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塔扬的粉丝 我是塔扬的粉丝
关注数: 21 粉丝数: 2,485 发帖数: 74,495 关注贴吧数: 428
从拉丁语之死再点拼音文字死穴 (被汉语吧的汉奸吧务所删) 从拉丁语之死再点拼音文字死穴 一般人解释某语言消失常常解释是因为文化劣势比如满语,但是曾经的拉丁语可是绝对的文化强势语言,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甚至曾经是欧洲科学文化的唯一承载着,连牛顿的著作都是拉丁文写的。西方的拉丁语或拉丁文的地位绝对相当于东方的汉语地位。然而拉丁语死了,汉语则成为世界上使用者最多的。为什么反差如此之大?我的解释:拉丁文成为死语言完全是因为它采用了拼音文字。 很多人对拉丁语之死迷惑不解,一般解释为没有人说了。那么一种强势语言怎么会没人说了?难道说拉丁语的人死光了?显然不是死光了,而是语音发生变化了,但是文字却没有变化,最终造成按文字发音的拉丁语和任何一种口语方言都对不上。这正是我曾经说的,拼音文字不能阻止语音变化,因为拼音文字被看率低,主导语音的是大众口语而非其书面语。 除了欧洲的拉丁语,印度的梵语也死了,也就是没有人说了。原因同样,因为梵文也是拼音文字。 中国的藏文目前与藏语口语严重不一致,听说藏族人学藏文都感觉很难,远远不如汉文好学。而藏文据说是少数民族文字中文献资料最多的。 大家发现没有,这些死语言或即将死的语言都经历了承载文化繁荣的阶段,可见文明是拼音文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一个快被文明压垮的语言将是英语,据说词汇量已近百万。我推测,英语的命运,要么阻碍文明的发展,要么成为死语言(指书面语,英语口语会自由散漫地开溜)
新蛾命名特朗普蛾,类似汉字的象形偏旁 加拿大一名生物学家日前将一种身长仅9毫米的小蛾命名为“ 特朗普蛾”,理由是蛾子头部的金色翅鳞酷似美国候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标志性发型。   法新社18日报道,这是首次用动物以特朗普的名字命名。“ 特朗普蛾”的栖息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和墨西哥。   发现它的加拿大生物学家瓦兹里克·纳扎里说,以特朗普的名字命名这种小蛾,不仅在于它的独特“发型”,也在于他想唤醒人们保护美国脆弱生态环境的意识。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统计,目前,已有9个物种以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命名,超过其他任何一名美国总统。这些新发现物种包括珊瑚礁小鱼和蜘蛛。特朗普蛾-----蛾是表示分类的偏旁,特朗普是表示形象的偏旁,这种字应该叫类形字,但是按说文解字会归为形声字,蛾为形旁,特朗普为声旁。 实际上,说文所谓形声字,现在网络发达可以搜图,大家只要搜图都可以发现,所谓声旁其实都是形旁。 ============================================================================= 顺便举几个特别有趣的所谓“形声”字 鹲----眼睛像蒙了黑布的鸟獴----眼睛像蒙了黑布的兽蠓----眼睛蒙黑的虫鸲----翅膀上有个白点像句号的鸟(注意,句号本身也是象形,就是中间那个口)鼩----眼睛又大又圆像句号的鼠所以形声字并非简单找个同音字做声旁,而是依据形象找了个合适的字并且以该字发音为读音。即先定形,后定音,而形声字的叫法本末倒置有误导性,成为愚蠢的拼音党理由之一。 象形不要简单理解为画出外形,也可以是说出外形,这该叫会意还是象形?反正都是与形有关。
诺贝尔奖得主猝死, 享年64岁 华裔诺奖得主钱永健独自骑车时去世   是钱学森堂侄 享年64岁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8月31日宣布,著名华裔科学家、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去世,享年64岁。   钱永健于8月24日在美国俄勒冈州尤金市去世。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校长普拉迪普·科斯拉说,钱永健是在独自骑自行车时去世的,但死因仍未确定。