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26K
联盟★26K
关注数: 2
粉丝数: 90
发帖数: 1,799
关注贴吧数: 53
日本将发射首颗木制卫星应对太空污染 据英国《卫报》18日报道,日本京都大学与住友林业公司合作建造了第一颗由木材制成的微型卫星LignoSat,并计划于今年夏天将其送入太空。 该卫星由木兰木制成,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实验发现,木兰木特别稳定且不易开裂。 日本宇航员兼京都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师土井隆雄表示,所有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卫星都会燃烧并产生微小的氧化铝颗粒。这些颗粒将在上层大气中漂浮多年,最终会影响地球环境。 京都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代替金属。他们设立了一个项目来评估木材类型,以确定木材样本能否承受太空发射和绕地球轨道长时间飞行的严酷考验。第一次测试是在重现太空条件的实验室中进行的,结果发现木材样本的质量没有发生可测量的变化,也没有分解或损坏的迹象。 经过这些测试后,样本被送往国际空间站,在那里进行了近一年的暴露试验后才被带回地球。这些木材依然没有表现出任何损坏的迹象,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归因于太空中没有可导致木材燃烧的氧气,也没有生物会让木材腐烂。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重新进入大气层的卫星,燃烧后产生的氧化铝颗粒可能会严重消耗臭氧层。但像LignoSat这样的木制卫星,当它完成任务后重新进入大气层燃烧时,只会产生细小的可生物降解的灰烬。
2024祝大家甲辰龙年快乐 今天是初五,过去有初五接财神的习俗。同样今天也是情人节, 祝福大家:龙年大吉、财源滚滚来,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
一箭11星!我国成功发射吉利星座02组卫星 北京时间2月3日7时3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利星座02组卫星。 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有史以来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一次任务,刷新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一箭多星发射纪录。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8次飞行。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运载火箭,具备一箭一星、一箭多星发射及星座部署能力,支持串联、并联、侧挂和组合布局等。一院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谢志丰介绍称,为满足一箭十一星发射任务需求,科研人员高效利用火箭整流罩空间,优化卫星布局,确保星箭分离安全可靠,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吉利星座02组卫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应用服务,通过融合通信、导航、遥感技术,在车规领域为汽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赋能。
伊朗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据伊朗迈赫尔通讯社报道,伊朗28日首次使用“凤凰”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报道说,“凤凰”运载火箭当天将“马赫达”“帕亚姆”和“哈提夫”三颗卫星送入距地表约1110公里的轨道。这些卫星将用于科研测试、研发定位系统等领域。
伊朗发射“苏雷亚”科研卫星 据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消息,当地时间20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航空航天部队使用“卡伊姆100”三级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发射“苏雷亚”卫星,成功将其送入距地750公里轨道。据悉,“苏雷亚”是一颗科研卫星,重约50千克。
我国成功发射天行一号02星 1月11日11时5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行一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天行一号02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等试验。 这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第26次飞行。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30日8时1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5次飞行。
中国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四号C卫星 北京时间12月26日6时39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利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四号C卫星,三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介绍,试验二十四号C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科学技术试验。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3次飞行。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首型固体运载火箭,可在海上和陆地实施发射。该型火箭全长近21米,重58吨,起飞推力120吨,兼容2米和1.6米两款整流罩,可将5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一箭双星!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 2023年12月26日11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五十七颗、五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该组卫星属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发射的首组MEO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该组卫星与前期MEO组网卫星相比,在全球短报文通信容量、星载原子钟技术、有效载荷智能化等方面,功能性能进一步升级,入网工作后将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可靠性和服务性能,对支撑系统稳定运行和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下一代北斗卫星的设计奠定基础。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4次飞行。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一号卫星 12月15日21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六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遥感四十一号卫星是高轨光学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农作物估产、环境治理、气象预警预报和综合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2次飞行。
