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鸟 西鸟
关注数: 0 粉丝数: 34 发帖数: 22,337 关注贴吧数: 16
信与不信的纠结 团长的悲剧,不怪虞啸卿,也不怪上峰    《团长》真正的悲剧是什么? 是虞啸卿没有攻上树堡,解救龙文章么? 是上峰下达攻击立止的命令,让龙团成炮灰么? 我不知道兰康最后让龙文章讲那一句话的意思何在,但我觉得兰康背叛了自己的初衷。 其实,兰编一早借小书虫之口,说出了中国人悲剧的原因:不信。 小书虫说:打跑了日本人又怎么样?问题还在!什么问题呢?就是:不信。 孟烦了不信龙文章,所以一开始差点收拾了龙文章,后来信了,一起出生入死。 龙文章不信虞啸卿,所以一开始怎么也不肯说出计谋,后来信了,上了南天门。 电视剧指到这儿,好象罪过成了虞啸卿的。可是细心的观众却怎么也不能怪罪到虞啸卿头上。 因为一切线索都指向:上峰。那么,上峰又为什么要:攻击立止? 还是因为:不信。 唐基的话:上峰这次是真的相信,我们是要打的! 上峰为什么不信?估计上峰见多了向它要军备要粮饷的部队了,提供了军饷,却只是不打或假打,只为了利用国难壮大自己的实力。所以,上峰也不信!它也不信虞师会真打!所以,它要见到虞师真的有一个精英团在真打、死打,它才相信虞师的诚意。 炮灰,是谁的炮灰?是不信的炮灰啊。 悲哀啊:外侮是容易对付的。一个小小的团也能钻进它的心脏。可是内耗是无限的,治不了的。象小书虫说的:问题总在! 这样到最后,我们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坐罪的人!兰康是不相信我们观众的智商么?所以非要找个替罪羊——可怜的虞啸卿? 有时想:我们后来为什么能赢了呢?也许是有了:信?不管是否个人崇拜,只要有了号召力,中国人全国一心,有什么事办不成了?只怕人心散了,不信了,于是,我们又由龙变成了虫了。 团剧,真是一部几十年不见的,有思想性的电视剧。我觉得它指出了我们国人的最大毛病:不信。就是不知道,药方是什么?         作者:泥忆云  
南天门后的遗憾 [转贴] 时差党,上礼拜终于看齐了电视和小说。看齐以后的感想是:以电视剧是否充分表现了小说而言,士兵突击的电视剧完全体现、甚至是提升了小说,而团长的电视剧则没有完全反映出剧本的涵量——它有点缩水。对我而言,是个有点大的遗憾。这个遗憾主要来自于南天门之后情节的缺失。我的感觉是,没有拍摄南天门之后的部分、而又没有对南天门之前的部分作相应调整和改动,往小里说,使拍出的情节有时会缺乏本应该有的呼应,主题和内容有时不够搭配,导致43集的电视剧,情节和对话上有时会不明所以或者不够紧凑;往大里说,则缩减了小说原来想要突出的大主题,留下了相当大的遗憾。 电视剧的内涵当然可以丰富,一个大主题下包含无数小分支、小主题,但是总得围绕一个大主题,使其不至于成为散沙。截取到南天门为止来拍一部好电视剧,显然是完全没问题的:情节已经足够丰富、主要人物形象也已经树立,但是主题则也必须有相应调整。就我自己理解,小说要讲的,不只是民族大义,也不只是中国人即便打成了炮灰也有骨头在,而是一种“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大观。书里在不同地方反复强调“年轻”,说孟烦了老觉得自己活得油了、老了;说郝兽医看孟烦了,年纪轻轻搞得死气沉沉;说在孟烦了看来,三十八岁的迷龙比二十四的自己年轻多了。这是一个很老的年轻人看到的故事:新鲜的必将战胜衰朽的,坚守理想的必将战胜随波逐流的。