Ψ【风】£ Ψ【风】£
关注数: 4 粉丝数: 10 发帖数: 1,486 关注贴吧数: 4
我就纳闷黄健翔的解说怎么了 托蒂,布冯,过他,进入了,亚坤塔,点球!点球!点球!格罗索立功了,格罗索立功了!不给澳大利亚队任何的机会。   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的传统。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格罗索一个人他代表了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作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托蒂,面对这个点球。他面对的全世界意大利球迷的目光和期待。   施瓦泽曾经在世界杯预选赛的附加赛中扑出过两个点球,托蒂应该深知这一点,他还能够微笑着面对他面前的这个人吗?10秒钟以后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球进了!比赛结束了!意大利队获得了胜利,淘汰了澳大利亚队。他们没有再一次倒在希丁克的球队面前,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马尔蒂尼今天生日快乐!意大利万岁!   伟大的意大利,意大利人的期望,这个点球是一个绝对理论上的决杀。绝对的死角,意大利队进入了八强!   这个胜利属于意大利,属于卡纳瓦罗,属于布冯,属于马尔蒂尼,属于所有热爱意大利足球的人!   澳大利亚队也许会后悔的,希丁克在下半时他们多一人的情况下打得太保守、太沉稳了,他失去了自己在小组赛的那种勇气,面对意大利悠久的历史,他失去了他在小组赛中那种猛扑猛打的作风,他终于自食其果。澳大利亚队该回家了,也许他们不用回遥远的澳大利亚,他们不用回家,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在欧洲生活,再见!
黄健翔在意大利比赛中最后的解说~ 托蒂,布冯,过他,进了,亚坤塔,点球!点球!点球!格罗索立功了,格罗索立功了!不给澳大利亚队任何的机会。   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的传统。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格罗索一个人他代表了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作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托蒂,面对这个点球。他面对的全世界意大利球迷的目光和期待。   施瓦泽曾经在世界杯预选赛的附加赛中扑出过两个点球,托蒂应该深知这一点,他还能够微笑着面对他面前的这个人吗?10秒钟以后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球进了!比赛结束了!意大利队获得了胜利,淘汰了澳大利亚队。他们没有再一次倒在希丁克的球队面前,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马尔蒂尼今天生日快乐!意大利万岁!   伟大的意大利,意大利人的期望,这个点球是一个绝对理论上的决杀。绝对的死角,意大利队进入了八强!   这个胜利属于意大利,属于卡纳瓦罗,属于布冯,属于马尔蒂尼,属于所有热爱意大利足球的人!   澳大利亚队也许会后悔的,希丁克在下半时他们多一人的情况下打得太保守、太沉稳了,他失去了自己在小组赛的那种勇气,面对意大利悠久的历史,他失去了他在小组赛中那种猛扑猛打的作风,他终于自食其果。澳大利亚队该回家了,也许他们不用回遥远的澳大利亚,他们不用回家,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在欧洲生活,再见!