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9日07时39分,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将搭载的鸿鹄卫星、天仪33卫星及鸿鹄二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朱雀二号运载火箭第3次飞行。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2023年11月23日18时,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8次飞行。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6E卫星 11月9日19时23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托举中星6E卫星一飞冲天,随后将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火箭院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涛介绍,研制团队从2019年开始论证实施可靠性与运载能力提升(简称“双提升”)工程工程,对火箭总体、控制、测量动力等分系统以及全箭火工品都进行了优化改进,在提高全箭运载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可靠性,是“金牌火箭”长三甲系列的一次全新升级,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该项工作涉及的系统和项目较多,研制团队陆续将条件成熟的“双提升”成果逐步应用到火箭上,经过4年的持续推进与实施,目前已实现火箭重量减轻和可靠性提升的预期目标。 除了“双提升”技术改进外,本发火箭还有7项常规技术状态变化。为了保证成功,型号队伍将本次发射作为首飞任务来对待,从技术、产品、试验、人员等方面采取了加严措施,同时依托责任专家组进行了严格的第三方审查把关,确保“双提升”各项研制工作顺利完成。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96次飞行。
中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3日22时54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95次飞行。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三十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3次飞行。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10月26日17时4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 北京时间10月26日19时34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和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拍下“全家福”,共同向全国人民报平安。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4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 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
西班牙一颗纳米卫星未能成功部署入轨 西班牙媒体18日证实,本月9日随法国阿丽亚娜航天公司“织女星”火箭升空的三颗西班牙纳米卫星中的一颗未能成功部署入轨道,另外两颗已正常运行。 据埃菲社报道,这三颗纳米卫星是执行西班牙国家航空航天技术研究所“纳米卫星地球观测系统”任务的卫星,9日搭乘“织女星”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升空。由于技术故障,其中一颗负责指挥集群的纳米卫星未能成功与发射器分离。 西班牙国家航空航天技术研究所表示,“纳米卫星地球观测系统”是首个完全由西班牙开发的纳米卫星集群,本次任务的技术目标是让这一组卫星在距地球约550公里的太空中彼此保持非常接近的距离,并以“编队且无需任何推进器”的方式运行,这也体现了西班牙在纳米卫星控制技术上的“先驱性”。 据悉,未入轨纳米卫星的原定观测任务将由欧盟“哥白尼”计划负责,另外两颗纳米卫星已全面投入运行,它们将对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陆水域质量展开监测。
美政府开出首张太空垃圾罚单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0月5日报道,美国政府向一家将太空垃圾留在轨道上的私营企业开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笔罚单。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向卫星电视运营商迪什网络公司开出了15万美元的罚单,理由是该公司没有使EchoStar-7卫星安全脱离轨道。这颗卫星于2002年发射,迪什网络公司原本打算在2022年5月使该航天器脱轨。然而,卫星耗尽了燃料,使得该公司别无选择,只能将该卫星留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方距其指定处置区域还差约178公里的地方。 该委员会在周一发表的一项声明中写道,这颗卫星在运行寿命结束前未能得到妥善处置,违反了联邦通信委员会的《通信法》。联邦通信委员会指出:“这是该委员会第一次对太空垃圾进行执法,该委员会已经加强了卫星政策方面的努力。” 联邦通信委员开出这一罚单是其打击地球轨道上不负责任活动努力的一部分。联邦通信委员会执法局局长洛亚安.埃格尔在该委员会的声明中说:“随着卫星运行变得更加普遍,太空经济加速发展,我们需要确保运营商履行承诺。这是一个突破性解决方案,表明联邦通信委员会拥有强大的执法权和能力,以执行其重要的太空垃圾规定。” 联邦通信委员会的罚款是在为时太晚之前,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解决太空垃圾问题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截至9月12日,欧洲航天局估计,轨道上有超过3.6万块尺寸大于10厘米的太空垃圾。 而且,除这些太空垃圾之外,轨道上的卫星数量总体上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仅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家公司就计划在未来十年发射超过4万颗“星链”宽带互联网卫星。另一家卫星互联网提供商一网公司计划发射4000颗卫星,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则设想拥有一个由3200颗卫星组成的网络。 所有这些卫星,如果都不能安全、正常地脱离轨道,将在地球周围的太空中制造不安全状况。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此前对太空网站说:“这就像是一条州际公路,在暴风雪天气的高峰时间,每个人都很快地开车。除非有多条相互交叉的州际公路,且没有信号灯。”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九号卫星 5日8时2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90次飞行。
