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雪雨化柔情
梨花雪雨化柔情
知易行难,大道至简。
关注数: 190
粉丝数: 1,242
发帖数: 20,918
关注贴吧数: 49
14年离婚混帖吧,17年拐到媳妇果断退吧。如今孩子7岁回来看看。 照片是孩子三岁的时候媳妇给照的
《庄子》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解释。 “齐物论”中,庄子以齐同是非的观点指出 “道生一”指“道通为一”。既,是非曲直,善恶好坏集于一体。如同药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那么药到底是好,还是坏?礼仪同样如此,可以带给天下太平,但也可以阻碍社会变革。因此庄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儒墨之争”,是“可不可,不可乎不可”的偏见之争。儒家,以礼仪曾经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呼吁恢复西周礼制;而墨家则以周礼抱残守缺,阻碍社会变革的消极作用,呼吁“不拔一毛利天下”的极端做法,加速社会变革。因此庄子认为,儒墨之争不存是非之别,誓要齐同是非。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存在多种性质,存在好,也存在坏。存在微好,也存在微坏。甚至存在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中间状态。而这种集合所有性质于一身的混淆状态,便是庄子口中的“道通为一”,老子口中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 因此在“道通为一”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阐明了“一与言为二”的是非之辨。因为在“齐物论“之前的论述中,庄子已经阐明“道通为一”的混成性质,故语言的局限性只可能表述清楚“道”的某些片面,无法涵盖所有。就连莎翁也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哪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才是真正的哈姆雷特?其实都是,因为有的人看到了哈姆雷特的善良,便认为哈姆雷特是位善良的人;而人的看到了哈姆雷特的坚韧,则认为哈姆雷特是位坚韧的勇者;有的人看到他的懦弱,便认为他是个懦弱无力的人;有的人看到他的悲惨一生……因此庄子说“一与言为二”,事物的分别,产生于世人的偏见。即荀子所说的,蔽于一曲的偏见。 如果以上两个概念您能理解,那么梨花相信“二生三”的概念您也一定可以理解。庄子说,二之所以可以生出三来是因为,下一秒,或未来的某一时刻,再说的“二”,与之前的那个“二”其实不同的,故它不是二,而是三。 比如人们春天来看花,花还只是苗。夏天再来看花,花才是花……如此,秋天是果,冬天是泥。来年春天又是来年的苗,来年的花,来年的果,来年的泥…… 言下之意,世间万物不可避免的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如原本生活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一步步走向陆地,一点点变成你我……变成世间万物。 “三生万物”言下之意——变化催生万物。 也因此,中华道学源于易,源于变化。
《庄子》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解释。 “齐物论”中,庄子以齐同是非的观点指出 “道生一”指“道通为一”。既,是非曲直,善恶好坏集于一体。如同药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那么药到底是好,还是坏?礼仪同样如此,可以带给天下太平,但也可以阻碍社会变革。因此庄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儒墨之争”,是“可不可,不可乎不可”的偏见之争。儒家,以礼仪曾经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呼吁恢复西周礼制;而墨家则以周礼抱残守缺,阻碍社会变革的消极作用,呼吁“不拔一毛利天下”的极端做法,加速社会变革。因此庄子认为,儒墨之争不存是非之别,誓要齐同是非。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存在多种性质,存在好,也存在坏。存在微好,也存在微坏。甚至存在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中间状态。而这种集合所有性质于一身的混淆状态,便是庄子口中的“道通为一”,老子口中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 因此在“道通为一”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阐明了“一与言为二”的是非之辨。因为在“齐物论“之前的论述中,庄子已经阐明“道通为一”的混成性质,故语言的局限性只可能表述清楚“道”的某些片面,无法涵盖所有。就连莎翁也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哪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才是真正的哈姆雷特?其实都是,因为有的人看到了哈姆雷特的善良,便认为哈姆雷特是位善良的人;而人的看到了哈姆雷特的坚韧,则认为哈姆雷特是位坚韧的勇者;有的人看到他的懦弱,便认为他是个懦弱无力的人;有的人看到他的悲惨一生……因此庄子说“一与言为二”,事物的分别,产生于世人的偏见。即荀子所说的,蔽于一曲的偏见。 如果以上两个概念您能理解,那么梨花相信“二生三”的概念您也一定可以理解。庄子说,二之所以可以生出三来是因为,下一秒,或未来的某一时刻,再说的“二”,与之前的那个“二”其实不同的,故它不是二,而是三。 比如人们春天来看花,花还只是苗。夏天再来看花,花才是花……如此,秋天是果,冬天是泥。来年春天又是来年的苗,来年的花,来年的果,来年的泥…… 言下之意,世间万物不可避免的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如原本生活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一步步走向陆地,一点点变成你我……变成世间万物。 “三生万物”言下之意——变化催生万物。 也因此,中华道学源于易,源于变化。
《庄子》中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解释 “齐物论”中,庄子以齐同是非的观点指出 “道生一”指“道通为一”。既,是非曲直,善恶好坏集于一体。如同药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那么药到底是好,还是坏?礼仪同样如此,可以带给天下太平,但也可以阻碍社会变革。因此庄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儒墨之争”,是“可不可,不可乎不可”的偏见之争。儒家,以礼仪曾经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呼吁恢复西周礼制;而墨家则以周礼抱残守缺,阻碍社会变革的消极作用,呼吁“不拔一毛利天下”的极端做法,加速社会变革。因此庄子认为,儒墨之争不存是非之别,誓要齐同是非。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存在多种性质,存在好,也存在坏。存在微好,也存在微坏。甚至存在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中间状态。而这种集合所有性质于一身的混淆状态,便是庄子口中的“道通为一”,老子口中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 因此在“道通为一”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阐明了“一与言为二”的是非之辨。因为在“齐物论“之前的论述中,庄子已经阐明“道通为一”的混成性质,故语言的局限性只可能表述清楚“道”的某些片面,无法涵盖所有。就连莎翁也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哪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才是真正的哈姆雷特?其实都是,因为有的人看到了哈姆雷特的善良,便认为哈姆雷特是位善良的人;而人的看到了哈姆雷特的坚韧,则认为哈姆雷特是位坚韧的勇者;有的人看到他的懦弱,便认为他是个懦弱无力的人;有的人看到他的悲惨一生……因此庄子说“一与言为二”,事物的分别,产生于世人的偏见。即荀子所说的,蔽于一曲的偏见。 如果以上两个概念您能理解,那么梨花相信“二生三”的概念您也一定可以理解。庄子说,二之所以可以生出三来是因为,下一秒,或未来的某一时刻,再说的“二”,与之前的那个“二”其实不同的,故它不是二,而是三。 比如人们春天来看花,花还只是苗。夏天再来看花,花才是花……如此,秋天是果,冬天是泥。来年春天又是来年的苗,来年的花,来年的果,来年的泥…… 言下之意,世间万物不可避免的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如原本生活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一步步走向陆地,一点点变成你我……变成世间万物。 “三生万物”言下之意——变化催生万物。 也因此,中华道学源于易,源于变化。
