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居士
黑夜月亮挂枝头
三教归一一团和气,九流源易易通百家。
关注数: 1
粉丝数: 400
发帖数: 13,637
关注贴吧数: 1
分享视频
阳光正好 微风不燥
看我的最新雕刻作品 读书,禅修,玩雕刻,这就是我的生活。
一、避免内耗 不要与自己、家人、亲戚、朋友、同事,以及身边的人过不去,这样既坏了心情,又少了亲情,也伤了感情,更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内耗。——此为戒。 二、调伏情绪 人生难免逆境,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迁怒于别人,并要学会一些调伏情绪的方法。比如:换位思考,发现优点,转移注意力,修慈悲心,专注呼吸,以心观心等等。——此为定。 三、认识真相 彻悟宇宙人生真相,提升自己的观察、认识、觉知、调御能力。 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源,儒释道是中华文化之魂。三教归一一团和气,九流源易易通百家。易仰观俯察,由外向内,觉悟人生;佛内观心性,由内向外,明心悟道。 道无善恶,心有好恶,潜心于道,灾害不生。志贫者以娱乐悦心,志高者乘愿以正心,朋者志同者是也。——此为慧。 四、觉悟人生 人生只需做好两件事,弄明白一个道理,学精通一门技艺。理明心不迷,艺精身不贫。生死不由人,勿负暇满身。读书明理,禅修静心,精雕人生,乐在其中。
学佛信佛谨记的三句话:1.父母就是现世佛。2.遇到不愉快的事 学佛信佛谨记的三句话: 1.父母就是现世佛。 2.遇到不愉快的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迁怒于别人。 3.出家人也是人。
通往涅槃的快车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伤害自己,每一次都为了别人的事情委屈自己,让自己难受痛苦。也许他(她)也想过要好好对待自己,可每当一有事情的时候,总是最先忽视自己!
《西园妙境》 绿荫深处鸟语声, 湖中亭下水清明。 清凉人间胜妙境, 西园圣地济群生。
我们的心总是会因得失荣辱而动荡不安,佛教所做的就是让我们这颗动荡的心,得失不忧,荣辱不惊,平静安宁。仅此而已,别无他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要关注的不是现象的好坏对错,而是要特别注意好坏对错现象对我们心情的影响,同时能让心对这种影响保持觉察。这就是传说中的禅修。
佛有佛道,魔有魔道;神有神道,鬼有鬼道;人有仁道,畜有畜道;圣有圣道,凡有凡道…… 祝:各道众生,各行其道,各显其德,各得其乐!不同道的社交是最消耗人生的形式,守心独处却能让自己活的更自在!
无意义的社交是最消耗人生的形式,守心独处却能让自己更自在!
道与德的关系 道是遍一切处的自然法则;德是依道而行的具体表现。道与德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也是基础与结果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道”作为底色,就绘不出“德”一样的美丽人生。
《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源,儒 释 道是中华文化之魂。三教归一一 《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源, 儒 释 道是中华文化之魂。 三教归一一团和气, 九流源易易通百家。 易,仰观俯察,由外向内,觉悟人生。 佛,内观心性,由内向外,明心悟道。
现象的好坏与现象本身无关,与我们的认识有关。一切念头现象都可能成为趋向烦恼的因。
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知个人修身之要。 知先贤治世之本。 知朝代兴废之由。
生命的全部,不过是一个不断重复生灭复制的过程,其本身并无实际意义。生命的所有意义价值都是人赋予的!人们通过积极工作,关爱他人,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来彰显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凡是希望获得快乐的人,都是因为其没有快乐。有快乐的人还需要去追寻快乐吗?
父母:尽心尽力。兄弟姐妹:尽己所能。子女:各随其便。朋友:不在多少,有一两个能说说心里话足矣!生活:有的住、有的花、出门有代步工具。健康: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免受病痛折磨。事业:干一行爱一行。这就是我当前的人生观。
人不愿承认自己有错,也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是因为不想放弃自我的优越感、重要性、主宰欲。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弃了,人就会觉得失去了自我,以及自我的存在感与价值和意义。其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是能够彻底而清晰地认识你自己,然后去做你该做的事。
从表面上看悟道者与常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就睡觉。只有当人生遇到各种逆境挫折时,他们的差别才会在各自的内心产生不同反应。悟道者如清风拂面,而一般人会痛苦迷惑不解。如果有人说自己学佛后能怎么怎么滴了,那都是别有用心的鬼话。谨记!
