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493539044
qq493539044
关注数: 47
粉丝数: 80
发帖数: 6,810
关注贴吧数: 143
友一目的应该是寻找同伴 一路跟过来,我一直会有一种错觉。友一是被迫参加游戏的,都是被猪队友坑的。但是,最新的一话,让我重新审视一下这个想当然的判断。 因为,我觉得友一对一切太熟悉了,感觉就像一个老手。这和智力无关,对于问题,他不会讨论各种情况,就像应试考试,找到一个思路,做到底。就像之前做过很多次一样。 因此,我觉得友一考虑问题,应该是从整体考虑的,想要搞掉游戏商,一局下来,赚几个亿没啥用,关键要寻找搭档,当到最后一关的时候,一个基友比有几个亿筹码好太多了 所以,友一和京最后才越狱,我觉得一方面,当然是甩掉猪队友,另一方面也是互相考察对方。我相信对于游戏商来说,损失钱财不是啥问题,京和友一强强联手才是最大的威胁。 为啥只有京和友一得到钥匙,我个人阴谋论来分析,绝对是友一故意的
有没有类似《天才雷普利》黑色犯罪小说 看惯神探、法医、警察、小说家等正面人物当主角的小说,难道大家不会感觉厌恶? 自从看了《天才雷普利》,感觉以犯罪者视角看待分析问题,感觉真是很棒。 看了大家推荐一堆本格社会的东西,现在的我真心看不进去。 所以求书啊求书
《玫瑰之名》浅评 这本书太难,已经不仅是一本推理小说了。 首先是背景难,涉及到1323年左右,教皇和国王世俗权力斗争。还涉及到中世纪的异端审判等基督教历史。 其次是内容难,看过京极堂东西知道,逻辑推理不是孤立存在,必须考虑到具体人的具体的价值观和文化。 而这本书涉及到大量的中世纪哲学和神学,不好理解。比如基督是否贫穷、基督笑不笑,字体背后涉及很深的利益。 最后思想难,一万个读者一万个哈姆雷特,对这本书诠释已经超过作者的范围,导致了文化界关于作品应该以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讨论。 但是涉及案件很清晰明了的,以下涉及剧透,不喜欢勿看
刷机有刷好的吗 如上,我的机子也是灰屏,想刷怕刷坏了。不知道刷一次需要多长时间?刷完了什么效果? 如果我刷完了,系统又自动更新了,又灰屏了,岂不是白整了?
推荐一名欧美本格派旗手--保罗·霍尔特 自从重视情节,融入欧美警匪片元素的冷硬派小说横空出世,感觉注重逻辑推理的欧美本格小说遭到冷遇。而刑侦法医学的融入,逐渐挤压了欧美本格的市场。事到如今,市场上所谓的欧美小说越来越缺乏古典的味道,越来越像悬疑片,我连续看了催眠师(号称卖了无数本的瑞典小说),首席女法医(号称法医女阿婆),还有一本忘记啥名了,出版社号称比肩波罗的加拿大神探。 逐渐怀念起现代欧美古典推理作家保罗·霍尔特 。 推荐作品《第七重解答》、《第四扇门》。 如果有其他的欧美本格派作家大家也可以推荐一下,集思广益。
推荐一本获奖书《禁断的熊猫》 作者拓未司 当时是推理新人,好像当过厨师,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美食文化的理解,让人垂涎欲滴。由此,一本介绍美食+探案的小说应运而生。 本书获得日本第六届“这本推理小说真了不起”大奖! 从内容上来说,并没有宏达的诡计,但是案件的真相绝对触目惊心。 提示:读者一定要留意题目,题目既剧透。
