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有文字言語
無有文字言語
無
关注数: 111
粉丝数: 194
发帖数: 23,446
关注贴吧数: 31
壬辰年制。回炉再造~ 猜裂不,喜闻乐见乎
给女儿最好的 礼物
色到濃時
转眼间 又两年
说掺砂朱泥,我也不喜欢麻麻赖赖的。所以加了点柔光处理还要再缩小一下图片 不给看高清🔍
今日茶事随拍 有没有和我一样,不过生日没啥仪式的? 但是喝茶,要有仪式感。 虽然简单,也摆拍分享。
翠翠红红 处处莺莺燕燕
这是一把秋水。秋水之色,简称水色~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什么人啊这是
试茶 | 摆拍 试茶不专业。但摆拍,我是认真的。
左右无事Ⅲ红韵之:击把听音
第一个视频帖给第一次定制的新壶的第一遍出窑
瓜子香有木有
左右無事Ⅱ 见色起意,摆拍之:红韵
左右無事 润壶摆拍
如虫蚀木
拆沱塑封的老茶散散仓味 等到秋高气爽,再装入紫砂茶罐,半存半醒。 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聊发一个 普通紫泥 懒得清洗了反正用不上要的只是盖子
重启一把朱泥高梨 高身筒+朱泥壶适合高香红茶,但这个小三弯流出水细缓,冲泡嫩芽的红茶前几泡出汤太慢会发苦涩,只好减少投茶量、降低水温。用来用去,最终的结局还是架子上一放,吃灰多年。这些年喝普洱茶相对较多。前段时间接触几个古树红茶,树龄较大条索较粗可以延长冲泡时间,有的条索也比较长,那么这把高梨可以派上用场。里里外外洗了个热水澡,室外阴天自然光单反拍摄:以前的包浆还在,水洗不掉。像是一层透明的油膜,看起来有些浆面感。室内灯光:有说看朱先看色,我觉得这把的色还行,肉眼来看,光线流转变化比照片好看,照片则尽量还原接近拍摄当时的观感。 --- 考虑到壶内残留茶垢也刷洗不干净,卫生起见,最终还是又用上了小苏打大法——盆内热水浸泡整壶,倒入一整包食用小苏打搅匀,留置半天,然后上毛刷洗刷刷洗刷刷。 大功告成:但没有了水润光泽,掺熟砂、褶皱纹更明显了。这个似乎会有争议,不同看法。 --- 容量220cc。将就用用罢,就只泡古树红茶。 🍵汤色也算接近吧,就是要橙黄或者橙红
细说紫砂晶相☀️七彩光泽 旧片重发。先上图,再说事。 ——这些照片呈现的,是紫砂的晶相砂性、晶光。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七彩的光泽。 (手机端长按图片-查看原图,放大可见清晰细节。或者原图存储到手机相册,可查看的放大倍率更高)-- 1、紫砂的晶相:紫砂的“砂”,主要指的是石英颗粒。石英是什么?是晶体。 黄龙山紫砂的主要矿物成份是石英、高岭石、云母类,其中高岭石、水云母类等粘土矿物在紫砂壶胎体中的形态是微米级的基质,我们肉眼能够观察得到的,包括照片放大能够体现的,主要就是石英颗粒,以及片状云母。 石英砂的熔点为1750℃,紫砂壶的烧成温度下,石英基本保留颗粒状外形,仅在边缘形成溶蚀边或析出方石英,嵌于由粘土矿物等转化而成的基质中。相对于原料中的高岭石、水云母等粘土矿物,石英颗粒的干燥收缩及烧成收缩均较小,较大的颗粒在器物外表面稍有突出,因此黄龙山紫砂器具有“砂质感”。 也就是说,我们常谈的“砂性”“砂感”,以及上面提到的“晶相”,主要是因为石英颗粒,有的原矿片状云母也比较多,二者本身就是晶体矿物,在紫砂壶中的形态是经高温烧制发生晶化的晶体物质。 -- 2、七彩的光泽: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石英晶体具有色散特性,色散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就像我们常见的彩虹一样。 优质紫砂绵密的砂感,是石英颗粒的密集分布。阳光下的紫砂壶,经石英晶体颗粒的折射以及漫反射,可以观察到多彩的光泽,相机捕捉放大尤为明显,前提是拍摄的迎光反射部位不要过曝,使得反光部分在正常曝光范围,否则亮一大片缺乏色调细节,彩色的光泽就不足以呈现。 这和裸眼视觉是有差异的,简单说就是降低拍摄的曝光亮度。同等光线环境下,戴上墨镜观察,排除人眼与相机的感光差异、墨镜的清晰度透光率损耗等因素,那么看到的效果基本大差不差。当然,单反或微单相机近摄照片更加锐利清晰,放大呈现更多细节,这是人眼所不具备的。 -- 几个影响因素: 1、入射的光强。光源的波长和强度会影响色散现象。 2、观察的角度。光线入射角度是色散光谱颜色差异的重要因素。 3、曝光的亮度。拍摄照片亮度越高,色彩细节损失越大。 4、茶油的浸润。茶油茶物质对色散现象及其光泽色彩有加强的作用。 5、相机的差异。不同的设备拍摄的效果包括色彩饱和度、清晰度等存在一定的差别。 6、原料的品质。古人云紫砂壶“有晶光者,最为上乘”。这也说明晶光并不是要借助放大镜或者近距照片才能体现。那么相机尤其微距照片能够体现晶光及其光泽色彩,也就不算什么稀奇的了。
