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有文字言語 無有文字言語
关注数: 111 粉丝数: 194 发帖数: 23,446 关注贴吧数: 31
细说紫砂晶相☀️七彩光泽 旧片重发。先上图,再说事。 ——这些照片呈现的,是紫砂的晶相砂性、晶光。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七彩的光泽。 (手机端长按图片-查看原图,放大可见清晰细节。或者原图存储到手机相册,可查看的放大倍率更高)-- 1、紫砂的晶相:紫砂的“砂”,主要指的是石英颗粒。石英是什么?是晶体。 黄龙山紫砂的主要矿物成份是石英、高岭石、云母类,其中高岭石、水云母类等粘土矿物在紫砂壶胎体中的形态是微米级的基质,我们肉眼能够观察得到的,包括照片放大能够体现的,主要就是石英颗粒,以及片状云母。 石英砂的熔点为1750℃,紫砂壶的烧成温度下,石英基本保留颗粒状外形,仅在边缘形成溶蚀边或析出方石英,嵌于由粘土矿物等转化而成的基质中。相对于原料中的高岭石、水云母等粘土矿物,石英颗粒的干燥收缩及烧成收缩均较小,较大的颗粒在器物外表面稍有突出,因此黄龙山紫砂器具有“砂质感”。 也就是说,我们常谈的“砂性”“砂感”,以及上面提到的“晶相”,主要是因为石英颗粒,有的原矿片状云母也比较多,二者本身就是晶体矿物,在紫砂壶中的形态是经高温烧制发生晶化的晶体物质。 -- 2、七彩的光泽: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石英晶体具有色散特性,色散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就像我们常见的彩虹一样。 优质紫砂绵密的砂感,是石英颗粒的密集分布。阳光下的紫砂壶,经石英晶体颗粒的折射以及漫反射,可以观察到多彩的光泽,相机捕捉放大尤为明显,前提是拍摄的迎光反射部位不要过曝,使得反光部分在正常曝光范围,否则亮一大片缺乏色调细节,彩色的光泽就不足以呈现。 这和裸眼视觉是有差异的,简单说就是降低拍摄的曝光亮度。同等光线环境下,戴上墨镜观察,排除人眼与相机的感光差异、墨镜的清晰度透光率损耗等因素,那么看到的效果基本大差不差。当然,单反或微单相机近摄照片更加锐利清晰,放大呈现更多细节,这是人眼所不具备的。 -- 几个影响因素: 1、入射的光强。光源的波长和强度会影响色散现象。 2、观察的角度。光线入射角度是色散光谱颜色差异的重要因素。 3、曝光的亮度。拍摄照片亮度越高,色彩细节损失越大。 4、茶油的浸润。茶油茶物质对色散现象及其光泽色彩有加强的作用。 5、相机的差异。不同的设备拍摄的效果包括色彩饱和度、清晰度等存在一定的差别。 6、原料的品质。古人云紫砂壶“有晶光者,最为上乘”。这也说明晶光并不是要借助放大镜或者近距照片才能体现。那么相机尤其微距照片能够体现晶光及其光泽色彩,也就不算什么稀奇的了。
紫砂壶🆚盖碗 摘抄的,即兴的——今天品饮“轻发酵技艺典范”大益丹青,看了一下百度百科,发现后面的“品鉴比对”有盖碗与紫砂壶冲泡比较。我自己不专业,喝茶就喝茶很少写什么茶评,不想烧脑也写不出个所以然,这次也是第一次试喝轻度发酵的熟普(普洱茶熟茶一般都采取适度发酵工艺),看到这个就边喝边对照假装一下专业品鉴的感觉,但并不打算用盖碗泡熟茶进行比对,没那么较真——知其然也就罢了。看结论建议首选紫砂壶就用紫砂壶泡饮,顺便拍了几张照片记录。刚好前段时间有讨论到紫砂与盖碗,这贴就当是延续借鉴补充吧。这个词条作者应该是有专业品茶经验的,或许也有一些参考意义。 以下是“品鉴比对”部分摘抄分享,仅供参考。 --------------------------------------------------------- 丹青盖碗与紫砂壶冲泡比对(冲泡前醒茶两次) 器具容积:150ml 投茶量:7g 水温:90-100℃(达到沸水点,静止15-30s) 水质:井水(一源井水)丹青品评结果(仅作参考,不作为官方标准): ●紫砂壶冲泡法——汤色深红透亮,优美;菌香馥郁,杯底香高,持久;滋味醇浓,顺滑,口感鲜明,冲泡伊始生津效果明显;茶品耐泡度更好。 ●盖碗冲泡法——汤色深红;菌香清爽,杯底香相对较低;滋味浓醇,顺滑,生津稍慢,但不影响茶的整体品质表现。 冲饮建议 丹青原料选用级别较高,属于轻发酵茶,具有独特的菌香和生津品质,为享受到最好的口感,在冲泡品饮时应使用正确的方法。建议: ●尽量选用井水或矿泉水冲泡; ●水温90~100℃,达到当地沸点后,静止15-30s; ●冲泡茶具首选紫砂壶,且容积不小于150ml;其次可选择容积不小于100ml的瓷质盖碗,使用225ml瓷质盖碗冲泡效果更佳; ●投茶量:紫砂壶控制在茶水比1:20左右;盖碗冲泡选择225ml瓷质盖碗,投茶量10g为佳。
从水的含氧量,又再谈老生常谈之透气性 老夫昨日夜听天籁,立体声环绕周边,妙不可言。一壶一杯入定,茶气冲顶,气韵贯通,茅塞顿开...关于紫砂透气性似有所悟 ——紫砂壶泡茶,茶汤与紫砂内外空气能够进行一定量的交换,360°立体环绕的呼吸接触,能够增加茶水的含氧量即活性,不会失氧。何为活性? ——溶解氧是水体的活性的重要指标。含氧量即是指水中溶解氧的数量,是反映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含氧量高的水,喝来爽口,有活性,泡起茶来,茶香较易溶于水。 何为失氧? ——当水被加热到沸腾时,水中的氧气会逸出,导致水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尤其是反复烧开的水,水中含氧量过低甚至接近于零,活性不够,激发不了茶性,泡出来的茶就不好喝。 —— 水为茶之母,水含氧量与泡茶的关系极为密切。《茶经》中就提到,三沸之后的水不可用,也就是自古就常说的“水不可煮老”,这其中大半关系着含氧量的问题。我们应当避免在100度时长时间煮水,以减少水中溶解氧的损失。 100度时水的含氧量较低,这与高温下水分子的运动剧烈、溶解氧分子易被破坏有关。因此,在高温条件下,适当的氧气供应显得尤为重要。 而用陶壶煮水、紫砂壶泡茶,其周身透气性是可以为水体提供氧气,补充、增加含氧量的。 有的茶适合久泡,用紫砂壶闷泡,则如古人所说,“无熟汤气”。 ----------------------------------------------- 本贴非专业考证,打上一个水帖标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