这么多年了,诸位真让老头感动。老头过的很幸福,感谢大家的厚爱。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八章(中) 非常巧合的是,古今注释《道德经》最为盛行的两个版本,《王弼本·老子注》与《河上公章句》,注释第八章开篇均未注释“不争”,甚至未曾提及“争”字。 王弼的注释非常简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三句只注释了四个字——人恶卑也。只阐明了人性厌恶卑下的处境,根本未解释水如何利益万物,又如何不争。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八章(中) 非常巧合的是,古今注释《道德经》最为盛行的两个版本,《王弼本·老子注》与《河上公章句》,注释第八章开篇均未注释“不争”,甚至未曾提及“争”字。 王弼的注释非常简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三句只注释了四个字——人恶卑也。只阐明了人性厌恶卑下的处境,根本未解释水如何利益万物,又如何不争。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八章(上) 《帛书老子·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王弼本·老子注·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舆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本章,抛开“似水”“若水”“如水”的区别不提(意义基本相同),《帛书老子》与《王弼本·老子注》的差异首先集中在“有静”与“不争”上。《帛书老子》认为,真正吉祥的行为似如流水,利益万物的同时还能独静明审(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七章 《帛书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能称其私。 王弼本《老子注·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称其私。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七章 《帛书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能称其私。 王弼本《老子注·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称其私。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六章(下) 通过上一章的分析,可以基本明确施行“无为而治”的具体方式是,从事物对立性的两方面入手共同治理。如“虚其心”与“实其腹”,心灵教化与民生教化共行并举,在开拓大众心灵的同时,解决大众的民生之忧。 还比如“弱其志”与“强其骨”,人文教化与体质教化相辅相成,共同进行。否则没有强健的体魄,又如何支撑得起坚韧的精神?或只有强健的体魄,但外强中干,也于事无补。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六章(下) 通过上一章的分析,可以基本明确施行“无为而治”的具体方式是,从事物对立性的两方面入手共同治理。如“虚其心”与“实其腹”,心灵教化与民生教化共行并举,在开拓大众心灵的同时,解决大众的民生之忧。 还比如“弱其志”与“强其骨”,人文教化与体质教化相辅相成,共同进行。否则没有强健的体魄,又如何支撑得起坚韧的精神?或只有强健的体魄,但外强中干,也于事无补。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六章(上) 《帛书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王弼本《老子注·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因为本章的篇幅有限,所以采用的两个古本间差异极少,仅在两个助词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如《帛书老子》记载“是谓天地之根”,而王弼本《老子注》则将助词“之”字去掉,记为“是谓天地根”;如“绵绵呵若存”,王弼本《老子注》也将语气助词“呵”字去掉,记为“绵绵若存”。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六章(上) 《帛书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王弼本《老子注·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因为本章的篇幅有限,所以采用的两个古本间差异极少,仅在两个助词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如《帛书老子》记载“是谓天地之根”,王弼本《老子注》则将助词“之”字去掉,记为“是谓天地根”;如“绵绵呵若存”,将语气助词“呵”字去掉,记为“绵绵若存”。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七) 春秋古者认为,万物均如同本章举例的炊具“橐龠”,外表背负着有形的实体外壳(阴),内里却包裹着无形的元气(阳)。阴阳两者革新变化,调和互用(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这种古老的说法,即便放在一百年前怕是也很少有人赞同,但随着微观量子力学的问世,大千事物内里的精妙之处,早已被科学家一览无余。细心的科学家们发现,物体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内部百分之九十九的空间都如同包裹着地球等天体的太阳系,虚空无物。因此某些人偏执的认为物质并不存在。但梨花认为,这种极端的认识并不可取,因为世上本就不存在绝对的事物,不存在绝对的阴,也不存在绝对的阳。不存在绝对的虚无,更不存在绝对的实体。如看似虚无的宇宙时空,却充斥着不可记数的微观粒子。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六) 解读《道德经》的窍门在于辩证文章的逻辑关系。如本章开篇,老子提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逻辑宗旨。 既是说,圣人因何不仁?因为圣人效法自然,取法天地以均衡作为宗旨处置万物的运行规则。故《黄帝阴符经》中记载“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言明,天地不会因为偏爱生,而厌弃杀;也不会因为偏执杀戮,而不生养万物。这便是“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的自然均衡运行法则。言下之意,只要自然能够平衡,生与杀对天地而言不存在任何区别,都不过是平衡自然的方法。亦如《道德经》后文对天道规则的总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三) 《庄子·天运篇》曾以寓言的形式对“刍狗”的含义做出过解释。庄子说,孔子到卫国游说前他的弟子颜渊曾向“师金”询问此行的吉凶,师金毫不客气地说:“可惜啊,你们的老师恐怕还会陷入困境。”。 颜渊不解地询问:“为什么?” 师金解释道:“祭祀前,人们使用精美的竹篮盛放刍狗,使用刺有图案的布巾覆盖刍狗。可祭祀完毕,众人便会踩踏着刍狗身体而过,打柴的樵夫也将刍狗捡回家用于烧火做饭。而你们的老师渴望恢复的东周礼制(周礼),便是周公(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武王病逝后辅佐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理政,实为东周礼制的制定与实施者,并创造了东周王朝早期的稳定社会局面,故被孔子推崇。后因孔子渴望恢复东周礼制,故有儒学奠基人之称)治理天下时使用过的刍狗(弦外之音,东周礼制已经不合时宜),但你们的老师却还固执地带着你等周游列国渴望恢复东周礼制,所以才会屡屡受困,才会在宋国遭受伐树的屈辱(孔子在宋国时曾在树下讲学,推行东周礼制,但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故拔其树),在卫国被留居(孔子一生中曾数次前往卫国,均被卫灵公留居不用),在殷地和东周遭到困厄(周游列国期间,孔子与弟子曾经数次遭受困厄之险),在陈国与蔡国之间甚至被人围困了七天七夜,差点活活饿死(以上事件详情,可鉴《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中) 上章,通过马王堆汉墓出的《系辞传》原文,对“刍狗”的误解做出了解释。梨花认为,老子提及刍狗并非是要贬低或轻贱任何人,而是为了阐明天地与效法天地的圣人,将万物与百姓,视做均衡自然的财与资。如《鬼谷子》中阐述的万物持枢之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所谓“持枢”指把握事物生成的规律。