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干🌈💕 中英文支持组合
关注数: 1 粉丝数: 33 发帖数: 407 关注贴吧数: 5
长期昏迷病人的促醒疗法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积极的病因治疗是为首要。否则将会加重昏迷程度和影响病人的苏醒。   2、脑保护剂治疗。长期昏迷病人的神经细胞会发生脑代谢紊乱、缺血缺氧、自由基损伤等病理生理改变,故早期、足量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保护脑神经细胞,可以避免脑细胞的进一步受到损害。   3、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供氧。由于昏迷病人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变浅或消失,呼吸道的分泌物难以有效排出,易导致呼吸道梗阻和吸入性肺炎。除应加强吸痰护理工作外,必要时应及时予以气管切开术,有利于呼吸、给氧 和吸痰。   4、防治感染。昏迷病人抵抗力低下,易引起肺部及尿道感染。故应选用广谱抗生素,以抗菌效果最大而毒性最小者为宜;同时加用免疫增强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   5、预防和控制高热。病人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或感染引起的高热对脑神经的损害严重,对意识的恢复不利,应采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联合使用。   6、预防和控制癫痫。脑部损伤极易引发癫痫,癫痫尤其是大发作,可以加重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故对癫痫应早预防、早治疗。但抗癫痫药物多有中枢镇静作用,长期大量使用反而会加剧病人的意识障碍,故应使用较小剂量和对意识障碍影响较小药物为好。   7、加强营养。昏迷病人的能量消耗是正常人的140%-250%,足够的营养支持是昏迷病人康复的基本条件,同时应给与足量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8、防治并发症。如加强定时翻身及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使用胃黏膜保护剂预防应激性胃溃疡,行脑室(或椎管)-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等。  
不放弃,昏迷患者终促醒 感动泪流的一天 正当许先生病情一步步好转,医务人员看着他一天天进步,都感到异常兴奋的时候,许太太突然提出出院。这让大家都感到惊讶和不解:“康复得这么好,眼看就要醒过来了,这个时候出院未免太可惜了!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当神经康复科促醒中心倪莹莹主任找来许太太,关切地问她到底为什么出院时,许太太泣不成声,她断断续续地道出了出院的理由:“在这里住院,我们都觉得很安心,很放心,医生、护士都对他(许先生)照顾周到,看着他一天天好转,我们也很开心,他是我们家的支柱,不到万不得已,我们都不想放弃。可是,我们已经没钱支付他的治疗费了。”听到这,倪莹莹主任也皱起了眉头:因病致贫,最后放弃治疗的病人太多了,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她都觉得特别可惜。看着许先生已经变得红润的双颊,倪莹莹主任坚定地说:“治疗一定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经济方面我们一起想办法。你们别担心,钱可以慢慢筹,我们会保证他必要的基础治疗不中断的。”倪莹莹主任的坚定及关爱再次让许太太流泪,她感激地说:“你们比我们做家属的还坚定,我们却想选择放弃,真是太不应该了! 就这样,许先生得以留下来继续治疗,治疗也日渐效果:20日,顺利拔除气管套管。
医学知识广泛扎实和过硬的专业技术 医学知识广泛扎实和过硬的专业技术 促醒中心的医生和护士不但要有广泛的医学基础理论,具有各临床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如对气管切开的患者,不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而且要有耳鼻喉科专科医生的观察眼力,何时拔管?拔管后又会出现的气道狭窄造成的出血,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后的代谢性碱中毒,拔管后伤口处不愈再修扑,再次气管切开的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急救。又如患者鼻饲饮食,何时能自己进食,会哭,会笑,会用眼神表达意思,何时病情加重,有无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在医疗技术上要预防所有的并发症,如果出现反复的感染、一次的小癫痫发作、反复的中枢性高热、中枢性膈逆,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白细胞突然下降、重度感染、心脏衰竭、低代谢综合症、肺梗塞,癫痫等表现都会对植物人的治疗时间延长,甚至恢复到并发症出现以前的状态又要很长时间,才能使脑部功能顺利而缓慢的恢复。尤其要有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知识,要有随时做腰穿和脑室穿刺的技术,又要有在头颅CT和MRI片中及时发现患者有无脑积水的形成,随时可以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技术,这样才能是全面的植物人促醒科的大夫。所以我们说没有一定的内科外科知识和技术以及极限的耐心,判断力是不能治好植物人患者的[14]。
