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仙 沽月の山人
夫龙之为鲤也,溯黄河而跃龙门,则天火烧其尾,褪其鳞,化而为龙。吾侪当以为法。
关注数: 19 粉丝数: 742 发帖数: 37,095 关注贴吧数: 21
关于玉虚十二代门人和仙首十二的推论 《封神演义》里多次出现玉虚宫“十二代弟子”、“十二代门人”、“十二代仙人”等语,指的是玉虚十二仙,但十二仙均以师兄弟相称,而师徒相传的情况,从书中看,最小的是杨戬的弟子金毛童子,也只能是第四辈。 我以为,所谓十二代,并非指师徒相承的十二代,而是指“十二届”。《西游记》里须菩提老祖说,他的弟子分派起名,乃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猴子是第十辈之小徒,所以是悟字辈,而孙悟空也并非祖师第十个弟子,先前樵夫说:“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孙悟空也看到“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故而孙悟空实乃祖师第十届招生所收的弟子之一。我想,玉虚宫十二代弟子也可以这么解释。 于是,玉虚十二代弟子,按这类情况,可以解释为元始十二届弟子中最杰出的(或由其他标准选出的),即每一届的“首座弟子”。毕竟元始并非只有十二个弟子。这样就能解释见人就叫师叔、连燃灯都不放过的白鹤童子的师父南极仙翁,福德之仙云中子,玉虚第五门人邓华等不在十二代门人之中了,因为每一代的首座弟子只能有一个。 如果这样解释的话,十二仙是每一代的首座,那么称作“仙首”大概靠谱,则所谓十二仙首就是玉虚十二仙了。实际上,除了十二仙之外,书中实在找不到其他可以被称作十二仙首的人物。
【转帖】《封神演义》的命运观 《封神演义》是明代神魔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对读者的感染力历来为世人所认同和称颂。但该书在文学史上地位却很低,鲁迅先生对它的评价是: “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顾迄今未有鼎足视之者也。” 尤其小说的思想内涵,以往评论者多认为由于受“天数”、“在劫难逃”等观点的影响消极意味太浓,削弱了其主题意义。如张炯等编的《中华文学通史》虽较为推重《封神演义》的思想艺术成就,但也认为这本书归根到底仍“不能算是一部杰出的作品”,浓郁的命运意识就是这部作品的各种“严重缺点”中最为致命的一个: 《封神演义》的作者在很多地方表现了宿命论的观点。所谓“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几乎已经成为全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结果,每个参加商周之争的人都不过是来“完成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阵亡以后都是“一道灵魂进封神台去了”。这无疑歪曲了斗争的性质,从而也就影响了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 但如果我们从人本主义角度来审视其思想内涵,就可以发现作品实际上透射着对人的个体命运的深切忧思,是要表现出一种凭个人的判断和聪明才智与所谓天命对抗的斗士精神。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