现实证明密室是大有可为的。 我记得当年还有人吐槽岛田的书,比如说不知道死因归结于心脏麻痹,明明下毒死的却不做尸检。 可是看到七刀死亡不立案,应该没人会质疑了吧? 现实生活,都是怎么省力省事怎么来。能用自杀解释的,绝不会用谋杀解释。如果说现实里制造了密室诡计,更多可能性压根就没立案,没人会费脑筋破解所谓密室诡计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那个侦探结局让你如此动容? 每个英雄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而每个侦探都会迎接他的结局。 当福尔摩斯和教授跌入瀑布的一刻,内心总是有一丝难过。说实话,我很讨厌福尔摩斯这个人,因为他性格古怪,清高自傲,有着接近神的智慧,可是却鄙视世间的一切。明明是个天使,却堕落人间。可是当他真的死了,又会感觉落寞。 印象最深的当属波罗之死,我很喜欢这个小胡子,他语言幽默,善解人意,擅长的是话疗。可是看到最后一案的时候,内心很凄凉。他死了,静静的死了,仿佛世间没有他一样。可是为了世间的安宁,死亡并不可怕。 最可惜的当属雷恩之死,他是一个天才,但是也是一个艺术家,视金钱权力如粪土的他,却为了艺术而献身。他本可以成就名探,却选择这个结局,真的让人惋惜。
终于把漫画后面补完了,真是意犹未尽,感谢汉化组,感谢作者。 看完之后,心里空空如也,好舍不得啊。 相对于漫画最后一局四国杀,我更喜欢电影版的最后的苹果。 通过作品,我学会了道理。 相信他人的过程就是怀疑他---经过反反复复的怀疑并观察人的内心面貌,你一定可以增进他人的了解。等了解到一定程度时,你就可以把事情托付给此人。这就是所谓的信赖。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看过《恶之教典》和《怪物的》? 莲实圣司和约翰都是怪物,前者天生感情障碍,从小害怕被人看出来,经常模仿别人的行为,只有一个笨蛋女生看出他是没有感情的怪物,可惜这个女生死了,是被恶棍欺负了而死了。莲实圣司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亲手送这个女生上路,于是觉得死亡其实没啥大不了的,走上了不归路。 而约翰是后天实验改造的,他的动机让人很模糊。莲实圣司的行为完全是利己的,可能你只是得罪他了,他就灭了你,让人感觉是人的私欲化身。但是约翰感觉更像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
20世纪少年编年史 鄙人分析有两个原则: 第一,条件最小原则。对同一个现象如果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同解释,会选择需要条件最小的理论。 比如化学对分子结构的研究,往往肉眼看不到,需要对分子的结构测定,找到条件进行推测出结构,往往会取最普遍的结构。 又例如,如果书中描述一个生物会走路会说话的,说他是神仙,满足所有条件。说他是人,也满足所有条件。那么我会选择这个生物是人作为答案。如果人类范围无法解释,我才会选择超能力作为解释。 第二,采纳剧中信息,会考虑证人的言论是否涉及利益。比如,剧中人不止一次自称自己有超能力,但是不同人会有考虑。比如朋友经常说自己有超能力,用来骗人骗财或者满足自己虚荣心,那么我就不会直接采纳,而需要佐证。而神仙说自己有预测能力,可信度极高。因为他没必要说谎。
求问 独立定域子,有三个一维简谐子(N=3),系统总能量为E=11/2hv,求系统能级分布方式数D为多少?
求问,理想气体统计熵怎么算的? 统计熵有定域子和离域子两个公式? 我计算平动熵、转动熵、振动熵时候,到底如何选用公式?
有没有贴吧老人了解贴吧历史的,能不能普及一下? 就是比较好奇,听说冷吧原来好像是啥西方世界吧出来的,可是今天去看西方世界吧,简直毁三观啊。想破头想不出冷吧和西方世界吧有啥联系? 看过吧里演义,感觉戏说比较严重,我比较好奇的是那个冷吧的李如松怎么投敌的?听说是反间计,太玄幻了吧?
关于循环过程的 某气体从A到B是绝热可逆过程,从B到c是绝热不可逆过程,从c到A是等温可逆过程,则整个过程的功是大于零还是小于零还是等于零?
将50kJ的热从350k大热源传到300k另一个大热源,求△s=多少? 将50kJ的热从350k大热源传到300k另一个大热源,求△s=多少? 答案是23.81 。 亲,有会算的吗?