故,《鬼谷子·持枢·全篇》曰:“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上) 《帛书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王弼本《老子注·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本章,《帛书老子》与王弼本《老子注》原文一致,各版本的注释内容也大同小异,普遍认为“天地不仁”的解释是“天地不存偏私”或“天地无所谓仁爱”等。究其根本论述的宗旨依然是人治取法天地均衡、对等的运转规则,治理社会。但不可否认,这一章是《道德经》全文中争议最大的章节,比第三章的争议更大。因为这一章将“万物”与“百姓”均比作“刍狗”,极大的拉低了世人对老子,对《道德经》一书的信任与好感。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四章(下) 上一章(第三章),老子通过讲述“阴阳相成”的圣人之治,教导后世君王,要想使百姓真正敞开心灵包容外物,在心灵教化的同时还需要解决百姓的民生之饥。否则百姓的生存都成问题,心灵教化无异于画饼充饥,甚至会适得其反。 同理,要想使百姓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心灵教化的同时还需要强健百姓的体质,否则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哀下场。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四章(上) 《帛书老子·第四章》:道沖用而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王弼本《老子注·第四章》:道沖,用而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本章,古今多数注释版本均认为,“沖”应解为“蛊”,如唐初学士傅奕所著的《古本老子》,便直接将“道沖”直接记为“道蛊”。梨花分析字形由来也发现,“冲”“沖”“蛊”之间,确实存在着字形演变的重合问题。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三章(下) 后世对《道德经》最大的误读是认为《道德经》中存在愚民反智的教条,而这种认识的开始便产生于第三章后半段“恒使民无知无欲”或“常使民无知无欲”等记载。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三章(中) 梨花因何断言《荀子·解蔽》与《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两篇文章对“大”的含义阐述可谓一致。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指“用大智慧度众生到达彼岸”。因此,需要了解“大”的含义。于是六祖慧能开示,“大”指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没有色彩,没有长短,没有嗔怒喜乐,没有是非善恶,没有头尾对错……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三章(上) 《帛书老子·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志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王弼本老子注·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命无知无欲,使夫志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二章(下) 或许您无法理解王翦、萧何、兰陵王等人贪财自污,特立独行的做法。但在先秦时期,此种行为并不稀奇。老子本人在《道德经·七十七章》教授如何效法天地规则时就曾经提及过此问题,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也。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老子说,效法天道如同拉弓射箭,弓弦拉高了,就应当压低一些;压得过低时,又需要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则需要放松;拉得不足了,便要补充。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二章(中) 接下来我们讨论《道德经·第二章》中改“弗”为“不”等有意改动行为,对《道德经》全文注释产生的巨大影响。 通行诸本,如王弼本《老子注》将此“道德经·第二章·下半段”记作:“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均记作:“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持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很明显,后世诸本在王弼本《老子注》的影响下均对《道德经》的原文都进行过改动。但为什么要如此改动?梨花认为是自作聪明,圣贤经典本已具足,但后人故作聪明,画蛇添足。为全己说,强解甚至乱改原著。比如在本章中添加了原本并不存在的“生而不有”,迎合自己的解经观点。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二章(上) 《帛书老子·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持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王弼本老子·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关于如何破解经典,得成大道的问题,《庄子·天道》中记载过这样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叫做‘轮扁斫轮’。说某一日,齐恒公姜小白坐于堂内读书,一位名叫轮扁的老年匠人则在堂外的院中制作车轮。突然,轮扁放下了手中的椎、凿,步入堂内好奇地询问:“敢问主上,您所读的是何人的言论?” 齐桓公回答道:“是圣人之言。” 轮扁又问:“那著书的圣贤还在世吗?” 齐桓公如实回答道:“圣人早已逝去。” 轮扁闻言便毫不客气道:“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闻言大怒:“寡人读书,你个造车轮的匠人岂能随便议论!说出个道理也就罢了,若说不出个道理来就得去死!” 轮扁毫无惧色道:“臣是以臣所作之事观察出的道理”。 于是,轮扁娓娓道来:“砍削车轮时,动作缓慢造出的车轮会松滑而不坚固;动作过快,造出的车轮又会紧涩而不入木。只有不疾不徐,心与手配合得当,才能得心应手制造出上乘的车轮。但得心应手的秘诀存于技艺当中,无法使用语言表述,因此我无法将它传授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的讲述中学会这制作上乘车轮的技艺。因此我都七十岁了,还在自己制作车轮。而古籍中讲述的道理同样无法言传,因此我才说您看的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庄子通过‘轮扁斫轮’想要揭示给世人的道理,便是释迦摩尼在灵山‘拈花示众’想要揭示给众位弟子的道理——觉悟的法门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离婚六年,再婚三年,孩子两岁说说感受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 “四书五经”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四书五经”的,陌生是因为现如今还了解“四书五经”的中国人已经所剩不多,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略知皮毛的我决定从今天开始闲谈四书五经,不是为了给谁招魂呐喊,只是为了记忆,记忆中华民族曾经走过的点点滴滴与跨越的江河湖海。因此请将此系列文章当做泛黄的老相册欣赏,愿您在回忆往昔的同时也能开卷有益。今天我们讲述《大学》的第一部分,《大学》这本书的真正含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正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番话无疑是《道德经》中最具公愤,也是争议最大,被曲解最多的一番言论。因为乍听之下老子似乎是将人比做狗,换做是谁心里都不会舒服。但老子的本意是说天地不需矫弗,不需要矫正行为失衡的“仁”治。只会顺其自然的将万物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如同草扎的狗(刍狗),祭祀的时候高高在上,受众人顶礼膜拜。平日里却只是默默无闻的柴火、草芥。同理,圣人治世遵循此法,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而此理源于《周易·彖传·乾卦》中记载的天地德行——“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黑格尔对孔子的误解》 在《哲学史演讲录》中,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曾经这样评价《论语》和孔子的学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但我认为黑格尔看的《论语》应当翻译有误,如果翻译没有问题黑格尔应当清楚孔子非但“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说并不自己创作),还有“四不说”原则。
