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瓦当
大唐瓦当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
关注数: 203
粉丝数: 223
发帖数: 21,784
关注贴吧数: 34
文兴宇张克境夫妇 1964年,张克境主演(女跳水队员)中的陈晓红曾闻名全国,轰动一时。文兴宇第一次认识张克境就是通过这部电影,他对张克境是一见钟情。1967年,不到20岁的张克境嫁给了文兴宇。1994年文兴宇因出演(我爱我家)中一家之主“傅明”一角而成为 家喻户晓明星(图片及文字均来自视频号:紫玫瑰的眷恋)
重温二混子. 你怎么知道我...我笔名?
东南风一刮,味道刺鼻! 唐山的味道又开始了,闻到了吗?
谢芳辞世! 《儿女正当好年华》
美国版纪春生果然离奇死亡了,水变油的发明人喝完饮料后喘息不止,倒地身亡。
老开平老唐山的美食、民俗、方言、老事儿尽收书中。自己写了两本书。
自己弄了两本书,都是老开平老唐山的方言、美食、风俗、老事儿 舌尖上的唐山话
唐山的空气,每天都充满了味道! 呛死了,大家闻不到吗?
2024年全国机场夏秋航季周计划量top50
传说中的杨柳北里十八号 西便门外大街十号院,传说中的杨柳北里十八号。朝圣打卡。(此图为剧照)
真有金钢砂牌擦锅底去了 这个老板或卖家一定是家迷,研发了专擦锅底的金钢砂牌,到底是不是费力撕公司的呢?
N久没签到也没冒泡了,老几位哪儿去啦? 中午十二点,都奔食堂了?
拉拉陪我度假期
宝财锅谢园辞世
想求一本书,有的话赏我,给钱
【原创文章】相声里倒口的唐山话 文/大唐瓦当 说相声有个规矩,无论捧逗,都说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如果情节需要或者展现“学活”的功夫改口说外地方言,行话叫做“倒口”。“倒口”里有一种“怯口活”,通过学某地方言,嘲讽方言地的人穷困、外行、没见识,举手投足处处露怯,所以“怯口”是以城里人取笑乡下人,大城市人取笑小城镇人的少见多怪来博取观众一笑,跟“荤口”一样,是相声里的糟粕。 上世纪上半叶的老相声艺人倒口、怯口基本上是学山东话、山西话,即所谓“东倒西怯”。被学的最多的当属“深武饶安”,所谓“深武饶安”是河北中南部深县、武强、饶阳、安平一带的方言,当时这些地方比较贫穷,方言也有一些特点,上述这些地方人经常扎堆进入京津等大城市做小买卖或当伙计,也经常走街串巷的吆喝,所以都被说相声的拿来开涮。唐山方言虽然也具有喜剧语言的特点,说起来像唱歌,一股子“老奤味儿”,但是过去老相声艺人是不怎么拿唐山话当“怯口活”的。 首先,唐山是重要的曲艺码头,很多第四代相声掌门人如张寿臣、马三立以及他们的师弟和弟子如李洁尘、刘宝瑞、田立禾、常宝华等都经常来唐山小山儿“作艺”,全靠捧场的赏饭吃,谁还敢拿唐山口音涮着玩?其次,唐山小山儿比较繁华“老板子”(矿工)见识多、也比较富裕,而且耿直仗义,也不太好惹,这样的观众在旧时代卖艺的是不敢得罪的。就跟他们不轻易招惹“深武饶安”附近的辛集一样,因为辛集比较富裕,倒腾皮货的多。第三,在唐山之外作艺实在割舍不下唐山“老奤话”来倒口讨好观众,他们也会说自己学的是宝坻话,或是三河话,因为三河县在京城当老妈子的多,宝坻县剃头的多,加之宝坻话和唐山话如出一辙,两地同属蓟遵方言小片,而且宝坻县一度归唐山管辖。例如赵丽蓉老师即使说宝坻话也会被公众认为在说唐山话,但相声艺人不明挑,唐山人也不言语,宝坻人也没人会出头“维权”。 进入新社会以后。说相声的由温饱不定改为吃“皇粮,”相声大师们把“怯口”和“荤口或摒弃或改进或革新,侯宝林先生学方言的段子比较多,但全部是正面的了。高英培、范振钰八十年代有个段子叫做《进城》,里面有一段《老奤儿赞》非常经典:“老奤儿进城,身穿条绒;头戴毡帽,腰系麻绳;买瓶汽水,不知道退瓶;看场球赛,不知输赢;找不到厕所,旮旯也行。”其实这是典型的怯口活。虽然说是老奤儿进城,学的却是山东话(天津人嘴里的老奤儿泛指外地农民,并非专指唐山人),而且还是站在批评瞧不起农民的角度,这样的做法非常聪明,既用了“怯口”,又重新树立了价值观。