首颗香港制造的卫星总装下线 将于11月底发射 9月20日,香港制造的高光谱遥感卫星在香港科学园先进制造业中心总装下线。据了解,这是香港首颗于本地研制并总装下线的商业卫星,计划于11月底在广东省阳江市海域发射。 这颗名为“香港星”的卫星由香港新时空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香港卫星制造中心”完成研制、总装及测试下线工作。卫星重约80公斤,搭载了高解析度光学相机,可提供全球范围内亚米级分辨率的可见光遥感图像,可为全球物联网、防灾减灾、应急安全、遥感感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提供高精度数据资料。该卫星将在低空轨道运行,寿命可达8年。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三号03星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北京时间9月7日2时1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的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遥感三十三号03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研究、海洋和陆地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为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 此次发射正值长四系列火箭首飞35周年。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发射风云一号卫星,标志着中国已拥有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能力,正式开启长四系列火箭的太空征程。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86次飞行。
一箭四星!天启星座4颗卫星成功在海上发射 北京时间2023年9月5日17时34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港周边近岸海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将天启星座21星~24星共4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的四颗卫星名称为“合肥高新一号”(天启星座21星)、“中国民权双拥号”(天启星座22星)、“河北交投一号”(天启星座23星)、“赣州号”暨“东江源号”(天启星座24星),旨在与相关合作方共同在韧性城市等领域开展示范及规模化应用,拓展我国卫星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天启星座自2018年首颗卫星发射运营以来,国电高科已成功部署并运营21颗天启卫星并持续迭代相关卫星平台与技术,并计划于2024年6月前完成全部38星组网部署,可为物联网相关行业用户提供覆盖全球、准实时的低轨卫星通信数据服务,构建天地一体的低轨卫星物联网生态系统,广泛应用于自然环境监测、智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应急通信、石油管线监测、电力物联网、路基边坡监测、智慧农林牧渔业、森林防火等自然灾害监测、智慧旅游等应用场景,并可用于手机直连卫星、腕表直连卫星、卫星对讲机、卫星穿戴设备等个人消费级应用。 此次任务是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第九次飞行,这是我国首次由民营火箭公司火箭执行海上卫星发射任务,标志着我国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进入规模化部署新阶段。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十二号04星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8月21日01时4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成功发射 8月1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携载“陆地探测四号01星”成功发射。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获悉,该院固体所研制的高阻尼孪晶型金属减振器继应用在“高分七号”卫星和“5米光学卫星02星”后,再次作为关键减振件应用于“陆地探测四号01星”,助力陆地资源调查监测。 同传统低轨SAR卫星、光学卫星相比,“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可将高轨观测重访周期短、成像幅宽大等优势与微波观测不受气候限制(全天候)、不受光照限制(全天时)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对我国本土及周边区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观测,满足防灾、减灾与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以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行业的应用需求。 2018年1月,“陆地探测四号01星”用高阻尼减振构件研制任务正式启动。五年来,经过多次的方案论证、优化,研究团队突破了材料减振性能、高低温适应性、表面防腐处理等关键指标及工艺技术难题,最终研制出各项性能指标及空间环境适应性均优于技术要求的材料及产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研制测试材料、阻尼构件共计300余件,实现产品初样、正样一次性交付,建立了完善的材料工艺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减振器服役性能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保障了航天任务的顺利完成。 接下来,立足高阻尼合金在“陆地探测四号01星”等的成功应用,研究团队还将在轻质、高强韧、极低温、宽温域、宽频谱等方面开展新型高阻尼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持续为我国航天及民用减振降噪领域作贡献。
印度把“月船3号“登月探测器送入月球轨道。 俄罗斯卫星网,印度航天局表示,印度把“月船3号“登月探测器送入月球轨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表示:“‘月船3号’已成功被送入月球轨道。下一次任务是降低轨道,计划在8月6日进行。
SpaceX成功发射“木星3号”通信卫星 北京时间7月29日11时04分,SpaceX公司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将“史上最大商业通信卫星”木星3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两枚助推器成功实施陆上回收。木星3号卫星重10.1吨,刷新了发射向地球同步轨道的卫星质量纪录,具备500Gbps的通信能力,有望使休斯网络系统公司的服务范围扩大至美洲近80%的人口,并支持飞机WiFi。 此次发射是SpaceX今年第51次发射,也是猎鹰系列火箭250次成功发射。
谷神星一号遥六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北京时间2023年7月22日13时07分,谷神星一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乾坤一号卫星、星时代-16卫星共两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第6次飞行。
最近帖子老是不显示 不知道什么原因,最近帖子总是不第一时间显示!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7月9日19时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8次飞行。