有人了解这本书吗?看到一个人死命黑这本书,吧友怎么看?
这道题答案是不是错了?
转贴: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天性崇尚自由的民族_中世纪吧_百度贴吧 太深刻了,我居然无言以对 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天性崇尚自由的民族_中世纪吧_百度贴吧 来自:http://tieba.baidu.com/p/3330471384
老照片
小白谈谈----明代各种战车
明代战车资料
【转载】叶梦熊与他的“叶公神铳” 作者“东江夜游” 一些资料、图片由“鹰扬铳手”补充 叶梦熊与他的“叶公神铳” 叶梦熊任永平兵备时“造火车神铳事闻,命解进大内面试,称旨:着兵部行九边为式。”何为“叶公神铳”?这种“神铳”被大量制造而广泛应用于九边,它对晚明的军事史及军备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叶梦熊一生的最大贡献,因此,本人在此对“叶公神铳”及“轻车”作些简单的介绍,并与大家共同探讨。
清朝年鉴-威力加强版
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的历史误读举隅 【内容提要】中国科学史研究中比较常见的失误是对古人见解的误读。在对中国古代的时空观问题、古人的大地形状概念、月食解说、陨石成因等问题的研究上,都存在着比较典型的误读现象。辉格史学倾向对这种误读现象有一定的引发作用,而造成这种误读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对现代科学知识的不求甚解和对古代相关知识背景的忽略。
清史年表 个人收集整理的,欢迎指正错误和补充。
慕寒3,关于你的一篇文章,我找到的一些资料。 在《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里提到: 第二次经济紧缩发生在19世纪30—40年代即道光中后期,名义货币量和实际货币量分别下降了1.3亿两和1.2亿两,缩减了23%和34%。这一时期货币供给量的急剧紧缩严重冲击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它不仅直接诱发了两次鸦片战争,长达十多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且也影响到整个近代经济的发展进程。 ------------------------------------------------------------------------------------------- 实际上,这个现象被称为道光萧条。但是文章并没有解释这个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我找了一篇 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经济衰退、气候剧变及19世纪的危机在松江》 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鸦片战争是为了自由贸易?错,更多是为了卖鸦片 从1841年2月26日巴麦尊训令乔治.懿律促使中国解除鸦片禁令开始,一直到1858年11月8日中英两国代表签署《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正式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为止,英国的这一外交图谋的最终实现经历了将近18年的时间。通过系统阅读英国议会文件,并参考中文档案资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参与向中国官员施加压力的英国官员中,既有英国首相,又有外交大臣;既有英国驻华公使、商务监督,又有驻广州、厦门和上海的领事官。由此可见,逼迫清朝官员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是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既定的一贯坚持的对华外交方针和政策。
甲午战争十大争议事件 你知道多少?
