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着
我就想着
关注数: 561
粉丝数: 848
发帖数: 27,874
关注贴吧数: 271
我艹,一群畜生 张巡吃人案都有人辩解,我艹,什么世道~!
这件事能不能说明李世民的人格问题 上曰:“比有奴告其主反者,此弊事。夫谋反不能独为,必与人共之,何患不发,何必使奴告邪!自今有奴告主者,皆勿受,仍斩之。” 做奴仆的人真倒霉
哥舒翰取石城,攻过如何评价? 几万人的损失夺取的要塞吐蕃人不费多少功夫就收复了,感觉很不给力呢
求问这两个女拧怎么回事? 鲍三娘和孟获的女儿,抢一个老公,应该是情敌关系,怎么互相亲爱?
像我这样到处游荡只爱大晋的粉丝全贴吧里有几个 汉唐宋明清,一脑子抹黑,唯爱我大晋
魏文帝和魏孝文帝 中国古代谥号也很多呀,为什么元宝矩非要跟元宏同一个谥号呢?而加个孝字做和解?我记得西汉那些皇帝都加了孝字,这是不是说元宝矩“不孝顺”?
求明史中契丹人的出现 这个民族莫名其妙消失了?还有女真,不是满洲的那类女真
关于杨丽华 敏字树生。高祖以其父死王事,养宫中者久之。及长,袭爵广宗公,起家左千牛。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开皇初,周宣帝后封乐平公主,有女娥英,妙择婚对,敕贵公子弟集弘圣宫者,日以百数。公主亲在帷中,并令自序,并试技艺。选不中者,辄引出之。至敏而合意,竟为姻媾。敏假一品羽仪,礼如尚帝之女。后将侍宴,公主谓敏曰:“【我以四海与至尊】,唯一女夫,当为汝求柱国。若授馀官,汝慎无谢。”及进见上,上亲御琵琶,遣敏歌舞。既而大悦,谓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上因谓敏曰:“今授汝仪同。”敏不答。上曰:“不满尔意邪?今授汝开府。”敏又不谢。上曰:“【公主有大功于我】,我何得向其女婿而惜官乎!今授卿柱国。”敏乃拜而蹈舞。遂于坐发诏授柱国,以本官宿卫。后避讳,改封经城县公,邑一千户。历蒲、豳、金、华、敷州刺史,多不莅职,常留京师,往来宫内,侍从游宴,赏赐超于功臣。后幸仁寿宫,以为岐州刺史。(隋书李穆传) 这是不是透露出她在杨坚篡位时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垃圾王朝 汉,明~
壮大我大楚帝国 末将特来投靠
我觉得高熲并没有因为杀张丽华的事情得罪杨广吧? 他真正得罪杨广的是杨广即位后仍然不改的刚直的脾气~这种脾气加上不凡的功绩很容易被猜忌致死,不然杨广即位时就不可能把已经被废为民的高熲再提拔上位,显然当时杨广已经不记得当年杀张丽华的事情了,有些好事的人非要把高熲之死跟张丽华扯上关系,真不知道有什么逻辑~
廿二史札记之隋文帝杀宇文氏子孙
隋朝“国富”,何以“民穷”
本吧没落了 没人了
大礼仪之争是否说明明朝皇权的至高无上 从古至今只要是皇帝都不会刻意去碰这个坎,一般都会尊前皇帝长辈为尊而不是自己亲父,而明朝皇帝却敢这样做,甚至不惜为此放逐,杖打群臣,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明朝皇权远远超过其他朝代?