国内首次进行民用航空器追踪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试飞成功 中新网上海7月4日电 (记者 殷立勤)近日,中国东方航空的一架波音737客机平稳降落在昆明长水机场,这架飞机上装有用于民用航空器追踪的北斗三号民航飞机追踪系统;由此,在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的组织下,在历时近两年的准备后,国内首次基于北斗三号、进行民用航空器追踪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试飞圆满成功。 据悉,这一北斗三号民航飞机追踪系统由技术标准规定批准书(CTSOA)申请人—中航通用电气民用航电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研制,该系统以北斗为定位信息源,利用北斗短报文通信链路实现民航飞机与地面的自动信息下传,实现了对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全程定位与追踪,主要追踪内容包括经纬度、高度、地速、UTC时间(协调世界时)、预达时间、剩余油量、航姿等信息。本次试飞历时约一个半小时,试飞过程中,飞机各系统均无异常,试飞数据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该项目的后续应用,将在飞行监控与安全、故障诊断与维修、运行效率优化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发挥作用,对于保障飞行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二十五号卫星 6月20日11时1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新型对地观测技术试验。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7次飞行。
我国成功发射龙江三号试验卫星 6月9日10时3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龙江三号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龙江三号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及遥感技术验证。这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第20次飞行。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5月21日16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该卫星是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也是国内地球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将显著提高我国空间磁测技术水平。 该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探测数据由双方共享,开辟了内地同澳门在航天等创新科技领域开展合作的新路径,拓展了以内地为基础、澳门为窗口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广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间,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和航天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A星搭载高精度矢量磁强计、标量磁强计等载荷,主要用于地球磁场探测;B星搭载高能粒子探测计、太阳X射线仪等载荷,主要用于获取太阳辐射、高能粒子等服务于地磁探测的空间环境数据。卫星发射入轨后,可与“张衡一号”卫星、欧洲Swarm卫星形成良好的互补观测,实现测量与研究地球低纬度的磁场与空间环境变化,监测南大西洋地磁异常区磁场时空变化等一系列重要科学目标,为人类长期研究地磁场的演变提供宝贵的观测数据,进一步推进我国在岩石圈磁场、地磁场起源、空间天气预报、地磁导航、航天器空间运行安全等领域的研究进程,实现我国在卫星高精度测场探测与多参量联合观测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该项目鼓励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将通过相关数据政策,促进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产出更多科学研究成果,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未来还会持续推动航天科学研究与澳门青少年航天科普知识教育工作。 本次发射还搭载了武汉大学珞珈二号01卫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74次发射。
印媒:印成功发射首颗第二代导航卫星NVS-01 据印度印刷网站5月29日报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当天成功发射了搭载NVS-01导航卫星的GSLV-F12火箭。NVS-01是印度星座导航系统中的首颗第二代导航卫星。 据报道,印度星座导航系统是该国国产卫星导航系统,类似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报道指出,该系统将为印度及其周边15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提供精确实时导航,将为用户提供误差范围在20米内的定位。 据报道,这颗重达2232公斤的NVS-01导航卫星5月29日被成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称,NVS系列卫星将通过强化功能支持和增强印度星座导航系统。这一系列卫星还融合了L1波段信号,以扩大服务范围。
我国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2023年5月17日10时49分,我国在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的首颗备份卫星。 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此次发射是北斗三号工程高密度组网之后,时隔3年的首发任务。该卫星的发射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对推广北斗系统特色服务、支撑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卫星实现了对现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在轨热备份,将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健性,提升系统现有区域短报文通信容量三分之一,提高星基增强和精密单点定位服务性能,有助于用户实现快速高精度定位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分别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3次飞行。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后续,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将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
天舟六号即将发射 按照计划,五一假期过后,五月上中旬的时候,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即将发射,这是中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飞行任务。 这个五一假期,神十五航天员和地面的任务团队也还在为这次任务进行着准备。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这个专门为空间站送快递的货运飞船,它长什么样?这次要给空间站送多少货呢?一起了解。 据介绍,天舟货运飞船整个的长度是10.6米,整体分成两个部分,下面比较小的一部分是它的推进舱,上面比较大的部分是它的货物舱。天舟货运飞船总重13.5吨,从天舟六号开始,它的载货量从以前的6.9吨提高到了7.4吨,是目前世界上运货能力最强的货运飞船之一。 空间站在太空中飞行,有时候需要调整自己的姿态,这样就需要消耗燃料。因此货运飞船除了给航天员运送物资,它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给空间站补加推进剂。这一次天舟六号携带了1.75吨的推进剂,其中有700公斤左右是要补加给空间站的。 不仅是燃料,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水、实验设备等物资都是装在货运飞船的货物舱里,快递到空间站的。