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1734 feng1734
关注数: 12 粉丝数: 87 发帖数: 5,727 关注贴吧数: 0
问个薛定谔绘景和海森堡绘景下基矢改变或者不改变的问题 薛定谔绘景认为态矢量随时间演化,即t时刻态矢量(一般)不等于0时刻态矢量,不妨记为|t>!=|0>, 而力学量算符不随时间演化,即t时刻力学量算符等于0时刻力学量算符,不妨记为A(t)=A(0),, 认为基矢就是给定一组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曾谨言的《量子力学》讲海森堡表述那里),不妨记为<i(t)|或者|i(t)>, 因为力学量算符不随时间演化,所以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也不随时间演化,即<i(t)|=<i(0)|以及|i(t)>=|i(0)> 则左乘和右乘上面两式得到<i(t)|t>=<i(0)|t>!=<i(0)|0>和<i(t)|A(t)|j(t)>=<i(0)|A(0)|j(0)> 这里只关注算符相关的后一个式子,A(t)不时间演化就可以表现为A(t)对应的矩阵不随时间演化 这里的理解看起来都没问题,但接下来在我想把类似过程推广到海森堡表述的时候我就感觉有些问题了 海森堡绘景认为态矢量不随时间演化,即t时刻态矢量等于0时刻态矢量,不妨记为|t>=|0>,, 而力学量算符随时间演化,即t时刻力学量算符(一般)不等于0时刻力学量算符,不妨记为A(t)!=A(0),, 如果同样认为基矢就是给定一组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的话,不妨记为<i(t)|或者|i(t)>, 因为力学量算符随时间演化,则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一般)也随时间演化,即<i(t)|!=<i(0)|以及|i(t)>!=|i(0)>,,, 则左乘和右乘上面两式得到<i(t)|t>!=<i(0)|t>=<i(0)|0>和<i(t)|A(t)|j(t)>!=<i(0)|A(0)|j(0)> 这里只关注态矢量相关的第一个式子,它的含义就是波函数作为态矢量的一种表示是随着时间演化的,, 但态矢量本身不随时间演化,所以海森堡绘景这里出现一个小问题,不随时间演化的态矢量在一组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作为基矢的表象下的波函数表示是随时间演化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个薛定谔绘景和海森堡绘景下基矢改变或者不改变的问题 问个薛定谔绘景和海森堡绘景下基矢改变或者不改变的问题 薛定谔绘景认为态矢量随时间演化,即t时刻态矢量(一般)不等于0时刻态矢量,不妨记为|t>!=|0>, 而力学量算符不随时间演化,即t时刻力学量算符等于0时刻力学量算符,不妨记为A(t)=A(0),, 认为基矢就是给定一组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曾谨言的《量子力学》讲海森堡表述那里),不妨记为<i(t)|或者|i(t)>, 因为力学量算符不随时间演化,所以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也不随时间演化,即<i(t)|=<i(0)|以及|i(t)>=|i(0)> 则左乘和右乘上面两式得到<i(t)|t>=<i(0)|t>!=<i(0)|0>和<i(t)|A(t)|j(t)>=<i(0)|A(0)|j(0)> 这里只关注算符相关的后一个式子,A(t)不时间演化就可以表现为A(t)对应的矩阵不随时间演化 这里的理解看起来都没问题,但接下来在我想把类似过程推广到海森堡表述的时候我就感觉有些问题了 海森堡绘景认为态矢量不随时间演化,即t时刻态矢量等于0时刻态矢量,不妨记为|t>=|0>,, 而力学量算符随时间演化,即t时刻力学量算符(一般)不等于0时刻力学量算符,不妨记为A(t)!=A(0),, 如果同样认为基矢就是给定一组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的话,不妨记为<i(t)|或者|i(t)>, 因为力学量算符随时间演化,则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一般)也随时间演化,即<i(t)|!=<i(0)|以及|i(t)>!=|i(0)>,,, 则左乘和右乘上面两式得到<i(t)|t>!=<i(0)|t>=<i(0)|0>和<i(t)|A(t)|j(t)>!=<i(0)|A(0)|j(0)> 这里只关注态矢量相关的第一个式子,它的含义就是波函数作为态矢量的一种表示是随着时间演化的,, 但态矢量本身不随时间演化,所以海森堡绘景这里出现一个小问题,不随时间演化的态矢量在一组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作为基矢的表象下的波函数表示是随时间演化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