植物人促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植物人促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植物人专科建设,病源分散在各个医院的康复科、中医院、家庭和社会福利院中。很多患者早期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尤其是年轻人(14-30岁)车祸外伤造成脑损伤的,多数残废于家中[7,8]。 国内没有专科性医生,所谓医生都是各个临床专业的大夫改行而来,专科医生培训和特殊的护理培训没有,很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临床医生操作不规范,对新的药物和随时发生的急救、护理及特殊的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植物人促醒的结构模式,更提不上各医院的统一模式了。没有得到国家和卫生部门的认可,人员结构和治疗上问题很大还。甚至研究不到位,造成这一领域的医疗问题很多,研究缺乏。 是不是每个昏迷患者都应该做高压氧舱治疗?用何种药物才能真正有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千篇一律的治疗,30余年过去了,没有新的突破。人员结构不合理,设备配备严重不足。合理的植物人促醒的结构模式应该包括,院前急救、急诊ICU、创伤外科(骨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植物人促醒科,康复体能训练科六维一体的结构模式,构为相互依从的完成整体生命的体系,直到意识恢复,生活相对或绝对的自理状态[9,10]。
为何植物人促醒研究长期停滞不前 一、 高压氧舱治疗植物人的远期效果不能肯定 高压氧舱治疗植物人始终没有被关注,因为国内大小医院已经从1989年高压氧舱进入中国后就开始给植物人患者带来希望,认为凡是此类患者无疑就是高压氧舱治疗100次。没有规范合理的将高压氧舱治疗是适应何种人群?不管是昏迷患者还是昏迷后气管切开的患者,还是一氧化碳中毒持发脑病的患者,不管有无中度脑积水或脑萎缩的患者,还是有无癫痫并发症的患者,统统进行高压氧舱治疗。不严格掌握适应范围和治疗时间,匆匆上马,不追求远期效应,这样不仅给患者带来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会使全国的植物人促醒工作发生偏离。所以,国内急需一部规范植物人促醒需要高压氧舱治疗的标准化的临床指南和制度。 我国带头治疗植物人工作的专家基本上是在国内从事这项研究,好处是国内患者多,人才梯队培养方便,但从事和喜欢这个职业的专职大夫和护理人员太少,因为患者长期卧床,无意识,鼻饲饮食,大小便失禁,病情变化观察困难,没有医患沟通,家属心理已经被摧毁,所以专科大夫的培训制度建设是个不小的障碍。]我们希望早日出台这一领域的管理,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植物人促醒治疗被喻为二十世纪改变人类生活重大生物科技发明,它改变了植物人没有价值和思维的生存方式,大大提高病体的存活率和个体生命质量,为医学技术伦理意义带来巨大的改善。
图 1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图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 年第 11 卷第 2 期 图 1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图 3 讨 论 曾经有研究证明[4],颅脑损伤属于高度特异性的疾病,其受伤机制存在很大差异,创伤发生后,颅内启动病理生理反应的特征和程度也不相同。于此相似,颅脑创伤性昏迷也涉及复杂的神经解剖部位损伤和多种神经递质变化,由此增加了神经放射学,生理学检查结果的复杂性,研究专家也希望通过综合性手段来提高对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 有学者发现[5] 实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于创伤昏迷具有明显促醒作用。有多个临床研究报告证实该技术对于意识障碍的治疗效果,这些研究也从神经电生理,脑血流速度,脑神经递质等反面展示了相关证据。表明右正中神经刺激从多层次产生脑内生物学效应。从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也证实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在基因调控层面下可以产生一定的干预作用,说明上游生物调节机制的存在[6]。右正中神经 电刺激有助于唤醒意识障碍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基础在于增加脑血流和升高脑内多巴胺水平。电刺激是一种催化剂,用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右正中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门户,手的感觉代表区在皮质占据的范围比手的面积与躯干面积之比要大很多,在脑干中间,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维持了清醒状态。意识状态改善的水平,不论是急性昏迷,还是慢性植物状态,或者微意识状态,都归因于电刺激引起的多巴胺水平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提高,在正中神经电刺激开始时短时间内可测得脑血流量的升高,可观察到语言、意识等的改善,是神经电刺激产生唤醒效果的重要因素[7]。