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红尘 王子红尘
关注数: 600 粉丝数: 452 发帖数: 20,527 关注贴吧数: 80
聊城游记--东阿--曹植墓 人能被人妒, 人善受人欺。 只是同根故, 相煎才太急。东阿是中国阿胶之乡、中国喜鹊之乡、中国梵呗音乐发祥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誉为“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东阿历史悠久,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曹植曾为东阿王,鱼山留有曹植墓葬,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因此受到曹丕嫉妒。曹操死后,曹操大儿子,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魏王,后篡位当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第四子)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最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阵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 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 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可是心中的贪念却依然让他理智不清,于是他将曹植软禁了起来,最终,曹植在哥哥的软禁下忧郁而死。终年40岁。
冠县--武训祠游记 冠县武训祠游记 但因尝尽文盲苦, 行乞天涯办学堂。 德厚功高感日月, 挖坟砸骨太荒唐!冠县是著名的“鸭梨之乡”和毛白杨繁育基地,被誉为“江北黄瓜第一乡”,灵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境内有远近闻名的肖城遗址和武训祠。 冠县天沐温泉素有“江北水城生态园林温泉”之美誉,是集温泉养生、商务会议、休闲娱乐、特色美食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武训(1838-1896),清末行乞办学的典型。堂邑(今聊城西)人,原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封建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光绪十四年(1888)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山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武训的精神广为后人敬仰效仿,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武训祠堂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武训墓在位置。1966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武训先生被抬尸游街,焚尸街头。后残骨被武庄武氏后人归葬武训祖茔。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诗画游记】聊城---冠县---武训祠 冠县武训祠游记 但因尝尽文盲苦, 行乞天涯办学堂。 德厚功高感日月, 挖坟砸骨太荒唐!冠县是著名的“鸭梨之乡”和毛白杨繁育基地,被誉为“江北黄瓜第一乡”,灵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境内有远近闻名的肖城遗址和武训祠。 冠县天沐温泉素有“江北水城生态园林温泉”之美誉,是集温泉养生、商务会议、休闲娱乐、特色美食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武训(1838-1896),清末行乞办学的典型。堂邑(今聊城西)人,原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封建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光绪十四年(1888)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山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武训的精神广为后人敬仰效仿,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武训祠堂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武训墓在位置。1966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武训先生被抬尸游街,焚尸街头。后残骨被武庄武氏后人归葬武训祖茔。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王子游聊城系列-----孔繁森纪念馆 孔繁森纪念馆游记 为民服务真公仆, 清正廉洁好党员。 身在雪原常励志, 九泉之下可心安。孔繁森纪念馆坐落在中国江北水城(聊城)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聊城被誉为城市荣誉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 “全国双拥模范城” “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2012中国十佳美丽城市” “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国最具国际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温泉之城” 【传说故事 】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对此,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
【诗画游记】王子游聊城系列一---孔繁森纪念馆 孔繁森纪念馆游记 为民服务真公仆, 清正廉洁好党员。 身在雪原常励志, 九泉之下可心安。孔繁森纪念馆坐落在中国江北水城(聊城)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聊城被誉为城市荣誉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 “全国双拥模范城” “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2012中国十佳美丽城市” “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国最具国际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温泉之城” 【传说故事 】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对此,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
【诗画名胜】王子游山东——新泰 新泰游记(古风) 菩萨常驻莲花山, 杞人何必再忧天。 秦皇光武行禅礼, 诸葛求学梁父间。 坐怀不乱柳下惠, 靡靡之音师旷嫌。 名相首推鲍叔牙, 虚怀若谷美名传。新泰历史悠久,是泰山周围人类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商周时期,新泰曾是杞国国都。“杞人忧天”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至新泰境内梁父山举行禅礼。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也相继禅礼于梁父山。其中,汉武帝登临新甫筑行宫寻仙,在新泰历史上留下了“久传秦禅地,争道汉离宫”的著名典故。 在历史上,新泰代代英贤辈出,可谓群星璀璨。和圣柳下惠、“盗”圣柳下跖、乐圣师旷、名相鲍叔牙、经学大师高堂生都是名垂青史的人杰。新泰秀丽的山水,吸引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来到新泰,一代名相诸葛亮随父读书梁父山下。后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即源于这一段生活经历。 莲花山旅游区是山东省最有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区,是观音菩萨的北方道场,有“观音胜境,北方普陀”之誉,堪称齐鲁第一佛山。 