正如中国战胜了日本,共cd又战胜了gmd。这是一个能够涵盖前述所有主题的大主题:炮灰们在收容站里沤烂自己,但其实没有完全变渣,虞啸卿的到来点燃了蜡烛的芯子。龙文章是个走遍中国、在个老得不能再老的环境里挣扎着要保持新鲜的人,他把自己的新鲜一点点往炮灰们心里打,拢起炮灰居然也有了尊严,故事就此拉开。他打得太多太勤,想得又太多太勤,以至于常常累得半死,而周围也没人跟他一起扛。 一个个的人物里,孟烦了的爹老得几乎无可救药,唐基老得自鸣得意,虞啸卿曾经自认新鲜但很快无可避免地迅速变老,龙文章不够新鲜但在时时思考追求新鲜,小书虫子是天真的新鲜然而有无限成长的希望,迷龙有一种不假思索的来自土地的新鲜但是被年老给毙了,不辣有一种现在嬉皮士式的新鲜于是他敢于一条腿带着个日本兵回湖南,孟烦了二十四岁老过了四十二岁但却见证了新鲜如何终于战胜了年老:当铁一样的虞师里几十个老兵被七连的一个嫩头青集体缴械时。他在八十岁的时候回头看,庆幸自己终于有过年轻的时候。他感谢南天门,回到那里注视着自己的年轻时光和年轻的兄弟。“新鲜”,解释了顶着最大招牌的胜利,解释了炮灰们苦中作乐的勇气,解释了一切最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当然,由于小说本子是相当厚,只拍到南天门之前,拍一部反映抗战、反映底层炮灰们抗战的片子,主题也已经很打动人,会有很多人爱看,但这就要求相应删减43集中和这一主题无关的部分。而现在,由于缺乏南天门之后的呼应,由于43集中并没有真正表现“新鲜”这个大主题,因此南天门之前打下的不少伏笔,无论是情节还是对话,看起来就有些不清不楚,缺乏指向性。给没读过小说的人来看,要么多余,要么就是明白了一点儿、但又没戳到点子上。 以小书虫子为例,在小说中,这个人物本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对龙文章的改变极其深远,因此才占了很大篇幅。龙文章在对岸见到小书虫子时的冲击,绝不仅仅是因为碰上了一群cp分子,这只占他感想中很少的一部分;最大的震惊,由孟烦了的评价体现出来:虞啸卿说仗打成这样,全体中国军人都无无辜之人,个个该死;龙文章你装备最破,还从祭旗坡每天打一炮,你带着人打,你觉得你干了你能干的,你不该死。可现在呢,有一群拿着马戏班子一样的武器、比你装备还破、日子还苦的人还在对岸坚持着打;和这群人比起来,你也不无辜,你也该死。你和那些跑的、躲的人一样,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而已。你就是个没有尽力的、该死的中国军人。
论南天门之战中的虞啸卿、唐基 我误会虞啸卿和唐基了。 昏天黑地熬夜看团,嬉笑怒骂哭闹的团剧首播风暴正在过去了。回头点点几篇自己关于团长的急就散碎文字,觉得有些事没看清,有些人没有认清。反思拙文《论虞啸卿》、《马戏班主唐基唐副师座》的偏颇,颇有一些遗憾。 虞啸卿,曾经痛恨他的无能与平庸,致使突击队在南天门一战中几乎全部阵亡,痛恨他的背信弃义,甚至背叛。现在看来,虞师座也己尽力而为了,他的无奈是真诚可信的。 因为“攻击立止” 是军部命令。违抗军令对一个军人并不是好选择。攻击立止不是虞师座的本意,甚至不是唐副师座的本意。 事情的源是在军部,甚至更上层。这就非一个师长一个副师长所能逆转的事了。这事关系到全局战略部署,高层决策,与盟军的协调等。不论这一改变的对错,其责任人都不是虞啸卿和唐基。 从后果看,只出动突击队的战法很成功。