随着人们的平等观念逐渐加强,唐山话这才开始淡入相声舞台,即使这样,上世纪六十年代侯宝林的《给您道喜》和八十年代刘文亨的《王宝钏洗澡》依旧拿宝坻话抓哏,仍然不说这是唐山话。九十年代侯耀文、石富宽、师胜杰的群口相声《新扒马褂》里面侯耀文为圆师胜杰的话套儿,学师胜杰爸爸说“井刮风咧”(原意“净刮风了”,是地地道道的唐山外县话),也被石富宽一句“口外人有口音”遮挡过去,口外离着唐山可远了去了。可见相声名门依然规避说唐山方言,因为唐山小山儿跟相声前辈们的渊源太深了,相声界对逝去的侯耀文尊称“侯三爷”,但在唐山跑码头的张寿臣、马三立可都是“侯三爷”的师爷。 进入八十年代,唐山方言才开始在相声舞台上大行其道,但即使倒口唐山方言也不是嘲弄的对象,要么是同事朋友,要么是家庭成员,总之是自己人。如著名的段子的《家庭纠纷》里面的嫂子就是唐山人,这个段子很成功,不但田立禾演,李伯祥演,刘文亮也演,相声这门艺术过去是不讲版权的,资源共享,这叫给相声后辈“添产业”。此外还有常贵田、常宝华《追溯》里的媒婆和老伴;师胜杰的《郝市长》里的买豆腐老太太等等。唯一例外的是,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相声名家马季一段《宇宙牌香烟》让唐山话又火了一把,把卖假烟的骗子模仿得惟妙惟肖,因为马季老家是宝坻,内心强大的唐山人对此一笑置之。赵丽蓉老师的小品又让唐山话家喻户晓,成为了喜剧语言。赵丽蓉是宝坻人,但长期在唐山唱评戏,所以唐山话比宝坻话更纯正。郭德纲有个名段《十三香》,模仿唐山滦南一带卖五味十三香的小贩吆喝,惟妙惟肖,由于这一段以唱为主,与其说是倒口,倒不如说是柳活。这个段子巩汉林前二十年在小品里就演过,巩汉林也是入了相声门的,师从唐杰忠,此后他长期与赵丽蓉搭戏演小品,唐山话也学的有模有样。纵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倒口活,北京话傲气,天津话市井,东北话粗犷,山东话豪爽,唐山话实在,上海话精明,而广东普通话则是大款富豪的代表。 常在相声中用倒口说唐山话的主要演员有田立禾、魏文亮、刘文亮、李伯祥、师胜杰、刘伟、郭德纲、何云伟等人,说的唐山话都比较地道。田立禾与师兄穆祥林、杨少奎都在唐山的相声班社工作过;刘文亮(师从关春山、王凤山)的父亲就是开滦工人;宋德全(苏文茂弟子)曾在唐山当兵;李伯祥(师从赵佩茹)的父亲李洁尘经常在唐山跑码头,李家和唐山的渊源很深;常宝华(马三立弟子)打小就跟着马三立在唐山作艺、在跑马场买马票,拜师后师徒一起又常到唐山演出,唐山话自然无师自通;魏文亮(师从武魁海)是天津人,师胜杰(侯宝林弟子)老家在天津,后来迁到东北,因为地缘的关系,学唐山话都毫不费力。新生代相声演员,被列入嘻哈包袱铺五虎将的陈曦(康桂生弟子)刘金霏(王谦详弟子)则都是唐山人,在段子里说唐山话本是一吐乡音。当然也有学唐山话不伦不类的,西安青曲社苗阜、王声的《满腹经纶》很不错,可就是那个“龙王三太子”的唐山话太难听了,外地人听着别扭,唐山人也听着皱眉,也难怪,这二位跟唐山没什么渊源。
听完菜单子,你们都一点反应都没有? 听完菜单子,你们都一点反应都没有?
老傳、艳红、李瞎子一起演了小品。
没有褒贬没有黵儿,没有窟窿眼儿 黵,北方方言。弄脏,污染。如:新买的一摞宣纸都被打翻的砚台黵了;白褂子不禁黵。这明明是动词,在北方话里也泛指黑的脏的甚至所有瑕疵的东西,作名词用,所以“没有褒贬没有黵儿,没有窟窿眼儿”好像没毛病。 但黵的古音读若胆,中古音没有知、章的声母,读zhan是后来的事。 在我们那儿,黵只局限于丝织物,如衣服鞋帽上有黑点、跳线儿都叫黵,儿化后为黵儿。 但对于蔬菜水果就不是这个字,对瓦器陶瓷等的棕眼儿、砂孔、釉泡和小破损也不用这个字,和水果的瑕疵的用字也不一样。因为全部儿化音,所以这三个字发音非常近似,有谁知道那两个字是什么?(水果和瓷器的瑕疵用字)
呵呵,原来可以挂上钩
开发这样一个利于防控疫情的APP难不难?
你怎么可以实话实⋯实话实说你是怎么说的?
