婧づAlina 婧づAlina
关注数: 0 粉丝数: 49 发帖数: 19,646 关注贴吧数: 6
德国吧case 1 德国吧case 我爱德国吧更眷恋吧主,虽然掺杂着个人主义色彩,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幽灵和komet,还有我,曾经是最好的搭档。当然,德国吧不是我们自己的,它属于众多吧友,不管是二战帝国拥趸还是坚定的反法西斯民主捍卫者,我们不能要将自己的权力意志强加给别人,我们深谙贴吧管理之道,求同存异,所以不管面临多少艰难,德国吧一直是光明与希望的乐园。 幽灵辞职以后,我心早已淡然,不管后面2个吧主是谁,无论他们的忠诚度责任感正义感有多大,我都不管,我也没能力去管,所谓一代君子一朝臣,如今我的话未必再具备信服力,或许还看到我很不舒服:) 我说话比较直接,也具备勇气面对一切,我只希望我的komet不要走,留住我们最后一点回忆。我坚定的站在komet身边永远支持他,因为他既善良又聪慧,他是个好吧主。 作者: 婧づAlina 2007-3-18 13:5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1:德国吧case 说得好,希望此帖能激起更多深爱我们德国吧的同仁们的共鸣。为德国吧的明天做出自己的选择 作者: 218.40.237.* 2007-3-18 13:59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德国吧case 支持婧づAlina的看法! 作者: 222.211.55.* 2007-3-18 14:00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德国吧case 支持以前吧主的看法 作者: 琅岐 2007-3-18 14:04   回复此发言
理解哈维尔 2005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文集(政右经左版)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著名的角色,哈维尔是当代剧 作家,现任捷克总统。我在阅读哈维尔的作品时,常常由他想到了哈姆莱特。一个是经典剧作中的虚构人物,一个是现代荒诞派剧作家;一个是为报杀父霸母之仇的王子,一个是在世纪性巨变浪潮中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公众人物,二者有何关系?我看到的共通之处是:对存在意义的不断追索,对人间苦难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流俗之见的质疑和挑战,对当下经验的超越。 在人们的印象中,哈姆莱特是延宕不决的典型,他遇事不能决断,永远沉浸于对自己的提问:“活,还是不活,这是一个问题。”其实,哈姆莱特并不缺乏行动的大智大勇,他要在行动中探求人生或存在的根本意义,他眼神迷茫,实际是力图从周遭的纷扰中求索善恶的本质,他视自己面临的血海深仇为小恶,断定整个世界不过是一座大监狱。哈维尔也是如此,他从社会生活的表面稳定和物质性追求与满足中洞察全民族道德和精神的堕落与衰朽,他鄙弃经世不变的格言:“政治即权力的艺术”;他在斗争中坚守良心的维度,在行动中体现存在的意义。 当然,哈维尔并不全然等同于哈姆莱特,他并不时时耽溺于内心的思索与独白,而总是体察社会生活的脉动,他长于自省,但行动上并不犹豫反复。他是有血有肉的剧本人物——他的剧本,莎士比亚的剧本——即典型的理想人物,他的生活曾与舞台相关,然后从舞台走向世界。
丛林中的海军——1915年英德海军坦噶尼喀湖之战 原帖作者:歌剧院幽灵一、战争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几个月里,多数德国殖民地都落入协约国之手。但是德属东非情况不同。这片广袤的殖民地从印度洋延伸到坦噶尼喀湖。开战后的一年时间里,殖民地军司令保罗·冯·勒托-福尔贝克将军率领3000人的德军部队、11000名土著军队和从柯尼斯堡号巡洋舰上撤下来的300名训练有素的水手,成功地打退了从英属东非(今肯尼亚)、北罗得西亚(赞比亚)和比属刚果发起进攻的英国人、南非人和比利时人。德国人在兵力、武器和弹药上都占有优势,所以协约国大规模进攻德属东非的尝试很快就退化为边境地区的偷袭和军事侦察。在德属东非西部的坦噶尼喀湖,德国人也取得了军事优势。1914年8月23日,德国炮艇金加尼号(Kingani)击伤了湖上唯一的协约国军舰,90吨的比利时武装炮船“亚历山大镇”号,并使其搁浅。