此次天舟六号运送的物资主要包括服装、食品、饮用水等,其中新鲜水果的重量约70公斤,是天舟五号携带水果重量的约两倍,这些水果将同时保障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食用需求。 除了航天员日常需要用到的物资,这次天舟六号的货物清单里多了一组电推进氙气瓶,它可以作为空间站燃料推进剂的备份,为空间站日常维持轨道、调整姿态所用的电推进器补充工质,有效节省空间站推进剂消耗。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星舰”火箭将于数月后再次进行飞行测试 当地时间4月20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进行第二次“星舰”(Starship)重型运载火箭的无人飞行测试。火箭在发射升空3分钟后,发生非计划内的解体,继而发生爆炸被迫中止任务。 对此,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该公司会总结在此次测试中所学习到的,并在“几个月后进行下一次试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表示,该团队将审查数据并努力进行下一次发射尝试。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表示,期待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从这次测试中所学到的内容以及进行下一次飞行测试。 但根据美国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物理学家的说法,“星舰”火箭在任务失败前的飞行最大高度仅为39公里,距离国际公认的太空边界100公里还差得很远。
欧洲航天局成功发射木星探测器 4月14日,欧洲航天局成功发射木星探测器JUICE(Jupiter Icy Moons Explorer),将在未来数年后探测木星及其卫星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气态巨行星木星已知卫星92颗,是太阳系中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 为了进入正确轨道,发射窗口只有一秒钟。幸运的是,直到4月底,JUICE每天都有一个这样的一秒钟窗口。第一个一秒钟窗口是世界标准时间4月13日12时15分。但由于雷电风险,JUICE任务推迟到世界标准时间4月14日12时14分。 按照计划,JUICE搭乘阿丽亚娜5号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2031年7月抵达木星。8年时间里,探测器将飞越地球和金星,弹射到木星轨道。2024年8月,探测器将开展第一次引力辅助飞掠,借助地月引力在1.5天后飞越月球,然后飞越地球。2025年JUICE将再执行一次引力辅助,飞越金星,2026年和2029年飞越地球,最终飞向木星。在绕木星运行时,将飞越木星的3颗大卫星35次,然后变道至木卫三的轨道。 根据欧洲航天局的声明,JUICE将监测木星复杂的磁场、辐射和等离子体环境,及其与卫星的相互作用,研究木星系统作为整个宇宙气态巨行星系统的原型。其中,木卫三是JUICE任务的主要科学观测目标,这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比冥王星和水星都大。 JUICE还将从远处观察拥有400多座活火山的木卫一,以及木星更小的卫星,包括木卫十六、木卫十五、木卫十四、木卫五,不过这些不是JUICE任务的主要焦点。
重庆卫星矩阵将再添一颗新星!“解放碑一号”卫星将飞向太空 4月7日上午,重庆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论坛暨遥感产业应用高峰论坛在渝中区举行。论坛以“星瞰赋能,智启未来”为主题,聚焦航天强国时代下的空天信息及卫星遥感产业发展,吸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产业链重点企业等行业代表共话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应用、新未来。 论坛上,重庆卫星遥感产业大数据应用基地正式揭牌。同时,为加快拓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命名为“解放碑一号”的遥感卫星也在论坛现场正式发布。该颗卫星将由渝中区政府与航天宏图公司共同发射,为重庆卫星矩阵再添一颗新星。据了解,“解放碑一号”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备高精度地形测绘、高精度形变检测、高分辨率宽幅成像以及三维立体成像等能力,在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水利林业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重庆经过在航空航天领域10余年精心耕耘,目前已为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武文忠在视频致辞时提到,重庆已基本形成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两翼齐飞”、航空与航天协同发展的集群式发展格局。 武文忠表示,本次活动举办地渝中区,充分发挥了重庆中心城区先锋队、排头兵、领头羊作用,优化卫星遥感产业生态、集聚卫星遥感领军企业、打造卫星遥感应用基地,区域卫星互联网产业蓄势待发、未来可期。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空天信息产业发展。3月2日,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重庆将创建国家级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到2030年建成卫星互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区,推动3-5家企业上市,引进培育上百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当天下午,论坛还举行了“遥感+自然资源应用”“遥感+数字农业应用”“遥感+行业应用”三场主题分论坛,全方位展示了如何打通遥感应用“最后一公里”。
“一箭四星”宏图一号01组卫星发射升空,国际首个车轮式卫星编队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宏图一号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本次任务的四颗卫星,由一颗主星及三颗辅星组成,是国际上首个四星编队飞行的X波段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对地成像系统,该组卫星在轨构成国际上首个车轮式卫星编队。 作为国际上首个车轮式卫星编队,四颗卫星像在太空飞行的“车轮”,主星位于“车轮”中部,三颗辅星均匀分布在“车轮”的“轮毂”上,采用星间通信链路和相位同步链路,在辅星与主星相距仅几百米的情况下,通过精密的轨道控制,保证卫星编队在轨构型稳定性和空间安全性。相对于传统的干涉卫星系统,车轮式编队具有编队构型相对稳定、干涉基线多、测绘效率高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该组卫星可以快速高效进行全球陆地高精度测绘;具备毫米级形变监测能力,能够为地面沉降、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勘查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是早期识别复杂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利器”;具备亚米级高分宽幅成像能力,可以全天候和全天时对地高质量成像观测。 宏图一号01组卫星由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用户为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批海洋卫星融合产品实现自主可控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于23日在京发布一批自主研发的海洋卫星应用新产品,具体包括海面高度、海表温度和海面风场融合产品。