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捡大漏的 想捡大漏的
关注数: 314 粉丝数: 725 发帖数: 21,420 关注贴吧数: 23
阿拉善料石为什么还没独领风骚 作为顽固的料石派,看着阿拉善料石仍然在石群中低端徘徊表示不平衡。尽管才玩一年多,对玛瑙还不是很了解。还是一样抛出一块砖头引来众前辈指点迷津。 首先解释为什么对料石情有独钟。最初接触的文玩类是和田。和田也有喜欢玩原石的。原石有天然皮色,亿万年的包浆。但是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玉石更多是以人文作品的形式流传下来。现代人的审美中多了一样对自然的追求。加上优质籽料急剧减少,皮色自然以稀为贵。 最初了解阿拉善是那个著名的小鸡出壳。被它打动的是上亿的估值。(我估计现在流传到市场,吧友不会有人给到500万) 古有珍珠玛瑙,翡翠白玉的说法。证明玛瑙作为"宝物"历史悠久,据说比和田要久,因为玛瑙分布更广泛。但除了台北那块东坡肉,其他也都是雕刻品形式。直到那个鸡蛋duang一下被打开。天价,引领着一代寻宝人的想象力。一头大一头小的都成了各路神佛。商家纷纷挖空心思把一块块形状并不是狠特别的往象形上靠拢,为的就是占上小鸡的光 个人以为,东坡肉,小鸡那种绝品的象形确实是天工宝物。但大多数充斥市场的都远达不到那个级别。自阿拉善被发现以来,奇石似乎成了玛瑙的主流玩法。无论经脉还是珠子都是这个路。各有所好,玩法本身无可厚非。但作为同是文化传承品的雕刻材料功能被忽略十分可惜!(窝靠,我是不是太能侃了,都没草稿)。 再说选料石的标准:质,色,无大裂。1,玛瑙质地,因为这种料通透,但又不能和玻璃一样。因为中国文化含蓄低调。也不能石性重,没有那种通透的灵气和珠宝的光泽。上图说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