周五下班——周一早上,两天三夜。记得前年在吧里说过这把壶泡了好像是两天两夜的红茶(沏泡过的,也不算尾水)原本以为太浓会苦,喝了却十分甘甜。 当时是试茶未定,后来此壶定位主泡六堡茶(见下图)。都说隔夜茶不能喝,当然是不提倡的,只是自己偶尔会这么干,次数不多,也不限于这把壶。但这把壶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貌似久泡更出甜味,最有感觉。上周五在办公室陶壶煮水,一壶水700cc够沏此壶三泡,临下班前出汤两泡已然够喝了,最后一泡干脆留置壶里,过了一个周末。 然后今早上班出汤,明显比平时即泡即出汤要清透得多(也不算浓,差不多尾水了吧),入口即感受到了清冽甘甜,非同寻常。如果说红茶本身有甜味,而我平时喝的六堡茶,用此壶正常沏泡(即快出汤,包括茶汤放到冷却)不会有这种明显甘甜的味觉。 总之我自己可以肯定不是错觉。 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
茶事随拍之:壶茶一色
束之高阁
喝喝茶🍵压压惊 盼无相兄无事归来~
紫砂壶🆚盖碗 摘抄的,即兴的——今天品饮“轻发酵技艺典范”大益丹青,看了一下百度百科,发现后面的“品鉴比对”有盖碗与紫砂壶冲泡比较。我自己不专业,喝茶就喝茶很少写什么茶评,不想烧脑也写不出个所以然,这次也是第一次试喝轻度发酵的熟普(普洱茶熟茶一般都采取适度发酵工艺),看到这个就边喝边对照假装一下专业品鉴的感觉,但并不打算用盖碗泡熟茶进行比对,没那么较真——知其然也就罢了。看结论建议首选紫砂壶就用紫砂壶泡饮,顺便拍了几张照片记录。刚好前段时间有讨论到紫砂与盖碗,这贴就当是延续借鉴补充吧。这个词条作者应该是有专业品茶经验的,或许也有一些参考意义。 以下是“品鉴比对”部分摘抄分享,仅供参考。 --------------------------------------------------------- 丹青盖碗与紫砂壶冲泡比对(冲泡前醒茶两次) 器具容积:150ml 投茶量:7g 水温:90-100℃(达到沸水点,静止15-30s) 水质:井水(一源井水)丹青品评结果(仅作参考,不作为官方标准): ●紫砂壶冲泡法——汤色深红透亮,优美;菌香馥郁,杯底香高,持久;滋味醇浓,顺滑,口感鲜明,冲泡伊始生津效果明显;茶品耐泡度更好。 ●盖碗冲泡法——汤色深红;菌香清爽,杯底香相对较低;滋味浓醇,顺滑,生津稍慢,但不影响茶的整体品质表现。 冲饮建议 丹青原料选用级别较高,属于轻发酵茶,具有独特的菌香和生津品质,为享受到最好的口感,在冲泡品饮时应使用正确的方法。建议: ●尽量选用井水或矿泉水冲泡; ●水温90~100℃,达到当地沸点后,静止15-30s; ●冲泡茶具首选紫砂壶,且容积不小于150ml;其次可选择容积不小于100ml的瓷质盖碗,使用225ml瓷质盖碗冲泡效果更佳; ●投茶量:紫砂壶控制在茶水比1:20左右;盖碗冲泡选择225ml瓷质盖碗,投茶量10g为佳。
2010勐库戎氏大红印第一饼 一饼没剩多少了,记录一下。紫砂壶一道茶从前天喝到昨天,关键也耐泡。 在办公室,隔壁和楼上楼下都有喝茶的同事,来者有份,有拿大盖杯来装满就走的,具体多少泡就记不清了。自己的杯子加了个盖,久不久呷上一口,最大感受就是回甘生津持久,即使前后相隔一两小时,期间都是唇齿留香,回甘和生津一直在线。昨天下午下班前最后一泡,回到家嘴里还是甜的,很舒服。 至于香味茶气喉韵那些,具体的描述我不专业,就不献丑了🍵🍵🍵
