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26K 联盟★26K
关注数: 2 粉丝数: 90 发帖数: 1,800 关注贴吧数: 53
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 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该卫星是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是继“悟空”“墨子号”“慧眼”“实践十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之后,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研制发射的又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卫星设计寿命4年,运行在约720公里的太阳同步晨昏轨道。 据悉,“夸父一号”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将利用太阳活动第25周峰年的契机,对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以及全日面矢量磁场开展同时观测,研究“一磁”即太阳磁场,“两暴”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相互作用及彼此关联,为影响人类航天、通信、导航等高科技活动的空间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支持。 “夸父一号”搭载了全日面矢量磁像仪、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和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3台有效载荷。3台载荷相互配合,将首次在一颗近地卫星平台上实现对太阳磁场、太阳耀斑非热辐射、日冕物质抛射日面形成和近日面传播的同时观测。借助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将首次在莱曼阿尔法波段实现全日面和近日冕的同时观测。 据了解,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由长春光机所空间一部陈波副总工团队牵头研制,是我国第一台空间太阳莱曼阿尔法波段日冕仪。该仪器采用了创新的双波段设计方案,日面成像仪覆盖莱曼阿尔法波段和360纳米两个波段,可以同时监测太阳从日面到2.5太阳半径日冕区域的活动和变化,为科学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报研究提供数据。 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命名为“夸父一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夸父”是广为人知的中国神话人物,“夸父逐日”的故事表达了中国古代先民胸怀大志、探索自然、英勇顽强的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试图揭开太阳神秘面纱的不懈求索;另一方面,寓意着“夸父一号”将与未来中国太阳探测卫星一道,开启中国综合性太阳观测的新时代。(记者陆成宽 杨仑)
我国首款平板卫星计划明年发射 记者9月7日从我国商业航天企业银河航天获悉,该公司的新一代可堆叠平板卫星已经进入正样研制阶段。这是国内首款平板卫星,计划于明年初择机发射。 据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介绍,可堆叠平板卫星的研制将有助于卫星的批量制造以及大规模星座的快速部署。 据了解,银河航天专注于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今年3月5日,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六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02批卫星成功发射,该批卫星与银河航天首发星共同组成了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并构建起星地融合的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 目前“小蜘蛛网”已完成多项卫星互联网应用验证,包括国内首次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与5G专网的融合测试、国内首次V频段低轨卫星测控、低轨宽带试验星座的车载“动中通”测试和多星连续通信测试等,迈出了星地融合网络建设的重要一步。 近日该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约110亿元人民币。徐鸣表示,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卫星互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应用的开拓。 后续,银河航天将大力推进可堆叠平板卫星、星上灵活调配的多波束相控阵技术、柔性太阳翼、数字处理载荷等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构建卫星低成本批量化制造能力,助力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8月4日11时08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和两颗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西安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为此次发射用火箭提供一、二、三级发动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承担了该卫星数传和数传天线分系统的研制工作。 