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悟 佐藤悟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3,552 关注贴吧数: 2
【唱片知识】 关注那英→关注中国各时期的唱片事业(上) 一、旧中国时期的唱片事业(1908~1949) 诞生前后 整整100的年之前,即1897年,爱迪生发明唱片仅20年,我国上海的洋行里就首次出现了圆柱形蜡筒唱机(当时叫留声机)。大约20世纪初时,圆片唱片和唱机也输入了我国,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洋行里出售。当时英商在上海开设的谋得利洋行,经营唱片销售业务,并在香港为粤剧等广东一带的地方戏曲录音,送回英国制成唱片后再运来我国销售。 也就是在20世纪初时,有个名叫乐浜生的法国人来到上海。他从洋行购得一架大喇叭手摇唱机以及法国出版的“洋人大笑”等唱片,在南洋桥一带(今上海西藏南路)设摊放唱,生意兴隆。1908年,他在南洋桥附近租房成立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销售唱片和唱机。乐浜生招聘宁波人张长福作助手,从法国带来录音设备与录音师,由张长福请中国著名艺人来录音,然后运往法国制成唱片,再运回中国销售。一般说来,1908年应该算得上初具雏型的中国唱片工业正式起步的一年。 当时东方百代公司录音的有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张毓庭、刘鸿声、汪笑侬、王又宸等演唱的唱片,后来又录了京剧四大名旦的节目以及一些地方戏。这些都是直径29厘米的钻石针唱片。1914年至1917年间,乐浜生将东方百代公司迁至上海谨记桥徐家汇路1434号(即今上海市衡山路811号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现址)。这是最早在中国建立的生产唱片的外国公司——法商百代唱片公司。 旧中国的唱片工业三巨头 在旧中国,出现了各种名目的唱片公司,但是自己有唱片厂能够生产唱片的公司只有“百代”、“胜利”、“大中华”三家,而且全部集中在上海。 百代唱片公司生产的钻石针粗纹唱片使用“雄鸡”商标,非常畅销。但是,到了20年代末期,东方百代唱片公司生产技术已经落后,生意也逐渐清淡。1930年,法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将产业转让给英国电气音乐实业有限公司(EMI),重新命名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亦称EMI上海分公司,沿用“雄鸡”商标,并从录音到唱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等都进行了重大改进,且拥有300名正式员工。此后一直到上海解放前夕,英商百代唱片公司作为EMI在东南亚地区的唱片出版制作中心,是当时我国和东南亚地区设备最新、产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唱片公司。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上海时期,百代公司被日本人掌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百代进行了整顿并恢复了生产。1949年春节期间,百代公司以时局不稳、生意清淡为由宣布停产,公司迁往香港和新加坡。 大中华唱片厂是孙中山先生邀请日本人铿尾庆三于1917年来沪创建的,厂址设在虹口区大连路,由中日资本家合资经营,并由孙中山先生亲自定名为“大中华”,注册商标为“双鹦鹉”。以红色蜡光纸片芯代表京剧,绿色为歌曲,蓝色为地方戏曲。1927年“大中华”改由国人自营。1941年日方控制了大中华唱片厂,改名为“孔雀唱片公司”,出版“孔雀唱片”。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和商标。解放前夕,大中华唱片厂经营惨淡,奄奄一息,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5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大中华唱片厂。 上海胜利唱片公司是美国RCA于1930年投资的,并于两年后在上海平凉路1890号购地建厂,生产胜利唱片,使用商标为“狗听喇叭”。该公司出版唱片的品种较多,产量较大,其规模在当时三家唱片公司中处于第二位。1939年日本人参股51%,胜利公司改组为中国唱机有限公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厂全部由日商接管。1945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府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接管该厂,因设备不齐而停产,一直未能开工。
【专访】 艺术人生--★ 那英 ——谷建芬嘴角的一抹微笑★ 那英新专辑《我不是天使》的新闻发布会是在北京嘉里中心的一个豪华宴会厅中举行的,那英身穿着新公司为她特意定作的晚礼服,身上每一片裸露的肌肤都散发着脂粉的光泽与香气,发布会的大屏幕上放映的是那英香港演唱会的录像,屏幕内外的风光直接就变成了记者们第二天稿件中对那英“天后”地位的各种各样的结论,就像那英的装扮一样华丽,即使不熟悉那英的人也会因为这阵的热闹而对那英多了几分关注。本以为这就是那英了,一个在流行音乐中拼杀了十几年,最终被舆论封王封后的人,以为那英从此有会拥有更多的傲视群雄的资本,然而这仅仅是那英的“秀”,真正的那英藏在一个人的记忆中,这个人就是谷建芬老师。   谷建芬老师的家住在幸福一村一座普通的居民楼里,小区安静而幽雅,谷建芬的老伴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以前是从事舞蹈工作的。谷老师的家别致而有特色,书房的一面墙上挂着近百个钥匙链,这是谷老师的一大收藏爱好。在钢琴的上方最显眼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张照片,长发白裙的毛阿敏与短发红裙的那英手拉着手在舞台上演唱,这是在谷建芬作品音乐会上那英与毛阿敏在合作演唱谷老师的作品《希望》,音乐会上还有苏红,刘欢,孙楠,懈小东,崔京浩,那一次我们见识了这位流行音乐奠基人的“酷”,因为流行音乐的“大哥大,大姐大”们几乎全是谷老师影集中的“丫头,小子”,那英更是他们中的代表。谷老师从另一个房间里面拿出了一本影集,十几年前年照片依旧清晰,那英那个时候留了一头现在看来比较老气的短发,老是穿着一件大衬衫,每一张合影都是与谷老师亲密的搂在一起,就像是怯生生依着妈妈的孩子,“这是我第一次带他们到新加坡录音的时候拍的,”照片中的那英素面朝天,一脸的稚气与简单,与今日衣着光鲜的形象判若两人,照片的右下角上清楚的写着1988 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