相对论悖论
请教问题。
#万一预言实现了# 火星时间流失速率比地球慢 我预言时空扭曲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
《道德经·二十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
大道废,有仁义
《时空中的秘密——河图洛书》 中华文化历史上最大的未解之谜当属河图洛书的传说。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期,公元前2万——1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今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像龙的石马),背负"河图",被人获得献给当时的部族首领伏羲。伏羲依照石马身上所绘的五行顺布规律(河图),破解天之道,时间形成的奥妙,摸索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阴历纪年法,指导部族百姓按照季节更迭规律繁衍生息。中华文明就此起源,伏羲也被后人尊称为中华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五帝之首。 又传,尧舜时期(公元前2400年——2100年),自然气候突变,全球范围内爆发了异常迅猛的洪水灾害(史前大洪水)。尧舜二帝先后任命鲧、禹父子治理水患。禹治理水患期间,今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石龟),背驮"洛书",被人获得献给了禹。禹按照石龟背部所绘的刚柔生化规律(洛书),破解地之道,空间形成的奥秘,不但治理水患成功,并以河图、洛书中的自然规律为蓝本,制定下九章法典治理社会(据说是《连山易》),在华夏文化史上首先提出‘天人合一’的做人理念,即效法天地生化法则做人的君子道德理念。但因《连山易》的失传,此番说法已无从考证,不过却可以从《周易》中一窥端倪。 《周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曾言星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星辰无人推动也能自己运动,指的便是‘天行健’。第一章中我们也通过计算的方式向诸位阐明,空间如何通过自身的反面时间形成运动的问题,也就是说时空本身自我形成推动力,此为‘自强’。因此‘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可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应当学习自然时空的运转,以自强的方式自我推动,自我鞭策。但我认为乾卦该如此解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勉行之。做人不单单要学习天之道的自强本性,还应学习时间永无止境的韧性与勤勉精神。虽然科学已经证明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的某次大爆炸事件,但在大爆炸之前与之后时间就不存在了吗? 我认为层层包裹的宇宙时空永远都存在,人们目前观测的宇宙只是上层宇宙世界中的某个人或事物,如同第三章节《大千世界》为您展现的那样儿,我们或许只是上层宇宙某个人身体里的微几。 我知道如此说法不免耸人听闻,但请相信假如某一天您惊讶的发现,火星的时间流失速度确实比地球慢2.298——2.32倍,太阳系内真的存在时空扭曲。那么就请您再认真的看一看我的文章,因为事物的发展是有因果关联的,假如时空扭曲被我不幸言中,那么接下来要发生的也许就是世界末日,自然循环周期的再一次来临。 之后的文章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之所以要提前说在这里是因为,我也无法保证接下来的讲述与计算您都能消化得了。因此不得不提醒您,注意火星时间流失速度,假如真的比地球慢2.298——2.32倍。那用心做人,做善良的人,这可能是唯一的逃生机会。
《时空中的秘密——大千世界》 《时间简史》开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波特兰.罗素)曾经做过一次天文学演讲,描述了地球如何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又如何围绕银河心中公转。演讲完毕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老妇人说道:“你讲的是一派胡言,事实上,世界是驮在巨大乌龟背上的平板”。这位科学家闻言询问:“那么请问这只乌龟站在什么东西的上面呢?”老妇人道:“你是个很聪明的年轻人,不过世界是一只驮着一只的乌龟塔。” 老妇人口中的乌龟塔世界便是我们在极力证实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叠加,层层包裹且永无止境的时空宇宙世界。 早在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刚刚问世便有相关科学家发现,原子运转模型与天体运动模型在具体形态与运动方式上几乎相同,于是将原子模型戏称为天体模型。 原子模型:以奥尔特星云为界的太阳系模型:
《时空中的秘密——时间的相对性》 《时空中的秘密——时间的相对性》 相对论实验证实我们头顶的时间流失速度比脚底快千亿分之一秒,因此卫星在进行精准空间定位时需要根据相对论公式调整自己时钟流失速度,否则定位出的空间坐标将会出现偏差。人们以此规律总结‘时空扭曲’,猜测时空扭曲场内外的时间流失速度不相同,如影片《星际穿越》中Miller星时间与飞船的时间扭曲比为1小时比7年,如此设置剧情是因为根据狭义相对论定义,时间是相对的,越靠近黑洞等区域引力越大,时空弯曲的越厉害,时间过得越慢,而飞船上使用的是地球时间,相对过的快,所以1h(小时)=7年。即是说相对论通过科学的方式证实‘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神看世间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等宗教说法是正确的,而且根据我们的计算分析,整个太阳系都有可能身处在这样一个被太阳引力扭曲了得时空扭曲场范围内,导致我们头顶的时间流失速度比脚底的快千亿分之一秒。因为我们头顶的日距比脚底的日距要短一些。即是说距离太阳近的空间区域,时间流失速度相对较快,反之较慢。比如在上一章节中我们通过计算猜测,地球时间流失速度与火星时间流失速度比为2.2982:1,即每过去1个火星秒将相应过去2.2982个地球秒。计算步骤大体遵循太阴尺借道通关求平方规则,直接计算相应空间坐标的日距单位的平方即可,如火星的时空扭曲度大概为其日距1.52366Au的平方2.3215。但考虑到宇称不守恒实验中K介子衰变为介子出现的比值差异问题,需遵循50/49(大道五十,用者四九)的四分之一次方原则(天之体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在原有空间比值基础上采取除算方式平衡差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故此得到迭代公式(1.52366 /(50/49)∧(1/4))∧²=2.2982。 计算结果显示,火星时间流失速度可能要比地球时间流失速度慢。两者比值为1比2.2982。如此一来宇航员登录火星后各项生理指标都可能远远慢于地球水平,如心跳若以地球时间流失速度计算,可能只有每分钟30跳左右。其实各国宇航局早已在进行过类似测试,比如按照相对论时间差异推测,将双生子中的一个派上太空与滞留在地球上的另一个进行比较,以期分析出两者间的成长差异。但具体结果并未向外公布。但可以想象这么做的效果应该不会太明显,最有效的测试方法应该是延长测试距离,如把双生子中的一个送上火星,人们也许就会非常明显的感受到,派往火星的双生子处于奇妙的慢动人状态,各项生理指标都要明显慢于滞留在地球上的双生兄弟。又其实此类减缓时间流失速度的状态并不神秘,且不说藏传佛教中本就有高僧化虹之说,也能够将人类的心跳降低到每分钟30次左右。便是在我们看来极为普通的小生灵身上,例如蜜蜂,也能轻而易举的做到暂时冻结自身时间流速的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夏天降生的蜜蜂平均寿命只有六个星期,但秋天降生的蜜蜂因冬眠的需要,平均寿命长达六个月。因此《道德经》记载: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指出生命的发展轨迹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没有灭,长生的秘诀在于像蜜蜂般冻结自身的时间流失速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么做又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无论我们将时间流失速度调整到多么缓慢的程度,生命的总量其实是一样的。除非灵魂(思想)不受时间流速的制约。 假设AB两人以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与人生经历,分处在不同频率的时空扭曲场内,A频率场与B频率场的时间流失速度比为1:2。