唐山方言吧吧规 1、严禁发布复制、重复、无意义贴、口号贴; 2、严禁发布广告、色情、违法、涉政、暴恐、谣言、黑产等影响吧内交流氛围的违规内容; 3、严禁山寨管理员ID,吧友ID误导吧友;严禁仿冒ID和侮辱性ID出现。 4、严禁爆吧、挖坟等影响吧友浏览交流的行为; 5、严禁出现地域歧视的言论。 6、现实当中的纷争和其他吧里的矛盾严禁带到此吧。 7、俗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故本吧所定义的“唐山方言”基本上以唐山市区范围的方言为主流代表样本,但欢迎发掘抢救探讨唐山其他地区和偏远山区富有特点的小片区域方言。 8、欢迎原创,视篇幅和水准加精保存。欢迎提供所采集的方言视频音频。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9、精品分类为:原创佳品、珍贵史料、音频视频、方言与民俗、方言与风物、方言与戏曲、方言与美食等。 以上,若违反吧规,吧务将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对违规贴及ID的处理权,视情况以封号、删贴等处理,希望吧友们遵守。
用唐山话描述这些昆虫
唐山管这东西叫地雷花 学名紫茉莉
【唐山方言与美食】舌尖上的春天 大唐瓦当/文 惊蛰前后,随着春汛的到来,唐山沿海的时令鲜鱼海虾开始上市,作为“开春第一鲜”的白雪虾也到了大喷的时节。唐山白雪虾学名中国毛虾,是环渤海和黄海一带的特产,东海以南却以日本毛虾为主。毛虾在不同地域也叫白虾、苗虾,只有在唐山才被冠以白雪虾的美名,可能因其雪白如玉、鲜美如膏的缘故吧。 白雪虾体型不大,二到三厘米左右,身体扁平呈弯钩状,极易烹饪。常见的吃法就是炒鸡蛋,把白雪虾和鸡蛋液搅在一起,烧热油下锅煎制,和摊鸡蛋毫无二致,也有用韭菜末和在一起提味的,只要鸡蛋熟了,白雪虾也一起熟了。总之,在过去,这是沿海地区所谓的“穷人乐”,是海货里的大路货,价格不贵,烹制简单,是寻常百姓家的常见美食。 我小的时候,在地震之前,粮食和副食还都是凭票供应,鱼肉更是紧俏货,海货虽然只有咸带鱼和不新鲜的黄花鱼,但即使手里攥着商品票,也不一定买得到。盼到天气转暖,不要票的白雪虾大量上市,和白菜价差不多,总算解了馋。那时候鸡蛋虽是凭票副食,但一般人家都会养上几只鸡,打牙祭还是勉强过得去。不过我记得我家的白雪虾炒鸡蛋,很多时候里面会加一些切碎的红咸菜末,以增加口味,也免得因味道轻不够吃。白雪虾还可以制成干品,就是我们常见的虾皮,这是唐山人凉拌菜和烧汤不可缺少的绝佳美味,唐山人饭桌上和饭店里常吃的老虎菜,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钙质的虾皮,绝对是第一主角。 和白雪虾同一渔汛的,还有一种叫做面条鱼的鱼类。唐山人所说的面条鱼,其实是一种海里的一种叫做银鱼的小鱼,和其他地方所谓的银鱼不同,他们的银鱼或是淡水鱼,或是浑身遍布银鳞的小鱼。唐山的面条鱼色如羊脂,圆润剔透,不但无鳞,还形似面条,两寸左右,个头均等。既可干炸,也能可炒鸡蛋、包饺子,如果将白萝卜切丝与面条鱼一起汆汤,你会忘了所有汤的滋味。 几十年过去了,期间既有对生猛海鲜的狼吞虎咽,也有对山珍野味的细嚼慢品,但总觉得少年时家乡的白雪虾和面条鱼的味道更让人铭心镂骨,除了对少年时光的追忆,还有一种固化了的思维定势,就是一看到这些鱼虾上市,就意味着春天到了。接下来,香椿芽、嫩柳叶、曲曲菜、榆钱也次第上市,这些大自然馈赠的春天的精灵,演变成炸香椿鱼、三合油拌柳叶、曲曲菜蘸酸酱、榆钱饽饽,陆续摆上百姓的餐桌。每每吃完这些美味,萦留在唇齿之间的,分明就是春天的味道。
【唐山方言与民俗】二月二的那些事 大唐瓦当/文 二月二,是出了正月之后第一个节日,叫做“春龙节”,俗称“龙抬头”。鉴于“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传说,男孩子们在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里,可以毫无禁忌的剃头理发了,有句应景的吉祥话,叫做“独占鳌头”。 其他的习俗,隐约记得奶奶拖着一双小脚,跪在炕沿上,双脚轻轻的相磕,好把鞋上的土抖净,然后站在炕边,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棍儿,敲打着草房的房梁,一边敲一边喃喃地数叨:“二月二,敲房梁,蝎子蚰蜒不上房。”意在祛除五毒之虫和邪秽之气,讨个吉利。因为惊蛰和“龙抬头”总是前赶后错的挤在一起,惊蛰雷响,万物复苏,蜇虫惊醒,蠢蠢欲动。