丹麦维京人建立卡努特王朝 阿尔弗雷德大帝用分土而治的策略挽救了英格兰,使当时整个英格兰海岸渐渐归于平静。但是,自从他在899年去世后,丹麦人对英格兰的进攻卷土重来。他去世100多年后,丹麦维京人终于如愿以偿,夺得了英格兰的统治权。 丹麦国王哈拉尔一世(约940~985年)是老哥尔姆之子,一个新王族世袭的杰出人物。他继承父王完成统一大业,使丹麦人信奉了基督教,并征服了挪威。此人也叫“青牙哈拉尔”。后人对这位国王的了解大多来自丹麦著名的世界遗产——耶林石碑及其教堂遗址。耶林石碑及其教堂遗址位于日德兰东部耶林,考古学家认为,此处的两个墓穴土墩中,其中有一个很可能是北欧海盗的统治者老哥尔姆国王的埋葬地,而此处的两个石碑也与那两个土墩密切相连。有人认为,当年的耶林可能是王宫所在地,“青牙哈拉尔”国王为了纪念他的父母,便在父母坟墓上立了一块刻有北欧古文字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碑文,碑文是一种早期日耳曼人使用的文字——卢恩文写成的。丹麦人把耶林石碑说成是丹麦王国诞生的证明,该石碑直到今天仍受到举国上下的尊敬。现在人们在此处所看到的教堂是于公元1100年左右建造的,其中的装饰构造极其简陋,是由石灰粉刷的。 哈拉尔一世死后,他的儿子斯汶继承了丹麦王位。这时丹麦和挪威正因边界问题发生纠纷,斯汶首先集中兵力打败了挪威人。1013年,斯汶又亲率大军乘胜讨伐英格兰,占领了伦敦,成了丹麦和英国的统治者。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英格兰在阿尔弗雷德大帝的时代就已经成功地抵抗了丹麦人的入侵,那么他的继承者怎么又把胜利成果丢掉了呢? 阿尔弗雷德大帝死后,他的长子爱德华一世(900~924年在位)继承王位,用其父亲建立起来的军队夺回了亨伯河以南的“丹麦法地区”。他死后,其子埃塞尔斯坦(924~940年在位),在泰晤士河畔的金斯敦加冕,后来征服了康沃尔。但在公元938年,他被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维京人的联军打败。埃塞尔斯坦生前热心宗教,是修道院的赞助人,遗体埋葬在他捐助兴建的马尔斯伯里修道院中。 埃塞尔斯坦死后,他的兄弟爱德蒙一世(940~946年在位)继承王位。爱德蒙一世在和维京人的战争中征服了坎布里亚和斯特拉思克莱德。后来,在格洛斯特郡不幸被一个盗贼杀死。 埃德雷德(946~955年在位)是爱德华一世的另一个儿子。爱德蒙一世死后,他继承王位。他是威塞克斯国王,麦西亚、诺森布里亚和丹麦法地区领主。他曾经入侵被挪威人流放的“血人埃里克”在诺森布里亚建立的北方王国,在那里进行了残暴的劫掠,但在归途中被埃里克的军队袭击。震怒的埃德雷德威胁说要返回诺森布里亚,进行加倍的报复,并最终放逐了埃里克。有人认为他的残暴是因为精神不正常。最后埃德雷德因身患多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疾病而死去。他生前没有儿子。 埃德威格(955~959年在位)是爱德蒙之子。他的叔父埃德雷德死去之后,因为在下辈人中年龄最大而被选为国王。他16岁即位,生前好色而淫荡,20岁时死于家族遗传的短寿疾病。 埃德加(和平王)(959~975年在位)也是爱德蒙的儿子,15岁即位。他确立了对英格兰全境的统治权,在957年曾为麦西亚和诺森布里亚领主。他统治期间,得到坎特伯雷大主教邓斯坦(后封为圣人)的很大帮助,确保了国内的繁荣和与近邻各邦的和平相处。 爱德华二世(殉教王)(975~978年在位)是埃德加的长子,12岁即位,3年后即被其弟弟的侍从谋杀于科夫城堡。 埃塞尔雷德二世(978~1016年在位)是爱德华二世的弟弟,10岁即位。在位期间,除了交纳丹麦税之外,没有什么重大的事件被记录下来。由于不堪忍受丹麦人的不断骚扰和越来越高昂的岁币,他在1002年曾接受众臣献策,想要将境内所有丹麦人不论男女老少一律处决。但是这种残忍的做法,没有带来预想的安宁,不久便遭到丹麦人疯狂的报复。公元1013年,当丹麦国王斯汶亲率大军讨伐英格兰时,他见势不妙仓皇逃往诺曼底,随后宣布放弃王位,1014年返回英格兰,1016年死于伦敦。埃塞尔雷德二世对丹麦人粗暴的报复政策,引起了丹麦人再度大规模入侵,并最终使整个英格兰落入丹麦人之手。