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新泽西州利文斯顿长大。钱永健的家族可谓是“科学世家”,出了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钱永健小时候患有哮喘,只能经常待在家里。他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常常在家中地下室里做化学实验。他8岁时的实验记录本如今被收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博物馆中。16岁时,钱永健获得生平第一个重要奖项,也是美国授予高中生完成科研项目的最高奖:西屋科学天才奖。当时他研究的是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   钱永健后来获得美国国家优等生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20岁获得化学物理学士学位并前往剑桥大学深造,后获生理学博士学位。他于1989年起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工作,至今已有27年。   上世纪60年代,日裔美籍科学家下村修在水母中首次发现绿色荧光蛋白。随后,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发现它作为生物标记的能力。钱永健成功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让它的光芒更亮、更持久。他还拓展了绿色以外的其他颜色荧光蛋白,为同时追踪多种生物细胞变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3名科学家分享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据新华社
汉字化西方语言,从德语英语开始 汉字化的首要原则: 音近,义亦近!(即音意兼顾) 1. 这是谁的书? (汉语) 胡之簿繄此? (汉化英语)----胡(Who)之('s)簿(book)繄(is)此(this)? 何之焉簿繄它?(汉化德语)----何之焉(Wessen)簿(Buch)繄(ist)它(das)? Who´s book is this? (英语) Wessen Buch ist das? (德语) 2. 是我的。(汉语) 伊繄偭。(汉化英语)----伊(It)繄(is)偭(mine)。 伊繄偭之。(汉化德语)----伊(Es)繄(ist)偭之(meins)。 It is mine.(英语) Es ist meins. (德语) 3. 你哪年出生?(汉语) 湮何迓繄若负嗯?(汉化英语)----湮(In)何(which)迓(year)繄(are)若(you)负嗯(born)? 湮何丽傔迓俾 既负嗯?(汉化德语)----湮(In)何丽傔(welchem) 迓(Jahr)俾(bist)汝(du)既负嗯(geboren)? In which year are you born?(英语) In welchem Jahr bist du geboren? (德语) 4. 你生日何时?(汉语) 宛繄若负昼?(汉化英语)----宛(When)繄(is)若(your)负昼(birthday)? 宛繄傎既负之昼?(汉化德语)----宛(Wann)繄(ist)傎(dein)既负之昼(Geburtstag)? When is your birthday?(英语) Wann ist dein Geburtstag? (德语) 5 你觉得怎样?(汉语) 何做若逢它?(汉化英语)----何(How)做(do)若(you)逢(find)它(that)? 岂峰之汝它? (汉化德语)----岂(Wie)逢之(findest)汝(du)它(das)? How do you find that?(英语) Wie findest du das? (德语) 6 你说啥呀?(汉语) 民,曷繄若脱口挹出?(汉化英语)----民(Man),曷(what)繄(are)若(you)脱口(talking)挹出(about)? 曷曰之汝当这?(汉化德语)----曷(Was)曰之(redest)汝(du)当(denn)这(da)? Man,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英语) Was redest du denn da? (德语) ------------------------------------- 感觉汉化外语颇有古文风范
