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丝
沈丝
关注数: 342
粉丝数: 220
发帖数: 6,196
关注贴吧数: 26
怎么申请吧主 怎么申请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吧吧主?
龙吧里还有多少龙友在?报个到呗
吧主的标志在哪?
20160525【城建】求助:抚顺银行在沈阳有支行没? 抚顺银行在沈阳有支行没?或离沈阳的皇姑区最近的抚顺银行的网点地址在哪,最好有详细的门牌号以利于导航。
【现代汉语】2014级现代汉语作业-------潮人潮语 请大家在下边链接里跟帖,不要写在这里。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skw_1963%2Fitem%2Fcab523d4afb98ce854347f00&urlrefer=2ea06535eb518bdc9b9606f94fa4e354
访谈|《暗算》制片人杨健:一个制片人对编剧的复杂心情
【艺术理论】美学专业必读书目----同济大学文艺研究所 【编者的话】 任何书单都是书的欠缺。 好的阅读从来就是对书单的背叛,同理,对书单的迷信也就是对阅读的背叛。 书单无非是书的丛林中的一些路标,提示通向某处的可能的途径。遵循这些路标,可能安全抵达某处。但对于探险家来说,他需要的是绘制自己的地图。
【艺术理论】朱雨泽:接受美学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接受美学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艺术理论】兰亭序》美学意义及艺术特征 兰亭序》美学意义及艺术特征
【艺术理论】关于名家署款合集 关于名家署款合集
【艺术理论】朱雨泽:道哲学与艺术的境界 一楼给度娘。
【艺术理论】李泽厚:形式层与原始积淀 本书不是艺术社会学或学术史哲学,不准备具体讨论艺术起源诸问题。但对艺术起源和艺术本性的一个有关问题———“究竟艺术在先还是美感在先?”却必须有哲学的回答。 这是个长久争讼未决的问题,有人从洞穴壁画证明艺术在先,有人从石器纹饰等,认为美感(审美)在先。 本书采取后一立场,虽然不以器物纹饰(提篮纹、编织纹)立论。关于这一问题曾有过一些误解。拙著《美的历程》第一章中,引用了一些图片,说明几何纹线是由鱼、鸟、蛙等具体的动物形象演变而来的,是由写实变成抽象线条的。我现在还坚持这个观点。但由此有人认为我主张所有的线条都是从具体的写实的东西变来的,这就不对了,我没有这个意思。恰恰相反,我认为最早的审美感受并不是什么对具体“艺术”作品的感受,而是对形式规律的把握,对自然秩序的感受。原始陶器的某些(不是一切)抽象纹饰确是有它的原始巫术、宗教的内容的,是由具体写实的动物形象变化来的。但是,纹饰为什么以某种形式的线条构成或流转为主要旋律?为什么从具体的动物形象变成抽象线条的时候,是这样变,而不是那样变?为什么不乱变一气而遵循一定的秩序规则(如反复、重叠、对称、均衡等等)而成为美呢?这些美的秩序、规则从何而来呢?如讲美的根源时所强调指出,这是因为原始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秩序、形式规律已经有某种感受、熟悉和掌握的缘故。它所以在变化中要朝着某种方向,遵循某种规律,就因为原始积淀在起作用。 什么叫原始积淀?原始积淀,是一种最基本的积淀,主要是从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也就是在创立美的过程中获得,这在“美”一讲中已经说明,即由于原始人在漫长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的秩序、规律,如节奏、次序、韵律等等掌握、熟悉、运用,使外界的合规律性和主观的合目的性达到统一,从而才产生了最早的美的形成和审美感受。也就是说,通过劳动生产,人赋予特质世界以形式,尽管这形式(秩序、规律)本是外界拥有的,但却是通过人主动把握“抽离”作用于物质对象,才具有本体的意义的。虽然原始人群的集体不大,活动范围狭隘,但他(她)们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群体,正在这种群体是在使用、制造工具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社会”关系。只有在这种社会性的劳动生产中才能创建美的形式。而和这种客观的美的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感知,就是最早的美感。