关于驱虫这一点,唐山的老人家颇有些矛盾,“二月二”驱虫蚰蜒是被点了名的,但蚰蜒俗名“钱串子”,幼时我看见“钱串子”追着打时,奶奶又常会出面制止,说是“钱串子”不能打,会给家里带来财运。 大凡中国的节日或者节气,总是与吃相关的。可能过去日子苦,借着老天爷的光,找个引子打打牙祭,改善一下伙食什么的。在北方,“龙抬头”大多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米饭是“吃龙籽”,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但我从小时候记事起,却只知道吃春饼。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处于生活艰难和长身体的双重时期,我只对吃记忆犹新。每年的“二月二”,母亲总会和上一块面饧好,买一斤豆芽菜,泡上一把白薯粉条,然后把过年剩下的炖方子肉切碎,几样东西炒在一起,偶尔也会切几刀韭菜根撒进去,一锅合菜就熬好了,黏黏糊糊,香味扑鼻。我家的春饼是双层的,母亲会把两块面剂压在一起,中间抹上少许油,擀成平盘大小,微火,直到一面焦黄鼓起,翻个儿,即可出锅。因为春饼是中空的,所以吃的时候是不用卷菜的,而是从饼的边缘挑开,把合菜塞进去填满,就可以满把攥着吃了。吃春饼的绝配是切上一碟黄瓜丝或心里美萝卜丝做菜码,真是肥而不腻、清爽可口。
震后的问候语 文/大唐瓦当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四十三年了,“7•28”那个让幸存的唐山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又到了,大灾之后的一幕幕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废墟上的哀嚎,残垣断壁中的求生,无私的互帮自救,幸存者之间的安慰和问候……弹指倏忽,如今唐山的建设成就,改天换地,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唐山大地震死难24万多人,震亡率之高举世罕见。震后幸存的唐山人见面少不了嘘长问短互相问候,由于死伤比较惨烈,唐山人言谈之间比较回避“砸死”和“震亡”等容易引起悲伤的字眼,一般互致问候的时候都是说:“你家都扒出来了?有挨住的没?都没事儿?万幸万幸!”“有挨住的?谁挨住了?都没了?唉,好可怜见儿的。”扒(bā):刨、挖,扒人,从废墟里挖人,意指救人。挨住,“挨”因为是a开头的复韵母为零声母,唐山人说话此时发音加声母n,读nāi,(唐山方言读成阳平nái),“住”字本字为“着”,却读成zhù,(音住),意为有碰着的没有,引申为“有伤亡没有”,慢慢成为约定俗成的问候语。没(méi)了,就是死了。这些都是唐山民间隐晦用语。 可怜见的,上世纪70年代,当时6、70以上的老太太常说这句表示同情的话,见字唐山方言读为xiàn(音现),并加儿化,跟权威解释jiàn并不一致,这是我亲耳听到的,屡屡如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韩愈的《马说》中也写到:“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见和现是通假字,显露的意思,这与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读音相同,意思相近。见通现,在“可怜见儿”里是否蕴含着“显现出令人同情怜恤、可怜或者怜爱的模样”之含义,引申出“好可怜”的同情,也未可知。无论如何,这是冀东一带老辈人的方言,还被曹雪芹多次运用到了《红楼梦》当中。如《红楼梦》第四二回:“说的好可怜见儿的!连我们也软了。”但笔者当年经常听人说起这个有争议的词语,故对后人注释为:见(jiàn),词尾、无意义的说法不敢苟同,或许这是唐山的方言方音,抑或根本就是本字本音。可能注解者只是从古籍中看到这个词,而没有亲耳听到,或没有亲身感触到当时的语境吧。
唐山方言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北野武之月子二 北野武之月子二
北野武旧作 北野武旧作
各位,用张寿老的相声单子对对对子吧 嗯?没结巴啊,咋写成这样了?对对——对子
相声爱好者有哪些“陋习”? 哈哈,太好玩了,知乎的,一言不合就溜活,四年以前的帖子。楼下见文字版——
这都什么玩意儿!