突击队表现了超强战斗力。突击队的精兵战略价值发挥得非常好。按国军对日军精锐战损比在1:10计。2000人通常需投入20000人以上的兵力,约需一个军(三个师)以上的兵力,竹内这个学土木专业的挖洞狂,这个用水泥和工兵铲作武器的杀人魔头扬言南天门要吃掉十个师即三个军。南天门山是竹内预先部署下的屠宰场,一台高效杀人机器,一般的常规进攻难以攻克,虞师将面临全军覆灭的结果,这己在沙盘推演中应证过了。后来实战中阿译部近三千的佯攻部队全军尽墨。万余人的虞师常规攻击,仍然没有胜算,或者直接了当地说:还是个输。三十八天中200人的突击队对抗了竹内联队2000人的攻击,以少量兵力打垮了竹内联队的长达三十八天疯狂进攻。以少胜多,以长时间的消耗战拖疲了超过自身数量的强敌,破竹内预设的战术安排,抑制正斜扰乱反斜,让日军肚中灌毒,腹心溃烂,头顶破裂,流血不止,死伤累累,吸引消耗日军的人命和弹药储备。而且,在国军全线渡江总攻前就拖垮了南天门日军的临战斗志,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瓦解打乱了竹内的整体部署,支援火炮提前轰击砸烂了日军的阵地,将南天门由日军杀人场变为屠宰日军的杀场,将绝对不利的局面逆转成绝对有利的局面。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战果。常规攻击消耗的巨量人命可以不死了,总攻战斗将是大胜,而不是死伤累累的惨胜。龙文章不愧虞师座赞叹的短兵相接的天才。 南天门之战是虞啸卿和龙文章心血之作,是他们俩精彩的友情之作,敢于起用龙文章的正是虞啸卿。及时出手制止了虞师的主力出击西岸的唐基算有功之人。 战争局势的变化因素不只是一个师本身的原因。从宏观上看,唐基也只是在执行军部命令,同时保护刚烈冲动的虞啸卿和唐基个人的利益,基本可以忽视,唐基变身成了上峰的替身,也是替罪羊。就算唐基曾打了小报告,他也并无决策责任。现在看,还真不是唐基一个人能扛下来的事。唐基出面收拾摊子是个障眼法,转移了视线,掩盖了上峰的那只起决定作用的手。而上峰总的决策,从后果上看,效果也颇为成功。 应该放弃纠结于虞师是否及时渡江作战,还此战的本来面目。 活着走下南天门和牺牲于南天门一战的炮灰们都是真正的英雄和勇士。 (参考资料:抗战中的松山战役,国民党军队以10万大军围攻1200名日寇,据战报统计,日军仅一人突围,而我军却阵亡达10000余人)
[团长]马戏班主唐基唐副师座 人老成精,就是说的老唐-----唐副师座这号人的。 虞啸卿虽愚,但此人一心一念杀鬼子的心人所皆知,这在虞一生中闪着光亮,也保住了虞的性命和最后的脸面,否则,做了抛弃背叛南天门3000袍泽兄弟之事,他这人也就污烂成人渣命不可保了。 唐基,人老多智,无军人之里,无领军之能,却有权谋之心,理财之能,辅助内政之才。 南天门一战,此人实在是言行诡异。 唐基实际上利用副师长身份、利用虞啸卿的信任明里暗里夺取了虞师最高指挥权。他全面操控了虞师一万二千多人的军队和其他的原定参战及辅助部队,全面操控、瓦解了南天门战役,将一场精心筹划准备的战役从内部搞掉,把一个整编师的大规模进攻搞成一次强火力侦察,将三千多同袍抛弃在怒江西岸鬼子的杀场上。唐基一面以忠臣奴才丑态利诱哄骗虞啸卿,一面把连营团级指挥员叫走,控制炮兵部队,控制运输车辆,控制与军部的联络,从实体上架空虞啸卿夺了虞的兵权,让虞啸卿丧失了指挥部队的权利。