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のPoseidon 海のPoseidon
关注数: 287 粉丝数: 401 发帖数: 33,245 关注贴吧数: 35
刚刚粗略算了笔帐,还是那个老话题。。 关于CD与无损音乐的优劣比较。 我现在手头有音乐近30G,全是320K MP3格式 经常看到有人(不如反过来说我这种人比较少见),听古典的也好,喜欢流行的也罢,喜欢弄无损,电脑里全是APE、FLAC,再不然就是Apple Lossless,但这样下去恐怕电脑硬盘空间很快就要满溢了(尤其是对听古典的人来说) 我听音乐的面算窄的了,想要一只脚踩进古典大门起码得再拓宽曲目和版本数好几倍,怎么说也得到300G吧,不能再少了。300G对于普通的硬盘来说已经够呛,而这只是320K MP3而已。 一般来说一张CD导出APE格式280G,导出320K MP3大约是180G,也就是说如果我这300G的音乐如果全部是APE的无损格式的话就要占用近500G空间。可能在将来是小菜一碟,但现今一台电脑上的硬盘里放500G音乐几乎是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于是就有种东西叫做移动硬盘,而这也是我想要提到的一个弊端:我想听音乐了,第一件事居然是把移动硬盘接上电脑?这难道不令人觉得可笑吗。听个音乐都要如此繁琐,真的还不如拿出CD机。 接下来便是CD和无损音乐本身属性的比较了,我本人对这方面并不算精通,因此如果有所疏忽还请海涵。 首先是CD,它的最大好处便是独立于电脑硬盘的存储空间,但这也是它最大的缺点之一,占用物理空间。不过本人作为一名CD爱好者,觉得收藏CD是人生一大快事(当然,这点因人而异)——不论是小册子的收藏,还是自己扫描高清封面,抑或是看着一个个CD盒子堆积的快感。然而收藏CD自然也有自己的困扰,比如过多的CD数目会使得专辑的寻找变得困难(即使是在电脑里,如果不有序整理也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情)。关于这一点我本人是在电脑里列出了一张单子,上面标明各张唱片的编号以及内容,再将CD按唱片编号排序的。 然后则是无损音乐,其最大的缺点上文已经提到了。然而正如有些人说的,现在网上流传着很多伪无损,也就是拿320K MP3包装成无损,这也是我不选择无损的极大一部分原因(当然CD导入另当别论)。况且无损音乐在移动设备上的存储也是个大问题,虽然有很多手机软件都能播放无损,先不论质量如何,存储空间一样是个大问题,就更不用说音质了。 再深入地看,关于这两者的优劣可能还要关系到设备的级别上,这一点也是和主观因素(个人喜好、个人需求、经济实力等)相挂钩的。(首先正名我写这段文字不是为了讨论 耳机和 音响的优劣,而是 CD和 无损音乐。)比如我本人并不喜欢耳机,我认为耳机不过是在无法使用音响时的替代品罢了,而经济实力又不允许我买十分高端的音响设备,于是我的状况便是普通的入门级监听耳机加上普通的音响(两个加起来都不到1000)。这样的设备想要追求音质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我也没有这种想法),况且我的想法就是既然是听 音乐,欣赏的就应该是音乐本身,而不是一味追求音质,更不是设备(我一直认为这是本末倒置)——这些观点在以前的贴中也有提到过。而对于我来说,历史录音什么的更使得音质成为了浮云。 如今CD的解析力几乎达到了顶峰,而普通计算机上播放无损的效果则远不如前者,因此,在我,必然选择CD。自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相信随着计算机解析力的提高,硬盘空间的扩大,无损音乐的受众面越来越广,逐渐取代MP3,甚至是CD。到那时,就是唱片界的末日了,我们这些CD爱好者也只能去搬搬砖了 嘛,码了这么多字好像有不少主观因素,也有个人情况的带入。。。不喜欢的话就忽视掉这些吧。总之我始终坚持我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这些是基于个人价值观以及个人条件限制的,必然是因人而异,因此不希望看到有谁认为我是在黑无损(我只是有感而发+集思广益+骗点经验罢了)。 你们给我看完再回啊喂