买了
唐山随拍
嘴欠的文良,原来是少年宫学相声的。
相声串烧——七日小长假乱弹 引子 这几天随红军渡过金沙江 森林中行军甚为紧张, 白雾茫茫把森林笼罩, 迷迷蒙蒙不见日光, 睁双目望家乡峻岭阻挡 。 扑簌簌落下泪, 有一位古人也作比方。 恨西凉…… 哎他二兄弟给我倒杯水我有点叫渴。 不对,有点差头儿,这好像不是定场诗,这串到评剧《金山江畔》跟《乾坤带》哪儿去咧,这奏跟说相声似的咧。 七日不算长 无心闹未央 扎进故纸堆 敢笑陈胜王 往下才是正活。话说——
是钢刀子还是杠刀子 文/大唐瓦当 杠刀子gàng dāo zi,也有写成“钢刀子”的,意为刀子不锋利,用磨刀的器械临时打磨一下,所以杠刀子也叫鐾刀bèi dāo。相声《杠刀子》说到的理发匠鐾刀,是理发匠指间拿着一块鸭蛋圆的皮子,剃刀不快了就抹几下,这可能是囿于“剃头挑子”或是“剃头棚”流动性的限制,固定的店面则有另一种杠刀子的工具。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城里的理发馆规模都不算太大,准确的说应该叫“理发部”和“理发店”,但设施基本齐全:升降椅、电推子,墙上有挂钩,柱子上挂着用来洗头、吊着胶皮水嘴的扁铁桶,但那时候还需用手往里加冷热水并调好温度。最显眼的,是镜子下面一条长长的鐾刀布。鐾刀布虽说是生土布,但天长日久也会磨得又黑又亮,除了生布,用帆布和牛皮也是很常见的。鐾刀布大约两寸宽、一尺多长,鐾刀的时候,剃头师傅抓住鐾刀布的底端的圆环,噼噼啪啪的一边磨一边反转刀刃,保证刮脸又快又舒服。对于老人而言,往往是通过刮头(剃光头)和刮脸,才能完成整个剃头的过程。一把锋利的刮刀,在热毛巾敷过、打上肥皂沫的头上、脸上上下游走,不但能刮净刚长出来的青头发茬儿,还能把胡须、脸上的绒毛、鼻毛、耳毛净数除去。老道的师傅,能让顾客在刮脸的过程中酣然入眠,一天的疲惫会一扫而光。 “鐾刀”如今常常被人写作“被刀”或“碚刀”,有的地方称为“荡刀”、“辟刀”。当然本字应该是“鐾刀”,鐾,本义是把刀在布、皮、石头等上面反复磨擦,使刀刃锋利。鐾刀二字虽然用字精准,但民间还是习惯于说“杠刀子”,“杠刀”也频频被用于去副食店买肉,售货员割肉之前在金属棒上的打磨。 但是,杠本义并无打磨的含义,倒是另一个字有“使刀刃坚硬”的意义:焵(gàng),名词,刀刃;动词,煅烧刀刃使坚硬。《康熙字典》也注释:“《玉篇》古浪切,音掆。刀也。《字汇》坚刃也。凡兵器经烧则坚,故今铁工烧刃曰焵。”可见,焵的火字旁与煅烧有关,但目的是为了刀刃坚硬锋利,很明显的指向外延有所扩大。
呼唤吧主吧主 小民有一事,内个,吧里的logo,还挂不挂?那头像,北野说的,老常爷还是启明的匾额,先挂上一个不。另外,会员等级,张二伯马大哈啥的,弄几个名字吧,守着这帮思维奔逸的,这还发愁,是吧。
京剧出身的相声名家 大唐瓦当/文 相声这门艺术讲究“说学逗唱”,其中“学”除了学方言、学鼓曲、学各种声音之外,再就是学戏曲了,学戏曲其实属于唱的范畴,侯大师说,相声四门功课,唱就是学唱,而快板和太平歌词属于本工唱。学戏曲,国粹京剧当然是首选功课,比如相声里有个著名的段子《追韩信》,连唱功带身段都是非常吃功夫的,侯宝林父子、刘文亨和搭档王文玉使的这块活比较经典。 过去有很多相声名家都是从梨园行改行说相声的,有学评剧出身的(如刘文亮),也有学河北梆子改行的,但多数还是京剧科班的为最多。最早是相声创始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朱绍文早年学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科班演出,后改习架子花脸。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清同治初年,由于连年“国丧”,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出没于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撂地说笑话,说相声。他善于自编自唱,主要有《黄鹤楼》和《大保镖》等段子,曾先后在北京北城和天桥一带演出,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首。 相声名家郭荣起的父亲郭瑞林也入过徽班学京剧,主工小花脸、兼学老生,后来拜了范长利为师,成了朱绍文的再传弟子。郭瑞林擅演“柳活”,学唱也最拿手,“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信手拈来。他的《改行》《杂学唱》《学梆子》《山东二黄》等都是代表作。侯宝林后来曾说他最佩服的“柳活”好的几位前辈,郭瑞林就算一个。 待续
京剧出身的相声名家 大唐瓦当/文 相声这门艺术讲究“说学逗唱”,其中“学”除了学方言、学鼓曲、学各种声音之外,再就是学戏曲了,学戏曲其实属于唱的范畴,侯大师说,相声四门功课,唱就是学唱,而快板和太平歌词属于本工唱。学戏曲,国粹京剧当然是首选功课,比如相声里有个著名的段子《追韩信》,连唱功带身段都是非常吃功夫的,侯宝林父子、刘文亨和搭档王文玉使的这块活比较经典。 过去有很多相声名家都是从梨园行改行说相声的,有学评剧出身的(如刘文亮),也有学河北梆子改行的,但多数还是京剧科班的为最多。最早是相声创始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朱绍文早年学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科班演出,后改习架子花脸。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清同治初年,由于连年“国丧”,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出没于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撂地说笑话,说相声。他善于自编自唱,主要有《黄鹤楼》和《大保镖》等段子,曾先后在北京北城和天桥一带演出,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首。 相声名家郭荣起的父亲郭瑞林也入过徽班学京剧,主工小花脸、兼学老生,后来拜了范长利为师,成了朱绍文的再传弟子。郭瑞林擅演“柳活”,学唱也最拿手,“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信手拈来。他的《改行》《杂学唱》《学梆子》《山东二黄》等都是代表作。侯宝林后来曾说他最佩服的“柳活”好的几位前辈,郭瑞林就算一个。 待续
双标!