托马斯进动的疑问 看书上这样介绍托马斯进动,, 只考虑二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构成的3维时空中的洛伦兹变换, S和S'系在同一平面上,两个3维时空的坐标系原点是对准的,即在双方的0时刻,坐标原点重合,两组坐标轴对应平行,s'相对s有速度vx,沿着x轴的正向运动, 然后有s''也在同一平面上,s'和s''的3维时空坐标系原点也是对准的,两组坐标轴对应平行,s''相对s'有速度vy,沿着y'轴的正向运动, 然后以两种方法考察s到s''的洛伦兹变换, 第一种方法就是借助s'系寻找洛伦兹变换, s到s'的变换和s'到s''的变换都是特殊洛伦兹变换(最简单的一种洛伦兹变换,原点对准,坐标轴彼此平行,速度也在坐标轴方向上),将这两个变换合成就能得到s到s''的洛伦兹变换 第二种方法是直接寻找s到s''的变换关系, 首先s''的二维空间坐标原点相对s系有速度v,借助s到s'和s'到s''的速度变换关系可以找到这个v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在s系中实现一个二维的空间旋转变换R,将x轴转到v的方向上来,然后执行特殊洛伦兹变换操作就进入到一个与s''系只差一个二维空间旋转的参考系中,记所差的二维空间旋转为R', 由于第一种方法已经找到了s到s''系的洛伦兹变换,所以第二种方法中的R'可以反解,结果发现R'并不是R的逆变换,这一差异就叫做托马斯进动, 以上就是教材中介绍的托马斯进动,这里之所以用到R的逆变换,是因为教材上认为,s系在相继实现了二维空间的旋转变换R和v方向上的特殊洛伦兹变换后,如果继续执行一个R的逆变换,则变换进入的参考系其坐标轴是与s系的坐标轴对应平行的,,这正是我产生疑问的地方,我把这个变换具体求出来了,但看不到任何坐标轴对应平行的迹象 s系中坐标用x,y,t表示,s系先做一个转角a的二维空间旋转变换,而后做一个新的x轴上的特殊洛伦兹变换,最后做一个转角-a的二维空间旋转变换并进入s'''系,s'''系中坐标用x''',y''',t'''表示,,没算错的话,这个变换是 x'''=x(sin^2(a)+cos^2(a)/(1-v^2)^0.5)+ysin(a)cos(a)(1/(1-v^2)^0.5-1)-vtcos(a)/(1-v^2)^0.5 y'''=xsin(a)cos(a)(1/(1-v^2)^0.5-1)+y(cos^2(a)+sin^2(a)/(1-v^2)^0.5)-vtsin(a)/(1-v^2)^0.5 还有一个时间分量就不写了,用不到 现在进入s系,在s系某一时刻(另t=T为一定值)上述变换给出s到s'''系的一个二维空间之间变换,考察在这个变换中s'''系的两根坐标轴(x'''=0和y'''=0)将分别给出两条s系中的直线,他们就是在s系看来,s'''系两根坐标轴变换到s系得到的两根轴,,,具体结果就不再写了,就是上面的很复杂的变换式中另t=T为定值,再分别令x'''=0和y'''=0就会得到两个x和y的关系式,就是s'''系的坐标轴变换到s系中时得到的两根轴,可以发现,除非转角a=90度的整数倍,否则,这两根轴和s系中的坐标轴没有平行关系,,, 如果真是这样的,s系和s'''系两组坐标轴之间没有什么平行关系,那前面教材上将二维旋转R'与R的逆变换之差特别的称为一种新的物理效应就没有什么道理,因为不同参考系之间的二维空间旋转变换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他们分别乘在洛伦兹变换的左边和右面(在我的计算实例中,转角a的二维空间旋转是在s系的空间部分完成,而转角-a的二维空间旋转是在s'''系的空间部分完成),他们是不能合并在一起的 还是说,我没有理解某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托马斯进动的疑问 看书上这样介绍托马斯进动,, 只考虑二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构成的3维时空中的洛伦兹变换, S和S'系在同一平面上,两个3维时空的坐标系原点是对准的,即在双方的0时刻,坐标原点重合,两组坐标轴对应平行,s'相对s有速度vx,沿着x轴的正向运动, 