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着 我就想着
关注数: 561 粉丝数: 848 发帖数: 27,888 关注贴吧数: 271
“远志”与“当归” 远志与当归是两味中药,当归属补血药类,远志属养心安神药类,谁知在历史上竟然与姜维的评价问题搅和在一起。 这是由孙盛的一则杂记引起的。孙盛,字安国,东晋史学家,又以善言名理的清谈家著称。做过桓温参军,随从征伐,有平蜀之功。《晋书》本传说他毕生好学,“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蜀志·姜维传》裴注引孙盛《杂记》说,魏将姜维投奔诸葛亮后,与他的母亲各在一方。后得姜母来信,“令求当归”,意在要他回归魏国。这姜维真逗,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考异,以为姜维本是一位有知识有教养的人,不全是一介武夫,恐怕不会说出这样一类话来。然而,孙盛拾来的这件姜维轶事,不过是旨在说明姜维背魏弃母,是个不忠不孝的人罢了,至于轶事的真实性如何,他未必在乎的。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城(今甘肃甘谷东)人。姜姓是天水郡的大族,本羌人之后。姜维的父亲做过郡功曹,是当地的势家子了。姜维少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的经学功底,喜好郑玄一派的学问。但他尤其好立功名。出仕后,为州郡佐吏,后以郎将衔参本郡军事。投奔蜀汉是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事。当诸葛亮北出祁山之时,天水郡太守马遵正好带领姜维等官属外出巡视。听说蜀军即将到来,各县吏民纷纷响应。马遵觉得姜维等人不可靠,乘夜逃往上邽即今甘肃省天水市。姜维等追至上邽,城门紧闭,回奔冀城,又遭闭门不纳,有家归不得,只好径直投了诸葛亮的大营。诸葛亮得了姜维非常高兴。不久,马谡失了街亭,蜀军回撤,姜维亦随从入蜀。魏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蜀志·姜维传》裴注引《魏略》)于是,姜维的母亲妻子做了魏方的人质,用来招引姜维回归魏国。姜母写信要儿子返乡也是迫不得已的事。 此时的姜维已深受诸葛亮的器重。一回到汉中,诸葛亮就用姜维为丞相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一年姜维正好二十七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诸葛亮发现姜维的才器已在昔日良佐马良等人之上,(马良是马谡的兄长,在马氏五弟兄中,马良最为优秀),认为姜维文武兼备,胆识过人,称得上凉州上士。诸葛亮还特别欣赏姜维的“心存汉室”,以为类己,决心着力培养姜维,使他成为“西和诸戎”的得力助手。几年之间姜维升任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病死渭南前线,姜维为蜀军断后,至成都,后主授与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诸军,进封平襄县侯,已是蜀汉梁柱。稍后,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继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职在经略陇西及河右之地。费祎执政,迁卫将军,与费袆共录尚书事,且负责西北方面军务。费祎死后,宦官黄皓权势日重,危及姜维,乃避祸沓中(今甘肃曲舟西北)。及魏遣钟会、邓艾伐蜀,姜维坚守剑阁,挡住魏军主力十余万众,而邓艾率偏师由阴平潜入,一路夺关斩将,迫近成都。于是刘禅出降,并敕令姜维就近降于钟会。钟会谋叛魏,倚重姜维,姜维拟借机复国,事败被杀。 姜维自延熙二年(239年)担任大司马蒋琬的司马后,率军攻魏十余次,大凡以避实就虚、游击雍凉、运动歼敌为战役目标,退则徙民入蜀,战略目标在于促成西北羌、胡共同反魏,造成自西向东逼走魏军之势。作战区域已西至今天的青海西宁一带。其中有战绩可称者三次:一是延熙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归附蜀汉,姜维出陇西、南安、金城界接应,在洮河以西与魏军大将郭淮等作战获胜,迁置羌、胡人众于成都北面的繁县等地。二是延熙十七年姜维出兵陇西郡,大破魏军,斩魏军大将徐质,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于蜀地安置。三是延熙十八年再次出兵陇西郡,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地区,魏军死者数万,《魏志·陈泰传》称:“败军之后,将士失气,陇右倾荡。”另外,姜维有一大败之役和二小败之役。大败之役即延熙十九年秋为魏将邓艾所破于上邽地区。这年春天,姜维进位大将军,约汉中督镇西将军胡济同出上邽,胡济失誓不至,蜀军在上邽西南的段谷被邓艾打败,士卒溃散,死者上千。但是,在延熙二十年,姜维又率军数万由汉中出骆谷,深入关中腹地,惊得魏军将帅邓艾、司马望只顾敛险拒战,后又无可奈何地任其振旅而归。一次小败是延熙十二年出雍州不胜,将军苟安、李歆降魏。另一次小败是在景耀五年(242年)出侯和(今甘肃临潭西南),为邓艾所破。姜维主动伐魏,后人概称九次,或称九伐。姜维用兵灵活机动,搞得数倍之敌损兵折将,疲于应付,声威镇撼关陇,远及河西、湟中,无疑是三国后期的一位杰出将帅。《魏志·邓艾传》称,灭蜀后,邓艾曾当众贬抑姜维,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而有识者笑之。姜维的军事才能不在邓艾之下,无力回天不是姜维的智术不逮。
