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昧生死
不昧生死
关注数: 35
粉丝数: 16
发帖数: 190
关注贴吧数: 10
白是女生的证据 动画第五集
不懂就问 天师撞州有战功吗 听说黄金和官军不一样 是这样吗
南美东、东南亚、南美西、巴拿马、苏伊士敕命一览 南美东敕命敕命 一 任务名称:进出新大陆的威胁 技能要求:生态调查3 生物学5(还必须会观察,不会观察的带观察书!!!!) 1.冒险家公会会长对话2次 2.南美北东岸(14419.4916)上岸 3.找枯木获取情报 4.找叠岩擭取情报 5.往西走使用生态调查 选择理由:经过多次路线考察,此任务是所有路线里距离最短的,两个信息都在登陆点完成。更重要的是:此路线出直布骆驼后,西南45度角,14-16天到达。 虽然完成度只有7点,但10点的任务是到墨西哥湾,距离要增加到20-25天(出直布骆驼后),而且此路线海盗巨多,在停战不管用的情况下,损失时间太大。 二、任务名称:调查新大陆情势 这个任务不需要任何技能,但是(1.圣胡安码头官员对话2次 2.南美北东岸(14412.4930)上岸3.找叠岩获取情报)要折道圣胡安,而这个路程要增加6-8天。完成度7点
整个宇宙有意识吗? 如果人这样相对简单的存在物都能产生意识的话,作为整体的宇宙有什么理由没有意识哪?
【转贴】大家都进来看下,不信不行 http://tieba.baidu.com/f?kz=797481906 我来自不远的未来,我知道很多人只会把我的话当是个玩笑,我愿意先给大家一点事实的证据。 我给出的的证据很简单,目前世界最关注的世界杯,决赛双方将是荷兰和西班牙,荷兰2:1战胜了西班牙,斯内德和另一个你们猜不出的替补球员进了球。希望我的这番话不要在世界杯决赛前传到南非,否则我担心球员心态受影响,从而改变了历史。 一个月后我会回来,那时候希望你们愿意相信我的所有关于未来的话!
【原创】关于存在的分类法 存在的本质为何,这个问题恐怕太深。本帖只对存在做一初步分析。存在可分为两种,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主观存在,如概念,其存在的形式是存在于主体的意识中。客观存在,其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中。 但我们很容易混淆这两种存在,比如我说“一只猫”。你就很难区别我所说的一只猫究竟是主观存在还是客观存在,如果是“一只猫”的概念,那么就是主观存在,如果是指客观的“一只猫”,则是客观存在。但我们的日常语言从来不仔细的区分这两种存在。实际上,这是名实之辩,以概念形式存在的是猫的名,而以客观形式存在的是猫的实,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以名指实”。 进一步来看,两分法可变换为4分法。即有名无实、有实无名、有名有实、无名无实。但此四分法一出,则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我们先来看比较容易理解的两类。有名无实的东西很多,比如九头龙,比如大于3且小于1的数。这一类存在我们可称之为纯粹主观存在,是幻想出来的概念。 有名有实的东西也很多,比如前面说到的一只猫就是此类。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和使用的语言大多数都是此类。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哲学的领域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区分名和实,一旦将两者混淆,我们将陷入无休无止的混乱。 下面是有趣的情况了: 首先,是无名无实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个悖论,因为固然这类事物是客观不存在的(即“无实的”),但却是主观存在的(即“有名的”)。我们虽然可以加以修正说“无名无实”这个概念本身是属于“有名无实”这个类的。但是,依然不能解释应该无名的东西为什么还是有了个称之为“无名无实”的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虽然通过逻辑分析,我们知道存在一个空集称为无名无实,但事实上“无名无实”并不是这个空集真正的名称。因为从逻辑上而言,这个空集是不允许有名称的。因为这个空集内的事物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存在,因此我们可称之为纯粹不存在。当然,我们知道一旦我们使用了这个名字之后,这个名字也就失格了。所以这种不存在是十分彻底的,甚至连“不存在”这个名字在这里都是失格的。无论理性和感性在这里都失去了效力,神秘主义、虚无主义都试图揭示这个类的秘密,但他们无法言说。我为你们指出了通往这个绝对虚无之途,但是否进去,能否进去,进去之后会有何种感觉,则全看你们自己了。即使你们有所领悟,也无法言说,因为只要一言说,这言说就“失格”。 其次,当然就是无名有实了。这一类也可称之为纯粹客观存在。以历史的看这样的东西还真不少,很多人类还没有发现并为之命名的东西都可划归此类。比如在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之前,镭元素是事实存在的,但并没有名字,所以那时镭元素是有实无名的。当然现在它已经有名有实了。于是我们会发现,如果要举出这个类中的例子,我们或者求诸过去未发现而现在发现的东西(假设时间回到过去),或者假设有现在还没发现还没命名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在假设的层面举出例子,因为一旦去除这些假设,我们举出的任何一个例子都会失格。镭就是一个失格的例子。如果我妄图举一个例子,一旦这个例子进入了我的脑子,那么这个例子就因为主观存在,而不再是“纯粹客观存在”了。 更进一步说,我们可以运用之前的分析方法,“无名有实”这个概念同样是悖论。