堂堂一师之长虞啸卿成了唐基手中的木偶,不能打仗,也不能死,要做个识时务的乖孩子,日后代表虞氏家族在军中升副军长、军长、三军统帅,软硬兼施,打掉了虞啸卿杀敌的斗志,磨光了虞啸卿的个人意志,废掉了虞啸卿的热血理想,基本上将虞啸卿改造成了一个名叫虞啸卿的玩具人偶。堂堂男儿虞啸卿,英姿勃发的铁血师长虞啸卿,精英们的神祗虞啸卿,垮台了,垮在唐基一大堆散发着腐烂气息的臭口水中,被唐基同化了,淹没了,溺毙了。从此,世间己无虞啸卿。可悲的是,唐基成功了,他居然成功,而且是上下串谋共通的行动。 虞啸卿的事是他个人基础不牢地动人摇的结果。虚荣野心无能虚妄的结果。名为虞啸卿的梦碎了。同时一个名叫唐基的马戏班主唐基唐副师座成名了。 退一步说,如果南天门一战计划有不周,也不该用这样的办法处理虞师座吧,非下级、家臣、奴才、忠臣所为。这些将虞师座小儿郎幼稚病老底公之于众的缺德手法老辣狠毒,赤裸裸的背叛与阴谋,真比杀了虞更狠,三寸不烂之舌,虞师座一世英名毁了。 公平地说,虞师座不算很成熟,他实际上心智还是个大男孩,只不过隐藏着,总有冲撞到那块让他长成真男人的石头的一天。可惜撞上的是唐基,他没长大,而是缩小,人格心智的萎缩。 看看儒弱昏馈地苟活着的虞,也算知道什么叫生不如死了。 一声叹息……
论虞啸卿 虞啸卿是川军团的重建创始人。 据说他骁勇善战,杀人不眨眼。十七岁时就以一百乡勇击溃三百流贼,杀营长如杀鸡,连临阵失惊的同胞弟弟也杀。 他有大批的死忠追随,张立宪、何书光、余治、李冰们。还有大批忠诚的部下 在虞啸卿暴躁、酷烈而又细腻、温情的铁血柔情下这是个人的真象是什么呢? 对虞啸卿的正面评语:勇敢、爱国、精明、英俊。他是一支走路的枪。一个一心想打胜仗的有着英雄情结的干练的铁血军人。 对虞啸卿的反面评语:虚无、虚荣、自私、软弱、无能。他本无战胜日寇强敌的本事,他以为国而死为最高的荣耀。他以死亡作为军人的极致巅峰,有种反常的非理性的对死亡的迷恋。虚幻而空洞的内心世界,无所依托的空虚,让他的俊美成了一个水中倒影,最终虚了,碎裂了。 炮灰团的成员们破烂如人渣,内心却并无虚幻,为保家卫国情愿战死,内心装着国仇家恨,生与死,苦与乐,没有茫然,他们是踏实的内心干净的人。这种纯与净虞啸卿是没有的。两相对比强烈。 而虞啸卿,一个自我戏剧世界中的英雄,在西进就是自杀,就是耗尽实力的残酷现实面前,他选了自保,选择了抛弃南天门上的袍泽兄弟们,选择了放弃个人英雄的梦幻。作为领袖人物偶像,他对于何书光、张立宪们是抛弃者与被抛弃者。作为兄弟作为袍泽,作为上级作为军队作为政府作为政权的标志性人物,他选择了个人信誉破产。剧本中张立宪自杀了,自绝于虞,死别于虞,他的偶像与师长。小说中龙文章在升职授勋嘉奖大会上发出狂言:让我带着共军打回中原去,这也是自绝于虞前,自毁于虞前,背叛于虞前,叛乱于虞前,哗变于虞前,控诉于虞前,申诉于虞前,公示指控南天门上三十八天血腥的虞啸卿背叛史,崩溃与纠问于虞前。最终,虞走向了黑暗,批准了对龙文章的死刑。龙文章自杀前对虞说:西进吧,不要北上。龙文章用死亡作礼呈上最后的残存的友情与心智,最后的忠诚。杀灭了这位忠义之士后,虞啸卿,这种无情无义的偶像也就垮了。解放战争中原大战中,在孟烦了理解了他的团长之后,万念俱灰,选择了自尽,数次不死,选择了最终的背叛,参加了共军。 虞啸卿的幻象破灭,归根到底,因为他没有承受那些优秀于他的袍泽兄弟的才能与心智,也没承托优秀于他的袍泽兄弟的坚实内心思想,最终只是虚幻与自私,把生命与才华放置于他的手中,所托非人。最终在自己血泪中,他负了你,一场又一场,一次又一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