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动物1977 深海动物1977
一个男人
关注数: 649 粉丝数: 438 发帖数: 18,181 关注贴吧数: 49
成功人士们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不是「大多数成功人士充满斗志,能够合理安排时间,普通人们却普遍比较懒散」。 而是「充满斗志,能够合理安排时间的大多数会成功,而比较懒散的普遍会普通」这样。 我还是解决一下“为什么大多数成功人士有充满斗志,能合理安排时间的特征“。 关键在于,这类人更擅于选择适中的目标去为之努力。 相信我们很多人对下面这张图并不陌生: 没错,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The Yerks_Dodson Law) :对于难度不同的任务,有其相应的最佳动机水平(抛物线顶点)。普通人之所以成了普通人,往往是深陷于“对简单任务没兴趣(这问题不就是教科书里有的嘛,不过是搬运一下,我先去刷会儿微博再来答这道题……一小时后回来,艾玛谁干的居然已经有人答完整了???)”和“对困难任务过于执着而望洋兴叹(我今天在知乎一定要写一个被推上首页的答案,但艾玛怎么个个问题都不适合我答?)”。最终结果往往就是两种任务都完成不好,由此一事无成。成功人士则往往不断选择适中的目标,整个动机水平都相对保持在一个稳定适中的状态。所以,他们“充满斗志”的自信不是在于多难的目标都能完成,而是我总能找到一个当前阶段适合我去达成的目标。 有了适中的目标,时间管理自然也就随着动机水平的稳定变得更容易掌控了。 至于“时间管理”对达成目标的具体良性影响,就不赘述了。 简而言之,成功人士们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成功当然不可能完全被上面这么简单的说法解释,这只是从心理学中动机这个小角度来探讨。 P.S:这里谈的成功人士不包括文艺工作者,事实上青史留名的文学艺术家往往与上面的成功人士相反, 成功人士看到南墙就赶紧换条路,普通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文学艺术家们喜欢撞得头破血流也要撞倒南墙。
中国人为什么不排队 国庆旅游归来,朋友向我倒了堆苦水:“到哪都是人,哪都不排队。” 这是能预料的事,苦水不必太多。这不,黄金周前,一个叫滨井幸子的日本女人在中国情报局网站发了一篇文章,《为何中国人不排队?理由是什么?》,讲她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排队上厕所时,被一个中国妇女插了队,然后很惊诧说,“为何中国人不排队?”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好像隔不了多久就要拿出来讨论一番,既有对中国不排队的自身分析,如素质论、人口论、经济论、法律论、历史论……。也有“以洋为鉴”的分析,比如说“英国人就算独自一人,也会整整齐齐地排成一个人的队伍。”为什么呢,一个说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衣物、汽油乃至食物都严重供应不足,只能计量分配,民众必须老实有序地排队,去领取食物和慈善救济,排着排着就排成了一种美德——公平竞争、正直得体而又彬彬有礼。即使在今天,不少人英国人将排队视作英国“国民精神”的体现,对插队极度反感。 我读到一个更有趣的解释是:在英国,200年前曾经有个法院判例。当时闹饥荒,大家排队去领面包,一个人因为要插队,排队的人一怒之下把他打死。后来法庭在审理这个案件的时候,法官判定打死人的那些人无罪。法官的理由是,如果判定打死人的人有罪,那就会助长社会上不排队的不良风气。因为有了这个判例,英国人就不敢不排队了,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知他们乱插队的危险性,这种良好排队精神得以传承,即使发生饥荒,也不乱插队。受英国文化影响的国家的人也知道要排队,不然被人打死白死。 弹丸之地的香港,人口密集程度比大陆任何一个城市都厉害,香港人排队就不像大陆人那么没秩序。不能不承认,英国人弄出的一些规则,确实影响了其殖民地,甚至对整个世界的一些规则都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比如《英国大宪章》,这是英国人对世界文明所作的一种贡献。 中国是不受英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而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可是中国不是夸耀自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吗?现在倡导“国学”也很卖力,孔子学院都开到全世界了,却不能让这个民族做到最简单的排队,这不是一件滑天下之大稽的事吗?一个连队都排不好的民族,很多文化文明之类的话都不要说大了。 为什么中国人不排队?