在这点上它与“无名无实”并无差别。但不可思议的地方是,无名无实毕竟还是纯粹不存在,所以也没人关心它,但无名有实就不同了,它虽然客观存在着,但我们却无法思考它、言说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断言。“纯粹客观存在”这个概念以及任何类似的概念,诸如“物自体”,都是失格的。佛祖管这些失格的概念叫“假名”。金刚经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曰“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我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的古老箴言: 无物存在 即使有你也不知道 即使你知道也无法告诉别人
【原创】关于存在的分类法 存在的本质为何,这个问题恐怕太深。本帖只对存在做一初步分析。存在可分为两种,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主观存在,如概念,其存在的形式是存在于主体的意识中。客观存在,其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中。 但我们很容易混淆这两种存在,比如我说“一只猫”。你就很难区别我所说的一只猫究竟是主观存在还是客观存在,如果是“一只猫”的概念,那么就是主观存在,如果是指客观的“一只猫”,则是客观存在。但我们的日常语言从来不仔细的区分这两种存在。实际上,这是名实之辩,以概念形式存在的是猫的名,而以客观形式存在的是猫的实,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以名指实”。 进一步来看,两分法可变换为4分法。即有名无实、有实无名、有名有实、无名无实。但此四分法一出,则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我们先来看比较容易理解的两类。有名无实的东西很多,比如九头龙,比如大于3且小于1的数。这一类存在我们可称之为纯粹主观存在,是幻想出来的概念。 有名有实的东西也很多,比如前面说到的一只猫就是此类。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和使用的语言大多数都是此类。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哲学的领域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区分名和实,一旦将两者混淆,我们将陷入无休无止的混乱。 下面是有趣的情况了: 首先,是无名无实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个悖论,因为固然这类事物是客观不存在的(即“无实的”),但却是主观存在的(即“有名的”)。我们虽然可以加以修正说“无名无实”这个概念本身是属于“有名无实”这个类的。但是,依然不能解释应该无名的东西为什么还是有了个称之为“无名无实”的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虽然通过逻辑分析,我们知道存在一个空集称为无名无实,但事实上“无名无实”并不是这个空集真正的名称。因为从逻辑上而言,这个空集是不允许有名称的。因为这个空集内的事物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存在,因此我们可称之为纯粹不存在。当然,我们知道一旦我们使用了这个名字之后,这个名字也就失格了。所以这种不存在是十分彻底的,甚至连“不存在”这个名字在这里都是失格的。无论理性和感性在这里都失去了效力,神秘主义、虚无主义都试图揭示这个类的秘密,但他们无法言说。我为你们指出了通往这个绝对虚无之途,但是否进去,能否进去,进去之后会有何种感觉,则全看你们自己了。即使你们有所领悟,也无法言说,因为只要一言说,这言说就“失格”。 其次,当然就是无名有实了。这一类也可称之为纯粹客观存在。以历史的看这样的东西还真不少,很多人类还没有发现并为之命名的东西都可划归此类。比如在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之前,镭元素是事实存在的,但并没有名字,所以那时镭元素是有实无名的。当然现在它已经有名有实了。于是我们会发现,如果要举出这个类中的例子,我们或者求诸过去未发现而现在发现的东西(假设时间回到过去),或者假设有现在还没发现还没命名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在假设的层面举出例子,因为一旦去除这些假设,我们举出的任何一个例子都会失格。镭就是一个失格的例子。如果我妄图举一个例子,一旦这个例子进入了我的脑子,那么这个例子就因为主观存在,而不再是“纯粹客观存在”了。 更进一步说,我们可以运用之前的分析方法,“无名有实”这个概念同样是悖论。在这点上它与“无名无实”并无差别。但不可思议的地方是,无名无实毕竟还是纯粹不存在,所以也没人关心它,但无名有实就不同了,它虽然客观存在着,但我们却无法思考它、言说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断言。“纯粹客观存在”这个概念以及任何类似的概念,诸如“物自体”,都是失格的。佛祖管这些失格的概念叫“假名”。金刚经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曰“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我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的古老箴言: 无物存在 即使有你也不知道 即使你知道也无法告诉别人
请教吧主 世界统一于物质,那物质和非物质统一于什么?