如此在A于B不见面的情况下(不建立比较关系),双方都不会察觉到自身的时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以进食次数衡量人生总量,A与B在各自的70年生命历程中,都将吃掉51100顿饭(一天两餐)。 但若形成比较关系后,情况将大大不同。 假设分别在AB身边放置一部量子通讯装置,要求AB双方在每一次进餐过后的第一时间将此信息告知对方,A将会发现B是个大肚王,进食速度是自己的两倍。如果进一步加大信息量,A还还会发现B将在自己15岁那年结婚(B三十岁);B将在自己的35岁那年逝世(B七十岁)。但总结B的一生,又与A的一生没有任何区别,同样进食了51100次,并在各自的三十岁结婚,七十岁逝世。 这个简单的思维实验说明,就生命总量而言朝生暮死与长生不老具有完全相同的人生意义,瞬间可以等价永恒。如在我们人类看来繁衍一代至少需要十个月时间,但在微生物看来繁衍数代只需我们认为的几秒钟。 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如此?或许就是因为时空扭曲!我们的时间刻度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轮次计,但微生物的时间刻度或许以原子围绕原子核的轮次计,两者比值差异有多么巨大可想而知。因此2014年欧洲科学家通过原子对撞实验模拟宇宙创生过程时发现,实验模拟出来的宇宙大爆炸过程只维持了不到一秒钟时间便转向坍缩,之后消失不见。据说这个实验引起相关科学家的巨大恐慌,并猜测我们的世界有可能不存在。但我却认为此实验结论是时空扭曲状态下的正常自然结论,因为对时间频率无限快的微几们而言(例如微生物),我们认为的不到一秒钟时间可以是微几的几万,几亿,数十亿年,乃至永恒的时间刻度定义。如佛经记载佛祖拈花一笑,刹那间九百生灭。我们认为的短短一刹,相对于我们认为的小千世界,可以是无数次生与灭的循环迭代进程。 况且,如果我们将时空扭曲视作自然常态还能发现,曾经阻拦在我们面前的物理学难题也将迎刃而解。比如万有引力定律与狭义相对论的冲突问题——牛顿的理论需要定义重力可以瞬时传播。因此给出了古典自然时空观的假设,这样亦能使约翰内斯•开普勒所观测到的角动量守恒成立。但是,这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理论有直接的冲突,因为狭义相对论定义了速度的极限——真空中的光速——在此速度下信号可以被传送。 有人使用某根假设长度堪比银河系的长杆说明此问题。将长杆的一侧放在银河的左边,另一测放在银河的右边,如此按照牛顿重力可以瞬时传播的假设,只需在一秒钟时间内轻轻地推动长杆的某一侧,身处在十万光年外另外一侧应该能够马上知晓长杆的移动。但相对论却定义,任何事物的速度极限只能达到真空光速,包括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 但时空扭曲已经证实,我们头顶的时间流失速度与脚底的不同,长杆这一侧的时间流失速度与另一侧的也不同,并不存在打破光速的担忧。因此量子纠缠技术在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只需我们正确的认识时空的形成本质,河图、洛书的使用方法
《时空中的秘密——太极》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时空运动的第一推力?牛顿认为是引力;爱因斯坦认为是时间与空间的扭曲;道文化术数认为是时间与空间相互作用,阴与阳的化合结果。只是近代以来人们习惯使用《排中律》辨别是非,固执地认为A是B或不是B,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只能选择其一,人为地将宗教与科学设置为无法调和的对立关系,或毫不相干的两样儿事物。但这样做法不但有失公允更加缺乏成为科学的实践基础。老子云‘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告诫我们不要固执自见排斥他人的观点,如不可因为自身的短视未曾亲眼见过白色的乌鸦,便草率的认定天下乌鸦一般黑。同理作为平常人的你我对宗教了解多少,是否明白十字架、万字符、太极这些宗教符号的涵义?如果都还不太了解,那你我何来的勇气可以自大的认为在宗教与科学所描述的人性伦理与自然科学规则是毫不相干的两样儿事物?殊不知朱、吕为首的宋代儒学家认为天地生化本体(时空运转规则),就是人能实践道德成圣的根据,认为天道与人性相通。此翻言论的主旨出自《道德经》对时空运转规则与人性伦理规则的相合性阐述(天人合一),如若不信我愿顷半生粗陋所学证明此点,但首先我们简单的了解下现代科学的起源之旅,搞清楚科学之所以神奇的秘密所在。
123
时空中的秘密一(宇宙) 1929年,美国天文家哈勃发现所有星云都在彼此相互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越快。哈勃根据此天文观测结果得出结论:整个宇宙都在不断膨胀,星系彼此之间的分离运动也是膨胀的一部分,而不是由任何斥力所产生的作用。 这就是著名的《宇宙膨胀理论》,此假说将整个宇宙描绘成色彩斑斓的气球,而我们的太阳系、地球等星体、星系,如同是气球表面存在的斑点,随着宇宙一同膨胀。而我们所在的这个斑点被称之为地球或太阳系,因为宇宙时空到底有多大没人能说得清楚,与浩瀚的宇宙相比,地球也许都算不上是一粒尘埃,恐怕只属于微观下的更微观……如果将太阳系描述为微观原子结构,那么地球只能算是原子中的微小质子。而且此类比喻也并不荒诞,很多量子物理学家都认同此种比喻方式,无不将微子们的旋动机制描绘为‘星体运动模型’。 但与微观结构不同的是,太阳系这个大模型的质量分配似乎还不够丰满圆润,因为太阳系内的所有行星都沿着某个平面运动,这个平面被称为“黄道面”。并且不但我们的太阳系如此,全宇宙的星体似乎也都遵循此种运动规则,比如我们渺视银河系就会发现,整个银河如同某张不停转动着得大圆盘,星体们大多都沿着盘中的‘黄道带’的做着自转与公转。而这种运动机制看上去就像是‘平面碟’关系,一张由沙粒所组成的飞盘。当然,盘面的厚度肯定足够大,所以星云结构图形只能从宏观角度去观察才能发现得了,而我们属于其中的微观,渺小到可以再渺小的存在……似乎时空层层包裹,没有尽头。不信我们可以借用一组图片来说明,整个宇宙结构,宏观与微观间拥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果我们能剔除掉大与小的对比观察感念也许会觉得,我们每个人身体中有蕴含着一座浩瀚的宇宙。那还等什么,让我们赶紧揭开宇宙时空中可能隐藏着的秘密吧。自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漂浮在虚空中的阿基米德点真的存在吗?宇宙时空又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第一源动力是什么?
梨花2吧精品贴连接地址 一楼防抽。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悼念2012贴吧。
求助帖:求老图,求资料。 因研究需要寻找早年出现在2吧的一张老图,图片大意,一群人绑缚手脚背靠火堆无法回头。依稀记得好像与古希腊哲学家斯格拉底或柏拉图有关。 另外急需熟悉《圣经》的吧友帮助,找寻圣经中是否有类似‘不同历史时期,神会以不同面貌教导世人’的记载。或描写神千遍万化的文献资料。最好能指明文献出处。谢谢,不胜感激。 祝大家新年快乐,大小吧主快乐(高抬贵手,保留三天,或求到资料此帖自删)。
相对论再认识 一楼献给国家
《上古的智慧——古人的自然科学观》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问礼于老聃,请教怎么才算是‘得道’的问题。老聃(老子)回答: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减速的时间》 随着年龄的与日俱增与岁月蹉跎,我不禁疑问愚昧到底是我们还是古人?因为几乎所有的传统文献中都有类似‘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时空秩序记载,描述在神居住的地方可能存在爱因斯坦预言的时空扭曲现象(爱因斯坦曾预言,当一个有质量的物体体积趋于零时,其引力会达到无法想象的地步,从而改变空间,导致光都无法在其空间内都无法逃避,进而形成时空扭曲)。 就连《圣经》中也有‘神看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的相似说法,似乎在神居住的世界时间已失去我们能够理解得的正常概念,更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空间假设,而是一条永也不会停息河流,就像歌里的唱的那样时间如水,岁月如歌……如果您对相对论有所了解,一定不会认为此种说法是毫不靠谱的无稽之谈,如影片《星际穿越》主角库珀先生的遭遇,在现代科学允许范围内时空扭曲更非是不可被接受的奇谈怪论。(影片中,库珀等人在时空扭曲场范围内停留2小时,导致外部空间、扭曲场范围外的时间过去整整23年。) 这就是爱因斯坦试图为我们描述的奇异自然现象‘时空扭曲’。也请相信它绝非幻想。早在1976年美国宇航局的重力探测A计划,便把一口原子钟送入距离地面1万公里远的太空,证实了爱因斯坦所提出的重力会使时间慢下来的推测(钟慢)。也就是说,在爱因斯坦理论中时间可能确实如古人描述的那样,在错综复杂的比较关系中具有快慢相异的流动性质(相对论)。也更非是我们理解中的懵懂状态。虽然长久以来人们都试图找到时间存在的证据(未能如愿),但谁都不会对时间存在提出质疑,甚至都不会对这个问题多加思索,便本能的将时间的存在视为与数学、逻辑学一般珍视的必然真理。但今天我想要挑战这个看似绝无可能成功的自然难题,找到时间存在的痕迹。无论成败与否只为唤醒人们心中对自然曾有过的淳朴印象。更为现象本身确实存在的现实意义。
寻神计划 机缘巧合,又宅在家里了,老天爷这是要玩死我 那就爽快点,给我个痛快!