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建立者——丹麦维京 假如你喜欢旅游,会发现从伦敦乘飞机向西北方向飞行,飞跃爱尔兰海,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海岛、大西洋上的“绿宝石”——爱尔兰岛。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更是个古色古香、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城市,横跨利菲河上的10座桥梁,像璀璨的珍珠把南北两岸连为整体。然而你知道吗,都柏林这座城市最早的建立者是丹麦维京人。 “都柏林”源于古凯尔特语,意思是黑色的湖,它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岸中段,濒临爱尔兰海的都柏林湾。当维京人初来乍到时,只是把它作为海上的据点,后来在此地建立了都柏林堡。直到现在,都柏林仍然是爱尔兰的首都,但已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里原来是维京人建造的城市了。 爱尔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年前,爱尔兰人制作的石斧就传到了英格兰岛。到青铜时代,爱尔兰人已能制作精美的金、铜器皿和装饰品。 近代以来,这个小小国度更是人才辈出,爱尔兰不但走出了举世闻名的萧伯纳、王尔德、叶芝和乔伊斯。在美国的历届总统中,有七位总统也是爱尔兰裔,例如肯尼迪、里根、克林顿等。 由于受大西洋暖流影响,爱尔兰冬天无雪,夏无酷暑,再加上雨量充沛,所以全国60%为草原和牧场,放眼望去,湖泊棋布,流溪纵横,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茂密的森林,因此爱尔兰也被称为“欧洲的牧场”。想想看,当生活在冰雪寒冬的维京人来到常年花红草绿、物产丰富的爱尔兰时,其心情是可想而知。于是,当挪威维京人攻掠不列颠及远征冰岛的同时,维京人的另一支——丹麦维京人,开始对西欧各国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兵锋首先指向的就是爱尔兰,然后从爱尔兰又转向英格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众多国家。 由于爱尔兰和英格兰只有一道海峡之隔,维京人刚刚来到爱尔兰时,只是把那里当成袭击英格兰的据点。当时,维京人在英格兰占领的地域是英格兰的东北部约克郡和诺福克一带,实行的法律是丹麦法。未被他们占领的地区每年要向他们缴纳大量的银钱,史称“丹麦金”。每年春天,他们驾着龙头船,趁着春季的东风来到英格兰,在那里大肆烧杀抢劫,尽可能多地掠夺财物。到秋天时,再乘着秋季的西风,带着战利品回到温暖的爱尔兰。后来,维京人发现这个美丽富饶的海岛上居民不多,也没有强大的武装反抗,是个值得停靠的好地方,于是,8世纪末期,挪威人开始渡海侵袭爱尔兰,由起初的小股骚扰发展到大规模军事征服活动,到后来,他们干脆在爱尔兰定居下来,当然,他们并没有放弃海盗生活习惯,只不过不是靠乘船去英国抢掠,而是以当地居民的贡赋为生。 934年,挪威国王奥拉夫。古思夫里特松?~941年�率军攻克都柏林,成为爱尔兰国王。爱尔兰人于999年夺回了都柏林,又于1014年克朗塔夫战役中大败挪威人。此后挪威再也无力入侵爱尔兰。 10世纪末,许多定居爱尔兰的维京人信奉了基督教。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们的后裔被称为诺曼人。此后的400年里,诺曼人对爱尔兰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
唯京人比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 谁发现了美洲? 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哥伦布!” 哥伦布发现美洲,这是写在历史和地理教科书中的人人皆知的记载。但是,近年来这种看法却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指出早在哥伦布之前,就有一些人曾经到达过美洲。其中一种观点是最先发现美洲的就是北欧海盗。 据冰岛古代传说《格陵兰人故事》和《埃里克的英勇事迹》两本书记载,公元982年埃里克发现格陵兰不久,另一冰岛人布亚尔尼。