以上产品基于我国海洋卫星的观测数据,实现了对海面高度、海表温度和海面风场数据分析技术的自主可控,摆脱对国外技术依赖,完成国产化替代,将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预报、气象预报、海上风能评估等领域。 据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海面高度、海表温度和海面风场是基础性的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其监测数据可用于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和全天候监测台风、海冰等海洋灾害,也是研究海洋地球生化过程、海洋碳循环的关键,是海洋环境预报、气候研究等工作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技术限制,过去数十年来,在这一领域,我国主要依靠购买国外同类卫星监测数据产品或下载公开发布的低分辨率数据,在数据的可控和可信性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在海面高度领域,近年来,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基于我国自主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的观测数据,成功研制出全球1/4°分辨率、重点区域1/8°分辨率的海面高度融合产品。该自主海洋卫星海面高度融合技术的突破和融合产品的业务化生产,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多源测高卫星海面高度融合能力的国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海面风场方面,基于我国多源海洋动力卫星的海面风场观测数据,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制了高质量、时间间隔6小时、空间分辨率25km的全球海面风场融合产品。该产品对改善目前区域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海面气压、温度、风场等参数的预报精度,减少灾害性海况造成的损失等具有显著意义。 在海面温度方面,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利用我国自主的海洋一号C、D卫星的红外海表温度遥感数据和海洋二号B卫星的微波海表温度观测数据,从海面温度日变化建模出发,成功研制了空间分辨率5km、每天两次的海面温度融合产品。该产品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继续探索可回收火箭技术,火箭实验室公司成功将两枚卫星送至轨道 火箭实验室发射了一枚火箭,该公司已在弗吉尼亚州NASA沃洛普斯飞行设施的2号发射复合体进行了第二次发射任务。本次任务名为“一起变强大”,T0时间为美东时间3月16日星期四下午6:38(UTC 22:38)。这次任务使用了火箭实验室的主力运载火箭:两级电子火箭。周四的发射是第34次全电子飞行,也是2023年迄今为止火箭的第二次飞行。 近年来,火箭实验室试图回收Electron的第一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射需求,并减少飞行之间的周转时间。这些努力包括在2022年两次尝试使用直升机在空中捕获助推器,两次都接近成功,但最终都失败了。未来火箭实验室可能转向只使用海洋回收,下一次助推器回收行动将在即将到来的新西兰“The Beat Goes On”任务期间进行,届时Electron将为海洋登陆安装额外的防水材料。 根据Beck的说法,在即将到来的飞行中从海洋回收中获得的数据将有助于火箭实验室确定一条适当的路线,以促进电子的可靠和快速的再利用,同时将成本降至最低。而本次任务的有效载荷由两个卫星组成,该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专门制造用于地球观测和成像的卫星。 这两颗卫星分别被命名为卡佩拉9号和10号,质量均为100公斤,作为专门任务的一部分,它们一起发射到一个倾斜44度的600公里圆形轨道。这两个航天器都是在卡佩拉太空公司拥有和运营的惠特尼卫星子类下开发的。此外,这对搭档配备了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旨在在白天、晚上和任何天气条件下捕捉地球表面的清晰图像。 随着这次最新的发射,Capella扩大了现有的卫星星座,以应对客户对SAR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今年2月,火箭实验室和卡佩拉太空公司宣布,他们已经达成了一项多次发射协议,将从新西兰火箭实验室的1号发射复合体再进行四次专门的电子飞行,每次飞行都有一颗阿卡迪亚卫星作为有效载荷。这些下一代卫星的质量约为150至170公斤,将部署在600公里的中倾角轨道上。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绘六号A/B星 2023年3月10日6时4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试验研究等任务。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65次飞行。
搭载4名宇航员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3月3日飞抵国际 搭载4名宇航员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3月3日飞抵国际空间站,并与之对接。据美国航天局介绍,飞船于美国东部时间3日1时40分(北京时间3日14时40分)与空间站对接。对接时间较预定时间有所延迟,主要是因为任务团队在对接前发现飞船上的对接钩传感器出现问题,随后已及时排除故障。
中国超低轨卫星星座即将开建,今年9月具备首发星发射条件 《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从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获悉,该院目前正在规划超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并将于今年9月具备首发星发射条件。据记者了解,超低轨道通常指150公里-300公里高度的轨道。相较于传统轨道,卫星在超低轨飞行可有效降低卫星研制和发射成本、提升信息获取和传输效率,适用于卫星批量化生产和高密度发射。 据了解,以遥感应用为例,在达到同等分辨率性能前提下,超低轨卫星可实现重量、成本大幅下降。面对局部冲突或自然灾害等随机突发事件,超低轨卫星能够快速响应,在短时间内获取高分辨图像数据,从而提高对热点敏感地区的信息获取能力,应用价值较高、潜力巨大。 “当今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愈发凸显。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国提出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宋晓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更高分辨率、更短重访周期和更快传输速度等迫切需求,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将充分发挥自身在小卫星、低轨通信、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开展超低轨卫星星座建设,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匹敌传统轨道卫星系统的探测性能,以充足的卫星数量获取超过传统轨道的时间响应性能,以卫星快速批量化制造与发射能力支撑星座建设和应用效能,打造以多快好省为特色的超低轨空间基础设施,孵化卫星信息直接服务大众的新型产业生态。 据悉,这套超低轨卫星星座正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下属空间工程总体部抓总研制。该总体部曾先后成功发射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建成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具备独立自主的超低轨卫星星座设计、研发、制造、运营能力。目前,该总体部正在开展低轨卫星星座首发星研制,预计2023年9月具备发射条件。该卫星成功入轨后将对超低轨道飞行技术、高分辨率对地成像技术、星载智能处理、信息直达用户终端等关键技术进行演示验证和应用示范。
