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金之琴 炼金之琴
……
关注数: 381 粉丝数: 2,598 发帖数: 124,904 关注贴吧数: 508
听了大家的意见做了个2.0版本的 感觉还能调整所以先没做图,只是整了个表。 主要修改了以下几个地方: 1、之前我排名的时候是排的纯武力值,也就是1v1的时候谁能赢谁就排前面,但是我发现这样的话对战士型角色加成太大了,有些角色比如天照荒就不擅长近身格斗,都是玩法术的,这样跟须佐之男或者阿修罗这种角色比起来劣势太大。但是全力天照又不一定输须佐,全力荒也不一定不如月读。 所以这次按照综合能力来排位,也是取各自的全盛时期。 2、有些虽然没实装,但是有过明显剧情的,也确实很强的角色我加进来了。就比如和忉利天一起创世的魔龙弗里多,还有整个高天原都打不过最后被天照收服了的火神,也算进了。 3、有几个概念神一样的角色,如青行灯这种,已经明显超出维度,但是又没有神位的,确实不好放。感觉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但是几乎可以说是不死不灭了。比如新的月读就是谎言本身、青行灯和故事绑定在了一起。不好放太高,但是放低了更不合适,所以就随便加在第三档。 4、龙珏。云华城的几位因为完全没有加入主线,没有一个好的参照物,根本不知道怎么排。只能按照我个人的看法排了。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云华城≈平安京,龙珏在云华城已经属于最高等级的存在了,本来应该和平安京最高等级的boss伪神八岐大蛇(不是高天原的)差不多。实际上我感觉他们也确实应该差不多,因为云华城只是“广夏”这一整片区域的其中一个主城,就像平安京外面还有天域、鬼域这种地方,以后如果东方篇真的还继续,可能其他的星宿还有朱雀白虎玄武也会登场吧,但是不管怎么出龙珏应该也能算东方篇的顶流实力,所以她的排名应该不至于太低,和天域的帝释天放在一起问题不大吧? 5、以上全是我的个人观点,以及参考了部分各平台网友的建议之后,重新排的,有意见可以一起沟通。
简单对比一下正反两方的实力 正方: 晴明、源赖光、藤原道长:三大家族家主,超鬼王级以上。但是同级应该也分高下,晴明>源赖光>藤原道长 源博雅、八百比丘尼、神乐:鬼王级以下吧这种大战基本可忽略 平将门:古代家族的家主,半神级,目测属于高天原以下无敌那种 卑弥呼、泷夜叉姬:超鬼王级以上吧,不过卑弥呼和泷夜叉姬都属于本次事件核心人员,貌似没有参与到战斗中,那就忽略吧 荒骷髅:逢魔鬼王,不如那几个家主(但是cg里没出现,可能会在剧情里露脸) 铃彦姬:有神格没神位,战斗力目测不算顶尖,分到超鬼王以下吧 缘结神:神格神位都有,也不是战斗型的,勉强算是鬼王级 妖刀姬:大妖级,比缘结神能打 鬼切:鬼王级,但是比玉酒岳要低一档,比妖刀姬强一些吧(cg里出现了,应该是参与战斗了) 再来看反方: 芦屋道满:媲美完全体晴明的咒术师,实力应该也旗鼓相当,超鬼王级 大国主:这个一看就是牛逼哄哄的boss,目测半神级,可能略强于平将门 巫女剑圣:源氏老祖宗,和平将门平分秋色的牛人,cg里感觉没用全力,也看不出好坏,暂时按照反方算,应该也是半神级 祸津神:这个不多说,没有高天原神位的上古野生邪神,妥妥的半神级以上 刻世命:逢魔鬼王夜荒魂被他轻松收进卡牌(虽然说是先被祸津神秒了,但是刻世命一个人应该也能守护夜荒魂),目测是超鬼王级别 总体看下来反派这边实力强太多了,正方要赢只能寄希望于他们并不是一条心,各个击破罢。
书接上文,让我们看看元宝是怎么说的 从你提供的长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仙剑奇侠传1》(以下简称“仙1”)和《又见逍遥》两部剧的对比分析非常深入,既肯定了经典作品的地位,也探讨了时代变迁对观众审美和作品评价的影响。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1. 关于“经典”的定义与时代性作者提到仙1的成功与其时代背景密不可分——2005年时,仙侠剧尚未形成固定套路,观众娱乐方式单一,电视剧的传播依赖口碑和有限的媒介。 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确实让仙1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更在于它是否承载了某一代人的情感共鸣。 但经典也需接受时代检验。如今观众对“三观”、剧情逻辑、改编还原度的要求更高,仙1中某些情节(如李逍遥的“油腻”台词、女性角色的工具化)难免被诟病。这并非否定其价值,而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2. 