毫不夸张的说 学佛改变了我的人生 毫不夸张的说,学佛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学佛不会使你得到什么,也不会使你成为什么,但他会使你明白什么。当你对一切人事物来龙去脉看的清清楚楚时,你的内心是平静、安宁、快乐的。
事无论大小善恶,只要做了就会存在于记忆里。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忆会渐渐被淡化,但只要因缘和合它们就会马上显现在脑海里,就会影响到自己或别人的情绪,就会成为人们评判抉择你的依据。
今天是腊八节,又是大寒,别忘了。腊八遇大寒有钱花不完,大寒遇腊八幸福进你家。祝你腊八节快乐!
真正的朋友 从来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 不在身边,却在心间。不联系,不代表不挂念;不问候,不代表不关心。真正的朋友,从来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也不会因距离而疏远。即使不常联系,想起来依然如初,没有蜜语甜言,没有利益得失,更不失心的牵念!
人有三头:上头、下头、心头。上下两头的事似乎比较容易解决,而心头不舒服却很难释怀。有人说:食也,性也,人之常情。是的,没错。不过,人之所以与猪狗不同就在于人有三头,而猪狗等动物只关心两头。
人的一切烦恼、迷惑、痛苦,皆因不明人生真相,受情与物所困。
概念是体验者的经验总结,体验是自己的亲证认识。通过概念获取的是知识,通过体验亲证的是实相。从理解概念到亲证实相,需要一个体验过程。所以,知道不等于完全能做到。做到做不到,问心就知道。
儒:仁义礼智,一以贯之。道:天地人齐,以理化情。墨:权衡利弊 儒:仁义礼智,一以贯之。 道:天地人齐,以理化情。 墨:权衡利弊,一毛不拔。 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禅:离念离相,寂然无住。
好好安心学习、工作、过日子吧!不要攀缘追逐瞎想了,什么也没有。不过学佛修心,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气、品质,乃至命运。佛教,搞清楚了就是人生智慧,搞不清楚不过是一剂心灵安慰,甚至还可能成为精神毒品。
有人好义以图名,有人谋利以贵身。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不谋其利利在中,不计其功功已成。直仁忠恕孔孟道,一以贯之名利收。
昨天有朋友打电话邀我去吃酒,在我答应邀请的同时无奈与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吃酒,这个词是我儿时从一本叫《水浒传》的书里识到得。 那些梁山好汉们在酒馆里大碗儿地喝酒,大块儿地吃肉,很是让我羡慕了一阵子。 至于好汉们因什么坐在一起海吃楞喝,我至今也说不太清楚。 兴许是那个时候太穷了的缘故,就记着一个“吃”字。 现今中旗人也酷爱吃酒,热情和场面与我当年羡慕的梁山好汉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这情形由来已久了,虽然这几年因吃酒死了不少个人,但情况并无显著改变。 总之,我对吃酒这事并无异议,有道是,各有所好嘛。 让人无奈和悲哀的是酒桌上那些扯淡无聊的话题。 除了一些有伤大雅的话,不能在这里一一道来。 还有一些不值得一提的鸟事。 其余实在记不得说些了什么,做了什么。 真是有负各位看官。 值得庆幸的是,我记住了每次吃酒人们谈论的话题都是大同小异。 我终于感到无聊了,同时也从对好汉们的羡慕变成了悲哀。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梁山的那些好汉们终究是一群时过境迁,没有理想的草寇。 而中旗人不是。 不是? (写于: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十日)
政治,在我看来是一个没有对错的东西。 也就是说,谁厉害,谁对。 例如,美国说,伊拉克有核武器。 伊拉克说,没有。 美国人厉害,说你有你就有,没有也有。 打。 伊拉克被灭了。 萨达姆被杀了。 后来调查说,伊拉克没有核武器。 你说,谁对? 所以,莫谈政治。 我们还是说点儿关于中旗、关于身边、关于自己的事吧! 高谈阔论,就像穿着别人的衣服去赴宴,不得劲儿。
雪落西园净土,梅香沁人心脾。正逢弥陀圣诞,雪月同日增辉。戒幢 雪落西园净土,梅香沁人心脾。 正逢弥陀圣诞,雪月同日增辉。 戒幢妙境庄严,法雨洒满人间。
【察右中旗吧】觉悟人生 戒,避免内耗。不要与自己、家人、亲戚、朋友、同事,以及身边的人过不去,这样既坏了心情,又少了亲情,也伤了感情,更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内耗。 定,调伏情绪。人生难免逆境,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学会一些调伏情绪的方法。比如:换位思考,发现优点,转移注意力,修慈悲心,专注呼吸,以心观心等等。 慧,认识真相。提升自我观察、认识、思维能力,彻悟宇宙人生真相。易是中华文化之源,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魂。三教归一一团和气,九流源易易通百家。 天者时也,地者势也,鬼神者心机也,人情者诚意也。心机动,鬼神出,情势变,吉凶生。《易经》仰观俯察由外向内觉悟人生。《佛经》内观心性由内向外明心悟道。易道易简百姓日用而不知。人心无常随缘流转而不觉。 道是遍一切处的自然法则,心是身心交感的意识洪流。道无善恶,心有好恶,潜心于道,灾害不生。志贫者以娱乐悦心,志高者乘愿以正心,朋者志同者是也。问:明心悟道有什么用?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祝贺🎉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
人世间的大事都是我们在意的事。如果你能把死不当一回事,那么死也不过就是个死而已。如果你在意一个点赞,那有没有这个点赞就会影响到你的情绪。所以人生没有大事,只有你在意不在意的事!
