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城际 京津城际
关注数: 26 粉丝数: 455 发帖数: 16,102 关注贴吧数: 39
荆荆高铁:荆州到荆门,20分钟! 记者乘坐运行试验列车,感受荆荆高铁“快”“美”“稳”。 11月16日,荆门至荆州高速铁路(以下简称“荆荆高铁”)开展运行试验。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受邀登上7024次试验列车,沉浸式体验荆荆高铁的“风驰电掣”。 当日上午,7024次试验列车从荆州站发出,向荆门方向疾驰,约20分钟后,抵达荆门西站。除了“快”,“美”“稳”也是本次体验带给记者的强烈感受。车厢内干净整洁、乘务员“微笑服务”,让人如沐春风。列车行驶中,一幅幅引人入胜的江汉平原美景从窗外划过,令人不禁拿出手机拍摄,“高铁速度”下的拍摄没有任何晃动,按下快门便留下了这些美好。 荆荆高铁北起荆门市,南至荆州市,连接汉宜铁路连通武汉、宜昌。全长约77.48公里,全线共设荆门西站、沙洋西站、荆州站3座车站,线路设计时速为350公里,为双线高速铁路。 荆荆高铁通车后,荆州至荆门铁路旅行时间将压缩至20分钟左右,进一步实现湖北省内17个地市州“市市通高铁”。同时,江汉平原增加的这条北上快速通道,对加快荆州、荆门、襄阳三座城市一体化进程,提升湖北“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枢纽地位,完善鄂中综合交通体系、助力江汉平原经济发展、湖北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陈孝伍 见习记者 彭润杰) 来源:荆州新闻网
英国实现量子导航 英国已对量子导航技术进行了测试,这种利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作为陀螺仪的装置,第一次在导航中架起了微观量子世界和宏观物质世界的桥梁,其精度有望达到目前最好的惯性导航的5倍,并有可能在本世纪晚些时候彻底取代GPS卫星导航。 这项听起来绝对高大上的精密量子技术,实际是美国科罗拉多博尔德的Infleqtion公司和英国合作伙伴的成果,他们将铷原子云冷却到纳开尔文(nK)范围,也就是10^-9开尔文(K)左右,使其进入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是玻色和爱因斯坦预言的物质状态,当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时,玻色子会聚集在同一量子态中,表现出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既能像波一样干涉和衍射,又能像粒子一样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相当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在这里交会,可以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研究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开发出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测量设备,如量子加速度计、原子干涉仪等。进入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大量铷原子,可能有10^5-10^6个之多,直径可达几微米,它们共享同一量子态和波函数,整体表现为一个巨大的量子波包,就像一个单一的“超级原子”,让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标准实验设备来操控。 Infleqtion公司的量子导航,就是用激光轰击和磁场操控,将铷原子云分裂成两个或多个相干的波包,它们会沿着不同的路径运动,由于路径上的加速度差异会导致相位变化,科学家们通过测量它们重新会合后的干涉图样的相位偏移,就可以精确计算出加速度。 由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运动极其缓慢,热噪声对测量的影响也极小,因而可以极其精确地测量加速度;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具有高度的相干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被精确控制,这让长时间稳定的加速度测量成为可能;而量子态的高灵敏度,也让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加速度计可以检测到极其微小的加速度变化,对地震监测、重力波探测等高精度领域意义重大。这种特性正是Infleqtion公司量子导航的优势所在。虽然现在才开始进行第一次测试,还处于原理证明的阶段,但该公司预计他们的量子导航系统可以让轮船在一周的航行时间内保持1/10海里的精度。可以对比的是,目前最好的惯性导航系统使用环形激光陀螺仪或光纤陀螺仪,可以在两周时间内保持1海里的精度,这意味着量子导航可以达到最好惯性导航的5倍。 所谓惯性导航,就是从某一个确定的地点出发,通过连续不间断地测量加速度,利用积分运算来获得瞬时速度和位置数据,可以不依赖外界的任何信息,不易受到干扰,但误差会随着时间累积,越来越大。 Infleqtion的量子导航,本质上是用量子态来做陀螺仪,通过更精确的测量来减少误差,精度越高,误差就会越小。根据他们的估计,2026年他们将实际测试技术的可靠性,技术成熟则需要很多年,但到本世纪晚些时候,这项技术最终可能会取代GPS。当然,这一切都还很遥远。因为在5月份进行的这项飞行测试中,他们的试验设备极为庞大,占据了8到10个机架位——一个标准服务器机架长60-100厘米,宽48.3厘米。要将如此大的设备缩小到现在GPS的大小(最小的是智能手机中的模块,只有几毫米),道路可能还极其漫长。 当然,这些设备占最大体积的还是制冷系统,和超导量子计算机一样,都需要巨大的稀释制冷机来维持量子态。一旦基础理论突破,不再需要冰箱了,那么设备尺寸就可以急剧缩小,大规模应用也就可能成为现实。 这项技术最迷人之处,可能是在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人类已真的开始进入量子世界了。
动辄几万平米的火车站、航站楼,意义何在? 当下有一个现象:火车站站房越建越大,航站楼不但越建越大,而且越来越远。 一个地级市的站房几万平米。必要性在哪里? 本吧老吧友可能还记得,早在几年前,本人就明确讲: 1,所谓高铁就是大地铁。发车公交化。繁忙干线基本上可以做到随到随走,基本不需等待。 以本人为例,发车前10分钟抵达省会城市主力火车站,是常有的事。更有甚者,开车前六七分钟抵达车站,比如这段时间,在长沙南站、石家庄站、广州北站、广州站、济南站、成都东站、滨海站、杭州东站、宁波站等,都发生过在开车前六七分钟下出租车,冲进站房、验票、过安检、检票、上车,出行规划时间精确到分钟甚至十秒级。从未误过车。 在机场乘机同样如此。在首都机场、大兴机场、滨海机场、白云机场、双流机场、栎社机场等,几乎都是听着登机广播走到登机口直接上飞机,几乎很少,有时间还在候机区坐下来等一会儿,都是直接登机。 更有,在自己家门口的两大机场,起飞前25分钟才下地铁,立刻奔向航站楼,而值机柜台已不再办票,冲过安检,跑到登机口,已经截止登机两分钟,仍然上了飞机。 2,高速铁路时代,旅客出门乘车将以直达为主,几乎不再有什么枢纽,换乘需求将越来越少。除了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少数巨型枢纽外,其他城市,中长途中转旅客比例将极低,包括郑州、徐州、武汉、沈阳等传统重要枢纽,在高速铁路网上都归于平淡。更不要论类似于山东北部个别早已被时代远远的抛在后面却突然有了铁路而自以为爆发的农业城市,跟枢纽更是一万竿子都打不着。 3,实际上,在长江以北的中等以下城市,甚至省会城市,侯车大厅空荡荡是常有的事。而恰恰是这些城市中,有的反而更痴迷于大站房,动不动数万平米,站前广场面积超大,完全可以用来种水稻。 搞这么大站房,实际意义在哪?浪费。究其根本,这些城市的决策者,北方农村生活环境成长起来,很少出门,认为出门就是个大事,比如一些山东人,往往连去济南这样水平的城市都当成天大的事儿,眼睛只能看到山东那巴掌大的地方,要是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比过节还隆重,要去个香港、海外之类的,想都不敢想。既然这么隆重,出门是天大的事,站房就要建得好大好大。完全认识不到:世道变了,已经不再是农村田间地头的时代了。 如下是普陀山机场,本人曾在此乘降。它的面积只有2000多平米。却支撑着百万客流。直到2018年才扩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