式。 比如,韦辰反对将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机械分科,主张回归「文以载道」传统。 他认为: 《资本论》与《红楼梦》同属「危机叙事」的百科全书,需以「意象范畴」跨界解读。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与商品拜物教(《资本论》)共享语言规范,揭示资本虚幻本质。对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的研究者,尤其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经济学者,这一理论具有突破价值。 而对于文学爱好者,或者作家、评论家而言,我更推荐大家关注陈丽伟提出的「新经济文学」理论。 「新经济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 以文学的温度化解数据的冰冷,用故事的重量平衡 GDP 的轻浮。 这句话的分量在哪里?对于作家、评论家和小说读者的「价值」在哪里?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又在哪里? 我来举两个例子: 在 GDP 统计中,治理污染的开支也计入「增长」,却忽略生态破坏的隐性成本。 「医疗产业化」的当下,门诊量、药械销售额是医院和药械厂商的「业绩」,是「繁荣数据」,而患者的病痛和「看病难」的困境被排除在统计之外。 经济数据就是这么冰冷。 文学的温度则通过「情感共鸣」与「人性关怀」化解这种冰冷。 再举两个例子: 《在国贸大厦顶上眺望落日》以诗歌意象展现都市人的精神迷失,对抗写字楼租金数据的抽象。 《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攻坚纪实》这篇纪实文学,用个体命运故事,来补充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的单薄。 这就是文学对「经济生活」的反映和记录,这是「数据」中看不到的。 「求是网」的一篇文章指出: 《千里江山图》(孙甘露)通过革命者群像,质疑「经济增长必然导向文明进步」的线性史观; 《宝水》(乔叶)以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冲突,揭示 GDP 增长背后传统伦理的瓦解与重建。 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不同维度诠释了文学与时代共鸣共生的血肉联系…… ——求是网《讲好中国故事》文学对经济叙事有哪些功能呢? 我今天不说别的功能,只说一个「纠偏功能」,做了这个表格: (7 条消息) 韦辰为什么提出经济文学论? - 知乎.pdf (68.35 KB) 经济指标局限性 新经济文学的纠偏路径 代表作品 GDP忽略生态成本 生态文学揭示发展代价 《雪山大地》中的草场退化 资本收益掩盖分配不公 底层叙事呈现贫富分化 《寻亲记》中的城乡撕裂感 技术崇拜消解人文关怀 工匠故事「道技合一」传统 苏州缂丝传承人纪录片 全球化叙事抹杀地方性 地域文化书写保存多样性 《浦江叙事》中的沪商精神 当 GDP 成为「支配社会发展的数字暴君」,文学绝不可以成为「宠妃」。 以故事重构「人类文明的真实尺度」——关注「亿万人民的生存状态」,这才是文学的使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