自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以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800多天内已连续成功执行100次宇航发射任务。 作为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碳汇监测进入遥感时代。长四乙火箭升空(邓雨楠 摄)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通过主被动相结合的测量方式,探测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物量,主要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等,服务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林业草原、生态环境、测绘、气象、农业、应急减灾提供业务支撑和研究服务。 西安分院承担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数传和数传天线分系统,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数据处理部分、数传通道部分、数传配电控制和数传天线部分。数传分系统具有高速数据压缩与处理、天线极化复用和长寿命设计等特点。 作为西安分院的第四代数传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数传分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与第三代数传产品相比提高了6-7倍,数据传输能力提高了3-4倍,数据处理和传输能力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6月2日至4日,西安分院的研制团队完成了正样阶段星地数传链路无线对接试验。在外场试验中,研制团队克服三亚高温湿热天气,连续奋战,攻克了技术难题。通过对接试验,验证了数传星地无线接口的匹配性和正确性,为卫星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的发射成功,可以显著提升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和森林资源调查能力,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颗卫星,期待你的赐名!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由《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支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预计8月上旬择机发射,该卫星现在面向全网开放征名。   该星可通过多种综合遥感手段,服务林草、环保、测绘、气象、农业、减灾等行业用户,将显著提高我国陆地遥感定量化水平。   卫星征名时间为2022年7月13日—2022年7月20日,征名要求如下:   候选名称要与绿水青山、双碳目标相结合,具有时代特征和文化特色。   要与当前航天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的工程特点,简洁好记,朗朗上口。   候选名称释义应翔实、富有内涵,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候选名称为2到4个汉字。   候选名称应符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等要求。   活动采用线上投稿方式征集卫星名称。参评者通过在线投票系统,进入征集通道填写作者信息并提交卫星名称及释义。   征集活动结束后,国家航天局将组织相关专家对征集到的名称进行评议,选出10个候选名称,进入公示环节,并通过网络公示投票系统,面向全网进行投票,同时阐述征名目的、意义及相关内容,扩大传播范围。   后续,将综合公众投票和专家意见,最终名称将于卫星发射成功后择机公布,参与活动有机会参观现场发射。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陶嘉树 国家航天局 张未) (责任编辑:朱晓航)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一箭双星”成功发射 我国再添两颗遥感卫星 7月16日上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四维高景二号01、02(又名四维03/04)两颗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两颗卫星主要为国土调查、地理测绘、自然灾害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以及实景三维、城市安全、数字流域、金融农业等新兴市场提供商业遥感服务。 据火箭院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师谢志丰介绍,本次任务首次在火箭院发射任务中应用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的统型地面测发控设备。