说来说去,我想有一个极其简单的原因,就是有权有势的人从来不用排队,他们也懒得去操心排队的事,所以老百姓没有基本规则意识去排队。 环视一下我们的身边会发现,老百姓去看个病要排队,官员有干部病房,公费医疗,不但不用排队,还享受优质服务;老百姓开个车堵在那里排队,领导出行可以封路,一路畅通;在物资短缺的年代,老百姓排队购买生活必须品,官员可以不用排队就拿到特供品……,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排队的核心要义是公平正义,其特点就是无论身份、地位、性别、民族都按“先来后到”的规则进行权益分配,并由此形成井然的秩序。可权贵有特权,不用排队,事事开“绿色通道”、“走后门”,公开地搞不公平,带头破坏秩序,而且觉得理所当然,没有丝毫的羞耻感。 如果非要权贵参与排队,一定是“领导先走”,平头百姓不可以排在领导的前面,权贵还是在带头破坏公平和秩序。特权体制与排队的内在理念是截然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只要特权体制存在,就不要指望大家好好排队,他们一定会从内心里懂得,不排队、破坏规则才能受益,老实排队就是傻瓜。破坏规则、秩序的权贵天天骂老百姓素质低,不讲规则,不守秩序,不好好排队,这不是扯淡吗?这不是上梁不正,偏要下梁正又是什么? 要想让排队这事有改进,必须改变这种特权体制,消除不公平的根源,让权贵跟普通民众平等地站在一起。一个常年都不坐公汽、地铁的市长,你跟他说排队的事,让他偶尔去体验一下乘车难、不排队,是搞不好的。要是他必须跟普能民众一样挤公汽、地铁上下班,天天被挤到人群后面,他大约就会重视排队抢坐的问题,以及线路设计问题,公交优先问题,等等。现在的问题是,特权阶层生活在一个不用排队的世界,老百姓生活在处处排队的世界,你的世界他永远不懂。 回头再来看英国,官员要不要排队?要,2012年2月3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下班回家途中去了趟超市(他经常步行或坐地铁上下班),买了诸多晚餐食品水果等。在排队时卡梅伦玩起了手机,尽管很多顾客注意到了他,但并没有成群地围住他,卡梅伦大概等了5分钟才结账离开。 要是卡梅伦生活在中国,像他这样日里万机的人,就不用浪费宝贵的5分钟时间去排队了,只需动动嘴皮子,利用特权,一切都可以搞定。然而,一国之首相都老老实实排队,平民还有什么理由不排队呢?(本文原载10月9日东网,欢迎下载APP浏览)
立体的学习方式相对单纯的看书长远收益显然是更大的 是时候上这张图了: 学习金字塔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金字塔  美国学术界在1946年一项研究显示了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准确的说,是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上图是当时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 · 戴尔(Engar Dale)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The Cone of Learning)。“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和听讲是最不效率的学习方式,实干(教授、实践、讨论)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知识的留存率差距极大。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很不同的,并非只有读书,听讲才是“学习”,其实这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它的优点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我们的教育体系也主要通过阅读和听讲进行教学,而缺少讨论实践。   本人大学时期常去图书馆看书,但书看得越多,和人分享交流的欲望就越强,闷头看完几本好书后,总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闷头读太多书会不消化的,像吃饱撑着了。   所以书一定要读,而且要用大块时间来读。读书是一个吸精华去糟粕的过程,而讨论、实践、教授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知乎就是对看书很好的补充之一,这里能学习,讨论,是运用知识教授他人、解答问题的很好的平台,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受益的恰恰是你自己。另外,看书的目的除了提高修养见识,不就是解决各种问题吗?   我想,更立体的学习方式相对单纯的看书长远收益显然是更大的。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