我国今年将发射两颗风云气象卫星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记者黄垚)记者21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今年我国将完成风云三号F星、G星发射任务。 据介绍,风云三号F星预计8月发射。作为上午轨道卫星,该星将接替风云三号C星在轨业务,主要应用于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灾害监测等业务及研究。风云三号F星配置了10台有效载荷,2台载荷为全新研制,3台载荷为升级换代。 风云三号G星预计4月发射。作为国内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该星主要用于灾害性天气系统强降水监测,提供全球中低纬度地区降水三维结构信息。风云三号G星配置了4台有效载荷,2台载荷为全新研制,1台载荷为升级换代。 两颗新卫星成功发射后,我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进一步发挥低轨气象卫星完备观测网的整体优势。 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两代4型19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7颗业务在轨运行,持续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中法合作 SVOM 卫星计划年内发射,VT 分系统正样产品已交付总体 IT之家 2 月 14 日消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发文称,中法合作的太空望远镜项目 SVOM 卫星 VT 分系统正样产品已于 2 月 10 日成功出所并交付总体。 据介绍,SVOM 卫星历经近 20 年的不懈努力,3 年间逐项完成正样光学加工,机械装配,电子学调试,性能标定,环境试验等一系列工作,最终研制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正样产品顺利出所。公开资料显示,中法合作研制的天文卫星 (SVOM,Space Variable Objects Monitor) 即“天基多波段空间变源监视器”,是继美国 SWIFT 之后重要的伽玛暴多波段探测项目,具有多波段观测、快速机动、灵活操作及地面后随观测等功能和特色。该卫星将搭载四台设备:一台 X 射线天文望远镜(MXT)、一台 X 射线和伽马射线相机(ECLAIRs)、一台伽马暴监视器(GRM)、一台光学望远镜(VT)。 该卫星工作轨道为 635km x 30°LEO,设计寿命 3 年,全重约 930kg,载荷重 450kg,计划于 2023 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用于探测宇宙中能量最强的现象 —— 伽玛射线暴。 该卫星的发射和运转由中国负责,而器材和地面研究则由中法两国共同进行。据悉,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负责管理项目中的法国部分;经费除去人力资源消耗约有 1.1 亿欧元的费用。 实际上,中法两国政府早在 1997 年就签订了《研究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合作协定》。IT之家曾报道,法国国家航天中心已经在 2018 年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合作发射了中法海洋卫星,通过观测海洋表面风场和海浪情况来研究气候变化。
风云三号04批卫星启动研制,系中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收官之作 2月7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获悉,风云三号04批卫星工程研制当日正式启动。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功研制完成两代四型19颗风云气象卫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的跨越,以及长寿命、高可靠、高精度、全定量的系列化、业务化自主发展,整体实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日本成功发射一颗雷达卫星 新华社东京1月26日电(记者钱铮)日本一颗雷达卫星“雷达7号”26日搭载H2A火箭从该国南部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负责这次发射任务的三菱重工业公司说,卫星已进入预定轨道。 搭载“雷达7号”的H2A火箭46号当地时间26日10时50分(北京时间9时50分)从种子岛宇宙中心大型火箭发射场升空。约20分钟后,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雷达7号”将替换“雷达5号”。 日本内阁卫星情报中心资料显示,“雷达7号”可利用电磁波对目标进行探测,不依赖日照,夜间或天气不好的时候也能对地面目标进行拍摄。 据共同通讯社等多家日本媒体报道,“雷达7号”将用于安全保障领域的情报收集以及助力有关机构在大规模灾害发生时把握灾害情况。 本次发射原定于25日进行,因受寒潮导致的恶劣天气影响,发射推迟一天。 运送卫星升空的H2A火箭是日本主力大型运载火箭。本次是这一系列火箭的第46次发射。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三菱重工业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型主力运载火箭H3A火箭预定于2月12日首次执行任务。
2023祝福大家新春快乐! 2022依然过去,一切开心与不开心已然远去, 希望大家在2023年所得皆所愿、所愿皆能成,兔年大吉,平安喜乐。
遥感三十七号卫星和两颗搭载小卫星成功入轨 1月13日15时00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遥感三十七号卫星和两颗搭载小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二丁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研制的常温液体两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的能力,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3吨。长二丁火箭被誉为“金牌火箭”,具有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短周期发射等特点。遥感三十七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 本次发射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两颗小卫星,分别为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试验二十二号A星和中国科学院研制的试验二十二号B星。试验二十二号A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试验二十二号B星主要用于雾霾探测、水污染监测、农作物生长监测和国土资源普查等领域。 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获悉,根据主星和搭载星发射质量及外形尺寸,原有常规支承舱侧壁搭载构型无法满足一箭三星需求,为最大化利用火箭运载能力,采用串并联发射方案,主星单独布局在卫星整流罩内,在整流罩下增加载荷舱串联结构,用于安装两颗搭载星,针对两颗搭载分离装置特点,采用通用性、适应性强的载荷圆盘布局方案并联放置两颗搭载星。该构型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首次使用,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为满足多星发射需求进行的又一次技术创新。 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61次发射。