火箭院于2020年开展地面测发控设备统型工作,统型后,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地面测发控设备数量缩减了50%左右,并且实现了与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地面测发控设备通用,简化了使用维护工作,降低了保障难度,推进了运载火箭测发控设备装备化发展,提升了现役常规液体运载火箭测试发射能力,也为后续进一步提高火箭发射效率奠定了良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任务中,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还基于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专车”服务,采用加长版3.35米直径整流罩,让卫星“乘坐”更舒适;采用了高效简约的短时间多星分离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调姿分离方案,具有最大化运载能力、最大化卫星可用测控时间,并具有较好的远场安全性,减少专用调姿系统的配套,简化发射场测发流程,降低发射费用等优点。 今年,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处于多个新任务并行设计、多个发射场并行推进、多个产品线并行生产的超高密度发射阶段,下半年还有数次任务。火箭研制团队通过使用数字化靶场管理系统、岗位深度融合等举措,确保质量,确保按时发射。 本次发射的四维高景二号01、02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的两颗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测控总体单位独家提供2颗卫星测控服务。 航天驭星系统总体部副部长梁韬介绍,基于四维高景一号01、02星的任务经验,航天驭星将参试软件系统从任务规划、在轨故障自动监视报警、遥控作业流程、数传接收处理流程等方面都进行了升级优化。 航天驭星飞控中心同中国四维、航天五院运管中心三地精密部署,多方联动,圆满保障测控任务的顺利执行。在发射入轨阶段和工程测试阶段,三方试验队在航天驭星飞控中心集中工作,负责卫星遥测遥控、轨道控制、数据接收和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国四维承担卫星在轨监视和业务规划工作,五院运管中心承担卫星在轨状态监视工作。 中国四维于2022年4月29日成功发射四维高景一号01、02星,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是中国四维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的第二组卫星。卫星投入使用后,将显著提升中国四维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的数据获取和信息服务能力,标志着该系统第一阶段的建设取得圆满成功。 2020年5月,中国四维启动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的论证,空间段计划发射28颗卫星,同步建设匹配基于“四维云”的地面段,项目已于2022年4月通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审批,后续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可扩展至56颗卫星。 据悉,中国四维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将于2025年全面建成。届时,系统将具备全球每天25次的高重访能力、日采集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的高采集能力以及2小时以内的应急交付能力。
SpaceX公司成功发射埃及通信卫星 SpaceX公司于北京时间6月9日05时04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部队基地SLC-40发射场,成功使用猎鹰9号Block5运载火箭为埃及电信卫星运营商Nilesat发射一颗通信卫星Nilesat-301。此次发射是SpaceX公司首次为Nilesat公司发射卫星,也是今年第一次发射同步轨道卫星。 猎鹰9号Block5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猎鹰9号运载火箭升空后向东飞越大西洋,运载火箭第一级B1062在第2分37秒时与上级分离,在发射后约8分45秒时降落距离SLC-40发射场约678公里、停泊在大西洋上的无人驾驶船“JustReadtheInstructions”号上。在发射后约33分钟时,Nilesat-301卫星被部署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上,卫星将依靠自身动力提升轨道,最终定位于西经7°的地球同步轨道上。 打开整流罩B1062是第七次执行飞行任务,它于2020年11月5日首次亮相发射了美国军用GPS卫星GPSBlockIIISV04,此后又相继执行了GPSBlockIIISV05卫星、灵感4任务、Ax-1任务、星链卫星StarlinkGroup4-5和StarlinkGroup4-16的发射。B1062七次任务共将105颗卫星和8名宇航员送入轨道。 Nilesat-301Nilesat-301卫星由泰雷兹阿莱尼亚航天公司基于Spacebus4000-B2卫星平台建造,发射质量为4,100公斤,在轨运行质量约为3,900公斤。卫星搭载32个Ku波段转发器和6个Ka波段转发器,由两个可展开的大型太阳能电池阵列和电池供电。Nilesat-301卫星配备了一台S400发动机,该发动机使用一甲基肼和四氧化二氮,在真空中能产生约420牛顿的推力。
