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小子 唐安小子
关注数: 23 粉丝数: 55 发帖数: 3,483 关注贴吧数: 5
高平客运中心站:停车区自由出入营运客车中途甩客 高平客运中心站乱象多 客运汽车站是一个地方的窗口单位,内外环境体现着城市的文明和素质。近日,有市民举报高平客运中心站内外乱象丛生,5月23日、24日,本报记者连续两天进行了暗访。 中心站管理松懈 5月23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看到,出租车、私家车、摩托车等车辆混杂地停在高平客运中心站站外。刚到汽车站入口处,记者便被几个操本地口音的人“招呼”上了,“去哪儿?打个车吧。”记者表示拒绝后才摆脱纠缠,之后,这些人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这里本是相关部门的一个重要执法点,但没有任何工作人员上前制止拉客行为。 经过安检,记者进入候车室,在候车区,几名乘客无视“禁止烟火”的标志,毫无顾忌地吞云吐雾,见到记者拍照,也没有要将烟头掐灭的意思,更没有工作人员上前制止他们的抽烟行为。在候车区后方有一处老弱病残孕便民服务点,但该区域“铁将军”把门,无工作人员专人看管。 11时,记者从客车进站口直接进入到了停车场,没有任何人员阻拦。在进站检查的办公室里,坐着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低头看报,进站车辆仅需客车上的司乘人员到进站检查的办公室内登记车号即可进站,进站检查形同虚设,成了一个进站车辆登记处。 在观察中,记者发现,不仅旅客可以自由出入,有私家车从进口处直接入站,有的车竟然可以逆行出站,给入口处造成了小拥堵,更有甚者,一辆拉着货物的三轮车直接从进站口驶入,把货物直接送到了客车上。 进站如此,出站口亦是一样,在出站检查办公室,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值守,记者进门询问车次,这名工作人员还在低着头双手横握手机紧盯手机屏幕。要出站客车的司乘人员进入检查办公室后,自己在登记簿上登记后,车辆便可出站。车站的出口不时有社会车辆及闲散人员进入,社会车辆直接将需要乘车的人送到客车停放区域,停靠在目的地客车的跟前。 出站车辆中途甩客 记者从旅客进站口逆行进入购票大厅,购买了一张高平至建宁乡车号为晋E25938的车票,发车时间为11时33分。已到发车时间,司机却不见踪影,约10分钟后,司机才上了车。 在此期间,有两辆私家车从出站口径直驶入,未遇到工作人员阻拦,记者拿出相机拍照过程中,引起了车站工作人员的注意,才有工作人员开始登上出站客车提示乘客系安全带。 出站检查办公室的门口上悬挂着“请您系好安全带”的红色警示条幅,门口侧面挂着“六不出站”的详细规定,其中也明确写着“旅客未佩戴安全带不出站”,当记者乘坐的车辆将驶离出站口时,一位站内工作人员上车说道:“请大家系好安全带。”在车上的时间不足3秒钟,便匆匆下车,这样的警示连司机都不为所动,乘客更是不以为然,无一人主动系安全带。 客车出站后,朝建宁乡方向行驶,行驶过程中,司机师傅单手开车,时而抽烟,时而接打电话,记者从司机的电话交流中,可以判断,其是在联系另外一辆客车,不断询问对方在什么地方,当客车行驶约20多分钟,到一三岔路口时,司机突然将车停靠在路边熄了火。“大家稍等等,坐另外一辆车。”司机称。几分钟后,连同记者在内的约十人一起被转到另外一辆车号为晋E25966的客车上,该车上已有多名乘客,当记者一行人上车后,核载19人的车辆已超员4人。 车辆到达建宁乡后,记者又转乘另外一辆客车回到高平,在先后乘坐的3辆客车中,安全带一直被司机束之高阁,也未有司乘人员提醒乘客要系安全带。 高平客运中心站站长:吸取意见抓紧整改 5月24日,记者又一次来到高平客运中心站,进入到候车室,与23日一样,社会车辆以及闲散人员可以从客车出站口自由出入,即使在旅客进入售票厅时经过严格查检,但在客车进出口的管理松懈,让这道安检程序形同虚设。同时,在连续两天的调查过程中,记者并未见到在该客运中心内有运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身影。 据了解,高平客运中心站每天要发送的车次在400余趟,日发送旅客有上千人。 晋城“3·01”事故发生后,从3月16日起,晋城市运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检查中发现的一般隐患,要责令企业立即整改;发现重大隐患要立即停止隐患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并将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做到彻底治理,整改合格后方可继续经营。高平客运中心站此项工作显然不到位,工作中仍存在纰漏。 对于高平市客运中心站存在的诸多问题,5月24日,记者采访了该站站长朱荷香,她承认站内存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教育每个月开会都会提,但还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她表示,针对记者反映的这些问题,将会对具体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且要吸取记者所提意见,认真进行整改。 随后,记者来到高平市的另一个汽车站——高平汽车站,乘坐从高平至太原的汽车,在该汽车站售票厅门口并没有见到电子安检设备,只是在旅客进站口处设立了一个“三品”检查的办公桌,记者从购票到上车,所提背包也未有工作人员提出进行检查。 本报记者 权力超 文/图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daynews.com.cn%2Fsjdsb%2Faban112%2Fa1_0%2F3855739.shtml&urlrefer=5d505a61c608d39148a6a6d6f9e47c1a