然后有s''也在同一平面上,s'和s''的3维时空坐标系原点也是对准的,两组坐标轴对应平行,s''相对s'有速度vy,沿着y'轴的正向运动, 然后以两种方法考察s到s''的洛伦兹变换, 第一种方法就是借助s'系寻找洛伦兹变换, s到s'的变换和s'到s''的变换都是特殊洛伦兹变换(最简单的一种洛伦兹变换,原点对准,坐标轴彼此平行,速度也在坐标轴方向上),将这两个变换合成就能得到s到s''的洛伦兹变换 第二种方法是直接寻找s到s''的变换关系, 首先s''的二维空间坐标原点相对s系有速度v,借助s到s'和s'到s''的速度变换关系可以找到这个v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在s系中实现一个二维的空间旋转变换R,将x轴转到v的方向上来,然后执行特殊洛伦兹变换操作就进入到一个与s''系只差一个二维空间旋转的参考系中,记所差的二维空间旋转为R', 由于第一种方法已经找到了s到s''系的洛伦兹变换,所以第二种方法中的R'可以反解,结果发现R'并不是R的逆变换,这一差异就叫做托马斯进动, 以上就是教材中介绍的托马斯进动,这里之所以用到R的逆变换,是因为教材上认为,s系在相继实现了二维空间的旋转变换R和v方向上的特殊洛伦兹变换后,如果继续执行一个R的逆变换,则变换进入的参考系其坐标轴是与s系的坐标轴对应平行的,,这正是我产生疑问的地方,我把这个变换具体求出来了,但看不到任何坐标轴对应平行的迹象 s系中坐标用x,y,t表示,s系先做一个转角a的二维空间旋转变换,而后做一个新的x轴上的特殊洛伦兹变换,最后做一个转角-a的二维空间旋转变换并进入s'''系,s'''系中坐标用x''',y''',t'''表示,,没算错的话,这个变换是 x'''=x(sin^2(a)+cos^2(a)/(1-v^2)^0.5)+ysin(a)cos(a)(1/(1-v^2)^0.5-1)-vtcos(a)/(1-v^2)^0.5 y'''=xsin(a)cos(a)(1/(1-v^2)^0.5-1)+y(cos^2(a)+sin^2(a)/(1-v^2)^0.5)-vtsin(a)/(1-v^2)^0.5 还有一个时间分量就不写了,用不到 现在进入s系,在s系某一时刻(另t=T为一定值)上述变换给出s到s'''系的一个二维空间之间变换,考察在这个变换中s'''系的两根坐标轴(x'''=0和y'''=0)将分别给出两条s系中的直线,他们就是在s系看来,s'''系两根坐标轴变换到s系得到的两根轴,,,具体结果就不再写了,就是上面的很复杂的变换式中另t=T为定值,再分别令x'''=0和y'''=0就会得到两个x和y的关系式,就是s'''系的坐标轴变换到s系中时得到的两根轴,可以发现,除非转角a=90度的整数倍,否则,这两根轴和s系中的坐标轴没有平行关系,,, 如果真是这样的,s系和s'''系两组坐标轴之间没有什么平行关系,那前面教材上将二维旋转R'与R的逆变换之差特别的称为一种新的物理效应就没有什么道理,因为不同参考系之间的二维空间旋转变换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他们分别乘在洛伦兹变换的左边和右面(在我的计算实例中,转角a的二维空间旋转是在s系的空间部分完成,而转角-a的二维空间旋转是在s'''系的空间部分完成),他们是不能合并在一起的 还是说,我没有理解某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长门应该是斑当初的实验对象之一 斑应该是从宇智波家传下来的石碑上知道了仙人的后代分别继承了先人的眼睛和身体,然后想到融合千手的身体与宇智波的眼睛就能成为第二个六道仙人,于是在与初代战斗过后斑取得了初代的部分身体组织,与自己的身体融合后写轮眼变化为轮回眼,斑就是第二个六道,,但斑到死也没有将轮回眼的威力完全开发出来,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后来的计划,,, 斑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可以无限分裂,也就是永远不死的身体,就是绝,把自己的眼睛移植到绝身上成为了现在的面具男,大概是因为身体要保持永生就不能融合进初代的身体组织,所以现在的面具男的眼睛只能维持在写轮眼的状态,,,而后斑又将自己的身体组织分成许多许多的小部分运送到战火不断的雨忍村,并融入年龄合适的小孩子的身体里,希望其中有人能觉醒宇智波家的血继限界写轮眼,同时加上拥有千手的身体组织可以开出轮回眼,,然后借由这个开眼的孩子来开发完善轮回眼的能力,最后利用轮回眼来复活自己的身体并夺回轮回眼为自己所用,,,,, 长门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是斑的实验品之一,开眼后面具男应该是除掉了所有其他没有开眼的孩子,以免可能有部分会成长为敌人,,然后面具男就怂恿弥彦成立晓组织以便日后为斑所利用,,,,,,