5个月来第5次推迟!SpaceX得州星际飞船项目环评审查延期至6月中 每经记者 蔡鼎 每经编辑 兰素英 据路透社,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下称FAA)于美东时间周二宣布,将对SpaceX公司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Boca Chica)的星际基地(Starbase)设施的最终环境评估推迟至6月13日。该评估主要是审查SpaceX的星际飞船/超重型组推器开发项目对当地环境的潜在影响。 FAA指出,完成环评并不意味着SpaceX该项目就一定能获得运载工具营运执照,同时还需要满足FAA对安全、风险和财务责任的相关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FAA五个月以来第五次推迟对SpaceX该项目的环境审查。4月下旬,FAA曾把SpaceX上述项目的环境审查延期至5月31日。FAA当时表示,SpaceX对其申请进行了多次修改,需要其进行额外的分析。 另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FAA周二还公开了1.7万条公众对于该项目的评论,他们主要担忧的是SpaceX该项目可能对候鸟、濒危物种和附近野生动物保护区带来的影响。 其中,博卡奇卡附近的伊莎贝尔港市(Port Isabel)曾在2021年11月的一封信中表达对该项目的“严重担忧”,警告“噪音、振动和超压带来的潜在影响”,同时要求FAA对该项目每年的发射次数、发射时间和发射条件进行相应限制。 根据目前的计划,SpaceX将在得州Starbase设施开展其史上首次以超级重型助推器推动的星际飞船原型发射。飞行器将短暂飞向轨道,然后返回夏威夷海岸附近进行水上降落。 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在2月份曾表示,他对SpaceX星际飞船“非常有信心”,该飞船是为前往月球和火星而设计的。马斯克表示,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即环评迟迟未能通过或围绕该问题的法律纠纷继续拖延,公司也有备用计划。 按照备用计划,马斯克彼时表示,SpaceX将把整个星际飞船项目转移到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Cape Canaveral)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在卡纳维拉尔角,SpaceX已经获得所需的环境审批。但此举将导致该项目延期6个月~8个月。无论如何,SpaceX仍争取在2023年发射其全球第一次私人月球任务,宇航员将乘坐星际飞船绕月飞行并返回地球。
Crew-3任务4名宇航员返回地球,结束177天太空生活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载人航天任务Crew-3宇航员搭乘SpaceX载人龙飞船着陆,结束为期6个月的国际空间站科学任务。 5月6日,搭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员凯拉·巴伦(Kayla Barron)、拉贾·查里(Raja Chari)和汤姆·马什本(Tom Marshburn),以及欧洲航天局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Matthias Maurer)的SpaceX载人龙飞船在墨西哥湾降落,4名宇航员结束177天太空生活。 他们在轨道实验室开展了上百项科学调查和技术演示。宇航员对微重力环境下植物芽和根的发育进行监测,了解植物感知和适应环境变化背后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太空农业研究项目探索了棉花细胞培养的基因表达,以了解更多关于植物再生过程的信息,或可提高地球上作物产量。棉花实验他们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第二次辣椒收获,由于发芽和生长时间较长,这项植物实验是空间站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实验之一,它将增加NASA在长期太空任务中种植粮食作物的认知。 毛雷尔在材料科学实验室内交换了样品,该实验室可以观察金属、合金、聚合物、半导体、陶瓷、玻璃等,以发现现有材料、新材料或改进材料的新应用。他还在空间站设置了Astrobee机器人飞行器,演示测试多个机器人、机器人和货物、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自主协调,以支持未来太空任务中的各种机器人操作,包括自主对接和维修。查里对细菌样本进行DNA测序,帮助科学家了解国际空间站上的微生物环境。 返回地球后,Crew-3宇航员将继续作为研究对象,为推进太空医学和支持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提供生理数据。
太空将迎来私人空间站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4月13日报道,最近由美国公理航天公司承包的太空航班被视为亿万富翁冒险家的又一奇思妙想。这实际上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在几年内建成太空中首个独立的私人空间站。 公理航天为建造自己的太空飞地而发射的首批货物将是一个模块,该模块将连接到国际空间站前舱口,形状类似金属圆柱体,预计发射日期为2024年。 这第一个模块包括一个小型全景房间,房间将被安装在最低点,即始终面向地球的一侧。国际空间站内已经有了一个观测点,宇航员在空闲时会在这里观看太空风光。但是公理航天计划修建的全景房间要大得多,有6英尺(约合1.8米)高的窗户,几乎没有任何挡住视线的框架。这个选项明显旨在吸引未来的付费访客。 2025年,房间模块将被送入太空,将使空间站的容量增加到8人。每个访客都将有自己的个人隔间,有一个面向太空的窗户、一盏阅读灯和一台可用作小型平板电视的iPad。 接下来的两个组件计划在2026年和2027年发射。它们是一个设备齐全、可在微重力下进行工业测试的实验室和一个用来发电的光电板支撑塔。甚至有人提议设置一个小型电视演播室来制作娱乐节目。 在最初几年时间里,公理航天空间站的设备将由国际空间站产生的电力驱动。光电板支撑塔安装完毕后,空间站将在通信服务、生命支持、稳定、补给船对接等方面实现完全的自主权。 等到国际空间站退役,公理航天私人空间站将不再需要它的服务,它将与国际空间站脱离,继续自己的太空旅程。至少这是公理航天公司的规划,而且这个规划看起来相当可靠,因为该公司的多位高层和顾问不仅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且还参与了国际空间站的原始设计。
