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端少年 北端少年
上天必将赐福光耀于我
关注数: 68 粉丝数: 238 发帖数: 5,510 关注贴吧数: 19
建国初期浦东政区沿革 建国初期浦东政区沿革 (1)解放前浦东城市地区行政区域 民国l7年(1928年)上海特别市将上海县、市划分区域,原洋泾市、杨思乡、高行乡、陆行乡、塘桥乡划为市辖区。分为:洋泾区、杨思区、高行区、陆行区、塘桥区。并析宝山县高桥乡划归上海市设高桥区。民国19年,上海改特别市为上海市,行政区域不变,仍设洋泾、杨思、高行、陆行、塘桥、高桥6个区。民国25年,上海市撤销高行、陆行、塘桥区,并入洋泾、杨思区。设洋泾、杨思、高桥3个区。直至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行政建制不变。 (2)洋泾区 在今浦东新区西部。东至八号桥、杨家沟、陆行镇,与高桥区,川沙县毗连;南达海塘浜、华漕澾、张家浜,与南汇县、杨思区为邻;西北靠黄浦东。50年初期,面积约24平方公里,居民22万人。1950年7月建洋泾区人民政府。下辖8乡l镇(镇区于1951年7月建立6个街道办事处)。1952年11月划出沿张家浜到高庙一带建立东昌区,其余辖境仍为洋泾区。1956年2月撤制。辖区与高桥、杨思两区合并,改为东郊区。 (3)杨思区 在今浦东新区西南部,东界川沙县,南至上海县界,北为洋泾区,西临黄浦江。建立于民国25年(1936年)。辖区为今杨思镇、六里镇、严桥镇部分及周家渡等地区。1956年撤销,与洋泾区、高桥区合并建立东郊区。 (4)高桥区 在今浦东新区西北部、濒临长江口。建立于民国25年(1936年)。其后曾易名浦东北区、三十一区。1950年后仍定名为高桥区。辖区为今高桥镇及外高桥、高东、东沟、张桥等镇以及江岸码头区。1956年撤销,与洋泾区、杨思区合并建立东郊区。 (5)东昌区 在今浦东新区西部沿黄浦江一带。1952年11月建立。由原洋泾区划出高庙至张家浜沿江一带地区组成。1956年2月,原杨思区将所属沿江自塘桥至周家渡一段划归东昌区,其区域为东以浦东大道、浦东南路为界,西临黄浦江,北至八号桥,南达周家渡。面积13.16平方公里。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人口25万人。1958年8月撤销,与东郊区合并为浦东县。 (6)东郊区 在今浦东新区西部。东邻川沙县,南至上海县界,北达长江口,西界黄浦江。1958年2月由高桥、洋泾、杨思3个区合并成立。辖耀华、艾镇、六里、严桥、孔桥、泾南、二塘、海滨、凌桥、金桥、陆行、张桥、东沟、高东、高南等15个乡和高桥、洋泾、杨思3个镇。1958年8月与东昌区合并建立浦东县。 (浦东新区史志办 林之荫编辑)
忆川沙解放 忆川沙解放 □ 施承祖 今年是上海解放65周年。家乡解 放的那一天,那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的老家在浦东江镇北首沙泥码 头。1949年5月中旬的一天早上,我 和宅上小伙伴去七团乡中心国民学 校(现江镇中心校)上学。刚踏上护 塘(现川南奉公路),就看到见头不见 尾的国民党军队从南向北开来,个个 头戴钢盔,脚穿军靴,手持美式卡宾 枪。事后有人说,这支队伍叫青年 军,是国民党精锐部队之一。 不久,南边又过来了一支长长的 队伍,人人军帽上套着一只用杨树枝 条扎成的防空圈,肩上扛着老步枪, 斜背着子弹带和肚肠形的圆布袋,大 步向北开进。 不大一会儿,北边突然响起了枪 声。原来,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先头 部队在小营房交起了火。当我们远 远听到枪声时,心想大事不好,就各 自飞奔回家,宅上家家也关上了大 门。 枪声停了。 不多久,忽然场上传 来歌声。我从门缝往外一瞧,只见当 兵的把背包坐在屁股下,扯开嗓子唱 得起劲(后得知唱的是《三大纪律八 项注意》),就出门去看热闹。背匣子 枪正在打拍子的军官看到我们几个 小孩就笑嘻嘻地说:“小朋友,不要 怕,我们是解放军,是老百姓的队伍, 你们回去跟大人说,叫他们也不要 怕。”然后,家家的大门一扇扇打开 了。解放军走上门,要求借灶烧饭, 房主也都爽快地答应了。看到炊事 员煮咸黄鱼像烘大饼不用食油,房主 就把家里的油盐及蔬菜等拿给炊事 员用,炊事员连声道谢。 部队吃过中饭后,忙着为宅上人 家打扫卫生,拎河水灌满水缸,还把 灶头和桌凳擦得干干净净。临走,炊 事员还不忘给家送来了借条,特别 叮嘱:这借条要好好保存,等人民政 府建立了,你们可用它到政府换钱。 后来,父亲告诉我,借条上面写着借 用物品的名称及数量,落款是部队的 番号,连长、指导员的姓名以及日期。 司号员吹响了集合号,部队集合 完毕,背匣子枪的军官一声命令“出 发”,队伍齐刷刷上护塘向北开进。 不远处,走在队伍最后的战士还回身 向我们几个目送他们远去的小孩挥 手告别。 近日,为了弄清老家和川沙城的 确切解放日期,我查阅了机场镇志和 川沙镇志,均载川沙解放日期为1949 年5月15日。这比上海解放日提前 了12天。攻占小营房,一路解放施 湾、江镇和川沙城的那支部队为解放 军第三野战军30军89师265团。 有一件事现在想来还十分遗憾: 五十年代初,乡人民政府成立后,我 父亲和村上多名村民按通知,手持解 放军留下的借条到乡里兑换了钞 票。从此,我家失去了一件珍贵文 物,至今后悔莫及。(作者系本镇居民)
