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QE4t2🐾 -
关注数: 0 粉丝数: 22 发帖数: 6,001 关注贴吧数: 6
【名家心水】品评许冠杰其人其歌 名家心水:品评许冠杰其人其歌   ■ 名家心水   向雪怀   《加价热潮》   《财神到》   《打雀英雄传》   《半斤八两》   香港著名作词人向雪怀曾帮许冠杰做过监制,也制作过歌曲。向雪怀也是本报华语音乐传媒奖的评委,趁他到广州开传媒奖会议时,记者首先抓住机会采访了他。至于向雪怀最喜欢许冠杰的歌曲有《加价热潮》、《财神到》、《打雀英雄传》、《半斤八两》。   向雪怀认为,许冠杰最杰出的地方不是他唱歌唱得如何好,而在于他以一个大学生,或者说知识分子的身份,唱反映低下阶层生活的歌。   Sam给向雪怀留下深刻印象的歌有很多,他觉得,Sam的成功跟他身边的人有很大关系,他的好搭档黎彼得本身当过火车司机,帮助Sam把低下阶层生活的经验写成歌曲,Sam的很多好歌正是这样出来的。像《加价热潮》、《财神到》和《打雀英雄传》、《半斤八两》等歌都是代表。《半斤八两》反映的现实是你付出了半斤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八两的收获,这些内容都很广东化,让人听了很有共鸣。这些都是在黎彼得的帮助下写的,因为许冠杰在乐队时只唱猫王的东西,他们两个用猫王式的西方流行乐来包装这些草根性的内容,很容易为当时的传媒和听众所接受。而且他那时唱了《加价热潮》后,油价真的升到7块6一两,简直像天气预报一样准确,在社会上成为热门话题。《财神到》是比较摇滚化的,这首歌跟粤语地区过年派利市的习俗结合在一起,每年的那个时候人们都会想起这首歌,是没有别的歌能够取代。《打雀英雄传》的独特之处在于按照他的歌词,真的可以砌成一副牌,这是写词时精心计算过的。   向雪怀认为,Sam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歌曲的市场占有率有多高,而在于吸引了原本鄙视粤语歌的人去听他创作的粤语歌,是乐坛本土化的重要一环。
【回顾】流金岁月-香港流行乐坛70祭之前言 现代中文流行音乐范畴内,来自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粤语流行歌曲与国语流行歌曲构成了主要的两大色块。   其实严格地说,   粤语流行歌曲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也带有明显的地区文化特征,从形成气候到现在也只不过20多年的时间,但它却也不可抵挡的态势传播到了亚洲和欧美的许多地区。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语流行歌曲的印迹。   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流行音乐这种亚文化的产生是物质社会中精神生活商业化的必然结果。在这方面,粤语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是很典型的。在中国人的世界里,香港的流行音乐是发展得最符合工业化社会的需要的。另外,香港的流行音乐又自成体系,并且采取了十分“放松”的姿态自我激励,标新立异。这也就是我们在以往节目中所说的“填词”。也许是因为它高度发达的流水作业的机制,因此很多的香港流行音乐的从业人员常常不把重点放在创作上,而放眼世界、信手拈来,总是用填词的方法推出唱片,渐渐地给人们留下这样一个印象:香港的流行歌曲可以传唱、可以让人为之痴迷,却少了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   其实,所有香港流行音乐的从业人员也在竭力回响着甚至影响着一个个时代,与台湾的同行们不同的是,香港流行音乐所有的杰作大多出自于一个集体的努力,而很少依靠英雄个人的背影,如罗大佑等。越深刻地了解香港,越觉得这个小岛的流行文化有着深不可测的底蕴。   流行乐坛风云录,风采音乐珍藏版——《老歌回忆录》特别单元将正式地开始系统地回顾来自于香港的流行音乐。我们将从阶段发展、风格流派、歌手介绍等等诸多方面展示香港歌坛丰富多彩的音乐画卷,从多个角度接触成熟而丰富的香港流行音乐。   一切事物的形成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香港的流行音乐也不例外。上个世纪的最初十年,香港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到处是海浪与礁石,几个被远放到远东的不得志的英国官员和一些冒险家们住在仅有的几栋别墅里面,少得可怜的平地上住着一些漂洋过海谋生的平民。在这个阶段,上流社会的人听的是英国本土绅士阶层喜欢的古典音乐;而普通的民众则为了生存本身而挣扎,根本没有什么流行音乐可言。   30年代开始,因为时局的变化,有不少知识分子陆续来到了香港,同时,也开始有一些人因为香港的异域风情、英语教育、政治格局简单等等原因从内地经济繁华的地区来到香港定居,他们不仅仅带来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促进了香港的发展,更带来了内地的流行文化。