求援‘南大’~~~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南大天文系的洞穴,听闻南大天文系是国内最好的空间学院,有些关于天文的事情求援,希望能得到帮助。 请吧主通融一下,事情解决后我自己删帖,谢谢。
引力波的发现将改变世界 公元1016年2月引力波被发现,爱因斯坦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后物理学时代,爱因斯坦曾对引力问题做出过再认定,简单地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推测,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不是因为太阳对地球产生了引力,而是因为太阳所在的时空因其质量的原因出现了扭曲,这才推动地球等星体围绕着太阳做出了绕心运动。 但这个猜测近百年来一直不被人们所接受,因为在爱因斯坦的身前,还存在着一位比他更加高大的科学巨人——牛顿。 牛顿认定,引力又称重力相互作用,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 也就是说,牛顿认为引力是由具有大质量的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互相作用力。而爱因斯坦认为,引力是由质量导致时空扭曲所引起的时空弯曲现象。简易地理解,牛顿认定的引力现象由质量、速度决定而出。而爱因斯坦认定的引力现象,却由质量、时间决定。比如在爱因斯坦时间扭曲场中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不同时空扭曲面内的时间流速不同。而且这种扭曲现象的威力非常之大,理论上,可以弯曲光速。 但我认为牛顿与爱因斯坦的认定都没有错,两位科学巨人试图描述的自然现象都是同一现象,引力的产生既与速度有关,但也与时间的弯曲有关,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因为他们所描述的是自然的不同面关系。分别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向,对同一自然现象做出的认定。 关于这个问题,有确实的证据可以证明,只要对天体力学中的某些确实观测结论,做出数学解就可以。首先,爱因斯坦的‘时空扭曲’认定,这种看似不可能发生的神奇自然现象,在我们的身边存在吗?如果存在,那将说明不但光速会被弯曲,就连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之内也存在着‘时空扭曲’。否则,‘引力是由质量导致时空扭曲所引起的时间弯曲现象’就无法成立,因为太阳系各星体都具有自己的引力作用,这点毋庸置疑。这导致,太阳系内的时空扭曲现象,必须被证明出来爱因斯坦的引力波假设才能完全成立。 既然爱因斯坦说过,光也会被弯曲,那么从光速中可以找到这个答案。 以知光速299792.458km/s,光在我们的观察中其运动速度保持不变,即‘光速不变原理’,光的运动速度达到近30万公里每秒。但如今,我们假设光速中的一部分数值在时空扭曲的作用下产生了弯曲。但要注意,对某一数值的改变来说它有没有改变的概念,无法建立在独一的基础上,在相对性原理的限定下,所谓的任意数值改变都必须建立在参照系比较关系当中,这时‘改变’才有意义。否则,没有任何参照系,我们如何能确定得了自己是被时空放大还是缩小了? 首先这样计算,开方光速——√299792.458=547.533…… 我们使用的是简约数值,之后按照爱因斯坦的时空扭曲理论,找出另一参照系比较关系,比如火星轨道面的光速弯曲数值——√(299792.458/1.523)=443.67…… 火星日距为1.523AU(AU:天文学单位,1AU表示地球到达太阳的空间距离),我们使用光速除算这个数值,用以替代光速可能被扭曲后的假设数值,得到结果443.67。 如此设置数值547.533为地球轨道面时空扭曲数据;443.67为火星轨道面时空扭曲数据,从而得出两者的比较关系,替代爱因斯坦理论中的光速可能被扭曲的现象——547.533/443.67×1.523=1.8795338……(注意我们使用的是简约单位,比如火星日距并不只有1.523AU。) 如此通过光速可能被时空扭曲后的比例关系,乘积预期计算的星体日距(如火星日距1.523AU),得到的结果为1.8795388/地球年。换算为天:1.8795388×365.2419=686.5/天。 也就是说,在爱因斯坦‘时空扭曲理论’中,火星的大概公转周期数值应该为686/天。 对比天文学观测结果,火星公转周期:686/天。 两者结果非常近似,这说明,爱因斯坦的时空扭曲假设成立,光速确实是被弯曲了。 不信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太阳系内其他星体公转周期数值: 水星公转周期:547.533/880.14×0.3787=0.24075/年。(87.93天) 金星公转周期:547.533/643.933×0.723=0.61476327/年。(224.53天) 火星公转周期:547.533/443.67×1.523=1.8795338……(686.5天) 木星公转周期:547.533/240.03×5.203≒11.8685/年。 土星公转周期:547.533/177.14×9.554=29.531/年。 天王星公转周期:547.533/124.89×19.22=84.26/年。 海王星公转周期:547.533/99.86×30.06≒164.81/年。 对照天文学观测结果: 水星:87.9/天 金星:224.7/天 火星:686/天 木星:11.86/年 土星:29.53/年 天王星:84/年 王海星:164/年 (扭曲系数计算方法:开方,光速C除算预期计算星体的空间距离AU单位的结果——√(C/AUn)) 但要注意,这里面存在相对性问题,只有使用地球的时空扭曲系数547.533,分别除算各星体的时空扭曲系数,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言下之意,使用地球时空扭曲系数 547.533为尺,衡量出时空扭曲的数值关系。否则,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数值改变与未改变不具备任何意义。如同在漆黑一片的宇宙深空中,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定义自身是运动还是不运动的,甚至连上下的方向定义都无法认定。 不得不说,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一项非常伟大的科学发现,它为我们揭示出了时间与空间的奥妙——时空一体,反背。 接下来说说牛顿的认定,爱因斯坦的认定如果成立,引力由时空扭曲引起,那么牛顿对质量、速度导致引力的认定,就一定是错误的吗? 我认为牛顿的认定同样没错,因为‘万物同源’,时空数值的相对改变规律都由同一套物理法则衍生而来,即三生万物,数字化的1006关系。 还是使用光速C,除算地球公转速度29.79km/s,得到结果:299729.458/29.79=10063。 数值比例关系10063,便是某种不计位的‘三生万物’规则。就此按照之前得到的各星体时空扭曲系数,例如火星时空扭曲系数443.67计算——547.533×443.67/10063=24.14。 将能得到结果,火星轨道公转速度24.14 km/s 计算步骤看似与之前的过程大同小异(计算各星体公转周期数值的过程),但却具有本质区别,一者乘积,一者乘积。这说明时间与空间在数学运算中互为反背面关系,空间的背面是时间。