古代人物 1、师旷 (生卒不详)字子野,春秋时期鲁国平阳(今新泰市北师乡北师村)人,晋国乐师。他精通音律,认为奏乐可卜吉凶,音乐可兴邦,亦可覆国,靡靡之音不可妄听。他曾劝谏晋平公不要听商纣王的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平公不听。结果晋国大旱三年,赤地千里,国力大损。师旷也十分关心政治,他认为治国“惟仁义为本”“君必惠民”。晚年潜心研究音乐,不幸熏瞎双目。卒后葬于新泰。墓前有宋代建的师旷庙。 2、鲍叔牙 鲍叔牙(生卒不详)鲁国平阳(今新泰市汶南镇鲍庄)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称。少年时与管仲友善,两人合伙经商,每次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鲍叔牙从不计较,这就是有名的“管鲍分金”故事。齐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想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力劝桓公释放管仲代己位。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 齐国成为强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少鲍叔能知人也。” 3、柳下惠 柳下惠即展获,雁时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字子禽,食邑柳下(今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一称柳下季,“惠”是谥号。后世尊为“和圣”。生于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卒于公元前621年冬12月3日,享年百岁。柳死后,葬于村北汶河北岸,其墓历代都妥为保护。因其于寒冬解救一名前来投宿的妇女,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传为千古佳话,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回复 收起回复
【诗画名胜】王子游山东——宁阳颜回庙 宁阳颜回庙 贤士之魁首, 尊师不放松。 愚人藏睿智, 两袖揽清风。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今宁阳鹤山乡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在今宁阳鹤山有颜回庙!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 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生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图文名胜】王子游山东——肥城左丘明墓 肥城左丘明墓 人正能编史, 眼盲可著书。 百家文之祖, 万世字之宗。左丘明,姓丘名明,曾任鲁国太史,春秋时期鲁国都君庄(即现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历史学家、散文家,其惊世名著《左传》、《国语》中外驰名,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为研究春秋以及此前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各个方面,也为研究孔子,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材料。《山东通史·先秦卷〈左传〉》载:“在经学史上,《左传》是古文学派的重要经典,因其以史事讲解《春秋》而著称。它不但比《春秋》多记载了17年的历史,而且叙事远比《春秋》详细、完整、生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辞官还乡 ,不久即双目失明 ,这对于生来即于史籍为伴的左丘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混沌一片,他曾一度绝望,拒论史实。但很快理智即战胜了忧伤,强烈的使命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他决心在有生之年将其所集整理出来献给后人。于是,他把几十年来所听到见到的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王子游山东——东平湖 东平湖——小洞庭 青山绿水不沾尘, 春色无声但醉人。 更待月出天作美, 兰舟静卧万点银。东平湖是水泊梁山的遗存水域,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泊,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老湖区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 东平湖,三面环山,景色优美,素有“小洞庭”之称。沿湖文物古迹遍布。湖东岸是水浒英雄头领宋江攻打东平府城驻地,有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后代墓葬地,有称为东平古八景之一的“黄石悬崖”。西岸有我国古代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故道,有水浒英雄晁盖等好汉初聚地司里山,有国家森林公园腊山,有明朝万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将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楚霸王”墓地,有风景秀丽的铧山景点,有北齐名僧安道一书写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湖东南方有宋朝时东平郡太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遗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泛舟梁山泊,登上乐郊池亭曾写道:“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有山在其东,有水出逶迤。有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仰俯迷上下,朱栏映清池,草木非一重,青红随四时。”“乐郊池亭”是当时一处公园,欧阳修到公园游玩数日发出感想。在乐郊有何乐呢?乐就到此地来游玩,可见在古代东平湖就是一处游玩的好去处。东平湖水下还淹埋着隋代建筑清水石桥,由于黄河决口,形成水泊,淹埋水下,已无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据考证,此桥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桥长四百五十尺,比河北赵州桥还早5年,唐代诗人高适看到此桥之后就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桥水横流”的诗句。据记载:石桥是在宋咸平三年被淹没的。东平湖中的小岛叫“土山岛”,岛呈椭圆形,据说历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设有重兵把守,历代都是军事要塞,岛上原有一寺庙叫“观音堂”,由于晁盖生前喜爱梅花,为纪念晁盖,后人便把观音堂改称为“藏梅寺”。寺内原有口大钟,与东平府院内的大钟合称为 “姊妹钟”,撞击其中一个,另一口大钟则应声而和。现如今寺院已毁,仅存钟架、残垣、断碑。岛上还留有“洄源亭”遗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诗人,东平郡太守苏源明所建。建成之后,他曾邀请濮阳太守、鲁郡太守、济南太守、济阳太守一同来洄源亭饮酒赏景,他们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就把东平湖誉为“小洞庭”,吟诗作对中苏源明这样说到:“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意思是说船随纤绳驶进“小洞庭”,轻柔的风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云连着岸边的绝壁形成一幅壮观的图画。宋代文学家苏辙夜过东平湖,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美好诗句。 东平湖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李白、韩愈、白居易、李商隐、辛弃疾等文人都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