如“美感”一讲中已说明,它们也是积淀的产物:即人类在原始的劳动生产中,逐渐对节奏、韵律、对称、均衡、间隔、重叠、单复、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升降等等自然规律性和秩序性的掌握熟悉和运用,在创立美的活动的同时,也使得人的感官和情感与外物产生了同构对应。动物也有同构对应,但人类的同构对应又由于主要是在长期劳动活动中所获得和发展的,其性质、范围和内容便大不一样,在生物生理的基础上,具有了社会性。这种在直接的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同构对应,也就是原始积淀。 在最原始的生产中,从人类利用最简单的工具———如石器、弓箭等等开始,在这种创造、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人对自然秩序的一种领悟、想象、理解、感受和感情。而当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感性结构(劳动活动本身)中得到统一时,就产生情感愉快,这便是最早的美感。其中虽已包含着朦胧的理解、想象和意向,但它首先却表现为一种感知状态,表现为感觉、知觉,它可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史前史,这即是原始积淀。可见,在这种原始的积淀中,已在开始形成审美的心理结构,即人们在原始生产实践的主体能动活动中感到了自己的心意状态与外在自然(不是具体的自然对象,而是自然界的普遍形式规律)的合一,产生审美愉快。由此应得出一个结论———审美先于艺术。 最早的美感并不在艺术,但后代以及现在的生产活动和原始时期已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后代以及现代人的审美是否还包含着“原始积淀”?我们现在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已经远远超过几千年、几万年以前的水平,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了,我们的“艺术”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也已经不是那么简单直接了,但是,里面还有一些基本的东西,如艺术作品中的时空感、节奏感等等,便仍然有这个从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吸取、集中和积累的原始积淀问题。 例如,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时空感是与动物不同的。尽管动物也可以有某种定向反应之类的时空感觉,但这只是动物感官的生理反应,与人的时空感知或观念有本质的不同。人类的时空感或观念是实践的成果,是在历史性的社会关系制约下,由使用工具、制造工具而开创的主动改造环境的基本活动所要求、所规定而积淀形成的。它们超出了仅仅是感官反应的感觉性质,而成为某种客观社会性的原始积淀,并随历史而演变。 例如,在远古,原始人的时空感如孩童般地混杂不清,“绵延”一片,随着社会的进步,才开始有了初步的区分形式,但人们的时空观也还经常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特殊事物、特定内容纠缠在一起,例如时间就是季节或节令,空间就是方位(东、西、南、北),还没有比较抽象的普遍的形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未来的信息社会,人们的时空感知各不相同,从面对艺术内容和形式,例如节奏感,便有很大影响。大家都熟悉,农业社会的艺术节奏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可见,不是动物性的个体感知,而是社会性的群体实践的间接反映,才是人类时空感知和其他感知的真正特性,它们构成了某种原始积淀,突出地呈现在艺术作品的感知层中。 为什么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工艺品和建筑物?为什么古代的工艺造型、纹样是那样地繁细复杂,而现代的却那么简洁明快?这难道与过去农业小生产和今天的工业化大生产,生活、工作的节奏没有关系?为什么当代电影的快节奏、意识流以及远阔的现实时空感和心理时空感,使你感到带劲?因为这种时空感和节奏感反映了一个航天飞行的宇宙时代的来临,它有强烈的现时代感。这些便是属于艺术形式感知层中的原始积淀问题,即主要是呈现在艺术外形式中的时代、社会的感知积淀。 