一个盲人究竟应该如何研究美术哪?——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抉择 现象是什么,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的。人用感官直接感觉不到,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感觉到的,也是现象。例如,人借助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菌的形状、借助望远镜观察到的天体的形状。 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那些我们感觉不到,甚至借助仪器也感觉不到的东西,也就是所谓“无法经验到”的存在。 什么是可知论,就是认为本质是可以被认识的;相应的,不可知论者认为,本质是无法被认识。比如康德。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可知论的一句著名格言。可知论者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无法认识的事物。那么如何去认识本质哪?大体上分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派别。前者主张以逻辑推导的方式认识本质,后者提倡以直觉和本能的方式去感知本质。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假设有一个盲人,你让他去研究美术,这可能吗?结论是不可能。即使他勉强去研究了,他的认识也一定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他的感观不能直接观察他的研究对象的缘故。同样,人类除了五感之外就没有更多的感觉工具了,也许我们能通过推理和想象去把握一些我们感觉之外的概念和感觉,但就如同盲人研究美术一样,我们的方法和结论都将是幼稚的。即使能够得到一些结论也将是和实际状况相去甚远的。 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如何去认识世界中我们根本感觉不到的部分?真的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认识吗?超出感觉范围的存在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捕捉? 归根结底,一个盲人究竟应该如何开始认识和研究美术哪?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用一粒沙观看》 《用一粒沙观看》 波兰 希姆博尔斯卡 我们叫它一粒沙。 但它不叫自己粒或沙。 它就这样存在着,没有一个系统、特别、 短暂、永久、不确或切合的名字。 它不需要我们的顾盼,我们的触摸。 它不感到自己被觉察和触摸。 它掉落在窗沿这一事实 只是我们的、而非它的经验。 它掉落在任何事物上也是如此 并不证明了它已经掉落 或仍在掉落。 从窗口可以观看到很好的湖景 但是湖景本身是无法观看自己的 它存在于这个世界, 没有颜色和形状 没有声音,没有味道,也没有痛苦。 湖底对自己是无底的, 岸对自己也无岸。 它的水对自己也是不湿不干的。 它的波浪也不感单一或个别 这些波浪在既不小也不大的石头周围 对自己那听若无闻的轻声细语轻声细语。 而这一切都是在一个本身没有天空的天空下发生的, 太阳在那里一点也不沉落地沉落 一点也不隐藏地隐藏在一朵非自愿的云团背后。 风费力地拖着它没有任何理由 只不过是吹罢了。 一秒过去,另一秒,第三秒。 但是这只是我们的三秒。 时间像一个带着急件的信使飞驰着。 但着只是我们的比喻。 一个创造出来的人物自己越讲越急, 而消息是无人性的。
请教 影片开头的一组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开始吸引人看下去的噱头,但是最后却没有交代。请问下,这组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两个问题,关于货币战争 两个问题,关于货币战争1、英国或者美国的中央银行,真的是由私人银行家握有股份,并且被他们所实际控制的吗? 2、所谓部分准备金制度应该如何理解,假设银行账上有100e的储蓄,而储备金率是10%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对外贷款90e还是可以对外贷款900e? 谢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