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珍星 尹珍星
关注数: 1 粉丝数: 2 发帖数: 9,076 关注贴吧数: 14
【冻 夏】·分龙后篇 秀色凌霜雪娥眉转钢刀谁蘸血与泪化作半面妆 楔子----------------------------------------------------------绿袖捧着青瓷花碗,汤药温存,手足冰冷.厉太后坐于身后,室内静得可怕.如果可能的话,她希望代替这两人去死.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锦衣少年神色如常地接下药碗,轻声道:“既是如此,孙儿先行一步了.”闭目,饮鸩 修长的脖颈微微后仰李晴川面无人色,泪如雨下.仁杰喝完了药,怔怔望着空碗,右侧少年早已泣不成声.绿袖不忍地偏头,正对上妇人凌厉的眸子硬生生迫回泪水,眼前模糊一片,那青和紫糅在一处,化成诡异的蓝.胸口蓦地一阵激痛,他低吟一声,撑住身后漆柱.龙鳞交错硌了他的手,逆鳞......“五哥!”李晴川哭着扑上去,血染华服“临淄王,还不服诛?!”威严的女声有远至近,字字追魂.右手逐渐沉重,他努力将左臂探入怀中摸索着什么“大胆!”厉瑜柳眉倒竖,千刀万戟,兵刃齐飞血光过后,李晴川的头颅骨碌碌滚到绿袖脚边,停驻.唇畔溢血,明目含霜绿袖像被抽筋拨皮的蛇,软软瘫了下去.厉太后缓缓立起,慢步走下台阶,走到二子伏尸之处,她蹲下身掰开李晴川死死攥着的手指,一根一根,掰到最后一跟,噗得落出一件物事来,她仔细瞧了,是只普普通通的香囊,若有水纹浮印,混合了血液,丝丝缕缕,深邃凄迷.螭探龙庭麟宫变惊凰移祸双子星
【半面妆】·分龙 夜风徐起,云帐轻幔.唐毅宗李云中恍然入梦.六哥.他猛地睁眼.帐外人影憧憧.背后幽幽升起一股寒气,“碧儿.....” 他迟疑着唤,无人应答.目光落在玉石辟邪上,青色的神兽口中呼出缕缕白烟,化为雾气缓缓在半空翻转升腾.这香气既清且艳,蚀骨熏神.像是集结了百姝之灵,温情里透着妖异 暗藏杀机.唇畔漾起一抹柔和,是我多虑了罢.李云中苦笑着用金丝手巾轻拭面颊,在这“曳华”里呆得久了,连发的汗都是香的.细碎金光晃入眼中,他停下动作,细细端详手中黄帕.九条飞龙张牙舞爪,各自盘踞一方,它们虽面相凶恶,眼神却出奇一致的望向同一个地方---中间那颗璀璨的明珠.缡儿...不自觉地笑着,手指轻轻划过龙尾.明缎如水,针脚细致,足见绣者功底深厚.九龙夺珠...他摩挲着帕子,面色逐渐凝重.皇后,你是要藉此提醒我什么吧?“罪臣之子北宫若无叩见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年金殿之上,他遥望着这个白衣少年恭敬地伏于阶上,口称万岁,眼底,却是一派桀骜之色.他是运筹帷幄的少年天子,得天独厚的好猎手,和父辈们不同他渴望战争,金戈铁马,逐鹿疆场.但现下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属国附首称臣.他只能压下心头积蓄已久的烈火,任由岁月的流水去抚平它.然,飞鸟尽,良弓藏,终究意难平!他一动不动注视着北宫若无:“平身.”灵巧的白狐正一步一步走进精心布置的陷阱.他为他,更为自己所设的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本文不参加活动
古代发型六式谈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飞仙髻、凌云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飞天纟介,垂鬟分肖髻★“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二、拧旋式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随云髻、凌虚髻★“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梦回唐朝——唐朝历史全攻略〓〓 唐朝历史简述    唐朝(618—907)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其疆域之大,境内民族之多,都是空前的。唐朝的历史可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安史之乱”以前为唐前期,是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时期;“安史之乱”以后为唐后期,则是分裂割据、国力日衰时期。    一、唐初的主要制度    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因而比隋制更完善,更严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1.政治制度      唐初,中央的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道,作为监察区。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宰相的权力分于三省,又由品级较低的官吏担任宰相,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更便于发挥整个统治集团的意志。      一台五监九寺 一台即御史台,掌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参预大狱的审讯。五监即掌文教的国子监、掌皇家手工业生产的少府监、掌土木工程的将作监、掌制造军器的军器监和掌水利建设的都水监。九寺即掌礼仪祭祀的太常寺,掌皇室酒醴(lǐ李)膳羞的光禄寺,掌兵器仪仗的卫尉寺,掌皇族谱籍的宗正寺,掌皇帝车马和国家牧政的太仆寺,掌刑法断狱的大理寺,掌国宾、礼仪的鸿胪寺,掌国家仓廪储备的司农寺和掌财货,贸易的太府寺。      州县和道 唐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仍为州县两级制。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为县令,县下设乡,乡下设里。      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时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巡察。唐玄宗时,又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设采访使一人,督察所属州县。      2.府兵制      府兵是唐初的主要军事力量。其编制的基本单位是折冲府(又称军府)。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军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职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称卫士或侍官。军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军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四个,约百分之四十分布在京师所在的关中,以便中央政府手握重兵,控制四方。府兵必须凭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拨。战时由皇帝命将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难以干预国政。      唐代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卫士二十一岁入军,六十岁免役。征点标准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①。府兵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操练。其经常性任务是轮流到京城宿卫(称为“番上”),或到边境和内地的要地戍守。战时则应征作战。卫士服役期间,免除其自身的租调,但衣装、口粮和大部分兵器都要自备。府兵制虽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但卫士个人的负担却很沉重。在均田制破坏的过程中,此制亦随之破坏,后为募兵制所代替。      募兵(又称兵募)在唐初不是常备军,只是战时才临时招募,后来逐渐制度化,成为常备军。另外,还有北衙禁军,其主要任务是守卫皇宫。      3.科举制      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学校教育也日益发展。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地方上设有州、县学。学生称生徒,学习成绩好的,由学校保送参加科举考试。      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另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对儒家经典的记忆,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人们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说明考中进士之不易。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      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百多种。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      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