但艺术作品的形式层不止是原始积淀,尽管原始积淀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内容和因素。如“美感”一讲中所指出,作为艺术作品的物质形式的材料本身,它们的质料、体积、重量、颜色、声音、硬度、光滑度等等,与主体的心理结构的关系,也构成艺术作品诉诸感知的形式层的重要问题。就从最单纯最基本的质料讲,同一雕像,采用黝黑粗糙的青铜还是采用洁白光滑的大理,便给人或强劲或优雅的不同感受。假如维纳斯塑像是青铜的,巴尔扎克塑像是大理石的,给我们的感知将是什么样呢?肯定不是现在的艺术效果。国画是用绢还是用纸,照片是用黑白拍还是用彩色拍,不同特质材料作为作品外形式,直接诉诸人们的感知,其中大有讲究。 艺术品的体积也很重要,西方教堂内部既空阔又高耸的空间,使你一进去就受到震撼。为什么菩萨要做得很大很高,它们巨大的体积给你一种压迫感,觉得自己很渺小,这样才能使你体验到他们法力无边,神通广大。至于声音、重量等等,也是如此。包括在文学中,声音对审美感知便起很大作用。中国的诗词一向讲究炼字,其中便包括字的声音,如“春意闹”、“推”或“敲”等等有名例证。以及如高音与光明、低音与黑暗等等,也都说明由艺术形式诉诸感知所造成的各种感知间、感知与情感间的复杂丰富的同构感应关系。上章已经讲到,中国诗文特别强调朗读。因为通过朗读的声音来实现形式诉诸感知的节奏感、速度感、韵律感。五律之凝重,七律之流动,绝句的快速,古风的浩荡,骈文的对称,散体的舒畅……韩愈文章的阳刚雄健,欧阳修文章的阴柔温厚,王安石文章的峻险廉悍,苏东坡文章的吞吐汪洋,等等,便都是这个诉诸人们感知的艺术的形式层。亦即是说,人们通过所谓“文气”的领会把握,以感知美的形式,这形式不是逻辑思维的认知,而只有通过感性知觉去掌握会通。通过朗读,才能感知、领会和把握到这种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及形式美。中国书画创作在基础阶段,特别重视模仿,也正是为了直接掌握、领会和熟悉这种美的形式,即艺术的感知形式层。中国古代许多学问都讲“气”,哲学讲“气”,中医讲“气”、文艺也讲“气”,“气”是精神的还是特质的,这很难说,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诉诸感知的生命力量。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如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典论论文》)可见“气”包括上述韩、欧、王、苏的文气在内,都既与人的生理有关,也与特质质料和结构(诗文的字、句)有关。前者也只有通过后者才能具体实现或表现出来。这种不是来自内容而是来自形式结构的“气”(其静态则称作“势”),亦即作品自身的构图、线条、色彩、韵律、比例、虚实(中国画中的空白,中国古文中的虚字如《醉翁亭记》著名的“也”字)等等,能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甚至比来自内容的东西更具有力量,它不需要具体的理解、想象和具体情感的中介,而直接唤起、调动人的感受、情感和力量。 艺术家的天才就在于去创造、改变、发现那崭新的艺术形式层的感知世界。记得歌德说过,艺术作品的内容人人都看得见,其含义则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却对大多数人是秘密。对艺术的革新,或杰出的艺术作品的出现,便不一定是在具体内容上的突破或革新,而完全可以是形式感知层的变化。这是真正审美的突破,同时也是艺术创造。因为这种创造和突破尽管看来是纯形式(质料和结构)的,但其中却仍然可以渗透社会性,而使之非常丰富充实。阿海姆的理论强调的也是这一点,即指出用感知形式所表达的内容与心理情感产生的同构而具有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合十表示诚灵、躬腰代表礼敬、头颅上抬或下垂表现高傲或谦卑,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都可领会,艺术正在把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结构形式发掘、创造、组织起来,使感知形式具有“意义”。可见艺术作品的感知形式层的存在、发展和变迁,正好是人的自然生理性能与社会历史性能直接在五官感知中的交融会合,它构成培育人性,塑造心灵的艺术本体世界的一个方面,尽管似乎还只是最外在的方面或层次。 照相之所以永远不能替代再现性绘画,原因之一便是人手画的线条、色彩、构图不等同于自然物,其中有人的技巧、力量、线条、笔触等纯形式因素,能给人以远非自然形式所能给予的东西。