啥叫双标? 这就是!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冯巩的《别把自己不当干部》到底有几个相声演员? 冯巩、牛群、李立山、刘惠、李志强、宋宁……估计还有。
你们说说央视综艺女主播谁捧哏捧得好? 杨澜聪慧有余,幽默不足;倪萍煽情有余,聪慧不足;周涛幽默有余,没有不足。
豆角焖面,做多了! 上午在超市看到豆角又好又便宜,买二斤回家和面,刀切,豆角焖面,做多了,二人餐。
听了一段赵丽蓉老师的《向阳商店》 滋味儿,赛过海参爆肚。
争——漫话天桥撂地卖艺生涯(高凤山)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了给一个广播剧配效果,找我和罗荣寿同志录了一段旧社会相声艺人撂地演出向听众敛钱时的“杵门子”①;最近,《曲艺艺术论丛》编辑部将王决同志从抗战前的旧画报上复制的一张天桥撂地艺人演出的照片②,给我来看,这两件事引起我不少的记忆和感慨。关于相声艺人撂地演出时的各种技艺,侯宝林同志在《相声技艺》一文(载《文艺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三期)里说得很详细,我无须重复了,只想从另外的角度谈一点感想。 近几年来,相声艺术的格调、趣味引起内、外行的不少非议,有的青年演员:说这是倒退到天桥撂地时代了。我觉得这种说法,只有部分的道理,而不是全部的道理。的确,天桥撂地时说的相声里有不少糟粕,是解放后大家都抛弃了的,现在不应该重新捡起来,造成精神污染,在社会上散布。但是,天桥这块“宝地”(包括各个庙会和市场的明地)在旧社会确实造就了很多曲艺和杂技的艺术家,这也是不容抹杀的事实。其中也有不少道理,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天桥撂地为什么能造就人才呢?我总结了两个字:一个是“饿”,一个是“争”。旧社会的艺人都是因为生活所迫,才走上学艺、卖艺这条路上来的。撂地卖艺并非易事,因为同行很多,必然有个竞争。拉洋片的、变戏法的、摔跤的、练把式的,以至小戏园子也都各有一套招徕观众的绝技,想在地上挣钱,没有一些争强斗胜的本领,是办不到的。我想,还是谈谈我个人的经历吧。 我自幼住在金鱼池,离天桥很近,常去转悠。爱学大金牙的拉洋片,唱得很起劲,也爱上了各种说唱艺术。后来就追着撂地唱数来宝的曹麻子,拜了师,想跟他学艺。没想进了师父门,光是伺候师父、师娘就累得够戗,哪有学艺的时间呢?我练打大板和节子板,是给师父到外边拣煤核的功夫,自己琢磨着练出来的;学唱《一窝黑》、《诸葛亮押宝》这些段子,是听师父唱,自己强记硬背下来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口传心授”,全仗自己“偷”。就这样,到了三个月,师父就说了:“我不能老养活你呀,你得自己奔去!”从此,我就走了卖艺的道路。先是撂地唱数来宝,后来又学说相声。那时候,我师父唱数来宝,是蹲在地上唱的,不准站起身来,这大概就是“传统”,我也跟着学。这种唱法,只能脸部有点儿“发托卖相”,没有什么表演身段,不大能吸引观众。后来,由于我常到天桥的小戏园子里听京戏、河北梆子,就总琢磨:人家唱戏的不但讲究唱,还有各种身段表演,能把各种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分得出张飞、李逵来,莺莺、红娘也绝不一样,我的数来宝为什么非得蹲着唱呢!还是“偷”吧!我自己就琢磨着人家的表演身段,下功夫练。练了一阵,索兴就站起来唱我的数来宝。加上各种表演身段,再加强险部的表情,搞了一套手眼身法步与演唱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用现在的话说,可以叫改革,叫吸收借鉴,当时的目的可就是一个“争”。“争”是为了解决“饿”,为了争强斗胜、多挣钱。当时天桥撂地的艺人也都跟我一样,必须“争”,才能在这块地上生存,发展起来。因为在地上卖艺,直接面对着听众,一个段子使不好,一个包袱使不响,听众扭头就走,少了一个听众,也就少敛一份饯,那真是“立竿见影”的事;如果听众一哄而散,自己的力气也就白使了。这样,艺人就不能不钻研自己的艺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争”,要在提高艺术上去争,光靠歪门邪道去争,艺术生命是不持久的,也会被同行所不齿的。