海尔约尔夫松于公元986年从冰岛乘船出发驶往格陵兰岛,途中遇到大雾和狂烈的东北风,把船吹得偏离了方向,来到一处满眼望去皆为森林的陆地。但他们并没有心思探险,因此也没有上岸,就调转船头驶向格陵兰岛。他们到达格陵兰岛后,向很多人讲了他们看到在那个遍布森林的陆地的事情。 1001年,红发埃里克的儿子莱夫。埃里克逊买下了布亚尔尼。海尔约尔夫松的船,率领35个精壮男子离开格陵兰岛,起航西行,去寻找那片土地。 据文献记载,本来红发埃里克也有意参与到莱夫的探险中,但他在去往乘船的路上从马上摔下来,不得不留在格陵兰的家里。莱夫的航行首先到达一个充满了岩石和冰川的地方,这里的环境令人颇为沮丧,他给这块地方取名为“赫卢兰”,即今天的巴芬岛。巴芬岛位于加拿大北部,是世界第5大岛。这个岛三分之二位于北极圈内,岛上到处是怪石嶙峋的峡谷,周围的山峰高达6500英尺,山顶的冰雪终年不化,即使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这个岛上仍然人烟稀少,既没有公路、铁路,也没有乡村和城镇。 接着,莱夫。埃里克逊一行又发现了一个更宜人的地方,那儿有森林密布的小山,他把这个地方叫做马克兰。据说那里就是今天加拿大的拉布拉多。从这里,埃里克逊和船员们继续向南航行,找到了一个定居的地方。这里有许多野生的葡萄,他们就把这里叫做葡萄国度,又叫“文兰”。与格陵兰相比,文兰的冬天既温暖又明亮,埃里克逊和他的船员在纽芬兰的北部海岸建立起海盗前哨站,并在此度过了一个冬季。第二年春天,莱夫。埃里克逊和船员们用船装着木材和葡萄,回到格陵兰。 莱夫。埃里克逊希望能亲自率领移民到文兰去,但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必须留在家中承担埃里克的职责。但是受到他的发现的鼓舞,其他维京人在此后几年中曾先后三次出航到葡萄国度,并在那里过冬。但后来他们和当地人发生了冲突,由于寡不敌众,只好逃回格陵兰。1014年,莱夫。埃里克逊的私生女弗雷德斯联合另外两个维京人,率领六十多人前往葡萄国度。但到了那里之后,弗雷德斯见财起意,叫人杀了她的同伴三十多人,她自己也杀害了几个女人,以夺取其财物。至此,维京人“葡萄国度”的故事,就在一个悍妇发动的自相残杀中结束了。到1020年,这批探险者者中的最后一批人返回了格陵兰。 在维京人掀起的向西移民的狂潮中,“葡萄国度”是至今所知他们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此后这场狂潮逐渐消退,北大西洋移民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最后到13世纪,更为糟糕的气候和无休止的争斗使格陵兰和冰岛的移民放弃了他们令人羡慕的独立,而臣服于挪威。昔日的荣耀一去不返,却永不磨灭,即使在冰岛人准备放弃自由效忠于挪威国王时,他们也记载下了海盗的英雄传奇,让后人了解他们英勇无畏的祖先们的梦想与壮举。 那么,维京人的“葡萄国度”究竟在哪儿呢? 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宣称得到一张15世纪中叶瑞士僧人绘制的地图,该图左上角的北大西洋中绘有一些岛屿,上面写着“文兰”等地名。据此有人认为,这些或许是北欧海盗到达葡萄国度的证据。 还有人认为,所谓葡萄国度是在加拿大的纽芬兰。人们曾在这里发现过维京人用的铜制扣钉和一个石头纺锤,还发现了六间木屋的地基遗址。1936年,有人发现了一个维京人的工具箱。工具箱里从大铁槌到小钻孔器、从锯子到斧子、钳子等各种工具应有尽有。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黑尔格与安妮。英格斯塔在纽芬兰一处叫做勒安斯。奥克。麦都斯的地方发掘出一处遗址,该遗址曾是加拿大纽芬兰沿岸的一个挪威人村庄。他们从中发现了8座草泥房屋建筑的遗迹,以及一些挪威壁炉、一个铁匠铺、熔化的铁和一些钉子,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物品,年代都在公元10世纪晚期和11世纪早期。 最好的文献证据之一是由加拿大考古学家彼得。施莱德曼收集到的。他与同事在加拿大北冰洋的艾丽丝密岛上出土了许多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手工艺品,如木桶和一只木盒残片、铁器和铜器、造船用的铆钉,甚至还有一件锁子甲。此外,在缅因沿岸还发现了一枚11世纪的挪威硬币,这很可能是两地进行贸易的结果。