从水的含氧量,又再谈老生常谈之透气性 老夫昨日夜听天籁,立体声环绕周边,妙不可言。一壶一杯入定,茶气冲顶,气韵贯通,茅塞顿开...关于紫砂透气性似有所悟 ——紫砂壶泡茶,茶汤与紫砂内外空气能够进行一定量的交换,360°立体环绕的呼吸接触,能够增加茶水的含氧量即活性,不会失氧。何为活性? ——溶解氧是水体的活性的重要指标。含氧量即是指水中溶解氧的数量,是反映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含氧量高的水,喝来爽口,有活性,泡起茶来,茶香较易溶于水。 何为失氧? ——当水被加热到沸腾时,水中的氧气会逸出,导致水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尤其是反复烧开的水,水中含氧量过低甚至接近于零,活性不够,激发不了茶性,泡出来的茶就不好喝。 —— 水为茶之母,水含氧量与泡茶的关系极为密切。《茶经》中就提到,三沸之后的水不可用,也就是自古就常说的“水不可煮老”,这其中大半关系着含氧量的问题。我们应当避免在100度时长时间煮水,以减少水中溶解氧的损失。 100度时水的含氧量较低,这与高温下水分子的运动剧烈、溶解氧分子易被破坏有关。因此,在高温条件下,适当的氧气供应显得尤为重要。 而用陶壶煮水、紫砂壶泡茶,其周身透气性是可以为水体提供氧气,补充、增加含氧量的。 有的茶适合久泡,用紫砂壶闷泡,则如古人所说,“无熟汤气”。 ----------------------------------------------- 本贴非专业考证,打上一个水帖标签
从紫砂断面,再谈老生常谈之透气性 为什么又要扯到透气性??? 主要是前几天摸鱼,穿着这件大敞口的宽松下水裤(衣服没穿)。然后那个闷那个湿呀,说好的开盖透气呢,大敞口好像没啥作用...这感觉,好像还不如穿个贴身棉裤舒服。开个玩笑,言归正传。 现在想想昨晚一己肤浅之见回复那篇科普贴,是有欠考虑,冒昧唐突且有喧宾夺主之嫌,所以另开一贴吹水。 -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我的态度,对该贴主我一直印象很好的,单说科普贴很多都很认真并结合制壶实际、图多且详述到位,文笔亲切,值得赞赏。很感谢她提供这么一个敲盖看断面、然后再去烧看变化的素材,相当难得。我提出一些异议,主要也是觉得,科普文应该严谨一些,当然也有可能我的理解不对,那就是我自己不严谨了。与其在那边继续冒昧唐突,不如在这里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也不必针锋相对,旨在求同存异解惑吧,从中增进一些知识也好。 - 不是科普贴,权当闲聊,大家畅所欲言🙏🍵
茶事随拍之:一壶一杯一盖
陶瓷陶瓷,陶与瓷 欣赏欣赏,欣而赏---------------------- 之:馆藏与大拍 ---------------------- 多年收图党,选一些分享。不求全面但求所贴能够赏心悦目,讲究一个高质量。 也没有刻意准备,多年的积蓄而已——我指的是图片。 图片实在太多尤其是馆藏瓷器,有些太久了我也记不清楚来源,干脆就不分类不分顺序也不注明出处了,一会儿紫砂一会儿瓷,随意择优随机上传,不定期吧,细水长流…… 想必大家除了紫砂,也有瓷器的爱好吧? 随缘欣赏。
今天用这个粉嫩杯子喝茶
附庸风雅啦兄弟们! 又好久没发贴了!又不知道发什么好。敷衍一下:随便贴个随便的刻绘,聊聊草草但潦胜于无
之乎者也 多乎哉?
左Φ10cm 右Φ11cm
高清鉴赏 | 清早期 桃花泥 宫灯壶
2012宝和祥南糯贡饼 2012-2024,12年一个轮回。 品味一轮时光。
🌿刚刚用许久许久不用的壶泡泡茶,表示雨露均沾意思一下🔆
煮茶了兄弟们! 好久没发贴了!科普一下:没有余粮了,有时候陶炉出马,一煮再煮也是极好的
凡心所向 素履以往
低调的奢华
行不独自去 三三两两俱
晶光 润光 晶润之光
杀茶铁器
玩点大的 大壶煮水大壶闷泡
以前真是懒 封存了十年的茶垢
我一般不用紫砂杯喝茶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聊发三个颜色杯
我只是把视力集中在一点 以改变我以往对事物的看法
试水
掇只之高矮胖瘦 原创镇楼
故宫的大红袍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六方芦雁纹盖罐”,据传是为数不多的传统“大红袍”(大红泥中的极品泥料)制作的优质红泥器。 完整高清大图,与诸君共赏。
一年之记之:平盖莲子 ▲2022.04.17▲2023.03.19 是不是感觉,没什么变化? 是不是因为,单纯内养并且用后都洗刷干净? 还是说,泥料不行?外山?化工?元芳你怎么看?
休息时间
天青不青
小鸟依人
瑕之大者 叔可忍,婶不可忍?
夜深人静盘周盘 有人说,周盘不适合泡茶,我也是当作观赏器的。 久不久找点心情,盘它。
青灰紫泥 & 青灰段泥
这个刻绘,大家觉得如何?
不想当花盆的烟灰缸不是个好壶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