想在地上站住脚还是不行。 我站起来唱数来宝,不久就受到听众的赞赏。当然,我最初的表演身段,还是很粗糙的,但是因为是一个人的突破,显然有些师兄弟还不以为然,可是观众满意,也就给了我很大鼓励。后来,一些戏曲界的前辈又给了我不少指点,在艺术上才逐渐成熟起来。这也使我养成了钻研艺术的习惯。我的文化程度很低,可是每学一个段子,我总要一字一句地琢磨它,为什么非要这样写,其中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思想感情,描写了什么样的情与景,用什么样的身段与面部表情才能准确地表达内容,使听众感到逼真、传神。有哪些自己弄不清的、缺乏生活体验的东西,怎样去学习、体验,弄通了它,再用艺术加工的手段去表现出来。这样,我的数来宝也就唱活了,说相声也能把内容和人物说活了。我们这一行常说“艺者不易,术者无数”,就是说,搞艺术确非易事,而它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艺术手段又是数不尽、学不尽的,真是“学无止境”。艺术总是有高峰,而没有顶峰的。 艺术的发展,要有改革的勇气,要有竞争的勇气。撂地卖艺,客观上有竞争者,你不想跟别人争,别人也会跟你争,竞争才能促进艺术的改革与发展。除去客观上有争,主观上也要敢于争。我十四岁的时候,常宝堃已经有了些名气,在上海灌了几张唱片,其中也有使数来宝的,我听了以后就不大服气,觉得他嗓音、口齿都还不如我,我就想到天津去跟他争一争。费了很大劲,到天津三不管去撂地卖艺,虽然,在名气上我争不过他,也总为数来宝争了一口气,受到天津观众的欢迎。解放后,也还有竞争。师弟李润杰吸收评书的路子,把数来宝发展成了快板书,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王凤山在演唱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都很高兴,有不少地方我也向他们学习,吸收为自己的东西。不过,这就是友谊性的竞争了。 解放以后,艺人翻了身。接着民营的曲艺团又得到政府的扶助,称为民营公助,后来又改为国营艺术体。我们在政治地位上改变了,成为文艺工作者,艺术上有成就的还被称为艺术家。生活上也有了保障,再也不用撂地卖艺,也不会再挨饿了。可是这些年来,我心里总有一块病,就是觉得我教的学生普遍缺乏上进心,因为缺乏了一种艺术上的竞争心,也就不求进取,不求在艺术上下功夫,基本功都不扎实。你去教他,他又不肯下功夫去练。这是什么毛病呢?难道只有“饿”才能逼着人们去“争”吗?我总想不通,也不敢跟谁去说。最近,我才有些新的认识。我觉得,艺术团体在国营以后,吃上了大锅饭,确实产生了一些弊病,如果不在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对于艺术的改革和发展是不利的。正象最近中央领导同志所说的,再不改革,很可能就“无药可救”了。我切实盼望着,我们的艺术团体经过有效的改革,能促进演员在艺术上的钻研劲头,把艺术逐步提高起来,胜过我们这一代,形成一个新的高峰,使曲艺艺术重新繁荣昌盛起来。 注: ①“杵门子”:撂地演出上时,艺人说完了一个段子,为了不使听众一哄而散,要一边敛钱,一边继续说的一段对口活。内容既有对围观不散的听众的恭维话,也有对散走的听众的挖苦话。②这张复制的照片有些模糊,根据景象看来,似乎是初夏黄昏以前,一个说单口相声的艺人用大白在地下一边写字,一边说或唱太平歌词的模样。在相声技艺里原有白沙撒字一项,后来由于白沙很难买到,多改用大白写字。根据景象判断,艺人可能是个“捡板凳头的”,即在下午六点左右,下午占场子的艺人收场以后,有些艺术水平低的艺人继续用这个场子卖艺。但这时天桥游人已渐稀少,艺人的收入也就微薄得多了。这张照片反映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惨淡的景象。(关于白沙撒字,参见侯宝林《相声技艺》中的说明。)
小时候进电影院,谁还记得这个? 进场的时候,门口放着一摞电影宣传单,后来可能要钱了,一分钱一张。