美媒:SpaceX“猎鹰9”号携114枚卫星升空 据美国太空网站1月3日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以快速起跑开始了新的一年。该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当天上午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把114颗卫星送入轨道——这是有史以来单次搭载航天器数目第二多的飞行任务。 报道称,3日的飞行任务——代号为“运输者6号”——还以另外一个原因而值得注意。它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第200次航天飞行以及该公司的第161次火箭成功着陆。 该公司在任务描述中写道,此次飞行搭载的114个有效载荷包括“立方体卫星、微型卫星、皮卫星以及携带了将在稍后时间进行部署的航天器的轨道转移飞行器”。 据报道,在发射升空大约2.5分钟之后,“猎鹰9”号火箭的两级实现分离,其第一级开始返回地球。这段回归之旅在6分钟后结束,当时助推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成功着陆。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试验十号02星 2022年12月29日12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58次飞行。
欧洲“织女星-C”火箭发射失败 损失两颗卫星 北京时间21日9时47分在位于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行两分多钟后火箭出现“严重异常”,偏离预定发射轨道,地面控制人员下令火箭自毁。发射服务商法国阿丽亚娜航天公司说,火箭残骸落入大西洋公海水域。 “我们5个月前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发射,但这次失败给我们重创,我们不得不面对。”欧洲航天局“织女星”项目主管斯特凡诺·比安基说。 阿丽亚娜航天公司首席技术官皮埃尔-伊夫·蒂西耶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故障发生在火箭的第二级。法新社报道,“织女星-C”火箭第二次发射原定时间为11月24日,因技术故障推迟至本月20日。 一个调查委员会将调查本次发射失利的原因,并提出“强有力和持久的”改进建议,“以确保(火箭)安全、可靠地重新飞行”。 欧航局从2003年开始研制“织女星”火箭,2012年首飞成功。“织女星-C”火箭2014年开始研制,意大利、法国等13个国家参与其中。“织女星-C”火箭为四级火箭,前三级使用固体燃料,第四级使用液体燃料,可多次点火。它全长34.8米,发射重量为210吨,可将约2200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距地高700公里的极地轨道,比“织女星”有效载荷多约800千克,而且发射成本更低。 “织女星-C”火箭今年7月首次发射成功。欧航局当时说,首飞成功标志欧洲火箭发射事业开启“新时代”。20日的发射是这型火箭第二次发射和首次商业发射,搭载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两颗用于组网的高分辨率地球观测卫星。 阿丽亚娜航天公司说,这次发射失败原因的调查结束前,“织女星”和“织女星-C”火箭将暂停发射。法新社评述,对于寻求在迅速发展的卫星发射市场变得更具竞争力的欧航局而言,“织女星-C”发射失败是最新一次挫折,标志着“织女星”或“织女星-C”火箭最近9次发射中的第三次失利。 欧洲先前依靠阿丽亚娜火箭执行重型发射任务,用俄罗斯火箭执行中型发射,用“织女星”火箭搭载轻型载荷。然而,乌克兰危机今年2月升级后,欧洲联盟制裁俄罗斯,俄方中断合作。欧洲的下一代阿丽亚娜6型火箭迟迟无法投入使用,首飞时间一再推迟,从原定的2020年延后至2023年下半年。
欧空局阿里安 -5 火箭一箭三星发射 Galaxy35/36 和 MTG-I1 卫星 北京时间 12 月 14 日凌晨 4 时 30 分,欧空局在库鲁航天发射场使用 Ariane 5 大型运载火箭,成功将 Galaxy35/36 通信卫星和 MTG-I1 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三颗卫星总重量 11 吨。 此次发射是 2022 年全世界第 175 次航天发射,欧空局 2022 年第 4 次航天发射。
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业务卫星风云三号E星运行 中国气象局12月1日发布,经过6个月的业务试运行和今年汛期的“实战”考验,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作为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业务卫星,风云三号E星填补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在晨昏时段卫星资料观测空白。风云四号B星是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业务星,试运行期间,其观测能力在华北区域降水、青海强对流、东北冷涡、台风应急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业务运行后,风云三号E星将与风云三号C星和D星实现三星组网。风云四号B星将与风云四号A星实现双星组网,进一步满足气象监测预报、应急减灾方面的需求。
神舟十五号近日择机发射 新华社消息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11月21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我国成功发射5颗“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6日14时2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谷神星一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3D08星、高分03D51~54星等5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吉林一号”高分03D08星、高分03D51~54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并批量生产的轻小型高分辨遥感卫星。该系列卫星幅宽大于17km,可为用户提供分辨率优于0.75m的影像产品,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指标的特点。 此次发射的5颗“吉林一号”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的70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75颗,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25~27次重访,为农业、林业、海洋、资源、环保、城市建设以及科学试验等领域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 此次任务是“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的第22次发射。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19号卫星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5日19时5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9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为跨太平洋重要航线、东太平洋海域及北美西海岸等覆盖区域提供通信服务。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47次飞行。
俄罗斯再次成功发射军用卫星 当地时间11月2日上午9时48分,“联盟-2.1b”运载火箭搭载“宇宙-2563”号航天器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升空。 目前,航天器已经进入预定轨道,俄空天军已开始分析和处理卫星发回的数据。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