比如说,这个时候的香港流行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上海的影响,卖座的是周旋、胡蝶的电影,最流行的歌曲是《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   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政治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开始渐渐具有本地的特色。但是,因为人员的流动和推行英语教育,文化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候香港的流行文化几乎被欧美的强势流行文化所左右。   有民族良知的知识分子只好把眼光放在了文化的本土上面。电台里面播放的歌曲几乎是摇滚乐的天下枣因为那个时代也正是摇滚乐生机勃勃崛起、发展的时期,整整一代香港青年都是听着鲍勃-迪伦、猫王和大卫-鲍维长大的。他们觉得适合他们听的只有那些热情洋溢的英文歌曲,而本地的音乐只有一些老掉牙的粤剧,用怪异、老土而拖沓的腔调,唱着陈旧的故事,那是属于过去的。   进入60年代末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在香港的第一代本土的年轻人长大了。他们也开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声音。于是,许多乐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象莲花、玉石、温拿等等等等。他们唱的其实大多也是欧美最流行的英文歌曲,并没有太多的本土性、原创性可言,但是人们用极大的热情欢迎这些乐队,因为,这是香港自己的声音。   然而好景不长,这些乐队没有过多久就解散了一大半,因为毕竟没有自己的歌曲支持。不过,乐队潮流对香港乐坛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除了对建立本土文化的信心之外,最大的贡献他们为香港歌坛留下了象林子祥、许冠杰这样一批在下层社会经历过很多磨练、又真正懂音乐的歌手。
【词人报道】「填词其实填一句」的郑国江 「填词其实填一句」的郑国江 郑国江那一本正经的老师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在他的歌词中却可找到他率真的另一面。 郑的作品多以蓝天碧海、微风小雨、花草树木、天虹等自然风景入题,感觉隽永清新,很有诗意,是自然派的词人;此自然派与黄沾的大情大性风格不同,郑乃侧重向往舒闲自在的一类。 「愉快海鸥蓝天中追逐浮云∕浮云飘过轻抚我心∕缘份已尽情义似是浪退未留痕∕为何寻找那沙滩裏消失的脚印∕悠悠海风它给我的心千个吻」〈消失的脚印 梅艳芳〉 「有了你顿觉轻松写意∕太快乐就跌一交都有趣∕心中想与你∕变做鸟和鱼∕置身海阔天空里」〈有了你 陈百强〉 「童年时我与你将颗心刻到花树上∕你说过两个痴心永守望∕何时能再与你一双双走到花树望∕再看看俩颗心有冇永远相向」〈童年时 夏绍声〉 从郑的作品可看出,他的性格较飘逸闲情,所以其作品都可透出清新诗意,但这亦影向了其感情或角色的投入,使他置身於客观者的位置而未带给观者切肤之痛。 如词评人所说,郑的作品多含教化勉励之意,比较正面,这没有不妥而且值得尊敬。至於为何将所说的以明显表达,快速传递讯息,他则表示听歌者往往都不可能听全整首歌的,只能记著一两个断句,故有「填词其实填一句」之说。
【词人报道】有食力的填词人郑国江 有食力的填词人郑国江 在七十年代常用的黑胶碟和唱盘,比起现有的数码录音己经成为陈年古董,被遗弃的东西,但是一些动人的旋律,美丽的歌词就永远都是言犹在耳、历久常新。 叱吒七十年代的填词人,他们都各具特色郑国江就是其中的一位功臣.在他们的作品中可说是包罗万有:富教育性,童话式的爱情,少年时期的初恋,青年人互相勉励的句子,离乡别井的思念到小朋友的儿歌都能在他作品中寻找得到。颇算是多源化。 出生在七十年代的朋友,对於郑国江先生填写过的歌词大部份都耳熟能详:[小时候]、[太阳花]到今天都能随口唱出几句,比起当年每天上课前唱的校歌早已忘记得一乾二净.从此可以证明他的儿歌的确深受小孩子们的欢迎,能够这麼融入小孩子的天空可能与他本身是一位小学教师有关吧!而他对初恋的情怀、甜蜜而纯真的感觉,都在他的作品例如[:偶遇]、[涟漪]、[几分钟的约会]、[恋爱预告]....等等中意会出来,令人听後都泛起一份甜丝丝的微笑。 当然有甜也有苦:[离别的摇蓝曲]、[谁能明白我]、[你令我快乐过]、[侬本多情]、[无言地等]、[梦幻的拥抱]、[风继续吹]、[只怕不再遇上]这一类都比较伤心失意,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在他作品中可谓另类..在郑国江作品中最深受欢迎而又令人难忘的,就是他善於用一些正面而直接的方法去鼓励青年人无论在感情和生活上遇到什麼困难或挫折,都要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交点]、[浪淘沙]、[真的汉子]、[莫再悲]、[伴我启航]、[漫步人生路]及用於灭罪有关的[罂粟花]等作品,都是令人兴奋又可提醒青年人珍惜生命的励志作品。 虽然他们的作品相距至今已有二、三十载,但郑国江的作品直至今时今日然经常可以在电台、电视的音乐节目中,甚至广告商都选用他的作品,从此又一次证明,他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存在的价值,正所谓好歌不厌百回听,是一个有食力的填词人。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