龙头船和船葬墓 维京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航海家,集数百年的航海经验,他们对大海了如指掌。在维京人的遗物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船只。船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也是他们侵略的工具和象征。他们的船只特征非常明显:狭长的船体,船首刻着高高仰起的龙头,与此前欧洲人常见的希腊式或罗马式船只外形完全不同。在当时的欧洲,只要一看到这种龙头船,人们就知道这是维京人来了!正是因为有了维京式的龙头船,维京人才得以在惊涛骇浪中纵横四海。 维京人的祖先本来就是生活在北欧陆地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把生活的重心转到海上之后,也把游牧民族的性格和作风带到了海上,成了海上的游牧民族。维京人之所以能在海盗行径中屡屡得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维京人的勇猛、冷酷、狡猾、顽强和善战,每当大战来临,他们几乎以嗜血般的热情投入战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可以说维京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造船专家,又具有最好的航海本领,以上几方面促成了维京海盗使整个欧洲闻风丧胆。 作为海上的游牧民族,为了从事他们的侵袭活动,维京人以船代替马匹作为征战工具。他们的龙头船是一种狭长的快速战船,这种船是用厚橡木板为原料制造的,它有一根稳定的龙骨和一张大型的中央帆。船上最多有30个桨,每个桨都有一个划桨的人分列在船的两侧。当抵近陆地而需要更快速度或没有风的时候,他们就会使用这些桨。每一艘战船还有一张单帆,这张帆是用皮条加固的粗羊毛皮做成的,它通常是在公海上才使用。 这种龙头船利用帆或桨来推进,其功用主要是供载运近程抢劫的军队使用,或者是用于在海上长距离的探险和到远方贸易。船上的水手较少,约有15至30人。船只两旁有盾形的防御物,船上没有磁铁罗盘,但是却有一种太阳罗盘。这种船吃水浅、速度快、灵活性强,便于在港口和海湾等浅水区航行和快速转弯,也便于上溯到内陆的河道,因此,维京人常常利用这种船只发动突然袭击,并在成功地抢掠之后快速撤离。 当然,这种船也能组成船队,在远洋上航行并从事贸易。维京人是天生的国际商人,他们把远东的货物运回到比尔卡、赫德比及其他地方的贸易中心,从东方载回丝绸、银器、香料,从北方载回海象牙、皮毛和木材。 而在北部海域,维京人依靠这种船,在没有任何通讯设备、任何仪器可以指示方向的情况下,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勇敢地向西航行,到达冰岛、格陵兰岛和北美洲。向南到达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再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劫掠了地中海两岸。由于瑞典东面临海,这里的维京人渡过波罗的海,到达俄罗斯一些河流,并顺流而下,经入海口,进入里海和黑海。向北又深入到北冰洋。他们的航海技术和勇敢精神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比欧洲其他地方至少要早500年。 除了龙头船,早期的维京人还制造了一种像救生艇的船,后人称呼它为“斯哥特船”。这种船长23公尺,宽5公尺,船桨长5公尺,与现在救生艇的桨大约等长,桨叶非常狭窄。1873年,有人仿照建了一艘与斯哥特船形式相同的船,并横渡大西洋。 维京人的海盗船在航行时,大多都挂满了红白相间直条纹的船帆,在一条24米的船上,其桅杆可高达18至20米,船帆有100多平方米大小。船帆由双层的亚麻或粗羊毛织品制成,有时也染成红色,它可以为船的航行提供巨大的动力。对维京人来说,他们红色的船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用来作为指引航行的向标。 