我们认为不可见的时间与空间其实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 如此计算下去: 水星转速:547.533×880.146/10063=47.88 金星转速:547.533×643.933/10063=35.036 火星转速:547.533×443.67/10063=24.14 木星转速:547.533×240.03/10063=13.06 土星转速:547.533×177.14/10063=9.63 天王星转速:547.533×124.89/10063=6.79 海王星转速:547.533×99.86/10063=5.433 对照天文学各星体参数: 水星平均轨道速度:47.89km/s 金星平均轨道速度:35.04 km/s 火星平均轨道速度:24.13 km/s 木星平均轨道速度:13.07 km/s 土星平均轨道速度:9.64 km/s 天王星平均轨道速度:6.81 km/s 海王星平均轨道速度;5.45 km/s 这时无需再怀疑,牛顿对引力的认定也成立了,我们可以分别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标准,采取正反向不同的运算方式,定义出《宇称守恒》关系,时间与空间的超对称易数规则。正是这种自然规则,既创造出了时空扭曲现象,也创造出了引力的束缚作用。 就此得出结论,引力波的被发现揭示出这样一个问题——太阳系内存在着普遍的时空扭曲现象,各星体轨道面的时间流速并不同。火星的时间流速就要比地球缓慢2.29系数;木星26.9;土星90.73;天王星365.01…… 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各星体日距AU单位的平方数值除算1.006,三生万物规则即可——AUn ²/1.006。 但引力波被证实不但将会改变科学理论,甚至还能颠覆人性思维范畴的很多东西,比如对宗教的认识。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天王星时间系数365.01,因为它很可能意味着:天王星人过去一天的时间概念中,地球以过去365天,整整一年。而在古老的‘河图’中,天王星恰巧与地球互为天地关系,同处河图左侧一列。也就是说,在爱因斯坦时空扭曲场的假设中‘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古老愚昧说法,是确实成立的自然现象。 不信您可以想想《系辞》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单独取出其中两组不涉尺的运算,‘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与‘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筮数关系,并保持奇数开方结果除算偶数开方结果的运算规则,一样可以得到相应星体的公转周期数值。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指,由数字2与数字7所组成的古学筮数关系,解式如下——√7/√2×1.006≒1.88205……火星公转周期1.882/年,即686.94天。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指,由数字3与数字8所组成的古学筮数关系,解式如下——√3÷√8×1.006=0.616……即224.8/天。 如此逐步推导,根据古学数理计算,筮数的组合变易规则发现,太阳系各星体的质量变化规律同样具有同源性质。(由同一套物理学规则创造) 如此,水星质量:2.25π/0.375/1.0375=18.1682467… 火星质量:4.25π/1.5×1.05=9.3462…… 金星质量:1.75×0.75/1.075=1.22093023…… 木星质量:(4.25π×9.25π)/1.25×(1.05/1.025)=317.969…… 土星质量: (7.25π×2.25π)/1.75×(1.075/1.0375)=95.324…… 海王星质量:(1.75×6.75)×1.5÷(1.075/1.05)=17.3…… 通过不断的计算发现,对全人类来说将有非常严重的大事件可能要发生——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极至,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 太阳公转速度:547.533×4560/10063=248.111943km/s。 也就是说太阳的时空扭曲系数为4560,而古学也记载每一‘首’纪元为四千五百六十岁。如此七首为一极,极至,生数皆终,万物复始。 但想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有兴趣也不怕麻烦的话您可以去这里寻找答案,看看我们人类还剩下多少时间——http://tieba.baidu.com/p/4345747590?see_lz=1
《时空中的秘密》 新年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来2吧五年,从最开始的否定世界末日的存在,到如今坚定世界末日的存在可能,是一段非常漫长的人生苦历。过程不堪回首说出来也都是废话,那就不说了 这或是我在2吧发的最后一个帖子,吧主们也一定知道我想要发什么,但请相信这一次的解释过程与以往不同,可谓倾尽所有,为了解释清楚自己的发现从头学了很多东西,基础物理、量子物理、分形几何、蝴蝶效应都算略知皮毛了……同时还翻看了很懂古籍基础,虽然从前学过但收获颇多,古今对照如老子所言: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虽不敢保证大家都能看的明白,毕竟每个人理解方式都不同,但我相信一定有人能看得懂,能有收获,能躲过这次天地大劫。 不知道这样说算不算危言耸听,会不会被删贴。但不管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最近感觉自己的情况越来越差,怕是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知者自知,真诚的希望吧主能帮帮忙,尽量让这个帖子存在的久一些。谢谢,好人会有好报的。 废话少说,还是从《时空中的秘密》讲起吧。
2吧,有容乃大 山雨欲来风满楼,人自零落事半愁。 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恐怕就是大同,大同无别,有容乃大。假若自然真的无所不容、无所不有,那它注定有好有坏喜忧参半,有我们愿意看到的期望与收获,但也有不忍去睹视的失落和无奈。也许这就是自然,酸甜苦辣滋味俱全。 真正能体会得了他人愁苦的人并不存在,因你我不是他,何知他的苦仇哀怨到底有多深。无我有容,恐怕只有无我的圣贤才能法相万变,处世不同人的角度感悟众生疾苦。但说来简单,无我太难。 能真真正正理解每一个人心中所想所愿,既宽容得了恶,也承救得了善的佛陀方能有‘割肉饲鹰’的博大情怀。但人做不到,始终难以明白我们心中的好坏正义在他人眼里或许是完全颠倒了过来,人与人之间本没有对错之别。 TD可恨吗?当然可恨。但人人如镜,观人如我。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与我们意见相反并痛恨我们的人的某些看法,或许正是我们自己所看不到的反面缺点。 一奶同胞,为何要则远与我们?难道我们身上真的毫无缺点、不足吗? 但人都相同,都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争执双方也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都在做着用自己的优点去比较他人缺点的事情,本能的排斥掉了自己缺失与不足,视做不见。 这就如同情侣夫妻背离,如果固执己见都只能看到对方不好的一面,那两人之间总归是里外不是人,必然要分手的下场。因为谁也不知道包容谁、体谅谁。你言他错、他言你错,人人有理……真的是人人有理,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的身上必然都有缺点,这是不争的事实,自然中也不存在不可质疑且永远正确的必然真理。如果此时非要争下去,那也只能一拍两散两相拉倒,没别的办法。 因为融合的时机还没到。 天下大势合久必合合久必分,万事万物的化合讲究时机,在争执双反谁都不容谁的情况下强求融一只会水火冲战自刑反伤。不要抱怨他人不理解我们的悲愤焦急、痛声疾呼。我们也是一样,我们何尝理解过他们?他们对我们的则远、厌弃毫无道理吗?