改编模式的优劣作者将改编分为四类,认为《又见逍遥》的成功在于“模式2”(保留主线+合理扩充),而仙1属于“模式3”(大幅改编但保留核心)。这一分类很有启发性: 模式2更适合当下观众:尊重原作的同时填补空白(如游戏未详述的配角故事),符合现代观众对“还原度”和“深度”的双重需求。 模式3的仙1则更像“同人创作”:它牺牲了游戏的部分设定(如技能、角色关系),但通过原创剧情(如红色蒲公英、十年之约)塑造了独特的影视魅力。这种改编风险大,但一旦成功,反而能超越原作影响力。 争议点在于:改编是否必须忠于原作? 仙1的“魔改”曾让游戏粉愤怒,但非玩家观众却因剧情感动。这说明改编的成败取决于目标受众——若以“破圈”为目标,适度脱离原作或许是必要的。 3. 《又见逍遥》的“叫好不叫座”作者提到该剧制作精良、还原度高,但热度远不及仙1,原因包括: 时代差异:当下观众选择太多,仙侠剧竞争激烈,缺乏“开山之作”的稀缺性; 宣发不足:剧名无法沿用“仙剑”IP,前期宣传未触达核心受众; 情怀壁垒:仙1的“白月光”地位让新剧天然被对比,甚至引发“捍卫经典”的排斥心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又见逍遥》的口碑集中在“游戏粉”群体,而仙1的观众多为非玩家。这反映出IP改编的困境:满足原作党可能牺牲大众市场,反之亦然。 4. 仙侠剧的核心吸引力作者认为优秀仙侠剧需具备两点:剧情和音乐。仙1的成功正源于此: 剧情内核(宿命、侠义、爱情)源自游戏的经典性; OST(如《杀破狼》《一直很安静》)与剧情高度契合,成为情感放大器。 但如今的仙侠剧常陷入“重特效轻叙事”的误区,或沦为“仙偶”(仙侠+偶像剧)。《又见逍遥》的突破在于回归“侠”的本质,但能否像仙1一样用音乐和台词制造“记忆点”,仍是关键。 5. “童年滤镜”与批判性审视文中提到对老作品的评价常受“滤镜”影响,但更需警惕的是时代的错位批判。例如: 仙1的“恶俗台词”在当年可能是幽默感的体现,如今则被视为冒犯; 观众成长后对作品的苛责,有时源于自身价值观的变化,而非作品“退步”。 健康的评价体系应兼顾历史语境与现代视角:既承认经典的局限性,也肯定其开创性。 总结:仙侠剧的“进步”与“停滞”技术层面:《又见逍遥》在特效、动作设计上远超仙1,证明国产剧工业水平的提升; 叙事层面:两者各有侧重——仙1胜在情感冲击力,《又见逍遥》强在还原与细节; 文化层面:仙侠剧20年来的“原地踏步”,实则是类型化的必然。当“仙侠”被窄化为“恋爱修仙”,创新反而更难。真正的突破或许需跳出IP改编,回归原创世界观的构建。 最终,无论是仙1还是《又见逍遥》,它们的价值在于为不同时代的观众提供了不同的“仙侠体验”。经典不会被取代,但新作的意义在于证明:仙侠剧仍有进化空间。
有一说一,还行 看完MyGo和Mujica,随便扯几句。 老实说如果只是当做动画片来看的话,其实母鸡卡还行,因为人物都是3D建模所以基本上不会有崩坏镜头,live的效果也很好,剧情虽然魔幻但是如果它本身就是一部超能力学园都市番呢?这么一想其实也还好。 但是作为少女乐队番剧,母鸡卡确实过于变态了,一群都没成年的高中女生在剧里张口闭口就是一辈子,死亡,命运共同体什么的,让人有点绷不住笑。 母鸡卡整体看下来剧情有些不太连贯,不如前作卖够,但是演出氛围倒是挺足的,情绪是烘托到了。卖够相对来说好了一些,剧情没那么作妖,一群女生在剧里勾心斗角,仅仅是为了突然解散的乐队,看得挺胃疼的。 在看这两部番之前我把孤独摇滚补完了,然后我发现对于这种少女乐队番剧来说,果然还是轻松愉快的剧情更让人心情舒畅。 孤独摇滚>>>>>卖够>>母鸡卡,我的观感是这样的,但是都还是可以一看的,以我一个古墓派二次元的角度来看的话。 不过我怀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是连着一周看完的,所以没有太多多余的时间去思考每一集里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和其他观众一样每周每周追着看更新那感受应该会有不同。 另外不论是卖够还是母鸡卡,都有一些性格扭曲到极端的角色,灯祥子爽世睦初华若麦,简直不像未成年高中生,这么多魔怔人能凑在一起确实有些神奇了。 我看的少女乐队番并不多,但是最喜欢和印象最深的都是佐贺偶像是传奇1️⃣,这部番不论是设定还是剧情还是演出,真的达到了我心目中天花板的水平,让人不由感叹这才是音乐的魅力,这才是动画的魅力。(当然严格来说佐贺偶像可能应该叫偶像番不是少女乐队番) 后来出的佐贺偶像2️⃣都没有这种感觉了,卖够和母鸡卡更不用说。不过母鸡卡最终话的演出确实不错,前半段卖够主场也算是弥补了卖够最终话后半段被母鸡卡挤掉时长的坑。5首歌都很不错,还是可以给个好评的。 哭泣少女乐队还没看,这几天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