风云三号04批气象卫星使用要求通过评审 首发星将于2027年前后发   3月18日,《风云三号04批气象卫星使用要求》通过专家评审。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指挥于新文,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蒋兴伟,以及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出席评审会。   风云三号04批气象卫星是风云三号第二代极轨业务气象卫星的延续,包含倾斜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09星和晨昏轨道卫星风云三号10星,首发星计划于2027年前后发射。风云三号04批卫星在保持风云三号03批对应卫星载荷配置基本不变前提下,部分仪器的光谱通道进行优化设置和性能升级,持续提高可靠性、稳定性和探测精度,达到国际同类仪器相似水平;具备机动观测能力和高低轨协同观测能力,进一步满足天气预报、全球自然灾害、生态与环境监测、空间天气监测预报和保障服务等需求,并为风云五号卫星平台升级做部分前期验证。   于新文强调,要以使用要求为依据切实抓好风云三号04批气象卫星的立项和研制工作,稳中求进提高卫星性能,总结经验,以需求为牵引规范使用要求编制,高质量推进风云气象卫星发展;落实“质量提升年”行动要求,强化卫星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加强卫星工程建设全链条的质量管理、合同管理、监督管理;加强风云三号04批气象卫星应用先行研究,相关制造、工程、应用单位要提出研究计划,提前开展应用试验和研究工作,确保卫星发射后尽快发挥效益。
SpaceX再发50颗星链卫星,每周可造45颗卫星 太平洋标准时间2月25日9时12分,SpaceX猎鹰9号火箭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太空部队基地发射50颗“星链”卫星。 这是该枚猎鹰9号一级助推器的第四次飞行,一二级分离后,一级助推器着陆在“当然我依然爱你”无人驾驶驳船上。此前该枚一级助推器曾执行过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一次“星链”发射和地球观测卫星Sentinel-6 Michael Freilich发射任务。 此次发射是自2019年5月首批60颗“星链”卫星上天以来,SpaceX专项组网部署的第38批“星链”卫星,也是今年第5批“星链”组网专发。去年SpaceX创下全年发射31次猎鹰9号火箭的纪录,其中17次是专门部署“星链”卫星组网发射。 算上此前“拼车”捎带的“星链”卫星,截至目前,SpaceX已累计发射2185颗“星链”卫星。如果再算上2018年2月发射的两颗测试卫星Microsat-2A和Microsat-2B,SpaceX发射了2187颗“星链”卫星。 SpaceX将卫星部署在小于350公里的低轨道,通过电力推进器将卫星提升到约550公里的操作高度。其日前发布声明表示,在部署了2000多颗卫星后,卫星网络的可靠性目前高于99%。 声明提到,SpaceX的卫星在供应链和卫星设计方面都具有高可靠性和冗余性,以成功实现其5年设计寿命。SpaceX每周能制造45颗卫星,并且曾在一个月内发射了240颗卫星。
长八火箭成功发射22颗卫星 2月27日11时6分,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随后将22颗卫星送入约500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纪录。27日的连续成功发射,也刷新了长征火箭最短发射间隔纪录。长八遥二火箭升空(胡蓝月 摄)长八遥二火箭起飞(胡蓝月 摄)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是目前我国中低轨运力最强的商业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本次发射任务中,长征八号去掉了两枚助推器,由两级半变为两级串联构型,整流罩缩短,火箭采用模块化、系列化、组合化的研制理念,迅速完成了第二次商业发射。长八遥二火箭前往发射区途中(胡蓝月 摄) 本次发射的22颗卫星连同卫星支架总重约2.6吨,卫星分别来自国内7家商业航天企业,主要为光学遥感卫星。为此,长征八号运载火箭设计了三段式多星支架,在到达预定轨道后分12次释放卫星,确保卫星放得下、分得开、控得住。吊装星罩组合体(一院提供) 本次搭载的两颗对地观测遥感卫星——海南一号01、02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所属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海南一号01星主要应用于海上动态目标观测,为“海上丝绸之路”保驾护航,海南一号02星主载荷为高分光学相机,具备视频成像功能。长八遥二任务徽章、臂章(胡蓝月 摄) 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09次发射。 (胡蓝月)
太阳风暴毁掉40颗“星链”卫星   参考消息网2月11日报道 据美联社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2月9日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最新一批卫星在受到太阳风暴的影响后脱离轨道。该公司在周二晚间发布的最新消息中说,在上周发射的49颗小卫星中,有多达40颗卫星即将或已经掉入大气层并焚毁。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说,上周五的一场地磁暴导致大气密度增加,令这些“星链”卫星受到的大气阻力剧增。   地面控制人员试图通过让这些卫星进入某种休眠状态,并让它们以尽量减少阻力的方式飞行来挽救这些卫星。但据该公司说,大气的阻力太大,这些卫星未能爬升至更高、更稳定的轨道上。   据报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仍然拥有近2000颗“星链”卫星环绕地球运行,并为世界的偏远角落提供互联网服务。   