我对整部片子的理解 从人类还在穴居的时候qb一族就来到了地球,,,发现人类是不同于自己的完全理性的一种每个个体都带有感情的动物,于是创造了一种饲养人类的方法,qb的饲养目的并不是以人类作为食物,而是通过引导人类情感的巨大波动来创造出巨大的能量给自己利用,,,,与人类饲养动物不同的是,qb承认人类是拥有智慧的,于是qb对人类的饲养方法不仅仅是维持人类的世代繁衍,还包括引导人类智力的发育,,,,,按照qb的说法,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人类现在是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文明程度的,,,,,,, qb通过满足愿望来让一个人心中充满希望,,而后一旦这个人因为某些事件走入阴暗,心里就会产生巨大落差,这个转变过程将释放巨大的能量,这也就是qb所需求的,,,,,, qb选择了少女这种能量贡献最大的特殊人群,,少女通过qb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后就会成为魔法少女,他们被迫与情感的阴暗面持续不断的战斗,,一旦失败就会黑化,为qb释放出大量能量后就会变为魔女,成为其他魔法少女的敌人,,,,,,, 魔女的产生途径一共有两种,一个是魔法少女黑化而来,,另一个就是大的群体感情的阴暗面凝聚而成,,, 小炎成为魔法少女后拥有了操控时间的能力,为了改变好朋友小圆脸黑化的命运而不断地重复着最强大的魔女来临前的一个月时间,,,但没一次都没能拯救自己的好友,,,,最后小圆脸了解了一切真相之后决定利用这个通过许多许多次的轮回得到的巨大力量来许下一个愿望结束掉一切,,于是,神是中学生,,,她许下的愿望改变了魔法少女的命运,魔法少女在与魔女的战斗中耗尽魔力之后并不会黑化,只是平静的死去,,,魔力耗尽的后果都由小圆脸,也就是新世界的神来承担,,,,在这个小圆脸创造的新世界里,,实现愿望的代价只是更快的走向死亡,再也不会转变为魔女了,,,,,, 小炎因为拥有操控时间的能力而成功的在小圆脸创造的新世界里保留了以前的记忆以及魔力,,,,,她在帮助小圆脸继续战斗着,,,,,,,,,,,,,,
11话后我对整部的感觉 好像是这样的,,, 首先是FRACTALE系统被建造起来,人们可以通过接入系统来获得想要的几乎是一切的体 验,,而后由于人性中某些不可完全理性化的存在使得分形系统开始积累各种错误,类似黑 客帝国中人的情感会给矩阵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样,,维护分形系统的人们开始寻求避免系统 崩溃的办法,最后他们发现,利用小loli对世界美好的印象重新构建整个系统可以同时清除 掉所有的不稳定因素,,于是他们挑选了一个年龄16岁,但心智只有10岁的少女,利用她对世 界的印象刷新了分形系统,,但他们不知道这个孩子之所以表现出心智与年龄的偏差乃是由 于她在不自觉的极力隐藏着心底的一丝阴影,, 系统重启成功后,维护人员将这个孩子的遗传信息以及心中的情感读入分形系统中,为了下 一次的系统清理提前做好准备,貌似挑选新的少女并利用她对世界的印象来刷新分形系统 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的,所以,保存一个成功的样本很有必要,,,但隐藏在这孩子内心深处 的阴暗面并没有被读取出来,也就是说,,现在分形系统中保存的情感与利用她的遗传信息 克隆出来的个体之间并不能完全匹配,,,,, 接下来就到了这次重启来临的时刻了,,但10岁孩子的克隆体却对这系统中记录的相应于10 岁孩子的情感产生了排斥,,然后那个人渣应该是翻阅了一些关于分形系统的历史书籍,他 找到了排斥的原因,那就是系统中保存的情感并不完整,,为此他就将一个克隆体养大到16 岁,并在她的心里也留下一个阴影,这个败类,这个垃圾,这个挨千刀的,,,, 最后就是11话的内容了,为了延续现在仍然生存于分形中的人们的生命,系统错误必须被清 理,但现在好像已经没有条件能够挑选一个自然成长的loli,并借助她来刷新系统了,,于是 芙琉妮和奈纱的融合不可避免的开始了,话说,个人觉得那些人死就死了,芙琉妮和奈纱两 个人都活着更重要吧,,, 最后醒来的应该是混合了芙琉妮和奈纱情感的一个混合体,,因为奈纱自己的情感已经证明 是不能在一具感情空白的肉体上落脚的了,,所以芙琉妮的情感一定也是保留下来了,,醒来 的她更像奈纱只是因为她仍然想把内心深处的阴暗面永远的埋藏起来,,, 另外,其他原本生活于分形系统中的人应该也是因为系统的不稳定而开始部分的脱离系统 寻求自然的生活了,,,