齐白石、马蒂斯的色彩便不是古典的“随类赋彩”,并也不是自然界的色彩,而是解放了的色彩的自由形式,是人的自由形式。它不只有装饰风,而且有深刻的意味。即是说,它直接显示人,显示人的力量,从而使构图、线条、色彩、虚实、比例……本身具有艺术力量和审美意义。 因之,艺术作品的形式层,在原始积淀的基础上,向两个方向伸延,一个方面是通过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身心自然向整个大自然(宇宙)的节律的接近、吻合和同构,即前讲中讲到的所谓“人的自然化”,这不但表现为如中国的气功、养生术、太极拳之类,同时也呈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层里,前面讲到的“气”以及所谓“骨”、“骨力”等等,都属此范围。它们并不是自然生理的生物性的呈现,而仍然是经过长期修养锻炼(从孟子的所谓“养气”到后世的所谓“骨气”)成果。艺术作品的形式层这个方面极力追求与宇宙节律的一致和同构,中国美学所强调的文即“道”,以及“技进乎道”、“鬼斧神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等,都是说的这一方面。这一方面完全不是自然生理的动物性的表现或宣泄,而恰恰是需要通过长期的高度的人为努力才可能达到。虽自然,实人力,人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才可能去“参天地赞化育”。中国诗文书画大量材料都在说明这一特点。 形式层另一方面的延伸则是它的时代性社会性。这种时代性社会性已不同于原始积淀,而是与原始积淀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时代、社会所造成的形式变异。这种变异当然与社会心理有关,如上讲谈“悦耳悦目”时所已指出。例如,在“美”讲中所提到的沃林格所揭示的现代艺术的抽象形式,与当代社会生活及社会心理便密切攸关。韦勒克(R.Welleck)曾谈论各种文体与社会心理的关联。 沃夫林(H.W觟fflin)从形式方面揭示了文艺复兴时代和巴洛克时代的造型艺术的不同风格特征,一种是稳定的、明晰的、造型的、理智的……一种是运动的、模糊的、如画的、感受的……前者处于心灵欢乐的时代,后者处于心灵隔绝的时代。不同时代之所以有不同风格不同感知的形式的艺术,是由于不同时代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要求又是跟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现象中,五言为何变七言,七言之后为何又有长短句(词)?诗境、词境、曲境的不同究竟在何处?为什么绘画中以青绿山水为主演化为以水墨为主?为什么工笔之外,还要有泼墨?这种种看来似乎只是外感知形式的变化,实际有其内在的心理———社会的深刻原因值得深究。例如诗词都比较强调含蓄,曲却要求酣畅痛快。宋词之所以让位于元曲,是因为在元朝统治下知识分子的地位太低下,加上温柔敦厚的儒家教义的控制削弱,于是他们的满腹牢骚、满腔悲愤便能无顾忌地痛快发泄,使曲境变而为畅达。总之,社会性通过艺术形式层诉诸感知,构造着某一时代社会的心理本体,同时反过来说,这一时代社会的心理情感本体也就凝冻地呈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感知层中,又不断流传下来,不断影响着、决定着人们的心理和感知。这就构成了艺术形式层的传统。 贡布里奇的美术史研究清晰地验证了造型艺术的形式层对视知觉的历史性的构造,不但一定的形式感知与一定的历史社会密切联系,而且后代的艺术的形式感知也总是在前代基础上的继承和延续。不同时代、社会由于社会的、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商业的……不同原因,而产生艺术形式感知层的不同的节奏、韵律、比例、均衡等等,同时在这种变异不同中却又有某种延续性、继承性、沿袭性,从而,一部艺术风格史便正好是一部人类的或民族的感知心理的历史。 这部历史包含了原始积淀的基础方面,也包含了向自然伸延的宇宙同构的方面,还包含了社会具体生活以至意识形态(宗教、伦理、政治、文化……)的影响方面,这三个方面又是那样错综复杂地在交织组合,形成一幅幅极为壮观的审美图景,不断地共同地建构着这个艺术主体亦即人类心理-情感本体的特态化的客观存在。它们正是人类的心理-情感的现实的伟大见证。艺术风格史的哲学美学的意义,就在这里。
请教各位吧主: 请教各位吧主: 我提交了做吧主的申请,可原吧主就是不审核,该怎么办呢?
