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8dragon
1458dragon
关注数: 362
粉丝数: 200
发帖数: 15,028
关注贴吧数: 67
东方分三次启蒙了西方 东方分三次启蒙了西方: 一是十字军东征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图书馆;二是蒙古铁骑横扫多瑙河;三是西方传教士在明朝传教偷运明朝典籍,搞出了“礼仪之争”。大量的欧洲人崇拜东方,魁奈号称自己是欧洲的孔子,西方宫廷都以东方为美! #西方伪史#启蒙运动#基督教
《资本论》被边缘化到了。。。 在《资本论》被边缘化到了需要有人出来保卫的当今中国
纪念第二卷140周年:从循环断裂到生态断裂 马克思对“新陈代谢断裂”的阐述最先在《资本论》第三卷批判地租 理论的过程中,在《资本论》第三卷的《资本主义地租的起源》中,马克思写道:“在社会的以及由生 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 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李比希)。
AI保卫资本论
资本论学的百年探索 从起源到学科:资本论学的百年探索 (baidu.com)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aijiahao.baidu.com%2Fs%3Fid%3D1826338217838286724%26wfr%3Dspider%26for%3Dpc&urlrefer=2c47cef7f65beaf31f060b4f509f003f
2025-5-5马克思诞辰207周年 纪念马克思诞辰207周年!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kunlunce.com%2Fllyj%2Ffl1%2F2025-04-27%2F187145.html&urlrefer=8c2d97873f0e530f265ae54a52e767b0
无产阶级何以产生技术拜物教 无产阶级何以产生技术拜物教:来自知乎
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 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商品形式历史视域考察 (kunlunce.com)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vBLKPlTF4uuBwi2n2KKOhw&urlrefer=fcb073f1ad5cd9140b321f9ca68ae31e
《资本论》为什么是矛盾起点 《资本论》为什么是矛盾起点? - 知乎 (zhihu.com)
关于资本的“主体话术” 关于资本的“主体话术”——资本再生产的历史主体论
《资本论》危机史观 《资本论》的危机史观...
广义价值论批判
《资本论》学 由 商品两仪 开始 《资本论》学:由“商品两仪”开始|——也论价值剥削的意义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3rs5cJ3Qk2j-W91PthwZpQ&urlrefer=b28a3d0fe048089626b113709292dffa
庸俗知识科普
多的“0.5G”是啥?!
《资本论》第一卷唯物史观原理 集锦。。。。。。。。。
马克思逝世140周年之际历史发生学基本理论探究 何谓阶级者 2024-01-18 所属栏目:读经典
问题探讨:市场经济到底是不是解决共富的“最佳手段”?
继明论莫言
《资本论》有时也成为党同伐异的武器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马克思是对世界产生了最大现实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资本论》被一再地重印、翻译和解读,虽然很少有人完整地读完过这本巨著,但它却成为无数人的信仰和行动的教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马克思,《资本论》有时也成为党同伐异的武器,在这个过程中,它变得越来越清晰。
《资本论》 一本为革命而生的经济学宣言 所有革命的到来都是无序的,除了破坏,还是破坏。只有在新的理论建构之后,方可导向一个清晰的革命目标。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定居伦敦,专注于《资本论》的创作。 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焦急地写道:“我现在发狂似的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什么是本质?什么是现象
“大东西看不见”会出颠覆性危险 一、“大东西”之一:方向性问题 二、“大东西”之二:根本性问题 三、“大东西”之三:全局性问题 四、“大东西”之四:战略性问题 五、“大东西看不见”带来颠覆性风险
农村“四项基本制度” 农村四项基本制度,即:基本产权制度(土地集体所有制),基本组织制度(党支部领导下的村社共同体制度),基本经营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内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度),基本治理制度(党支部领导下的以集体经济为支撑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农村四项基本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三农”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石。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之类
二次解放思想
发达国家的工资占GDP比例都在50%以上 发达国家工资占GDP的比例50%,我国只有12%
活劳动与“《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
第一卷的唯物史观原理是什么??