天津大数子 《蚂蚱蝻出殡》 诸位您落座 暂且细听 十叁到大辙学徒唱东升 草虫之中 有个挂搭扁儿 他本是一位算卦先生 来到了大街前 忙把卦摊摆在了地熘平 他到说 我好像叁国里诸葛孔明 又好像唐朝那位李存封 前知五百年 后知五百冬 算得要是灵 给卦礼 算得要是不灵 不要一文铜 正是挂搭扁儿撇大话 来了一个愣头青的蚂蚱气不平 走上前深搭一躬 问一问先生 算卦灵不灵 你算算我 多咱死 多咱生 赶到多暂时气正旺 赶到多暂大运不通 挂搭扁儿闻听笑盈盈 连把蚂蚱叫了几声 您抽出一棵签 递予我手中 按着您的手气我细说分明 八卦分阴阳 阴阳按五行 东方甲乙木 西方庚辛金 北方壬癸水 南方火丙丁 中央戊己土 五方分五行 乾坎艮震 巽离坤兑 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和壬癸 天干地支尽在我手中 我算你 正月二月土里头长 叁月四月才把你来生 五月六月时气正旺 七月八月大运不通 赶到九月交了白露 严霜一场把你命坑 吓得蚂蚱得得地战 他的后腿一蹬起在了空 一直飞到南洼野地去 得了上火下寒的病 吓坏了妻子大蝗虫 连把蚂蚱蝻叫了几声 你父亲得了惊吓病 你到北洼请先生 蚂蚱蝻闻听朝外就蹦 请了来大肚子蝈蝈本是医生 他给蚂蚱来号脉 说 这场大病可到不轻 打发蚂蚱蝻去抓药 药的名字土茯苓 将要用下去 愣头青的蚂蚱一命归阴城 蚂蚱一死 好像吞下苦油灯 有两个刀螂把材拢 油壳螂油漆将把里儿封 长尾巴蛆 掐尸来入殓 叁梆子过来钉了钉 蝎了虎子又把材蓬打 蝎子上前把席封 打发蜜蜂东洼去送信 来了一个麻知了大放悲声 坐在材前哭他外甥 蝨子蚼子来弔孝 一群白蛉儿向外迎 臭虫小姐绣房屋内坐 屎壳螂知客门前站 树牛子小丫环捧茶盅 大老钱弔孝身穿一身绿 红缨子弔孝身穿一身红 黑老婆蝶儿弔孝身穿一身青 蝴蝶本是外甥男女 外边穿着白 里边套着红 陪灵孝子磕头虫 蚂蛉也把厨房下 摆桌端菜大豆虫 里外落忙臭大姐 嘤嘤嘤嘤嘤本是绿豆蝇 腻虫净肯大白菜 雌虫越闲越咕喁 地蚕抱着山芋啃 瞎虻座席肉上叮 正是大家把席坐 担子勾一见气不平 连碟子代碗一齐扔 吱啦子一旁有了气 叁尾巴腔子喊了连声 正是大家把丧闹 外边走进瞎狗蝇 这个瞎狗蝇 本是蚂蚱大表兄 连把蚂蚱蝻叫几声 你的父亲死 应该给我信 目中无人把我看清 要想起灵万不能 正是瞎狗蝇把丧闹 啦啦嘏小舅子把话明 从哪喝来酩酊大醉 要想闹丧万也万不能 送到你粑粑官是定打你不容 说得瞎狗蝇无有气 叁声大炮就起了灵 苍蝇也把阴阳执事打 螳壳螂敲锣头里行 有两个火虫提了灯打 虽然不亮放光明 八个蜇蚂蚁抬棺罩 八个马蜂抬影亭 十八个蚊子吹鼓手 十八个蛐蛐来念经 树牛子麻牛子打得回香谱 蜈蚣也把灵牌抱 钱串子抱的是冤还瓶 十八个毛毛虫打雪柳 树牛子撒钱打响尺 汤汤勾也把叉头顶 坐在轿里哭他公公 蚂蚱蝻也把引魂幡来打 大蝗虫坐轿大放悲声 只顾丈夫你一死 撇下母子怎么过冬 四十八个蚂蚁去上杠 蜘蛛也把杠绳撑 十八个油葫芦来送殡 抖喽喽叫得好听 正是大家街上走 来了一个大公鸡对着面的行 无论他宾朋贵客女眷家丁 一齐就往嘴里头扔 一个一个全都给吃净 这就是蚂蚱蝻出殡一个小段 诸君在座是指日高声(升?)
题外话,玛丽莲梦广露请进。 上次你说满语的贴子,我在文档里找到了,过去网上很多,因为怼了市政协文史会(兼满清研究会)的遗老,我靠,我也现学现卖,结果全网删的干干净净。现在发给你。 还有地方方言的那个,咱们一块聊聊。我估计你可能是冀中南人士,说的是冀鲁官话石济片或中原官话,或者是沧州一带人士?
挺火的
一场秋雨一场凉 一场白露一场霜,小严霜单打独根草,挂大扁甩籽在荞麦梗儿上。
马三立盛赞姜昆
大家都说说,和民俗相关的相声都有哪些? 我知道的不多,与婚俗相关的《婚姻与迷信》、《洞房絮语》、《洞房破迷信》、《洞房趣谈》 与节日节气相关的相声《行酒令》《开粥厂》 与其他民俗有关的《大上寿》《福寿全》《买佛龛》,《造厨》《大保镖》也有一点。
大家都说说,和民俗相关的相声都有哪些? 我知道的不多,与婚俗相关的《婚姻与迷信》、《洞房絮语》、《洞房破迷信》、《洞房趣谈》 与节日节气相关的相声《行酒令》《开粥厂》 与其他民俗有关的《大上寿》《福寿全》《买佛龛》,《造厨》《大保镖》也有一点。
真实的满汉全席是这样的 在中国美食历史中最有名的两个饭局,分别是参与人数达到七千多人的千叟宴和菜品数量上百的满汉全席。今天,咱们就讲一讲这赫赫有名的满汉全席!这个宴席,经过相声艺人的贯口众人皆知。
真实的满汉全席是这样的! 在中国美食历史中最有名的两个饭局,分别是参与人数达到七千多人的千叟宴和菜品数量上百的满汉全席。今天,咱们就讲一讲这赫赫有名的满汉全席!这个宴席,经过相声艺人的贯口众人皆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