【谁撤了我的吧主的职位】我是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吧主 我是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原吧主,谁撤了我的职位?为什么? 这是我的教学基地,吧里到处是灌水帖,我又删不了,很郁闷,影响我和学生们交流了。
【求助龙友】: 该怎么办? 我是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原吧主,不知道百度为什么撤了我的吧主,在哪里知道原因?? 再申请吧主需要怎么做?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吧是我的教学基地,现在是杂草丛生,我又删不了帖子,很郁闷。 跪求龙吧吧主了。
谁撤了我的贴吧吧主? 我是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吧的吧主,谁撤了我的吧主? 这是我的教学吧,现在的吧主发了很多广告,我无法删除。
【2013级现代汉语作业】:现代汉语作业之一 试用“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这几个词写一小段文字,大约100字。
【谁撤了我的吧主的职位】我是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吧主 我是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原吧主,谁撤了我的职位?
【艺术学概论辅导】:2011级期末复习答疑
【2012级】现代汉语作业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skw%255F1963%2Fblog%2Fitem%2F3f9da17e0e1795240dd7da27.html&urlrefer=3968f9380a4ba34d65933c5bb37873f6 到这个连接里完成作业,不要写在这里。
【大美无声】我们的家园
【2011级】现代汉语作业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skw%255F1963%2Fblog%2Fitem%2F3f9da17e0e1795240dd7da27.html&urlrefer=3968f9380a4ba34d65933c5bb37873f6
【2010级】现代汉语作业链接 1.完成作业时间:2010年10月11日-----2010年10月17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skw%255F1963%2Fblog%2Fitem%2F162fdc11d1cd371ab9127bbb%252Ehtml%2Findex%2F6%23comment&urlrefer=631f39c7200f8fa99b8d5932f06e8a3b
【交作业】电影《东风雨》赏析 这学期的艺术概论课中的影视作品鉴赏特意安排同学们观摩电影《东风雨》,由于同学们的专业不同,观赏角度以及对作品的评价也就不尽相同。
【北京的龙友】:老大公司的具体地址在哪? 月底在北大参加学术研讨会,借机去老大公司看看,想谈点业务方面的问题。 我的工作单位: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艺术学概论】用“集体无意识”理论解读艺术作品 “集体无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艺术创作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 请同学们在下边的链接里跟帖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skw%255F1963%2Fblog%2Fitem%2Fa0bd9644b00d2741500ffef5.html&urlrefer=f2a2bde84c38c32faa52a50beb5f3aee
【现代汉语】2009级现代汉语作业之二 不要在这里跟帖,去下边的链接里做作业。
【现代汉语】2009级现代汉语作业之一 【现代汉语】2009级现代汉语作业之一
【通知】:请124.94.206.*这位同学进入 124.94.206.*-------你好。 这是我的教学贴吧,是我的学生做作业的地方,不允许有污言秽语出现。 你似乎很委屈,也很气愤,为了什么? 你最好注册个网名,然后用消息的形式跟我沟通,可以吗? 我是吧主,可以封ID和IP,可我不想那么做。
【知识文库】 :古代诗歌常用典故 古代诗歌常用典故 回顾近几年中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考一些常用典故。1994年涉及“陶渊明采菊东篱”,1996年题涉及“三国赤壁”,1997年题涉及“湘水神娥皇女英”,1998年题涉及贾岛的“推敲”,2000年春招卷试题涉及贵宦的“冠缨”,2002年题涉及“折柳”:9年中有五次涉及用典。备考必须了解一些常用典故。下文仅举一些例子。
【经文典藏】:典论·论文 1 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 [魏] 曹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 元瑜、汝南应 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 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於他文,未能称是。琳、 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 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於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於 寒,富贵则流於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我心依然】龙友,我等你到春天 一楼,献给百度,高抬贵手,不要割了俺的文章。
为什么查不到“沈丝”这个登录名在空间的评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sys%2Fsearch%3Ftype%3D4%26sort%3D2%26entry%3D1%26word%3D%25C9%25F2%25CB%25BF%C2%AEion%3D0&urlrefer=335503411483fbd17aa0a88597589c3c
为什么百度收索不到我的空间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sys%2Fsearch%3Ftype%3D4%26sort%3D2%26entry%3D1%26word%3D%25C9%25F2%25CB%25BF%C2%AEion%3D0&urlrefer=335503411483fbd17aa0a88597589c3c
系统消息被封了,怎么办呢 我的系统消息2009年的都没有了,这要跟谁说呢,怎么办呢
为什么封闭了我的系统消息 赶紧给我解封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baidu.com%2Fskw_1963&urlrefer=a3e512e53dc0531b5e25b26b96868227 我的系统消息到2008年的12月30日,后边的都没了。
【经文典藏】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幼。 至缌麻, 五服终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经文典藏】: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中国楹联】: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一、基础部分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中国楹联】:新编通俗对韵 一 东 河对海,岭对峰,陕北对山东。 大连对深圳,夹谷对长冲。 闯新路,游故宫,父老对儿童。 春来四野绿,日出九州红。 填海移山真壮士,顶天立地是英雄。 振兴中华,个个龙腾虎跃;发展生产,村村林茂粮丰。 无对有,始对终,秋露对春风。 青山对绿水,电闪对雷轰。 创伟业,树奇功,鸟雀对昆虫。 言美行为美,人穷志不穷。 立志读书当爱国,有怀投笔去从戎。 蝶舞翩翩,遨游百花大苑;鹰扬矫矫,搏击万里长空。