外高桥的来历 外高桥,它使上海港迈进了世界亿吨大港的行列。它曾经过了沧海--桑田--复沧海的历程,然后建成了世人瞩目的深水海港。由于这一片水域位于高桥岸线之外,但曾经是高桥陆境的一部分,于是就出现"外高桥"这个地名。 一、揭开"危险区"神秘的面纱 吴淞口南侧外高桥深水区,从姜家宅至四十图外岸长4.50公里,此距吴淞口6公里,岸线外侧为南港主槽,深泓逼岸,水深10-15米,河床稳定,涨落潮流路一致,实测平均潮高2.40米,航道优良。这是一段黄金岸线,对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来说太重要了。然而在1987年之前的大半个世纪里,这儿却是芦荻萧瑟,一片荒凉。港侧"危险区"的标志,吓退了宏图开发的仁人志士,瞧着这个水上禁区,只能望洋兴叹。打开上海东大门,建新海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急项,弄清"危险区"的真情实况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986年2月,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的王嘉穗、苏承祖二位工程师承担了长江口探险的任务,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首先,他们踏勘了高桥外岸深水区岸线。接着走访海洋地质局,一份探测报告标明:外高桥水域有11个磁异常点。这来自水雷还是沉船,或是其它金属物。要弄清磁异常点的究竟,必须找到原始海图,从海图可找到何时首标"危险区",因为这是弄清磁异常点及危险物属性的关键。 他们跑遍了上海海运局、上海航道局、海运学院、川沙县水利局等有关单位,并向全国各地发出征求海图的信件。在征集到的许多海图中,从国内外绘制的第一张海图起,逐幅排比、搜索,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凡是外国绘制的海图,全没有危险区标志,有此标志的只限于中国绘制的海图。然而从中国1915年第一张海图起始至1931年的中国海图上,只有沉石的标志,没有危险区的标志。直到1936年中国海军部绘制的海图上出现了"危险区"三个字,并在此图上注明危险区标志源于五0五号海图。于是继续寻找五0五号海图。1986年5月,从国家海图库找到了此图。海图上刊印着:"中华民国海军部水道图五0五号。1931-1934年中国海军部测定。1935年2月1日海军部审定刊行。"图上外高桥水域醒目地标明"危险区"三字。至此,可以明白,海图制于1935年抗日战争之前,所谓"危险"不是来自战争遗留物,而是沉石,沉石在水底或带状排列,它与11个磁异常点又有什么关系?接着探索的焦点就在予此了。 二、解开"沉石带"之谜 为解开沉石之谜,三航局的工程师又忙开了,他们频频访问当时川沙县水利局的工程师,查阅水利局的水文档案资料,特别是王工程师一头扎进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查阅了上海地区第一部地方志--宋绍熙《云间志>)以及上下580年中历代嘉定县志、松江府志、江东志和宝山县志等史料……搞技术的工程师,怀着无坚不摧的毅力,日复一日地在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中,考证了外高桥海域的沧海变桑田;桑田复沧海的经历,考证了修筑三个宝山城各自的历史年代和不同城址。原来沉石来自嘉定县沿海明万历年间所筑的古宝山域,因海潮冲圮城墙及海塘,建筑物沦入海域,长期由于水动力的搬移而形成带状。锲而不舍的精神,取得了金石为开的硕果,外高桥海域沉石之谜迎刃而解。 三、江底探索磁异常点 1986年5月26日,由第三航道局王嘉穗工程师带领的一支水文勘察队来到浦东高桥,按照海洋地质局提供的十一个磁异常点的方位,在4.50平方公里的水域中,几乎摸遍了每一寸江底。6月1日晚8时,潜水员们第一次从江底摸出了金属物,至6月中旬,十一个定位点全部解决,经探明:"危险区"内无爆炸物,只是沉船和零星金属物,沉石带长4000米,底宽60一70米,巨轮在此航行没有影响。此刻,英勇的水文工作者,把事先准备好的纪念物缓缓也沉人江心。它带着上海水文工作者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片赤诚,作为这次科学探险的佐证,永远留在外高桥黄金水道之底。 (浦东新区史志办 林之荫编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