受到太阳风暴影响的卫星处于临时位置。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有意将它们送入近地轨道,这样任何出问题的卫星都可以迅速地再次进入大气层,并且不会对其他航天器构成威胁。   该公司说,这些刚坠落的卫星不会构成危险,无论是在轨道上还是坠落。每颗卫星的重量不到260千克。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称,这些损失的卫星是“特殊情况”。地磁暴是由耀斑等强烈的太阳活动引起的。   报道指出,自2019年发射首批“星链”卫星以来,埃隆·马斯克设想再发射更多卫星来增加互联网服务。在毁灭性的火山爆发和海啸之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正努力通过这个网络帮助汤加恢复互联网服务。   美国一网公司也有自己的互联网卫星,而亚马逊则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发射卫星。   报道称,天文学家感到很苦恼,这些庞大的卫星群将破坏夜间观测活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在组建一个新的中心以保护黑暗的天空。
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中国日报1月21日电(记者 赵磊)1月20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出席并致辞。 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高分多模卫星投入使用证书。 高分多模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高分辨率综合光学遥感科研卫星,是我国空间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星于2018年立项,2020年7月3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21年12月17日完成在轨测试总结评审,测试结果表明卫星状态良好,功能性能正常,达到研制建设总要求规定的各项工程指标,满足应用系统需求,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作为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首发星,该星配置了高分辨率相机、大气同步校正仪等业务载荷以及激光通信终端试验载荷,具有四大特色:一是该星是“十三五”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发科研卫星;二是使我国民用卫星获得最高分辨率影像,实现1个全色、8个多光谱谱段,最高分辨率0.5米,标志我国光学遥感卫星研制总体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三是实现平台的高精度、高稳定度、敏捷机动控制技术在轨验证;四是作为我国民用航天首个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项目,开辟了国家公益与商业运营结合的新模式。该星实现了四个“首次”:首次突破同目标同轨多角度成像、任意向主动推扫成像等敏捷成像技术;首次具备我国民用卫星高分辨率图像地面大气同步观测数据校正处理的业务化应用能力;首次在轨实现星-星-地全链路中继数据传输,大幅提升卫星应急响应能力;首次实现星上特定区域图像的快速提取与处理技术在轨应用。在轨运行期间,卫星实现了新一代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首飞及各项技术在轨验证,提升我国高分辨率敏捷成像卫星研制与应用水平。 利用高分多模卫星0.5米分辨率全色、2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产品,可进一步满足大比例尺国土调查与测绘、重点区域自然资源遥感监测、灾害风险与应急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精细化监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城市精细化管理、森林和草原动态监测与评估等领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的迫切需求。
国际最新发现一颗可能存在的候选系外卫星 大小为地球2.6倍 中新网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人员描述了一个新的命名编号为Kepler-1708 b-i的候选系外卫星(系外卫星是指围绕太阳系外行星旋转的卫星),这颗可能存在的系外卫星大小为地球2.6倍。 天文学家称,一旦Kepler-1708 b-i的系外卫星的身份得到确认,它或为破解系外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提供新线索。 该论文介绍,人类生活的太阳系中到处都有卫星,但目前还无法证实任何一个绕系外行星旋转的卫星的身份,之前曾发现过一些候选系外卫星,比如2018年的Kepler-1625 b-i。以一定距离绕母恒星旋转的冷巨行星是有利于卫星形成的一个区域,如木星或土星。然而,这类行星很难用凌星法探测到——凌星法是发现系外行星最常用的方法,主要观测行星-卫星系统从正面横越母恒星时导致的微小的亮度减弱。 论文通讯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大卫·基平(David Kipping)和同事通过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通过凌星法发现的系外行星,以寻找系外卫星存在的痕迹。他们主要分析了70个温度很低(低于300开尔文,大约相当于27°C)的气态巨行星,这些气态巨行星以大于地日距离的距离围绕各自的母恒星旋转,轨道周期长于1年。经过严格筛选,他们只在一颗和木星差不多大的系外行星Kepler-1708 b周围发现了一个信号,对这个信号的最佳解释是Kepler-1708 b周围有一颗系外卫星Kepler-1708 b-i,但有1%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伪信号。 论文作者提醒说,该项研究后续仍需进一步证据证明Kepler-1708 b-i信号的真实性,并确认其系外卫星的可能身份。他们也指出,理解这类大型卫星的起源将对行星形成理论提出挑战。