【中国楹联】:联律图谱 【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四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知识文库】:大学必读书目 ①写 作 写作学新稿(修订本),裴显生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现代实用写作学,裴显生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基础写作学,刘锡庆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写作通论,刘锡庆著,北京出版社1983。 作文法概要,李景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应用文体写作概要,李景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应用写作,李景隆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文章学概论,张寿康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写作教程,路德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普通写作学教程(修订版),路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文学写作教程,翁世荣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现代写作学,朱伯石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 基础写作概论,林可夫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写作大观,王守勋著,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7。 文章结构论,杨荫浒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写作,王光祖、杨荫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文章写作学: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刘世剑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文章写作学:文体理论知识部分,朱艳英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高等师范写作教程,尹相如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 现代写作教程,董小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写作心理学,刘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写作语言学,何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文体学,金振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电脑写作:方法与技巧,金振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科技写作简明教程,司有和,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作文教学论,韦志成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中学作文教学实践问题研究,何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怎样写学术论文,王力、朱光潜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论文写作导论,李福林、朱若茜,海洋出版社1993。 提高写作技能,[美]威廉.W.韦斯特,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阅读学概论,高瑞卿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 现代阅读学教程,王继坤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未知。 文章解读的理论和方法,金振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文学写作概要,高瑞卿,东北师大出版社1988。 写作基础知识,吴伯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汉语写作学,徐振宗等,北师大出版社1995。 写作,王光祖、杨荫浒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写作基础知识,傅德岷主编,重庆出版社2000。 简明写作教程(文体知识部分),马风藻、安栋梁,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2008级【学习写对联】:第三讲 对联的特点(二)作业(3) 一楼献给百度。
2008级【学习写对联】:第二讲 对联的特点(一) 一楼献给百度。
2008级【学习写对联】:第一章 对联史话 作业 一楼献给百度。
2007级【艺术学概论作业】之一:油画---《父亲》鉴赏 请在下边的链接中完成作业,不要匿名发表,以编导1101,主持2101,新闻3101,摄影5101,等形式发表。http://hi.baidu.com/skw_1963不要在这个帖子下边跟帖
【沙漠穿越】梦寻701,塞外大漠情 沙漠的那头,能寻到701吗?《暗算》,我为你为而来,注定为你厮守。无怨无悔,不离不弃。
【知识文库】学诗百法(刘坡公) 祝福伟大的祖国。
【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申请吧主,为本山做宣传 申请吧主,为本山做宣传
【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辽宁大学60华诞校庆文艺晚会-----赵本山 一楼献给百度,给我们赵老师做好宣传哈。
【集体过生日】小臭臭吉娃娃 沈丝 龙飞疯吾 一楼是百度的生日礼物
【感受奥运】终于等到这一天----奥运首战 龙友们七夕快乐,老大七夕快乐。
老大,话剧来不来沈阳演啊,给个回信 老大,话剧来不来沈阳演啊,给个回信
【现代汉语辅导】:第六章修辞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一 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字,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第一种说话欠妥。它的弊病是把修辞看作单纯的文字技巧,贬低、缩小了修辞的功用。不可否认,修辞是要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咬文嚼字的,可这只不过是它的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究句式的调整、修辞格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的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是不够的。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的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选用同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的雕琢,然而修辞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的。在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雕琢问题,思想内容的锤炼更为重要,不要把修辞看作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问题,更不是“卖弄”。