美宇航局宣布将有重大消息宣布 美宇航局11月10日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将于当地时间 11月15日12点30分(北京时间16日凌晨1点30分)在其华盛顿总部电视演播室举行新闻发 布会,就该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在太空发现的异常物体进行实时转播解说。      美宇航局在其官网表示,媒体代表将有幸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并通过电话连线的方 式进行现场提问。不过要想参加,代表们需提前将所属单位及个人信息发往美宇航局以备 审核。此外,科研人员也将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就相关问题予以作答。      针对这则即将宣布的消息,有媒体大肆宣称美国宇航局的发现“足以震惊全人类”。 不过从美宇航局官网的原话来看,只是在原文提及在宇宙空间内发现“exceptional object”,中文翻译过来为“异常物体”,并没谈及这一发现的“震撼性”和“影响 力”。      据了解,美国宇航局下属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缩写为CXO)是美国宇航局于1999年发射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 第三颗卫星,目的是观测天体的X射线辐射。其特点是兼具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谱分辨 率,被认为是X射线天文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间望远镜,标志着X射线天文学从测光时 代进入了光谱时代。 附英文全文:    NASA Announces Televised Chandra News Conference      WASHINGTON -- NASA will hold a news conference at 12:30 p.m. EST on Monday, Nov. 15, to discuss the Chandra X-ray Observatory's discovery of an exceptional object in our cosmic neighborhood.      The news conference will originate from NASA Headquarters' television studio, 300 E St. SW in Washington and carried live on NASA TV.      Media representatives may attend the conference, join by phone or ask questions from participating NASA locations. To RSVP or obtain dial-in information, journalists must send their name, affiliation and telephone number to Trent Perrotto at: [email protected] by 10 a.m. EST on Nov. 15. Reporters wishing to attend the conference in-person must have a valid press credential for access. Non-U.S. media also must bring passports.      Scientists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will be available to answer questions. Panelists providing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 Jon Morse, director, Astrophysics Division, NASA Headquarters in Washington      - Kimberly Weaver, astrophysicist,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Greenbelt, Md.      - Alex Filippenko, astrophysicis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