太阳我想问你个问题 我好像问过你关于王安石的人格问题,你好像对他很看待,可是今天我读宋史,里面有很多非议他的地方,比如依附韩吕大族;党同伐异,对异己者尽加逐放;连认同改革的欧阳修,吕公著等人也不能幸免,最多宋史作者干脆借苏洵的话把他比喻成"大奸",他执政近六年,光他的传记里罢黜的大臣就多达三四十人之多,其中不乏极其著名或权贵的人物.一边是王安石一个人,另一边却是欧阳修,司马光,苏洵,苏轼等许多重要人物.如此绝大的反差很难让人看出宋史作者对王安石有什么偏见. 另外,我听说别人改革只是最初有些困难,撑过两三年就顺利了,可没听说过一个优秀的改革家会改革到六年后举步维艰的境地.宋朝本来国泰民安,可是变法后却流民散地.我觉得失败的改革家这个称呼很适合他,著名或者卓越的改革家跟他搭不上什么边. 虽然我也是江西人,也很喜欢他的诗词文章,但是我对他的变法很不喜欢,我一直觉得他对北宋灭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我只知道点宋朝的皮毛史实).另外我不喜欢失败的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对我并不适合~
长孙无忌是北魏皇族后代,可信度高不高? 很多古代人都爱冒认祖先,那长孙无忌有没有可能也是冒认的呢?
徐达带领优势兵力被王保保所破,是不是说明其军事水平有限? 离名将还差点档次?
普六茹那罗延的十大罪 1.小人得志,大加诛伐 2.屠毁邺城,罪不容诛 3.毁灭建康古城,破坏文明 4.横征暴敛,征收无度,聚天下民富为一己私有 5.滥用刑罚,杖打臣民 6,大兴佛教 7,冤杀史万岁 8,只因自己学习不好,便废除天下学校 9,兴仁寿宫,使数万民工致死,罪恶滔天 10,重用酷刑,使天下凛凛 大家分析下,合理不?哪个需要改进一下
大唐红线 我记得你批过王安石变法,可我一些朋友说王安石变法很好,可惜皇帝没进行到底,你觉得在哪些领域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是祸国之举呢?
我觉得文明太后毒死拓跋弘太奇怪了 毒死父亲改立儿子,不怕儿子长大后报仇么?另外,文明太后只不过是犯了罪的家庭的后代,怎么能掌握如此强大的权力,竟然能够弑君后二十年依旧安然无恙,甚至连指责她的声音都几乎没有。甚至于私生活混乱,也没人敢有意见。 北魏有立其子杀其母的惯例,可是人家嫡母难道就可以拥有超越君王的权力,这样杀其母的做法岂不是毫无用处? 我一直觉得文明太后属于那种有才无德的那种人,杀害献文帝这件事,我看她跟一般的权臣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她对社稷有功,她的私德的缺陷反而很少有人提及罢了
鲜卑族是何时推出蒙古草原的? 太可惜了,鲜卑人嫁过来的时候居然把嫁妆弄丢了,不然就不会有以后的蒙古满洲这些乱七八糟的蛮种了
太尉新年快乐 太尉,我给你拜年了,红包拿来~!