慈心禅:如果把心比作一眼被杂物堵塞的温泉。那么,念诵词和观想对象就是拨开覆盖在温泉(心)上杂物,使温泉水(慈心)不断从心中流出的工具。慈心禅,就是禅者将心静静安住在慈心(温泉水)的感觉里,以达到培育慈心和修止的目的。
正念禅:是用心追寻身心的感觉?还是用心觉察这些感觉的生灭变化?这中间有个心的回归和觉醒的问题。在心没有回归或觉醒之前,所谓的禅修不过是在与昏沉、妄想、腿痛三兄弟较劲罢了。当然,这也是每位禅者的必经之路! 坐禅:当坐到腿痛心不痛时,你会发现原来身心是二不是一。当坐到心不乱腿不痛,心一乱腿就痛时,你才知道腿痛心乱只是一个无常的感觉,而心有觉知一切的能力。当看到腿痛和心念的无常变换,以及二者互相不断影响彼此生灭时,你便会对“人无我,法无我”等概念又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会与确认。 行禅:用心感觉脚底与地面接触的感觉,并随着呼吸的自然节奏均匀起伏,提起、放下,使身心感觉和呼吸三者达成自然统一。随着这种统一的不断熟练深入,心的专注力、觉察力就会随之增强。
小朋友讲故事
美丽草原我的家
小时候,家是平安的归处。 长大后,家是自由的约束。 结婚前,家是梦想的港湾。 结婚后,家是爱情的坟墓。 在家时,家是平淡的吃住。 远行时,家是难忘的念处。
大道无形,不与圣人同忧。圣人有心,依道设教化人。菩萨仙贤,去 大道无形,不与圣人同忧。 圣人有心,依道设教化人。 菩萨仙贤,去伪存真向圣。 无知凡夫,随业流转旁生。 尘埃落定,万物寂然无声!
无论是易经的阴阳法,还是佛教的因缘法,都没有离开身心这两个东西。即使西方哲学讨论的主客观理论,也是围绕物质(身)精神(心)这两个东西展开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清楚了,那我们的人生中就不会再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会赚钱的前提是要会花钱。但什么叫会花钱?请记住!这一点很重要。有人说: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不会花钱,他们花钱买的都是一些没用的东西,而富人花钱买的都是需要买的东西。那什么是需要买的东西呢? 我觉得,花钱买回来能给你赚钱的就是需要买的东西,花钱买回来既不能赚钱还要花钱维护保养的就是不需要的东西。会花钱的人花钱是为了赚钱,不会花钱的人花钱是为了争面子。
学佛信佛谨记的三句话:1.父母就是现世佛。2.遇到不愉快的事 学佛信佛谨记的三句话: 1.父母就是现世佛。 2.遇到不愉快的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迁怒于别人。 3.出家人也是人。
谁得春风意,墙角草先绿。 盛衰不与争,时至乃自成。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认识自己。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有问题。即使知道自己有问题,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即使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解决此问题。这正是:蛇不自知有毒,人不自觉有错。 对抗、逃避、放弃,是我们应对一切事物三部曲。追悔过去、担忧未来、不满现在,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心理现状。唉!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别人。难!难!难!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有情绪发发这没什么不好,关健是如何发才能不伤害到别人,甚至还能带来利益。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地了解认识,情绪是怎么来的?如何调伏、释放情绪?这两个关键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能使我们情绪不好的原因大多是对方的言行观点不能使我们认同接受,或所处的环境氛围没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或习惯。 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可以理解为是我们对自我执着的结果。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须要探究我们所执著的究竟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对自我身心有一个彻底的观察认识。这个观察认识过程就是所谓的禅修。
与人交往不要看他对你有多好,你要看他对别人有多不好。因为,他能对别人有多不好,就一定会对你有多不好。现在没有对你不好,是因为)现在没有对你不好的因缘条件。 不要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看人,这样无异于把自己置于火炉上烧烤。我们都是人,是人就有犯错或情绪失控的时候。
我在这里发帖只是想把自己知道的,能利益到别人的,或自己和别人都感兴趣的东西。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告诉那些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人。 我不打算用引经据典的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论述。我想以自己对圣言的理解和真理的体悟,结合当下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加以阐述说明,以达到引导和解除人们困惑的目的。 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仅限于我们的认识范围,我们不能以有限的认识去否定无限的未知世界!