维京人的另一项独特风俗,就是他们的“船葬墓”。他们终生以船为伴,以海为家,对船只有着很深的感情。因此,当他们死亡的时候,往往也是“以船为葬”。 当一位骁勇善战的维京酋长死时,一条船以及他生前的战利品也将随之陪葬。他们先挖一个战壕式的大坑,将一切都放下去之后,再填上泥土和石头。在日德兰半岛及挪威,都曾挖掘出一些这样的维京船。 第一处完整的船葬墓是1880年发现的,当时在挪威南部奥斯陆海湾的奥斯伯格镇附近的戈克斯塔德,人们发掘了一个维京人时代的土墩,其中有一条几乎是个完整海船,一看就知道是维京人的船只。这条船被称为“戈克斯塔德船”,其年代大约在公元900年以前。它长25米,中部宽6米,船上装备着船桨和风帆。船的外壳是用重叠在一起的水平厚木板制造的,在船上有间用木头搭建的墓室,里边放有一个男子的骨架。 因为这处墓葬曾被盗墓贼洗劫过,虽然其中的武器和各种私人饰物已经无影无踪,但墓葬里还剩下了12匹马、6条狗和1只孔雀的遗骸,其他还有雪橇、一些小船和其他装备,包括一口大锅。 1903年,在奥斯伯格发现了另一座船葬墓,墓中的随葬品比戈克斯塔德船还要丰富,其保存状况也比1880年发现的那条好些。虽然它和上次发现的船的大小尺寸相似,但它的船首有美丽的雕刻,船上也有一间墓室,安放着两位妇女的遗骨,一位是年老的,另一位是年轻的。有些挪威学者推测,年轻的妇女可能是死于公元9世纪中叶的女王阿萨(即金发王哈拉尔德一世的祖母)。她个人的某些物品已被盗墓者掠走。考古学家只找到了3副雪橇、至少10匹马、1副马鞍、2头牛、7张带有床上用品的床、家用设备和1辆精雕细刻的车。
发现格陵兰岛 2004年9月26日,据有关媒体报道,格陵兰自治政府准备利用与美军进行军事基地谈判的时机,争取美国的政治支持,以脱离丹麦实现独立。 格陵兰自治政府已经下定决心准备迈出独立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与哥本哈根的财政拨款彻底脱离。假如真的如此,这也就意味着格陵兰人需要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因为现在的格陵兰作为丹麦的一个自治州,它每年从丹麦政府那里接受约5亿美元的拨款,而这个数字占格陵兰2005年度全部预算的57%。然而,尽管如此,格陵兰岛自治政府副总理约瑟夫。莫茨费尔让仍表示说:“独立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哪怕勒紧裤腰带、流泪流汗也在所不惜。” 要知道格陵兰自治政府为什么要独立,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格陵兰岛的历史。 我们在上篇中说过,从公元870年起,大批挪威维京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来到冰岛定居,没过多久,冰岛渐渐无法容纳迅速增长的人口。公元982年,正是从挪威迁移到冰岛的挪威人发现了格陵兰,随之越来越多的挪威维京人来到格陵兰。于是,从1261年起,格陵兰成了挪威的殖民地。1380年丹麦与挪威联盟,格陵兰转由丹麦、挪威共同管辖。1973年,格陵兰随丹麦一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85年2月1日,格陵兰通过全民投票表决,终于成功地将自己从欧共体中解脱出来。1979年5月l日起,格陵兰建立起内部自治政府,它成为在丹麦王国名义下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国家,其基本条件是由格陵兰政府自行管理格陵兰事务,而只有与丹麦王国有关的案件才由丹麦司法机构裁定。接下来才有了格陵兰自治政府准备争取美国支持,以脱离丹麦实现独立的行动。 格陵兰岛是怎样发现的呢? 最先发现格陵兰岛的,是个因谋杀罪名被判处流放三年,必须离开冰岛的挪威人,名叫红发埃里克。 当时的冰岛,虽然种种异教风俗都被法律禁止了,但各种秘密的仪式与所谓的异教徒聚会并未能完全废除。基督教的到来并没有阻止冰岛人继续信奉他们自己的神和北欧人古老的宗教仪式。毕竟,那些早期的冰岛移民,对古北欧宗教的虔诚并不亚于他们的基督教徒后裔们对上帝的忠诚。 在此期间,冰岛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首领和祭司——络腮胡托罗尔夫,他是个对挪威神灵索尔神无比虔诚的人。 