所以,本研究希望通过脑血流灌注研究,提 供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可以对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新依据。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脑血流灌注影响的 SPECT-CT 1 资料及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男 31 例,女 19 例。年龄 22 ~ 55岁,平均 41. 2 ± 4. 4 岁。受伤原因包括高空坠落 8例,交通事故 33 例,其他 9 例。术前 GCS 评分平均 5. 3 ± 1. 2 分,其中 12 例患者手术前出现明显单侧颞叶沟回疝。44 例患者均伤后急诊手术,手术方式: 单侧去大骨瓣减压术 38 例,双侧去大骨瓣减压 12 例,术中将挫伤组织及血肿清除,进行硬膜缝合, 作者单位: 523013 东莞东华医院神经外科 138 J Clin Neurosurg,April 2014,Vol. 11,No. 2 将骨瓣弃除。伤后 2 周,50 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入院前 GCS 评分均≤8 分,平均分数 6. 1 ± 0. 5分。另外选择 30 例正常人作为对照,两组观察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1. 2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 采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 仪器( Verity medical Ltd 公司) 于患者右前臂前面腕横纹上 2 cm 处贴皮肤电极,施加直流电刺激,采用不对称方波,波宽 300ms,刺激强度 10 ~ 20 mA,频率为40 HZ,每分钟工作20 s,间隔40 s,每日进行电刺激治疗 8 h。 1. 3 SPECT-CT 研究方法 患者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前 1 d 及第 7 d 均进行 SPECT-CT 检查,采用 Philips Precedence SPECT / CT 机,同机 CT 为 6 排 CT 机。患者检查前接受静脉注射 99m-ECD 25 ~ 30mci 后 30 min 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前肌肉注射氯丙嗪 25 mg 保持安静状态,检查中使用鼻吸氧或是气管切开导管给氧 3L / Min,Philips 生理监护仪检测患者心率,呼吸和血压情况于平稳状态,头部附带制动。采用[1]低能高分辨准直器,双探头同时采集共计 360°,能峰 140kev,窗宽 20% ,采集矩阵为 64 × 64,1 帧/6°,放大倍数 1. 5。获得的 SPECT 图像处理 Astonish 重建技术,Hanning 滤波,截止频率为0. 8,利用工作站融合软件 Integra 实现 SPECT 和 CT 图像的同机融合。在 CT 图像上沿解剖结构影像勾画出两次检测运动感觉区域,丘脑,脑干感兴趣( ROI) 通过镜像复制至 SPECT 脑血流灌注图像上,计算 ROI 的放射性核素计数值[2]。另外选取健康成人志愿者 30 人如上进行相应图像数据采集。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催醒的临床研究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BAEP 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 BAEP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 4。 3 讨 论 昏迷是脑损伤后无感知状态, 患者表现为对自身及外界认知功能丧失。 重型颅脑损伤可致大脑半 球广泛神经元损伤、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功能被阻断,是最常见的致昏迷原因, 昏迷催醒是神经外科医生不断探索的课题。 神经电刺激作为催醒措施备受关注,电刺激分为脑深部电刺激、脊髓电刺激和经皮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和脊髓电刺激需手术植入电极,由于其并发症多因而临床应用不广泛。 正中神经电刺激属经皮电刺激, 自 1996 年 Yokoyama 首次报道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昏迷患者 热带医学杂志 2015 年 4 月第 15 卷第 4 期 J Trop Med, Apr. 2015, Vol.15, No.4 · 529 · 表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BAEP 比较 Tab.4 Comparison of BAEP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治 疗 前 治 疗 后 组别 以来,作为一项无创、易操作、费用低、并发症少的治疗技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上海仁济医院应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昏迷患者催醒治疗较早、报道病例数较多(465 例)[4-5],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后,SPECT-CT 显像观察双侧感觉运动区、丘脑、枕叶皮质、顶上小叶血流灌注增加,脑干诱发电位评估改善较为明显,临床观察认 伤患者的脑神经电生理,促进术后患者的苏醒。 