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老虎 非典型老虎
关注数: 63 粉丝数: 270 发帖数: 7,005 关注贴吧数: 15
从道济到济公信仰-转 从道济到济公信仰 2011-4-2 16:26 |作者: 郑国志 | 来自: 佛缘网站 从道济到济公信仰郑国志在中国古代众多的神只信仰中,济公信仰可谓是一个独特现象。据后人考证,济公原型为南宋僧人道济。在其事迹中,后人颇有添加修饰。作为一个信仰,总有神迹,而神迹的真假是言说不清的。那么,这里就不去考证济公本来面目的是非,主要以佛门内部所记的道济原型和济公的传说来作为信仰模式的范例,以解说济公信仰何以能够确立。一、道济的行迹道济是台州人,18岁落发杭州灵隐寺,因行为奇特,称为颠僧,后到净慈寺常住。清人孙治初辑、徐增重修《灵隐寺志》记载:“济颠祖师,名道济,台州李氏子。初参瞎堂,知非凡器,然饮酒食肉,有若风狂,监寺至不能容,呈之瞎堂,批云:法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人遂不敢言。及远公既寂,出居净寺。济累显神通,奇异多端,具见本传,不能悉载。”但道济有信史可考的文献当首推释居简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济颠》。黄夏年先生《〈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考释说》,释居简是道济的师侄,两人曾同住于净慈寺,是一位有修为的佛门大德高僧。其所记道济身前事,当为可靠。据释居简的记载,道济的远祖是李文和,即宋代佛教护法李遵勖。道济受业于灵隐寺高僧慧远瞎堂禅师。其性高逸孤寂,四十年间行踪遍天下,行为不同常人,有侠义之风;与蜀中僧人祖觉大师有着某些联系,性情亦相类。道济死后舍利被世人珍藏,可见是一位有真实修为的大德高僧。从释居简的叙述来看,道济不重外表而重修心,且酒肉不忌。这其实是禅宗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种状态。至于不畏强暴,有侠义之风,能为老僧办药石,不与强横游姓人家交往,则是道济的一个正义品性的表现。二、济公之“颠”的多重意义济公信仰的奇异之处就在于济公的“颠”。关于这一点,见仁见智。但济公的“颠”来自道济,道济神通的实质如何?是否同民间降神、茜藏佛事的请神一样,表面上借助一种疯癫之姿,事实上乃是在与神灵相沟通?从信仰的角度来看,济公的“颠”是“真”的表现;而这个“真”却触动了世人的灵魂,引起世人的兴趣。明人吴之鲸《武林梵志》称其“举止脱略,与小乘执相诸僧忤,乃讦其犯斋及不循律仪过,远批云:法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意以颠含真义,而远亦似知之,惟庸众之终不释然。”济公的“颠”乃是人性的“真”反映,是无数人内心隐迹的外显。正是济公的心性达到了全真的状态,一副天然,不拘于一物,达到心如真如的至高佛家修为,达到心性合一,才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灵。济公的“颠”当是某些人内心阴暗面的外露。许多人限于世俗的眼光而克制自己,不敢表达内心;可济公却无拘无束,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随心所欲地表达出来,不管他人眼光的是与非——而一般世人却无法去这么做;即便有做,也不会做得这么自然顺心。所以心性真如也是济公深入人心的一个原因。济公来自民间,显迹于民间。济公的“颠”是广大民众渴望那些虚无缥缈的、高高在上的神只能更贴近人的心灵,更贴近人的生活,并且生活在人们现实之中的一种思想反映,也是民众寻求灵异,以寄托愿心愿景的反映。一个颠僧,神通广大,且来自自己的生活现实之中,那么接受起来就跟自己的心灵无比贴近。他既是神,又是活生生的人,而且原型还是一个可能是世人平常不屑的俗人。济公的“颠”,不同凡响,是神迹;同时又是济公混迹人世,与人世同体的印证。“维摩云:菩萨住于生死,不为污行。而布袋济颠,酒仙蚬子,竟为污行者何耶?良以既证果人,欲度执相凡夫,不得不隐圣现劣故也。”这是比较权威的佛门内部说法,载于《灵隐寺志》中。济公的“颠”是为了度化世人:既不能以本来面目见世俗凡人,便只能隐圣显劣。可见济公的“颠”有多层意义:一是为生活环境所逼的一种生存方式,二是普度济世的一种方法,三是反抗社会黑恶的一种行为表达。这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当时国人的生存法则有关。三、济公信仰得以确立的原因一个人接受一种信仰,确立一种信仰,必定是这种信仰触动了灵魂。济公信仰的普及,可能正是触动了国人的灵魂。济公信仰是国人理想的结晶。民间以道济为原型,结合历代相似奇人异士的某些方面予以加工,造就出形象丰满而深入人心的济公。济公信仰是中国本土文化加上佛教文化的产物,是一个中国民众以本土神异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寄托的一个过程。民间传说中的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这个传说主要讲李茂春夫妇无子,到天台国清寺求子,拜降龙罗汉而得缘。在佛门内部,也认可这个传说。如晦山显《济颠本传序》云:“济颠,本天台罗汉,示迹尘中,出家灵隐,继迁净慈,踪迹最为奇特。”在佛教内部的认可和宣扬之下,济公降龙罗汉转世说更是深入人心。佛门内部文献中所记载的道济的奇异事迹应该属于济公的神迹了,因为那是一个神佛做的事,而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做的事。《灵隐寺志》、《净慈寺志》、《武林梵志》、《续修云林寺》、《南屏净慈寺志》记载的济公灵异事件有梦感皇太后、无明火发,济公募树建寺、口吐佛金、火化蟋蟀等。明代释大壑的《南屏净慈寺志》记济公“尝欲重新藏殿,梦感皇太后,临赐帑金。”这一是说明济公有非凡神通,二是说明济公得到了上层统治者的肯定。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