资源贴---鸦片战争中的中英船炮比较研究 鄙人偶尔看到一本书,挺好的,推荐各位吧友 名字叫---鸦片战争中的中英船炮比较研究 可惜,本人对军事无感,实在看不下去,望吧里有缘人能有所帮助 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hare%2Flink%3Fshareid%3D136743%26uk%3D1728513069&urlrefer=ff03d66f8c26d79219fb45edc81f6b6f 这里可以下载 如果看不了。,可以打开这个主页。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so.baiduyun.me%2F&urlrefer=ea883fb0b0a7335975d65ade3a12e49d 来戳我吧。 输入关键字如下找到资源下载即可
科普向----大王要我说近代史 第一章:前近代时期的中国社会:1500-1840 作者: 吴琦(华中师范大学)
坑爹的财政制度制约坑爹的清王朝 由《以曾国藩为视角观察清代京官的经济生活》想起。 【内容提要】以在制度上存在支出缺口为特色的清代不完全财政体制,导致民众负担的加重和国家税收的失控。清政府虽然建立养廉银制度以弥补不完全财政的缺陷,但在专制制度的制约和时势变迁对人们行为影响的催化作用下,不完全财政体制对清代社会机体的破坏日益加重,终于铸成乾嘉之际清朝统治由盛转衰。
消费不足制约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内容提要】 近现代经济研究中需求导向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为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藉此有助于探析工业化本源。需求—商业革命—工业革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机制。总需求增长缓慢构成了近代中国工业化不发展的重要约束,而总需求增长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缺乏一个发达的近代市场、大规模的贸易扩张以及商业革命的未完成与半途而废。实际上,在近代中国,未完成的工业化与总需求增长缓慢和未完成的商业革命是互为表里的。 【关 键 词】需求/商业革命/工业化/本源/市场/贸易EE231UU8675116 [中图分类号]F1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1)23-0140-04
明清闭关锁国?不,这并不准确。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是否长期“闭关锁国”,在专业人士眼中或许已不再成为问题,但误解仍在流行,甚至仍是很多人的“常识”,因此有必要“赘述”。显然,从“海禁”、“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这三个方面看,即使是明清官方的政策也不是长期“闭关锁国”,从相关政策执行中实际的微观行为和 【关 键 词】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与政策的执行
光绪死于慈禧之手?不,还不能定论。 摘 要:关于光绪帝的死因,一直是传言纷纷,为清代历史上的一大疑案。有人认为光绪帝是因病正常死亡,有的人则认为光绪帝为他人谋害致死。钟里满等专家,利用现代精密仪器,对光绪帝头发上的砷(即砒霜)含量进行测定后认为,光绪帝死于“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学界多数人的认识为之一变。“光绪因病正常死亡说”,史料依据翔实充分,其结论本应是可信的,但由于这一历史问题的特殊复杂性,因而又具有诸多的不可信性;而“光绪帝为人谋害砒霜中毒说”,可能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即是客观事实了。但在有些问题尚未得到解释说明以前,即认定光绪帝确为他人谋害,死于砒霜中毒,尚为时过早。“光绪帝为人谋害砒霜中毒说,”是极其重要的学术结论,但还不是学术定论。
人人都爱GDP----关于清朝的估算 刘逖:《1600-18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 刘逖,男,籍贯江西九江,复旦大学法学硕士(1992)、经济学博士(1998)、历史学博士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剑桥大学访问研究员(2003-2004年),先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教授、历史学家樊树志教授。 现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研究中心副主任,
清朝皇宫选秀女绝非选美 两条标准是品德和门第
潘玮琳:19世纪的表述中国之争:以密迪乐对古伯察《中华帝国纪行 [摘 要]1854年,法国遣使会士古伯察出版了《中华帝国纪行》一书,该书对19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产生过重要影响。其英文版问世后,获得了英国舆论的好评。然而,英国驻华外交官密迪乐却对之提出严厉批评,并在次年发表了自己的中国研究著作。有研究者曾将其作为19世纪“表述中国之争”的例证。本文通过对《纪行》、当时英国期刊上的书评以及密迪乐的评论等文本的解读,分析二者的矛盾焦点及矛盾产生的历史语境。 [作者简介]潘玮琳,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200433