2021年中国航天宇航发射任务圆满收官   12月30日零时43分,长征三号乙遥八十四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航天全年宇航发射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也是长三甲系列火箭今年第12次发射,12战12捷!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十一室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涛介绍,执行本次任务的长三乙火箭主要有4项技术状态变化,均为可靠性增长及产品化项目,主要包括:优化一级伺服机构泵主轴结构,提高其抗疲劳强度和寿命;优化三级伺服机构阻尼器,提高产品工作稳定性;技术区地面供气设备采用智能减压阀,调压充气更加智能化;箭上口盖首次采用整体挤压成型工艺,后续该工艺可用于火箭壳段生产,替代当前的“蒙皮+桁条”铆接工艺,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2021年,长三甲系列火箭持续保持高密度发射状态。在疫情和任务的双重考验下,型号队伍顶住压力,持续优化设计,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同时优化发射场流程,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彰显了“金牌火箭”的实力。   “60+”“16”“300”“83”“48”,数字背后是长征火箭2021年书写的传奇。   长三乙火箭将60余吨载荷送入轨道   长三乙火箭是2021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载荷总重量最大的火箭,也是长三甲系列火箭的主力火箭,主要发射高轨通信卫星、商业通信卫星、北斗二号的中高地球轨道卫星、北斗三号卫星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   在2021年12次发射任务中,长三乙火箭完成了11次,将60余吨载荷送入距地球三万八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最短间隔时间16天   2021年6月3日至2021年12月30日,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10次,成功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其中火箭发射最短间隔仅为16天。   研制团队为了应对高强密度发射,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发模式,提出了产品化、多任务并行出厂发射等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使液体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能力从一年2至3发提高到8至10发,发射周期从60天减少到20天左右,发射队伍从300人降到100人左右,为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和运载火箭管理技术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制队伍在发射场连续工作300天   近年来,为应对高强密度发射,长三甲研制团队付出了很多努力。   很多研制人员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发射基地执行任务,他们经常将“回北京工作”戏称为“出差”。数不清的破晓黄昏,他们奔波于机场车站;数不清的节假日里,他们坚守在工作岗位。对整个研制团队来说,火箭是“陪伴”他们最多的家人。   长三乙火箭完成83次发射   长三甲系列火箭是我国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系列运载火箭。其中,长三乙火箭这一构型已完成83次发射,占长三甲系列火箭总发射数的65%。   作为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次数最多的构型,长三乙火箭可以满足卫星用户多种不同使用要求,可以“一箭单星”发射,也可以“一箭多星”发射;既可用于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也可用于超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以及深空探测器发射;还能够在飞行过程中实现侧向机动变轨、多次起旋、消旋、定向。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48次发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2021年完成了48次发射,创造了年度宇航发射总数的历史新高。   这一年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400次发射,长征五号B、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用5次发射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造任务,彰显了国家航天工业实力,显示出宇航任务执行力与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在新时代的质变。