老子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孔子说:德不 老子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弘一法师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相信古贤圣人不会欺我。所以,只要有一个人愿意看我就愿意说。哪怕只有一句话说的能让人心开意解,走出困惑,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能把我所学到的这些东西在咱们家乡传播开,并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为觉悟生命真相学佛,我赞叹您!为解除烦恼迷惑学佛,我随喜您! 为觉悟生命真相学佛,我赞叹您! 为解除烦恼迷惑学佛,我随喜您! 为祈求幸福康宁信佛,我祝福您! 为求个心理安慰信佛,我理解您! 为猎奇神秘以求神通,我笑笑您! 为聚众敛财以图虚名,我提醒您! 佛法是一个方法,不仅仅是道理!
读《西游记》,首先要搞清楚孙悟空究竟是被谁,或被什么困住了?其次,要知道那些所谓的妖魔鬼怪是从哪里来的?再次,为什么孙悟空那么大本领有时候也降伏不了它们,还的上天去请各路神仙来帮忙,特别是遇到像红孩儿和六耳猕猴这样有大本事的妖精,除了如来佛和观音菩萨,天上的所有神仙都无能为力?这是为什么呢?! 《西游记》被列为中国四大奇书,并不单单是因为它的故事内容有传奇色彩,更重要的是它内含了深厚的儒释道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读《西游记》搞不清楚以上三个问题,也就是看个红火热闹罢了!
所谓觉悟,就是通过观察现象进而认识真相。修是观察过程,悟是认识结果。修与悟是相辅相成的,修是为悟铺路,悟是为修指路。悟后起修,就是在认识真相的基础上,修正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把一切现象、情绪、认识都归结为念头与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长此以往不断观察,感觉和念头就会失去其作用力。
孙猴子虽然有上天入地潜海的通天本领,但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被困在五行山下苦等了五百年。这并不是因为如来佛的法力有多么高深,而是因为孙猴子虽然学到了师父传给他的七十二般变化本领,却没有领悟师父告诉他的心法。菩提祖师传给孙猴子的心法就是他的名字:孙悟空。孙是猢狲的别称,悟空是觉悟空性。 猴子只学会了本领没有觉悟空性,所以才会被困在五行山下。五行:构成身心万物的五大要素——金木水火土。如来:本来如此的自然法则。也就是说,真正困住孙猴子的并不是什么山或佛祖,而是他自己的身心和本来如此的自然法则。这正是:猴子虽有通天志,奈何被困五行中。莫道如来法力深,五阴桎梏没悟空!
离经难鉴身过,远教不知心乖。 一夜之梦易醒,人生大梦难觉。 不求真假有无,取舍皆是虚妄。 正知正念常在,不染不净即是。
请问!指导我们思想行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言语行为、思维抉择是以什么为理论依据的? 看到这个问题或许有人心中早已经有了标准答案。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清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理论究竟在说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指导我们思想行为的,是情绪,是利益。我高兴就是对的,我不高兴就是错的;对我有利就是对的,对我没利就是错的。——这就是我们通常判断事物对错的基本原则。也许有人会以仁义道德,慈悲博爱等观点来美化自己,但也跳不出只是为了本团体利益这个小圈子!
人生,不外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生活。学佛,是精神生活,不是物质生活。若想通过学佛满足任何物质欲望的追求都与佛背道而驰。如果某人信佛使的家庭和睦、工作顺利、福禄双收,那也只是学佛所获得的额外收益,而非佛陀四十九年慈悲说法的最终目的。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觉悟心性。
是啊!一句:这都是为了你好。让多少人拿来当借口强迫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或嗜好!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总结了这样一段话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试图去说服别人!每个人的改变都是由自己来说服自己的,不是由别人。有人愿意接受你的建议,是因为他也认为这样是正确的,或者是别无选择,并不是因为你的意见有多么高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