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对内阁、军机处和皇权关系的再认识 研究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自然不能不涉及到内阁和军机处这两个关键机构。长期以来,清史学界存在着两个十分明显的倾向,一是将清初(乃至明朝)内阁和专制皇权对立起来,认为雍正设立军机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削弱内阁(或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以强化皇帝权威;二是将军机处和专制皇权等同起来,认为军机处设立以后,皇权得到了空前加强,皇帝的独裁统治因而得以长期维持。然而,从清朝政治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上述观点却颇值得商榷。本文将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讨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清初内阁的性质;第二,军机处在清朝权力分配中的真正作用;第三,清朝皇权强化的动因以及实现强化的途径。让我们首先从清初内阁谈起,因为这是准确认识清朝中央权力体制(尤其是军机处性质)的重要前提。
以史为鉴 公款吃喝也是清朝的恶疾 关晓红:晚清直省“公费”与吏治整顿 摘 要:清代直省官员没有专项办公费用,导致陋规盛行,雍正朝已通过耗羡归公及定额发放养廉银试图补救。但咸同后官场应酬及公务需索无度,陋规津贴名目繁多,吏治腐败与财政混乱相伴而行。光宣之交,在官制改革与清理财政促动下,统一公费标准提上议事日程。但对“公费”概念认识的模糊,直接造成制度立意的偏差,为官吏化公为私提供了可乘之机。虽迄清亡直省公费标准仍决而滞行,但其所开启的行政经费用途公私不分的恶例,以及官制改革、财政与吏治相互制约影响的教训非常深刻。 关键词:晚清 直省 公费 吏治
清朝女的居然能够再嫁? 毛立平:清代下层妇女与娘家的关系—以南部县档案为中心的研究
清季变政与日本 摘要:辛亥前后,是日本影响近代中国最为广泛深入的时期。留学生、游历和日本顾问、教习所起的作用最大,由此造成话语、学术系统和政治、社会、教育、司法、军事、财政各项制度的全面转型。明治维新后形成的知识系统和制度体系,早已让日本掌控了东亚的话语权和精神笼罩力,决定了清季以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其深远。不过,这些变化未必都是进化。作为承接西学影响中国的东学,在中西两面均有格义附会的副作用,导致对于西学和中国的误读错解。这也成为制约辛亥革命研究的瓶颈。 关键词:变政/日本/东学/游历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禁烟的困境 ——以“重治吸食”为中心的考察 王宏斌 作者介绍 王宏斌 ,男,河南省洛阳市人,1954年生,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管优秀专家,2010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至2009年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米姐,你还好吗? 小弟我才知晓米姐退了朱棣吧了,虽不晓得细节,但是还是相信米姐的决定。 偶还是希望米姐能够消消气,以平和放松的心态生活。 偶只是工科生,肚里没啥货,写几句,以博一乐。 宽恕自己的敌人吧,他们只是被傲慢与偏见蒙住了双眼, 宽恕现在的自己吧,因为你所做的无愧于天,无愧于地。 无视那些嘲笑你的人吧,因为他们愚昧而不自知,既然他们选择了堕落,我们又何必为他们忧伤? 爱护珍惜现在的你吧,因为当你付出的时候,已经获得了心灵的回报,我们何必为了无关的人而伤害自己呢? 放在男神镇楼
张研:对中国18——19世纪历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张研,女,1948年9月生。198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4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中国古代史、清史、经济史、社会史。
“断裂”还是“延续”?——关于中华民国史研究如何汲取传统资源 作者介绍 杨念群,男。 杨念群,男,1964年1 月生于北京。晚清名人杨度的曾孙子。1981--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88-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车明怀: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 (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43卷206期) 车明怀 (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拉萨850000)
qqq
马思宇:爱恨交织的“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的概念在中国的流行已逾百年。但人们多将其视为不言而喻的知识,而忽略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如何输入、传播、植根,并最终内化于国人的知识结构的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回望“帝国主义”的概念史,即是反思近代中国的对外观念史。
微观战史”说出战场真实——对话军史专家余戈 军人出身的余戈,研究滇西大反攻已逾十载。“最初,是因为部队出差到了滇西,接触到抗战文物。在收藏滇西抗战文物之后,就很自然地萌生了想了解文物的主人和它曾发生过什么故事的念头。杜牧有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由物及人、由物追事,不就是通过‘磨洗’来重新认识那场抗战的过程吗?”于是,将家中陈列抗战文物的书房命名为“磨洗堂”的余戈,开始了研究滇西抗战史的“征程”。 “微观战史”,是余戈对自己的战史研究和写作的定位。其特点为“细密的时空网格”,以日记体将战役一地一时地推进,就像给那场战争做核磁共振一样,一寸一寸地对史实进行数字化扫描,拒绝想象和“戏说”;其次是视野尽可能地多维度,每一场战事,尽可能地使用所有能找到的历史资料:当事人怎么说,中国军史怎么记,美国军史怎么写,甚至日军的军史是怎么描述,“三国两方”的所有史料互为印证,去伪存真;再者为领域的全覆盖:涉及军事指挥、军事技术、军事装备,以及官兵在战场的生存方式、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等等。