刘邦粉真是表字养的
见谁爱谁这样的人都能留在历史吧,果然是奇葩
苏轼:司马迁二大罪
不如你把王立群的文章发出来把 咱亲爱的好太尉,新浪搜索里只有汉武帝的,还有5分的积分,太牛B了撒,受不起。太尉你有资料就发出来大家共享一下撒
死太尉 骗子啊,你说王夫之粉李世民的,偶都没认真看他的书就跟着你下结论了,结果被人喷了。你赔我贞操
刚看到一个李治粉的话,无力吐槽 对忠于自己忠于大唐的臣子,比如李绩,郝处俊等,高宗就是仁君,高官厚禄给他们,浓浓的人情味同样给了他们,唐朝赏赐臣子最多的就是高宗,李多诈在他死后还念他的恩. 对于李义府这种搞不懂谁给他带来富贵,上官仪这种和皇帝意见相反想弄权的臣子,唐高宗出手绝不留情. 长孙无忌做为关陇集团的代表,在李治亲自殿试举人的那年,被历史的脚步自然淘汰.通过科举,庶族贵族代替士族贵族,这是谁也挡不住的历史洪流 真要算起来,还是他老子灭的国家多,李治朝国力持续上升,对外开疆扩土,只能说明皇帝有进取心,李治取得的武功没辱没老爹的教导. 至于后宫,李治跟老爹差不多,一旦找到知心爱人,全部的爱就都给了对方,其他人也就那么回事 李世民很幸运,直接就遇到长孙后,所以后宫很平静 李治多了点波折,王皇后和他不合拍,遇到武则天后,人也就定下来了,后宫也兴不起风浪 宗室问题上,小九和他爹没可比性 李世民干掉太子和元吉,可以说把宗室里比他年长的和刺头都敲掉了,凭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剩下的宗室谁敢不服? 李治宗室而为太子,以前他就李世民身边的一个小尾巴,跟进跟出,在所有人眼里就是个孩子,突然间成为太子,没几年就当上了皇帝,宗室里有军功的,不安分的人,压根不把他看在眼里,永徽三年的谋反就能看出来,一群政治上失意的人,想把老李当时的庶长子捧上来取代他,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治不果断出手,杀一批人立威,难道还等他们把自己赶下去不成? 李治最厚道的地方,就是在他死时,李贞和李慎还建在,杀个宗室立威这不算错,难得的是他把有能力的都留下了,老李儿子中,有才的李元轨还活着 一般皇帝都是杀了有能力的,留下没用的废才,李治正相反,能做到这点难能可贵
我大魏国是不是中国历代中原王朝中最牛B的一个 拓跋焘对柔然11胜2平,战绩完爆汉武唐宗明成
讨厌郭嘉 司马是贾诩的,郭嘉不要乱抢
青蛙还在吗? 普特曼斯在料罗湾之战后没有辞职,这个有什么史料吗?我说了可人家不信,并拿出一本中国出版的某杂志证明。 @飞天遁地大青蛙
李世民为什么不敢给子上子元评语 是自认为配不上他们么
唐高宗李治,你认为是
小树 剑桥中国史的地位如何?我刚引用剑桥中国史的时候被人喷了,说他可信度很低
急求这句话的翻译 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甚为物情所向,是什么东东
所谓纳专指纳妾,根本就是瞎扯 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更始元年六月,遂纳后于宛当成里,时年十九。 我实在搞不懂有些人诚心把一段佳话搞臭,究竟是什么居心,除非他能证明刘秀在一开始就是娶阴丽华做小老婆,那时候还没娶姓郭的,如果是妾,那好,这不反过来证明娶妻前可以纳妾吗?左右都是放屁,有些人恶心丑化一段佳话,真是其心可诛
神百连组合太弱了 三个统帅都不足以做主将,最关键的是他们枪戟都是B以下,总不可能带着弩兵去放计略,所以我都不用的
后汉书为什么没北匈奴列传 瞧不起人家吗?
我觉得宋钦宗要是自杀了的话或许对南宋有利 毕竟这样就没有了所谓的正统之争,宋高宗也就可以全心的北伐收复失地,而宋钦宗只要活着,宋高宗就下不了决心北伐,实际上宋钦宗死的时候宋高宗也快退位了,而且南宋和金朝很快就发生了下一场战争。 个人看法,勿喷
明朝皇帝坐火车
太乏劲了 历史什么的太深奥了,还是意淫帖好玩
自定义链接里的新浪搜索是个好东西 嗯
日奴的思维真是强大
轲比能围田豫在马城有两次? 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雠敌,互相攻伐。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官,为比能所攻,求救於豫。豫恐遂相兼并,为害滋深,宜救善讨恶,示信众狄。单将锐卒,深入虏庭,胡人众多,钞军前后,断截归路。豫乃进军,去虏十馀里结屯营,多聚牛马粪然之,从他道引去。胡见烟火不绝,以为尚在,去,行数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马城,围之十重,豫密严,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属目往赴之。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馀里,僵尸蔽地。(田豫传) 太和二年,豫遣译夏舍诣比能女婿郁筑鞬部,舍为鞬所杀。其秋,豫将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出塞讨郁筑鞬,大破之。还至马城,比能自将三万骑围豫七日。上谷太守阎志,柔之弟也,素为鲜卑所信。志往解喻,即解围去。(鲜卑传) 这两次从时间,情形来看大不一样,难道是轲比能曾经围困田豫两次吗?