【煋 看完我吓尿了】乔布斯的“汽车梦”:符合苹果理念与传统 苹果已故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曾梦想打造自有汽车产品,这其实是个好主意,不仅符合苹果投资未来技术的理念,也与该公司的传统相吻合。   乔布斯的汽车梦   《纽约时报》记者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最近披露,乔布斯生前曾打算开发自主品牌汽车iCar。实际上,苹果董事会的长期成员米基·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之前也曾透露过这样的消息。   人们往往认为苹果造汽车无异于白日做梦。但事实上,苹果iCar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创意,而且也与该公司的历史使命完全吻合。   我认为,苹果应该开发汽车产品。汽车具有多种功能。首先,它是一种交通工具——一种具有发动机和轮子的设备,能将人、杂货、高尔夫球杆等物品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其次,汽车又是一种内容消费设备。人们在驾车出行时,往往会听广播、数码音乐等内容。   这就是汽车的功能。但苹果开发汽车做什么呢?   人们通常将苹果看作是一家电脑公司,或者是一家消费电子厂商。但苹果自己并不这么看。他们始终在寻找一些用户界面让数百万乃至数十亿人备受折磨的行业,然后以更好的设计适时介入。   当IBM PC DOS式的命令行用户界面统治整个世界时,苹果借助Lisa与Mac进入了这个领域;当音乐迷只能通过笨重的设备和界面来收听便携式CD播放器、Walkman和其他数字音乐播放器的内容时,苹果又以iPod拯救了音乐行业;   当人们受困于黑莓等笨重且乏味的手机产品时,苹果以iPhone颠覆了整个手机行业;当微软和英特尔试图构建一个基于Window的平板电脑和超极本世界时,苹果又顺势推出了iPad,将我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脱出来。  最大内容消费体验   我和其他许多人都认为,电视将是下一个奇妙的内容消费体验,苹果意欲将电视变成一种令人敬畏的产品。所以,在电脑、音乐播放器、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之后,下一个最大的内容消费体验又在何方?答案就是汽车。   我们或许能以涉及汽车生产的技术来对这种交通工具做另一番解读。汽车生产需要设计专长、电脑知识以及用户界面设计、材料工程学和制造能力等,而苹果在这些方面的能力都超过了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   诚然,汽车的设计、电脑知识、界面、材料和生产的细节不同于消费电子产品。但此类专长是可以轻松购买的。有人或许认为,对于一家以生产小型电子设备见长的公司而言,汽车行业太复杂了,且投入巨大。但是,这些人的思想可能已经过时了。   实际上,以苹果现有现金储备,即便在收购了福特、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等三家汽车厂商以后,仍然还能富余180亿美元的现金。我并不是说苹果会收购这三家公司,我的意思是,依据福特、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的当前市值,苹果握有的现金可以轻松拿下它们。   进军汽车行业捷径   苹果是一家可与美国任何一家汽车厂商相媲美的企业巨头。当然,苹果若想进军汽车行业,最轻松的途径莫过于收购一家汽车公司。   应该收购哪一家呢?   我认为答案显而易见: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 Motors)。   一旦收购了特斯拉,苹果便会具备生产iCar所需的所有技术和能力。特斯拉目前是一家超豪华电动车品牌,但该公司多年来一直在酝酿推出价格更为低廉的汽车,现在甚至正开发一款造价约3万美元的汽车产品。   苹果还可以影响特斯拉未来产品设计的方向,并完全取代其掌控仪表板设计。眼下,特斯拉所有的仪表控制都在一块17英寸的触摸屏上实现,这种设计既尖端,又亟需苹果的“点拨”。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展厅就是由苹果零售店前首席设计师乔治·布兰克什普(George Blankenship)操刀设计的。   通过收购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电动车厂商,苹果仍然能坚持自己的理念:即投资未来技术,甩掉历史包袱。同样,只要能转变汽车的用户界面,令仪表板变成一种美妙的内容消费体验,苹果还能延续自己的另一项传统,那就是改变拙劣的内容消费设计。   乔布斯打造iCar的梦想,不仅是苹果有能力做到的,也是他们绝对应该尝试的一件事。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