葛兆光: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 作者介绍 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曾任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任国家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古文献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聘教授及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1]。
关晓红:戊戌前朝野的官制议论 摘要:鸦片战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趋新官员和维新思想家对官制积弊多有思考建言,驻外使节和游 历官绅亦从比较中西官制的视角,重新审视清朝的固有体制。然而,直至戊戌之前,朝野官绅对于应变的考 量意见仍明显分歧,一方面,改革意向内冷外热、统治集团内部则上下悬殊,中枢机构始终持重保守,另一 方面,朝野官绅虽然不乏仿效西法的取向,其主张却难被当道所接纳。1896年李鸿章的欧美七国之行,亦未 如舆论所期待,成为体制改革的契机。总署与枢府的暮气沉沉,使得改革内驱力疲弱。光绪亲政伊始,推动 改革自上而下地进行,而且由全面变制入手,触及中枢与体制两大关节,自然根基不稳,阻力重重,导致矛 盾急剧激化。 关键词:戊戌前 官制议论 整饬吏治 李鸿章出访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 (2013) 05-0093-08
邱涛:“戊戌政变过程论”与戊戌变法研究 戊戌政变是在一个时间段由诸多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原因因素和关键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的论点,日益为学界所认同。关于戊戌政变过程诸环节,到今天,学界已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轮廓,并在若干关键环节的“证实”和“证伪”上形成较为完整的证据链。但是,“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学界仍在若干关键环节上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其原因是这几个关键环节仍存在缺失。本文在论述“戊戌政变过程论”的形成史及其若干关键环节学术史演进的同时,对目前学界关于政变“过程论”中若干关键环节证据链仍存在的缺失,作出补证。
李海鸿:贪污:文化的抑或制度的———西方学者关于清代贪污的研究 有关清代贪污的记述与研究在西方世界中并不鲜见。西方传教士和商人一踏上中国这块土地,与地方或中央政权相关机构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后,贪污的研究也便开始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吏治腐败的政权、簋不饬的官员以及贪鄙成性的胥吏,便成了西方汉学界关于清代政治及行政管理研究的主题。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者们开始置疑这种模式,并试图将官员群体看似不轨的行为同“真正的”贪污区分开来,这种研究取向至今仍是相关研究的主题。但是有关清代贪污的研究在英文学术界尚无公认的颇有影响的专著,本文收入的著述,有研究贪污的专著,也有的只是涉及到相关问题,有的有一定影响,有的则只是未公开发表的学士、硕士或博士论文。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西方学者有关贪污的研究:贪污的形式、定义、成因及与政治的关系。
吧主慢删,见识一下好玩的东西 近日,小弟在皇汉网上见识了很多新知识,给大家科普一下
许纪霖:史学研究不过是“瞎子摸象” 作者介绍 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
汪朝光:国共内战国军军事失利原因辨析 作者介绍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民国史研究室研究员,上海大学特聘兼职教授等。曾赴斯坦福、哥伦比亚等大学访问研究,任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客座教授等,是权威版本的《中华民国史》的主要编著者之一,也是《中国近代通史》的主要作者之一。
黄朴民:大学者的学术失误 作者介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特聘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 教育部省属高校重点社科人文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中心专职研究员"
商传:明清县衙:简约的专制机器——从河南内乡县衙说开去 作者介绍 商传,历史学家,河北保定人。出身于明史世家,著名历史学家商鸿逵之子。现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社会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明史、社会史研究。
雷颐:晚清大变局——清王朝的失误 作者介绍 雷颐,祖籍湖南长沙,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学毕业后下乡数年,然后当兵,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 1985 毕业, 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研究员。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著作:《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经典与人文》、《图中日月》、《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等。
1
下一页