本研究结果显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促醒疗效,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改善临床预后,值得临床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催醒的临床研究 2.2 两组患者 CRS-R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 CRS-R 评分均有改善, 且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 2 两组患者 CRS-R 评分比较 Tab.2 Comparison of CRS-R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或某些导联散在 δ 波,其他导联为电静息;Ⅴ级为极 度异常,几乎平坦波或无脑电活动。 1.3.2 采用英国牛津公司生产的 Oxford 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参照 Greeberg 标准将 BAEP 分为 4 级[3]: 组 别 例 数 治 疗 组 26 对 照 组 26 治疗前 4.83±0.89 4.71±1.02 治疗后 10.14±1.08a 7.32±1.55 Ⅰ级为正常波形及潜伏期;Ⅱ级为轻度异常,Ⅰ~Ⅴ波清晰可辨,但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下降;Ⅲ级为中度异常, 仅Ⅰ波潜伏期和波幅正常, 余各波波形分化不良或缺失;Ⅳ级为重度异常,各波均缺失或仅存Ⅰ波。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 SPSS19.0 版软件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EEG 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 EEG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EEG 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波(θ、δ 波) 减少,α 节律增多,或者 α 波波幅增高。 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EEG 比较 Tab.3 Comparison of EEG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治 疗 前 治 疗 后 组别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治疗组 2 3 11 8 2 11 9 3 3 0 对照组 1 3 10 9 3 5 7 10 3 1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催醒的临床研究 电刺激,正中神经电刺激仪为康达 KD-2A 型经皮神经电刺激仪,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将电极置于右侧腕关节掌面腕横纹上 2 cm 正中神经点,施加直流电刺激,采用不对称方波, 波宽 300 ms, 刺激强度 10~ 20 mA, 频率 40 Hz, 每分钟工作 20 s, 静息 40 s, 每日行电刺激治疗 8 h,每周 6 次,2 周为 1 个疗程,治疗 4 个疗程后进行评估。 1.1 临床观察项目 病人入选后即根据分组进行相应治疗, 记录治疗前及治疗 2 个月后 GCS 评分、 CRS-R 评分[1]、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GCS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 GCS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GCS 比较 Tab.1 Comparison of GCS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AEP)变化情况。 CRS-R 评分每个项目每次测评 均有主治医师参与且 2 位医师测评,再由副主任医师审核。 组 别 例 数 治 疗 组 26 对 照 组 26 治疗前 5.33±0.82 5.24±0.91 治疗后 11.01±1.19a 8.62±1.34 1.3.1 采用日本数字脑电图仪,按国际 10 / 20 系统 安放头皮电极, 单、双极导联描记, 每次描记大于 20 min。 根据 Hockaaday(1965)意识障碍 EEG 分级标准将入选病人的 EEG 进行分析[2]。 Ⅰ级为正常,α节律或以 α 节律为主伴有少数 θ 波;Ⅱ级为轻度异常,多以 θ 波为主, 伴有少量 δ 波;Ⅲ级为中度异常,δ波混以 θ 波和少数 α 波或以 δ 波为主无其他节律活动;Ⅳ级为严重异常,弥漫性 δ 波伴有短程电静息
植物人治疗价值之分析 治疗存在分歧   美国对此类病人治疗上不甚积极,最多只采用一些维持生命的措施和家人经常性的床边呼唤。日本相对较积极,详细制定了每日每时护理,开展了深部脑刺激等多种方法。我国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如小脑顶核电刺激、高颈髓电刺激、周围神经电刺激;声、光、电、磁刺激;高压氧、中西药、针刺、按摩等。但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症,要根据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即要么在家进行一般治疗和护理,要么在医院进行高一级促醒和康复治疗。我院先将植物人根据脑损伤性质分型:如脑外伤型、脑血管病型、缺血缺氧脑病型、中毒型、大脑皮质损伤为主型、脑干损伤为主型、广泛轴索损伤型。然后进行基础治疗:给予药物、高压氧、体外反搏以增加脑供氧供血。   治疗中施行个体化方案,如对脑外伤、神经轴索损伤型,增加电磁刺激神经。对脑干损伤型给予高压氧增加刺激疗法。对大脑皮层损伤用高压氧会使皮层血管收缩,所以采用药物、体外反搏、电刺激等措施。实行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中西医相结合原则。   外伤性植物人在不同时期意识恢复率不一样,Levin等报道:1~3个月意识恢复率为41%,3~12个月为11%,1~2年为6%,2年以上为0,提示持续时间愈长,意识恢复率愈低。儿童伤后一年意识恢复率为62%。