德国人成为坦噶尼喀湖唯一的主宰。对于协约国来说,坦噶尼喀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片湖泊南北长400多英里,控制着葡属莫桑比克、北罗得西亚、比属刚果和德属东非之间最便捷的通路。谁控制了湖面,谁就垄断了坦噶尼喀湖地区的军队运输和补给,从而获得军事上的莫大优势。德国人在湖上有3艘强大的武装炮舰:20吨的金加尼号,100吨的魏斯曼号(Hedwig Wissman)和800吨的戈岑伯爵号(Graf von Goetzen)。这支小舰队的基地在坦噶尼喀湖东岸的基戈马,指挥官是德国海军上校古斯塔夫·齐默。他手下还有一支150人的海军陆战队。
最后的角斗——纳粹海军的最后一仗 第一章 任务 码头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人们用鲜花、掌声和欢呼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们壮行。驻锚在挪威阿尔塔峡湾的沙恩霍斯特好战列巡洋舰骄傲地昂起它那杀气腾腾的9门279毫米巨炮,将人们对它的颂扬与景仰一股脑儿地全盘收下。 即便是身处隆冬的北欧海峡,也遮盖不住此时屹立在舰桥上的德国舰队司令埃里希-拜中将脸上春天般的笑意。站立在他身旁的是同样意气风发的新任沙舰舰长弗里茨-J-欣策。两个人一边交谈以便不失时机地向着送行的人们挥手示意,而这样的举动往往又能印发更为热烈的回应。 这样的场面不由得使他们回想起1938年10月3日,在威廉萨文海军基地正在举行盛大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的下水典礼。作为纳粹帝国第一艘巨无霸级的超级战舰,它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同时也被不甘居于人下的德国人寄予了厚望。当年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陪同“元首”希特勒出席了这一盛典。尽管在检阅仪仗队时,雷德尔决意不行纳粹举手礼,跟在希特勒身后的他只行了传统的军礼,与此时野心勃勃、张狂外露一丝不苟地举起右臂检阅仪仗队的“元首”共同构成了一幅滑稽可笑的画面。但是早已被“千年帝国”美梦冲昏了头脑的希特勒好象并没有在意雷德尔的不和谐的举动。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陶醉在纳粹谎言中的德国军民与那个疯狂的年代一起疯狂,就让理智的雷德尔独自理智去吧。 典礼的高潮来到了,3.8万吨级的沙恩霍斯特号徐徐滑入水中,这一刻深深地映印在拜与欣策的心中。作为海军的一员,他们感到了一种自豪的幸福。德国上下句国欢腾,他们终于摆脱了《华盛顿条约》的羁绊,一扫战败的阴霾。心满意足的希特勒面带诡异的笑容看了看周围沉浸在幸福中的亢奋的德国军民,战争已经成为他唯一的渴求。他下令由沙恩霍斯特号取代格拉夫-斯佩号成为纳粹舰队的旗舰。 远处教堂的钟声压过了送行者们的喧嚣。拜中将将头扭向欣策:“明天是圣诞节?”欣策点了点头。拜中将若有所思地自语道:“44年就要到了,也许明年的战事会……”,说着便头也不回地钻进了舱室。 独自站立在舰桥上的欣策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了此次出征的命令。根据命令,沙舰出击的方向是摩尔曼斯克港,截击英国的JW55B护航舰队,该舰队由19艘货船组成,并有若干大型驱逐舰护航。欣策露出了一丝冷笑,因为谈对自己驾御的这艘钢铁巨舰充满了自信:“应高那几艘驱逐舰如何经得起我这9门11英寸主炮的重锤!毫无抵抗能力的英国货船必将再劫难逃,沙舰必将赢得新的荣誉。” 丰盛的圣诞晚餐使水手们暂时忘却了硝烟弥漫、危机四伏的战场。但是当拜中将向全体战斗人员传达了这一代号为“东线行动”的作战命令后,群情激昂的水兵们再度回复到亢奋的状态。是啊,一年来德国海军的水面战斗舰只几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战斗,几艘主力舰一直泊靠在北欧的港口内以牵制强大的英国舰队。今天他们终于可以一显身手上阵杀敌了。餐厅中传来的战歌声彻夜萦绕在港湾上空。 凌晨七时,作好一切准备的沙舰在驱逐舰的伴随下悄然地离开了驻锚地,狰狞的舰体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出奇的可怖。