马斯克星链卫星遇到麻烦:受卫星影响无法调整轨道 近日,俄罗斯的一项反卫星试验的虽然成功,但似乎却对其他航天器造成了威胁。除了国际空间站,埃隆·马斯克SpaceX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卫星也受到了影响。 据外媒报道,俄针对罗斯反卫星试验的中产生的卫星碎片,马斯克也表示对星链卫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得不调整一些星链卫星的轨道。 传闻,1月15日,俄罗斯进行了一次探测反卫星试验,成功地消灭了一颗“宇宙-1408”(Cosmos 1408)的弃用卫星。 整体,也产生了大量的卫星碎片,甚至国际空间站遭到卫星碎片的威胁,表面数名陨落了紧急救援措施。 可知,美国航天部的说法,我们一起产生了150多块可追踪的太空碎片,可能会产生000块小颗粒的碎片。 有消息称卫星碎块的轨道距离,这些距离都集中在2000公里至800公里之间,覆盖了从国际空间站到商业卫星区,包括大部分碎块的轨道距离在400公里至600公里之间。 受此影响,航空航天局甚至取消了车轮轨道任务。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询问美国马斯克,是否会影响他的链卫星造成的影响。 而马斯克则表示,影响是有的,但不算严重,但不得不改变一些星链卫星的运行轨道。 据传,目前已经超过 1800 颗卫星链卫星在 550 公里的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而被远处的“宇宙-1408 公里”卫星轨道距离大约有 80 公里。
韩国到2031年研发170多颗卫星,国产火箭发射40多次 韩国敲定未来10年航天发展计划,争取到2031年研发170多颗公用卫星,并用国产运载火箭进行40多次发射。到2035年,韩国将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据韩联社11月15日报道,韩国国务总理金富谦当天在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主持召开第21次国家宇宙委员会会议时审议批准了韩国航天发展计划,具体项目包括“航天产业发展战略”、“韩版卫星导航系统(KPS)研发项目推进计划”、“国家宇宙委员会运营计划”等。 根据计划,韩国政府力争到2031年研发170多颗公用卫星,包括用于气象、通信、导航领域的静止卫星,用于环境和森林观测的多功能卫星,下一代中型卫星以及超微型卫星星座等。同时,韩国政府还将进行40多次国产运载火箭试射活动。 据韩国阿里郎电视台报道,金富谦表示,韩国政府的努力将为韩国企业轻松参与太空竞争提供环境,并补充说到2035年韩国将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通过该系统,韩国将拥有稳定的基础设施,政府还将积极投资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城市空中交通等第四次产业革命相关产业。” 韩联社报道称,韩国政府将于2021年-2035年共投入3.723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1亿元)研发韩版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所需的卫星、地面、用户系统,并为此专设航空宇宙研究院旗下的研发本部。 而对于韩国自研运载火箭的研发进度,今年10月,韩国首枚国产运载火箭发射失利。三级火箭“世界”号从韩国罗老宇航中心发射升空,火箭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与卫星成功分离。但数据分析显示,第三级发动机提前停止工作,导致未能将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彼时韩国总统文在寅强调,将试验卫星送入轨道仍是韩国未完成的课题。若能反复检查并完善不足之处,明年5月的第二次发射定能取得成功,朝着航天强国的梦想继续迈进。如能进一步提升“世界”号的精准度,确保独立的太空运输能力,韩国的“太空时代”就在眼前。
我国首颗探日卫星,发射!长二丁一箭十一星,成功!   10月14日18时51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1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发射的主星是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首次在轨应用磁浮技术,旨在完成超高指向精度平台、超高稳定度平台首次在轨飞行试验。搭载的太阳空间望远镜等科学载荷,将开展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探测,推动我国空间技术与空间科学协同创新发展。   作为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   本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轨道大气密度探测卫星和商业气象探测卫星等10颗小卫星。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是一款常温液体两级运载火箭,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本次长二丁火箭首次采用搭载圆盘构型,突破了以往侧壁搭载对于卫星数量和包络的限制,卫星搭载数量拓展到10颗。   长二丁火箭首次应用栅格舵落区控制系统,开展性能验证试验。通过展开的栅格舵对一子级返回进行姿态控制,可达到一子级落区范围缩小80%以上的目标,让运载火箭落点更加精准可控,极大改善落区安全环境。   本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1次发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