这婚宴吃的那叫个“爽” 福州|一土豪婚宴上压桌菜为一叠人民币(图) @东南快报:福州长乐土豪的婚礼,压桌菜是上百元大钞。昨天网友LZF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个长乐人家的婚礼,最后一道菜直接上一叠百元人民币,每个宾客都分到了几百块(如图)。厚厚的一叠让很多小伙伴们看着流口水。   很多长乐籍的网友却说,这样的婚礼还不算十分“土豪”。长乐很多婚礼都给宾客发钱,而且葬礼比婚礼还豪华,子孙都砸烟砸钱,宾客们白吃白喝还能分到几百上千元。更有网友豪言:压桌菜上钱上金条上美元,区域性地成了规模,这是我们福建特有的现象吧。   长乐多数婚礼会发钱   办一场婚礼起码要30万元   从网友LZF发的图显示的拍摄地点来看,这场婚礼的地点在长乐市文岭镇。出生地在长乐玉田镇,在福州工作的李先生说,长乐人都知道,办一场婚礼起码要30万元,不算彩礼等七七八八,就单单办婚宴的钱。   李先生是几年前结的婚,当时没有收宾客的礼金,反而每人发了50元,他说这是非常“节俭”的婚礼。他听说过最多的是去年他家附近的一场婚礼,宾客每人发了三千元。   巨额的办婚宴的钱哪里来?有钱的人,自不在话下,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李先生说靠亲戚之间摊派。譬如舅舅叔叔姑姑姨妈姐夫,一人出三万五万元,筹措起来办婚礼。   发钱习俗蔓延到整个村镇   跟还礼是一样的道理   这种风俗起初在一两个家族之间流行,后来逐渐蔓延到整个村里和镇子。堂哥结婚发钱,堂弟结婚也要发钱,这样互相摊派,亲戚之间也就平衡了,跟还礼是一样的道理。   祖籍在长乐金峰镇的薛先生也说,他和老婆是同村的,几年前丈母娘过寿的时候,女婿儿子每人摊派了5万元。请了上百桌人,每个宾客发一条好烟还有一千元钱,办得风风光光。他认为长乐人的寿宴葬礼,要比婚礼上发钱更多,因为结婚的小辈们很多,而长辈就那么几个,晚辈们都想让老人有面子。   婚礼发钱发得最厉害的   数长乐金峰镇   福州资深喜娘陈夏玉说,长乐人大部分婚礼都发钱,少的五十一百元,多的一千两千元,数长乐金峰镇婚礼发钱发得最厉害。最多的一次她见到有宾客在一对新人的婚礼上,领到2500元的现金,这现金分三次发下来,当天新娘家给每个宾客发红包1000元,新郎家又给每个宾客发了1000元,新郎的伯父又给每个宾客发500元红包。   现在有婚礼发钱习俗的   还有泉州晋江石狮闽侯等多地   据陈夏玉所知,长乐婚礼发钱的习俗起码有十多年了。现在有婚礼发钱习俗的还有连江马鼻、泉州、晋江、石狮、闽侯等地,但这些地方只是小范围土豪的婚宴发钱。   与长乐同为侨乡的福清,据说也是土豪遍地,还没有婚礼发钱的习俗,陈夏玉说。但是长乐市区的婚礼也基本上不收礼,乡下还会收礼金,但连江马鼻与闽侯上街、甘蔗等地,除了发钱以外,东家还会附送一些礼品,如花生油、烟酒、茶叶等。   婚礼上除有发钱的   还有发金树叶金项链iPhone5s等   在福州工作的晋江人刘先生说,他参加过一个亲戚的婚礼,婚宴进行到最后,东家上了一盘小小的金树叶,宾客每人一个。   祖籍泉州的陈先生说,他们家乡一些土豪也发钱,也出现过发金项链、金戒指等首饰。但是仅限于主桌比较近的亲戚和朋友等主要宾客,并不是人人有份。   记者询问了一下周围外省的网友,他们都表示没听说过婚礼上发钱的,但老人寿宴会给宾客发一些烟、四件套、毛毯等礼品。百度只搜到了浙江宁波有两户人家,一户给来宾发一万元的红包,一户给来宾发iPhone5s。   发钱习俗来源   说法一:最先源于寿宴   说法二:最早源于葬礼   而同为长乐人的李先生推测,这种婚礼发钱的习俗,最先出现在寿宴上,过寿的老人给晚辈们发红包,以示长辈的关爱也增添寿宴的喜庆气氛,后来婚礼上也发,风气完全乱了。   福州大学社会学教授郁贝红说,发钱的习俗最早应该来源于葬礼,在她小时候,也就是大约50年前,葬礼上要请嚎的人,还要请送葬的人。先人走了以后,葬礼队伍越长,哭的人越多葬礼越隆重,那时候看见有人送葬,小孩子也混在队伍里面哭,等下葬以后东家就给点小钱,感谢大家来帮忙。   郁贝红还说,婚礼上收礼金由来已久,原来条件不好,亲朋好友要凑份子给新人买家具,帮衬着他们过日子。现在人们条件好了,不需要帮衬了,有钱的东家再发点红包,帮助还在致富路上的亲戚们,这是善意的。如果穷人借钱是撑门面,这就违背了先富帮助后富的本意,更何况如果因为办婚礼背上债务,就更加不值得了。   长乐市区的余先生说,婚礼上发钱在一些镇子中间比较流行,长乐市区没有这样的风俗,顶多就不收礼金而已。十多年前,首先富裕起来的长乐金峰镇开始给宾客发一些饼干,后来逐渐演变成发钱,再后来演变为农村人互相攀比,大家都发钱,到现在有些没钱的人家,借了钱给孩子办婚礼,都是为了面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