托罗尔夫在英格尔夫之后不久移民到冰岛。作为祭司,他常常主持一些宗教仪式。每次举行宗教仪式时,他就站在神坛上,手捧一只碗,碗中盛满作为祭祀品的牲畜的血,他用树枝将血洒向神坛、墙壁和信徒身上。 为了颂扬神的力量,托罗尔夫在挪威人建造的庙里珍藏着一个圣环,并且他总是带着它去主持地区的公民集会,所有要做证的人都必须当着圣环郑重地起誓。在托罗尔夫眼里,会场与神庙一样神圣不可冒犯。为了表示对神的恭敬,他不允许任何人“用血或粪便”亵渎会场。当人们需要“方便一下”时,就必须跑到很远很远一个被称为“污秽之岛”的小岛上去排泄,这对老年人和身体不太好的人来说极为不便,为此,他们总是心存不满,但慑于托罗尔夫的威望,总忍着这条禁令。 托罗尔夫死后,有些人便宣称,他们不想“在需要排泄时跑到那么远的小岛上去”,于是,托罗尔夫的儿子以武力威胁,不许违背他父亲定下的规矩。由于双方互不妥协,只得以武力相拼。最后,不得不依靠战争来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 托罗尔夫的曾孙敦士斯诺里接受了基督教并促进了基督教在冰岛的传播,但改变宗教信仰却并未转变他好战的天性。他虽然身为教士,口头上表示遵从宽容、谦逊的训诫,但骨子里却仍然保留了北欧海盗傲慢、专横和极不容易受法律约束的天性。事实上,与北欧海盗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冰岛也顽强地保持着野蛮残忍的行为方式和蔑视、反抗权威的性格。毕竟,他们是维京人的后代,而在维京人的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探险者和显赫人物,都曾因犯法而被驱逐出境。为了避开法律的制裁和获取自由和财富,他们一次又一次向海外寻求发展的机遇,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寻找新的国度,开辟新的天地。 其中,红发埃里克就是杰出的代表人物。 据记载,埃里克本人有着明显的特征:过分红润的脸庞,鲜红如火的头发以及一触即跳的性格,再加上他暴虐、冷酷的嗜杀本性,于是就有了“红发埃里克”这个绰号。 埃里克出生于公元950年。在挪威人看来,从他的先辈算起,就是个崇尚武力的家族。他和他的父亲都“因为杀人”而被迫离开挪威。来到冰岛后,红发埃里克继续着他在挪威时的嗜杀行为。他手下有一帮勇猛好战的队伍,因为邻里纠纷,他下令对邻居进行报复行动,再次杀人。982年,红发埃里克以谋杀罪被判处流放3年,必须离开冰岛。埃里克心里明白,不论在挪威和冰岛,他都已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于是,他决定去重新寻找一片未知的、安全的、更为富饶且他自己能当统治者的地方。其实,他心里早就梦想着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块土地,它是一个名叫古伦比扬的移民在一场风暴中发现的。
唯京人的来历 2004年9月1日,来自海外的一篇报道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丹麦复制千年海盗古船,“北欧海盗”再登英伦。 据美联社报道,丹麦的一家博物馆正在对一艘一千年前的北欧海盗古船进行复制,并计划重演当年北欧海盗驾船横渡大海的状况。到2007年,这艘仿制的海盗船将沿着过去北欧海盗曾走过的路线驶往英国和爱尔兰,开始为期两周的旅行。当然,谁都知道,这次航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和掠夺,而是为了文化交流,让现代人更多的了解当年北欧海盗的历史。 据说,这艘复制船的原型制造于1042年,于1060年沉没在丹麦的罗斯基勒峡湾。现在,它被收藏在距离哥本哈根40公里的罗斯基勒海盗博物馆中。 据该博物馆馆长说,这艘海盗船的复制自2000年就已经开始进行。为了强调真实性,工人们严格按照当时使用的工具,完全靠手工用锤子、凿子和刀子等制作,甚至还用了七千颗手工铸成的铁钉。他们还手工编织了一块面积达120平方米的亚麻船帆,用387公斤菩提树皮和174公斤马尾毛制成长2000米的绳索。整只船身用340棵橡树打造而成。 为什么丹麦要复制这艘海盗船?为什么丹麦人对这艘船如此重视?为什么这艘复制的海盗船要驶向英国和爱尔兰呢? 