昏迷促醒越早治疗越好 诊断是缺血缺氧性脑病,继发性癫痫,去皮层状态,去脑状态,全脑轻度萎缩,肌张力障碍,躯体僵硬。 我们再次强调昏迷早期的患者,一定治疗越早越好,这样减少昏迷患者成为植物人的过程,使患者尽快速度的清醒,过了3-5个月,患者清醒的几率慢,造成终生的植物人状态,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我们促醒中心对这类患者治疗是争取在三天内快速促醒,5天坐起,十天站立行走出院,全成一个患者快速治疗时间,赢得了救治时间,就赢得患者的一辈子的生命,有的还能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和生活,起码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生活和其他负担。要想患者一辈子和正常人一样,讲究的是正确的理念,大胆的抢救方法和熟练的操作技术。 问题是现在大胆的想法在很多医院不做,认为减压与患者获得抢救成功与否没有关系,所以还是遵守常规的教科书上的常规的方法,不但没有突破,有时倒束缚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和认识。 我们医院之所以对上述患者能够完全在十天内抢救下来,原因是我们掌握了昏迷救治快速的原理,得心用手的抢救了数以百计的这类患者,技术成熟,胆子也大了,因为患者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患者家属也无助了,所以很多患者家属支持我们的方法,最后完成患者从无意识到意识清醒的过度过程,我们大家感到不单纯是成就感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肯定了我们的技术,减少患者一辈子植物人生存的无望的生活,造福患者和患者的家人,减少患者长期的痛苦。
发作性睡病与脑昏迷药物治疗 三、药物治疗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3方面:精神振奋剂治疗日间嗜睡、抗抑郁剂改善猝倒症状以及镇静催眠药治疗夜间睡眠障碍。(一)精神振奋剂治疗日间嗜睡治疗日间嗜睡首选药物是莫达非尼,次选药物为哌甲酯缓释片,其他药物包括安非他明、马吲哚、司来吉兰、咖啡因等。1.莫达非尼(modafinil):莫达非尼可以改善65%~90%的日间嗜睡症状。莫达非尼于1980年首次在法国应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1998年通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轮班工作和OSAS的嗜睡症状。其药理作用包括3方面:低亲和性阻断多巴胺转运体再摄取蛋白,增强中枢-皮质-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传递;增强大脑皮质和脑干胆碱能和谷氨酸能神经兴奋性活动;增加丘脑结节乳头核的Hcrt依赖性组胺能神经传递。但目前研究没有发现莫达非尼可以改善猝倒症状。目前中国正在进行莫达非尼片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及OSAS导致白天过度睡眠的随机、双盲、阳性药/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莫达非尼口服吸收良好,通常服药2 h内起效。半衰期为9~14 h,服药2~4 d后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本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初始剂量为每天100 mg,此后每5天增加50~100 mg,直至达到标准剂量200~400 mg。通常建议在早晨顿服200 mg,如果仍残留嗜睡症状,可逐渐增量至400 mg/d,分2次在早晨和中午服药。其最大安全剂量是600 mg/d。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13%)、神经质(8%)、胃肠道反应(5%)、鼻炎样症状、血压升高、食欲降低、体重减轻等,缓慢增加剂量可减少不良反应。莫达非尼可能存在潜在的滥用性和心理依赖性。
发作性睡病与脑昏迷不同在哪里? 四、量表评估临床评估日间过度睡眠最常用的量表为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和斯坦福嗜睡量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 SSS)。ESS的评分标准为:0~8分为正常;9~12分为轻度异常;13~16分为中度异常;>16分为重度异常。SSS分为7个等级,倦意从低到高为1 ~ 7分,更适合测试受试者当下的主观倦意。发作性睡病的治疗一、总体治疗目标发作性睡病的总体治疗目标为:(1)通过心理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减少白天过度睡眠、控制猝倒发作、改善夜间睡眠;(2)调适心理行为,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3)尽可能减少发作性睡病伴随的症状或疾病;(4)减少和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不良反应。