大宋梦华12文武衣冠三百年 妾薄命。。。。
“工人没有祖国”,这是因为资本没有祖国
学习《资本论》需要科学精神,切忌急功近利 当年马克思讲:“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定点!”就是在《资本论》中讲的。
从它的第四卷看到第一卷 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下倒着阅读《资本论》,即从它的第四卷看到第一卷。前面我们也提到过,第四卷是马克思的思想史,是马克思研究的起点,也可以是我们研究马克思的起点。而第一卷到第三卷则先是对本质和规律的阐释,随后一步步地向现象层面推进,最后才开始对现象进行说明。
面对《资本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 面对《资本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我们现代人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资本论》第三卷是一个思想的高峰 《资本论》第三卷是一个思想的高峰,极为深刻和精彩。它以无可辩驳的逻辑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矛盾。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每一个资本家都在拼命地生产剩余价值(这是第一卷的内容),但由于无法满足实现剩余价值的各种条件(这是第二卷的内容),最终却无法把商品卖出去,从而实现剩余价值。构成商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其中,C用于购买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V用来支付工人的工资,M则归资本家所有。最大化地获得“M”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所在,但资本家要获得M,仅仅生产出商品来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商品卖出去,才能实现M。卖给谁?应该是资本家自己,属于资本内部的流通。问题是,资本家根本无法把M全部用于生活消费。怎么办?在国内范围,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无法消费的M用于生产,这就是“资本积累”。
“荣文”对马克思“形式规定性”概念的理解值得商榷 “荣文”对马克思“形式规定性”概念的理解值得商榷。 “形式规定”或“形式规定性”是马克思从黑 格尔现象学中延用的范畴,指的是本质存在和本质关系与某种具有物质规定的物质存在(即“定在”)相 结合后形成的规定或规定性。 换言之,形式规定(性)由本质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两个方面构成。 如果把形式规定看作是一种生命存在和生命形式,那么,本质存在和本质规定就构成其“灵魂”,物质存 在和物质规定则构成其“躯体”(载体)。 黑格尔把本质存在和本质规定确认为“绝对精神”或“宇宙精 神”,与之不同,马克思把本质存在和本质规定确认为生产关系。 经济范畴作为一种“形式规定”,是作为 本质规定的生产关系与具有物质规定的特定物质存在相结合的产物。[6]可见,形式规定或形式规定性本 身就包含着生产关系,“荣文”把形式规定或形式规定性看成是生产关系所具有的规定之一 明显不妥,把 价值增殖看成是资本的形式规定性本身就更加不妥了。
如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的资本观 王峰明:如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的资本观 -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新时代公有制经济成长的实践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将其作为研究重点。在社会主义主体范畴内认识、实践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以“主体范畴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定格。社会主义企业作为主体范畴论的研究对象,既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亦是社会主义主体范畴论的时代具象。
由“两大特性分析”引出“五种纽结关系” 由“两大特性分析”引出“五种纽结关系”。一是由劳动过程特性分析引出“企业本质的劳动纽结”和“企业本质的社会关系纽结”;二是由货币特性分析引出“企业本质的权力纽结”和“企业本质的契约形式纽结”;三是在此基础上,统一上述四种纽结关系,将企业本质归结为“主体组织”,乃至作为社会历史的特殊形态——直接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协作组织。
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体范畴论 唯物史观原理贵在应用。本文以严谨的主体范畴研究,揭示社会主义企业的知识路线:由行而知,由劳动合约的分析框架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劳动二重性的质和量,意在突出党的领导的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理性是防范风险、避免危机,走出拜物教和异化,由此可能真正落脚到人的发展本位上来。由唯物史观特性分析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社会主义企业统一社会主义劳动和社会主义货币,真正展示劳动过程是历史规定的发展对象,是劳动的实践逻辑。企业是劳动过程中所合约的“主体组织”,建立生产关系纽结;作为人的组织,企业因劳动而生。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特质规定不再是“抽象的定性”,作为唯物史观知识命题:既表征劳动合约合历史性与合规律性的社会主义行动统一,又贯穿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他的生产条件社会结合的全部过程。
《资本论》具象法之四(理论大结局) 作者以时髦形式解读马克思理论,其实越弄越糊涂,变成自己心中的无法定义得观念体系的纠缠。其实作者不如说明自己文章的方法论,需要解决一些什么理论的困惑和现实矛盾,马克思理论与时代语境的冲突,与现实传统的冲突,作者如何调和和构建,达到目的吗?尽量避免心理解读,人家读起来不知所云。现实意义何在,如果不成熟最好不要发表。
《资本论》具象法之四 作者既有中国传统的象数理论,又有道器还有存在主义还又德里达的场轮, 这些西方文人从科学中引入类比概念有多少价值?? 马克思得商品价值理论生产理论劳动理论能够对现实情况那些具有解释力,那些无法解释,应该如何构建??!! 如何解决中国面对西方发展科学以及现实市场经济中如何保持人民共 产 党的主体性?! 如果没有生产工业进步的马克思主义优势化解释,这些概念堆概念有什么价值,中国传统的概念,没有新中国就是一堆尸体,中国垮了就是中国人丑恶的小脚,莫言笔下得畜生。
不能由此把公有制经济变性为资本经济 不能由此把公有制经济变性为资本经济
不能由此把公有制经济变性为资本经济 不能由此把公有制经济变性为资本经济。所谓“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概念同样难以成立。
市场经济和资本之于公有制经济 市场经济和资本之于公有制经济,都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因而是“外在 的”,而非“内在的”和“有机的”。
决不能把价值增殖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剥削割裂开来 决不能把价值增殖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剥削割裂开来
战斗的唯物主义
图2 再生产“阶级者”之问:由“主体”而“阶级—统治—剥削—拜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诠释的回顾与反思 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为依托,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经典著作承载着马克思主义最本真的思想,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我国对经典著作的诠释经历了从翻译介绍到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重新解读,从挣脱苏联教科书体系的羁绊到走上学术自觉的道路,并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经典著作的诠释主要表现为文献考证、文本解读和方法论探析三个方面,且呈现出与现实需要紧密相连、热点集中、路径多维等特点。基于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诠释的现状,形成以下三点优化建议:增强理论自信,在“两个结合”中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诠释话语体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研究;方法建设与人才建设并重。
工资低,是打工人的错了?
哲学与科学问题 您看得很远,看到社会的将来。您把科学实验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一起提,很重要。
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国经济学?
资本正论 阶级第一 统治第二 剥削第三 拜物教意识第四
党风不正,振兴公有制企业无从谈起!
走“邪路”为什么是当前最大的危险 今天中国最大的危险是什么?
不能忘记
劳动二重性
主体思想《资本论》回归之路
人们反对的是违法的私企及黑心老板?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