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一笑58 相识一笑58
关注数: 18 粉丝数: 35 发帖数: 364 关注贴吧数: 13
浅谈杨氏太极拳技击快架 浅谈杨氏太极拳技击快架 2011-4-19 14:10:00 陈雄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 --> -->  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客观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了“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的“慢如抽丝,疾如电挚”。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不慢则不能松到位,不慢则找不到细致和完整,不慢则不好找运动规律,必须先慢练,在稳静的状态中周身松开,节节贯穿,处处动作找圆圈和理顺内在气息,调整虚实、开合的变化。   从拳史来看,传统快练拳架是将杨氏太极拳的技击劲道和气势凸现出来的珍希套路,很少人会练,频临失传,近年来又给散落在民间的传人重整出来。为了把沉淀的瑰宝重放异彩,借杂志园地与同道一起交流拳艺,在此浅谈杨氏太极拳传统快架,系本人初窥太极拳门径的一孔之见,若文中的某些提法或内容有不当之处,敬请见谅并诚挚欢迎指正。笔者意在抛砖引玉,愿与同道一起探讨太极拳真谛,为弘扬国粹尽一份力量。   互联网上有版本不同的杨式太极拳快架视频,我看了的感觉是:这些快架视频多是慢架快打,没有把杨氏太极拳快架的特点、风格、结构和气势、劲道打出来。所谓慢架快打,就是在慢架的结构上,或者改编了一些动作,把盘拳速度由慢变快的练习,基本东西是慢架的没有变。什么是传统快架的特点与风格呢?让我们看看以下太极拳名师对快架的介绍。   有位太极前辈说:“快练拳架也是杨家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之一,过去杨少侯、杨澄浦等人也都打快架。虽然名称和次序多数相同,但快架不是慢架快打,不可混同快架与慢架的区别就是练拳速度,快架的风格、整式作用与打法要点都与架快不同。比如:慢架的五子诀是静、轻、慢、切,恒,而快架的五子诀是静、轻、灵、切,恒,一字之差就不好练。”   吴文翰先生在《杨派太极拳支系繁衍情况概述》一文中说:杨派太极拳的技击快架,是“节奏明快、轻巧紧凑、发劲刚脆、姿态优美的小式”,与慢架不同之处“一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开合相生、进退影随”,“二是定式时,时断时续的震足坐腕、肩臂弹抖,以及发劲时不由自主地哼哈声响”,“练法仅需5—lO分钟,是一趟难度极大以快为主,又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太极快拳”。行架中,“时而行云流水,时而狂飚骤雨,轻巧如捕鼠之猫,迅捷如离弦之箭”。   张汉文先生在《 杨式太极技击架没有失传》一文中说:“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拳架只传给自家子弟和部分门徒。这种技击架子就是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式’, 现在世称杨式太极快拳。”   王孝明先生在《杨氏快拳世袭传》一文中说:“马岳梁先生亲眼看见杨澄甫打杨氏快拳,当时杨氏早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授拳时期,杨氏体态尚未发胖,甚至可以说是英俊潇洒,打杨氏快拳应该是非常轻松的。”“当年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   浦汉健先生在《有感于我的太极拳观》一文中说:“‘杨无敌’当时打的太极拳是不是现在流行的慢架子呢?不是。现在的慢架子主要是传统太极拳中练内功的一种方法,是教给初学者或非入室弟子的。传统太极拳还有一套快拳,包括低架、散手、劲法等,除个别入室弟子,一般不对外传。杨式太极传人董英杰在香港就传授过快拳并有著作出版。吴式太极也有快拳,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马岳梁大师公开,并有多种版本出版。”还说:“太极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近百年来,文人们千方百计试图用慢架子的练法用解决技击上克敌致胜的做法是徒劳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