虽然心理行为干预缺少循证研究证据,但临床经验提示,心理行为干预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值得推荐。本指南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均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经本领域专家讨论后制定。二、行为心理疗法(一)规律性日间小睡日间规律性安排小睡可以持续改善觉醒水平,并有助于减少兴奋性药物和抗抑郁剂的使用剂量。(二)睡眠卫生睡眠卫生措施可有效缓解日间嗜睡、增强药物对日间嗜睡的疗效以及减少伴随疾病。这些措施包括:(1)保持规律的睡眠-觉醒节律;(2)避免睡眠剥夺;(3)戒酒、戒烟;(4)避免不当使用镇静剂;(5)避免过度食用富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6)避免过度进食高碳水化合物类食物。
发作性睡病与脑昏迷不同在哪里? (二)脑脊液Hcrt-1检测脑脊液中的Hcrt-1含量为发作性睡病1型的确诊指标。当患者脑脊液Hcrt-1含量≤110 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时,诊断为发作性睡病1型。本指标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约为90%,有10%的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Hcrt-1含量并未下降,而约24%的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的Hcrt-1浓度降低。推荐测定脑脊液Hcrt-1的指征包括:患者具有EDS症状,但MSLT检查1次或多次结果为阴性;新发病例,MSLT结果阴性,却伴有典型猝倒发作症状;由于个人原因或研究条件限制无法完成MSLT检查者;使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并可能会对MSLT结果造成影响时;伴随睡眠呼吸紊乱或其他类型睡眠障碍,而MSLT无法鉴别者。(三)基因亚型(genetic subtypes)大量研究发现发作性睡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0602和DR2/DRB1*1501关系密切。尤其是发作性睡病的患者DQB1*0602阳性率高达98%,而普通人群HLA-DQB1*0602的检出率为12%~38%。DQB1*0301与发作性睡病易患性增加有关,而DQB1*0501和DQB1*0601等基因亚型则表现为保护作用。最近中国一项全基因组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发现DQB1*0301等位基因与早发型发作性睡病有关。此外,发作性睡病与T细胞α受体多态性、肿瘤坏死因子-α2以及嘌呤能受体P2Y11基因具有相关性。这些基因位点的检测对于发作性睡病病理机制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但对于诊断发作性睡病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发作性睡病1型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患本病的风险为1%~2%。
发作性睡病与脑昏迷不同在哪里? 三、实验室检查(一)神经电生理检查全面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睡眠实验室进行标准nPSG监测,并于次日白天行MSLT检查。nPSG及MSLT对于诊断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是可选项(或选择进行脑脊液Hcrt-1含量测定);对于诊断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是必需的。此外,nPSG对于夜间睡眠状况的评估和伴随疾病的诊断(如RBD、OSAS等)仍是必要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监控,在技术上要求精确,以避免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结果。1.PSG监测:为保障PSG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建议停用以下药物:在睡眠监测前2周停用所有干扰睡眠的药物,或至少停药时间长达5倍药物及其具有活性代谢产物的半衰期。监测前1周保持规律的睡眠-觉醒作息时间,应保证每晚7 h以上的卧床时间(儿童建议更长)。发作性睡病nPSG特点主要表现为:入睡潜伏期缩短、出现SOREMP、入睡后觉醒增加、睡眠效率下降、微觉醒(arousal)次数增加、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增加、REM睡眠期眼动指数增高、REM睡眠期肌张力失弛缓以及非快速眼球运动(non-rapid eyes movement, NREM)1期睡眠增加、NREM 3期睡眠减少等。2.MSLT:在MSLT检查前至少记录1周的体动记录仪(actigraphy)和睡眠日记,以排除睡眠不足、轮班工作和其他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在MSLT前夜应该进行标准nPSG监测,以确保夜间睡眠时间大于7 h。通常nPSG监测后次日白天进行4~5次小睡检查。SOREMPs不仅见于发作性睡病,也可见于睡眠剥夺、OSAS相关的睡眠障碍等。