“魏延谋杀案”深度解析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延传》如下: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 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 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 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 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 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略曰:夏侯茂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 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 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 计。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 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密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 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署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袆共作 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已连名,告下诸将。袆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袆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 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 允、留府长史蒋琬,蒋、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断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 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 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 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 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 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费祎的战略思想 三国志: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汉晋春秋: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费祎看出当时三国时局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以蜀汉的国力,根本每人能够完成北伐的事业,所以要挽回劣势,只能等,当然他这个等不是消极等死,而是通过不断骚扰魏国,同时也积蓄国力,保持住鼎立的局面,等到北伐的人才和时机出现,再发动全部的战力定鼎中原   而姜维这个人“粗有文武”,水平虽然不烂,但也离完成北伐的大业的才干差着十万八千里,加上他性格上没有自知之明,又好大喜功,被费祎压制是必然的事情   可惜费祎压姜维就如同很多人减肥失败一样,你一段时间控制饮食,到了忍不住的时候,就是暴饮暴食,费祎把姜维憋的越久,姜维上位以后需要宣泄的郁闷也就越多,最后把蜀汉给玩死了(当然,蜀汉灭亡也非姜维一人之过) 费祎战略上是借鉴孙武攻楚的思路,即利用一定的军事力量不断对敌国骚扰,牵制,拖夸敌人的国力,而另一部分力量加紧提高已方的国力,一进一出,此消彼长,还存在拉回差距的可能 这个没有错,曹魏当时确实占据绝对优势,所以说即使采取了费祎战略,成功的可能性也不会超过两成,但费祎战略至少有一成多的成功可能性,而姜维想“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这个成功率是接近于0的
【品三国】读三国读出来的切身道理(转自邓艾吧) )纵然无势,纵然身贫,也可以怀有凌云壮志,施展抱负。刘备,邓艾,吕蒙,吕岱,王平都用他们的梦想在三国这个乱世谱写了各自的传奇。 2)今天的优势会被明日的趋势所取代,把握趋势,把握未来。鲁肃和张昭就是很好的例子。鲁肃为未来而学,张昭固于所学。结果鲁肃把握了未来,而张昭固步自封。 3)个人的信用银行存款要足。刘备能空手套白狼的最大资本在于其信用银行的资金雄厚,而吕布之所以如此凄惨,不能不归结于其信用的恶性透支。 4)选择大于努力。选择的基础在于识人,识势。贾诩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同理荀彧,诸葛亮都如此。所以决策能力是我们人生的第一大能力,不得不下功夫去琢磨去学习。 5)一个人可以突破也可以改变,却不可磨灭其个人魅力。这样的人生是极其可悲的。马超的悲剧证明了这点。 6)骄兵必败。狂字断送了多少人的前程。有无数例子来验证。最有名的有祢衡,关羽,虞翻,邓艾。 7)知识是财富,持续不断的学习力才能立足于永不败的地步,并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曹操,孙权,关羽,吕蒙无不证明了此点。 8)人生境界的高低,视野的宽窄,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最终成就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甚至于能否超脱物欲,潇洒出世。在支离破碎学习各专业之时,切不可忘记关于人生这本大书的学习。政治家拼的不仅是能力谋略,更是境界,视野。司马懿夺得天下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9)人生难过老年关。从踌躇满志到万念俱灰的人生悲剧在不少人身上重演着。故如何获得人生的超脱和保持生命力的持续,不得不成为我们修身养性的一个大课题。孙权的悲剧无奈地证明了这一点。 10)对失败的自嘲和超脱,赢得起,同样也输得起。输不怕不惧。曹操提供了榜样。 11)一个人要想在社会有所发展,要么精通某一专业,在这个行业做到无可替代,要么深谙御人用人之术,借助其他专业人士为之奋斗。前者靠的是自身本事,后者靠的是借势借力。如果二者合一,当为统帅。然而一个人要想持续有所发展,德字为先,以德育才,才为德之奴。否则,才华既可以把你推向高峰,也是你粉身碎骨的殉葬品。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