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被称为“维京人”的北欧海盗,就曾经驾驶着他们的龙头船,手持矛、剑、战斧等各种武器,以山呼海啸般的猛烈攻势,攻掠从英格兰到苏格兰、爱尔兰、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俄罗斯直至君士坦丁堡的广大地域。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而英国和爱尔兰,就是他们当年航线上的主要目标之一。 直到现在,人们一提起海盗,首先就会想到来自北欧的维京人。在许多国家,“海盗”就是“维京人”的代名词。 今日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附近岛屿的人被称为丹麦人、瑞典人和挪威人。但是在8世纪前,他们被通称为“维京人”。那时,他们是边界模糊的国家,只有两百万居民,被一些欧洲国家视为“野蛮民族”。维京人体格高大英俊,通常满面虬髯,胆识过人。他们常年漂流在海上,贪财、勇猛、喜欢冒险,他们的血液里含有非常强烈的征服嗜好。 早在公元前6000年,维京人的祖先就已经乘着简陋的小船,走遍斯堪的纳维亚。他们说着同一种语言——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信奉着同样的神,在偏僻的农庄里过着艰苦的生活。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维京人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后裔。他们在大约四千年前开始向北欧迁徙,在斯堪的纳维亚定居下来。 从公元8世纪末起,最初只不过是一群海盗的维京人,渐渐地变成了征服者和拓殖者。这些勇猛的冒险者也被称为古斯堪的纳维亚人,从他们的家乡斯堪的纳维亚乘船而来,很快以骁勇善战、勇敢残忍而闻名。他们四处抢劫、侵掠、征伐,向各个方面进行扩张。四百多年中,他们几乎在欧洲所有沿海的城镇乡村进行了一系列暴力入侵,袭击了整个西方世界。他们让人闻风丧胆的名声在欧洲各国一直流传至今。 也许有人会问,维京人是如何变成掠夺者,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到海上去铤而走险,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角色的转换呢?为了了解北欧海盗的历史,我们有必要追溯到史前时期。 古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面临北海,到处是深不可测的海湾、连绵不断的山峦,山上覆盖着难以穿越的原始森林,陆上交通十分不便。放眼望去,几乎不见人烟。 从公元前6000年起,随着地球上气候逐渐变得温和,覆盖北欧的厚冰层渐渐开始融化。为了到更多的区域寻找猎物,那些斯堪的纳维亚的先民们,制造了轻便的独木舟,出入于岛屿和海湾之间,捕捉海豹和驯鹿。有时候,他们甚至冒险驾驶着独木舟驶向外洋,冒着惊涛骇浪去捕捉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鱼。 到了公元前4000年左右时,这些北欧人学会了造船。由于斯堪的纳维亚的大部分土地上都是森林,针叶树、橡树、椴树等都是他们造船的材料。他们以石斧和石锄为工具,造船技巧纯熟。同时他们开始从事农耕,训练驯鹿做粗重的工作,驯鹿的肉和奶又是人们的食物。人口逐渐增长,人们开垦土地,播种,收割。他们用简陋的陶器烧制食物。树木和海洋构成这个北欧文明的重心。 公元前3000年,青铜器出现,增进了工具的效益。他们运用精湛的技艺,打造金饰和青铜首饰,编织纯羊毛的衣服,制作剃刀和拔毛钳。在用暴力征服世界之前,他们是充满活力的商人。 公元前1500年左右,斯堪的纳维亚人已开始渡过北海,与爱尔兰人和英格兰人交易货物。 公元1世纪时,他们又开始与罗马人进行贸易。 6世纪时,他们已经开始在繁荣的商业城镇中接待外国商人了。此时,斯堪的纳维亚人已经建立了商业关系。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小岛海尔约,就是个重要的商业中心,手工艺者在这儿炼铁和青铜,做动物皮和毛的交易。但是,维京人进行贸易往来的地区主要是西欧、英国和东波罗的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