在他们的角度上来看来我们确实不完美,连我们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完美,但我们渴望完美。 此时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不理解我们的人无论我们怎么去痛呼挽留她们也不会理解我们,反而会觉得的我们泣血挽留是更加卑微的却诺行为,认为我们更加的不可救药,更加可鄙。在我们自身还有很大缺点的情况下她们是不会明白我们的心中的痛与焦急,骨肉分离的撕心之苦。是以不言之教,说是没用的,知错改错做好自己才是正是,只有这样某一天她们才会意识到自己错了,渴望回来。 但她们的悔改因何而来?我们的改变,我们一天比一天更好的稳步前行,用我们的改变证明她是icuo的。但改错的前提是要有退身的余地,如果人人无容无德斤斤计较,不肯原谅任何人的错误,那没人肯回头。因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回头是岸方可回头,如果在你转身的一刹那身边的人都猛推你一把……任何人都不会留给你推我下悬崖的机会。 2吧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是上古情怀,有容乃大的精神。不知道大家感觉到没有,2吧默默无闻的吧务似乎不存在,但却潜移默化的尽着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着每一个人的存在。否则这么多神经病极就没地方发泄了。 老子说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真正好的管理者如同不存在,居上而下处,自然而然。这样一来便不会暴露在左右难以周全的民潮风口浪尖,做里外不是人的勾当。因为无论你怎样去努力众口难调,都会有人觉得你做的不够好,并渴望你滚下去。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人人都奢望着更美好的明天,但获得了希望并不等同于你的奢望可以实现,自然是公平的,有成有败而且变化无穷,未来的事情很少有人能料得到。是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作为管理者最好保身之法就是隐形,你不出现对你有所不满的人就没办法针对你做出文章,他抓不住你的小辫子。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我关注了60多个贴吧发现2吧是待的最舒服的地方,安逸清闲,管理者似乎不存在但也存在,如果他们不存在2吧这些神经病早已进去谁来保护?按2吧德行早已关门。总归是有人在背后默默无声的尽着自己的努力,只是我们感觉不到。 听说2吧要被5000万讨伐,我觉得不大可能,但一定会来些热血亢奋的这是必然。我希望大家都能学学吧务或是2吧赖以生存的保身之法——无为不争,隐形。莫争莫吵,因为来的都是打算吵架的,你和人家吵个没完不是正中下怀,混2吧这么久这点智商咱总有吧……2吧之所以还活着正是因为我们虽然嘴毒但我们不会失去理智,我们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我们可以思想极端但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不会看到人家姑娘漂亮就往草壳里拉……2吧的神经病没那么禽兽。 无论是真是假我觉得这一次对小强般2吧都是一个考验,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磨练,验证下老祖宗不争之道,看看我们如果不争客官们该何去何从,也许会觉得这地方无趣就走了…… 希望大家别去帝吧发贴挑衅,何苦呢,2吧谁不屌丝?百度这么多贴吧最屌丝、最神经恐怕都在2吧关着呢。也别在自己的贴吧里取笑人家或自己争吵,要理解帝吧的爱国心情,单论DT抛开其他纠葛难道不可恨吗?当然可恨!只是我们觉得一味对立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且可能适得其反,将怎么也不理解我们的同胞推向更远的对立面,无法回头。 DW是中国的家里人这点2吧从不否认,当然也有人爱屋及乌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样的真神经2吧确实有,因为2吧懂得包容,理解得了他们为何如此,其事很可恨其情可悯。就连万物生长靠太阳,觉得什么事都针对她而来的野草阿姨我们都容得下…… TW现在耍脾气要去傍大款我们不跟她计较,等被人祸祸够了有她知道后悔的时候,2吧等着她回头。因为我们知道她如果不去犯错就永远不会知错,但只要合法夫妻的关系还在,就跑不了她的。 一个中国底线不可打破,财大气粗的美国人最好明白这点,还有渴望傍大款的小媳妇们也想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绿营可以主政TW但不可以胡来,否则2吧大门一开,跑出去的都是不喜欢撕逼的真神经病,撕人! 我不相信真正的2吧吧友会盼着TD,最多是些借机发泄的可怜人,或是真的别有用心的外人。帝吧这次的动静不小,看来又要辛苦吧务了,想保住2吧赖以生存的底线就必须让某些会使得2吧授人以柄的尖锐冲突悄无声息的抹掉。 前几天吧务发帖定置的意思大家应该多想想,大是大非最考虑人,这时候千万不能乱说话、乱站队,认为自己是在做对的事情而去摇旗呐喊,可您有没有想过太极端的东西犹如双刃剑,用你的时候他不会觉得你不好,不支声。但不用你的时候谁都明白菜刀要小心收好,否则会割伤自己。 此中道理大家自己品,这帖子也不知道能存在多久,我担心2吧离某些东西太近了有被封的危险,为了我们自己还能有个容身之地,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克制让2吧活下去。 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多些宽容少些争执。
迪拜塔附近酒店跨年夜突发大火 新华社快讯:世界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附近一酒店31日晚突发大火
呼和浩特,中度污染 我就想知道,重度污染是啥样的
从富商被迫杀人想到…… 肮脏者眼中没有纯洁的天使。在今年7月的一天,Ariel像往常一样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但是没想到却遇到一群穷凶极恶的坏人。 这些人把Ariel围住,给他一把枪,让他用这把枪去枪杀一个无辜的司机,否则,就把他杀掉。 Ariel的爸爸当过很多年的公交车的司机。想起自己的爸爸也可能有同样的遭遇,Ariel坚决的拒绝这群歹徒的要求。即使自己会被杀掉,他也不愿意伤害一个无辜的人。 这些歹徒万万没想到,一个12岁的少年,居然还会反抗他们。 丧心病狂的他们让Ariel选择自己的死法——被刀砍死还是被从桥上扔下去摔死。 Ariel选择了后者,然后,这群歹徒就把这个可怜的孩子从135米的Incienso桥上扔了下去。。。
如愿落星,但心能改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河图、洛书被破解,人类危机,世界末日并未过去…… 诸多朋友大家好,在这里,我要向大家透露某件关乎全人类,性命攸关的大事,自然宇宙,生存与繁衍的大问题,2012年世界末日与古老文化中的惊人发现——上古文明不但存在,还很可能被自然毁灭过无数次。 也就是说,世界末日的传言也许并非空穴来风,人们或许并没有躲过末日的威胁,玛雅人计算的末日起始点可能开始与‘2015年冬至——2017年冬至’的这两年间……因为时空循环中存在某个常数溢量Y,地球每公转一周,都会多出来的四分圆0.25数值。 所以一年有365.25天,四年一润。 下面我将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证明出这个数值的存在,并结合河图、洛书、《周髀算经》,配合物理学的某些简单概念定义,解开自然宇宙的奥妙——世宇三分,阴阳合德,三生万物的自然法则。 先不要急着嗤之以鼻,数学不会说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