太尉 继续援助,三国志的田豫北方之战和异域志里的马城之围是不是同一次战役
我不是唐粉 哎,真不想自我辩解,但总有人喜欢扣帽子,我对唐朝也就一般的喜爱。除了TC(78年以后),其他朝代我都谈不上粉,只不过是喜欢黑汉明两朝,怎么总有人把唐粉的帽子给我扣
癸未,魏大将军宋明王刘昶卒于彭城,追加九锡,葬以殊礼。 我也来问个问题,加九锡和殊礼不是专门给篡位者提供的么,刘昶一个亡国的贵族,为什么会享受这么高的待遇~虽然是死后追封的,这不是可以反驳某些人所谓的加九锡就是为篡位做准备的观点么
其实元朝比清朝强多了 明清就两个垃圾朝代,互相比臭
北周跟隋朝有什么血缘关系 真是莫名其妙,杨坚的女儿嫁给了宇文赟不假,但是他们生下来的女儿宇文娥英被杨广赐死后,两家血脉彻底断了,加上杨坚屠戮宇文家的暴行,这两家有什么血缘关系可言,真讨厌一些专家避开两家的仇恨不提居然提两家的联姻,要提提北周和唐朝的联姻关系还好说一点,这样反而弄得人们对这段血腥的历史不清楚
欧也 成功了哦
元朝真的有后妃殉葬吗?偶看元史没翻到呢~ 猪老八的首创为什么要栽赃给大元?
唐朝首都被攻破经常被用来黑唐 我觉得这可能跟唐朝的军事政策有关,唐朝虽然曾经被叛军,吐蕃军,藩镇军三次攻陷首都(尽管时间都很短),但是唐朝的主力大军都能在最短的时间收复首都,这和宋朝,明朝首都一破国家基本完蛋是完全两码事。 我觉得这主要还是和唐朝的藩镇制度有关系,唐朝并没有集中军队保卫长安,所以经常给别人可趁之机
太尉 你QQ多少,我想知道怎么下载那些废物电子书,我下下来的怎么是乱版,而且还不能解压
大大名大人教我黑明吧 咱特讨厌大萌朝,就是没怎么看过萌朝的书,你能推荐几本好看的书介绍介绍@关东大大名
太尉帮我翻译这句话 大宁之后,奸佞浸繁,盛业鸿基,以之颠覆,生灵厄夫左衽,非不幸也! 这句话怎么翻译来着,我找白话版北史找了半天毫无头绪
傅奕这段话很具杀伤力
鲜卑大人檀石槐---一个狠狠得洗刷了汉朝的鲜卑枭雄
太尉 求北史的白话版本,在哪下载
为什么宋朝每年给契丹30万就被人指责 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明、章二世,保塞无事。(27万,也跟30万无异) 汉朝面对刚刚崛起的鲜卑尚且如此无力,为什么没人关注呢?好像关注汉朝的更多的是关心东汉破北匈奴(联合其他各个部族),而对北匈奴灭后鲜卑边患年复一年的加重视而不见, 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昔段B379良将,习兵善战,有事西羌,犹十余年。今育、晏才策,未必过B379,鲜卑种众,不弱于曩时。而虚计二载,自许有成,若祸结兵连,岂得中休?当复征发众人,转运无已,是为耗竭诸夏,并力蛮夷。夫边垂之患,手足之蚧搔;中国之困,胸背之瘭疽。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禁,况此丑虏而可伏乎 这段话充分说明大汉朝对鲜卑的无能,无岁不被其毒的句子,我很难听说过哪个朝代强盛时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