MSLT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诊断,必要时需要重复MSLT检查。重复进行MSLT检查的指征包括:首次检查受药物、外部环境或研究条件的影响而得到阴性结果;临床怀疑发作性睡病,但之前的MSLT结果为阴性。3.觉醒维持试验(maintenance of wakefulness test,MWT):MWT用于评估受试者在白天极少感觉刺激环境中保持觉醒的能力,此试验不是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性试验。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ASM)推荐,当发作性睡病、OSAS、轮班工作等疾病或状态可能影响患者的日间觉醒能力、对患者或他人构成潜在威胁时,建议通过MWT评估其白天保持觉醒的能力,避免从事危险性职业,并且可以作为药物疗效或不良反应的评价指标。
发作性睡病与脑昏迷不同在哪里? 二、诊断标准根据ICSD-3的分类标准,发作性睡病可分为发作性睡病1型和发作性睡病2型,具体诊断标准如下。(一)发作性睡病1型的诊断标准发作性睡病1型需同时满足:(1)患者存在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2)满足以下1项或2项条件:①有猝倒发作(符合定义的基本特征)。经过标准的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8 m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sleep onset 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s,SOREMPs)。推荐MSLT检查前进行夜间多导睡眠图(nocturnal Polysomnogram, nPSG)检查。nPSG出现SOREMP可以替代1次白天MSLT中的SOREMP。②免疫反应法(immunoreactivity)检测脑脊液中Hcrt-1浓度≤110 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幼儿期的发作性睡病可能表现为夜晚睡眠时间过长或白天打盹时间延长;如果临床强烈怀疑发作性睡病1型,但MSLT的诊断标准不能满足,推荐重复MSLT检查;患者存在EDS和脑脊液Hcrt-1水平低下或难以检测时,即使不伴有猝倒发作,仍应诊断为发作性睡病1型。(二)发作性睡病2型的诊断标准发作性睡病2型需同时满足:(1)患者存在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2)标准MS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8 min,且出现≥2次SOREMPs,推荐MSLT检查前进行nPSG检查,nPSG出现SOREMP可以替代1次白天MSLT中的SOREMP;(3)无猝倒发作;(4)脑脊液中Hcrt-1浓度没有进行检测,或免疫反应法测量值>110 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5)嗜睡症状和(或)MSLT结果无法用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不足、OSAS、睡眠时相延迟障碍、药物使用或撤药所解释。如果患者随后出现猝倒发作,应重新诊断为发作性睡病1型;如果诊断后,检测脑脊液中Hcrt-1浓度≤110 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应重新诊断为发作性睡病1型。
发作性睡病与脑昏迷不同在哪里? (二)伴随疾病1.向心型肥胖:向心型肥胖在儿童及嗜睡症状严重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可在发病后1年内出现体重急剧增加。其原因可能与Hcrt能神经介导的能量代谢障碍、食欲异常、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瘦素-生长素系统功能紊乱有关。2.性早熟:国外报道约17%的儿童期发病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伴有性早熟,国内报道比例为7.4%,其机制可能与Hcrt能神经障碍相关的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有关。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发作性睡病人群中OSAS的患病率超过24.8%,显著高于普通人群。4.REM睡眠期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RBD在发作性睡病人群中发生率为36%~61%。发作性睡病患者的RBD与非发作性睡病患者的RBD在临床表现方面不尽相同,且前者起病时间更早。目前尚无证据显示发作性睡病相关的RBD表现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危险信号。5.焦虑或抑郁:25%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有惊恐发作或社交恐惧等症状;18%~57%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伴有情绪抑郁、兴趣低下、快感缺乏。导致发作性睡病患者焦虑或抑郁的主要原因包括日间睡眠过多、社会功能损害、认知缺陷等。而焦虑、抑郁又常常加重患者的社会与家庭功能损害。6.偏头痛:有报道称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偏头痛发病率显著增高,为20%~45%,女性略多于男性。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