中国运动员队服没有汉字,这是不是应了老外说中国人没有侵略性? 汉字本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而且写同样内容也最简洁。但是,我们中国运动员的队服上却找不到汉字的影子。本应写“中国”,却成了“CHINA”,本应写运动员自己的名字,却成了拼音字母。 我希望呼吁一下,改变这种不自信的情况。电视上也在说里约奥运会的中国元素,岂不知汉字是最优秀的中国元素,运动员服装写上汉字是最轻而易举的宣传中国元素。别说外国人看不懂,看到汉字不就知道是中国了吗?运动员名字至少也像我们高速公路指示牌那样汉字下面注拼音不就行了?(其实,汉字下的拼音,我从来都是视而不见,可有可无,因为任何拼音文字辨识度都很差) 我是塔扬的粉丝 运动达人2 中国运动员队服没有汉字,这是不是应了老外说中国人没有侵略性? 汉字本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而且写同样内容也最简洁。但是,我们中国运动员的队服上却找不到汉字的影子。本应写“中国”,却成了“CHINA”,本应写运动员自己的名字,却成了拼音字母。 我希望呼吁一下,改变这种不自信的情况。电视上也在说里约奥运会的中国元素,岂不知汉字是最优秀的中国元素,运动员服装写上汉字是最轻而易举的宣传中国元素。别说外国人看不懂,看到汉字不就知道是中国了吗?运动员名字至少也像我们高速公路指示牌那样汉字下面注拼音不就行了?(其实,汉字下的拼音,我从来都是视而不见,可有可无,因为任何拼音文字辨识度都很差)
汉字可让外语变成汉语方言 汉字可让外语变成汉语方言,这句话揭示了汉化机理,可以解释诸多疑难杂问。我们再注意一个有趣的差异:中国人翻译外文喜欢用意译,外国人翻译其他外文喜欢用音译。这个差异来自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同时,没有文字的民族也喜欢直接用音译。这个差异暗示了汉语同化其他语言的过程。有了这些预备定理,我们就可以开始了。 首先,汉语统一北方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北方话大部分被称为官话,官话实际上是识字的人说的话。一般不识字的老百姓实际上词汇很少,只要当地有读书人,一般都会成为新词的来源。自从秦始皇书同文以后,全国读书人都用的是同样的文字,所以全国各地口音虽然不同,但词汇语法都一样,而口语词汇量太小,很容易被取而代之。这个统一过程,只是词汇和大致发音统一,但口音声调仍保留为当地口音,因为通常一个地区的人们对口音异常者比较歧视,所以读书人一般只能入乡随俗。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汉化也是这个过程。 其次,汉语统一南方话和外国语言。南方话的汉化也遵循北方话一样的过程,但是北方人听不懂,感觉好像外语一样。但是,比如粤语,如果看着汉字听他们说话,又能听懂,所以还是汉语方言。如果你再看着汉字听日本人说话全汉字写的日文,也能听懂,所以有人惊呼日语也是汉语方言。我觉得南方人和外国人汉化以后之所以听不懂,应该是因为天高皇帝远,缺乏朝廷来的老师纠正发音导致的。 有人问正宗的汉语发音或者古汉语发音是什么?其实,这就跟汉字有很多异体字一样,发音有很多方言。谈正宗,只能是人为规定一种字体,一种发音。至于古汉语发音,那就看古代哪个朝代,首都在哪里,哪里的读书人最多。 关于外国人喜欢音译的事,中国人不但喜欢意译外语,就是把中文翻译成外文也喜欢用意译。比如饺子,中国人意译成dumpling,而日本人音译成gyouza。其实老外认为就直接音译成jiaozi最好,意译反倒会被认为饺子发明者不是中国人。既然这样,以后中文翻译成外文就尽量用音译,其实不是我们有意汉化,是人家乐意被汉化。 中文不太乐意接受音译,因为音译一般难看又难懂。中文只接受了少部分音译,这些音译的共同特点是兼顾了表意或形象。比如:图腾、沙发、坦克。这多亏了汉字同音字多,可以选择能兼顾表意(图腾换成土疼显然不好,沙发坐着好像沙子发出的声音,坦克在平坦的地带攻克)。但毕竟音意兼顾也要看运气凑巧,凑不上还是得用意译,比如德莫克拉西最终让位于民主。 由此可见,在古代,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接受汉字以后,他们的语言都是汉语方言。但是现在,由于交流便利,一方面,外国人可以直接学到标准汉语,另一方面,现代人有民族概念,可能会抵制自然汉化。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