【现代汉语辅导】:第六章修辞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二 一、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词语的锤炼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入手。在意义方面,应力求用最准确妥帖的词语集中地突出地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联想,用动态的词语去烘托、渲染静态的事物,使之栩栩如生;用含义比较具体、色彩比较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还须注意词类活用,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些都应以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基础。在声音方面应力求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韵脚和谐以及叠音、双声叠韵的运用恰当,使词语声音协调。因为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所以,要想以声传情达意,只有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锤炼词语,才能收到完满的表达效果。
【现代汉语辅导】:第六章修辞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三 一、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句式表达而不用那种句式表达?这说明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对句式是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调整和选择句式的总的原则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目的,选择那种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尽可能连贯得体的。
【现代汉语辅导】:第六章修辞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六 一.下边两句,一个用对偶手法,一个不用。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想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2.向科学进军不为征途坎坷,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第一句是一般的陈述句,是散句形式,有口语风格,语言简单好懂,常用于一般语境。第2句是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书面语风格,语言凝练,便于记诵,常用于特殊语境。
【现代汉语辅导】:第六章修辞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七 一 对比和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 映衬的表达作用。 A 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B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偏巧,这天风和日暖,一路上山溪婉转,鸟语花香。莲子虽然没做上花轿,心里依然是喜气洋洋。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1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 “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例2中的“风和日暖” “山溪婉转” “鸟语花香”用来映衬莲子的喜悦之心情。这是用陪衬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被陪衬的人物心情,已收到“绿叶扶花花更红”的效果。
【现代汉语辅导】:第六章修辞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八 一. 辞格的综合运用形式有哪些?它们的修辞效果是什么?试举出几个综合运用的例子,分析它们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套用等形式. 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的交错使用,前后搭配,互补互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可使思想内容表达的更加丰富多彩,鲜明有力.例如: 杜鹃花开遍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来的那三十万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下山去了.这是比拟辞格的两次连用.”欢送””毛竹”是把毛竹比作被欢送的人.这是第一次比拟.日让毛竹”一路欢唱着飞下山了”’是把毛竹比作又欢唱又能飞的动物,这又是一次比拟.文字写得极其生动活泼,使读者对毛竹有深刻的印象.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它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彩多姿,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有文采和力量.例如: 真是天大的好事!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这是拟人与夸张两种修辞兼用.扫帚在欢笑,是拟人,也是夸张,它描绘了喜事临门,皆大欢喜的景色.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又包含其它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的几个辞格互相配合,使大辞格有所借助,小辞格有所依托,大中有小,变化层出,从而加强了表达效果.例如:风来花自舞,春到鸟能言.这是对偶套用比拟.从结构形式上看,上句和下句形成对偶.分开来看,上句的花能舞蹈,使拟人,下句的鸟能说话,是拟人,这幅对联把春天的美景写活了,
【现代汉语辅导】:第六章修辞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九 一.下列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不和谐的地方,请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1,动人的事数说不尽,丰收的喜讯到处传。把“事”改为“事迹”,把“数说”改为“说”,再改“尽”为“完”,前后音节相称,配合得当,声音和谐。2,我是一名清洁工, 为人民服务记心怀。 挥舞革命铁扫帚, 扫除一切旧传统。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一般讲究押韵,要将第二句末尾的“怀”改为“中”,韵脚才和谐,读起来上口,好听,也比较好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