德意志U艇之歌 U艇之歌歌词(中英对照) Wir haben Tag und Nacht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日夜之分kein Auge zugemacht,为了击沉远海的敌人而搜索着Hinterm Doppeltegras bis auf die Knochen nass,spaehn die Wachen aus nach B.R.T.(头顶的波涛)潮湿渗入骨髓,(我们)握着望远镜警戒着敌舰----注:这里B.R.T是德文Bruttoregistertonne的缩写,意思是登记在溥的船舶数,这里指登录在船舶登录溥上的敌方舰船)Die Diesel stampfen, die See geht schwer,柴油引擎在搅动,但是大海的波涛更加汹涌,so klein ist das Boot und so gross ist das Meer.(我们的)艇是如此渺小,而大海却是如此广阔da kommt es auf jedes Lederpaecken an,vom Kaleu bis zum letzten Mann.战斗的成败取决于每一名身穿皮夹克的成员,从船长到普通的列兵 Heimat, so weit von hier.祖国,是如此的遥远Heimat, dich gruessen wir.祖国,我向你致意Fuer dich da fahren wir为了你我将行驶四方(来保卫你)den lauernden Tod im Torpedorohr,鱼雷管中藏匿着死神ran an den Feind. U-boot vor!向着敌人冲去,U艇前进。Zwei Wochen steh'n wir schon auf Deck und Tauchstation.不知不觉离出航后已经2个星期了Die Mahalla ist noch nicht in Sicht目的地mahalla仍未在视野中Die Tage gehn vorbei im ew'gem Einerlei,枯燥无味的日子一天天流逝着aber Beute gibt's noch immer nicht.猎物依旧没有出现。Da ploetzlich toent Alarm vom Turm.突然舰桥上警报大彻Ein grosser Geleitzug schiebt schwer durch den Sturm.一支巨大的护航舰队乘着波涛迎面压来。da kommt es auf jedes Lederpaecken an,vom Kaleu bis zum letzten Mann.战斗的成败取决于每一名身穿皮夹克的成员,从船长到普通的列兵
战火中的圣诞节 一幅德国士兵在战壕里庆祝圣诞的画,远处的88炮寂寞地守望着夜空。 对于西方人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圣诞节了。虽然每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庆祝圣诞节,但这之中能保持着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其实是欧洲中、北部的人们。事实上,许多圣诞节的庆祝活动都是由中、北欧地区传承下来的,那里的人们把节日的快乐气愤带到了每一个角落,令异教徒和基督徒们一起欢庆节日——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唱圣诞歌,吃应节的食物,种圣诞树,等等——所有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庆祝方式,几乎都来自那个地区。当然,这地区毫无疑问地也包括德国。即使是在二战中,德国的人民永远都视圣诞节为最重要的节日。 当然,要把这场战争中无数个圣诞节的经历都记叙下来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把战争中普通士兵的经历都总结起来,到时候大家就会发现,这6个圣诞节将会是恐惧与欢乐的交织。 德国士兵们过的第一个圣诞节是1939年12月25日,众所周知,整个欧洲虽然阴云笼罩但却仿如太平盛世。德国进攻完波兰后在着手准备着进攻法国,而法国人和英国人则在搞着他们的****战。在这第一个圣诞节里,德国士兵们便无法与家人一同度过,他们在军营里与战友互相交换着像水果、啤酒一类的简单礼物;战士们簇拥在一起,笑声与歌声在营房中回荡——一首脍炙人口流传悠久的圣诞歌"O Tannenbaum"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